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與語言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言和文化有著緊密聯系,在不同文化的人們的生活中,語言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舉例闡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內在區別和在人類社會中起到的作用,最終提倡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應當保護其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
1.言與文化間的關系
1.1是文化的一部分。像其他的文化現象一樣,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文化和語言都會隨著生產社會的發展而改變。但正因為出現不同的文化,才需要更多不同的語言來完善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我們可以說,語言擁有文化的所有屬性,所以語言也是一種文化,也是眾多文化現象之一。人類語言不僅是一個整體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1.2是文化的主要載體。雖然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其他文化現象通常不能被獨立的存在于語言之外。畢竟只有通過語言文化才可以得以保留、擴展和傳播。
1.3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思維,思維活動離不開語言。也就是說文化的發展必須依靠集體創造的社會成員,但只有通過使用語言這一良好的溝通工具,才可以使社會成員達成溝通并實現相互理解。不同的文化應該通過語言相互學習。由于文化必須使用語言作為工具來開發,所以,語言是文化的發展的基礎。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語言作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通過它人們可以建立生活上和心理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語言能夠促進人際關系,同時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語言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平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人類擁有了語言的權利和能力,人們通過使用語言就能創造一個新的世界,一個具有概念和意義的世界。
人們通過觀察客觀世界,用生動而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其周圍的物質世界,并在頭腦中形成一種意識來表現其精神世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在進行交流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們所表達的語言和使用語言的方式是不同的,因為文化是形形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和思維方式是不同的。由于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及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在他們的意識中所反映的客觀世界和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就不同,因此他們的世界觀和生活思維方式是不同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
語言、文化、世界結為三體,是密不可分的,人類活于意義的世界中,正如生活于他感知的世界中一樣的真實,因為語言就仿佛一個棱鏡,透過它的投射,世界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所謂的世界景,因此語言也同時表現出人們對其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認識認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體,是認識過程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的歸宿,因此通過語言文化學的研究,使我們能夠更好的了解這個客觀世界;通過語言能使我們更好的了解不同語言當中不同民族的文化。
2.不同文化中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操不同語言的人們在進行交流時,即使使用的語言方式準確無誤,但由于文化上的不同,他們使用一個詞或一種表達方式具有不同的意義。尤其是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即使精通了該語言,但是文化不同,人們在語言當中描述其客觀世界所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就如一個少數民族學生從小成長在少數民族地區,但在校受的教育是漢語,由于他已經擁有了雙重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不同語言時,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將對其所學習的語言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學生在使用漢語時,相對于漢族同學來說他們在說漢語時使用的形容詞就比較多一些,因為他們不能像漢族同學那樣更具體而準確的表達其思想,在轉換思維的時候用漢語表達就較難些,只有通過形容詞來表達他們所要表達的思想;甚至他們在交流時往往喜歡用倒裝句來表達本民族語言,就如漢語當中的客人來到禮讓"吃飯",很多同學將它表達出來時就變成了"飯吃","喝水"變成"水喝"這種表達往往會使人發笑。
不同的民族在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中成長,他們所接觸的客觀事務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就不同,在他們的語言里所描述的客觀事物的名稱就有所不同。文化上的不同,不同民族在使用其不同語言時有著不同的限制,這就很大程度上和該民族的宗教思想、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不同因素有關系。由于文化的不同,我們就很難在其他的不同文化中找到相對應的詞或表達方式,如果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研究藏族的語言,從研究其語言他們就不難看出藏族是一個從事于畜牧和農牧業的游牧民族,因為藏語里大多都和畜牧和農牧有著具體的描述,因此語言為人們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使不同學界的語言學家能夠通過研究不同民族的語言來得知其民族內在文化。就如愛斯基摩人對雪的描述就有所不同,在他們的語言里對雪有不同而更具體的描述,從這點我們就不難看出,雪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語言和文化。
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敘述,我們進一步得知操不同語言的民族如果對客觀世界中的某些事或者某些現象在其語言里有更具體而生動的描述法,那么我們不費太大力就能基本上得知該民族的文化,
一、民族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然而,就我國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而言,卻無法令人保持最起碼的樂觀,以下三種情形的長期存在尤為突出:
(一)教學體制無根化
縱覽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發展的四次潮流,中國音樂教育的風向標數易其幟,但民族音樂教學卻始終如羚羊掛角般難以尋覓:
從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進行首次教育體制改革起,日本模式開始影響中國教育,而音樂教育亦未能免俗,沈心工和李叔同等當時的一批有著較大影響力的音樂家都曾留學過日本。自1922年起,由于在教育領域內美國模式的風行,我國的音樂教育也深受美國模式的影響,趙元任、黃自等一大批旅居過歐美的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表現十分活躍。而在1950年之后,前蘇聯的音樂教育模式開始影響中國音樂教育,中國音樂界與歐美現代音樂之間存在著相當的隔膜;八十年代之后,音樂教育又隨著中國教育的轉向,重拾歐美標桿。
西方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全球擴張,在客觀上造就了西方音樂在世界音樂體系中的主流地位。許多人更是將其頂禮膜拜為人類音樂發展的巔峰,在這方面,我國音樂教育領域也未能免俗。隨著西方音樂體系及音樂教育的植入,我國現代音樂教育的現代化進程開始提速,但民族音樂教學的邊緣化也與之俱來。然而,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西方正在漸次地總體共識東方的傳統精華時,我們卻一味的貶斥它。”
這種從事實上排斥民族音樂教學的“無根化”音樂教學體制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民族音樂教學在整個音樂教學體系中,始終居于被邊緣化的從屬地位。因此,在現在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讓音樂教學有根可尋、切實立足于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根基尤為重要。
(二)教學內容畸形化
多年以來,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音樂教育實踐中,符合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民族音樂教學活動,無論從數量到質量、從深度到廣度,從措施到影響,一直處于式微的境地。單從教學內容的安排而論,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以唱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仍然在許多學校大行其道,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知識的傳授鮮有涉及,因此,多數學生相關知識極為匱乏。即便是專業音樂院校相關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安排,也仍然難以擺脫“畸形化”的傾向。音樂樂理課與視唱練耳課多照搬西方音樂體系的固有模式,與之相對的中國音樂樂理課或視唱練耳課則難得一見。許多學生缺乏對我國各民族優秀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和認識,畸形化的教學內容安排難辭其咎。正如某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所有音樂學生,當他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啜吸基本樂理的第一口乳汁時,就把歐洲十八、十九世紀以大小調體系為基礎的理論知識,當作普遍真理灌輸給他。”
造成這種教學內容“畸型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從事音樂教學的一線教師與主管決策部門對于我國民族音樂的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將其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和中華民族珍貴的藝術瑰寶。這種短視的思維意識和文化心態上的自卑感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普遍缺乏對于我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三)師資隊伍建設滯后化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活躍在學校音樂教學一線的教師多以鋼琴、聲樂、西方器樂和音樂理論的研究和教學為主,專事民族音樂教學與研究的教師則廖若晨星。即便是在這部分從事民族音樂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活躍在教學_線的諸多音樂教師)當中,他們在專業學習期間,無論是培養單位還是教師本人,通常都是片面注重學習鋼琴、聲樂以及相關理論和技能,對民族傳統音樂的學習往往只是一帶而過。毋庸諱言,當下學界中也不乏一些涉及民族音樂教學研究的理論文章,但絕大多數的研究經驗仍然只能停留在學術刊物上,探尋到一條必要而適當的推廣途徑則是難之又難。
以這樣的模式培養出來的師資隊伍,其對民族傳統音樂的了解常常只能停留在比較淺顯的層面,所涉及的范圍和曲目往往非常有限,這樣一來,他們從事民族音樂教學的_線實踐活動的效果就可想而知,其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輕視民族音樂的傾向也就不難理解了。由于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實施環節在音樂教師的層面就開始出現了斷層,培養具備較好民族音樂素質的學生自然就成了鏡花水月般的_廂情愿。
二、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建構與完善
如前所述,學校是民族音樂教育的重鎮,因此,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也理應圍繞學校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來展開,以夯實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基礎。我們認為,在建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從教材建設、課程設置和師資培養等諸多方面著手應當成為我們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一)教材建設
就教材建設的內容而言,我們要將一些數量可觀的、尤其是那些用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樂語言來詮釋民族事物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納入到我們的教材體系中來,要通過一系列鮮活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親身感悟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優勢與特色,使他們在面臨西方古典音樂的成就面前不再妄自菲薄,而是對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充滿信心。自然,教材內容的取舍離不開相關人員的選拔與合理配置。我們認為,結合實際需要安排我國的一些優秀民族音樂學家參與整個教材體系的選編應該成為這項工作開展的重心。由于這類專家對中國傳統音樂與少數民族音樂的曲目、特質和文化內涵更為熟稔,所以,在教材建設過程中,他們理應起起到主導作用。此外,我們還可以遴選部分有著民族音樂學修為的音樂教育家和資深音樂教師參與其中,群策群力,讓民族音樂的觀念滲透到教材的每一章節、乃至每行文字。
(二)課程設置
就課程設置而論,民族音樂教育的理念應當貫穿在所有課程之中。無論是音樂基礎理論課、音樂技術理論課、文化共同課還是音樂專業課的設置,都應保留或是增設相應的民族音樂類課程,如在音樂基礎理論課中安排民族音樂概論課和中國音樂史的內容(如《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民族音樂學概論》等),在文化共同課中開設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史課程,在樂理課程中涉及中國的樂理(如《民族樂理》),在視唱練耳課程中,增加有關中國民族音樂特殊的視聽訓練(如《民歌、戲曲演唱及民族器樂的演奏》)等等。
我們認為,課程設置的重點在于合理分配不同類別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音樂類課程設置與其他人文領域內課程設置的顯著不同在于,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因此,各級各類學校在安排民族音樂教育類課程之中,絕不可忽視這一重要特點,要力爭讓每位學生親身感受到教材中所涉及的所有民族音樂曲目。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最好設置一些兼具視、聽雙重效果的課程,幫助學生形成和強化對于我國優秀民族音樂曲目的鮮活印象與感受,以便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體認。
概言之,無論安排的課程如何千變萬化,合理分配可讀性、可聽性與可視性的各類課程權重都應該成為課程設置的決策者與實施者首要考慮的問題。
(三)師資培養
在建構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師資隊伍的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因為,教材建設與課程設置的諸多實踐環節,都離不開_線教師的身體力行。無論教材選編得如何精當、課程設置得如何完備,最終還是要通過教師這一中介環節作用到學生身上。因此,民族音樂傳承能否成功的關鍵環節,在于能否培養出具有民族音樂素質的師資。
鑒于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和決定作用,我們應當支持、鼓勵和倡導教師自覺地學習、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知識。只有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懂得和熱愛民族音樂的合格教師,從事和加強民族音樂教學的目標才能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同時,大批熱愛民族音樂的教師的培養和造就,其對民族音樂的投入和激情也會極大地感染學生,其在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積極態度也能對學生了解和掌握民族音樂知識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體系建構
必須指出的是,建構與完善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必須經過長時間才能完成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民族音樂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作曲家深入到教學一線,同音樂教師和音樂教育工作者們一道,共同繪制民族音樂教育的藍圖,需要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重視與關心民族音樂教育、支持他們開始民族音樂教學實驗改革。就師資培養而言,我們不僅要借助學校的力量培養出高素質的民族音樂教師,還應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力量來加強學科隊伍建設,加速培養民族音樂理論、作曲專門人才,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教學、科研等各條音樂戰線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門還應該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學習研討培訓,召開相關學術會議,以更好地培養音樂教師從事民族音樂研究與教學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理論及業務水平。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的重要目標便是設置一套符合當代民族音樂教育改革要求的民族音樂文化課程群,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凝聚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唯有立足中國自身文化語境的高度來擺脫西方音樂的理論框架,建立一個獨立于西方音樂教學體制之外的相對完整的中國音樂教學體制的目標才有望實現。
我們欣喜地看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界重估“五四”,批判“全盤西化”,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潮,專業音樂領域關于民族音樂的研究得到了深化,民族音樂研究工作已經得以全面展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也得以進行。教育主管部門重視與狠抓民族音樂教學的決心也開始顯現。譬如,1989年教育部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用)》提出:要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2001年教育部又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其第四部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除國家課程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應占有_定的比例,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倍?008年先后兩次舉辦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研討與培訓會上,《中國民族音樂》課程已經被列入培訓科目之列,教師從事民族音樂教學研究的專業能力和眼界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五)誤區警示
隨著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建構的開展,如何進一步完善這_體系也成為音樂教育界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們認為,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要注意防止以下幾種不良傾向:
首先,建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切忌采用一刀切或是一窩蜂式的做法,必須牢記“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古訓,按照由個別到一般、由專題到綜合、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步驟逐步推行。比如,我國當下的許多音樂院校都以鋼琴作為必修課程,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逐漸在部分高校開展一些試點,結合地方特色與實際需要,以一些民族器樂作為必修樂器,再將相關經驗推廣開來。
其次,我們所提倡的民族音樂教學體系建構,并非是對外國音樂教學模式、尤其是現有的歐美音樂教學模式加以全盤否定和抵制,而應當根據中國民族音樂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適時地消化與借鑒其成功經驗,使之為我所用,并力求將其民族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這里所強調的對于外國音樂的借鑒,同樣不能狹隘地理解為歐洲音樂,其內涵與外延還應當擴展到歐洲之外的世界各民族音樂。即便對于歐洲音樂這一我們學習與借鑒的重心,我們也不能僅僅將視域囿于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而應當擴展到整個歐洲音樂發展的歷史階段。
再次,我們在建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過程中,雖然要堅持以“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為導向,但也不要將其狹隘地理解為“唯教學論”,要將教學與科研統籌安排,避免以往出現的教學與研究相脫節的現象,以調動文化部門和相關研究機構的積極性和研究熱情,第一時間將相關研究成果納入到民族音樂課程的范圍之列。
最后,我們對于民族音樂的推崇和弘揚,并非要泥古不變,抱殘守缺,而要在繼承民族音樂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使我們當下的民族音樂教學在延續既往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又鮮活地再現今天的現實生活。
民族音樂能夠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與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門的大力提倡分不開。同時,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熟悉和熱愛自己的民族音樂,與音樂教育同樣不可分。建構與完善我國民族音樂教學體系,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光忠.社會科學學科辭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940.
關鍵詞 民族認同 國家認同 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D633.0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著名學者羅家倫說過,“國家是民族的國家,民族是國家的民族”,可見民族與國家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談及民族必然會涉及到國家,反之亦然。不論是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學界,民族與國家都被各科學者討論得沸沸揚揚,特別是全球化席卷整個世界后,關于此領域的研究更是繁多。近年來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也紛紛在學術界涌現,學者們各抒己見,分別在此領域內做出了貢獻。
1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簡單而言,民族就是共同生活的群體,大到整個世界民族,小到國內各個族群,前者學界也稱之為政治民族,后者即為文化民族,本文所提及的民族僅指后者,例如我國56個民族。國家是具有強制力、約束力的暴力機構,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它憑借公共權力對所轄區域內的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從而維護社會公共秩序。
所謂認同問題,就是你認為你是什么樣的人以及你歸屬于哪個群體的問題。民族認同是民族成員對自己最初身份來源的認同,及對所屬民族有關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習俗等的認定,也是民族群體間互相認可的一種心理過程。當一個人對自己所屬民族由心認同后,他并會為這個民族的發展做努力,也會積極維護本民族的利益。國家認同,即出身在國土內的人群對本國的認定,也即由心認可自己屬于該國國民,熱愛祖國,積極配合國家政策的貫徹與實施。對國家強烈認同的國民一般會在國家找到歸屬感,對國家事務擁有很強的責任心,并為祖國的勝利而自豪,為國家的利益而奮斗。
2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
目前我國學者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結論主要有三:矛盾沖突的關系;調適共生的關系;對立統一的關系。下面對這三種觀點進行歸納和提煉,羅列此三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并對它們進行詳細的評價與分析。
2.1矛盾沖突的關系
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第一種解說是矛盾與沖突的關系,即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一對矛盾體,兩者是相互制約,相互抵觸的關系。此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平、都永浩、申旭、劉稚等。
周平從功能和結構上來說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兩者之間如何相互制約與此消彼長?!耙环矫?,國家認同是對民族認同的某種束縛。鞏固的和不斷強化的國家認同,會對民族認同的發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民族認同則會對國家認同形成結構性的制約。多樣性的民族認同及其增強,會對國家認同產生某種消解性的影響,會導致對國家認同的侵蝕?!币粋€多民族國家內,如果過度強化民族認同,導致民族認同高于國家認同,會弱化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意識的,并且對這個國家的穩定與統一也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都永浩從國家的構成上認為民族認同對國家認同的弱化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大多數國家是由多民族構成的,世居的各民族源于聚居狀況、人口數量和歷史,其民族認同的強度不一,有些與公民、國家認同處于既相容又相斥的狀態,并還處于變化中,對國家的凝聚力和統一構成了威脅?!?/p>
申旭、劉稚在對跨境民族的研究中意識到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可能產生的沖突問題?!耙环矫妫淙w成員因系同一民族而具有共同的民族觀念和感情;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員分屬不同國家而具有各自不同的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感。在國家觀念與民族觀念發生沖突時, 跨境民族中有些人的民族觀念往往超出國家觀念。”
2.2調適共生的關系
第二種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結論是認為他們是調適共生的關系。大概就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同時存在,只是兩者是分階段、分層次而存在,即便他們都隨著社會的發展、局勢的變動而改變,但他們都會在社會改變的階段不斷改變自身,不斷調節以達到共同存在的境地。此類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賀金瑞、燕繼榮、高永久、李崇林等。
賀金瑞、燕繼榮認為,“民族認同一方面是國家認同的前提,另一方面又受國家認同的認可和保護,公民國家需要不斷引導民族認同上升和達到國家認同,如果停留在民族認同則有可能阻礙國家認同的建立。”賀、燕是從構建國家認同的最終目的而說明民族認同必須上升和達到國家認同,也就是兩者最終要保持在同一個進度,保持平衡,這樣國家認同的建立才能有效完成。
高永久、朱軍等認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具有共存的時空場景”。民族成員跨國界的遷移和流動, 增加了民族與國家的交叉互動。國家與民族的存在形態不是單獨的國家形態和民族形態,而是民族國家形態。民族國家的存在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存提供場景,因此這兩者是和諧共生的。
李崇林從整體與個體的關系說明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共生。他指出“民族認同只有在國家的機體內才能得以形成和發展。國家認同是民族認同得以形成和延續的前提。這兩個方面是一個整體,不可偏廢,忽視任何一面都可能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p>
2.3對立統一的關系
對立與統一即認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既對立又統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認定。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鄭曉云、陳茂榮、徐黎麗等。
鄭曉云認為“由于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形成時代與背景不同,并且對人們來說二者存在內在的重新構建、融合與對立等可能,因此,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這對關系存在著變化的可能。”也就是說民族認同是固定的,內化于人民心中,不可選擇;國家認同是外生型的認同,是可改變和可供選擇的,當人們在一個國家中找到歸屬,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就會達成一致,反之,則相互抵觸。
陳茂榮認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一對矛盾體。兩者有矛盾的一面,主要體現在強化民族認同,則弱化國家認同,反之,弱化民族認同,則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屬于不同層次的認同,但作為既定國家的公民身份是明確的,而基于此強化民族認同感并不妨礙國家的統一,在某種意義上,民族認同的向心力可以增強國家認同的凝聚力?!标惷瘶s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如何既對立又統一的,并認為兩者之間的積極轉向是有利于國家認同的增強的。
徐黎麗從國家的結構上分兩種情況說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對立與統一,她認為“在單一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重合;在多民族國家中,當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相一致時,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重合;當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沖突時,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沖突。因此在多民族國家內,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既對立又統一?!?/p>
以上學者從沖突、共生、對立、統一三方面闡述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均從不同視角對此論題進行探討,他們的觀點有很多合理且值得借鑒的地方,但也存有某些不足。
3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研究評析
馬克思說過真理是相對的,一個正確的理論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是真理,但換個環境可能就是謬論。所以我們不能把理論絕對化、教條化,要用客觀、理性的思維去評判它,對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研究同樣如此。
3.1以上研究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領域所做的貢獻
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三種觀點都各盡其道理。首先,沖突論道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本質,民族與國家本是兩個不同的認同單位,他們在一定情況下是沖突的,我國的新疆、問題即可用來說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沖突的表現,這也讓我們意識到沖突的存在,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其次,共生論表明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可以協調共生的,民族認同的向心力會增加國家認同的凝聚力。這種觀點道出了民族與國家關系積極的一面,只要將兩種認同加以協調,運用良好,就能促進民族與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云南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和諧,共同為云南的發展而努力,從這個實例上可以驗證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調試共生。
最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對立統一的觀點。從云南與、新疆的情況上就可以看出,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不是絕對的,它們是不斷發展與變化的,并且它們的關系在不同的局勢、不同的地區,存有很大的不同。此種觀點呈現了民族問題的特殊性,為我國制定民族政策的具體實施方案而提供了參考,也為后來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提供理論參照。
3.2以上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三種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做出貢獻,但同時也存有某些不足之處。
(1)學者們大多數是直接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進行探討,有些限定在多民族國家或跨境民族領域內,但這還不足以把兩者的關系概括到位,若對其論點加以個案補充,那么他們研究的內容或許更具說服力。
(2)盡管對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關系的研究頗多,但總體上學者對此問題的探討缺乏共識,這樣會導致理論混亂,甚至影響決策者的判斷。所以學者們應該互相借鑒,在堅持自己的意見時,也要借鑒他山之石,互相改進才能達成一個理論共識。
(3)學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大多屬于規范性研究,這使本就理論性的論題更加理論化,難免會減少讀者對其研究內容的吸引力,如果添加實證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會給內容增添色彩,也更加耐人尋味。
4結論
關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三種觀點的述評,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目前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動態。這三種觀點,筆者比較贊同最后一種,即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全球化的席卷使各個國家互相交融,絕對單一的民族國家是不存在的,每個國家的發展歷程及背景大相徑庭,國家內部也在不斷改變與更新。這決定著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不是絕對的沖突或協調,它隨著國情而變化,或對立或統一,但國家的最終目標都是追求兩者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陳茂榮.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學術界(月刊),2011(04):56-67.
[2] 都永浩.民族認同與公民、國家認同載[J].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9(06):1-10.
[3] 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02):27-35.
[4] 金太軍,姚虎.國家認同:全球化視野下的結構性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4(06):4-23.
[5] 李崇林.邊疆治理視野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探析[J].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04):40-42.
[6] 徐黎麗.論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以中國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34-40.
[7] 周平.論中國的國家認同建設[J].學術探索,2009(06):35-40.
[8] 鄭曉云.當代邊疆地區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從云南談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4):1-6.
[9] 袁娥.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述評[J].民族研究,2011(5):101.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間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歷史沉淀,文字語言,風俗習慣等,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形成具有其特殊性。在國內外的跨文化心理學研究中,大多只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而涉及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還很匱乏。鑒于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家長的文化素質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因而探究家長文化素質與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
針對此課題選取的調查對象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少數民族彝族。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處,幅員面積6萬余平方公里,總人口473.04萬人,其中彝族231.07萬,占總人口48.85%。對于研究少數民族彝族家長的素質及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涼山彝族自治州五所中學的1050名在校生及其家長,其中包括三個鄉鎮中學,兩個城鎮中學,學生年齡從13到16歲不等。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Mental Health Inventory of Middle-School》Students } MMHI-60,該量表由王極盛教授于1997年編制。它由60個項目組成,分為10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由6個項目組成。這十個分量表分別是強迫、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波動性和心理不平衡性。總量表反映總的心理健康狀況。量表按5點記分,1 }- 5分別表示“從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根據信息采集地區的特點,問卷選取其中40題??偭勘砼c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所反映受試者心理健康的問題越大。家長的文化素質調查研究采用自制家長文化素質調查問卷,問卷包括社會交際,文化水平,家庭教養方式,文學認知,價值觀等五個維度。
(三)統計方法
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相應處理。
二、研究結果
本次問卷調查總共發放問卷1050份,回收有效問卷776份,有效率為73.90%。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調查地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人口學分布特征一(見表1)
表1 調查地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人口學分布特征一(性別)
(良好) 81~120分
(輕度) 121~160分
(中度) >160分
(重度)
男生(393人) 29.6% 58.7% 41.3% 0%
女生(383人) 25.1% 65.2% 9.7% 0%
表1的統計結果顯示調查樣本的中學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男生比例遠高于女生。樣本中沒有學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問題。
(二)調查地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人口學分布特征二(見表2)
表2 調查地區少數民族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人口學分布特征二(年齡)
(良好) 81~120分
(輕度) 121~160分
(中度) >160分
(重度)
12~13(63人) 22.2% 54.0% 23.8% 0%
14~15(242人) 36.8% 53.7% 9.5% 0%
16~17(262人) 34.4% 54.5% 11.1% 0%
18歲(8人) 37.5% 62.5% 0% 0%
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調查樣本的中學生中14歲到15歲之間的有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比例明顯高于其余年齡段。每個年齡段均反應大多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
(三)調查地區的家庭教養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變量的相關性分析(見表3)
家長教育溝通方式為虛擬變量,要求孩子完成家長自己認為正確的為1;任由孩子,認為孩子應該管好自己為2;反復說教孩子為3;跟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為4。
表3的統計結果顯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溝通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總評分,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波動,心里不平衡,焦慮呈顯著負相關。與強迫沒有顯著相關性。
三、分析與討論
在少數民族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人口學分布特征的分析方面,調查結果顯示樣本的青少年學生中有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男生比例遠高于女生(如表5所示)。這可能與青春期的男生相對于同年齡的女生,內心更為叛逆,心理發育更為不成熟有關。調查樣本的青少年學生中14歲到15歲之間的有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比例明顯高于其余年齡段。每個年齡段均反應大多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樣本中沒有學生存在重度心理健康問題(如表6所示)。14歲到15歲之間的青少年剛從小學升至初中,相對于小學課業的輕松,初中里學習負擔會顯得更為繁重些,再就是環境的改變和此年齡段學生在生理上開始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此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要更為嚴峻些的原因或是誘因。
近年來,**不斷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使用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少數民族語文師資、翻譯力量不斷加強,社會市面宣傳標語、廣告牌匾等蒙漢文字并用率、規范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使用得到進一步規范。但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使用工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需進一步加強管理,推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進步和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一)蒙漢文并用不夠規范、并行率不高。一是社會市面用文仍存在蒙漢文字體大小比例失調、翻譯不準確、書寫制作不規范等問題,如部分公共服務平臺沒有蒙文提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公示公開欄沒有使用蒙文、路通標記沒有蒙文提示等。二是各類文件、政策、法律法規大多為漢文,蒙漢文字并行的文件數量有限,沒有達到《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要求,不便于少數民族群眾理解掌握政策法規。
(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翻譯力量薄弱。專職翻譯人員數量少,翻譯力量薄弱,翻譯工作未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大部分縣市除政府翻譯室和民族宗教事務局外,其他部門未設置翻譯機構。
(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范圍呈縮小趨勢。近年來,受蒙語授課學生考錄難、就業難、社會語言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蒙語授課學校生源有所減少,加之社會新生網絡和媒介的影響,導致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弱化,使用范圍逐步縮小。
二、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規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一是加大《內少數民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貫徹力度,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經費納入預算,并結合實際制定學習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辦法措施。二是加大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監督檢查力度,對社會市面蒙漢文字并用情況進行治理整頓,對拒不執行蒙漢兩種文字并用的單位、商戶,依據相關規定予以通報、處罰。加強廣告牌匾的源頭管理,做到統一翻譯、定點制作、及時審核。三是推進蒙漢文字并行工作,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提高文件翻譯率,確保群眾及時準確掌握政策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