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的藝術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建筑是軟性和硬性的結合,硬性就是指建筑的功能性,軟性即建筑的藝術性。建筑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美學符號,它首先是一個工程,同時又要兼具藝術性。美國建筑師沙里寧說:讓我看一眼你的城市,我就能知道你們在追求什么。建筑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住在城市里的人們是無法回避建筑的。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濃縮了這個城市的歷史與文化,而已有的建筑風格卻又反過來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世世代代城市居民,影響著他們的性格、情趣和審美觀。
建筑的核心要素:實用、經濟、美觀。在不同的時代,這三大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也不相同。在過去100年里,席卷全球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城市建筑的蓬勃發展,我國,近幾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高層建筑已成為各大城市靈魂,物質條件和功能條件基本滿足以后,人們更需要藝術,更應該強調藝術,這才是建筑的最高境界。因此,城市建筑中對藝術、文化的體現在現代城市文明城市建設中顯得極其必要。
1、古代建筑中的美學體現
歷史上,從早期文明的遺跡就可以推斷出:在藝術和建筑中,從來就有一種對于美的熱望。從最開始的希臘人在哲學的高度上討論的美學問題到伊斯蘭的幾何學原理在建筑中的應用。我們不斷的感受到幾何學的比例分配要素是與高層建筑藝術分不開的。浩瀚大漠中的吉薩爾金字塔無疑是四面體或四棱錐的最純粹的表現,羅馬的斗獸場充分體現了橢圓形的魅力,古羅馬的水道橋充分地表現了直線的力量,中國的長城則表現了曲線的美感。在建筑空間藝術中,有限的空間必然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幾何形式,建筑的構成是離不開幾何形體的。 因此,不妨說幾何性是建筑的一種天然屬性,任何一個建筑師也不能使他的作品脫離這種屬性. 建筑師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開始運用它. 到了現代,建筑中的這種美更是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2、現代城市建筑中的現代藝術
現代城市建筑是建筑藝術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現代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代城市建筑是現代藝術史中重要的一部分。19世紀下半葉,在西方現代藝術發端之時,已出現采用現代技術的大膽建筑設計(如倫敦“水晶宮”可算作現代建筑的萌芽),距印象派不久的“鋼鐵怪物”埃菲爾鐵塔便奏響了現代建筑的號角,它展示了視覺元素本身的魅力,揭開了現代審美觀念的新篇章,不僅是現代建筑的起點,而且也是現代美學和現代藝術新紀元的偉大起點之一。以“新藝術”運動為端倪20 世紀初,幾乎所有的現代藝術風格都粉墨登場,而建筑界的新思潮差不多和美術上的各種先鋒運動同時產生,以現代藝術觀念為指導的建筑新風格名目眾多,如表現主義建筑、風格派建筑和構成派建筑風格等,這是現代建筑的發展時期。之后,功能主義以及國際式風格摩天大樓的聳立,是現代建筑的發展和階段。現代建筑同現代藝術一樣面臨著與傳統的分離。像藝術家一樣,作為藝術家的建筑師以人性與創新為出發點對現代生活乃至全人類不斷進行著藝術上的心靈探索與解讀,探索和解讀的結果是前仆后繼的藝術風格的革新,革新都是對前一階段的否定,而所有的革新都建立在對傳統藝術標準的反叛上。反叛的徹底性導致了在藝術層面(建筑的藝術性相關于建筑的精神性因素,是指建筑語言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層面)上與傳統的根本分離。
現代高層建筑很顯然也部分地承擔著現代藝術的功能。藝術史經歷了傳統美術向現代藝術的革命之后,在功能上發生了現代藝術同傳統美術的分離:現代藝術所做的事情只不過是對意念表達功能的恢復和完善,即上升到藝術的精神與自在層面。而建筑藝術作為現代藝術的一分子它也是關于人性追求精神自由和自我自在的一條道路,寄寓著一種更深的對人內心世界的思考,這在現代建筑(尤其世紀末)的造型解構、體量破碎、形式突破、空間動蕩等特征上可以體會出。
所以,對人的存在、對價值的重估、對人的尊嚴與自由的重建的呼聲里,在多元化的越演越烈的今天,中國現代城市建筑作為現代藝術的一部分,在藝術層面上依然承擔著現代藝術的使命。那么,我國未來城市建筑也必然伴隨中國的現代性的方向而承擔其相應的使命。
3、高層建筑中體現出的城市景觀
如果你是一片云,靜靜的從空中飄落,來感受人世間的繁華,最先接觸的是什么呢?你會依次擁抱吉隆坡雙塔,西爾斯大廈,世貿中心……這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摩天大廈,這一個個高聳入云的高層建筑,是人類智慧與力量的結晶。
如今高層建筑的發展已成為現代建筑技術和美學形式的頂峰。其發展體現著結構、材料、分區法和規范的要求、能源、美學以及社會和文化魅力的綜合。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層建筑是真正“整體論”的建筑類型。最終,高層建筑仍然是一種藝術形式,而尋求“摩天樓風格”則是每一位激進的促進派與保守的簡約派的耗盡精力的目標。
到過上海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金茂大廈這座世界上第三高的建筑,它給予大眾的印象是現代化的城市景觀。
這座龐然大物在其建造之初,它的建筑設計采取了國際招投標的形式,最終中標者為美國的設計公司。據說美國人接手這個項目的投標任務后,所著手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去研究該項目的技術問題,而是力求尋找一種現代超高層建筑與中國歷史建筑文脈相沿襲的結合模式。他們在中國的大江南北尋找了幾乎所有古代高層建筑的圖片,最終他們選定了西安的大雁塔作為構思上海金茂大廈的原型。另一方面,美國人又研究了中國另一個最著名的古建筑群―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將金水玉帶的吉祥格局巧妙的引申到金茂大廈的形體設計中。現在這座大廈已經建成聳立在浦東,它修長穩健的體形確實讓我們聯想到古老的大雁塔的身影,它接近基座部分的最下幾層的跌水處理,也確實體現出中國古代平面布局中曲水環繞的建筑規劃方法。
芝加哥強調高層建筑的風格各異,結合傳統和現代審美觀和藝術精華,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兼顧了藝術性和實用性。放眼看去就是高層建筑的博覽會,幾乎沒有重樣的,也沒有四四方方如火柴盒般的,每棟建筑的設計都出自設計名師之手。最高的西爾斯大廈外觀為各不相同又總體統一的黑色三段,約翰中心如同一支節節拔高的春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大樓由一高一低兩座姐妹樓組成,北密歇根900號則像一座古老的鐘樓。此外,世界上最高的居民住宅樓湖心大廈由3個黑色半圓組成,既有特色,又讓所有的住戶都能欣賞到美景。還有圓形的奶白色馬爾斯大廈,下部十多層全部是停車場,如同汽車展示,十分好看。
關鍵詞:古代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建筑材料
中圖分類號:K8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2
我國古代建筑形式非常重視群體組合之美。宅院式的建筑群體在設計上多采用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布局形式,經常采用中軸對稱法的中國建筑特別重視群體組合的美,嚴謹而科學的構圖方式,以“十”字為軸展開建筑,如廟宇建筑、宮廷和普通民居建筑都是在南北縱軸線上鑄造主要的建筑物,在東西軸線上鑄造次要的建筑物。這樣的組合方法,擴大了建筑物的實際應用空間,并且使整個建筑群體更加的具有穩固性;在藝術美學的角度上看,創造出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建筑群體形象的磅礴之美,顯示出統一、對稱、協調、莊重的美感。用墻和廊圍合成封閉式的形態空間,展現出了我國古代威嚴、規矩、井井有條的章法和秩序。
一、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中國建筑為東方獨立系統,數千年來,繼承演變,流布極廣大的區域。雖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國曾多次受外來異族的影響,發生很多變異,而中國古代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著它固有的結構方法及布置規模。中國古代建筑形式特點主要體現在四方面:1.中國古建筑木料、石料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材構架的形式為主要的結構方式。2.中國古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具有一種方正、簡單的組織規律。3.中國古代建筑的內外裝飾豐富而多彩。4.中國古代建筑尤其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
中國木造結構方法,最主要的就在構架之應用。北方有句通行的諺語,“墻倒房不塌”,正是這結構原則的一種表征。其用法則在構屋程序中,先用木材構成架子作為骨干,然后加上墻壁,如皮肉之附在骨上,負重部分全賴木架,毫不借重墻壁(所有門窗裝修部分絕不受限制,可盡量充滿木架下空隙,墻壁部分則可無限制的減少);這種結構法與歐洲古典派建筑的結構法,在演變的程序上,互異其傾向。中國木構正統延續了三千多年的壽命仍還健在。這種結構方式,是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組合而成,各個部分之間的結構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具有彈性的結構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形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再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寺院、宮殿等大型建筑物經常采用這種結構形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在一起形成排架,然后用枋、檁斗連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民居和較小的建筑物中多采用此形式。井干式:是木材之間交叉堆疊而成,因其所圍合成的空間與井相似而得名。這種結構是比較簡單原始的,現在已很少使用了。中國建筑以“間”為單位構成一座座單體建筑,再以單體建筑組成庭院,最后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群體建筑。就單體建筑而言,長方形的平面布局最為普遍。此外,還有正方形、似圓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的布局。就整體而言,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對稱的布局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橫兩軸線進行設計布局,借助于周圍建筑群體的烘托,使主體建筑物凸顯得格外宏偉。民居及風景園林則采用就勢而建的靈活布局方式。中國古代建筑造型之美,整體上體現為恢弘壯闊,細節上體現人性細膩。在整個建筑中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建筑形式。廡殿、歇山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應用在一起,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采光面還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的美感。中國古代建筑裝飾形式豐富多彩,包括彩繪和裝雕等。彩繪具有裝飾、標志、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元素,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而且還可以防蟲蛀。在我國古代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紅、明黃為尊貴之色。我國建筑藝術基本保持了和延續著相當一致的美學風格。這個藝術風格就是作為中華民族特點的實踐理性精神。無論是從都城規整化,還是宮殿組群的組織性,抑或是佛寺格調的華麗,甚至是陵墓的依山營造、氣勢磅膊上來看,我國古代建筑都體現了內質外美,非常強調整體的和諧與真實。造型渾厚質樸,整體建筑藝術風格可以用“和諧壯美”四字來概括,具有可貴的獨創精神,重視本色美,氣度恢宏從容,完美體現著中國的審美藝術。
二、中國古代建筑設計與形式
關鍵詞: 藝術化,公共藝術,城市建筑,建筑形態
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態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態的公共藝術化表達主要是把建筑形態的藝術表現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形式,去尋求公共藝術與建筑形態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則,并探究公共藝術如何使其象征語意、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通過建筑形態的藝術化表達出來,從而使公眾對城市空間形態產生更為深刻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
1.建筑與公共藝術的關系
1.1 建筑藝術的公共性
建筑,作為功能的實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建筑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公共性,是藝術介入生活的體現。生活的經歷離不開建筑,建筑的審美是帶“強制性”的,人們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視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無論建筑材料是石塊、磚瓦、混凝土或鋼筋,這些建筑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與其他藝術和工藝品相比,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建筑師們所采取的設計理念對我們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建筑藝術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藝術,它總是試圖達到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建筑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是一門技術,但終究是一門藝術,它有著自己的歷史責任,它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它寄寓了公眾美好的記憶、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種偉大的公共藝術。
1.2 建筑的載體性
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不僅要有實用功能,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筑講究清新、自然、雅致;游樂場所的建筑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性的建筑則應崇高、莊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筑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藝術門類或藝術表現形式給予加強,甚至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顧歷史和傳統,公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從沒有脫離與城市、建筑、環境的互動和融合,例如傳統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著建筑內外空間的如壁畫、雕塑、工藝美術品等裝飾藝術。這些裝飾藝術與建筑空間有機而系統的融合在一起,強化了建筑的實用功能和審美意義,使整個建筑空間傳達著特定的意義,實現了實用功能和精神表達的統一(圖1)。看到獅身人面像,我們必然聯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倫伊什塔爾門則與華麗的釉面裝飾相聯系;兵馬俑、石馬石虎是秦漢陵墓建筑的藝術符號;哥特建筑樣式同樣籠罩在拱頂和玻璃鑲嵌的精美裝飾下。這些藝術形式附著于建筑實體或以獨立的形式出現,與建筑形成有機的整體,并凸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成為建筑歷史的閃亮標志。
建筑藝術不僅是諸多藝術作品重要的物質載體,而且有實際的物化功能,時代的審美取向和藝術思潮在建筑藝術創作中也有多方面的體現,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質功能和藝術表現力,成為新時代有力的注腳,并逐漸發展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極地影響了當代公共藝術的創作,完善著公共藝術的審美意義。
1.3 百分比藝術建筑
關鍵詞: 藝術化,公共藝術,城市建筑,建筑形態
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態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態的公共藝術化表達主要是把建筑形態的藝術表現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形式,去尋求公共藝術與建筑形態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則,并探究公共藝術如何使其象征語意、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通過建筑形態的藝術化表達出來,從而使公眾對城市空間形態產生更為深刻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
1.建筑與公共藝術的關系
1.1 建筑藝術的公共性
建筑,作為功能的實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同時,建筑作為一門藝術,體現了一種獨特的公共性,是藝術介入生活的體現。生活的經歷離不開建筑,建筑的審美是帶“強制性”的,人們不可能對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視而不見。因為它是物質存在,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管你自覺還是不自覺,有興趣還是無興趣,都會經常面臨著各種類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無論建筑材料是石塊、磚瓦、混凝土或鋼筋,這些建筑都會“逼迫”人們提出自己的審美評價。與其他藝術和工藝品相比,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建筑師們所采取的設計理念對我們的影響更為直接。所以建筑藝術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藝術,它總是試圖達到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建筑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按照美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是一門技術,但終究是一門藝術,它有著自己的歷史責任,它承載著歷史、文化、藝術,它寄寓了公眾美好的記憶、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種偉大的公共藝術。
1.2 建筑的載體性
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的規律,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不僅要有實用功能,還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要講究藝術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適、親切、順眼;園林建筑講究清新、自然、雅致;游樂場所的建筑則應輕快、活潑;而紀念性的建筑則應崇高、莊嚴。實用功能性與審美功能性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同時,建筑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價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藝術門類或藝術表現形式給予加強,甚至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回顧歷史和傳統,公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從沒有脫離與城市、建筑、環境的互動和融合,例如傳統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著建筑內外空間的如壁畫、雕塑、工藝美術品等裝飾藝術。這些裝飾藝術與建筑空間有機而系統的融合在一起,強化了建筑的實用功能和審美意義,使整個建筑空間傳達著特定的意義,實現了實用功能和精神表達的統一(圖1)。看到獅身人面像,我們必然聯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倫伊什塔爾門則與華麗的釉面裝飾相聯系;兵馬俑、石馬石虎是秦漢陵墓建筑的藝術符號;哥特建筑樣式同樣籠罩在拱頂和玻璃鑲嵌的精美裝飾下。這些藝術形式附著于建筑實體或以獨立的形式出現,與建筑形成有機的整體,并凸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成為建筑歷史的閃亮標志。
建筑藝術不僅是諸多藝術作品重要的物質載體,而且有實際的物化功能,時代的審美取向和藝術思潮在建筑藝術創作中也有多方面的體現,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質功能和藝術表現力,成為新時代有力的注腳,并逐漸發展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極地影響了當代公共藝術的創作,完善著公共藝術的審美意義。
1.3 百分比藝術建筑
在公共藝術融入城市建筑空間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歐美國家已有相當長時間的成熟運作,在發展公共藝術的宏觀規劃機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藝術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涵義是:用藝術來從事環境建設,使藝術與周圍環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公眾藝術。“百分比藝術建筑”的基本作法是: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規定在建設新建筑的時候,從公共工程建設總經費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為藝術基金,它僅限于用作公共藝術品建設與創作的開支。這種作法好處在于,依靠長期立法和政策的強制性保障,使公共藝術的建設實施資金有了非常穩定的保證,從而使得城市公共藝術順利健康的發展。
法國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國的公共藝術就是在“百分比藝術計劃”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動下逐步走向興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裝飾的磚石低層建筑發展至國際風格的玻璃、鋼結構的高層建筑,建筑往上發展的同時建筑間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藝術計劃”的援助下,在州、市、社會團體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得以產生,創造出美國現代城市新景觀。美國各大城市里費城最早將“百分比藝術計劃”法律化,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里,由國家藝術基金會配合國家綜合服務部開展公共藝術推廣工作,在政府建設工程預算中撥出低額百份比用作公共藝術基金,通常是建筑預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如雨后春筍般成長。
“百分比藝術建筑”可以說明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和發展在具體推廣實施過程中,是與建筑密切相連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預算,通過政策和法律來保障公共藝術與城市建筑空間環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藝術化的建筑形態選擇
2.1 純幾何體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說:“所謂建筑就是集中在陽光下的三維形式的蘊蓄,是一出精美的、壯麗的舞臺劇。我們可以在陽光下看見物體,明暗對比浮現出它們的形狀。立方體、圓錐、球體、圓柱以及棱錐等都是原始形狀,光使其形狀突顯出來。其形象是明確的、可觸摸的,沒有模糊之處。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狀’,無論誰都無疑會同意這個看法,既使是兒童、粗人與哲學家。這也是造型藝術的本質條件。”
建筑空間形態利用純幾何形體來藝術表達,就是要利用準確規范的幾何形體,通過一定的數學法則,形成簡潔純凈的建筑空間。幾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長發形、圓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幾何體通過重復、連接、分散、加減、分割、聚合、切削等設計手法,進而組合衍生出更為復雜的建筑空間形態。純幾何體構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藝術空間的平面、立面的形態都很規則,并且強調形體大面積的視覺效果,不作過多的細部造型處理,主張體現材料本來的色彩、質感和肌理。
2.2 雕塑體
強調體積組合,塊面凹凸與面積關系,特別注重光影對形體的調節效果。通常對形體進行加減處理,采用切角、削邊、凹進、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態在光與影、明與暗、虛與實的作用下顯得新奇、獨特,達到驚人的效果。
格拉茨現代美術館(圖2)為英國建筑師彼得庫克的作品,以藍色的塑料玻璃拼貼而成,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友善的外星人”。這座坐落在格拉茨市中心的超現實主義建筑與紅頂尖塔的古堡、鐘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是格拉茨最經典的標志景觀。格拉茨現代美術館的整體形態是一種超現實的仿生式的雕塑體。格拉茨現代美術館是彼得庫克“生物存在式建筑”理念的體現和詮釋,與周圍傳統建筑的視覺反差和突兀也使該館被形容為“城市怪獸”、“外星人入侵”,而不規則的前衛造型又被人們稱為是“有鰓的巨獸”、“巨型膀胱”、“毛毛蟲”等。建筑分五部分:中間凸起的部分稱為“belly”(胃);屋頂貌似心臟血管的稱為“nozzles”(管口);屋頂的柱狀物是可以眺望全城的休閑吧sushi-bar既“needle”(針管);地面支撐部分稱為“pin”(栓腳);最后則是入口、售票處,只有這一部分是在1842年的老建筑基礎上休整而來的,上面仍可看到當時精美的鑄鋼雕花。電梯美術館地面展覽廳共三層,主要展覽空間在屋頂層,整個大廳為無柱型設計;大廳需要的自然光由屋頂探出的15根nozzles管口提供。大廳中有一個移動式斜坡道,參觀者可以緩緩地被吸到“belly”既“胃”部分的展廳,營造一種被藝術吞沒的劇院效果,十分新穎獨特。
2.3 象征體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體形態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著某一種文化、某一種精神、某一種理想,并試圖通過形態的象征意義引起公眾的思考和共鳴。哲學家黑格爾把象征性藝術列為藝術的最初階段,并認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藝術原則。設計師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來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加泰隆尼亞阿格巴摩天樓(圖3)的設計中,建筑師讓•努維爾最終選擇了一種“文化回音”的方式讓阿格巴摩天樓融入了巴塞羅那的城市意象,這種方式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克隆,也不是一種割裂,而是一種延續,實現了民族性和世界性,地域文化與“普世文明”的并存,阿格巴摩天樓象征著加泰隆尼亞傳統文化的遙遠回音。正如努維爾所說:“建筑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它是不斷變化著的文脈連續系統中的一個事件,一個給建筑師帶來額外責任的持久事件。”阿格巴摩天樓建筑整體形態為圓錐形、彈殼式的輪廓,聳立在城市的上空,向加泰隆尼亞人致敬,這種形態的精神來源為精神源泉蒙薩拉特山的奇石。在外墻處理上,阿格巴摩天樓外墻所用的波形鋁板有紅、橙、藍等25種色彩,每塊波形鋁板均正方形,與同樣大小的4400個方窗一起隨機組合,這種排列方式像當地傳統建筑中的馬賽克拼圖,和加泰隆尼亞的傳統文化在精神上相通。作為高技派的建筑大師,在利用最先進的建造技術同時,建筑師讓•努維爾善于利用建筑的立面來傳送信息,設計營造富有氣氛的“屏幕建筑”。這種建筑立面是結構、圖案肌理、光線、內部空間和外部環境等多種影像映射的疊加。在摩天樓的設計中,馬賽克式的內層表皮傳遞了加泰隆尼亞地域文化的回音,玻璃百葉的外層表皮通過對地面,周圍環境的天空的折射,體現著巴塞羅那的城市意象和“水”主題。
3.城市建筑形態公共藝術化的價值意義
3.1 城市印象和文化標識
一座城市的興起和滄桑演變,無不銘記著它的住民們在悠長的歲月中,在共同的經驗與交流中所達成共識的那些思想、習俗、情感,以及動人的事件和故事。也恰是這些,鑄就了一座城市的“活的歷史”文脈和精神氣質,并且將通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而長遠地影響著一座城市。城市的這種文脈和氣質,常常可以被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明澈的感受到,成為他對一座城市的識別和情感記憶的重要部分。具體的看,當人們來到一座從未涉足的,或早已司空見慣的城市,它的車站、機場、碼頭、主要街道、廣場、核心建筑群、劇院、商場及文化娛樂中心等公共空間,必然是引起重點關注和形象記憶的中心。那些充滿藝術氣質且形態突出的地標建筑,以及附著在城市建筑環境中的各種裝飾藝術等公共藝術品,比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純功能性的公共設施更為直接和鮮明的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形象和精神文化。例如我們一提到上海,腦海中就立刻呈現出一個兼容并包的大都市的形象,東方明珠、金貿大廈……
3.2 藝術化空間的塑造
人們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藝術通過對空間環境的藝術化塑造,從而滿足公眾對空間的藝術化生活的需求。
在現代建筑的發展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潮流,在討論建筑生產與審美接受中往往傾向于后者,在討論建筑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時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討論建筑的技術文明與人類文化對建筑的作用時更強調人類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間中這種傾向更是明顯,這些現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動對人的生活需求——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審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實踐中,建筑師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價值,而造成虛構的“藝術理想”。
建筑形態的城市公共藝術是一種獨特的公共藝術,它是建筑藝術面向公眾表達的一種形式,它在關注藝術表達的同時,更加關注公眾,除了滿足公眾對建筑公共空間的實用功能的需要,還要滿足公眾的審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間不僅僅是由建筑物構成的物質空間,同時也是公眾工作與生活的社會、精神空間。換句話說,城市公共建筑空間還是公眾精神與文化的載體空間。因此,建筑形態的城市公共藝術是設計不僅要考慮建筑空間藝術形態的表達,還應以人為本,從精神文化的層次去設計以滿足城市多元、多層次的社會、文化活動與交往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曉,建筑化的當代公共藝術[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第10頁
潘紹棠,公共藝術與百分比藝術建設[j],雕塑,1997.8
勒•柯布西耶 著,陳志華譯,走向新建筑,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
【關鍵詞】異型建筑 藝術 草書
現代建筑發展史中異型建筑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自的風格。由基礎的方盒子演化出不同幾何形體的復雜變化。這種變化不以傳統建筑的實用性為基準,更多的是以建筑的外形美觀、設計者的理念和潮流的發展為基本出發點,表現的不只是“住”的概念,更多的是感情的抒發,整體環境的渲染,設計者獨特藝術的表達。異型建筑以夸張或特殊的外型來影響人們的審美,人們的觀念。現代異型建筑在新建筑理論中得到快速的發展。安藤忠雄、渡邊誠、高松伸等日本建筑大師在異型建筑領域獲得了極大的成就。他們的代表作品被建筑設計界追捧,成為很多設計師學習、參考的藍本。“建筑并不一定是為了某種功能才存在,它可以是種單純的創作,為的是抒發內心的情緒,或只是安撫內心無以名狀的騷動。”這種設計理念被無數設計者所接受并加速了現代異型建筑設計的發展。
提到異型建筑,人們的頭腦中會出現那些個性張揚,色彩豐富,造型奇特的建筑。這些建筑往往是具有特別代表意義的地標性建筑,表達出來的是一種文化,一種思想,一種理念。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心靈的震撼。其實異型建筑的設計方式也是依托在周邊環境基礎上的。弗蘭克蓋里于1997年設計落成的西班牙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博物館選址于城市門戶之地——舊城區邊緣、內維隆河南岸的藝術區域,一條進入畢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基地一角,是從北部進入城市的必經之路。從內維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該博物館是最醒目的第一層濱水景觀。面對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戰性的地段,蓋里給出了一個建筑史上最大膽的解答:整個建筑由一群外覆鈦合金板的不規則雙曲面體組合而成,其形式與人類建筑的既往實踐均無關涉,超離任何習慣的建筑經驗之外。在建筑鄰水的北側,蓋里以較長的橫向波動的三層展廳來呼應河水的水平流動感及較大的尺度關系。因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終日將處于陰影中,蓋里聰明地將建筑表皮處理成向各個方向彎曲的雙曲面,這樣,隨著日光入射角的變化,建筑的各個表面都會產生不斷變動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悶感。在南側主入口處,由于與19世紀的舊區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體量過渡尺度的方法與之協調。更妙的是,蓋里為解決高架橋與其下的博物館建筑沖突的問題,將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橋的另一端設計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對高架橋形成抱攬、涵納之勢,進而與城市融為一體。以高架路為紐帶,蓋里將這棟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輻射入城市的深處。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落成之時,它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立刻博得舉世矚目,被報界驚呼為“一個奇跡”,稱它是“世界上最有意義、最美麗的博物館。”
異型建筑的設計也為建筑功能提供更好的支持。異型建筑通過精妙的總體設計,結合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太陽能運用、地熱運用、中水運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綠色建筑的魅力。節能降耗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建筑節能方面,異型建筑的“異”能改變其室內的自然采光效果,減少人工光源補充,降低對能源的需求,防止能源的浪費。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圖書館的玻璃外墻及處于館內中心位置的透明圓錐體中空設計,不但引入天然光,節省能源,圓錐體頂部的天窗更能造成空氣對流,將館內的熱氣帶走。圓錐體的天窗成了空間的重心,藏書置于四周;獨立式閱讀座位有的傳統向壁,有的卻相對“開揚”、朝向透柔和日光的圓錐體,讓讀者選擇個人喜愛的景觀。空間整潔、靈圣和恬靜,“圖書館是個有靈性的地方,在寧靜的環境里,讀者可以感覺自己的內心感受,就像在教堂靈修一樣,與自然、世界,以至宇宙交流。”另外,異型建筑的“異”還能適度地調整建筑的高度、建筑的間距、建筑的密度,滿足建筑功能中適應性的要求。
人們觀感不一,異型建筑對現代人們的審美有著一定的影響。概括起來,人們認為它優美、秀雅、高貴、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說它怪誕的最多。怪誕就是反常、超越常規、超越常理,以至超越理性。晚近的美學家認為怪誕也是美學的范疇之一。就社會審美心態的變遷而言,格式塔心理學家在學理上也有解釋。他們研究證明,格式塔即圖形有簡單和復雜之分。人對簡單格式塔的知覺和組織比較容易,從而不費力地得到輕松、舒適之感,但這種感覺也就比較淺淡。視知覺對復雜的格式塔的感知和組織比較困難,它們喚起一種緊張感,需要進行積極的知覺活動。可是一旦完成之后,緊張感消失,人會得到更多的審美滿足。所以簡單格式塔平淡如水,復雜格式塔濃釅如茶如酒。付出的多,收獲也大。在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把重點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體給人的感受上,他摒棄了傳統教堂的模式和現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當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異型建筑真正地與藝術完美地結合,異型建筑藝術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