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學考古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導師齊東方教授,首先我代表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的全體同仁對齊東方教授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衷心的感謝!
我院主要負責西安地區文物古跡的調查、勘探、發掘與研究工作;對出土文物、庫藏文物等進行修復、整理、保護與研究;發揮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的作用,宣揚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推動國際文化遺產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推動中國對絲路沿線國家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的智力援助。
音樂學專業:培養掌握音樂學專業的理論、知識、技能,具備教學與實踐能力,具有創新精神,能從事音樂教育教學與研究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及其他音樂工作者。
舞蹈學專業:培養掌握舞蹈學專業的理論和技能,具有較高的表演與實踐能力,具有創新精神,能從事舞蹈表演、編導及藝術教學工作者。
二、招生專業與計劃
1、音樂學50名:聲樂、鋼琴、手風琴、器樂(民族樂器、西洋管弦樂、打擊樂)。(限山西、陜西、河北、甘肅等地)考生;
2、舞蹈學專業10名(限山西、河北等地)考生。
注:上述所有招生專業均為本科,學制四年。最后招生計劃以各省市招生辦公室公布的計劃為準。
學費標準:7000元/年。
三、招生對象與要求
按照各省市2015年有關招生政策規定執行。
舞蹈專業考生年齡限22周歲以下(1993年9月以后出生)。女生身高1.60米以上, 男生身高1.70米以上。
四、報名辦法
考生需持戶口所在地教育招生考試機構印發的《藝術類專業考試準考證》到我校指定地點報名,并參加專業考試。沒有《藝術類專業考試準考證》及二代身份證的考生,不能參加我校組織的專業考試。報名費200元。
五、報名及考試時間
區外考點
報名時間
考試時間
招生專業
陜西省:西安美術學院(西安市)
1月29日—30日
1月31日
音樂學
甘肅省:蘭州城市學院(蘭州市)
2月1日—2日
2月4日
音樂學
山西省: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太原市)
2月12日—13日
2月13日-14日
音樂學、舞蹈學
河北省: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石家莊市)
2月28日、3月1日
3月2日—3日
音樂學、舞蹈學
六、考試科目
音樂學:
1、聲樂考生演唱自選曲目一首;
2、鋼琴、手風琴、器樂考生演奏自選曲目一首;
3、音樂綜合考試(視唱、模唱),視唱(五線譜、簡譜均可)。
舞蹈專業:
1、基本功測試 (軟開度、跳、轉、翻、技巧等) ;
2、舞蹈表演測試(2分鐘內,伴奏自帶);
3、即興表演測試(按指定音樂即興起舞,限命題表演)。
七、成績考核與劃線
1.成績計算辦法:
專業成績總分300分,各專業分值具體分配如下:
音樂學專業:專業考試240分,音樂綜合考試60分(視唱40分、模唱20分)。
舞蹈專業:基本功考試150分,舞蹈表演100分,即興表演50分。
2.劃線辦法:
各專業的專業成績達到標準以上者,音樂學、舞蹈學專業分別劃線。請考生按照各省市招生辦或教育考試院公布藝術類考試成績時間,來查詢自己的專業成績。也可于5月18日后登陸imnu.edu.cn查詢術科加試合格情況及考試成績。
八、政審和體檢
考生的政審和體檢,按照教育部、衛生部的有關規定標準執行。
九、錄取方法
堅持德、智、體全面考核,按照公正、公平、擇優錄取的原則,根據各省市招生辦招生錄取工作的有關規定,專業成績達到標準以上,文化課達到各省市的分數線以上,各專業分別劃線錄取。各專業計分辦法:專業課成績按60%計入總分,文化課成績按40%計入總分,兩項成績相加,按總分由高到低排序錄取。其他招生錄取條件詳見《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招生章程》。
十、復查
為確保新生質量,入學后,學校將認真進行復查。凡不符合條件或有舞弊行為者,取消其入學資格。
關鍵詞: 粟; 黍; 鑒定標準; 植物考古
Abstract:We present evidence from ethnography and experimental processing of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in China that spikelets containing incompletely filled (or immature) grains constitut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ypical millet harvests and are removed along with other by-products after threshing and winnowing.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elin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immature foxtail grains in archaeobotanical assemblages. Similar by-products are expected from Panicum miliaceum processing. Immature millet grains are a frequent component of archaeobotanical assemblages in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 China, and criteria for their recognition are presented based on our modern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illustrated with archaeobotanical examples from Shandong and Henan. It is seed morphology rather than size plays a determinative rol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xtail mille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ose grains with a narrow egg-shaped embryo, which is about 5/6 of the whole grain, and have a round shape can be classed as foxtail millet even though they are small, flat and squashed. While different grades of immaturity in millet grains might be defined, the interpretative potential of these appears to be the same as these are concentrated in winnowing waste. This study confirms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ratio of immature to mature millet grains can be employed in archaeobotany in considering whether or not early stage crop-processing (threshing and winnowing)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particular archaeological millet assemblages.
Key words: Setaria italica, Panicum miliaceum,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Paleoethnobotany
一、 前 言
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兩種小米是中國北方史前旱作農業的主要糧食作物, 通常被認為起源于中國①,并在世界其他地區,如歐洲地區的早期遺址中廣泛分布,因此有關這類作物的鑒定一直備受關注,目前已有一系列論文對其炭化形態的鑒定標準進行了論述②。此外,近年來也有一些研究從植硅石和淀粉粒的角度探討粟、黍的鑒定標準③,但是這些研究的鑒定標準主要集中于成熟的粟類作物(這里的粟類作物指粟和黍)種子及其外稃形態特征④,對于植物考古樣品中可能存在的不成熟粟類作物的鑒定卻鮮有研究。最近Giedre Motuzaite-Matuzeviciute等人的研究顯示⑤,不成熟黍粒的形態在完成授粉8~10天之后即可辨認,而且炭化實驗證明這種不成熟黍粒在一定的炭化溫度下能夠得以保存,其形態類似于烏克蘭考古遺址中出土的黍粒。另外,Fuller and Zhang⑥在潁河流域的植物考古報告中指出樣品中存在大量不成熟粟、黍籽粒,并認為這些不成熟的籽粒可能主要來自粟類作物加工揚場階段的副產品。因此,不成熟粟、黍籽粒在植物考古樣品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作為判斷作物加工階段的一個指標⑦。
然而在東亞地區的植物考古研究中,不成熟粟類作物的重要性及其與其他小粒黍亞科植物種子的區分并不明確,因此我們進行了一次關于粟的作物加工研究,借以確認作物加工尤其是作物加工早期階段遺存中是否存在不成熟粟粒,探討不成熟粟粒在區別作物加工不同階段、特別是作物加工早期階段揚場的產品和副產品的作用,并探討不成熟粟類作物的鑒定標準。我們先對實驗進行介紹,然后簡單回顧了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植物考古樣品(潁河流域和桐林遺址)中存在的不成熟粟類作物種子,并討論其對探討作物加工研究的意義。
盡管在世界其他地區(如印度和尼泊爾)有關于其他粟類作物品種加工的民族學研究⑧,為粟類作物加工的基本程序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但目前為止尚無有關粟的作物加工的民族學研究。劉歆益博士曾經在中國東北地區對黍的加工進行過研究⑨,但這一研究沒有指出不成熟黍的鑒定標準及其在作物加工研究中的意義。粟類作物加工的基本要求類似于稻谷和其他帶殼谷物的加工⑩,都需要脫粒和揚場,以便將粟的小穗(帶殼粟粒)與其他莖稈和雜草之類的雜物區分開來。這之后又是另一輪脫殼和揚場的程序,以便將脫殼后的干凈谷粒與谷殼等作物加工的副產品區分開來。由于當地粟的脫殼等后期加工程序是由機器進行的,因此本文的研究集中于作物加工的早期階段,即脫粒和揚場階段。
二、 材料與方法
實驗是在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的一個現代村莊(宋家村)(圖一)進行的。該區氣候屬于溫帶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1.8℃,年平均降水量為750毫米,主要降水集中于夏季。旱作農業是該區農業主體。農作物種植主要依靠自然降水,遇有干旱年份,在離水源較近的地區會輔以灌溉。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通常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春季播種,秋季收獲,小麥則是秋季播種,夏初收獲。粟和黍在當地處于小雜糧的地位,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地農民多注重果樹的栽培與管理,例如蘋果、櫻桃等,粟、黍的種植量很少,只是偶爾有農戶小規模種植。粟、黍的生長期短,可以春季播種,夏末秋初收獲,或者夏季播種,秋季收獲11。這類作物通常被種在小塊的山地里,播種、耕作、收割等都采用傳統的非機械化的方式,在少數情況下,會使用拖拉機耕地,施用除草劑,但由于種植量小,所以早期作物加工還是采用傳統的非機械化的方式,這無疑可以為史前社會的作物加工提供一個可參考的類比。
實驗中所使用的粟是當地農民從一個大約0.02畝的田塊中收割的,而早期作物加工(圖二)則是第一作者在當地兩位農民的指導下進行的。所有的粟都經過了脫粒加工,但由于時間的限制,后期的揚場只隨機選取了小部分樣品進行處理。經過處理以后的干凈小穗(帶殼粟粒)被儲藏起來,留待食用時再進行脫殼等后期加工程序。我們從這些干凈小穗中隨機采集了4份樣品。
揚場階段的副產品在加工場地上形成一個橢圓形的堆積,我們以操作者站立的地方為基點,對這一橢圓形堆積進行了測量,并按照堆積的分布特點將其區分為Ⅰ、Ⅱ、Ⅲ三個區域。距離操作者1~40厘米處為Ⅰ區,40~80厘米處為Ⅱ區,90~180厘米處為Ⅲ區(圖三)。其中Ⅰ區距離操作者最近,Ⅱ區為堆積最厚處,堆積厚度由此區向Ⅰ區和Ⅲ區逐漸變薄。從操作者站立的地方開始到堆積分布的盡頭,我們以20厘米為間隔,共采集10份樣品。
為了便于觀察和分析,我們從每份樣品中取出5ml進一步分析。方法是先去掉谷糠和小穗軸等雜物,記錄其中小穗的數量,然后對這些小穗進行脫殼,記錄脫殼后產生的米粒的數量(表一)。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我們從留待儲藏的干凈谷物中采集了4份樣品,實際上只對一份樣品進行了細致處理和量化分析,但觀察顯示這4份樣品的不同組成部分的比例是類似的。
三、 作物加工過程
在這一部分,我們根據作者的觀察和當地兩位農民的描述,對作物加工的過程進行描述。
1. 作物的收割與晾曬
作物的收割方法對接下來作物加工過程中是否會混入雜草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根據Reddy在南亞的研究,小米類作物的收割基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A類和B類)。如果只收割谷穗,那么在其后的作物加工過程中就基本排除了混入雜草的可能性;如果連帶一部分作物莖稈一起收割,則會在收割的作物中包括一些比較高的雜草;而如果從作物莖稈的底部收割,則會在收獲的農作物中包括高矮不同的雜草12。在本文的研究地區,粟的收割方法通常是只收割穗部,這一方法類似于Reddy在南亞研究的A類作物的收割方法,但也有些當地農民在收獲時會連帶植物的莖稈一起收割,然后將其運回住處。盡管這一收割方法類似于Reddy研究中的B類作物的收割方法,這就意味著這一過程中會有雜草被同時收割,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期的作物加工過程中,谷穗首先被切割下來才進行進一步的脫粒、揚場等加工程序,這實際上與Reddy研究的A類作物相似,基本排除了在作物加工過程中混入雜草的可能性。
粟穗比較緊密,而Reddy研究的B類作物(Panicum sumatrense)的穗比較松散,這可能是導致兩種作物收割和加工方式不同的原因,但是Lundstrom-Baudais等學者在尼泊爾觀察到當地黍的收割方式是只收割穗部13,這說明作物收割方式可能不是由作物形態而是由其他因素決定的,例如作物莖稈的用途、文化傳統等因素。
將粟穗從莖稈上切割下來以后,莖稈通常被用作牲畜飼料或者燃料,谷穗一般會被晾曬幾天,以便易于脫粒。
2. 脫粒
對于數量較少的小雜糧,當地通常有兩種脫粒方式,即用棍子或者用連枷敲打。連枷的敲打面較大,因此相對于用棍子敲打,使用連枷效率要高一些,但連枷作為一種專門的脫粒工具在當地已經很少見了,因此我們的實驗采用的脫粒方式是用棍子敲打。脫粒時,我們先將谷穗攤在打掃干凈的場地上,然后用棍子敲打,直到大多數小穗都從谷穗上脫落。谷物脫粒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印度有使用人、畜腳踩的方式14,在泰國有使用拖拉機碾壓的方式15,在國內也有將農作物晾曬在公路上利用過往的車輛進行碾壓脫粒的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種方式,其目的是相同的,即將谷粒從谷穗上分離出來。在此實驗中,脫粒階段的產品是粟的小穗,副產品則包括沒有或者帶有極少數小穗的小穗軸和一些比較薄的外層穎片。這些副產品一般被用作飼料或燃料。
用棍子反復敲打后, 多數小穗會從谷穗上脫落下來,這時可以用耙子將已經沒有小穗或者帶有很少小穗的穗軸集中到一起,并將其與已脫落的小穗分離開來。對這些被分離出來的穗軸可以視其脫粒情況以及時間情況等因素決定是否進行再次脫粒。在我們的實驗中,由于時間限制,我們沒有對這些分離出來的穗軸進行再次加工,而是直接將其作物廢棄物處理,即作物牲畜飼料或者燃料。
3. 揚場和儲存
揚場的目的是將粟的小穗與其他雜物分離開來。在當地有兩種常用的揚場方式,一種是用木锨借助風力揚場,另一種用簸箕簸揚。用木锨借助風力揚場,可以將小穗與穎片以及一些小的穗軸等作物加工的副產品去掉。一般做法是用木锨將谷物扔到適當的高度,谷物飄落的過程中比較重的小穗會集中落于場地的一端,而比較輕的副產品會飄落在另一端從而與谷物分開。就非機械化的揚場方式而言,使用風力揚場的效率較高,但是利用風力揚場需要風力大小適中,也需要準備開闊的場地,而用簸箕簸揚,則不受這些限制,但是相較于借助風力揚場,用簸箕更費時費力,因此這種方法一般只適用于對少量谷物進行處理。在本文的實驗中,我們選用了用簸箕簸揚的方法處理了一小部分樣品。
這里的簸箕是一種特制的谷物加工工具,平面呈梯形,前淺后深。方法是將經過脫粒并去掉穗軸等廢棄物后的小穗置于簸箕中,通過有節奏的左右搖晃、上下顛簸等動作,可以將輕的穎片、小的穗軸、不成熟小穗等廢棄物與干凈的谷物分開。用簸箕簸揚以后,干凈的小穗被收藏起來,留待日后要食用時再進行脫殼、揚場等加工程序,但當地的傳統谷物脫殼方式已經被機械脫殼方式所取代,找不到傳統的脫殼工具(碾盤),因此我們的實驗集中于作物加工的早期階段。用簸箕簸揚產生的廢棄物在當地一般作為家禽飼料或者用作枕頭的填充物。
總體而言,粟的作物加工早期階段與Reddy在印度進行的小米類作物加工、Lundstrom-Baudais在尼泊爾進行的黍的加工以及Thompson在泰國進行的大米的加工程序是類似的16。盡管作物收割方式(收割高度)不同,但所有的作物加工程序都可以包括在Reddy的B類作物加工模式中。因此,本文沒有對不同作物加工階段的作物不同部位的組合成分以及不同成分在考古遺址中保存的可能性進行探討,相反這一實驗旨在探討作物加工早期階段不成熟粟粒與成熟粟粒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
四、 分析和討論
1. 不成熟粟的鑒定
上文中我們提到對采集的樣品進行了脫殼處理,結果發現脫殼以后的米粒大小、形態差別很大,基本上可以分為A、B、C、D四種類型(圖四)。四種類型的米粒數量詳見表二。從整體而言,A類米粒的形狀圓滾、飽滿,個體較大,長寬平均值分別為1.59毫米和1.49毫米。這類米粒實際上屬于典型的成熟粟的形態,對于這類粟的鑒定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標準17。與A類米粒相比,B類米粒的整體形狀看似更扁一些、更長一些,似乎可以歸納為略帶扁平的長圓形,但是這兩類的粟的尺寸差別不是太大,因此似乎可以將二者都視為成熟粟。與A類和B類米粒相比,C類和D類米粒尺寸要小得多,形狀也更加扁平,而且表面有明顯的皺縮。這兩類米粒可能屬于收獲時尚未成熟的粟。C類米粒與D類米粒的不同之處在于,D類米粒更小,更有可能是收獲時尚未成熟。我們將C類與D類米粒合并在一起作為不成熟粟。需要說明的是,盡管這四類米粒的形狀和尺寸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具有明顯的共同點:胚區明顯,呈窄卵形,胚區長一般為種子長的5/6。也有些種子的胚區很短,僅占種子的長度的1/3左右,但是這類種子的比例非常小(大約3%)。
為了更明確地界定四類米粒之間的區別,我們分別從四類米粒中隨機挑選了30粒進行測量,測量結果詳見表三,從中可見一個由圓變扁、由大變小的趨勢。如果把測量結果用散點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圖五),可以看出成熟米粒(A類和B類)與不成熟米類(C類和D類)之間很少有重疊,可以很明顯地區分開來。
這一結果在對考古遺址中出土的粟進行鑒定時具有重要意義。Fuller and Zhang在穎河流域的植物考古報告中指出,植物遺存組合中存在很多不成熟粟、黍。根據我們的實驗結果看來,考古遺址出土的植物遺存中的確可能包括不成熟的谷物籽粒,特別是考慮到古代農業技術水平落后的條件下,不成熟谷粒的比例可能更高,尤其是當谷物收割時間過早或者是谷物成熟時間差異比較大時,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正如傅稻鐮等人在對野生稻的采集和栽培的研究中所討論的18,在粟類作物的采集和早期栽培過程中可能會有更高比例的不成熟籽粒。
盡管有學者已經進行了一些有關粟、黍鑒定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都集中于對成熟粟、黍或者粟、黍淀粉粒、植硅石的研究,而沒有關于不成熟粟的鑒定標準。因此,根據我們的實驗結果,在劉長江等先生對成熟粟的鑒定標準基礎上,可以對不成熟粟的鑒定標準加以補充,即在不成熟粟的鑒定過程中,尺寸不是唯一的標準,相反種子形狀的特點具有更重要的指示作用。我們認為,那些整體形狀呈圓形,胚區呈窄卵形,胚區長約占種子長5/6的種子,即便很小,很扁,甚至像被擠壓過,都可以鑒定為粟。理論上講,類似的標準也適用于不成熟黍的鑒定,對于不成熟黍的鑒定也有學者進行過專門的討論19。如果將不成熟粟的鑒定標準與一些已發表的植物考古報告中的圖片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在以往的鑒定中有些不成熟粟被鑒定為黍亞科,同樣的情況也適用于黍,這就意味著在這些報告中農作物的比例被降低了,而雜草的比例則被提高了。這就使得來自不同實驗室之間的報告數據很難進行量化比較。
為了說明考古遺址中存在不成熟粟類作物籽粒,我們在這里提供了一些來自山東和河南地區的考古遺址中出土的典型成熟粟、黍和不成熟粟、黍的照片和手繪圖片。圖六中的不成熟粟、黍來自潁河流域龍山時期的兩個遺址石道(SHD)和下毋(XIW)。圖七中的黍和圖八中的粟來自山東桐林遺址一份龍山時期的樣品。我們希望能借此對考古遺址中不成熟粟、黍的認識有所幫助,而對不成熟粟、黍的分析則有助于作物加工活動的探討,也可能有助于對作物馴化過程中成熟粟、黍的比例變化情況的探討。
2. 有關作物加工活動的探討
從揚場階段的廢棄物(副產品)在作物加工場地上的堆積分布來看,廢棄物中包含的粟的小穗(帶殼粟粒)越少,廢棄物距離堆積的中心區域(II區)越遠。同樣,四種不同形態的米粒(不帶殼)在堆積中的分布也呈現出類似的特點。米粒的數量從中心區向邊緣的兩區逐漸減少(圖九)。這表明作物加工廢棄物的不同組成部分根據其重量等特點的不同,分別落在不同的區域。重量越輕,飄落的地方越遠,重量越重,飄落的地方越近。
如果我們在考古遺址中能夠發現類似的堆積,那是再理想不過的了,可以為我們尋找考古遺址中的糧食加工場所提供最直接的證據,但實際上但這種情況是很難遇到的。首先,作物加工的早期階段可能在離聚落比較遠的田地里進行,使得這類作物加工廢棄物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火,因而很難在考古遺址中保存下來20。即便作物加工早期階段有可能在聚落內進行,作物加工的副產品可能被用作燃料或者禽畜的飼料,這就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移動和混合。此外,在我們的研究中,操作者始終站在同一位置,因此作物加工廢棄物會在加工場地上形成有規律的堆積,但實際上,操作者在操作過程中可能變換位置,從而形成不同的堆積特點。因此我們這里的實驗結果與考古遺址中出土的作物遺存不是一個簡單的對應關系。關鍵問題在于植物遺存在考古遺址中得以保存通常需要與火接觸并被炭化,但是有多種方式可以使植物遺存被炭化。
然而,不管古人運用的是哪種作物加工方式,有一點是古今相同的,那就是作物加工的目的去掉不可食用的糠殼、穗軸、莖稈、不成熟的作物籽粒等,保留可食用的作物籽粒。在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成熟的粟粒(帶殼)落入廢棄物堆積中,但成熟粟粒是要保留的對象,而不成熟粟粒是要去除的對象,因此經過早期加工后,留待儲藏的粟粒應該是成熟的粟,這些成熟的粟經脫殼后會產生A類和B類形態的米粒;而在作物加工廢棄物中,相對于成熟粟,不成熟粟應該占有較高的比例,這些不成熟粟經過脫殼后會產生C類和D類形態的米粒(圖一、圖一一)。換言之,在存儲的干凈的粟和廢棄物堆積中,成熟粟粒與不成熟粟粒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假設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成熟粟粒(A類米粒和B類米類)的比例遠遠高于不成熟粟粒(C類米粒和D類米粒)的比例,可能說明這是經過初步加工后儲藏的干凈谷物或者是作物加工脫殼等后期階段的廢棄物。如果不成熟粟粒的比例大大高于成熟粟粒的比例,則可能說明是作物加工早期階段特別是揚場階段的廢棄物。
基于以上考慮,我們分別計算了留待儲藏的樣品和作物加工揚場廢棄物中脫殼后產生的成熟米粒(A類米粒+B類米粒)和不成熟米粒(C類米粒+D類米粒)的比例。由于時間限制我們只對一份留待儲藏的樣品進行了脫殼處理,結果發現這份樣品中成熟米粒與不成熟米粒的比值(169)非常高,說明留待儲藏的產品中絕大部分為成熟米粒。因而我們可以推想在對儲藏的產品進行進一步加工,即脫殼和進一步揚場過程中,也有可能無意散落一部分米粒,而這部分散落的米粒如果能在考古遺址中得以保存的話,相對于作物加工早期階段來講,其中可能會包含較高比例的成熟米粒。我們分析的10份廢棄物樣品,盡管分別取自廢棄物堆積的不同位置(Ⅰ區、Ⅱ區、Ⅲ區),但其中成熟米粒與不成熟米粒的比值變化不大,在0.5~0.64之間變化,平均值為0.58(圖一二),因此即便作物加工早期揚場階段的廢棄物可能不會像本實驗中有規律地分布,而是被有意或無意混合在一起,那么其中成熟谷粒與不成熟谷粒的比例可能也不會有太大變化,很有可能在0.5~0.6左右。基于此,我們可以比較有把握地說,在作物加工早期階段(脫粒、揚場)的廢棄物中,不成熟粟的數量至少是成熟粟的一倍以上,而在作物加工后期階段(脫殼、揚場)的廢棄物中可能有較高比例的成熟粟粒。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因素,像作物加工的操作者、不同加工方法以及不同的環境因素等都可能影響到不成熟米粒和成熟米粒的比例。另外,炭化過程也可能對成熟粟粒和不成熟粟粒產生不同的影響。盡管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但在作物加工早期階段的廢棄物中有更多不成熟粟粒,而在干凈的留待儲藏的粟中有更多成熟粟粒,這一基本原則是正確的。因此,不成熟粟粒的比例和成熟粟粒的比例,與作物加工的其他指標,像雜草與谷物的比例,大雜草與小雜草的比例等相結合可以用來推斷考古遺址中的作物加工模式。
五、 結 語
在這一研究中我們展示了不成熟米粒在作物加工特別是作物加工早期階段廢棄物中的重要性,也用來自考古遺址中不成熟粟、黍的實例說明了不成熟粟、黍的鑒定標準。種子形態應該是鑒定的主要標準,胚區形狀、胚區長度和種子的形狀等關鍵特征在不成熟粟、黍中都是可鑒定的。這類不成熟種子的邊緣通常看起來比較薄,有褶皺,像經過“擠壓”。Motuzaite-Matuzeviciute等人指出,在授粉之后一個星期到10天期間所形成的不成熟黍粒,在形態上可能還不可辨認,盡管如此,多數不成熟粟(即便是很小、很扁的不成熟粟,可能完成授粉之后只有兩個或者不足兩個星期)的鑒定都是可以確定的。
我們的研究結果肯定了Fuller and Zhang在潁河流域植物考古報告中指出的不成熟粟、黍的相關性,指出了不成熟粟、黍在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可能性。在有些情況下,不成熟粟、黍與馬唐屬、其他狗尾草屬、黍屬植物種子被歸為黍亞科,這就使得不同遺址間的量化比較難以進行。我們通過對早期作物加工階段(揚場)廢棄物中和留待儲藏的產品中粟的小穗(帶殼粟粒)的分析探討了成熟粟和不成熟粟的比例。在留待儲藏的產品中,成熟米粒的比例遠遠高于不成熟米粒的比例,即成熟粟與不成熟粟的比值要遠遠大于1。相反,在作物加工廢棄物中不成熟粟的比例相對較高,即成熟粟與不成熟粟的比值小于1。這些標準與其他標準相結合,可能用來推斷考古遺址中的作物加工活動,更好地理解以炭化粟類作物為主的植物考古樣品的形成機制,并有可能用作物加工模式進一步探討不同遺址或時代之間的社會差異。
注釋:
① a. Austin DF (2006) Fox-tail millets (Setaria: Poaceae) abandoned foods in two hemispheres. Economic Botany 60 (2): 143-158; b. Lu TLD (2006) The occurrence of cereal cultivation in China. Asian perspectives 45 (2): 129-158; c. Hunt HV, Linden MV, Liu X, Motuzaite-Matuzeviciute G, Colledge S, Jones MK (2008) Millets across Eurasia: chronology and context of early records of the genera Panicum and Setaria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Old World.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17, supplement 1:5-18; d. Liu X, Hunt HV, Jones MK (2009) River valleys and foothills: changing archaeological perceptions of North China's earliest farms. Antiquity 83: 8295; e. Zhao Z (2011) New Archaeobotanic Data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Current Anthropology 52 (S4) S295-306.
② a. Nesbitt M, Summer GD (1988) Some recent discoveries of millet (Panicum miliacerum L. and Setaria italica ( L.) P. Beauv) at excavations in Turkey and Iran. Anatolian studies 38: 85-97; b. Nasu H, Momohara A, Yasuda Y, He J (2006) The occurrence and identification of Setaria italica (L.) P. Beauv. (foxtail millet) grains from Chengtoushan site (ca. 5800 cal B.P.) in central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the domestication centre in Asia.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On-line first [10.1007/s00334-006-0068-4]; c. 劉長江、孔昭宸:《粟、黍形態的比較及其在考古鑒定中的意義》,《考古》2004年第8期; d. Fuller DQ, Zhang H (2007)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Survey Archaeobotany of the Upper Ying Valley (Henan Province). In: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Peiking Universtiy and 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ds.) Dengfeng wangchenggang yizhi de faxian yu yanjiu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and Research at the Wangchenggang Site in Dengfeng (2002-2005)]. Zhengzhou: Great Elephant Publisher, 916-958. [in Chinese and English]
③ a. Lu H, Zhang J, Wu N, Liu K-b, Xu D, et al. (2009) Phytolith analysis for the discrimination of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and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PloS ONE 4 (2): e4448. doi:10.1371 journal.pone.0004448; b. Zhang J, Lu H, Wu N, Yang X, Diao X (2011) Phytolith analysis for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and Green foxtail (Setaria viridis). PLoS ONE 6 (5): e19726. doi:10.1371 journal.pone.0019726; c. 楊曉燕、孔昭宸、劉長江、葛全勝:《中國北方現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緣種的淀粉粒形態數據分析》,《第四紀研究》30卷第2期; d. 葛威、劉莉、金正耀:《幾種禾本科植物淀粉粒形態比較及其考古學意義》,《第四紀研究》30卷第2期.
④ a. Nasu H, Momohara A, Yasuda Y, He J (2006) The occurrence and identification of Setaria italica (L.) P. Beauv. (foxtail millet) grains from Chengtoushan site (ca. 5800 cal B.P.) in central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the domestication centre in Asia.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On-line first [10.1007/s00334-006-0068-4]; b. 同注2c.
⑤、19 Motuzaite-Matuzeviciute G, Hunt HV, Jones MK (2011)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variation in grain size in Panicum miliaceum (broomcorn millet) and its relevance for interpreting archaeobotanical assemblages.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online first, DOI: 10.1007/s00334-011-0322-2Online FirstTM
⑥ Fuller D. Q, Zhang H (2007)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Survey Archaeobotany of the Upper Ying Valley (Henan Province). In: 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Peiking Universtiy and 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eds.) Dengfeng wangchenggang yizhi de faxian yu yanjiu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and Research at the Wangchenggang Site in Dengfeng (2002-2005)]. Zhengzhou: Great Elephant Publisher, 916-958. [in Chinese and English]
⑦ a. 同注6. b. Zhang H, Bevan A, Fuller DQ, Fang YM (2010) Archaeobotanical and GIS-based approaches to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the Upper Ying Valley, Henan,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7: 1480-1489.
⑧ a. Reddy SN (1997) If the threshing floor could talk: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pastrolism during the Late Harappan in Gujurat, India.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16: 162-187; b. Reddy SN (2003) Discerning palates of the past: an ethnoarchaeological study of crop cultivation and plant usage in India. Ethnoarchaeological Series 5, International Monographs in Prehistory, Ann Arbor, Michigan; c. Fuller DQ, Weber SA (2005)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paleoethnobotanical interpretation in South Asia.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2 (1):93-115; d. Harvey EL, Fuller DQ (2005) Investigating crop processing using phytolith: the example of rice and millet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2: 739-752.
⑨ Liu X (2010) Food webs, subsistence and changing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farming communities in the Chifeng region, north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unpublished PhD thesis
⑩、14、16 Harvey EL, Fuller DQ (2005) Investigating crop processing using phytolith: the example of rice and millet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2: 739-752.
11 蒙當地農民告知。
12 同注8a、b。
13 Lundstr?m-Baudais K, Rachoud-Schneider AM, Baudais D, Poissonnier B (2002) Le broyage dans la cha?ne de transformation du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outils, gestes et écofacts. In: Procopiou H, Treuil R (eds.) Moudre et Broyer: I Méthodes. Paris: Comité des Travaux Historiques et Scientifiques, pp155-180.
15 Thompson GB (1996) The excavations of Khok Phanom Di: a prehistoric site in Central Thailand, Volume IV: Subsistence and environment: the botanical evidence, The biological remains (PartII). Oxbow Books, Oxford.
17 劉長江、孔昭宸:《粟、黍形態的比較及其在考古鑒定中的意義》,《考古》2004年第8期.
因此,從對高校整體水平的評估,轉變為對高校下屬學院(或系、所)的評估,是有效的應對之舉。
“悖論”何生
對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的指責之一是評估指標體系的齊整化,或者說大一統性。
對此,教育部有理由申辯,指標體系明明把辦學指導思想列為一級指標,還兼顧了特色項目,怎么說是齊整化?更何況,與水平評估方案配套,2002年又對醫藥、財經、政法、師范等類高校部分評估指標做出調整;2004年8月,對醫藥類院校部分評估指標進一步調整;2006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又印發《對部分重點建設高等學校及體育類、藝術類高等學校評估指標調整的說明》。
從縱向比較來看,2002年之前的評估實際上考慮到了各個高校的實力,并加以區別對待。始于1994年的合格評估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本科教育歷史較短、基礎比較薄弱的學校;始于1996年的優秀評估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歷史長、基礎好、工作水平高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而針對介于上述兩類學校之間的普通院校,則于1999年開始采用了隨機性水平評估。合格評估和優秀評估都針對不同科類進行了分別評估,在考慮到各類高校實力的基礎上,還兼顧了各類高校的特色。而在2002年的方案里,地方高校要與重點高校接受同一套指標體系的切割和審視。2006年9月,教育部認識到了這一點,對部分重點建設高校的評估指標進行了調整。而此時,至少有412所普通本科院校已經接受了評估。
現行本科教學評估方案是以2001年隨機性水平評估方案的調整意見為基礎,將合格評估、優秀評估和隨機性水平評估三種方案合并而成。作為一個整合體,2002年方案指標體系的設計理念簡單明晰,突出重點,適用于各類普通本科院校。應該說,這是試圖簡便高效地對本科院校做出評估的一種努力。出臺該評估方案的現實背景,則是高校合并導致的綜合化以及高校的趨同之勢。后者體現在學科專業設置上的趨同。尤其是高教擴招之后,隨著辦學資源日益吃緊,高校合并,趨同之風日烈。既如此,分科類分實力來進行評估似乎沒有必要。
高校趨同帶來的是高校無特色。可以說,高校趨同為評估指標體系的齊整化提供了現實背景,而評估指標體系的大一統性,無疑反過來強化了這種趨同。說到底,本科教學評估的落腳點應是本科生的培養質量及其就業出路,而在現實操作中,評估卻人為加劇了人才無特色化和平庸化,這不能不說是評估的一大悖論。
一種顛覆
如果我們低調地把評估的性質界定為合格評估,那么,它所遭受的指責可能會小得多。因為,優秀意味著在某個范圍內的不平庸、少數和特色,這是一個個性化和相對化的概念。
如果要對全國700余所普通本科高校進行優劣高下的評定,顯然是目前所用的大體相同的標準無法勝任的。
2005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接受評估的54所高校的評估結果:其中30所高校“優秀”、19所高校“良好”、5所高校“合格”。如此多的“優秀”,不僅與我們對高校現狀的直觀感覺有不小差距,更是對優秀內涵的篡改。
當評估的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優秀”的時候,隨后被評估的高校所面臨的壓力就越來越大。競優已經從一決雄雌的決心,轉變為對顏面不保的擔憂,從對卓越的努力攀登,轉變為翻越底線的苦苦掙扎。其結果必然讓翹首以待的民眾和高校失望――它似乎什么都沒有說明,但另一方面,它似乎又說明了一切。當無法從評估結果中讀出中國高等教育的真實狀況時,我們有理由比評估前更加困惑。
要找回評估已然失去了的嚴謹性和權威性,目前的本科教學評估應低調地回歸到合格評估,將目前我國本科教學評估結論從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種,轉變為通過、待考察和不通過三種。合格評估意味著對高校辦學能力底線的判斷,這種判斷并沒有阻止高校朝自己的發展方向努力,其所產生的齊整化和去特色化的弊病要少得多。更重要的是,這種轉變將淡化評估作為官方排行榜的影響,減少高校的造假行為和形式主義之風。
考慮到目前我國高校現實,合格評估的有效實施,也需要在技術設計層面上加以推敲。隨著高校合并、擴招及辦學資源日益吃緊,多數高校紛紛上馬熱門專業。以傳媒相關本科專業為例,2006年,設立新聞學的本科院校有229所,設立廣播電視新聞學的高校有158所,設立廣告學的高校有262所,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的高校有127所。此外,新興的交叉專業,如動畫、數字媒體技術、錄音藝術等不斷涌現,這種高校內部各類專業交叉、衍生的現實,已經使任何一種分類顯得含糊而籠統――無論是按學校的學科分布特點分為綜合性、多科性和單科性院校,或者按學校功能特點分為研究型、教學科研型和教學型院校,或者按學校的實力和辦學歷史分為重點院校、一般院校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這些分類,包括目前對醫藥、財經、政法、師范、體育、藝術類普通本科高校進行的小幅指標調整,都顯得過于簡單。
更可行的做法是,從對各個高校的評估,轉變為對高校的各個學院(或系、所)的評估。作為各學院(或系、所)的聯合體,一所大學的水平,取決于學院(或系、所)的水平。從對高校整體水平的評估,轉變為對高校下屬學院(或系、所)水平的評估,要求制訂出學院(或系、所)的指標體系,組織相關領域的同行進行評估。由此取代對醫藥、財經、政法、師范、體育、藝術類普通本科高校進行的小幅指標調整。
對學院(或系、所)進行評估,是對目前高校評估方式的顛覆。這意味著評估工作量的加大――首先必須打破以高校為整體的評估指標體系,制訂出高校各個學院(或系、所)的相應指標體系。
但是,此舉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具體有三:其一,評估指標體系的針對性提高,從而將原來的大一統性減少到最低;其二,每所學院的評估者是該領域的同行或專家,他們今日是該學院的評估者,明天可能就是該學院同行的評估對象,評估者自始至終都與評估對象密切合作與交流,保證了評估的專業性和互動性;其三,調動各個學院(或系、所)的積極性,使評估成為一種全校的共同價值的創造過程。另一個附帶的好處是,它可以清除當前高校內部普遍存在的學術山頭主義和部門主義,優化學科設置,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做好評估需權力下放
盡管本科教學發生在教師和學生之間,但目前我國本科教學評估基本上還是政府和高校上層領導之間的互動。
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學學院(或系、所)本科教學評估本質上是一種學院認證和專業認證。這也必然要求評估執行者具有專業權威性。這種權威性,不是校長或教務處處長的行政權威,而是某一專業領域的學術權威。
從一開始,中國高校的教學評估就是由教育部牽頭進行的一項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行動。2004年8月,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成立,作為教育部直屬的正司級行政性事業單位,其性質同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1994年成立)一樣,都是政策指導類機構。我們看到在教育部價值預設下安身立命的評估中心,并沒有使本科教學評估擺脫中央管制的模式,也無助于提高評估結果的公信力。
官方評估的利弊得失不可一概而論。至少,明智的校長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把官方評估作為提高辦學質量、爭取資源的重要途徑。但是相反的情況似乎更加普遍。在評估過程中,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現象的嚴重程度有目共睹。
根據教高評中心[2006]1號文件規定,專家組進校考察評估,原則上只抽查在校學生近一年的試卷、實驗實習報告和調閱最近一屆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針對教師教案的抽查,也以教師的當年教案為主;2007年4月份下發的《關于嚴肅評估紀律進一步提高評估工作實效的通知》(教高評中心[2007]2號),明確指出“不搞迎評演練等有可能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活動”,“保證教學數據與教學文件的原始性與真實性、不虛構、不編造。不得修改及補做以往的考試試卷和畢業設計(論文)。”這表明,在評估過程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已是普遍現象,最后需要用正式文件進行約束。
這也說明官方主導的評估行為本身極容易遭受后現代式的攻擊和逆反,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姿態主動與否,大學已經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只能依賴教育部準則行事的尷尬處境中。
事實已經無數次地告訴人們,僅靠行政杠桿根本撬不動中國高校這塊巨石,不恢復高校原有的自組織能力,高校的事就不可能辦好,而高校的自組織能力只能靠學者和學者社團自身力量一點一滴地復原,才有可能真正具有力量。
我國本科教學評估,期待由政府主辦轉變為政府委托專業學會或民間團體來負責實際執行。評估的有效展開,有賴于評估中介機構的真正獨立。
序號
專業
代碼
專業名稱
專業方向
授課語種
招生名額
學費/年
備 注
1
130401
美術學
油畫
蒙語授課15人
5700元
美
術
類
統
考
漢語授課15人
7200元
版畫
蒙語授課15人
5700元
漢語授課15人
7200元
中國畫
蒙語授課15人
5700元
漢語授課15人
7200元
2
130502
視覺傳達設計
蒙語授課15人
5700元
漢語授課15人
7200元
3
130503
環境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
蒙語授課15人
5700元
漢語授課15人
7200元
4
130504
產品設計
民族工藝裝飾設計
蒙語授課15人
5700元
5
130505
服裝與服飾設計
民族服裝設計
蒙語授課15人
5700元
6
130202
音樂學
音樂教育
蒙語授課20人
5700元
音樂類統考
漢語授課20人
7200元
馬頭琴
蒙語授課20人
5700元
統考主試為
馬頭琴
音樂表演方向
(聲樂、器樂)
蒙語授課20人
5700元
不含馬頭琴
漢語授課20人
7200元
7
130309
播音與主持藝術
, , 蒙語授課25人
5700元
專業課聯考
8
130404
攝影
蒙語授課30人
5700元
美術類統考
9
040106
學前教育
師范教育方向
蒙語授課20人
5700元
音樂類統考
蒙語授課20人
美術類統考
漢語授課20人
7200元
音樂類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