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物質與物質范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目的 評價生物反饋訓練結合心理干預治療抽動癥的療效和不良反應。方法 對37例在勝利油田中心醫院確診為抽動癥的6—14歲兒童進行生物反饋訓練40次,治療中結合心理干預。結果 37例患兒治療后15例顯效、19例有效、2例未堅持治療、1例無效,總有效率91%。結論 生物反饋治療是抽動癥綜合治療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生物反饋 心理干預 抽動癥
抽動癥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一種以多發性不自主的抽動,語言或行為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大多起病于4~12歲。主要表現為不自主的、反復的、快速的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肌肉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或其它行為癥狀。運動抽動表現為:眨眼、擠眉、皺額、吸鼻、張口、伸脖、搖頭、聳肩等。發聲抽動表現為:反復發出類似動物的叫聲、哼聲、清嗓聲等。多發生于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男孩多于女孩,男女之比約為3∶1~4∶1[1]。現將我院在2009年10月至2011年08月所治療的37例抽動癥的資料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2011年06月門診診斷為抽動癥的兒童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齡6-14歲,病程2個月~5年,均符合DSM2Ⅳ診斷標準。排除兒童精神分裂癥、小舞蹈癥、癲癇及其他器質性疾病。37例患兒中有11例是初診未經過其他治療的,15例曾服用過泰必劑、氟哌啶醇,3例服用過中藥,8例曾用中西醫結合療法。
1.2臨床特征 患兒臨床表現:眨眼5例,搖頭10例, 縱鼻子9例,張口 1例,聳肩7例,發聲3例,復合抽動2例。
1.3方法
1.3.1生物反饋訓練 我院采用南京偉思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Infiniti3000A多參數生物反饋系統,根據抽動癥兒童癥狀的輕重程度,采用Infiniti3000A系統的腦電、肌電進行訓練。治療師在治療前向患者講解治療原理和方法,制訂多媒體生物反饋治療計劃,安置電極, 腦電電極置于中線CZ點,參考、地線電極分別夾在左右耳垂,肌電電極置于前額中央皮膚上。訓練方案主要是SMR上升和EMG下降。
訓練20次為一療程,一般第一周每日一次,每次30—40分鐘。讓受試者熟悉Infiniti3000A的原理并初步掌握訓練方法。從第二周起訓練2次/周。每次訓練分為3個階段,I階段:基線測試,1-2分鐘。II階段:肌電、皮電和皮溫訓練階段,分為5個小階段,每個小階段訓練5分鐘,共約30分鐘。III階段:結束測試,1-2分鐘。每次訓練結束時與患者一起總結評價,布置家庭訓練計劃。
1.3.2心理干預治療
1.3.2.1與受試兒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1.3.2.2在訓練中指導受試兒童全身和身體某部位放松的方法。
1.3.2.3訓練中抽動發作時治療師應漠視或轉移受試兒童的注意力。
1.3.2.4指導家長對孩子的態度要和藹,多關心少批評。
1.3.2.5對受試兒童的訓練結果要及時鼓勵和表揚,以增加受試兒童的戰勝自己的信心。
2 療效判定
顯效:抽動次數減少50%~100%;有效:抽動次數減少30%~50%;無效:抽動次數減少<30%[2]。
3 結果
3.1療效 37例患兒治療后15例顯效、19例有效、2例未堅持治療、1例無效,總有效率91%。
3.2不良反應 本組患兒治療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4 討論
目前國內針對重型兒童抽動癥治療方法主要是應用神經阻滯劑藥物治療。因作用無選擇性,在控制癥狀的同時亦有明顯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因嚴重影響學習,只好中斷治療。但停藥后抽動癥狀又遷延不愈。而其他治療,如中藥、針炙等,又因其療效不穩定,易反復,不易被家長們所接受。
腦電生物反饋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于20世紀末進入中國。它運用操作條件反射原理,采用電子儀器準確測定神經肌肉和自主神經系統的正常和異常活動狀況,并把這些信息有選擇地放大成視覺和聽覺信號,然后反饋給患者。并通過訓練選擇性強化某一頻段的腦電波,從而來達到預期目的。本方法以多種游戲和音樂獎勵的形式來治療, 操作簡單易學,增加了患兒的興趣,減少了抵觸情緒,使患兒在輕松的氣氛中接受治療。而抽動癥的患兒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自卑、感覺過敏、多疑,因此配合治療師的心理干預和對家長的指導臨床效果明顯。在停止治療2個月后的隨訪調查中發現,生物反饋訓練結合心理干預治療在減少抽動的同時,還有效的改善了患兒注意力、多動及對抗、沖動的行為,從而提高了學習成績,使患兒所伴有的行為問題、運動不寧及學習問題,得到不同程度的糾正和改善,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研究。
參考文獻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理論意義:物質定義指出了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獨立的客觀實在,,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與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指出了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僅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而且正確地解決了哲學物質范疇同自然科學關于物質形態、結構和屬性的區別和聯系。
(來源:文章屋網 )
在本體論領域,按照哲學的觀點,“客觀存在”是指在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著的客觀事物。對本體論范圍內的“客觀存在”,哲學是用物質范疇加以概括的。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選集》,第2卷,128頁)與之相對立的意識范疇則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217頁)可見,在本體論領域,作為客觀存在的只能是物質現象。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中“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社會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人們周圍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這樣一些觀點,就是在本體論意義上使用“客觀存在”這一命題的。作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的主觀意識現象,無論是人類意識的整體,還是單個人的思想、觀念,都不是“客觀存在”本身。
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就是說,只有物質才是客觀存在的,才是世界的本原。如果把意識也當做“客觀存在”,就會背離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導致唯心主義。我國古代思想家朱熹認為,“理在事先”,在宇宙形成之前有一個絕對的、獨立存在的“理”,這個“理”演化出形形的事物和現象。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自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表現。唯心主義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在理論上是根本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極其有害的。
在實際工作中,物質與意識的關系表現為客觀與主觀的關系。要在實踐中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使實踐獲得成功,就必須處理好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思想符合實際。所謂實際,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要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決定我們的方針、政策、計劃、工作方法等主觀的東西。與此相反,如果在工作中不是力求主觀與客觀相符合,而是從主觀出發,用主觀去剪裁客觀,必然會違背客觀規律,導致實踐的失敗。
顯然,在本體論領域,在涉及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上,客觀存在的物質現象同主觀的意識現象之間存在著明確的界限,是不能混淆的。在這個范圍內,別人的思想當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主觀的東西。
(二)
在認識論領域,“客觀存在”除了泛指作為總體認識對象的物質世界外,還具有特殊的規定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先認為,認識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這是唯物論的反映論的一般原則,它回答了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路線和出發點問題。同時,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特別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把認識奠定在實踐的基礎上。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區別所在
同實踐活動相聯系的認識過程是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統一。主體和客體作為一對范疇,它們在本質上是互相規定的,在實踐的基礎上是統一的。
首先,認識的主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純主觀的思維和意識,而是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的、實踐著的人,是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和一部分、作為社會基質的物質性的人同具有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精神性的人的統一體。
其次,同主體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客體,不再完全等同于與思維、意識相對立的客觀物質現象,而是指同人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心理因素、實踐能力相關并在實際上進入實踐過程的認識的對象。對認識的客體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由于物質世界的無限廣大性、多樣性、復雜性,由于一定階段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局限性,物質世界不可能全部進入現實的實踐過程而成為認識的客體。客觀事物能夠成為認識的客體總是有限的。第二,同認識的主體既相對立又相統一的認識的客體,除了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物質現象外,還包括既定的社會事實,已經形成的人類認識成果、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心理和傳統習俗等精神現象。既定的社會事實、已經形成的精神現象是人們面臨的客觀環境的組成部分,是人們面對的認識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認識客體。在現實生活中,他人的思想相對于具體的認識主體而言,是一種客觀的認識對象,馬克思稱之為“思想客體”(《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6頁)。把精神現象看成客觀存在的認識客體的觀點能夠成立嗎?當然能,因為實際情況本來就是這樣嘛!比如,思想史一類的科學,諸如哲學史、文學史、經濟學說史等,就是把已經形成的人類認識成果作為研究、認識的對象。雖然已經形成的人類認識成果本身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但是,它們一旦形成,便又成為一種認識客體。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成為遍及全球的紅學家研究的對象,你能否認它是認識的客體嗎?心理學是以人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思維科學是以人的思維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思維科學認識的客體當然是精神現象,而不是物質現象。我們常說思想政治工作要從人們的思想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如果否認人們的思想對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不依賴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識而存在的認識客體,那么,這是從何而來的“實際”?總之,“思想客體”也是認識的客體,盡管它本身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現象,只要它在實踐中同認識的主體相聯系,就成為認識的對象,即認識的客體。就“思想客體”來說,人們接收它所儲存的信息,在實踐中形成新的思想、觀念、認識,其目的在于指導現實的實踐活動。
所以,在認識論領域,在分析具體的認識過程時,我們可以把別人的思想看成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認識客體。
摘要:恩格斯將哲學基本問題確定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方面將物質與存在混為一談,同時沿著這一思路,無法確立完整的哲學體系。事實上,只有把客體與主體的關系問題確立為哲學基本問題,才能將整個哲學體系完整地建立起來。
我們的哲學教科書一直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這一觀點是由恩格斯提出的。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我認為,恩格斯在這里將物質與存在的概念混為一談了。這是因為:首先,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只能解決思維或意識是不是存在的問題,而不能解決物質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然而,哲學既要研究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也要研究物質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可見,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并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其次,哲學的基本問題也不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因為,哲學是唯物辯證法哲學。唯物論首先說的是物質與精神或思維的關系問題。所以說哲學的基本問題,也不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再次,恩格斯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發生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將物質與存在混為一談。其實,物質與存在并不是同一概念,也沒有等同重合性。存在要比物質的概念寬泛的多,包括思維也是存在。物質是實存在,意識是虛存在。只有把意識和物質都看做是存在的,才能進一步研究它們之間的絕對相對問題和決定性作用與被決定性作用的關系問題。如果根本就不承認思維或意識的存在性,那就既不會存在絕對相對問題,也不會存在決定性作用與被決定性作用的關系問題。所以說,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并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即使是我們“修正”一下,將存在換為物質,那么,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是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呢?我看也有問題。因為,從宇宙自然的角度來看,質量和能量、空間和時間以及靜止和運動,這些范疇還既不涉及意識,也不涉及和意識相對應的“物質”概念,完全是從宇宙自然本身的角度來考察的。如果在考察宇宙自然時就以人劃線,以人定位,勢必陷入“唯我論”、“唯心論”的泥潭。再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對立統一律、否定肯定律以及量變質變律,這些規律之中對立統一律是基礎、前提、核心,說明對立與統一是辯證法哲學的基本問題。
因為,對立與統一規定著否定與肯定及量變與質變,由此,也說明了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并不是辯證法哲學的基本問題。再從主體的角度來看,經濟主體的基本問題是勞資關系問題,政治主體的基本問題是公民和國家的關系問題,或曰官民關系問題。再從歷史主體的角度來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是歷史主體的基本問題。很長時間以來,甚至直到現在,我們的哲學教科書仍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看作是一對矛盾統一體,這是發生混亂最根本的原因。社會存在是與自然存在相對而言的,自然存在反映的是自然客體,而社會存在反映的則是社會主體。然而,社會意識則一方面是與自然意識相對而言的,另一方面又是與社會物質相對而言的。因為,社會意識包括經濟意識和政治意識,而社會物質包括經濟物質和政治物質。這樣,我們就可以發現,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并不是對應概念。二者只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以及被包含與包含的關系。把握這一點,是認識社會意識能動性的關鍵。因為,如果否認社會意識的存在性,否認社會意識屬于社會存在的范疇,就等于說意識是不存在的,那么,不存在的東西又哪里能有能動性呢?有人對與社會意識相對應的社會物質的概念提出質疑。其實,社會物質包括經濟物質和政治物質。經濟物質是容易理解的,一切資本,如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及其產品都是經濟物質。而政治物質則是指國家機關、軍事力量、法庭、監獄等等,這些難道不是政治物質嗎?
雖然在社會存在中也包括社會意識與社會物質的關系問題,甚至在社會經濟中,包括經濟意識和經濟物質的關系問題,而在社會政治中包括政治意識和政治物質的關系問題,但都不是基本問題。經濟意識和經濟物質的關系問題,不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問題,政治意識和政治物質的關系,不是社會政治的基本問題,同樣,社會意識和社會物質的關系問題,也不是社會歷史的基本問題。況且,將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也無法說明哲學體系的科學性。哲學是自然觀和歷史觀的互補。自然觀反映的是客體存在,歷史觀反映的是主體存在。客體并不等于物質,因為,自然人意義上的意識,也是客體。同樣,主體,亦即社會也不等同于意識。社會物質,包括經濟物質如資本和政治物質,如監獄、法庭、軍隊等,也屬于主體范疇、社會范疇。由此,也說明了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并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意識與物質的關系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那么,它在哲學中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地位呢?我認為,意識與物質的關系是哲學本體論的基本問題。哲學與本體論并不存在等同重合的關系,二者也不是同一概念。哲學與本體論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本體論當然是哲學,然而即不能反過來說哲學就是本體論。哲學包含本體論,本體論只是哲學的一部分內容。哲學不僅包括本體論,而且包括自然觀、辯證法、以及經濟觀、政治觀、歷史觀等內容。其中,自然觀是本體論的前提,它們與辯證法共同組成哲學客體的范疇。自然觀的基本問題是質量和能量的關系問題,這一點是由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原理確立起來的。因為,空間和時間以及靜止和運動的關系,都是建立在質能關系的基礎上。這無論是在哲學上,還是在物理學上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解決了自然辯證法的基本問題,人們可以由質量和能量的關系入手,進一步認識空間和時間的關系以及靜止和運動的關系。遺憾的是,我們的哲學教科書還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原因在于馬克思在前,愛因斯坦在后,抱著“凡是論”態度的哲學家們,并未能將愛因斯坦的這一哲學與自然科學上的突破性發展成果接納入哲學的體系,還在一百多年前的哲學水平上徘徊和原地踏步,更談不上對愛因斯坦相對論思想的批判性發展。
建立在自然辯證法基礎上的是本體辯證法。本體論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因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直接制約著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問題。實踐是物質的,認識是意識的,客觀是物質的,主觀是意識的等等。
建立在自然辯證法和本體辯證法基礎上的是客體辯證法。辯證法的基本問題是對立和統一的關系問題,這一點理論界是明確的。現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對立和統一的關系、否定和肯定的關系以及量變和質變的關系。自然辯證法和本體辯證法以及以它們為前提的客體辯證法,共同構成哲學的客體,而和客體相對應的是主體。主體包括經濟主體、政治主體以及以它們為前提的歷史主體。主體經濟的基本問題是資本和勞動的關系問題,即勞資關系問題;而主體政治的基本問題是公民和國家的關系問題,即民主和法治的關系問題。建立在經濟主體和政治主體基礎上的歷史主體的基本問題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整個哲學實際上是如下一個體系:通過上述哲學體系圖,我們就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哲學與本體論既不是等同重合關系,也不是同一概念。
二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本體論只是哲學的一部分。既然如此,本體論的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基本問題,就不是一回事。本體論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而哲學的基本問題則是客體和主體的關系問題。當然,哲學是一個多層次體系,然而每一個層次和每一對范疇的基本問題都必然反映客體和主體的關系問題。如自然辯證法的基本問題是質能關系問題,而在質能關系中,質量是客體,能量是主體。因為,質量具有可動性,而能量具有能動性。由此決定了空間具有客體性,時間具有主體性;靜止具有客體性,運動具有主體性。因為,空間是質量的存在形式,而時間是能量的存在形式;靜止是質量的本質特征,而運動是能量的本質特征。再從本體論來看,它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而物質具有客體性,精神具有主體性。由此決定了實踐具有客體性,認識具有主體性;客觀具有客體性而主觀具有主體性。因為實踐是物質的,而認識是精神的;客觀是物質的,主觀是精神的。再從辯證法來看,它的基本問題是對立和統一的關系問題,對立性是反映客體與客體的對立性以及主體與主體的對立性,而統一性則是反映客體和主體的統一性。由此說明了否定性反映的是客體與客體的否定性以及主體與主體的否定性,而肯定性則是反映客體和主體的肯定性。同樣,量變反映的是客體與客體的量變以及主體與主體的量變,而質變則是反映客體和主體的質變性。因為,否定和量變都是反映事物的對立性特征,而肯定與質變都是反映事物的統一性特征。再從社會經濟主體來看,它的基本問題是資本和勞動的關系問題,資本是客體,勞動是主體,因為資本具有可動性,而勞動具有能動性。由此決定了剩余資本具有客體性,而剩余勞動具有主體性;資本股份具有客體性,而勞動股份具有主體性。因為,剩余資本與資本股份都是資本的特征,而剩余勞動與勞動股份都通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十分清楚地說明:其一,無論哲學有多少層次,每一個層次中的基本問題都是反映客體和主體的關系問題。其二,只有客體和主體的關系問題,才能將哲學的所有范疇從始至終貫徹到底。其三,這就更清楚地說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并不是哲學基本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存在既包括意識存在,也包括物質存在。思維與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二者既不存在對立關系,也不存在統一關系。再從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來看,雖然物質是客體,意識是主體,但客體并不等同于物質,主體也不等同于意識。客體和主體的關系,要比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寬泛的多,深刻的多。只有客體和主體的關系問題,才能將哲學各個層次的所有范疇從始至終作為主線貫穿到底,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則只能說明本體論的基本問題。超出本體論的范疇,如自然哲學、辯證法哲學和經濟哲學、政治哲學以及歷史哲學的基本問題,就都不是由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所能說明得了的。過去,正是由于哲學教科書沒有認識到哲學是客體哲學和主體哲學的互補。所以,一些哲學家便一再否定歷史觀的哲學屬性。其錯誤在于:首先,哲學既包括對認識對象,即自然的認識,也包括對認識者,即社會人自身的認識。如果只完成對宇宙自然的認識,而不完成對社會人自身的認識,就不是完整的哲學。其次,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為人類自身的存在而服務。如果連人類自身是怎樣存在的都弄不清楚,那么,對自然的認識就毫無意義,從而也就否定了哲學的價值。最后,從哲學本身來看,歷史觀正是哲學區別于一切西方舊哲學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部分,歷史觀的創立是整個哲學實現變革的樞紐和焦點。馬克思如果不創立社會歷史觀,就不可能完成哲學上的根本變革。
由上可見,無論從哪方面看,都說明歷史觀不可能不屬于哲學的范疇。還有一種觀點,雖然承認歷史觀屬于哲學的范疇,但認為只有客體哲學是哲學的基本內容,而歷史觀則屬于哲學在社會科學中的“推廣和應用”。這是斯大林的觀點。他說:“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去研究社會生活,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應用于社會生活現象,應用于研究社會,應用于研究社會歷史。”這種觀點的要害在于把客體哲學和主體哲學看做是兩門學科,而不是看作哲學的不同組成部分,這就割裂了哲學本身的完整性。其實,列寧關于客體哲學和主體哲學是一塊整鋼的思想才是正確的。列寧說:“在這個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哲學中,決不可去掉任何一個基本前提任何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常說既要堅持,又要發展。在哲學基本問題上,我們所要堅持的,正是由哲學為我們開辟出來的客體和主體相互補的這種完整領域。在這個問題上的任何倒退,都只能導致哲學本身的倒退。
在客體和主體的關系中,二者都是非決定性的。從主體的非決定性來看:首先,自然可以決定社會的存在。當自然還沒有進化到人類的時候,社會就是不存在的。同時,如果自然發生大的災變時,就有可能將人類大部或全部毀滅,瑪雅文化、希臘文化等的突然性毀滅,就很有可能是大自然的災變造成的。其次,自然可以決定社會的富裕程度。一切自然資源,都是大自然本身的分布所形成的,礦藏、物產、地勢等都可以造福一方,這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
關于主體的非決定性,是的基本原理。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所創造。”馬克思的論述,很明顯地說明了主體具有非決定性。這是因為大自然本身具有規律性,人類的社會活動如果不符合客觀規律,其目的就不能實現,甚至反過來對人類違反客觀規律的錯誤行為實施懲罰性報復。
當然,主體具有非決定性,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從問題的另一方面來看,客體也具有非決定性。馬克思就曾高度贊揚了作為社會存在的人在改造自然過程中的能動性作用。他說:“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是社會化了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所以說主體對于自然存在,也具有能動性作用。這是因為:
關鍵詞:語法理論范疇 普通語言學 單位 結構 類 系統
現代語言學中描述的主要方法有兩種:篇章的與非篇章的(或想要更好的詞匯,說明性的)。最近第三種方法首先加入到語法里,在音系里最晚才添加的,那就是“生成法”(因為生成不預設轉換,嚴格來說叫做轉換生成法)一些語言學家很早就建議轉換生成作為創造語言觀點的語言方法,應該替代描寫的其他類型。其他語言學家則認為:他們所做的事不同,第三種方法是前兩種的有效補充。
然而描寫不是理論。無論生成與否,所有的描寫都和普通語言學理論有關。具體講來,是與解釋語言怎樣運行的普通語言學理論的一部分相關聯的。描寫的不同類型是理論的主體,這些理論主體來自于那種理論,并對此理論作出回應。每種理論在語言學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僅僅因為用于描寫的一定的理論不恰當就否認篇章描寫的價值是讓人遺憾的事。
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表明在普通語言學理論部分的基本范疇意味著什么。這種理論關心的是語言在語法層如何運作,關心的是語法與詞匯層的關系的相互聯系及語法與音系之間的關系。這里勾畫出的理論藍圖大多數來自弗思的作品。同時,筆者并不是說弗思應贊同這些表達的觀點,這些觀點有的出自于他。筆者也不會低估對現在的同事的義務,也不會低估對取材于他們的許多其他同事的義務。
筆者覺得普通語言學討論不需要借口。和其他學科一樣,讓語言學流行是發現它的可應用性,這些應用方法里依賴于工作多年,尋求知識的的人。如果這些理論應用的成功讓我們思考理論問題如果解決了,基本問題也沒有了,普通語言學理論就不會對學科有用了。
一、出發點
如果起點的很明晰,也許就很有幫助。以下就是作為給定的東西為本文服務的總結。
1.普通語言學理論的一部分就是語言如何運用的理論。描寫性語言學理論也源于此。
2.相關的理論是由相互聯系的范疇圖式構成,這些圖式的建立是為了解釋數據及連接范疇與數據抽象的一系列級。被解釋的數據是觀測的語言事件,這些事件在口語中被觀察在書面體中得到整理,它們的任何數據用于語言描寫的材料時候,就是文本。
3.描寫在于把文本與理論范疇連接起來。通過這種方式的理論包括一些抽象的過程,它們種類不同,程度也不同。正是這種理論決定這些抽象過程與理論之間的關系。
4.該理論要求語言事件應該可解釋不同層次的現象:由于涉及的抽象過程的種類存在差異,這一點就顯得很有必要。
5.第一層次是形式、物質與語境。物質是語言的材料:語音(可聽的聲音)或者圖解(可見的符號)。形式就是物質組合進有意義的是事件:意義是理論的一個概念,一個技術術語。語境是形式與語言運行的情景非語言特征及語言特征(而不是受到關注的項目的特征:篇章外特征)的結合。
6.層次完整的框架要求進一步的劃分和添加,如下所示:
物質有可能是語音的,有可能是圖解的。
如果物質是語音的,它就和音系的形式聯系起來。
如果物質是圖結解的,它就和拼字發的形式聯系起來。
形式事實上有兩個相連的層次:語法與詞匯。
語境事實上是連接形式與篇章外特征的相互層次。
7.語音的物質研究屬于與普通語音學不同但相連的理論主體。因為音系學連接形式與語音物質,它就是語言學和語音學相互滲透的地方。語言學與語音學一起構成了語言學科學。
8.語言有形式意義與語境意義。形式意義是理論信息的信息盡管在沒有量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表達觀點。
9.語境意義是大眾、傳統語言學的延伸,即,意義的概念,它與形式意義大不相同,與信息沒有任何關系。一個項目的語境意義與篇章外的特征相連,但它與這種項目沒有直接關系,而是與語言形式中它所在的位置的項目有關系,因此語境意義邏輯上依賴于形式意義。
10.在描寫中,形式標準非常重要,比語境標準更有優勢。邏輯上,形式語義的觀點優先于語境意義的觀點。
11.最后,有必要區分理論與描寫,描寫與表征。表征是語言學家詳細解釋描寫的一種方法,它隨著目標而變化。對于特定的目的,相對的優點是由所指來判定的。描寫依賴于理論。這就要求理論的效度,相對優點由所指判斷為理解與精密度。
二、語法
語法是在封閉系統中運行的語言形式的層次中。由于一個系統通過定義而封閉,這里封閉這個術語的使用是一個記憶工具。但是由于單獨的系統會作為四個基本語法范疇中的一個名字使用。當指帶稱系統為從詞匯中辨別語法的關鍵標準時,保留封閉系統很有用。
封閉的系統是具有以下特色的一系列的術語:
術語的數目是有限的:它們可列舉為ABCD,其它項目如E都在系統之外。
每個項目都不在其他所有項目之中:給定的術語A就不能與B或C或D一致。
如果一個新的術語加到系統里,這就改變了其他所有項目的意義。
與封閉系統運行無關的語言形式的任何部分都屬于詞匯層。語言中封閉系統模式與開放模式的區別事實上就是漸變群。但是理論得把它們看成要求不同范疇的模式的不同類型。因為這個原因普通語言學理論必須在這里提供一種語法理論和一種詞匯理論以及聯系兩種理論的一種手段。依賴普通語言學理論的描述既要從相互間分離出兩個層次的描寫,也要從它們間的相互聯系的描寫中分離。雖然在很多場合提到了詞匯,但本文主要涉及到語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