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從治學態度來看,學生要有學而不厭和學貴有恒的精神。
2、我們應當學而不厭,勤奮刻苦,這樣成績才能步步高升。
3、愿你的追求孜孜不倦,愿你永遠學而不厭。
4、在學習方面,我們要發揚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5、我們必須學會學而不厭,努力學習各科知識。
6、郭恩綿教授從事臨床及教學四十余年,精勤不怠,學而不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7、老師教育我們時誨人不倦,我們學習時應該學而不厭。
8、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一種嚴謹的求學態度。
9、我們應該要熱愛學習,做到學而不厭。
10、辦法要靈敏多樣。一種方法學厭了,可以變更其他的方法,以便學而不厭。
11、知識沒有止境;我們要有學而不厭的勁頭。
12、對知識,我們應該具有學而不厭的態度。
13、學習要做到學而不厭,()水滴石穿這種堅持不懈好好努力的態度。
14、責任心強且有崇高抱負的人學而不厭。
15、學而不厭是真知,教而不厭是真愛。
16、他這種為革命刻苦鉆研;學而不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7、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18、我們應當學習他學而不厭,勤奮好學的精神。
19、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他對自己要求嚴格,學而不厭。
論語讀后感(1):
我捧著這本厚實而蘊含著生命真諦的《論語》,輕輕地翻開,那淡雅而古老的書香,便撲面而來。撣撣灰塵,感悟一頁頁間,演奏生命哲理的樂章。一面面,洗滌著我心中的浮躁與狂妄……
有人從《論語》的字里行間,讀出了“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凌云壯志。有人卻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了《論語》仿佛看到一位長者語重心長地教育著我,同我暢談人生,讓我懂得如何度過人生中的喜怒哀樂。
孔子曾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風和日暖的季節,其他樹木和松柏沒有區別,郁郁蔥蔥,一身碧綠。到了大雪飄飛、嚴寒時節,其他樹的葉子紛紛凋零,唯獨松柏卻經得住風霜雨雪的考驗,歷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考驗一個人的品質。只有受得起磨練,在任何惡劣環境依然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人,才能擁有這君子的節操。
我一頁一頁地翻著《論語》,看著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細細地品讀著這一個一個字間的韻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我熟記于心中的語句,出此刻我眼簾。不禁讓我想起平時里,作為英語課代表的我為了下課能多玩會,而請別的同學送本子。有時候更甚至編些小理由,偷懶或找人代勞!想著想著……我的臉好燙呀,不知不覺竟紅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給他人,不僅僅破壞了同學間的關聯,也傷害了朋友間的友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諄諄教導我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于是,方孝孺應對朱棣的威逼利誘面無懼色,慷慨赴死。趙一曼應對敵軍的酷刑逼供寧死不懼,大義凜然;孔子曾循循善誘我們:“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于是,楊震應對十斤令人眼饞的金子毫不動心,堅守道德。關羽為了盟誓毅然放下曹操的厚待,執意回蜀;孔子曾指點迷津我們:“見義不為,無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承擔職責。段天強為了救出落水兒童,奮不顧身,跳入冰河……這不正是《論語》帶給我們的啟迪嗎?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有好處。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論語》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觸即醉,卻令人回味無窮!
論語讀后感(2):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明白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此刻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務必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就應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務必,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就應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刻里獲得超多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超多的時刻卻收效甚微,尤其是此刻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刻內獲得超多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期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重于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因此,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必須的知識積累,沒有必須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搞笑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明白是樂教、善教。
論語讀后感(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就應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就應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情緒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透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2、兢兢業業:形容做事情謹慎勤懇。出自《詩經·大雅·云漢》:“早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雷如霆”;
3、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學習 勤奮 不知疲倦。出自《尚書》:“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4、嘔心瀝血: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的用心的艱苦。出自韓愈《歸彭城》詩:“郀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2、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8、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2、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6、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7、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9、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2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22、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2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5、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2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2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8、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9、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30、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3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2、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