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企業;采購管理;現狀;措施
采購管理是企業運營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采購成本的降低能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特別是在當前發展環境下,企業競爭不斷加劇,企業采購管理中充分調動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引入市場和競爭機制,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購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現代采購管理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探討是一項重要工作。本文分析了采購管理的重要性,對企業采購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進行了探討,以樹立科學的采購管理理念,加強采購內控管理。
一、采購管理的重要性
企業采購管理的概念主要是:企業采購管理是按計劃采購訂單,按要求制訂發貨計劃進行價格管理,做好企業采購管理物品的選型工作,企業采購管理工作貫穿于整個采購工作的全過程,企業采購管理的具體內容包括設定采購目標、制定采購制度以明確采購權限、明確采購標準和采購要求等,選用聘用采購人員,設計相關采購流程和表單,制定企業采購計劃和采購預算等。企業采購管理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企業采購材料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企業運營效益,企業運營所需的原輔助材料要經過前期細致的調研、選型、比對,確定企業采購物品的設備選型,才能正式的采購并用于企業運營過程中。企業采購成本的降低減少了資金占用,降低了倉儲成本,在企業營運資金周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采購成本不僅包括采購成本、還包括儲存成本和流動資金成本等,高采購成本將大大降低生產的經濟效益。企業采購物料是確保生產經營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二、企業采購管理現狀與存在問題
1.企業采購組織不夠健全
一些企業采購組織不健全,沒有專門的人員從事招標采購工作,一些企業整體缺乏有效的采購制度,很多企業的購買決定權由企業領導所持有,缺乏具體的采購運營組織,采購過程不透明,缺少制度的監督與約束,沒有對采購行為進行合理的規制和管理。
2.傳統供應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傳統的供應商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采購管理工作沒有引起企業管理者的關注,一些企業采購工作人員對供應商的管理不到位,一些采購工作人員不深入了解供應商的情況,從而導致供應商的選擇不符合要求,在合作過程中易出現一些問題,同時對供應商缺少評估,對商品質量和商家服務缺少評估,導致企業采購成本不穩定。
3.對采購工作的績效評估工作不足
采購成本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利益。一些企業采用傳統采購模式未制訂績效評估辦法以有效降低采購成本。一些企業未確定適當的績效評估方法,對采購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沒有正確的評估。
三、建立現代采購管理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1.建立有效的采購組織
采購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職能,采購部門的建立可有效規范公司物資采購行為,降低物資采購成本,加強物資采購監督,完善供應鏈管理。企業建立起專門的采購組織,負責制訂物資器材采購、招標采購及支付預算工作,負責制訂、完善招標相關制度、流程。監督采購、招標計劃的審批及實施,負責對年度招標采購決策負責把關,同時物資采購的紀檢監督工作由企業的紀檢監察相關部門來負責,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確保了招標采購工作的公開性與透明度。
2.選擇優秀的供應商家
對供應商家的擇取十分關鍵,成立專門的招標采購小組,做好供應商的選擇工作。評標工作由相關主辦部門確定評標人員及開展相應的組織工作,上課每月召開一次物資器材采購會議、集中確定各類器材的供貨廠家、型號、數量等信息。
3.通過績效評估提高采購管理水平
企業通過績效評估有效提高采購管理水平,是企業對提高采購行為的重要抓手。要確定適當的績效評估標準,促進企業實現整體業務價值的提升,突破職能評估的瓶頸。如某企業在采購的考核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對采購進行考核:對于采購成本的考核主要是考核采購成本的可比降低幅度。采購成本可比降低幅度=(當期實際采購額-當期計劃采購額)/當期計劃采購額。其中當期計劃采購額=∑當期實際采購數量×采購計劃價格。采購物資計劃價按財務部、物流部、采購商務部共同確認并報總經理批準后的當年度年采購物資計劃價執行;物流部根據采購物資的類別、規格輸入計劃價格,計劃價格輸入錯誤由物流部更正,更正前不納入采購商務部考核。考核價格根據上一年度計劃價并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前一個月的ppi指標進行調整,具體調整公式如下:當年考核價格=當年計劃價*(1+前一個月ppi指數*50%)如本期采購物資沒有計劃價(上年度無此項物資可比采購),年度內第一次采購不計入采購成本考核范圍,但必須按照招標程序進行多家招標采購(或經過多家詢價對比采購,并報公司領導批準),第二次以后按照財務部、采購商務部、物流部確認的第一次招標購買價格或多家詢價采購價作為采購計劃價。通過考核體系的構建,對企業采購人員的工作進行有效的評估,以把控采購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
四、結論
在當前發展環境下,企業競爭不斷加劇,企業采購管理中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引入市場和競爭機制,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購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通過樹立科學的采購管理理念,加強采購內控管理,采用現代采購管理,規范了企業的物資采購行為,降低物資的采購成本,加強了企業物資采購監督,完善了應鏈管理,有效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旭紅.簡論現代采購管理對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作用[J].時代金融,2016,(35):157,160.
[2]宋軍.基于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采購管理探討[J].管理觀察,2017,(10):45-46.
[3]肖群.關于煤礦企業物資采購流程的優化分析探討[J].科技風,2015,(15):267.
[4]鄭樂燕.企業采購管理的創新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3):15.
[5]張宏.H集團集中采購管理的優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5,(8):271-277.
[6]金燕波,王小迪.供應鏈管理下的中小制造企業采購管理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3,(2):43-48.
[7]趙曼青.供應鏈體系中采購管理的作用與影響[J].金融經濟,2017,(8):151-152.
[8]康燕.現代采購模式下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4):32-33.
[9]麻林夕.企業采購管理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新西部(理論版),2016,(8):73-74.
【關鍵詞】企業管理;情報競爭力;競爭情報
【 abstract 】 with the 21 st century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enterprise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competitive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intelligence agency, and set up an international level of commercial secrets of 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to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 resourc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outh, so that we can mak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o strengthen enterprise keep fresh energy, enterprise development may be long.
【 key words 】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telligence competitivenes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中圖分類號:F279.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在現代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經濟背景下,市場環境的影響因素開始越來越復雜和越來越多變。要想使企業在當下復雜的環境下站穩腳跟就必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競爭力量,使其在激勵的競爭環境中得以生存。如果企業及早的發現其存在威脅和機會,就可以使其對市場的反應時間縮短,從而避免了市場中的意外,突出了其在激勵競爭下的優勢。但是在目前的企業中,情報工作沒有真正發揮其有利的作用。一個企業的情報部門應該思考如何使其情報工作能夠在企業中發揮效力。
情報競爭力和競爭情報的意義、作用
2.1競爭情報
競爭情報指的就是一些經過篩選、分析和提煉過的可以根據其采取相關的行動的信息的集合。根據競爭情報專家協會的定義,競爭情報是一種可以全面監測整體競爭對手和競爭環境的信息載體。它的獲得是必須通過合法的手段來進行收集和分析,其主要研究的對象是商業競爭中的相關商業行為的劣勢和優勢。它與一般的信息不同,競爭情報包括了對有關競爭對手的分散信息和資料進行一定的分析后轉化成為一種可用的、準確的知識。對于這些經過處理、分析后的信息,企業主管人員可以通過其掌握競爭對手的相關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措施來提高自身企業的競爭能力。
綜上所述,競爭情報是一種具有客觀性、效益性、時效性和系統性的信息。它與一般信息的不同在于其具有針對性,所謂的針對性就是企業要根據競爭對手展開情報信息的搜集和研究,目的就是在競爭中取勝,再者情報具有謀略性,其從市場角度出發,通過一定的數學模型的建立和計算,利用現代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來進行綜合的判斷。
2.2情報競爭力
所謂的競爭力指的是與競爭有關的各種能力的集成,是競爭之后的必然產物。狹義上講,競爭力指的是各個企業的素質和能力,廣義上說,企業競爭力是一個產業的組織問題。簡單的講,企業如果沒有競爭就沒有競爭能力,企業的競爭力是在市場經濟的競爭環境中形成的,這也是一種最基本的經濟規律。在目前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競爭中融合了企業的領導力、創新力、營銷力和品牌力等多種能力。
競爭情報在企業競爭中的作用
3.1提高企業的營銷能力
企業情報工作者通過對競爭對手的產品和信息進行收集和研究,使企業的營銷部門可以正確的看待自己的產品,相互比較優勢和劣勢,并通過自己企業顧客的信息研究出具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這樣使企業的營銷策略不斷改進,達到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目的。
3.2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
情報工作人員將收集起來的有關生產管理、工藝和專利技術方面的信息進行整合,給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提高了便利,最終使企業的創新能力大大提高。
3.3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通過對競爭對手和行業的新進入者進行監控,了解競爭對手的動向,這樣有助于企業預防潛在的威脅,并為企業防御方案提供有效的資料,使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全面提升。
3.4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決策能力
通過對對手和市場動態的全面分析,情報可以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向導,使企業科學合理的進行決策,從而使企業的決策能力大大提升。
提高企業競爭情報競爭力的措施
4.1增強企業的競爭情報的意識
通常所說的情報競爭意識是人們對競爭情報的關注度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的心理狀態和觀念。發展情報競爭意識是贏得企業競爭優勢和開展情報研究的前提。在當前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商業保密困難,信息的獲取極其容易,企業的安全體系變的很脆弱,所以情報對企業的安全尤其在經濟方面的影響開始變的越來越突顯。作為企業領導,要根據不同的員工利用適合的方法進行競爭情報的教育工作。使企業內部人員建立起保密的意識,只有上下一條心,才能使企業面對國際的競爭。
4.2建設和強化企業內部的情報組織機構
據相關的報道稱,全世界90%的大公司都建立了其內部的情報機構。但是在中國,企業內部的情報機構的建立還沒不完全。中國的企業也應該在其內部設立與經濟相關的情報收集和處理的機構,使其可以為企業的競爭提供有利的信息,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在必要時可以聘請相關的情報專家為企業的情報搜集工作制定合理的計劃,以此來提高中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相關技術的進步。
4.3建立競爭情報系統
隨著情報競爭的發展,競爭情報系統的建立是一個必然趨勢。情報競爭系統企業組織和成員的評估提供了便利,并可跟蹤企業的發展,對行業的結構進行把握,分析競爭對手的潛在能力和動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企業保持競爭能力。其主要以人的智能為主導,將網絡信息作為一種手段,來提高企業在激烈競爭環境下的競爭能力。
4.4建立企業商業秘密的管理體系
隨著全球經濟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行因特網的商務活動,每一個企業都有著企業內部的商業秘密和技術訣竅,而這些信息和技術是對外人保密的。所以企業內部建立一套商業秘密的管理體系是非常必要的,使企業情報系統中的商業秘密不遭到破壞和泄漏。
4.5培養信息管理人才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圖書情報界中的信息管理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信息活動的廣泛性要求信息資源管理高層次人才具有復合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跟上新技術的發展。作為企業高層次管理人才從企業管理的角度有意識運作競爭情報,有效利用信息資源來調整企業內部的業務結構和機構,來提高企業的管理決策能力。
結語
企業的競爭情報工作需要企業和內部人員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情報做出準確的判斷,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參考文獻】
[1]雷瑩.提升企業情報競爭力的對策研究[J].現代情報,2011(4).
[2]楊學泉.提升企業情報競爭力的思考[J].現代情報,2003(6).
[3]曾鴻.競爭情報與情報競爭力[J].中國管理信息化(綜合版),2005(10).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外的跨國公司紛紛進入我國,進而在國內出現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加劇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對于企業來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企業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一方面可以指引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核心競爭力又可以促進企業培育自身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所謂企業文化就是經濟和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本企業特有的經營理念、經營哲學等。通常情況下,企業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經營過程中形成的自身特有的價值觀念、管理理念、行為規范等;從狹義上說,企業文化是企業自身特有的核心價值觀,并且這種價值觀能夠贏得企業員工的認可,同時加以維護[吳瓊.企業文化建設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2014年.](吳瓊,2014)。對于企業來說,良好的企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企業憑借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有效地將創造力、行動力等轉化為組織能力。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核心競爭力可以幫助企業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對于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是其過去、現在和將來持續發展的基礎。由于企業經營的產品、服務存在一定差異性,所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企業的產品、技術、品牌、創新、管理,以及企業文化等。在企業內部,從時間、空間、功能上通過對各項能力進行融合,不斷鞏固、強化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確保自身競爭優勢的持久性。
企業文化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農村信用社需要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此獲取競爭優勢,但是需要考慮企業文化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的影響,這是因為:
企業文化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在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漸形成自身特有的企業文化,并且根植于企業內部,這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理念、經營哲學,以及創新能力等,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內容。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果企業文化不具有本企業特色,而是復制其他企業的經營理念或企業文化,那么將會大大削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并且這也不能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方向。在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價值觀引導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過程就是不斷調整價值觀的過程,進而使自身的產品、服務不斷滿足市場需求。在市場環境下,農村信用社往往根據自身的環境確定自身的經營方式和經營目標,這是確保自身生存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農村信用社也要對自身的企業文化進行調整,確保自身的企業文化與社會發展趨勢保持一致,不斷解決日常經營中出現的新問題。
企業文化可以凝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農村信用社內部,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能夠贏得全體員工的認同。企業文化注重人的作用,借助文化的力量對企業員工進行引導,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企業價值觀,可以最大限度地強化員工的歸屬感,進而對企業員工的思想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借助企業文化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幫助企業員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協調員工之間關系,充分挖掘企業員工的價值。[吳焱,劉云彤,焦黎. 現代企業管理創新初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33-36.](吳焱、劉云彤、焦黎,2011)。所以,企業文化可以凝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借助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具體措施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農村信用社需要不斷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此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在銀行之間,無論是產品,還是提供的服務,其同質化程度越來越小,并且在產品或服務方面獲得差異性,很容易被模仿或復制,進而導致這種競爭優勢難以持久。而基于企業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是其他企業難以模仿,難以復制的,這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對此,借助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發揮領導層的作用。在農村信用社內部中,領導層的形象、魅力等往往對員工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農村信用社領導層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形象,在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為員工樹立榜樣,為培育企業文化奠定基礎,以此激發員工工作的主動性。[白雪.面向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構建研究――以HT集團為例[D].天津大學,2012年](白雪,2012)。另外,農村信用社領導層要不斷強化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創新管理能力等,以此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確保農村信用社能夠生存與發展。
幫助員工樹立企業文化意識。為了適應市場競爭,農村信用社需要不斷整合優化員工資源,定期、不定期地對員工進行技能培訓,幫助員工提升工作技能,激發員工團結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在競爭與合作中幫助員工成長。通過培訓,可以將企業文化傳遞給全體員工,幫助員工樹立與企業發展相一致的價值觀,進一步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通過完善激勵機制,企業可以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按照企業文化,整合員工多元化的思想行為和意識,不斷提升農村信用社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發展企業硬實力與軟文化。農村信用社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其創新與發展,一方面依靠技術、產品等,另一方面積極發展農村信用社硬實力與軟文化,確保兩者齊頭并進。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技術、產品等可以其持續發展奠定物質基礎,而獨特的企業文化可以為企業營造和諧、團結環境氛圍,不斷激發員工的創造力,進一步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戰略績效評價;競爭力;社會責任;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26-0016-02
1 概 述
績效評價對企業經營業績進行度量和判斷,企業相關利益者群體通過該度量結果,判斷是否加強對運營過程進行監督和控制,以確保其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得到制訂和執行。一直以來,企業績效評價的公平性、準確性,是管理者、專家學者研究的重點。而戰略績效評價研究作為以戰略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同樣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由此可見戰略管理與戰略績效評價在企業發展方向等決策中的重要性。
在績效評價研究領域中,頗具代表性的績效評價方法有杜邦財務分析、業績金字塔模型、經濟附加值、平衡記分卡等。然而,這些方法中所構建的企業戰略績效評價體系僅圍繞企業財務業績,或財務與經營業績兩方面,未能突破企業經營與財務活動的范疇。
企業競爭力作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應在戰略績效評價中予以強調。因此本文中將綜合考慮影響企業競爭力提升的因素,注重企業可持續發展,運用多個維度的考核指標,動態衡量企業的在經營活動中所取得績效,提升企業競爭力。
2 提升競爭力的戰略績效評價新體系
2.1 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
2.1.1 兼顧財務與非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反映企業過去某一時間內的經營業績績效,并不能反映企業未來價值如何創造;非財務指標面向未來,能更好地體現管理績效與企業發展前景。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的兼顧,能更全面地評價與實現企業戰略,提升競爭力。
2.1.2 指標定義明確與可計量性
指標定義模糊不清楚、不準確,容易引起歧義,使得評價偏離預期目標。而不可量化或量化不準確指標缺乏可操作性,應不予考慮。
2.1.3 提升競爭力原則
形成充分體現企業戰略管理要求與核心競爭力提升相結合,考慮企業競爭力影響要素,構建與市場競爭態勢相關的指標體系。
2.1.4 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體現在:指標設計應圍繞戰略績效評價與企業競爭力提升兩大主題;獲取與使用指標時最大限度實現企業范圍內資源共享;定性與定量指標標準化,實現可比性。
2.1.5 動態性原則
企業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相關利益者、競爭對手等發生變化,都會導致企業競爭格局發生變化。由此可見,應將動態性作為該體系指標設計原則之一,構建隨環境發生變化的動態系統,同時應反映出當競爭環境發生變化時,如何采取相應舉措進行應對。
2.2 評價指標量化
2.2.1 定性指標
定性指標量化時應盡量減少籠統性和模糊性,增加其可比性與可操作性。量化步驟參考如下:①細分指標,按其重要程度確定指標權重;②采用等級描述法、預期描述法等方法設定各維度的考核標準;③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方式搜集相關數據;④運用模糊數學方法處理數據,建立隸屬度矩陣,計算評定向量;⑤評定向量歸一化處理。
2.2.2 定量指標
功效系數法以多目標規劃為原理,設定每一指標的滿意值(上限)和不允許值(下限),以實際獲取的指標數值實現滿意值程度,確定各項指標的分值,并加權平均進行綜合評價。采用功效系數法的優點:①從多角度、多層次客觀地綜合評定評價對象;②在各企業指標值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可通該無量綱化處理方法減少評價誤差;③避免企業內因受到某些非正常因素影響,導致某項指標值過大,從而掩蓋其他落后指標值,確保評價的客觀、公正性;④人工與計算機均可處理的方式,有利于指標體系的推廣與應用。
2.3 指標權重確定
根據體系中各指標對企業戰略績效的影響程度不同,合理確定指標權重。而因子分析法常被應用于此領域,因其可避免指標賦值時受到主觀因素影響。因子分析法通過使同組內變量間相關性不高,組間相關性較低的分組方法將變量分組,然后根據方差貢獻率確定權重及綜合得分,是一種用少數因子描述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分析方法。使用因子分析法應注意的問題:分析的初始階段,為避免遺漏重要指標,應盡可能多地選取與研究對象相關的指標;研究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
除此之外,主觀賦值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離差最大化等分析法也可用于指標權重的確定。
2.4 評價指標體系確立
提升競爭力的戰略績效評價新體系,見表1,包含:財務績效、內部運營績效、技術創新、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影響力、公司治理結構、成長能力等7大指標。
3 結 語
指標體系的構建直接影響績效評價結果,進而對企業經營活動產生影響。本文中指標構建兼顧了財務與非財務指標,其中非財務指標體系構建以提升企業競爭力為核心,選擇對企業競爭力影響較大的關鍵因素構建指標,如技術創新能力、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影響力等對企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產生深遠影響因素。評價指標的選擇應遵循系統性、可計量性、明晰性和動態性等原則,定性指標采用模糊數學原理進行量化,對于不能進行量化的指標應遵循成本與效益原則予以剔除,定量指標可采取功效系數法進行指標歸一化處理,可運用因子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后續研究中可選擇樣本公司進行實證分析,以使該評價體系更具科學性與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徐光華.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
2007,(5):71-74.
[2] 王化成,劉俊勇.企業業績評價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4).
[3] 徐艷艷.淺談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中的EVA的應用[J].財經界,2012,(3):
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兩者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又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的外化,是企業文化在傳播媒介上的映射;企業文化是企業形象的核心和靈魂。企業形象的塑造就是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企業形象不等于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一種企業長期培植,員工共同創造形成的企業獨有的特質和風格。企業文化影響企業發展方向,影響企業形象。企業形象是人們對企業的整體印象和評價。這其中也包含了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和反應。可以說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所以兩者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系的,但企業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企業形象的根本前提,企業文化決定了企業形象。
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向社會公眾展示企業成功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管理風格和良好的經營狀況,為企業樹立信譽,擴大影響,從而提升企業整體形象。增強企業競爭力。我們從企業文化的建立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對組織形象提升的作用。企業文化的建設,通常經過以下步驟:首先,建立一個運營團隊,調查組織文化的現狀,分析組織文化建設的要求,診斷出組織現有文化存在的各種問題,為組織文化定位奠定基礎。其次,分析組織的行業特征、使命、發展遠景與戰略,通過對組織文化基本要素的界定,對組織文化定位。再次,提煉出科學、簡練、準確的核心價值觀,完成組織文化精神層面的建設。然后是以企業核心價值為中心,對相應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進行宣傳,并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策略,包括任用、培訓、績效與激勵、溝通,將組織的核心價值灌輸到員工的頭腦中,體現在員工的行動上,并結合公司戰略與目標,形成公司的管理制度體系,構建組織文化的行為與制度層面的建設。最后,把組織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結合起來,以系統觀為指導,將組織文化提升為企業的共同心理定勢和價值取向,展示給社會公眾,最終樹立起組織的良好形象。由此可以看出,企業文化的形成也標志著組織形象的整體確立。
二、企業文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競爭力是指在競爭性市場中,一個企業所具有的能夠持續地比其他企業更有效地向市場消費者(包括生產性消費者)提品或服務,并獲得盈利和自身發展的綜合素質。企業的競爭力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產品層,包括企業產品生產及質量控制能力、企業的服務、成本控制、營銷、研發能力;二是制度層,包括各經營管理要素組成的企業內外環境、資源關系、企業運行機制、企業規模、品牌、企業產權制度;三是核心層,包括以企業理念、企業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文化、企業形象、企業創新能力、差異化個性化的企業特色、穩健的財務、擁有卓越的遠見和長遠的全球化發展目標。從這三個競爭層來看,第一層面是表層的競爭力,比較直觀和外化;第二層面是支持平臺的競爭力,也是組織文化外顯的橋梁;第三層面是最核心的競爭力,體現了組織的信念和精神,也表明了組織追求和倡導的價值。
三、企業文化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