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黃花菜的栽培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 介紹了野黃花菜的習性,并從選地整地、繁殖方法、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總結野黃花菜的人工栽培技術,以期為野黃花菜的人工栽培提供參考。
野黃花菜又名金針菜,營養豐富,鮮美可口,在皖南山區的河邊溪畔分布較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善,野黃花菜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此,當地山區農民因地制宜,進行野生黃花菜的人工栽培,可以調整農村種植結構,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現將野黃花菜的人工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野黃花菜的習性
野黃花菜適應性強,對光照強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半陰的地塊也能生長良好。其地上部分不耐寒,遇霜凍即枯死,但短縮根和地下根部耐低溫,冬季也能在土壤中安全越冬。同時根系含有較多肉質根,故耐旱能力也較強。野黃花菜是多年生植物,一經栽活,可以采收20~30年。
2栽培技術
2.1選地整地
野黃花菜對土地要求不嚴格,酸性的紅、黃壤土和弱堿性的土壤都能生長,田埂、畦背、河坡、渠邊、屋旁都能種植。為便于管理,提高產量,最好選擇陽光充足、土質疏松、土層深厚的地塊。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繁殖。將野生黃花菜的母株叢整叢挖出進行分栽,每叢分8~10株,將泥土抖掉,剪去根莖下部的老根、朽根和病根,每株留一年生根7~8根,長約10cm,并將根莖四周黃褐色的毛衣去掉,露出側芽,然后栽植。分株繁殖法全年都可進行,但以春秋季效果最好。缺點是繁殖系數低,滿足不了大面積生產的需要。
2.2.2種子繁殖。選擇生長健壯的植株,在開花期進行人工授粉,獲取種子。人工授粉時,可適當施肥松土。授粉宜在下午3時以后進行。在連續授粉期間和授粉3周內不宜澆水,土壤不宜過濕,以免種果干縮。待果皮干枯、蒴果頂端稍裂口時,就可采摘。第2年4月播種,苗床宜用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平畦條播,行距20~25cm,株距2cm,溝深1~3cm。播種前用25~30℃的溫水浸種2d至微露白根。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及時除草,生長期間可適量施薄肥助長。苗種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
2.3移栽
野黃花菜移栽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發芽前進行。移栽前施足基肥,然后深翻20~30cm,整平畦面。一般栽1.2萬穴/hm2,每穴栽7~8株苗。行距1m、穴距80cm、穴深20cm,穴內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并將肥土充分混勻。栽植深度10~17cm,將土埋到秧苗頂芽上面3cm,壓實。
2.4田間管理
2.4.1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在每年春季野黃花菜出苗前進行,深度約15cm;抽薹前進行深6~7cm淺中耕;秋季采收結束,要將枯薹和老葉除掉,同時進行1次深30cm以上的翻耕,土塊不要打碎,讓其自然風化。
2.4.2施肥。春季適施苗肥,促使春苗粗壯整齊。夏季重施巧施催薹肥,促使抽薹粗壯,分枝多,早現蕾。花期追施催蕾肥,可使后期多發花蕾,減少脫落,延長采摘周期。每次追肥以速效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但氮肥不可過量,否則會造成葉莖肥大、花莖弱小質差,還易引發病害。秋季采摘完畢冬苗未抽生前施2 250~3 000kg/hm2糞肥,促使早發秧苗,以利于來年生長。野生黃花菜在抽薹前對水分要求較小;在抽薹和采摘花蕾期間要求充足的水分,此時若遇干旱天氣應及時灌水,可使花數增多,花蕾增大,花期延長,提高產量。
2.5病蟲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葉枯病是野黃花菜的常見病害,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5~6月份發病,秋季嚴重。防治方法:①加強肥水管理,改善營養環境,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光,及時清除病株病葉。②發病初期噴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防治,8~9d噴1次,連噴2~3次。
2.5.2蟲害防治。野黃花菜的常見蟲害為金針蟲。在地下咬斷幼苗的根、莖,其蛀口細小,可以蛀入深處危害。全年以春季發病最為嚴重,幼蟲和成蟲在深土層中越冬。防治方法:①春季和秋季深翻地,可將一部分幼蟲和成蟲翻至土表,使其凍死、風干或被天敵捕食;多施腐熟的有機肥料。②在成蟲盛發期,用90%的敵百蟲5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00g;還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西維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
一、雙色長壽地膜覆蓋的優勢
采用內黑色外銀灰色的雙色、0.016毫米厚長壽環保型地膜,一次覆膜,可連續保持3~5年不破損,防旱抗旱、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強;采用壟溝全膜覆蓋栽培,能最大限度地將7―9月的降雨全部保蓄在土壤中;一次栽植多年免耕,節約勞動力、節省成本,減少殘膜污染;銀灰色外膜對黃花菜花蕾蚜蟲具有趨避作用,可減少采收期化學藥劑的使用量。
二、主要栽培品種
1.線黃花菜
甘肅慶陽地方品種,葉長80厘米、寬1.5厘米,開展度小;夏季干旱條件下每個花梃上著生花蕾20~30個,其中有效花蕾約15個;花蕾頂端帶黑紫色,花蕾長11~15厘米,鮮重5克左右,每公斤干菜具干花蕾1588~2078條,高產田平均每畝產干菜240公斤。
2.馬連黃花菜
甘肅慶陽地方品種。葉長80~120厘米、寬2.0~3.5厘米,開展度較大;夏季干旱條件下每個花梃上著生花蕾17~28個,其中有效花蕾約14個,花蕾頂端帶黑紫色,花蕾長12~16厘米,鮮重6克左右,每公斤干菜具干花蕾1350~1890條,高產田平均每畝產干菜250公斤。
三、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雙色地膜覆蓋栽培黃花菜應選土層深厚的平地為好,不宜選擇黏重、墾荒和肥力較低的地塊。選冬小麥茬地塊,冬小麥收獲后立即伏耕曬垡,深翻30厘米,揀除雜草、殘根等。
2.劃行與施肥
慶城黃花菜于8月中下旬栽植。在整好的地塊上距地邊50厘米,按行距115厘米進行劃行,然后在栽植行線上開挖寬50厘米、深40厘米的栽植槽,將混勻的優質農家肥、尿素、過磷酸鈣施入栽植槽內,回土。每畝施優質農家肥4500公斤、尿素2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
3.選種與備苗
采用分株繁殖育苗。選晴天,將母株叢全部挖出,掰開每個分蘗單株重新分栽,隨挖隨栽,剔除病蟲母株。將備好的秧苗用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栽植。
4.起壟與定植
沿槽溝中心線向行中間起微拱形壟,壟溝底寬20厘米、上沿寬50厘米、溝深10厘米;壟面即在行線中間,壟底寬95厘米、弧形壟面寬100厘米、壟高15厘米。起好壟后,旱作栽植不澆水,直接在壟溝底按40厘米的株距挖穴栽植,穴深30厘米、穴徑25厘米,每穴栽2株,每栽植2668株。栽好苗后再將栽植溝底和壟面平整好待覆膜。
5.覆膜
選用上述雙色地膜,每畝用膜量10公斤左右。覆膜時間為10月下旬,從地面的一側開始沿行間展膜,膜與膜的交接處即是秧苗栽植行;第一幅膜展平后,隨即用鐵鍬在未覆膜的相鄰壟面上輕輕取土壓實地膜交接處,地膜另一邊每隔1米用小土堆堆壓防風。以此依次覆膜直至全田覆膜完畢。覆膜7天后,在距栽植行兩側15厘米處的地膜縱向,每隔30厘米用竹簽打一直徑5毫米的滲水孔。
6.田間管理
更換地膜:雙色地膜覆蓋栽培,一般5年更換一次地膜,更換時間為10月中下旬。將殘膜清除干凈,在栽植行間深挖25厘米,疏松土壤,清除雜草,然后在距栽植行20厘米處,每畝追施優質腐熟農家肥3000公斤、尿素30公斤、過磷酸鈣70公斤。3~5年生的黃花菜根蔸須培土,這時須轉換起壟方式,由單壟改為雙壟,即寬壟和窄壟,便于在田間形成集雨壟面。窄壟行寬45厘米、高15厘米,寬壟行寬70厘米、高10厘米。修整好壟面后,用上述方法再覆膜,地膜交接處在植株行處。沿雙壟溝底每隔30厘米用竹簽打一直徑5毫米的滲水孔。
追肥:全膜覆蓋栽植的黃花菜,從3年生以后開始追肥。每年于土壤頂凌、早春發芽前在栽植行兩側15厘米處用追肥器一次性追施。3~5年生的黃花菜每畝追施尿素11公斤、含磷12%的顆粒過磷酸鈣20公斤、含鉀50%的顆粒硫酸鉀7公斤;6~8年生黃花菜每畝追施尿素15公斤、過磷酸鈣23公斤、硫酸鉀8公斤。
根外追肥:黃花菜開花現蕾期,每畝用3%過磷酸鈣浸出液約65公斤加尿素400克、磷酸二氫鉀150克、20毫克/公斤赤霉素、0.2%硼砂于傍晚噴施植株,每隔7天噴施1次,共噴2次。
四、適時采收
1、品種選擇
雞東縣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氣溫較低。宜選用耐寒、抗倒伏的品種,如金針Ⅰ、金針Ⅱ、金針Ⅲ等品種。這些品種都具有耐寒的特點,產量穩定,分蘗迅速,適應環境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特征特性表現良好,一次種植多年收獲。一般8~10年可翻耕倒栽。
2、選地整地
黃花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耐瘠薄、干旱、鹽堿,喜水喜肥,又因黃花菜的根系逐年上移,每年需要墊土(沙土),所以應選擇在地勢稍低的地塊為宜。由于黃花菜的根分布深,三年生的肉質根多分布在12~18cm的土層中,分枝根大部分集中在30—40cm,主根深度分布在75~110cm,在整地時要深翻土壤,深度20—30cm為宜。做畦,畦長6m,寬2m。結合做畦施有機肥75t/hm2、過磷酸鈣750kg/hm2,可采用溝施或穴施,分層施入,施后覆5—7cm厚細土肪止燒根。
3、栽植
黃花菜一般用分株法繁殖,少數地區用種子繁殖。分株繁殖是把生長多年的老黃花挖出1/3的老根作種苗,供繁殖的種苗應選花期早、花莖和花蕾多、肉質根肥嫩的健壯植株。除了盛苗期和采摘期,均可栽植雞東地區適宜在春秋兩季栽植。春栽應在清明前后,土壤解凍后進行。即冬苗枯萎至春苗萌發前;秋季栽植應在9月中下旬前分株,即從花蕾采完至冬苗萌發進行,一般春栽可當年抽薹。秋栽使當年形成新根,貯藏養分,有利于分蘗。栽植前進行種苗修剪,除去短縮莖下面的黑蒂和肉質根上的紡錘根,剪短根系至5~7cm,消除已腐的根,剪短苗時6—7cm。栽植前將苗木放到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0.1%稀釋液中,浸10min左右,晾至表面不顯水濕狀進行栽植。栽時一般都在畦內,株距33—66cm,行距100cm,每穴栽10—15株,深度在13—17cm為宜。栽后覆土、壓緊,使根與土緊密接觸。
4、合理灌溉
4月中旬以中耕保墑為主,第1次澆水在谷雨后進行,以促進葉片伸長及花薹抽生;抽薹時澆第2次水,此時為需水臨界期,要灌足水;花營初現時需水量大,灌水在傍晚進行,溝灌和噴灌相結合;采收完畢,需水量減少,中耕除草以控為主,及時多次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無草。入冬前為防凍保苗,在晝夜融凍時澆凍水,用細土及時填補裂縫,以利保墑。
5、病蟲害防治
在葉枯病防治上,除加強中耕、排水和進行培土以減少危害外,可用25%葉枯靈可濕性粉劑250~300倍液噴霧。在溫暖多雨季節易發生黃花菜褐斑病,在其防治上,(1)收獲后及時清除燒毀病殘物,以減少菌源;(2)及早噴藥,堅持“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連續交替噴藥防治,用葉葉青1包對水75kg,或英納1包對水200kg,連續噴霧2~3次,每隔7~10d噴1次。在干旱或土壤干燥的山地,易發生紅蜘蛛和蚜蟲,可噴樂果進行防治。
二、黃花菜重要施肥技術
1、冬肥
冬肥是黃花菜生長期中最重要的一次施肥,對來年黃花菜產量影響極大。施冬肥的時間,應在黃花菜地上部分停止生長,經霜后凋萎時進行。冬肥要求以有機肥料為主,用量要多。冬肥用量應根據土壤的肥力及肥料的種類而定,一般施腐熟豬牛糞22.5~30.0t/hm2,或人糞尿15t/hm2以上,或餅肥600—900kg/hm2,或優質堆肥30.0—37.5t/hm2,并配合適量磷肥。也可混施多種肥料,如先施人糞尿,后施豬牛糞等。施肥方法可于叢距或行間,在距株叢10 cm處,開寬15—20cm、深15cm的施肥穴(肥料多的,施肥穴應加深放寬),進行深施,施后覆土,以提高肥效。
2、苗肥
黃花菜自2月中旬陸續出苗到花薹抽生前的這一階段為苗期。這個時候供應的營養,主要用于出苗、長葉,以促進葉片的早生快發,使葉片生長健壯,具有強大的同化面積,為爭取花薹與花蕾分化的數量與質量打下物質基礎。春苗肥的施用時間要早,一般應在開始萌芽時進行。因為黃花菜春苗期短,一般僅40—50d,施用過遲不能催芽早發,還會延遲,葉片生長遲。同時葉片發生延續的時期長,后發的葉片還較柔嫩時,葉斑病已開始盛發,容易感染病害。若早施苗肥,植株葉片組織已充分發育,角質層厚,可增強耐病性。春苗肥一般可用速效性的氮、磷、鉀肥配合施用,用量應根據冬肥施用量以及土壤肥力情況而定。一般施人糞尿1500—3000kg/hm2,或施過磷酸鈣150kg/hm2,配合施硫酸鉀或氯化鉀75—150kg/hm2。
3、薹肥
根據黃花菜的生長發育規律,為了較好地發揮肥效,一般應在花薹開始分化時和花薹開始抽出時各施1次肥。以施速效化肥為主,也可施用人糞尿及餅肥。第1次最好用人糞尿與餅肥混合發酵后施用,以促進花薹、花營的發育。如果缺乏這類肥料時,前后2次都可施用化肥,薹肥用量應多于苗肥。2次施肥量合計:尿素187.5—225.0kg/hm2,過磷酸鈣150—225kg/hm2,硫酸鉀或氯化鉀150.0—187.5kg/hm2。其中第1次用量宜略少于第2次,這是由于第1次施肥時,花薹開始分化,還有半數以上的葉片未長出。如果施用量過大,可能會促進營養生長,從而抑制生殖生長,并使后發葉片生長柔嫩,組織疏松,易受病害威脅;第2次施肥時,黃花菜正進入生殖生長盛期,需肥量大,營養生長處于從屬地位,葉齡指數已達100%,葉片組織充實,故可以重施。
4、蕾肥
關鍵詞:特色農作物;栽培;技術;探究
為有效增強農作物的產量質量,先進栽培技術的引進是必不可少的,這最基本地保證了農作物的有利生長。然而現階段農貿市場上農產品存在很多問題,反映采用了不當的農作物種植技術,致使產品質量難以符合安全綠色的健康標準。于是要對特色農作物的栽培技術進行探究,以期發現更好的有利的栽培技術。
1 我國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發展歷程
1.1 開始建立階段 在我國農作物栽培技術開始建立的階段,有著相對薄弱的理論的專業工作人員進行農作物生產的實踐工作,從中反復地調查探索,并仔細地分析了我國的土地及自然條件的一些情況,進而結合自然規律,制定種植收獲計劃,實現農業種植和自然環境的動態平衡以及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2 迅速發展的階段 專業人員掌握的科學技術的增加以及不斷地探索研究,成為我國農作物栽培技術發展的墊腳石。隨即更多作風嚴謹態度認真的工作人員潛心到崗位工作上,這無疑有效地促進了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快速發展。
1.3 鞏固增強的階段 農作物生產產量的提高同時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福音,在這一階段我國的糧食生產產量以保證了供需的平衡。于是在這實現溫飽的階段,積極地總結經驗教訓,并為鞏固增強,研發出特色農作物的栽培計劃作出貢獻,以實現農作物的高產、優質的整體目標。
2 新形勢下特色農作物栽植的根本任務
應我國對農作物各種安全及綠色生態有益人體健康之需,就要求對特色農作物的栽培這一科學技術著重研究探索使之更為完善,將已有的農業栽培技術運用到實際的農作物生產中去,并使得我國的特色農作物的栽培技術能夠獲得跨越式的進展,將理論基礎知識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聯系其他相關學科,獲得有利的經濟價值。研究新形勢下特色農作物的栽培技術的同時,還要切實地保護好生態有機環境,以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
3 我國農作物栽培技術及進展
優化特色農作物的栽培結構,在栽植特色農作物時,特別強調區域性,秉承機械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及較標準的操作。例如山東某市在近年的特色農作物栽培中以桑蠶、畜牧、林果為主打,建成6萬畝桑蠶、3萬畝馬鈴薯、4萬畝黃花菜、2萬畝池藕等,打造出25億元的年產值。廣西地區以多年生甘蔗為主打,采用栽種甘蔗苗繁殖,種植區域包括全省多個縣市,2013/2014年預計總產量將在8000萬噸左右,實現30萬噸同比增長幅度。要完成特色農作物的高產、穩產,就要將栽培技術落實。
3.1 改良農作物遺傳因素 要實現特色農作物的高產,就要保證作物種子的高性能。在控制遺傳因素的過程中,挑選出抗病蟲、高穩產的種子至關重要。具體措施可以是改良植物株型,提高光和利用效率,合理嫁接,應用雜種優勢等。根據工作經驗,可以采用多種育種方法配合應用,例如誘發變異與單倍體育種,將高產隱性因素發揮出來。
3.2 優化農作物的栽培結構 我國的人口數量逐年增加,要求更大的糧食儲備量,在新形勢下為了保證糧食產量的供需平衡,對農作物的栽培結構做一定的調整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對其他農產品的需求也是如此,特色農作物的種植應該建立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市場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以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使得特色農作物的栽植盡可能地多樣化,以優化特色農作物的結構。
3.3 強調區域性發展的優勢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不同地方的氣候條件差異非常明顯,再加上后期不同的發展經歷使各地的特色農作物的栽植出現很大的不同。如今為了滿足這種差異,我們要能夠真正地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來制定相應的特色農作物的栽培計劃,并輔以相關的栽培技術,盡可能地把地域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特別是談到影響到國家民生問題的糧、油、棉、糖等幾大經濟作物產品的需求和供給,進實施科學調研制定分配計劃,依照計劃合理地種植。
3.4 推廣優秀經驗,實現優質高產 在對特色農作物栽培技術研究的過程中要做好對優秀經驗的推廣。例如在種植馬鈴薯的時候施用高錳酸鉀,能夠在實現抗病能力提高的同時做到高產。馬鈴薯塊根膨大期,將配置好的米醋及磷酸二氫鉀溶液對葉片進行噴灑。依據實踐經驗,應用富含磷、鉀的肥土拌種栽培,能夠提高30%產量,并減少30%以上的肥料應用。其他經驗還包括亞硫酸氫鈉噴花生枝蔓,結果會重而實。
4 結語
總的來說,特色農作物的栽植是推動我國農業經濟水平提升的關鍵,也是當前新形勢下滿足了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多樣化的需求。特色農作物的生產正向著機械化和集中管理的方向開展實施,不斷地革新傳統和推進發展,提高特色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保證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與生態有機環境的平衡。
參考文獻
關鍵詞:食用花卉;應用;價值;栽培方法
中圖分類號:J21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飲食的要求也逐日提高。可食用花卉其在營養價值,美感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食用花卉營養豐富,而且由于花卉中含有較多的保健功能物質如多酚類物質等,用花卉加工的功能食品食藥兼優,有其大自然的美學色彩和豐富的營養,是集營養、生理保健為一體的理想產品。
1食用花卉營養價值和保健價值
花卉不僅具有和高的觀賞性和強烈的美學色彩,而目許多可食用花卉具有多種營養成分,營養價值極高。鮮花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氨基酸,以及人體所需的維生素 A、B、C、E 和多種微量礦物質元素如 Fe、Mg、Zn、I 等,與常食用的蔬菜它們具較高的營養價值。此外花卉還含有酶、激素、黃酮類化合物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能有效地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延年益壽。所以花粉是一種濃縮型的完全營養劑,有“綠色黃金”、“全能營養庫”、“微型營養庫”之稱。被譽為“萬應靈藥”的花卉蘆薈,新鮮葉中含的營養成分十分復雜,目前發現有以蘆薈素為主的 80 多種有效成份。
花卉還具有較高的保健及醫療價值。例如氣味芳香,性甘、苦、微寒,歸肺、肝經,具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擴張冠狀動脈、加強心肌收縮之功效,可治風熱感日、頭痛弦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高血壓等癥。據統計,2200 多種的藥材中,花卉藥材就占有 1/3,許多鮮花不僅有清熱解毒、理氣養血之功,還有清膽健脾、提神抗癌之效。常食鮮花可增強免疫、祛病益壽、養顏美容,國外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花瓣富含保護健康的抗氧化劑、礦物質及維生素,如椰菜花含有保健防癌的化合物;蒲公英等則富含類胡蘿卜素;山碴花還含有保護心臟和加強血管的生物類黃酮、維生素 pp,可見其較高的保健及醫療價值。
2 食用花卉應用現狀,
目前,國內外花卉食用廣泛。在我國食用花卉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花卉是一個新型的傳統食品。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有食花的習慣,清代《餐芳譜》中,詳細敘述了20多種鮮花食品的制作方法如桂花丸子、茉莉糕、桂花干貝、茉莉雞脯、糕等。而且在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萬壽菊、玫瑰等,都可以用來制成鮮花色拉。美國用紫羅蘭、玫瑰、旱金蓮等花瓣拌色拉;法國用南瓜的雄花配菜;日木用櫻花烹調的“櫻花宴”;保加利亞、土耳其用玫瑰花制成糖漿等。
食用花卉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范圍非常廣泛,在我國可供食用的花卉品種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可食用的花卉約 97 個科,100 多個屬,180 多種。云南有 20 多個少數民族,食用的花卉上百種。洛陽牡丹審宴,平谷的桃花宴等地方特色的食花習慣也聞名全國。黃花菜等許多花卉可以入菜,在我國許多地方已出現了一些食用花卉名菜,如京菜中的芙蓉雞,魯菜中的桂花丸子、荷花栗子等,這些花卉菜肴既美觀又增進食欲。加工糕點中鮮花糕餅有餅、蓮花餅、玫瑰花餅等。用鮮花做湯不僅味道新奇、富有營養,而且花瓣灑于湯,增加了人們美的享受。花茶是一種用鮮花瓣和茶葉窖制而成的再加工茶,亦稱“熏花茶”或“香花茶”,是我國人民創制的一種獨特的茶類,保健價值極高。花卉飲料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一種新型產品。除了常見的露、桂花露之外,被飲料行業看好的花卉原料還有白蘭花、山茶花、白芍藥花、赤芍藥花、等且對多種疾病有很好的輔助療效。植物鮮花含有豐富的芳香物質精煉加工后可制成各種食料油和香料油等。
目前,我國的花卉食品的精、深加工還處于起步階段,食用花卉大多是直接食用或經粗加工后食用,并且大多花卉具時令性,故應加緊對花卉類食品的精深加工的研究,生產各種新型食品,如:花卉罐頭、速凍花卉、花卉飲品、花卉糕點等。目前花卉食品的工業化生產仍然很少,因此研制花卉食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我國地域遼闊,鮮花資源極為豐富,且品種繁多。花卉的品種多、產量高,花卉的生長期短,鮮花遭受農藥、化肥、廢水、廢氣污染要輕得多,因此利用鮮花加工純大然、無公害食品具有很大的優勢。食用花卉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由于花卉中含有較多的保健功能物質如黃酮類、多酚類物質等,用花卉加工的功能食品食藥兼優,有其大自然的美學色彩和豐富的營養,是集營養、生理保健為一體的理想產品,因此,研究開發功能性復合花卉保健食品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 常見食用花卉的種植
玫瑰、仙人掌、萱草、木槿、百合、芍藥等都是較為常見的食用花卉。下面簡要談談其栽培方法。
玫瑰花食用歷史悠久,其屬于薔薇科薔薇屬落葉直立灌木,適應性強,耐寒耐旱,喜光照、通風,忌陰濕怕積水。莖上密生毛刺和倒刺,葉由5~9片小葉組成復葉,葉面多皺紋。栽培玫瑰花,一般選擇野薔薇、粉團薔薇或無刺狗薔薇砧木來采用嫁接繁殖,扦插在11月中旬至12月初進行, 2年后即可應用。嫁接在生長季節進行,通常為3月中旬或7月上中旬至9月中旬,此時砧木的樹皮容易剝離,操作方便,成活率高。嫁接時砧木上先做垂直切口,然后做水平切口,形成T字形,再在接穗上切取盾形芽片插入切口,然后捆綁定位。待接穗成活后剪除切口以上部分。3~5個月后即可成苗。除嫁接繁殖外,生產上還可用扦行繁殖,但扦插苗根系不旺,壽命較短。
仙人掌屬仙人掌科仙人掌屬多肉植物,莖大部近木質,圓柱形,莖節扁平,倒卵形至橢圓形,幼時鮮綠色,老時灰綠色。食用仙人掌的種植方法主要是扦插,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以春秋兩季為佳, 氣溫以28~32℃為宜。種植方法:將經過波爾多液殺菌處理或晾曬3~5 d、傷口愈合后的種片的2/5埋入土中壓實,并使種片面向東南,與西成45b°,以使莖片兩面在上下午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百合屬百合科百合屬多年生球根類草本,喜肥沃和排水、透氣性強的土壤。地下具無皮鱗莖,呈扁球形,乳白色。葉披針形,散生或輪生。花頂生于莖端,呈總狀花序,或簇生或單生,呈漏斗狀或杯狀。。百合采用子鱗莖繁殖,結合采收選根系發達、個大、抱口好,有3~5個子鱗莖并大小均勻的母鱗莖作種。生產上常將大鱗莖作藥用,留下的小鱗莖掰下作留種用。栽種前把子鱗莖分開,使每個子鱗莖都帶有莖底盤。9月份開淺穴栽種,一般行距24~27 cm、株距17~20 cm。鱗片、珠芽或子球繁殖時需2~3年的生長發育過程,培育成種球后再移栽, 2年后起收,整個生產周期為4~6年。若用種子繁殖,可在9月份將種子采收后,在整好的畦內按行距10 cm、深3 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蓋草,第3年春季出苗后移栽。
萱草,又稱金針菜、黃花菜,屬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耐寒,亦耐半陰,對環境適應性較強。具短根狀莖,根莖肉質,中下部有紡錘狀膨大。葉基生,長條形,排成兩列。花葶自葉叢中抽出,高約100 cm。花冠漏斗狀,橘黃至橘紅色,早上開放,晚上凋謝;花期在6~7月份。花與幼苗均可食用。栽培方式:可用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常用的是分株繁殖,選生長旺盛、花蕾多、品質好、無病蟲的株叢,在花蕾采收完畢后到冬苗萌發前挖取株叢中部分分蘗(帶根)作為種苗,從短縮莖割開,剪除已衰老的根和塊狀肉質根,并把條狀肉質根適當剪短,即可栽植。栽植深度以13 cm左右為宜。為了使第2年仍能保持較高的產量,一般分株的部分約占整株叢的1/4或1/3。
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食用花卉的重視,食用花卉種植加工也將繁華起來,因食用花卉獨特的價值其不僅在餐飲食用,加工成藥品、欽料、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妝品、酒、蜜餞、果脯等多種系列產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對其營養價值,應用,生長習性等研究也將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