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大自然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個學期的語文課,使我受益匪淺。
第一單元,我深切地領略了大自然的風姿,傾聽了大自然的聲音,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在寫作方法上,我學會了描寫大自然時適當運用聯想和想象可以讓文章更出眾。
第二單元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我通過我通過學習增強了對祖國 的熱愛之情,
第三單元,我與同學們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讓愛在我和同學們的心靈深處扎了根。寫作方法上,我學到了我學到了在抒發美好情感時,對文章加上一些環境描寫和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可讓文章增色。
第四單元,我深入地思考后想到,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浪費資源人類終會遭到滅頂之災。我決定,積極行動起來,為了家園的美好明天,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學會了一邊閱讀文章,一邊聯系實際做進一步思考的閱讀方法。
第五單元,我隨著課文走進并了解了大文豪魯迅的生活,感受了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閱讀了魯迅的《吶喊》和《朝花夕拾》。
第六單元,我輕扣了詩歌的大門,更多地了解詩歌,還搜集、欣賞、朗誦了詩歌。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中!
第七單元,我看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讓我感受到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令人難忘,我還讀了許多動物小說,對動物之間的情感感觸更深了。
第八單元,我走進了藝術的百花園,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寫作方法上,我學習了寫欣賞藝術的感受時,可以融入聯想和想象,運用畫龍點睛的方法,令我茅塞頓開。
【關鍵詞】教學 ; 感恩 ; 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124-01
現如今,感恩教育已成為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內容
語文教材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物質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陶冶我們的精神。如,《三峽》讓我們領略到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觀潮》寫錢塘潮的雄偉景象,讓我們心潮澎湃,贊嘆不已,《西湖游記二則》讓我們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靈上的愉悅。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給我們以生命,而且竭盡全力地養育我們,如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國之恩
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從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豐厚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危難時刻為國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課文中的眾多古詩文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能讓我們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才是祖國的優秀兒女。
(四)社會之恩
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個性,還要培養學生博大的胸懷,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類。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我的老師》等課文中感受師恩,從《金盒子》等課文中感受友恩,從《驛路梨花》等課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價值取向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感恩的價值觀。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條件,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遠離犯罪。
感恩――承擔責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做貢獻,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茍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而取義”,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學會和諧相處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篩選――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恩。要根據文章特點,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明白要感誰的恩,感什么恩。表現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寫景的記敘文或是說明性質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要點,從景物特點、從事物特點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情的意義,感知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等。
(二)情感體驗――感恩
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1.在朗讀中體驗
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讓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體驗
表現大自然美景的課文,通過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會深入人心,如《黃河魂》對壺口瀑布的想象,能讓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國的壯麗;表現祖國優秀兒女的課文,通過想象,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學生對人物高尚品質的認識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體驗
對表現事物意義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如,《只有一個地球》,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深入認識地球對人類的意義,體會地球對人類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三)傾訴衷腸――報恩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0―0101―01
做為一名語文教師,作文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的作文內容更充實,更具體、更生活化呢?這實質上要求我們跳出課堂,把語文還原于生活本身,把作文能力的培養融入個體的需求和發展當中。要求我們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在真實體驗中展開寫作。
那么,我們如何引導學生汲取作文素材呢?
一、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
(一)引導學生留心生活,在觀察中積累寫作素材。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就說明作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現實生活的沃土,才有可能成功。教師要有意地鍛煉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缺乏寫作材料的難題。比如,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經常會發生一些突發事件,作為老師就要牢牢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說話寫話,培養正確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鼓勵學生參與活動,在體驗中發現寫作素材。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可根據作文的訓練需求,結合學校開展的各類專題教育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為學生“有話可說”做好鋪墊。如運動會、文藝演出、演講比賽等活動,學生都喜聞樂見。活動結束之后,大家聚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敘述出活動的全過程,并且談談自身對這次活動的體會,學生都特別興奮,語言也較流暢。于是,我們可以順勢引導:你們想不想把這些有趣的活動寫下來與別人分享呢?學生自然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寫作中來了。家庭生活方面,如日常家務、做飯洗衣、打掃衛生、和父母互換角色等。把學生引入濃濃的親情中,既受到傳統禮儀的熏陶,又體驗了親情和友情,從而進行愉快寫作。
(三)提倡學生走進自然,在感悟中豐富寫作素材。大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搖籃,而現在的學生卻常常是遠離了大自然。沒有了大自然的熏陶,孩子們執筆再握時,便有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受,寫出的文章,難免就枯燥無味了。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提倡學生走出校門,走入大自然的懷抱,去采擷陽光,采擷雨露,采擷蟲鳴蛙鼓,采擷鳥語花香。引導孩子用各種感官去親近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教他們如何學會以小見大,教他們怎樣觀其形,辨其色,聞其聲,觸其體,嗅其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放飛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有話可說,有話可寫。
(四)指導學生巧用文本,在教材中搜尋寫作素材。教師分析課文的過程也是教孩子寫作文的一個浸潤過程。只要做一番整理歸類,不少內容都可作為寫作的材料,畫家齊白石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藝術離不開一個借鑒模仿的過程,但不能生吞活剝、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適時地指導學生概括文本內容,摘抄名言佳句,摘錄文本中的典型事例,就文本內容展開適當評論。潛移默化地將相關知識和能力內化運用,從而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二、從課堂中習得寫作章法
學生有了平時的觀察和積累,并且被某事某物某景有所觸動,并且產生了想表達的欲望。但不知道或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當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該怎么辦呢?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好作文課,在課堂上教給學生一些寫作的方法技巧。我在教學中總結了以下方法:
1、半江瑟瑟半江紅的上一句是“一道殘陽鋪水中”。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絕《暮江吟》。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通過吟詠表現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絕。半江瑟瑟半江紅的上一句是“一道殘陽鋪水中”。這是一首寫景佳作。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通過吟詠表現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詩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其寫景之微妙,歷來備受稱道。
(來源:文章屋網 )
一、感悟作品深意,培養文化美感
語文教材是洋溢著真、善、美,濃縮了本民族及世界人民美好情感的精華,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在教學《一面五星紅旗》時,要緊緊抓住“愛國”這一主題,圍繞“我”的動作和表情變化來表達內心對祖國熱愛的情感。又如,在教學《長城》時,抓住“成千上萬的參觀者”這個詞組讓學生來感悟整個句子的人文意蘊。通過各種人登上長城后,想象目睹長城的不同感受,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不僅是酣暢飽滿的語言訓練,更是一次審美的滲透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好詮釋。
二、注重情感熏陶,完善自我人生
我們培養的是在生命過程中處于起跑階段的人,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良好的道德、高尚的人格。如,《生命》一文,課文開頭首先提出問題:“生命是什么?”而后面的內容以飛蛾求生、巖縫中的瓜苗、傾聽等幾件小事,展示生命的意義。生命短暫,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所以在教學中突出此重點,領悟故事中蘊含的內涵――生命的真諦。這種情感的感悟,充分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人文價值。
三、親近自然,熱愛自然,陶冶情操
大自然是絢麗多彩的,非常迷人,學生能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麗,才能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如《秋天的雨》,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的秋天,讓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把秋雨人格化,或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或事物,很含蓄地抒情,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同時這種感情也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同時,結合教材讓學生搜集描寫大自然的文章,如《鳥的天堂》《桂林山水》等,開展詩文朗誦會,激發學生的熱愛大自然之情。
四、珍視親情,愛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