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長江的古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古詩教學 獨特方法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它語句鏗鏘,極富韻味;語言表達簡潔含蓄,極富美感。因此古詩文的積累,會增強兒童對美的鑒賞力,從優美的詩句中感悟人生,體會詩人的情感。小學語文新大綱在“附錄”中推薦了80首小學生古詩詞背誦篇目,歷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代,涉及詩人三十多家。這些詩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總體而言,古詩的表達形式重含蓄,詩文講究凝煉,充滿了畫意。針對這些特點,筆者認為,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在教法上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應用獨特的方法,靈活有效的授課。
一、 從詩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
詩人都善于觀察,他們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優美精煉的語言刻畫出來。如《鵝》、《游園不值》、《春曉》等詩。這些詩的教學可以通過直觀啟迪,從詩文入手,讓學生對教材有感性認識,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夠觀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只需引導學生從詩文入手,順理而下,自然就領會詩中意味:碧空萬里,江水浩蕩,江面一葉孤舟,東去。站在黃鶴樓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愛的孟浩然就在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遠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兒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見了。可見詩人矚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長嘆一聲“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感情多么真摯啊。
二、 深入詩的意境,與詩文產生共鳴。
古詩的表達往往是言近而旨遠,景近而情深。不論是寫人、記事、狀物或繪景的詩,不論是抒情和敘事的詩,無一不是社會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詩文思想感情升華。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過概括描寫環境,襯托人物,精刻細節,來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選材詳略得當。講授時,可隨學生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1.看懂畫面上描繪了多少景物,確定詩人觀察事物的立足點;2.理清畫面的層次結構,探索出作者觀察生活的順序和展開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詞、句的確切含義,體會出詩人感情愛憎的傾向;4.有條件的還要盡可能考查詩人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評論出作者的功過得失以印證詩作。這樣既感觸到了詩人苦惱與孤立無援的處境,又堅決堅持自己的主張,寧折不彎,繼續探索的精神。
三、 重視聯句和譯說的訓練
古詩講究凝練,即用極為有限的詞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詩中詞序的顛倒、詞語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與句、詞與詞之間的內在聯系,初看起來顯得難以捉摸,領悟整個詩篇所描寫的意境就更難了。教學時可激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逐個弄清字詞句含義及其內在聯系,然后,要求他們用現代語言,通過課堂口述或書面作業比較準確地把一個個詩句譯出來,進而貫通全詩內容。
如《早發白帝城》后兩行作者先寫猿聲,繼寫輕舟,又用上一個“已”,把前行的“啼不住”和后行的“過萬重山”緊緊聯結起來,描繪出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場景:當兩岸猿聲還在耳邊回響,一葉輕舟卻已經飛過了無數險灘,闖過了千山萬嶺。在這里詩人還十分巧妙地使用了襯托修辭手法,借猿聲的回響深沉襯托輕舟的快捷,借萬山迭讓襯托長江的無限雄偉,又在“舟”字前面加上一個“輕”字,就從三個方面表現了長江水流之大之急。學生便不難想象出萬里長江的雄偉氣勢,感受到詩人李白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壯志豪情。
四、靈活多變的寫作技巧賞析
詩人描寫事物時,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現手法之外,更多的還采用夸張、比喻、對偶等的修辭手法,若能稍加賞析,定能其樂無窮。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春色滿圓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些詩句都是用白描手法寫出事物的;又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保ū扔?、擬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保▽ε迹?、“平明尋白羽毛,沒在石棱中?!保ń璐?、“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夸張)等詩句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由于小學生對古詩不如對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教學時要注意:
1、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不要過“細”、過“全”,一是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二是遙遠的歷史知識會增加學生感知的難度。只選擇與該古詩有密切關系的且有助于幫助理解詩意的內容,重點的介紹,使學生了解詩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2、體會感情和意境,切莫滿堂“灌”?!巴形镅灾?、借景抒情”是古代詩人寫作的一大手法。教學時可通過分析詩句,點拔誘導和展示有關圖畫,或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逼真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成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可采取詩中畫、畫中詩、并邊讀邊想的方式促進學生在快活中學習枯燥抽象的詩文。
3、古詩翻譯時不要過死。每篇古詩下面都有一個醒目的作業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首詩的大體內容。只要學生翻譯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的原意,只要把大體意思說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數、通順及表達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過嚴。
1. 讀題,誰能聯系課題簡要概括一下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
2. 課件出示詞語:
暮春三月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依依惜別
令人敬仰 譽滿天下 暫時分別 永世不絕
佇立江邊 凝視遠方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文中這些詞語還會讀嗎?大家一起來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畫面,一邊讀一邊記。
3. 誰能用“依依惜別、膾炙人口”這兩個詞語簡要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依依惜別,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 課件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誰能聯系課文內容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設計意圖】此板塊教學設計,著力訓練學生語言概括能力,有機滲透抓課題、抓關鍵詞等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二、 精讀,體悟情感
1. 每首古詩都有自己的詩眼,這詩眼有時是古詩中的一句詩,有時就是古詩中的一個詞。透過這一詩眼,透過這扇心靈的窗戶,我們就能看到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出詩人的情感。
2. 讀一讀這首古詩,想一想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字?(詩眼就是“孤”字。課件凸顯“孤”)
3. 解“詩眼”。“孤”字是什么意思?課件出示:
<\\Kjtw-01\娛樂 (F)\陳芳\排版文件\七彩語文老師論壇\七彩語文第12期\最終文件2014-12\Image\李.tif>
4. 讀一讀《“孤”字考源》,知道古詩中“孤”字是什么意思?“孤帆”是什么意思?
5. 長江是唐代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當時江面上來往的船只很多,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條船。詩人李白為什么說“孤帆”?文中是如何描述這個“孤”字的?請讀課文第4自然段。
6. 這段描寫中找到“孤”這個字嗎?(沒有)能感受到“孤”字的存在嗎?從哪些詞句感受到的?(引導學生理解“佇立”“凝視”及省略號,體會李白此時心聲,體會“孤”字蘊藏的豐富情感。)
7. 詩人李白此時為什么會覺得孤獨?“孤”字背后還藏著什么?請讀一讀課文第3自然段。(引導生讀,緊扣6個“您”,品味體會“孤”字暗藏著敬仰之情及深厚情誼。)
8. 今天,我們透過這一個“孤”字,看到了李白對大詩人孟浩然飽含著的深情。這一個“孤”字里,有著李白對大詩人孟夫子的――敬仰不已之心,讀――(生大聲地誦讀詩句);這一個“孤”字里,有著李白對兄長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讀――(生輕輕地誦讀詩句);這一個“孤”字里,又有著李白對老朋友孟浩然的――思念不絕之意,讀――(生慢慢地誦讀詩句)
【設計意圖】此板塊設計是教學重點,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孤”字,理出一條“線”――“孤”字什么意思、文中如何描述“孤”、為什么會“孤”,最后畫成一個“圓”,即引導學生含英咀華,涵泳真情、誦讀品味,鑒賞語言文字本身的美及運用之妙。
三、 拓展,領悟寫法
1. 這篇課文屬于“文包詩”的形式。你覺得這種文體在表達上有哪些特點?(生再次讀文,體悟“文包詩”這種表達形式特點及注意點:文詩共融、以詩統文、想象詩境、表達詩情)
2. 生讀一讀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模仿《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的寫法,從中選一句寫一寫??梢詫憽拔汲浅昱轻城G客舍青青柳色新”,想象“雨中送別”畫面,側重描寫景物及人物神態;也可以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毕胂蟆皠窬圃拕e”的場景,側重描寫人物對話。
一、品讀古詩,悟山之神韻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一座座山川不僅秀美、雄壯,更有迷人的文化神韻。蘊含哲理的古詩,就是山山水水的精華再現,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人文沉淀。利用古詩可以更好地活躍地理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例如,學習“五岳獨尊”泰山的時候,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只有1532.7米,并不是很高,但孔子為什么會有“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當學生學習了有關地形知識后,就會懂得因為泰山位于華北大平原的東部,于山東丘陵之上,整個華北大平原之上惟它獨高,所以相對高度就顯得很大,氣勢就顯得特別雄偉,這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淀的一個美學形象。此時,再引用“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學生就如同身臨其境,心領神會五岳之首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能感悟到詩人借物詠志的遠大抱負。
再如,學習廬山時借用《題西林壁》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在朗朗上口的言語中感受到詩人坡慧眼橫看、側看和遠視、近觀,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因為廬山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飛峙于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別挺拔。再加上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常隱沒在云霧之中,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造就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地貌,寥寥幾字,不僅道出了一個深刻的地理原理,也陶冶了學生的高尚情操,領略了中國文化的藝術之美。
二、品讀古詩,感水之靈性
水是生命之源,黃河、長江更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在指導學生學習黃河時,教師可以引用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首先請學生思考:黃河是我國第幾長河,“天”指哪里,“?!庇种改睦??學生很容易指出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天”指黃河的發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敝傅氖遣澈?。接著再思考:上句寫大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東去,勢不可回,黃河為什么會形成如此狀態?學生經過研討發現:黃河流經我國的三個階梯,第一級階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比第二級階梯的高原地區高出2000-3000米,比第三階梯的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降,一瀉千里,巨大的落差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學習長江流經地形的特點時,為了讓學生學得生動和有趣,先點撥學生思考“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中“輕舟”、“彩云間”表達了什么?學生易答出“輕舟”形容長江流速特快,“彩云間”是描寫白帝城地勢特高,以突出長江流經上游時落差特大,生動突現長江上游多峽谷,水流急的特征。再指導學生賞析“朝也磺硫,暮也磺硫,三朝三暮,磺硫如故”的含義,領悟長江中游河道多彎曲的特點。最后指導學生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為學生展示長江下游江闊、水深的特點。這樣把地理與古詩巧妙結合,不僅能讓學生生動感悟長江各段的水文特點,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之情。
三、品讀古詩,觀地形之奇妙
古詩中的精練語言,能為學生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某地的地形特征,加深學生印象,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內蒙古高原地形特征時,可借用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鄙鷦有蜗?、通俗易懂的詩句,能啟發學生輕松感悟其地形特征是地表坦蕩,草原遼闊。
再如,學習四川省地形特點時,指導學生仔細觀看四川省地圖,借用李白的“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學生邊讀邊悟到四川省特別是西部崎嶇的地形特點,四川西部山脈屬于橫斷山脈,山巒起伏,地形非常復雜。最后借用俗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從另一方面體驗到,氣候垂直分布是山高谷深之因,為學生體會四川地形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品讀古詩,探氣候之奧秘
每天的陰晴、冷暖、風力大小無不給我們以直覺的感受,但一提到氣候,學生就感到抽象,提到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時候學生更感到難以接受,此時可借用古詩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
如為了指導學生識記和理解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的有關知識,可引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激起學生的興趣,點撥學生仔細閱讀課本,探究并懂得其中的科學原因:詩句中的春風是指夏季風;季風是由于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夏季亞歐大陸上形成的亞洲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使其僅僅保留在海洋上,這就是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壓,太平洋曖濕氣流在亞洲高壓的吸引之下,又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以東以南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劃為季風區,以西以北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為非季風區。至此,學生通過古詩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與情感,深刻理解了季風、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形成,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關鍵詞】古詩詞 理解 記憶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94-01
進入中學,古詩詞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七至九年級六冊書,課文及附錄累計收錄達上百篇。對中學生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不僅豐富了知識,還可用來怡情悅目,陶冶情操。但許多學生只是停留于機械記憶,考試中默寫甚至可以獲得滿分,但一旦涉及理解、賞析就出現問題,更別說在交流寫作中靈活運用了。學以致用是學者的最高境界,古詩文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在審美中加深理解、加強記憶,并在寫作中根據需要巧妙引用,定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古詩詞教學有別于其他文體的教學。古詩詞講究的是意象的選擇和意境的創造渲染,文字簡潔,跳躍性強,需要讀者發揮想象力,結合一定的時代背景,在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前提下理解、審美、記憶。學習古詩詞如果脫離了這些,僅停留于機械記憶,那么,最終結果是記得快,忘得也快。說到底也只是為應付考試罷了。因此,筆者在教學古詩詞時,采取了一些方法,旨在讓學生學得牢、用得活。
一 貼近自然,構筑意象
意象的選擇是詩歌創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組合意象,把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繼而創造出“意與境和諧”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在教學盛唐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一詩時,全詩描繪的是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由于筆者任教的學校地處蘇北農村,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于是利用課余時間,接近自然村落,采集農村風光。不同季節,景致殊異,于是選取了深冬、初春、盛夏、深秋四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段,分別拍攝了一組照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農村特有的美景,尤其是初春和盛夏這兩組,充分展現了綠樹環繞村莊的詩意美,讓身處其中的農村孩子眼睛為之一亮,不相信這就是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就在這眼睛為之一亮的時刻,老師順勢推出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句,學生由衷感嘆,似乎這詩句道出了大家心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限贊嘆。
但凡涉及自然景物或尋常之物的詩作,教師都可先嘗試構筑意象,再引導發揮想象,接著道出機關奧妙,學生豁然開朗。例如,教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有以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學中,通過一組畫面的展現,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
二 對比拓展,生感
通過對比,有利于記憶的加深、理解的深刻。在學生欣賞了家鄉美景、感觸了絕佳詩句后,再向大家推出一組城市的畫面: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空氣污濁,綠樹稀疏,與農村風光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引導學生課后搜集積累有關家鄉、城市的詩句,課上交流,教師總結。經過比較,學生對農村、對家鄉的感情有所加深,對描寫家鄉的情緒油然而生,從小溪寫到綠樹,從景美想到人美,從寫景再到抒情,原本熟視無睹的家鄉風光在孩子們的筆下煥發生機。在一次描寫家鄉美的作文訓練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借鑒了古詩名句,而且運用得恰到好處。
三 發揮想象,學習模仿
古詩詞言簡義豐,有很強的畫面感,筆者常常提醒學生,品析詩歌時,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把語言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開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潔白的梨花比喻樹上的積雪,生動地勾畫出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接著又以空曠荒涼的塞外、烏云沉沉的天空、紛紛揚揚的白雪構成了送別的背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在一片銀白的世界中,詩人特地描繪了那面鮮艷的紅旗。在整個背景和個別事物的映襯上,在色彩的調配上,是那么美麗而又和諧,全詩展現出一幅色彩鮮明、奇異壯偉的邊塞圖景。這樣的色彩美、構圖美都需要學生調動自己的想象與聯想,否則很難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和無窮意蘊。
《長江二首》
宋·蘇泂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次韻畢叔文苦旱嘆》
宋·趙蕃
爾何不歸乎故宇,卻向殊方書閔雨。
江東數月不得書,憶弟看云在何許。
舊傳重湖北之北,米賤真成等泥土。
如何比歲公及私,衰竭不能堪再鼓。
貧家一飯有并日,遠市朝炊或亭午。
朱門但知粱可厭,我輩翻嫌字難煮。
晚且禾秀早向實,舂箕不須逾處暑。
胡為旱勢復如此,坐致詩人形苦語。
如聞巫覡有通靈,肸蠻似逢人問嫗。
前朝一雨苦不難,況今磨神無不舉。
會當勞以三日霖,綠浪黃云看掀舞。
《元宮詞》
明·朱有燉
白酒新篘進玉壺,水亭深處暑全無。
君王笑向奇妃問,何似西涼打剌蘇。
《長江二首》
宋·蘇泂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余三日,高原滿一犁。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處暑后風雨》
宋·仇遠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處暑》
宋·張嵲
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猶多壘,余生久息機。
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
相關文章:
1.描寫處暑的古詩
2.關于處暑節氣的諺語集錦
3.處暑節氣諺語 關于處暑節氣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