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漢學歷史研究

漢學歷史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學歷史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學歷史研究范文第1篇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語音停延

停延在表面表現出來的是語流中的間歇,通過填充式停延,在聲音與聲音之間增添“嗯、啊”等詞語或句子,形成語流的中斷;或者表現為語音空白。在深層結構中,停延也促進了話語之間的連續性。在言語產生過程中,說話者會有意識的選擇言語中介,如語氣、詞語、句式,在意識到自己說錯話或者言語連接發生困難的時候,說話者一般會通過停延來重新思考,建構言語計劃等。

一.停延的分類與功能

1.停延的分類。本文將停延分成兩類:生理停延和心理停延。生理停延一般是自發的,無意識的停延。心理停延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停延,反映了說話者在會話過程中的心理活動。

2.從心理角度研究停延的功能。前人的研究大多數都主要關注停延的語用功能。然而,在會話過程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參與方,說話方和聽話方。會話的目的在于說話者想聽話者傳達自己的觀點,或者說話者希望得到聽話者情感上的認同和安慰,或者達到以言行事的目的。因而在會話中,停延的作用還體現在:自我肯定、尋求認同和尋求幫助。

(1)自我肯定。在說話者對自己所表達的內容十分確定的時候,在進一步闡釋之前會略加停頓。從語言藝術層面而言,這樣可以表現得從容自信;從會話目的來講,可以讓聽眾充分記憶、理解會話,停頓可以起到增強對聽話者的影響;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是說話者自我認同的表現。例如:我這身體,|大家都知道,|再熬十個通宵也不怕啊。

“我這身體”后的停延,表現了說話者對自己的自信。然后“大家都知道”這一插入語,更加增強了說話者自我肯定的意識,是說話者對自己的話語信息的確定,對自己情感上的認同。

(2)尋求認同。社會認同,是個人擁有關于其所從屬的群體,以及這個群體身份所伴隨而來在情感上與價值觀上的重要性知識。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都處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為了使自己的價值得到認可,說話者有時會通過有意識的停延,來尋求聽話者情感上的認同。

(3)尋求幫助。說話人在說話時,可能因為思維中斷或沒有找到合適言語來進行表達,所以通過停延的方式尋求聽話人的幫助,以便能夠準確表達想要表達的內容(屠國勇,2014)。

二.語音停延與句法結構

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人們通過節奏停頓的暗示,來把握結構層次,進而將不同層次成分之間的關系與大腦中儲存的有限的結構模式相匹配,確定結構關系(吳為善,1990)。

(一)語音停延與句法結構

1.停延與句法結構一致。停延與句法結構一致就是言語交際過程中,語言停延的地方恰好是句法結構劃分的地方。如雙音節l 一1音節:窗戶、樹木、農民……

2.停延與句法結構不一致。由于節律,上下文語境等因素的影響,停延的位置破壞了句法結構,使得原來完整的句法結構常常發生靠前的韻律跨界組合,如:“每天看本書”,句法結構是“每天丨看丨本書”,節律結構是“每天丨看本丨書”,后者可以說反映了一種“表層節律組塊”。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兩種組塊互相一致,但是不一致總有其規律和動因,也需要分析研究。

(二)心理學對停延的解釋

1.短時記憶與停延。認知的觀點就是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感覺、知覺、注意、表象、學習記憶、思維和而語言等心理過程。但是從認知角度闡述語音的理論比較缺乏,但語音與認知之間卻又存在著聯系。

短時記憶和注意力的限度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常數(陸丙甫,2009)。受其啟發,短時記憶和注意力限度的理論也能用于解釋一定的語音現象。在口語交際中,其語言特點具有暫留性,受短時記憶最大容量7加減2的制約,停延的出現會讓人們合理的分段,以便處理會話信息。

經驗表明,漢語中韻律短語的長度大多為4-8個字,也就是說,漢語句子中大概每隔3-6個詞就會出現停頓(諶衛軍,2001)。

2.心理預測與停延。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是以達到對行為的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為目標的。在言語交際中,會話參與者是有意識的,受到控制的參與到對話之中。一方面,雖然停延會影響到語義表達,但是由于人們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詞語具有一定的預測性,所以,說者的一些破句法停延在不影響語義的前提下,聽者也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說話者運用有意識的停延,審查已經發生的話語對聽話者的影響,預測怎樣進行新的交際。

三.結語

停延、節奏、韻律是一起作用于語音的,語音的心理屬性將進一步影響停延、節奏、韻律等在交際中的實際運用情況,補充心理語音學的理論和研究。

注 釋

[1]吳潔敏.停延初探――現代漢語音律特征研究之一[J].語文建設,1990,03:11-16.

[2]吳為善.節奏停頓與語義理解[J].漢語學習,1990,06:12-15.

漢學歷史研究范文第2篇

另外,該書附錄囊括了《風土記》文本、與文本有關的作者及擴展內容,像周處《風土記》的文本輯佚和隋唐正史經籍志著錄風土記目錄異同表,為學者研究提供了方便。    

擴“州性李傳軍博士深諳歷史民俗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本書的研究方法和寫作模式與導師蕭放教授《<荊楚歲時記>研究》有異曲同工之處。本書對“風土”的釋義,《風土記》的輯佚和文本分析,體例龐雜的漢唐風土記的總體把握,以及漢唐民眾時間觀念進行深人探索,并在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創新,堪稱歷史學和民俗學交叉研究的成功書寫。    

首先,作者大膽開拓并豐富了民俗學研究的新領域—風土記,發掘出大量珍貴史料,擴展了歷史民俗學的研究視域。    

歷史民俗學是民俗學的重要分支。早在1983年,鐘敬文先生就提出了“歷史民俗學”的概念,他強調“中國有豐富的民俗歷史文獻,不進行歷史民俗學的研究是說不過去的”。長期致力于歷史民俗學學科建設的蕭放教授提出,歷史民俗學有三個研究方向:民俗史、民俗學史和文獻民俗志,民俗史是綜合或單項民俗事象的變化和演進史,民俗學史則專注于前人記錄和研究民俗的歷史,文獻民俗志是針對民俗文獻的研究,包括民俗典籍即具有重要生活服務價值的非典籍形式。本書的研究正是對文獻民俗志資料的開掘,對民俗學史領域的進一步開拓。   

我國文獻資料豐富,既包括大量記載和評述民俗現象雜寶古代民眾生活、民眾信仰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對“風土”和“風俗”概念進行了辨析。最后通過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日本哲學家和遷哲郎以及我國古代司馬遷、班固等學者的風土觀念進行比較分析,認為中國古代風土觀念是兼具地理環境差異、經濟和心理等因素的較為完備的風土觀。    

第二章“周處《風土記》研究”,利用文獻輯佚和??钡姆椒?,從李防《太平御覽》等多部文獻典籍中輯出晉周處《風土記》原文136條,初步勾勒出《風土記》文本原貌,然后運用歷史民俗學和文化學方法,對書中的物產、地名等作逐條分析,并將其與南朝梁宗凜《荊楚歲時記》進行比較研究,以歲時節日為研究重點,描述出魏晉時期荊楚和吳越地區的民間歲時節日生活。    

第三章“漢唐風土記中的域外風土映像”轉換敘述角度,對漢唐時期域外風土記載作概觀描述,并運用思想史理論,對先秦以來人們對域外的整體印象和文化認知的形成和變遷進行分析。本章與上一章內外呼應,融合了本土和域外兩類文本,兼具外在風土表現和內在風土觀念兩個面向,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漢唐風土記文本和觀念的綜合構圖。    

第四章“漢唐風土記與中國古代的空間觀念”中探討了中國古代空間觀念的發生、先秦兩漢諸子的空間觀形成及至漢唐時期空間觀念的變遷。作者借鑒西方學者的空間理論,以域內空間和域外空間、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世的歷史文獻,比如歲時記、風土記、風俗志、筆記、小說、、竹枝詞等,也有民間社會的各種活態文獻,如唱本、善書、家譜、契約文書等。歲時記和風土記是其中的兩纂卷大門類,歲時記是記載普通民眾歲時節日習俗的專書,比如南朝梁宗凜《荊楚歲時記》、宋周密《乾淳歲時記》、明陸啟亂《北京歲華記》、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等;風土記則以一時一地的風土民情為對象作分門別類的記錄,如晉周處《風土記》、唐莫休符《桂林風土記》、宋歐陽修《洛陽風土記》等。目前學界的歲時節日著述不少,但是風土記的研究卻少有專論。本書的出版在一定意義上彌補了這種缺憾。    

其次,作者具有強烈的理論意識,通過細致分析文獻資料,進一步完善了歷史民俗學的研究框架,豐富了相關理論研究。    

作者充分吸收和借鑒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理論,對風土現象和風土記文體意義進行剖析,并時刻保持著強烈的理論建構意識,強調搭建理論框架的重要性。李傳軍博士強調,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對漢唐風土記的研究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提煉出一個合適的主題,建構出一個適宜的結構體系。因此,他選取了漢唐時期的兩個典型:周處《風土記》和漢唐域外風土記,選擇合適的研究視角,對《風土記》采用文本呈現和厄丁解牛式的分析,對域外風土記則注意展現其所蘊含的風土觀念;抓住和提煉出幾個主題,如風土記的文獻價值、風土記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民眾的生活狀態和節日禮俗、民眾生活中的空間觀念,進行集中深人探討。時空觀念是哲學和思想史領域常常涉及的問題,作者將這一思路引人到民俗學領域,從最常見的日常生活民俗記錄出發,通過細節的比較來看地域文化的空間差異,域內外民俗的空間差異和觀念變遷,很有說服力。    

再次,綜合運用文獻學、歷史學、文化學等多學科理論,創新研究方法,是本書研究的主要特點和亮點,拓寬了歷史民俗學的研究思路。    

作者在緒論明確提到,“研究漢唐風土記的一個主要困難,在于資料的搜集和整理。除少數風土記留存至今以外,大部分漢唐風土記著作都已經散佚了。我們今天只能盡力從《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和《水經注》等著作中搜輯星散于其間的風土記著作”。因此,作者索隱鉤沉,恢復了周處《風土記》的文本和風貌,這是目前內容最豐富、體例最完備的輯本,體現了本書的學術分量。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亮點就是比較方法的運用。作者出身歷史學,具有宏闊的歷時和共時思維,觸類旁通,融貫古今,在風土記的研究中,有本土風土記和域外風土記的比較,有《風土記》與幾乎同時代的《荊楚歲時記》的橫向比較,有《風土記》與前代地理書的縱向比對,與幾乎處于同時代的《荊州記》的橫向比較,與敦煌寫本《沙洲地志》的縱向比對,等等,展現出一種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研究框架。而且,在細致的考證之外,窺探出其背后所依托的地域文化差異,思想觀念的變遷,有一種超越文本的對人本身、對文化內涵的深度考量。    

漢學歷史研究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本文從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戲劇影視文學劇本創作與編導》專業選修課的必要性、開設這門課的可行性,以及這門課程的實際作用三方面論述,試圖為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提供一些建議。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創新的產物,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和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獨立學院采用民辦機制運行,充分依托母體高校有形無形的優質資源,積極吸納社會資金,不依靠國家有限的財政支出,實現了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迅速擴充,為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斷增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學科,也是普通高校專業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專業之一。但是,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在當前教育結構調整,教育資源整合,教育為經濟、社會服務的特點更突出、要求更緊迫的情況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滯后于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發展的形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我院從誕生之日起,就樹立了真正的市場理念,揚棄固定模式,瞄準市場需求的現狀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同時,依靠獨立學院師資、信息等優勢,辦出特色,創出品牌,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針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整體應用性較差的現實,試圖從具體的課程設置調整上來改變這一現狀。本文從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戲劇影視文學劇本創作與編導》專業選修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這門課程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實際作用三方面論述,試圖為我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提供一些建議。

一、開設《影視文學劇本創作與編導》的必要性

一所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積累性的知識型人才,還是創新式的能力型人才?對此問題,筆者認為,無論是什么層次、什么性質的高校,都希望培養兩種素質兼備的全能型人才。對于自身命運和市場聯系最緊密的獨立學院而言,培養創新式的能力型人才應成為終極目標。我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依托母體高校延安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優厚的師資資源,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積累要求嚴格,實行“4321”計劃(大學四年中,背300首唐詩宋詞,閱讀20本以上的經典名著,寫作100篇左右的文章)。雖然學生可能不會全部完成,但這一政策要求對學生基本專業知識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卻是十分有效的。學生學了一定數量的詩詞歌賦,名文雅劇,絕不僅僅是為了在自己的腦子里“裝著”,而應該把這些知識變成實際有用的能力。對此,最直接、最有效、最不浪費資源的做法就是讓學生進行影視文學劇本的創作,然后與具體影視制作單位聯系,讓學生的作品能夠拍成影像。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只是開設文學和語言課程,學生在校學習,根本無法了解影視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劇本創作的專業知識,這種傳統模式把很多有天分、有創作愿望的學生就地“扼殺”掉了。所以,我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基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開設《戲劇影視文學劇本創作和編導》專業選修課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人才培養的一個很有效的途徑。

二、開設《戲劇影視文學劇本創作和編導》課程的可行性

從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出發,還必須探索有效的實施路徑。開設一門全新的課程,不能單靠美好的愿望和抽象的大道理,要以可行的物質、精神資源為基礎。就此,我院雄厚的教學資源,為《戲劇影視文學劇本創作和編導》課程的開設提供了可靠性與可行性。具體分析,大體具有五個方面的優勢。

1.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儲備

任何劇本的創作,都是要以扎實豐富的文學知識為基礎。如前所述,我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積累了豐厚的專業知識,練就了過硬的寫作本領,為他們進行劇本創作提供了基本的保證。

除了具備豐富的文學知識以外,劇本創作者還應該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極好的創造力。眾所周知,考入獨立學院的學生,高考時成績都較差。但筆者認為,高考成績的優劣并不代表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發展潛力,如很多學生是由于中學學習偏科而導致整體成績不理想,還有部分學生則是由于高中某一階段學習不力才暫時落伍,等等。三本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可能差一些,但是他們整體的創作性思維能力并不比一些一本學生弱。旺盛的創造力為他們創作出好的劇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與同齡人比較,很多三本學生的經歷可能更豐富一些,感悟力更強一些,生活的歷練也更多一些。因為他們高考的失利,使其比順利考入理想大學的同齡人更善于思考,更善于在有所失落但又滿懷理想的獨立學院生活中鼓足學習勁頭,敏感地思考人生。這一特征,為他們創作劇本提供了充足的情感和希望。

2.廣電新聞專業的專業師資

充足的文學專業知識的積累,是創作文學劇本的第一步。教師更應該讓學生掌握影視文學劇本的專業特點。要讓學生明白,文學劇本的創作和小說是完全不同的。要讓他們了解影視的本質“影像性”,即影視的基本語言是“視聽語言”而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文字語言。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影像思維,讓他們真正明白并且學會用文字語言去構筑畫面語言,從而完成文學劇本的創作。而漢語言文學專業接觸的卻全是文字語言,給學生掌握視聽語言造成了障礙。為此,我院在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中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途徑:可以借用攝像機、多媒體教室、采編室,剪輯室等硬件,同時注重光電新聞專業教師對學生的講解、示范及其一些鏡頭畫面的采取、操作、編輯,等等。形成資源互補互為,解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影像性”差的弱點。

3.社會上中小型民營影視企業的存在

學生創作一個完整的文學劇本,并不是為了“孤芳自賞”,而是為了使文字轉化為“影像”作品。學校沒有影視制作的條件和能力并非難題。在西安這座有著優厚歷史文化內涵底蘊的城市中,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大大小小的民營影視企業機構林立。當然,不是每個影視企業都有能力和機會拍攝史詩巨制或者國際大片的,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還都是拍攝一些小成本的戲。并且,由于資金問題,很多影視公司并不具有自己的專職編劇,大部分情況下還需向社會征集優秀劇本。這一現狀,為漢語言文學學生創作的劇本轉化成影像作品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教師與學生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創作的作品趨于優秀。

4.普通老百姓的受眾群體的存在

學生剛開始學習創作,肯定不會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創作出一部成形的電影文學劇本,這是一個貴在堅持、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于開始創作時,可從最基本的寫起,比如方言劇的創作。其實,方言劇的受歡迎程度一點也不亞于電視連續劇。因為,方言劇的受眾都是固定區域的普通老百姓,說的是方言,講的故事是老百姓的家長里短,很容易在百姓中引起共鳴,從而形成固定的受眾群,為學生的作品打開市場消除了疑慮。

5.學校的大力支持

調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應用型漢語言文學人才的理念,是我院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一項具有遠見卓識的舉措。雖然尚處于摸索階段,但由于領導重視,態度明朗,措施明確,凡是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案,都能得到學院的大力支持,為課程設置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可能達到的效果

如果大學生就業的整體形勢低迷,三本院校的學生就業也會受到負面影響。在就業不景氣、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應用型創作能力,一方面有助于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其提供有效的就業途徑,真正讓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成為受市場歡迎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潘雁飛等.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問題[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2).

[2]王正等.論傳統專業的現代轉型——以“漢語言文學為緣起”[J].臺州學院學報,2005,(10).

漢學歷史研究范文第4篇

對外漢語閱讀課教學是指以外國留學生為授課對象進行的漢語閱讀教學,是一門為了提高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而設置的專業基礎課,閱讀課是一門獨立的語言技能訓練課,在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留學生學習和掌握漢語的重要手段。筆者在多年閱讀課教學中發現,制約留學生閱讀能力的因素除了詞匯量匱乏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閱讀方法的缺失導致閱讀效率低下。因此,為了獲得最佳的閱讀理解效果,需要改善閱讀理解的方法、提高閱讀理解的效率。

一、圖式理論

關于閱讀模式的研究一直為語言學家所關注,近年來,誕生了一種新的理論――圖式(schema)理論。它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可以較為全面地解釋閱讀過程,是一種關于人的認知的理論。圖式理論認為,人總是把已經理解了的知識分門別類地組成不同的單元,儲存于大腦的不同位置,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圖式。包括在這種單元之中的東西,除了知識本身之外,還有關于這些知識如何被運用的信息。它是關于知識是怎樣被表征出來的,以及關于這種對于知識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應用的理論。按照圖式理論,所有的知識都可以組成單元,形成圖式。這些圖式在人的大腦中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其主圖式、子圖式縱橫交錯,隨著讀者視野的開闊、經驗的積累,圖式的大小和層次也不斷得到擴展和修正,并不斷給讀者提供參考,幫助讀者理解閱讀的篇章。

人的閱讀活動,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它始于文字的輸入和對文字的理解。首先,文字材料通過人的視覺神經傳輸至大腦,然后,大腦通過感知活動激活已儲存的相關圖式,運用圖式在二者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系,從而使閱讀者能夠理解文字。圖式理論在閱讀過程中的作用在于:讀者將文字材料輸入大腦之后,能夠把大腦中存儲的相關知識和輸入的文字相聯系,按照對背景知識的理解去理解新的文字。進一步說,圖式理論概括了閱讀規則、技巧和策略。利用圖式理論進行對外漢語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認知策略、規則和技巧尋找知識內在相對應的聯系,將有利于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和思維,提高閱讀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見,人腦中儲存的圖式越多,閱讀文字越容易被理解,閱讀活動就越容易進行。

二、圖式理論在對外漢語閱讀課堂的運用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留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不僅要接觸篇章中的漢字,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接觸到篇章表達的文化內涵。然而在傳統的對外漢語課堂中,閱讀課比較注重篇章中生字詞和語法的教學,教師往往要花費大量時間解釋生詞、語法,很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這樣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和閱讀,常常忽視了篇章本身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當學生學習了新的生詞和語法以后進行閱讀,雖然文章的字句都能看懂,但是學生可能會發現對整個篇章的意思仍不太明白。而運用圖式理論進行閱讀課教學,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自身大腦已經存在的圖式,主動與新知識建立起聯系,從而實現對篇章的理解,形成新的圖式,儲存在大腦中。運用圖式理論進行教學,需要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解析圖式理論,控制好整個課堂的進展。對外漢語閱讀課一般分為教師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兩個部分。在這兩個部分中都可以充分運用圖式理論進行教學。人的大腦中的圖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內容圖式、結構圖式、語言圖式。內容圖式指的是與語言材料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圖式,指的是關于語篇內容的外在表現形式即文字材料各種組織形式的知識;語言圖式是指一定量的詞匯和句法知識,也就是讀者對閱讀材料語言的掌握程度。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好這三種圖式,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教學。

1.教師課前準備。首先,教師要做到對教材內容十分熟悉,對整個教材的布局有整體把握,熟悉教材的編寫體例、難度、知識點分布及教材中每一個單元的編寫目的和操作方法,了解每個單元中具體運用到哪些圖式,這些圖式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實施等。

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當掌握篇章的中心意思、段落結構,思考學生在學完該篇章之后,在閱讀技能上可以得到哪些提高。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前根據篇章內容提前設計問題,這些問題應當與篇章內容密切相關,思考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篇章大意??梢砸龑W生在進行篇章閱讀的時候利用已有的內容圖式積極主動理解課文,思考問題。所以在閱讀理解的時候,如果能具備相關的內容圖式,對理解篇章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將有很大的幫助。對于留學生來說,他們只是漢語能力有所欠缺,但是本身在社會生活中已經具有大量的圖式,如工作的圖式、學習的圖式、家庭的圖式等,利用教師設計的問題激活這些已有圖式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以《漢語閱讀教程》第二冊第二課《北京的四季》一課為例,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如下問題:

(1)你們國家分為幾個季節?都有什么特點?

(2)你覺得南京的季節如何?

(3)你最喜歡南京的哪個季節?

這些問題都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回答起來對語言能力的要求也不高,讓學生能夠有回答的積極性,通過對第一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激活腦中存儲的關于自己國家天氣特點的已有圖式,通過回答第二和第三個問題,學生也可以獲得關于南京天氣特點的圖式。《北京的四季》這篇課文主要是描述北京四個季節的天氣特點,同時也大概介紹了中國南北的氣候區別,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圖式去閱讀課文,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2.課堂教學。(1)生詞教學。在閱讀行為中,對閱讀能力限制最大的就是語言圖式。語言圖式是基礎,讀者缺乏相應的語言圖式就無法識別文章的字詞句所提供的信息和線索,會直接影響對文章的理解。所以閱讀課教學一定要有生詞教學,但是與精讀課的生詞教學不同的是,閱讀課的教學重點是擴大學生的詞匯量,生詞教學只需要學生理解意思即可,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根據閱讀課的這種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法,對篇章中存在的生詞和語法點進行教學和解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漢語詞匯的構詞法則,運用詞根聯想等方法,讓學生快速、清晰地理解生詞意思,記憶生詞的意思。如學習“記者”這個生詞的時候,就可以單獨解釋“者”作為“……的人”的意思,讓學生同時記憶“老者”“學者”等生詞,這樣可以有效擴大學生的詞匯量,也便于學生將知識歸類,方便記憶?;蛘呓處熆梢愿鶕h字構成結構以形聲字居多的特點,教授學生偏旁部首,如告訴學生“扌”旁的漢字多與人的動作有關,“氵”旁的漢字多與水相聯系,“月”字的漢字大多表示人的身體部位……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獲得偏旁部首的圖式之后快速地理解、識記很多漢字的意思。掃除閱讀理解的障礙,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已有圖式,去理解篇章意思。(2)課文教學。課文教學是閱讀課的核心環節。在課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展學生原有的關于閱讀知識的內容圖式。很多學生存在閱讀速度慢、閱讀效果差的問題,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課文每一段的中心句。在進行漢語閱讀時,經常訓練學生尋找段落中心句的能力,讓學生知道中心句一般可在文章的段首或段尾找到,了解把握中心句即可以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結構。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文章整體意思的理解能力。還有些學生閱讀速度慢,在閱讀的時候一字一詞地閱讀,過度依賴詞典,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勾畫出標志文章情節發展脈絡的詞語,并且在閱讀的時候畫出不懂的字、詞、句,在讀完整篇文章之后再看能否明白。

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可以根據結構圖式,指導學生按照作者組織語言的形式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內容。當學生熟悉所讀材料的組織形式,就能比較容易把握作者的思維方式,從而調整自己的思路,迅速調動相關的內容圖式,使閱讀遵循自己的思路進行。教師帶領學生閱讀不同體裁的文章,也應當教會學生相關閱讀技巧,面對不同體裁的文章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組成部分。熟悉每種體裁的語言材料的組織特點,也就是對文章形式圖式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掌握。學生在母語閱讀時,已經對閱讀不同體裁的文章應該運用何種閱讀方法積累了不少經驗,如能使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遷移到第二語言閱讀中,就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使用第二語言的閱讀能力。比如針對記敘文的特點,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要注意文章發生的時間、地點、出現的人物、敘事的順序等等,了解文章的形式圖式,運用不同體裁文章的不同閱讀技巧,學生就能快速、有效地閱讀,豐富圖式外延,提高閱讀效率。

總之,在對外漢語閱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了解學生現有的漢語知識水平,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圖式,積極主動地理解閱讀內容,將已有圖式轉化為新圖式,不斷促進學生漢語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快速提高。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孫新愛.論圖式理論在對外漢語閱讀課中的導向作用[M].教學研究,2007,(11).

漢學歷史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建立中藥四氣數學模型并對此模型進行初步驗證。方法 建立以熱力學第一定律為依據的用燃燒焓表達的中藥四氣數學模型,運用HR3000數顯熱量計測量中藥提取物、飼料及服藥前后大鼠代謝產物的燃燒焓,計算并分析不同藥性中藥經大鼠體內代謝產物燃燒焓的變化,驗證所創中藥四性數學模型的正確性。結果 大鼠服用不同四氣中藥前后體內能量變化平均值分別為寒性組-5.218×104J、熱性組4.885×104J、平性組1.175×104J和空白組-7.639×103J,組間進行多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所建的以燃燒焓表達的中藥四性數學模型能正確反映不同藥性中藥引起機體的寒、熱、溫、涼的變化,可用來定量表達中藥四性大小。

【關鍵詞】 中藥四氣;燃燒焓;代謝產物;中藥藥性;數學模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four properties of combustion enthalp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ethods We measured the combustion enthalpy of the extracts, feeds, and the metabolites by using the HR3000 machine. We also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enthalpy changes of metabolic processes in vivo rats, then validate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enthalpy model.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t enthalpy changes that varied among all the groups. The variable mean in cold, hot, neutral and controlled groups was -5.218×104J, 4.885×104J, 1.175×104J and -7.639×103J,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from multiplegroup ttes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groups. Conclusion The enthalpy mathematical model can reflect objectively the bodys cold, hot, warm and cool changes caused by different properties, and thus can be used to express quantitatively the four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KEY WORDS: four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bustion enthalpy; metabolite; proper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athematical model

幾千年來,我國古代名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以陰陽、臟腑和經絡學說為依據,根據藥物的各種性質及所表現出來的治療作用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關于中藥藥性理論,其為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中藥四氣是傳統中醫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賴以處方遣藥的依據。中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即指出“藥有寒熱溫涼四氣(性)”,“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則指出了以病證寒熱作為用藥依據的基本治療原則[1]。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發現單從中醫的角度來認識中藥四氣已經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加上長期學術上一直在爭論究竟是“四氣”還是“三氣”,更迫切需要運用現代科學方法來研究中藥四氣。而當前要想更好地發展中藥四氣理論,就必須建立中藥四氣的客觀判別標準,研究四氣的生理活性及物質基礎。

燃燒焓是指1mol的物質在1個大氣壓下完全燃燒時的熱效應[2]。完全燃燒的含義是使其燃燒產物為CO2(g)、H2O(L)、N2(g)、HCl(aq)和SO2(g)。通常指定298K(25℃)時,1個標準壓力下各物質的燃燒焓為標準燃燒焓(ΔCHΘ),單位為kJ/mol。由于中藥提取物為混合物,常用kJ/g表示。本文以建立的燃燒焓數學模型為依據,結合前人運用生物熱動力學對中藥四氣的研究[23],建立了一套完整并且簡單地評價中藥四氣的實驗模式,通過分析機體在服用不同藥性中藥后的燃燒焓的變化,判斷機體能量的變化情況,驗證所建數學模型的正確性。

1 中藥四氣數學模型的建立

如果把一個正常的機體(包括人和動物)看成一個孤立體,其吸收能量的總和與釋放能量的總和相等[3]。我們選擇中藥對機體的治病過程實際是運用藥的“偏性”糾正機體的“偏性”,從中藥四氣的角度進一步來說,實際是利用藥物的寒、熱、溫、涼糾正機體的陰陽之偏性。故藥物與機體作用的能量轉移過程可用圖1表示。

由圖1可知,機體初態的熱焓為ΔH1,服用燃燒焓為ΔH2的中藥進入過度態ΔH3后,中藥與機體發生作用。中藥對機體產生藥理反應,促使機體向中藥性能相同的方向移動,機體對藥物進行生化代謝反應,兩類反應與熱效應偶聯,整體上產生吸熱和放熱效應。機體與環境的熱交換為ΔQ(包括由肺部呼出CO2),由二便排出代謝產物ΔH4,機體最終過度到終態ΔH5。在等壓條件下,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及Hess定律,則有

Q=ΔH1+ΔH2-(ΔQ+ΔH4+ΔH5)(1)

(1)式中H2、H4、H1、Q、H5分別為藥物、二便代謝產物、給藥前生物體、機體與環境的熱交換Q、給藥后生物體的熱焓。由熱力學第一定律可知,H為狀態函數,但Q與過程有關;當H1、H2、H4、H5確定后,其值也已定。由于中藥與生物體的起始點與機體對藥物代謝后的狀態決定,由式(1)可得式(2):

Q=ΔH2-ΔH4+ΔH1-ΔH5+ΔQ(2)

由式(2)可知,機體的ΔH1、ΔH5、ΔQ不便測出,而且ΔQ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變化不大,并可采用與平性藥比較的方法進行校正。通過式(2)我們可以得出平性藥物的熱平衡式(3):

Qe=ΔH2e-ΔH4e+ΔH1e-ΔH5e+ΔQe(3)

當平性藥與原機體代謝保持平衡,機體前后無熱效應變化,機體的溫度相等,ΔU=0。由于壓力相等,機體與原機體排出的體積相等,故Δ(PV)=0。因ΔH=ΔU-Δ(PV),自然ΔH1e-ΔH5e=0,與正常狀態下代謝產物僅以CO2(g)和H2O(L)排出體外,ΔH變e=0,則式(3)變為:

Qe=ΔH2e(4)

也就是說平性藥物在維持機體代謝平衡情況下(機體不增重,也不減重),全部轉變成CO2和H2O排出體外,所轉變的能量供機體基礎代謝。

非平性藥物的熱平衡式為:

Qn=ΔH2n+ΔH4n-ΔH1e-ΔH5e+ΔQn(5)

式(5)減出式(4)得式(6):

Qn-Qe=(ΔH2n-ΔH變n-ΔHpe)+

(ΔH1n-ΔH5n)(6)

式(6)中的ΔH2n-ΔH變n-ΔHpe為中藥代謝熱焓項,計為ΔH6,ΔH1n-ΔH5n為機體熱焓改變項,計為ΔH7,而ΔQn-ΔQe可看作抵消掉。故本式為中藥四氣測定的通用公式。中藥四氣的計算式定為式(7):

SQ=Qn-Qe(7)

自然對于不同的化合物有不同的Qn,當SQ>0,Qn>Qe為熱性中藥;SQ

2.1 儀器與實驗材料

2.1.1 儀器

采用湖南長沙圣西公司生產的HR3000數顯熱量計,其主要由HR3000數顯熱量計控制箱和HR3000氧彈熱量計組成。

2.1.2 實驗材料

動物:采用湖南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的大鼠16只。藥材選擇:黃柏、黃芩、甘草、肉桂、吳茱萸(由湖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中藥鑒定教研室鑒定)均定點購于湖南中藥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劑科; 黃柏為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樹皮;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莖;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樹皮;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實。

2.2 藥物制備

分別選用上述藥材各40g,用8倍水量提取2次,每次1h。合并提取液濃縮至糖漿狀,備用。

隨后用鼓風干燥器干燥濃縮液,最后得到藥材干浸膏:黃柏(7.3955g)、黃芩(18.3828g)、甘草(10.0302g)、肉桂(4.2884g)、吳茱萸(5.2348g)。

分別稱取上述所制干浸膏黃柏0.6880g、黃芩0.6520g、甘草0.5640g、肉桂0.5540g、吳茱萸0.5480g,用20mL蒸餾水溶解分別配制成質量濃度為0.0334、0.0326、0.0282、0.0277、0.0274g/mL的溶液備用。

2.3 實驗方法

2.3.1 分組

將16只大鼠隨機分成4個組:寒性中藥組(黃芩與黃柏組)、熱性中藥組(吳茱萸與肉桂組)、平性中藥組(甘草組)和空白對照組,每組4只大鼠。

2.3.2 給藥方法

每日定時喂動物特制食物(由湖南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配制),每天記錄大鼠本身的體重及其所吃食物的重量。實驗期間大鼠的平均體重為(144.940±5.767)g,平均進食量為(16.673±1.623)g,均較為平穩。在正常飼養3d后,于次日取所制備的藥物分別按寒性中藥組220mg/kg、熱性中藥組190mg/kg、平性中藥組190mg/kg的劑量進行灌胃。

2.3.3 代謝產物收集及處理

實驗期間每日定時收集大鼠的代謝產物。隨后將收集的代謝產物進行干燥除菌處理,并進行相應的稱重和記錄。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數理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O),結果滿足正態性及方差齊性。而后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較(LSD),以P

3 結 果

3.1 燃燒焓的測定和計算

采用熱量計對藥物浸膏、飼料、大鼠灌服藥物前后的代謝產物進行測量,然后按公式(8)計算其燃燒焓,公式(9)計算K,公式(10)計算硝酸生成熱(Q硝酸)[4]。

Q燃燒焓={(T+T校正)×k-Q點火絲-Q硝酸}/M(8)

K=(M苯甲酸×Q苯甲酸熱值-Q苯甲酸點火絲-

Q苯甲酸硝酸)/(T苯甲酸+T苯甲酸校正)(9)

Q硝酸=39.68×M(10)

上述公式中T 、T校正均為溫度,單位為℃,T 在實驗中測得,T校正按0.0053計算,Q點火絲按120J計算,M為所稱量物品的質量,單位為g。

通過計算,可得到藥物浸膏、食物、苯甲酸及代謝產物的燃燒焓,結果分別見表1、表2。其中T代表每g相應的代謝產物所升高的水溫,其中Q代謝燃燒焓表示服藥前后所產生的代謝產物的燃燒焓,Q食物能量表示進食所攝入的能量(在服藥后的Q食物能量中還包含有所服藥物的能量)。

從表1、表2可見,食物、苯甲酸、各藥物及機體服藥前后的代謝產物的燃燒焓均有差異。表1 藥物浸膏及食物燃燒焓(略)表2 大鼠服藥物前后代謝產物燃燒焓(略)

進一步通過公式(11)、(12)計算,可得到每只大鼠服藥前后的能量變化總趨勢,結果見表3。

Q差=Q食物能量- Q代謝燃燒焓(11)

Q最終差=Q服藥前差 -Q服藥后差(12)

經多重比較顯示,寒性中藥組與熱性中藥組、平性中藥組、空白對照組比較均具有顯著差異(P

計算總量及總量平均值,可得到不同組別服藥前后總的能量變化值(表4)。

由表4推斷出下列結果:機體在服用熱性中藥后所獲得的能量多于損失的,從而引起機體整體的能量得失為正值;機體在服用寒性中藥后獲得的能量小于所損失的,造成機體整體的能量得失為負值;機體在服用平性中藥后能量的得失基本變化不大,但由于平性中藥含有一定的補益性物質(如多糖及蛋白類),故使得機體整體的能量得失呈現小幅度正值變化;而空白組的機體由于實驗期間是寒冬,故能量得失呈現小幅度負值變化。表4 不同用藥組能量的變化(略)

4 討 論

眾所周知,作為中醫理論的核心思路的中藥四氣理論歷來受到中醫名家們的重視,但是由于其缺乏科學依據作為依托,從而引起針對其理論正確與否的爭論。近來更有學者推翻傳統理論束縛,認為將四性劃為“三性”[5]更為合理。但筆者認為,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以尊重傳統為更好,故實驗中還是以四性為基礎建立了一套關于中藥四氣測定的數學模型,并進行了相應的初步實驗研究。結果顯示:服用熱性中藥組的機體能量得失為正值, 服用寒性中藥組的機體能量得失為負值, 服用平性中藥組的機體能量得失為小幅度增加,空白組能量得失為小幅度減少。從實驗結果我們發現,服用寒性中藥能起到糾正熱癥能量過多和服用熱性中藥能起到糾正寒癥能量過少的事實,從而客觀地驗證了所建模型的正確性。

盡管我們對中藥四性的實驗研究取得了部分進展,但對于中藥四氣的整體研究來說還非常薄弱,仍需要進一步完善模型、優化實驗及建立相應的數據庫。

參考文獻

[1]高建平,陳長勛. 中藥“四性”的科學內涵探討 [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7, 21(6):1618.

[2]代春美,肖小河,王迪,等. 基于生物熱動力學的中藥四性研究 [J]. 錦州醫學院院報, 2004, 25(3):4851.

[3]顧祖維,吳中亮,仲偉鑒. 現代毒理學概論 [M]. 第1版.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15.

相關期刊更多

國際漢學集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國際漢學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武漢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武漢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枝江市| 刚察县| 正定县| 汉阴县| 综艺| 浮梁县| 富蕴县| 德清县| 肃北| 靖远县| 巴青县| 岳西县| 德令哈市| 安新县| 蛟河市| 高阳县| 宽甸| 土默特左旗| 凤冈县| 莫力| 武清区| 团风县| 汽车| 海晏县| 镇雄县| 元谋县| 盐源县| 吴川市| 开封市| 含山县| 昆山市| 新乐市| 溆浦县| 南靖县| 灵丘县| 博湖县| 盈江县| 老河口市| 梁山县| 左云县|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