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客家文化;建筑形制;空間
1 引言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源源流長,人口眾多,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長期以來,各民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在與大自然的不斷競爭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營建經驗,創造了極富感染力的生存場所。當提及中國建筑立刻會想到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筑,提及中國建筑文化就會想到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而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在中國傳統風格建筑中又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大都因地制宜,深深地扎根于民間,世代相沿,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它們所體現的建筑文化更是根深蒂固,影響深遠。
客家既是漢民族的一支,與傳統漢民族血脈相連,又具有其獨特的民族個性與文化,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建筑更是獨具特色。
2 客家歷史文化背景
2.1 客家的民族、文化淵源:
客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是漢民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先民的主體成份是中原衣冠氏族,多屬于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的中原舊地。
他們在自北往南遷徙――定居――再遷徙――再定居的過程中,一方面竭力保持和發揚中原舊有文化,崇尚禮儀,家族意識、民族意識、民系意識極其強烈;另一方面又努力適應南方新環境,開拓進取,創造新經驗,培育出新文化――客家文化。因此,客家文化是在與當地土著文化的排斥和融合中形成的獨特的地域文化。由于客家人念念不忘中原,因而客家文化在保持中原漢文化的基礎上,具有秩序性、整體性和懷舊性的特征。它作用于建筑則直接影響到客家民居建筑的形制。
2.2 客家民系基本特征:
客家作為漢民族五大民系之一,受到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又展轉汲取了豐富的地域文化,擁有了以下的幾點基本特征,這些文化特征是其建筑形制的根源:
2.2.1 客家民系與古中原漢族有著直接的血緣和歷史地緣關系,與古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具有強烈的宗法禮制觀念,注重族望門閥、族譜、族祠。
2.2.2 客家民系具有濃厚的懷戀中原意識,在其核心區,大家使用同一種方言(客家話),以共同的習俗、信仰和觀念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即使偏離了這個核心,客家民系的成員仍能組織在一起,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性。
2.2.3 客家民系強調聚族而居,不僅家族有組長,還往往有嚴密的村社組織,維護鄉土社會的和諧秩序。
2.2.4 客家民系強調儒家正統觀念,重視禮儀,輕佛、道等宗教觀念。
2.2.5 客家民系突出強調“慎終追遠”的精神,尊敬祖宗、重家庭、家族倫理道德。
2.2.6 客家民系強調“耕讀傳家”,重視文化教育,人文昌盛,人才輩出。
2.3 客家文化的生活體現:
客家人秉承漢民族傳統文化追求和諧統一的儒家思想。通常以家族為單位聚居于一處,不斷地調整各種關系,把人倫關系強化為尊卑名份的人身依附,以維持其長久和諧穩定的生活。
2.4 客家主要聚居區的地理條件:
客家主要分布于華東地區,該區氣候溫和,無嚴寒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客家分布多以山區為主,兼有平原和丘陵的地區為最。以福建為例,多為山多地少地區,并且交通不便,地區間交往甚少。因此出現了在閩西的客家建筑為了防盜、防范的原因,形成聚族而居,營建集體住宅的傳統。
3 典型客家建筑形式
由于地理條件等客觀限制,客家建筑多因地制宜、自成傳統,沒有完全固定的程式。最具代表性的有“五鳳樓”、“圍壟”、土樓,這三者之間具有共同的特點――聚居,但又各具風格特色:
3.1 “五鳳樓”
客家民居形式乃從天井小院演變發展成為多種的群居大院。其最初形式是增加兩側的橫屋及加高廳堂的高度。由前及后,三堂兩橫,逐漸增加層數,使廳堂的屋面與橫屋的山尖,層層升起,相互銜接形成展翅欲飛的生動氣勢,因之通稱為“五鳳樓”。
3.2 “圍壟”
前面是廳堂與橫屋方形或長方形的組合體,兩側及后面圍以圓形成列的圍屋,稱“圍壟”。圍屋一般為單圍,也有雙重及多重圍屋,房間多少,范圍大小,視人口多少而定。圍壟房舍的前部有“禾坪”與“水池”,圍以高大的圍墻,兩面開大門,圍墻用黃泥、砂及貝殼灰摻和成的三合土夯成,厚達1米以上,異常堅固,有的還建有炮臺,形成完整的防御體系。在圍壟內部可基本滿足居民生活需要。
3.3 土樓
客家五鳳樓、圍壟和福建本地山寨相結合,發展成為將堂屋橫屋聯成一體的方形與圓形土樓。圓土樓外環通常高四層,外墻石砌基礎,上為夯土,也有用三合土的。一般不開窗,只在上部留外寬內窄槍眼小洞。墻體很厚,下部達2米多,向上有收分。大門用石框,門用厚13厘米的實木,外包鐵皮,有橫豎向門閂,門梁上設水槽與樓上水箱連通,戰時用以滅火土樓的三四層有貼靠外墻的回廊,便于戰時跑動,幾個土樓位置靠近可組織交叉火力。總之土樓本身就是嚴密的防衛工事。
4 客家民居建筑形制特征
分析以上具體的建筑形式我們可以得出客家民居建筑形制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
4.1 點、線圍合。以點為核心,以線來圍合是客家民居形制構成的基本法則。這種點、線圍合的形式創造了一種極為完整、嚴謹的的建筑形式,它不但具有向心性、整體性、秩序性的特點,而且重點突出了禮制思想、倫理觀念和社會秩序。通常點為整座建筑的公共活動場所或祠堂所在地,各家居所等房間連成線形圍合于其。
4.2 獨立性強。從宏觀上講,客家民居很少受到其他建筑的影響;他的總體構成往往與自然界的山水有關。它既反映出客家人強烈的家族觀念,也反映了客家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建筑與大自然協調的思想。客家建筑群往往以方形、圓形及各種形式的土樓為主,大小不一,分布通常是依山就勢,根據需要而建,而每一座建筑都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整體而存在。
4.3 基本構成簡單。客家民居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基本構成僅有房、廳兩種形式。構成土樓的各個單元都有供各家活動的公共空間――廳和私密空間――房,構成土樓的這些基本元素形式一致,構成一致,沒有各自的獨特形式,完全依附于整座建筑成為一個整體。
4.4 建筑形式多樣化。客家民居形制在點、線圍合的構成法則上,各種構成元素采用不同的形式形成不同的建筑形態。如土樓可以是一層圍合,也可以多層圍合;可以外層高,內層底;也可以半圍合成為簸箕型等等,形態多樣,依山傍勢,因需而建。
5 結論
從這些對客家建筑文化的研習中,充分感受到作為中國傳統建筑重要部分的民居而言,它們體現著一個地域共有的特征;代代相傳、延續了相當長的歷史;在人們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積累發展形成;成為人們所遵從的不成文的規范。正如“民俗傳統直接而不自覺地把文化――它的需求和價值、人民的欲望、夢想和情感―轉化為實質的形式。它是濃縮的世界觀,是展現在建筑和聚落上的人民的‘理想’環境;沒有設計家、藝術家或建筑師插手其中。
參考文獻
[1]拉普普著,張玫玫譯. 住屋形式與文化[M].
1.1哲學性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特點“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強調自然、思想、人生的集中和統一,在具體的中國傳統建筑上這一文化特點得到集中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誕生和發展的基礎,體現了人與自然交融一體、和諧發展的理想,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1.2生態性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要點“風水”是中國傳統文化對自然和生態的獨特闡釋,風水學說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影響深遠,中國傳統建筑十分重視建筑物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倡導氣候、景觀、水文、地質一系列生態的的綜合,并可以形成評價和選擇的基礎,在樸素唯物主義、實用思想和原始生態理念的綜合下,形成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最具有特征和代表性的要點。
2現代建筑設計工作中傳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要點
2.1傳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形式現代建筑設計應該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形式作為傳承的主要內容,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為平臺,進行進一步的概括、總結、結構和變形。在豐富建筑設計結構形式,豐富建筑設計審美取向的基礎上,給建筑物一個功能性、藝術性、符號性的標志,使建筑物具備更多的藝術內涵和更深的藝術層次,做到對建筑設計水平的提升與保障。
2.2體現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精神現代建筑設計工作中要體現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和精神,用富有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精神的符號來表達自己對現代建筑和建筑文化的理解,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以形會意,既達到現代建筑設計蘊涵傳統建筑的某些特質,又可以平衡和保持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是建筑設計體現出獨特的創造性和傳統的延續性。
2.3延展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技藝現代建筑設計應該借鑒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技術、藝術處理的手法,取得建筑物、環境、材料的平衡關系。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還應該延展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技藝,對粗糙落后的部分予以剔除,對于凈化傳統的部位予以保留,使建筑設計達到最佳的效果,營造出符合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建筑意境與風格。
2.4開拓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方法中國傳統建筑設計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因勢利導,因材施藝,適可而止。現代建筑設計應該在其基礎上進行拓展,采取更先進的材料和技術,使現代化的建筑更好地融入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2.5關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意識應該在追求高效、簡潔節奏的基礎上應用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意識,滿足人們潛意識中親近傳統文化的心態,在設計工作中可以選取傳統生存經驗中對應的元素加入設計之中,使人們在不失時尚感的同時追溯回憶,完成精神的釋放與安逸。2.6建立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建筑設計共存聯系要完成具有東方特色的中國現代建筑設計,需要發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所蘊涵的現代價值,使本質思想與具體技術相契合,從而設計出更多植根于中國文化土壤的現代建筑作品。
3結語
關鍵詞:傳統建筑、文化、符號、現代建筑形式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當前我國的國情是,城市規劃主要由政府控制,建筑設計則有一部分是必須聽從甲方的喜好,建筑師所扮演的角色有時僅僅是出謀劃策,最終的決定權多半還是歸于領導者。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方出現刮仿古風、歐陸風,甚至有的建筑是未經思考的仿古建筑甚至是翻建建筑。而建筑的真正文化內涵和精神內容缺失,傳統建筑文化和建筑元素已經被擠壓的幾乎沒有空間和地位了。
建筑作為文化和技術的綜合體,應該是文化的物質傳播形態,是社會文化的表現,應在不同時期反映不同時期的文化傳承及變化。中國有著幾千年的建筑文化和發展歷程,建筑文化已自成體系,長城、故宮、天壇等都是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征的建筑的范例,代表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是文化孕育了建筑,而建筑又表現了文化,兩者不可分割。
一、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1.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物質形式
中國古代的建筑單體以木構架建筑體系為主。木構架體系在漢代已基本形成,在唐代達到成熟,歷史悠久、體系完善獨特、分布地域廣同時地域性明顯、建成數量多并一直延續至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體系之一。之外,中國傳統建筑還存在干闌式、窯洞、碉房、土樓等等多種其他建筑體系。不同地方根據其氣候、地形、材料的不同形成其特有的建筑文化。
中國古代的建筑群體布局和城市規劃多強調對稱均衡,如故宮、曲阜孔廟和明清北京城等。而在建筑群體空間上則較喜好采用一組或多組圍繞形成一個中心空間的手法。同樣,這些手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2.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
說到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就不得不提到我國一直以來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一直是我國哲學思想的主流,而這一思想也一直運用在我國古代的建筑設計中。“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這是在城市規劃上對尊重自然的反映。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建筑形式采用圓形三重檐,總平采用方形,就是“天圓地方”和“天人合一”的體現。而其三重檐的上檐采用青色,中檐采用黃色,下檐采用綠色,則分別是天、地、萬物的代表。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同時還包括“禮儀”,這一精神主要體現在建筑的尺度空間上。如帝王宮殿的威嚴,民居的親切,園林的恬靜。
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在建筑設計中的符號表達
1.建筑空間的符號表達
建筑空間都表現的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中的“禮儀”。建筑空間表現的是等級森嚴,建筑群的布局呈現明顯的對稱分布,重要建筑沿軸線布置。在建筑單體中也呈現相同的布局方式,合院式、一正兩廂、前朝后寢,都是反映建筑文化——理性——的空間符號。
2.建筑形式的符號表達
在建筑形式中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反映主要體現在形式、細部的傳統符號這兩方面。
在形式上,建筑的屋頂、墻身和基礎組成一種理性的對稱式構圖。中國傳統建筑中,對于屋頂的設計是整個設計的重點,這一點與西方古典建筑不同,他們更注重的是立面的構圖。屋頂形式是中國古建造型元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挑出的屋檐、優美的檐口曲線、反曲的屋面、起翹的屋角以及多樣化的屋頂形式,使得中國的古建具有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
在細部上,除了本身的裝飾作用外,還有具體功能中的作用。比如徽派建筑中的代表性的馬頭墻、披檐,宮殿中的斗拱,民居中的窗欞,園林中的漏窗等等。
3.建筑材料的符號表達
傳統材料是對歷史記憶的延續,是對文人情懷最直接的表達。常用的傳統建筑材料有:青磚、青瓦、竹木材和石材。而這些材料的運用在現代建筑,特別是文化類建筑中仍很常見。
4.建筑色彩的符號表達
中國傳統建筑的色彩非常豐富但有很強的等級控制,顏色越是鮮艷,權利地位越高,這也是受當時“禮儀”觀念的影響。傳統的官式建筑中常采用紅、黃為主基調。像蘇州園林、江南私宅以及徽派建筑等受儒家思想和老莊思想影響較大的建筑,顏色以灰、白、黑為主,純潔、淡雅。同時,我國不同的民族因具有特有的文化和審美,建筑色彩也大不相同。云南白族的建筑大多以白藍相間為主,在,藏族同胞則以紅白為建筑的主色調。
三、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1.上海金茂大廈——傳統建筑形式的應用
上海金茂大廈雖然是由美國SOM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卻很好的在建筑造型中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是上海外灘的幾座超高層建筑中少數未被公眾質疑的建筑之一。“我在研究中國建筑風格的時候,注意到了造型美觀的中國塔,高層建筑源于塔,我試著按比例設計新塔。金茂大廈不宜簡單地被劃分為現代派或后現代派,它吸收了中國建筑風格的文脈。”SOM事務所的主要負責人阿德蘭·史密斯是這樣介紹的。同時,他也證明了像鋼和玻璃這樣的現代建筑材料也一樣可以建造出具有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特色的現代建筑。它的外形易讓人直接聯想起中國的古塔,他設計的塔樓采取的是雙軸對稱的平面之形,階梯狀的造型逐層遞增,使人們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欣賞到塔的完美景觀。
2.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教學樓——傳統建筑材料的應用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二期工程的建筑學主樓,是由我國著名建筑師王澍設計的。在該建筑的材料選擇上,他采用了傳統建筑材料——青磚,并采用了十字形的砌筑方式,豐富了建筑立面的肌理,與對面的管理樓的普通砌筑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傳統建筑材料的新型實用方式,既有創新性,同現代社會接軌,又是對傳統建筑文化的表達和傳承。
3.北京香山飯店——傳統建筑空間與顏色的應用
北京香山飯店時由貝聿銘于1982年設計的,位于距北京市中心 20 公里左右的西北郊的香山。香山飯店的室內外的空間環境設計是將蘇州園林中的假山水榭、長廊曲徑等傳統造園符號經過提煉,高度的抽象和簡化,運用其中,充滿了文化性,但不生硬。香山飯店不僅與周圍的環境緊密的結合,同時還加入了許多我國傳統的文化符號。建筑雖然是用玻璃和鋼等現代材料建成,但建筑整體強調的是白色抹灰墻面和灰磚線角這些傳統建筑做法。同時,白灰兩色又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基本色調,透露著民族性。而“方與圓,無論建筑的立面、內部、大門、照明燈具還是客房內部設計,這兩個形式總是重復出現,簡單而豐富。”
關鍵詞:嶺南古建筑;傳統建筑;文化價值
1文化背景
1.1自然環境特征。嶺南是指五嶺以南地區,包括了今廣東省、海南省和廣西省部分地區,北依南嶺,南靠南海。而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區的居民對嶺南地區的情況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再加上南嶺重巖疊嶂的地理環境,嶺南人難以跨越南嶺進入中原地區,使嶺南地區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自然地域。正是這種獨特地理條件,使得嶺南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但卻有利于嶺南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及民族文化的沉淀,從而孕育出在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嶺南文化。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氣候特征,是形成嶺南古建筑種類多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嶺南屬于東亞季風氣候區南部,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高、雨水充沛、原始森林茂密且常受臺風吹襲。在如此復雜的條件下,建筑需具備通風、隔熱、防潮、防腐、防蟲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發展起來的嶺南建筑,都非常注重建筑材料抵御自然災害的功能。這體現了富有智慧的嶺南人為了守護家園與自然災害頑強斗爭的精神。1.2人文環境特征。嶺南先人屬于百越民族,自秦代統一以后,嶺南地區開始大規模地融入了以中原文化為主流的嶺北漢文化。直至明代,由于朝廷的政治波動和地區的自然災害,大量官員和厭倦動蕩的中原人遷徙到嶺南地區,因此帶來多種外來建筑文化。而當時的嶺南建筑文化較為落后,對于外來文化幾乎是全盤接受,也間接的把不同的建筑文化融合在一起。從明清時期開始,嶺南地區開始大興土木,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而在這段時期里建造的建筑,開始融入北方特色文化,逐漸形成了嶺南地區特有的建筑風格。一座座宏偉壯觀的城市景觀建筑相繼被興建,其中著名的嶺南古建筑有鎮海樓、振成樓、嶺南第一樓等。在嶺南地區,百越民族傳統民俗眾多,其最為突出的是迷信巫術、崇拜神靈。也正是這種民族風流,使得嶺南廟宇建筑繁雜。移民種族群居,嚴格保持原有的宗族文化與血緣關系,使得宗祠建筑遍及城鄉。嶺南地區的本土建筑文化在與外來建筑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逐步形成反映嶺南建筑風格的嶺南建筑文化。
2發展歷程
嶺南古建筑的發展歷經兩個發展階段。2.1第一階段。此階段中,嶺南古建筑以明清的嶺南書院和祠堂建筑為代表。嶺南古建筑文化在這個時期已經極具地方特色,建筑的布局愈發成熟,建筑種類也逐漸多元化起來。其中以嶺南建筑裝飾精致著名,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建筑是陳家祠,又稱陳氏書院。陳家祠坐北朝南,整體布局以聚賢堂為核心,六院八廊犬牙交錯,進深三進,大大小小共19座單體建筑青云巷相隔開且各自獨立又聯系緊密。而陳家祠還將不同風格的工藝品廣泛采用在廳堂、偏間和廂房等建筑中作裝飾物,反映了嶺南居民的閑情逸致和生活追求。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大氣磅礴,格局緊密聯系,井井有條,享譽中外的陳家祠,無愧是嶺南古建筑裝飾藝術上的一朵奇葩。2.2第二階段。該階段的嶺南古建筑以清代末期的西關大屋、鑊耳屋和結合西方建筑文化的騎樓建筑為代表。這個時期的嶺南古建筑已經初步融入現代建筑的風格,并在保留嶺南古建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加入了適應嶺南地區氣候的建筑結構,例如青云巷、天井、滿洲窗等。而這些符合建筑物理且極具嶺南特色的建筑結構,在現代建筑中仍有廣泛應用。以供富商巨賈居住的西關大屋為例,建筑沿中軸線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高聳的外墻起到了遮陽的作用,避免了陽光的直接照射,室外設有青云巷,室內設有冷巷,此建筑結構符合伯努利定律和文氏效應,可以引入自然風。自然通風的問題得到了改善,而針對房屋過度密集設立的天井起到了良好的采光效果。室內裝飾清幽典雅,如滿洲窗,木雕花飾,檻窗等,極具嶺南韻味。
3文化價值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而嶺南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至今還有著廣泛影響。嶺南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也是一種民俗文化,它反映了嶺南人民在生活中的智慧與追求。而嶺南文化中最能展現出嶺南地域特色的是嶺南古建筑文化。嶺南古建筑見證了南北兩地建筑文化的交融,記錄了古代嶺南建筑的滄海桑田,它濃縮了古代嶺南居民對外來人口的包容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一種原生型的、多元化的文化,嶺南古建筑文化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文化價值。園林藝術是嶺南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嶺南地域位于中國的東南邊緣,常年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水碧山青,草木茂盛,常年都展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嶺南古建筑通過巧用建筑結構營造了空間上輕盈通透、廣闊開放的感覺和構造了靈活多變、景觀自然的空間組合。這些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園林建筑是嶺南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中的瑰寶。嶺南古建筑在裝飾藝術方面有十分深厚的底蘊,有“雕刻裝飾藝術寶庫”的美譽。位于廣東廣州,具有“嶺南建筑藝術明珠”之稱的陳家祠,其石雕、鏤雕在欄桿上的瓜果花鳥,佛山祖廟的木雕,廣州漢墓出土的牌坊、亭子都展現出嶺南古建筑裝飾藝術的魅力。嶺南古建筑的裝飾融合了古代嶺南地區傳統的民間風俗和時代進步成果的特點,更加豐富了嶺南建筑的美觀和突出了嶺南地方特色。時至今日,嶺南古建筑雕刻依然被許多中外雕刻藝術家所稱贊。嶺南古建筑涵蓋了自然影響和人類需求,還講究居住環境的風水。嶺南地區受道家思想影響,其古文化包涵“天人合一”和“師法自然”的特點。嶺南古建筑為應對濕潤的自然氣候對建筑自身的影響而設計的結構,至今在建筑行業還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陳家祠的冷巷,高寬比大的設計使建筑內部輻射低、有利于自然通風等。嶺南古代村落在選址上注重居住環境的風水,結合保暖、通風、采光等需要的居住條件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精神需求,造成嶺南古建筑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嶺南古建筑文化兼容外來文化。嶺南地區自秦朝以后便頻繁地與外來文化交融,而在南北文化沖擊交流之中發展的嶺南古建筑,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的特點。結合北方流民、官員南遷過程中帶來北方先進的建筑技術,嶺南地區孕育了竹筒屋、明字間、四點金,客家土樓等種類繁多的嶺南傳統民居建筑。這些嶺南傳統民居建筑都兼容了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與自身的傳統文化充分糅合。在各種文化相互交融與影響下,嶺南古建筑隨著時代洪流不斷發展與創新,成就了如今輝煌璀璨的嶺南古建筑奇觀。
4現狀與沖擊
4.1嶺南古建筑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審美也趨于多樣化,嶺南古建筑逐漸出現其弊端。嶺南古建筑的一些獨具特色的建筑元素在低層建筑中確實給人帶來舒適的環境,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例如小天井、小天窗和小庭院等,但在現代居住建筑的運用中卻難以展現其實用性。現代居住建筑大多采用公寓式的多層或者高層建筑,難以將嶺南古建筑的特色建筑元素真正融入現代建筑中去。此外,現代居住建筑環境要求敞亮、涼快和安全,而傳統的嶺南古代居住環境主要追求遮陽和美觀,因此室內開窗小,采光比較差,室內環境偏向于陰暗和潮濕,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且嶺南人在建筑方面的技術與其他地區相比較為落后,再加上嶺南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是木材,長期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發霉腐爛,因此這些因素大大縮短了嶺南古建筑的建筑使用壽命。4.2西方建筑文化對嶺南古建筑文化的沖擊。近年來,部分西方國家文化傳入中國,其中包括西方建筑現代主義風格。西方現代主義的建筑風格偏向于色彩華麗和裝飾細節,建造的西式建筑往往莊嚴壯麗,符合人們對豪華的向往。漸漸地,習慣于方格子和白墻黑瓦等傳統建筑設計的嶺南人,審美開始趨于多樣化,例如意大利羅馬風格、文藝復興風格或西班牙風格的西式建筑風格。因此,嶺南地區城市住宅在設計中,考慮外來文化與傳統嶺南文化結合,出現講究裝飾細節以及形式處理的現代主義風格。現代主義風格在嶺南地區不但風靡一時,而且長盛不衰,而這也造就了歐亞文化交融的南洋建筑。
5保護與傳承
在福建的實地調研中,項目團隊選擇了位于龍巖市永定縣洪坑村的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景區作為調研對象。在客運巴士的途中,項目團隊看到了一些形單影只的客家土樓,這些無疑都是未被保護和利用起來的資源。在景區外,各種旅店和飯店林林總總,可以看出當地旅游產業是十分紅火的,但是景區對于古建筑的維護力度和保護力度仍然不夠。一些位于景區邊緣的土樓破損十分嚴重,然而在破損的位置上并未做好維護處理。再者,在許多土樓里都有自稱是樓主的人帶旅客上樓參觀拍照,收取一定的費用,其中包括最負盛名的振成樓和承啟樓。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土樓里每一座木樓梯上都貼有“禁止上樓參觀,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警示牌。每一座客家土樓都是灌注了幾代人的心血一層一層地建造而成,距今已經有幾百年歷史,而頻繁地承載過量荷載將會大大縮短古建筑的壽命。而許多“當地”導游只是將土樓的特點死記硬背,當問到材料和結構上問題的時候,他們都只是含糊其辭,土樓的文化價值并沒有清晰地展現出來。作為最具特色的嶺南古建筑之一的客家土樓,應該在古建筑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被合理地開發與利用,讓優秀的嶺南古建筑文化薪火相傳。在實地考察中,土樓古建筑保護區確實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政府經費投入不足、文物保護制度不完善、當地村民對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滯后性等。以上幾個問題不容小視,況且當今對古建筑的修復是一個難題,即使是一磚一瓦,破壞了再強行補上去,可能已經破壞了它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功能。政府的重視性與廣大民眾的保護意識都加強,這也許是最佳的保護與傳承。
6結束語
嶺南古建筑見證了嶺南地區的歷史變遷,而嶺南古建筑文化反映了嶺南地區的風土人情。嶺南古建筑體現了嶺南人民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藝術的追求,承載著嶺南地區深厚的文化積淀。無論是客家土樓,還是祠堂騎樓,無不閃爍著嶺南人民為了適應環境和保衛家園的智慧之光。嶺南古建筑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如落窗裝飾、屏風、挑檐、梁架、雕刻等巧奪天工的構件,都蘊含著濃郁的嶺南民間藝術特色。嶺南古建筑古色古香,風韻長存,在眾多現代建筑中仍有著深刻影響和廣泛應用。隨著時展,嶺南古建筑文化將在保留嶺南特色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延續嶺南古建筑的輝煌。
作者:蔡雄財,袁富貴,王瑞祥,李子琦 單位:廣東白云學院
參考文獻:
[1]鄧其生.嶺南古建筑文化特色[J].建筑學報,1993,(12):16-18.
[2]殷文清.淺析嶺南建筑的發展[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3):60-61.
[3]魏劍丹.西方建筑文化對國內城市住區嶺南建筑風格的沖擊[J].建筑設計管理,2010,27(4):30-32.
關鍵詞:西南;地域建筑文化;聚落;動因
在諸多古代建筑論著及各類建筑著作中,民居建筑及聚落都不屬于重點。并且由于西南地區距離漢文化的中心相對較遠,所以在建筑文化方面相關的描述也比較少。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南地區地域文化研究,開始從民居研究,通過一段時期的摸索,西南地區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范疇才逐漸擴大,從簡單的單體建筑研究逐漸向聚落、鄉土建筑綜合研究的方向發展。
1文化學視域下的西南
西南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包含四川、廣西及云南三省,從廣義范疇來看,還包含貴州、及湖南、湖北的西部地區。而現代研究中,多數還是從廣義范疇出發。四川廣大地區及云貴高原地區,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發展,受長江流域、西北草原及黃河流域中游三大文化區的相互交融,各時期的民族融合等,造成了西南地區文化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及異質性的特點。而地區雖然從地緣關系上也屬于西南,但由于的民族文化特質線性,族群單一,所以,不包含在西南地區內。所以,本研究中,對西南地區的定義主要包含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及重慶市
2西南地區建筑學的民居研究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相關學者對西南地區典型住宅開始研究,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學方法進行調研。劉敦楨在1941年在《西南古建筑調查概況》完成后,被普遍認為是西南民居甚至是中國民居研究的開始。而進入40年代后,劉志平在對四川、云南地區大量民居進行實際調查以后,著作《云南一顆印》,屬于中國首篇民居建筑研究的學術論文,其后在1990年出版了《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是對民居研究的一個新的階段,在全國建筑界內也引起了較大的反響。進入80年代后,關于西南地區民居研究的發展速度較快:云南省設計院在1986年編寫《云南民居》;朱良文等于1988年完成《云南白族民居》;啟燊于1989年完成《四川藏族住宅》;陳謀德、王翠蘭于1992年著作《云南民居續篇》;唐璞于1994年完成著作《山地住宅建筑》;四川省勘察設計協會、四川省建設委員會及四川省土木建筑學會于1996年聯合編寫《四川民居》;季富政于2000年編寫《中國羌族建筑》;孫大章于2004年作者《中國民居研究》;李先逵于2005年著作《干欄式苗居建筑》;羅德啟于2008年著作《貴州民居》等。縱觀20世紀30年代至今,關于西南地區民居建筑的專著較多,也反映出我國在民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較為豐碩,大量西南地區民居建筑著作也為西南民居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所以在本研究中,也應用到這些基礎性的資料。
3文化學影響下的西南民居研究
文化熱思潮是從20世紀80年代后在學術界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對于西南地區來說,從地理特征來看,其海拔自東向西逐漸升高。西南地區有諸多少數民族,是民族聚居區,在文化特征上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所以在我國民族文化研究中,西南地區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經過多年研究,西南地區文化研究從最開始的單一文化學研究,已經發展到現階段的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及文化生態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并且由以往各省份單獨研究,轉變為當前的大西南研究視角。所以,在西南建筑學研究中,也應該基于大西南的視角。在文化熱思潮下,建筑學界也表現出了異常的敏感性。在文化熱思潮下,西南文化研究熱潮直接影響到居民建筑的研究:私心直于1992年編寫《西南民族建筑研究》、楊大禹于1997年完成《云南少數民族住屋—形式與文化研究》、蔣高宸于1997年著作《云南民族住屋文化》等一大批著作完成,盡管這些著作都是從民族學角度對西南少數民族建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討論,但其還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研究的主線均為文化視角。
4從民居到聚落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動因
民居建筑研究在文化熱思潮的影響下,在民居文化縱深方向的研究已經很難滿足探索的渴求,所以地域建筑文化逐漸從民居向聚落研究的角度發展。聚落是民居建筑的集合體,包含的文化信息更全面、復雜,數量更大。所以文化研究的內在動因方面,地域建筑從民居向聚落轉變本身就屬于一個動因。但是,如果僅僅依靠文化熱,還無法實現研究方向的轉變的全部動力,這其中也包含了建筑理論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聚居學導論》面世,對聚落的概念進行了闡述:聚落是鄉村聚居類型中復合永久性聚居的方式。進入到90年代,人類環境科學的系統綜合學科理念由吳良鏞提出,其中指出了建筑概念從房子到聚落的延伸,在人居環境建筑理論中,聚落也真正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除此以外,民居到聚落研究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還包含現代建筑設計實踐,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其生活空間載體就是住宅,但是對于人類生活來說,所有的活動也并非全部在家庭中進行。家庭與社區的互動、人與人的交往,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社會屬性。當代建筑在信息時代文化快速傳播中也呈現出系統化的特征,建筑內部功能逐漸增多,空間也更加復雜,建筑體量呈現出龐大化。所以在對現代建筑研究中,不能以之前民居建筑視角來對待,因為聚落更加的復雜與綜合,與現代建筑功能發展更加吻合。從相關統計來看,從1994年開始,關于聚落研究的報道以及關注度都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這就表明了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聚落研究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方向。隨著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現,以及研究的深度增加,西南聚落研究方法及理論不斷深入,并且研究也向著新的切入點發展,多角度、多學科的研究逐漸形成。并且在西南聚落研究中,也并非只局限于建筑學,其它學科也相互交叉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如歷史學、社會學等對西南聚落都有影響。至此,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以聚落為當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研究過程中,又結合了諸多學科,使研究的深度、廣度等都不斷拓展。
5結語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及經歷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在西南地區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從單體居民建筑向人居環境中的聚落研究發展,在研究過程中,形成了多學科交叉影響的研究視野。但在實際研究中,還存在諸多研究角度比較孤立,片段性、分散型的研究結構表現相對突出;在聚落的研究方法及歷史考證中,研究理論單一,在聚落課題研究中仍然占據著主流。對于西南各民族而言,其生活以聚落為外在表現,并且聚落中涵蓋了諸多文化種類,由于文化元素比較多,在研究中極易出現混亂的現象。所以,建立一種系統的、整體的研究狂下,對各文化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清晰的梳理,并且使各文化與聚落之間的關系能夠理清,這在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是非常關鍵的。
作者:鐘陳友
參考文獻
[1]鄭宏飛,張瀚.地域建筑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思考———以重慶地區為例[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2,04(15):35~37.
[2]錢錫棟,周俊.現代建筑的地域文化性實踐———以象山商會大廈建筑設計為例[J].浙江建筑,2012,07(21):10~12+16.
[3]石健和.地域建筑文化理論實踐的分析梳理建構[J].建筑學報,2002,05(1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