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獺兔養殖新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創穩定 保平安 促發展
今年,我站在畜牧局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09年工作任務及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不斷調整養殖業結構,改善養殖生產環境,勤政務實,認真執法,搞好服務,使我縣的養殖業生產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畜牧業工作取得了一點成績。
(一)為確保全鄉畜牧業產業化示范點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調整畜牧業產業布局,推進產業化經營進展
根據市場需求和我鄉畜牧業特點,穩定發展生豬和家禽,重點突破牛、羊拓展特色養殖。
(二)強化飼料,獸藥管理
(1)首先在宣傳力度上,加大對《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及《獸藥管理條例》條例的宣傳,讓從事飼料和獸藥經營者,知法、懂法、守法。(2)獸藥管理上,一是嚴格核發“獸藥經營許可證”,指定專人負責日常的監督管理;(3)在管理上,加強飼料安全監管,完善飼料衛生標準和檢測標準,依法對全縣飼料質量進行抽檢檢查,堅決查處在飼料產品中使用違禁藥品和濫用飼料添加劑的行為。
(三)抓疫病防治,嚴控重大動物疫病發生
在動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抓好重大動本文來源:文秘站 物的防疫工作,加強消毒滅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點,確保防疫密度達100%,嚴格疫病發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動物疑難病的診斷,不斷提高鄉鎮獸醫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診斷準確率,及時為養殖戶排憂解難。
(四)抓好科技下鄉服務,大力推廣新技術
大力宣傳和推廣養殖業新技術、新成果,積極指導養殖戶引進良種,調整品種結構,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深入養殖戶,開展各項技術服務,從此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為優化產業結構,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努力實踐“三個代表”。
(五)抓作風轉變,為民辦實事
一是轉變本站干部作風。倡導勤奮好學,敢于實踐,深入基層,深入養殖戶的良好風氣,全面了解和掌握養殖行業的發展動態和市場供求信息,指導養殖戶發展生產,為養殖戶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二是認真按照上半年確立的五件實事抓好落實。成立養豬、養鴨等行業協會組織。組建苗鴨孵化社,引導使養殖業向產業化集約經營方向發展。三是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引進肉牛、獺兔、優質種豬等具有發展潛力的養殖業項目,促進全縣養殖業生產更上一個新臺階。
水與土地是農業生產最為重要的兩大自然要素。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田占耕地的比重在65%以上,水稻、茭白、芋艿、蓮藕等水生作物種植規模大,而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果園竹林等旱地種植品種也十分豐富。2004年以來,我市農業用水由10億立方米減少到8.8億立方米,占全市用水的比重也由50%以上降到42%,呈逐年減少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近幾年,我市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節水,加大對農業節水工程的投入。2008年,全市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實施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達到83%,尤其是在水稻的節水灌溉技術和噴滴灌技術應用方面亮點突出。
(一)水稻節水灌溉走在全國前列
薄露灌溉是一項水稻節水增產技術。“薄露”就是“薄灌水,常露田”,有效減少田間水的蒸騰、蒸發量和滲漏量,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同時也更適應水稻不同生長期對水分的需要,可達到節水增產的目的。平均每畝每年可省水150立方米左右,增產50-80千克。余姚從1993年開始推廣薄露灌溉,是推廣該項技術最好的縣(市)。2005年,余姚市“水稻薄露灌溉技術推廣”項目入選“可持續發展在中國案例大賽”,被中科院、國家發改委等單位的專家推舉為10個優秀案例第四名,也是浙江省唯一獲獎項目。該技術的推廣還曾在國際節水灌溉會議上介紹,被認為“對緩解人類水危機有重要意義”。
從1998年開始,余姚又開始示范無水層灌溉。無水層灌溉就是在秧苗返青后田面上不留水層,而是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率,節省灌溉水量每畝125立方米,并能增加產量9-31.5千克。
(二)經濟型噴滴灌技術領先全國
采用噴滴灌技術是當前重要的農業節水措施。噴滴灌可按作物的需要,適時、適量灌水,節水效果明顯,還減少用工、增加產量。但由于常規的噴滴灌設施投入較大,阻礙了該項技術的推廣。從2001年開始,余姚市圍繞降低噴滴灌設施的建設投入,開始研究經濟型噴滴灌技術,成功將噴滴灌設施的每畝投入由原先的2000多元,降到目前的600元左右,提高了噴滴灌推廣的經濟性,成為南方地區推廣噴滴灌的“發軔點”。經濟型噴滴灌技術是根據應用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縮小灌區單元、利用小水庫自壓、平原集雨作水源、用河道代替主管道、塑料管代替鋼管、移動機組代替固定泵站以及減小管道的直徑等多種方式降低設施的投入,降低了噴滴灌推廣的“門檻”,并形成大田噴灌、大棚滴灌和大棚微灌等模式,噴灌區的用水率已達到85%,大大高于渠灌55%的用水率。
噴滴灌應用的作物品種,從平原上的蜜梨、葡萄、西瓜、蔬菜等作物種植,到山區的竹筍、楊梅、紅楓、櫻花、板栗、茶葉果桑杏桃等林特作物,寧海金龍浦農業合作社還將沼液利用與滴灌結合起來。在政府的支持下,從2000年余姚小路下村首次嘗試在523畝果園和蔬菜田里安裝噴滴灌設施開始,到2008年全市的噴滴灌面積已達到15萬畝,居全國前列,其中余姚總面積達4.8萬畝,成為中國南方噴滴灌面積最大縣(市)。噴滴灌推廣已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按每畝年節水100立方米,增加收益500元計算,我市的15萬畝噴滴灌設施,可節水1500萬立方米,增加收益7500萬元,而實際上許多的噴滴灌案例的效果要比這更好。
我市還將噴淋裝置推廣到畜禽養殖場,用于養殖場區的降溫消毒,改善養殖場的環境,降低畜禽病死率,提高產出水平,目前余姚市已經有7萬平方米的畜禽養殖場采用了噴淋裝置。
二、測土配方施肥——缺啥就補啥
施肥是種植業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長時間以來,對農業施肥的認識和理解并不科學,普遍存在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磷肥、輕鉀肥。尤其是過量施用化肥,帶來肥效降低、成本增加、地力下降和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等問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狀況和作物需肥規律,有針對性地施用有機肥和配有不同比例元素的復合肥,是有效扭轉當前施肥不當所造成的農業生產效益下降、土地退化趨勢,提高土地資源可持續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任務。廣大農民把測土配方施肥形象的比喻為“缺啥補啥”、“精準施藥”、“剛剛好才是真的好”,生動地說明了測土配方施肥的意義。
寧波從2005年開始,分級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各級農技部門把不同類型田塊的土壤養分狀態告之農民,并送上一張配方施肥建議卡,讓農民對“癥”施肥、提高地力。2007年鄞州區、慈溪市、寧海縣被列入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25萬畝,建立各級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7.25萬畝,覆蓋900余個村,惠及17萬戶農戶。2008年增加余姚市、象山縣、奉化市為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至此我市農業集中的主要縣(市)、區都已成為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同時,全市進一步加大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的投入,共投入各級資金624萬元,舉辦各級培訓班139期,培訓農民和肥料營銷人員17000余人;積極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墻體廣告、標語等進行宣傳,完成檢測37500多項次,建立各級示范方或示范點126個,示范面積18.28萬畝,施用配方肥59800噸,施用面積118萬畝,涉及農戶34萬戶,發放施肥建議卡30萬份;全市主要作物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產11.52萬噸,總效益13920萬元。
從我市測土施肥的快速推廣中,還可以看到全市近50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在政府的推動下,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和引導農民,對技術的推廣起到了加速推進的作用,也使這項技術的推廣有了很好的組織載體,為其持續發揮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病蟲害綜合防治——安全是根本
農產品的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傳統農業生產采用農藥治理蟲害,其所產生的農產品安全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依托循環經濟的理念,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得到較快的發展,技術的應用也日漸成熟。我市從2004年開始,在以前病蟲害綜合防治領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工程,到2008年已是第四年。據統計,全市共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工程面積70.71萬畝,其中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5616盞、應用性誘捕器12.72萬只、應用黃色黏蟲板5.75萬塊,推廣新型生物農藥28.82萬畝。從實效看,工程實施區比非實施區平均減少農藥2.8次,平均畝減少農藥使用量64克(折純),平均畝減少農藥使用成本29.5元,平均畝節本增效133.2元。按照全市實施面積計算,可減少投放農藥45余噸(折純),相當于減少了數百噸商品量的農藥投放,節本增效達9800多萬元。為推進我市的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政府加大對財政投入的支持力度,市、縣(市)和區按1:1比例進行配套補助,從而使這些技術推廣取得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目前,我市的病蟲害綜合防治主要采用的有頻振式殺蟲燈、性誘捕器、黃板粘蟲、防蟲網等防控技術。這些防治技術具有投資省、使用安全、操作簡便、對人畜無毒害等特點。我市還在病蟲害綜合防治實踐中,不斷摸索多種技術的組合配套使用,以增加防蟲治蟲的效果。如江北莊橋蔬菜農場里,97畝菜地裝了性誘捕器398只、黃色粘膠板4000多塊,性誘捕器和防蟲網組合使用,效果非常理想,其防蟲效果達97.7%。同時,還推廣使用頻振式殺蟲。4項新技術在該區大面積推廣后,使蔬菜增產10.71%,菜價也有所提升,農民每畝增收1300多元。
除了上述的防治蟲技術的運用外,我市還探索用沼液噴灑種植物的葉子,在施肥的同時還達到了防殺蟲的目的。沼液有著促進作物生長和控制病害發生的雙重作用。我市寧海、象山等地一些農戶,采用沼液噴灑種植物的葉子,對青蟲、紅蜘蛛、蚧殼蟲等類害蟲進行防治,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四、畜禽糞便和秸稈綜合利用——廢物變成寶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模式是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處理再利用,集能源、環保、資源為一體的最典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畜禽養殖糞便是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主要污染源,秸稈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和其對交通的影響,也成為社會公害。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采用合適的技術,在有效解決這些廢棄物危害環境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資源化“變廢為寶”,實現經濟和環境雙效益。
(一)畜禽養殖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寧波市是全省較早開展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工作的地區之一。2003年,我市就將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開發利用列入實事工程,每年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推動工程的實施。經過幾年的建設,取得明顯的實效,逐步形成以沼氣為紐帶,集改善環境和能源、肥料綜合利用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良性循環體系,沼氣工程和有機肥生產成為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主要形式,在全市全面推廣,在我市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到2008年,全市生豬年存欄300頭以上、牛年存欄30頭以上的所有規模牧場,都得到了有效的生態化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糞尿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1%。全市已建成32家有機肥加工場,年處理畜禽糞便等20萬噸以上,生產有機肥約7萬噸,按每噸300元計算,毛利就有2100萬元,并開發出西瓜、西蘭花、藺草、水稻、番茄、草莓等6個農作物專用肥。
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結合我市的“沃土工程”,我市加大了有機肥的推廣力度。市農業局實施了《寧波市商品有機肥推廣規劃》。2008年安排了150萬元資金用于推廣補助應用商品有機肥,補助的覆蓋面積達到了11.24萬畝計2萬噸,輻射面積達到了40萬畝。全市有機肥施用達到170萬畝,占我市播種面積的34.5%。
在畜禽糞便生態化、資源化處理技術上,我市主要采用的是固、液分離處理技術,即尿液及場地沖洗污水經沼氣池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作為能源可用于養殖生產供熱、蔬菜種植大棚增溫和提供二氧化碳氣肥的用能,以及周邊農村居民的生活用能,較大的養殖場還添置設備進行沼氣發電。沼液和沼渣都富含作物生長所需元素和養分,是很好的有機肥,可用于作物種植和養殖。鮮糞便經過添加生物菌發酵處理后,加工成有機肥或再加工成復合優質顆粒有機肥,可施用于農田。
除采用固、液分離處理技術處理畜禽糞便以外,我市的畜禽糞便零排放處理新技術和蚯蚓養殖處理畜禽糞模式也有應用,并受到關注。寧波市鄞州區石碶春光牧場的畜禽糞便零排放處理是一項不同于固、液分離處理的新技術,通過接種高效微生物菌劑,利用太陽能,使畜禽糞便固液物進行好氧發酵,形成完全腐熟而穩定的有機肥料。金鱉山農莊和象山新廠村都采用蚯蚓養殖處理畜禽糞便。金鱉山農莊主要以牛糞、雞糞為基質,添加EM箘快速發酵處理技術養殖蚯蚓,蚯蚓糞土用于種植施肥,蚯蚓喂雞,有效提高了蛋雞的免疫力和產蛋率。象山新廠村利用養雞產生的雞糞和種植柑橘產生的爛柑橘養殖蚯蚓,蚯蚓糞便作無公害柑橘和蔬菜的肥料,蚯蚓作雞、魚和黃鱔的飼料及餌料,形成以蚯蚓為媒介的柑橘、蔬菜種植和家禽、水產養殖產業循環鏈,提高了種植和養殖的效益。
(二)秸稈利用的新途徑
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秸稈的主要用途包括還田肥料、畜牧飼料、食用菌原材料、高溫堆肥、作物覆蓋材料以及作為工業原料等。有資料顯示,前些年我市每年的秸稈廢棄和露天焚燒量約占31%。近幾年,我市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有效提高了秸稈的利用效益和利用率。2008年,秸稈有機肥還田130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了82%。
在我市的秸稈利用中比較突出的是“過腹”和“發酵”還田、能源化利用和用于食用菌種植。農牧結合的秸稈“過腹還田”和“發酵還田”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是充分利用秸稈中有機質和微量元素進行改善種植土壤品質的有效方式,顯示了非常好的應用前景。我市的寧海利豐牧業年收購周邊農田種植產生的廢菜葉、玉米稈等9000噸,用于奶牛飼養,為周邊農民年增收550萬元,牛糞便經處理成有機肥再還田;余姚欣農兔業有限公司利用河姆渡鎮3萬畝茭白種植的茭白尾草,經加工喂養獺兔,兔糞便生產有機肥還田,沼氣用于生產生活,給茭白種植農戶帶來了1000多萬元的增收。寧海綠豐生態有機肥廠每年向農戶收購曬干瓜藤、柑橘廢枝等秸稈,經粉碎用作畜禽糞便發酵的混合料,與當地的養殖戶畜糞便處理結合,生產的有機肥后還田,產生了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在秸稈的能源化利用上,我市的鄞州下應鎮灣底村、江北區洪塘鎮靈峰小區都進行過秸稈氣化試點、寧波惠佳編織品有限公司的摻燒廢藺草部分替代煤炭燃煤鍋爐改造、余姚欣農兔業有限公司投資實施茭白尾草生物顆粒燃料加工等項目,也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將秸稈制作成食用菌的培養基是近幾年逐步發展起來的秸稈利用新途徑。余姚利用棉花稈碎末和修剪的桑枝進行食用菌栽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形成了新的產業;鄞州瞻岐鎮利用晚稻草作為栽培蘑菇的材料,也發展起食用菌栽培;寧海綠豐生態有機肥廠正在進行利用秸稈粉碎末配合有機肥,嘗試蘑菇、蘆筍以及蔬菜的種植,一旦該項技術成熟推廣,可形成非常廣闊的利用市場,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五、大農業發展模式——產業相融通
所謂大農業是指通過對傳統農業的系統重塑,并運用共生原理使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及其延伸的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等密切聯系,協同作用,成為一個產業耦合體,各產業間的相互作用及結構的整體性是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基礎。就生產環節來講,大農業發展模式,就是利用不同生態系統間進行的有效物質循環,和不同生物之間相生相克的有機聯系,形成相對完整的生態型生產系統,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在我市循環農業發展中,越來越多地運用了大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適合寧波實際的循環農業的實施模式,涌現出許多循環經濟亮點。具體說就是念好“輪”、“混”、“鏈”三字經。
(一)實踐輪作、輪養新模式
“輪”是指輪作、輪養等。在同一塊土地、水體里,根據不同生物的特性,合理安排輪作,一是保證資源的高效利用,二是通過輪作維持或提高資源的品質,提高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在我市探索輪作的模式中,更多的是圍繞保障我市糧食15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和80萬噸/年的穩定產量這一重要的戰略目標來展開的,具體有:“雞(鴨、鵝)稻輪作”、“雞瓜輪作”、“雞菜輪作”、“糧經輪作”等。“雞稻輪作”利用冬春休閑農田進行雞(鴨、鵝)的養殖,實現了穩糧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余姚從2004年開展試驗,發展到2008年已近達132畝。“糧經作物輪作”,利用冬春季糧田空閑期,發展適宜冬春種植的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從“油菜—稻”這一最為常見的糧經結合模式,發展到西紅柿、冬季芹菜、甘藍、榨菜、雪菜、毛豆、西瓜等許多品種,最大程度地提高農田的經濟收益。據農技部門相關調查,糧經結合得當,畝產值可以達到5000元以上,能很好地實現穩糧增收的目的。
(二)探索套種、混養新技術
“混”是指套種、混養等。不同的作物及養殖品種,在同一塊土地、水體中同時種、養,達到共生共育,既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也通過共生共育實現相互促進,提高產量,改善資源和環境。如“稻鴨共育”、“稻魚(蝦)共育”、和“茭鴨共育”,“魚、蝦、螺、鱉混養”等。“稻鴨共育”是國家農業部推廣的一項以水田為基礎,種優質稻為中心,家鴨野養為特點,以生產無公害高效益稻鴨產品為目標,自然生態與人工干預相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目前,我市余姚有稻鴨共育1000畝,奉化市農技服務總站開展的稻鴨共育生物防治技術攻關被列入2008年寧波市農業科技攻關項目,鄞州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礎。與“稻鴨共育”相同的“茭鴨共育”在我市余姚的茭白主要產區——河姆渡鎮也有推廣。從2000年開始著手研究,發展到目前已超過1000畝,達到茭白增產25%,質量改善的效果,加上養鴨收獲,每畝可增收300元左右。
江北洪塘的“魚、蝦、螺、鱉混養”、鄞州區咸祥鎮的南美白對蝦套養甲魚和奉化象山港內的“魚、貝、藻混養”有著相似的原理和共同的增收效果。利用不同養殖品種的生物鏈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生態平衡的微生態環境,既有利于養殖生物的增產,提高產品質量,又可改善養殖水體的水質,保障生產能力。特別是奉化的“魚、貝、藻混養”是在開放型微生態系的淺海養殖區內進行,有效改善養殖生態環境,減少赤潮和病害的發生。現已建立寧波市循環經濟試點——1000畝象山港魚貝藻生態養殖示范區。象山縣在黃避岙海水網箱養殖產業基地還進行了海水網箱養殖、藻類養殖和貝類養殖的循環經濟模式試點,初步顯示成效。
“茭鱉套養”是寧波在福壽螺治理上的一個典型的循環經濟實踐事例。福壽螺約1997年進入我市,迅速擴散,在局部地區已泛濫成災。河姆渡鎮的茭白種植深受其害。2004年開始了茭白田套養中華鱉實驗,利用中華鱉能吞食螺特點,使中華鱉成為福壽螺的天敵,形成較為平衡的生態體系,大幅降低農藥使用。目前,這一套養技術應用已擴大到510畝的茭白種植中,控制了1萬多畝的福壽螺蟲害,提高了茭白種植安全,套養的中華鱉品質優如野生,市場俏銷價高,帶動農戶增收。奉化、象山等縣也都實施了套養中華鱉治理福壽螺。
(三)構建多種方式產業鏈
“鏈”是不同生產環節的鏈接。將在不同空間中進行的農業生產通過物質鏈的形式連接在一起,從而在相互促動中形成產業發展的相互依靠,實現增加產量、改善品質、維護環境等綜合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大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與其說依靠的是生產技術,不如說更多的是依靠生產的組織。這種產業鏈的構建是在一個經濟主體內部或兩個以上經濟主體之間兩個層面上進行組織構成的。
以公司為主體構建的循環產業鏈,是一定的生產規模為基礎,通過合理規劃和實施,形成較為完整和協調的產業鏈接。我市較為典型的是以畜禽糞便生態處理為核心環節建立農牧結合的循環產業鏈。如:慈龍畜業有限公司以生豬養殖為產業鏈的核心,形成了“生豬-沼氣-作物”的生產鏈模式;鄞州區姜山鎮金鱉山農莊建立的以蚯蚓養殖為媒介的“蛋雞養殖-蚯蚓養殖-雞用青飼料種植”循環鏈模式。
以一公司為龍頭,多經濟主體共同構建的循環產業鏈,也是我市較為普遍和極為有效的循環產業鏈構建模式。如:余姚欣農兔業有限公司圍繞獺兔養殖這一中心,與周邊的茭白養殖戶和其他種植戶建立緊密的產業鏈接,形成利用茭白尾草加工飼料養兔、獺兔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兔糞便有機肥、沼氣處理、有機肥還田,以及裘皮服裝加工、生物制品制造等多位一體的獺兔高效產業鏈模式;寧海綠豐有機復混肥加工廠以復合有機肥加工為產業鏈的中心,聯合了7個重點牧場,建立利用畜糞生產有機肥半成品車間,構建復合有機肥生產產業鏈,并與當地種植業大戶建立復合肥銷售關系,從而形成一個一端與本地養殖業相連,另一端與種植業緊密聯系的有機肥生產和銷售網絡系統。寧海的利豐牧業有限公司以奶牛飼養為中心,與周邊的蔬菜、糧食種植戶建立產業鏈接,構建起一個“農業廢棄物-奶牛飼養-糞便加工有機肥-農作物種植”產業鏈。
一、上半年工作情況
(一)各項指標完成情況
1、生豬出欄25.86萬頭,存欄30.9萬頭,分別比去年增長10.2%和1.6%;
2、商品肉牛出欄1.4萬頭,比去年增長16.6%;
3、家禽出籠476.2萬羽,存籠656萬羽,分別比去年增長3.3%和0.5%;
4、禽蛋產量5258噸,比去年增長5.2%;
5、肉類總產30250噸,比去年增長8.5%;
6、水產品產量16100噸,其種水產品產量7100噸,分別比去年增長6.6%和16%。
(二)上半年養殖業運行特點
1、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上漲,仔豬補欄快。全市生豬散養戶空欄率小于5%,規模養豬場生豬生產總量呈上升趨勢。上半年生豬生產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家禽生產逐漸恢復。今年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的影響,家禽特別是水禽生產明顯滑坡,禽流感過后,家禽養殖呈恢復性增長。目前,家禽生產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長,所有山塘水庫邊形成了有水就有鴨的良好局面。
3、牛、羊及牧草生產有所突破。今年以來,活牛及肉牛市場保持平穩增長勢頭,奶肉牛工程項目的實施和各鄉鎮辦出臺的一系列扶持種草養牛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戶養牛的積極性,一批種草養牛戶、繁殖小牛戶發展起來。養羊生產由于小尾寒羊、南江黃羊在我市落戶并持續發展,養羊、養牛成為畜牧業增長的一個亮點。
4、水產養殖模式發生變化,名優特新水產品養殖力度加大。水產養殖由過去的混養、人放天養向主養、單養、精養模式改變,立體化養殖模式在我市的一些山塘水庫得到了推廣。今年上半年,水產品價格直線上揚,養殖效益大大提高。名特優新水產品如:樟樹銀鯽、彭澤鯽、鱖魚、淡水珍珠等一些特種水產品落戶我市,并形成規模化養殖勢頭。
(三)上半年工作成績
1、畜禽生產由數量擴張向注重質量的無公害方向轉變。
在生豬生產保持良好增長的過程中,我們以無公害生產為突破口,培植養豬大戶發展無公害優質生豬,并在硬件建設和軟件服務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扶助,今年,我們以發展生態牧業小區為重點,加快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步伐。
2、種草養畜和奶肉牛工程建設有一定的發展。今年,全市種草養牛、養羊發展勢頭較好,養牛、養羊生產在畜牧業中的比重提高,特別是奶肉牛工程項目的實施,不僅改善了肉牛品種,還培植了一大批養牛專業戶,為今后牛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動物防疫工作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今年年初,我市對口蹄疫、豬瘟實施強制免疫,使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邁出了新的一步,全市牲畜強制免疫密度達100%。特別是4月份實施的仔豬調入準調證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我市動物疫病的傳播和流行,大大地促進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4、名優特新水產品呈現前所未有的發展趨勢。樟樹銀鯽已初具產業化規模,全市異育銀鯽(樟樹銀鯽)養殖水面達7000多畝,其它特種水產如彭澤鯽、鱖魚、叉尾?、中華絨蟹、南美白對蝦、淡水珍珠等發展速度較快,經濟效益可觀。
二、下步工作要點
(一)抓疫病防治,嚴控重大動物疫病發生。
在動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抓好重大動物的防疫工作,加強消毒滅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點,確保防疫密度達100%,嚴防W病、Q病發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動物疑難病的診斷,不斷提高獸醫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診斷準確率,及時為養殖戶排憂解難;三是嚴把檢疫關,重點把好“五關”,即產地檢疫關、進場(點)檢疫關、宰前檢疫關、宰后檢疫關、市場監督檢查關,防止畜禽購銷中疫病的流入和病豬死禽進入市場交易。
(二)抓市場整頓,確保畜禽產品安全。
認真執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嚴厲打擊制造、出售、使用“瘦肉精”等違禁藥品、假冒獸藥及其它破壞養殖業生產、經營環境的不法行為,確保養殖業順利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三)抓隊伍建設,提高畜牧獸醫人員服務水平。
一是加強獸醫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從業水平和服務意識;二是大力開展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使養殖技術和養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建章立制,狠抓全局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對本系統工作人員嚴格行崗位責任制和目標考核制,實行競爭上崗,優勝劣汰。
(四)抓好科技下鄉服務,大力推廣新技術。
大力宣傳和推廣養殖業新技術、新成果,積極指導群眾引進良種,調整品種結構,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深入養殖戶,開展各項技術服務,以此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為優化產業結構,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努力實踐“三個代表”。
我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農業生產在全縣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提高全縣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農民增收是重中之重。加快農村技術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科學技術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支撐和引領作用,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全縣大力加強農村技術服務水平
我縣15個鄉鎮及3個街道辦事處,850個行政村,各鄉鎮(辦事處)均有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下屬農技站機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現有高、中級技術人員46個,其中高級農藝師12人,農藝師30人,管理人員4人。各鄉鎮(辦事處)至少配備一名專業從事農技推廣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配備率達100%,有固定的辦公服務場所。目前,全縣共有農業專業化行業協會5個,涉及多種經濟作物。會員達兩萬余人。另外,一批產銷規模較大的農業龍頭企業,近年來組織實施了上百項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項目。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承擔全縣農業技術推廣、指導與服務工作,進行農作物新品種和種植新技術的試驗、研究及示范推廣,逐步建立了糧食優質、優價專用生產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局農廣校開辦各種類型培訓班,免費對返鄉農民工、農村婦女進行業務技能培訓,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8200人,促進了農民再就業,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而標志科技進步的成果和技術只有在第一時間傳授給農民,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近年來,陽谷縣循序漸進,不斷加大農業技術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技術引進推廣體系,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項目,研究相關后備項目,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陽谷縣農業局累計引進農業項目資金1.89億元,廣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及農業高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通過科技創新及推廣,初步實現了區域化種植、標準化管理、規模化生 產,逐步建立了糧食優質、優價、專用生產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先后實施了國家科研推廣項目20余項,獲部級獎勵6項,省科技獎勵3項,市科技獎勵12項……陽谷縣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出臺政策措施,構筑廣覆蓋的農村技術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加大農村科技服務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推動農村科技水平長足發展,幫助農民科技致富。
二、建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引進力度做好試驗示范
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的目的就是站在農業科技前沿,通過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來實現全面增加農業科技含量,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化升級。基地配備了較強的專業技術隊伍,并常年高新聘請山東省農科院王克安、張廣明、王育文等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沈向、胡顏麗教授做技術顧問,對鄉鎮干部、農民及中小學生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36期,受訓人員6662人次,印發各類科普資料6600余份,并不定期組織技術人員深入農戶田間進行指導600人次。及時解決群眾種養殖疑難問題3000余個,挽回經濟損失20萬元。培育科技示范戶1500戶。在全縣及周邊省市建立了“阿城西葫蘆”種植基地、“七級安樂鎮西紅柿”種植基地、“范海甜椒”種植基地、“石佛優質梨”基地、“白樓冬棗”基地、“西湖蕓豆”基地等。基地配合科技培訓,先后購置了電腦、電視機、投影儀等先進設施,建立了寬敞明亮的科普培訓中心,購買了一大批科普圖書及光盤,辦起了科普宣傳欄。
三、“科技特派員”帶領農民增收致富
2004年起,我縣將大量配來的農業科技人員派到農村,全縣共下派科技特派員400余人,先后培訓農民5萬余人次,大力實施綠色證書和農民繼續教育兩大工程,使農戶普遍能掌握2-3門農業實用技術,全力提高農民的素質。通過舉辦多層次、多形式實用技術、勞動技能培訓,使每年培訓人數在10萬人次以上。
關鍵詞:黔西縣;畜牧業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12-0083-03
近年來,黔西縣依托交通、資源優勢,緊緊圍繞試驗區主題,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扎實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煤電產業、城鎮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快發展,實現了財政增長、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就業增加、后勁增強的目標。畜牧業是黔西縣的傳統產業,圍繞建設畜牧大縣的目標,按照“建基地、抓示范、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積極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大力抓好生態畜牧業建設,使全縣畜牧業養殖向科技化、產業化、市場化、規范化方向發展。一批畜牧養殖基地逐步建成,畜牧養殖大戶不斷涌現,全縣基本形成了規模化、集約化和示范型的農村畜牧產業發展模式。
1 黔西縣概況
黔西縣位于貴州省中部偏西北,東經105°47′-106°26′、北緯26°45′-27°21′間。東鄰修文縣,以六廣河為界;南鄰清鎮市和織金縣,以鴨池河為界;西鄰大方縣,以支嘎阿魯湖和西溪河為界,西北與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接壤,北和東北與大方縣、金沙縣接壤。縣政府所在地城關鎮距省會貴陽市117 km,距地區行署畢節115 km,縣域面積為2 380.5 km2,全縣29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2012年底總人口90.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1.58萬人。黔西縣氣候屬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4.2 ℃,降雨量1 087.5 mm,日照1 066.9 h,無霜期271 d,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麥類、豆類、高粱、薯類等;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等;蔬菜作物有根菜類、薯菜類、白菜類、甘藍類、瓜類、水生蔬菜、食用菌等。全縣草地資源豐富,有天然草山草坡10萬km2,25 °以上坡耕面積15萬km2,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全縣飼養畜禽種類主要有豬、黃牛、水牛、馬、山羊、綿羊、雞、鴨、鵝、兔、蜂等。
2 黔西縣畜牧業發展現狀
2.1 畜牧業生產情況
2012年全縣大牲畜存欄130 214頭(匹),出欄19 218頭(匹)。其中牛存欄124 510頭;馬存欄5 704匹。生豬存欄287 603頭,出欄322 592頭;羊存欄25 145只,出欄12 612只;雞存欄1 744 773羽,出欄1 904 207羽;鴨存欄192 925羽,出欄175 645羽;鵝存欄148 540羽,出欄120 121羽;兔存欄10 941只,出欄13 441只;蜜蜂1 546箱(群)。肉類總產量37 689 t。其中,牛肉產量2 071 t;豬肉產量31 937 t;羊肉產量202 t;禽肉產量3 300 t。禽蛋產量3264 t。其中雞蛋2 833 t;鴨蛋242 t;鵝蛋189 t;蜂蜜產量4.9 t。2012年全縣畜牧業增加值4.18億元,占農業增加值9.28億元的45%。
2.2 規模養殖與專業養殖情況
全縣規模養牛場82個,其中100頭以上的13個;400頭以上的2個。規模養豬場389個,其中1 000頭以上的3個;4 000頭以上2個;種豬擴繁場4個。2 000只以上規模養雞場89個,其中規模肉雞場71個;規模蛋雞場18個。規模養羊場17個。
2.3 特色養殖情況
全縣有野豬養殖場3個,年存欄野豬2 350頭;野雞養殖場13個,年存欄野雞4 700羽;出欄野雞8 500羽。肉兔養殖場6個,年存欄肉兔5 800只,出欄肉兔21 500只。獺兔養殖場1個,存欄獺兔5 000只。
2.4 產業化扶持項目建設情況
2.4.1 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情況 黔西縣產業化科技扶貧種草養羊項目共實施13個鄉鎮,投入項目資金1 500萬元,并整合“三江源”資金200萬元,實施農戶1 200戶,人工種草15 541 km2,新建羊舍37 500 m2,投放基礎母羊24 300只。科技扶貧種草養牛項目投入項目資金360萬元,扶持農戶360戶,人工種草2 868 km2,新建圈舍6 000 m2,購基礎母牛980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種草建圈項目共投入項目資金97萬元,人工種草1 867 km2,建圈舍4 300 m2。
2.4.2 石漠化綜合治理種草養牛項目 石漠化綜合治理種草養牛項目共投入項目資金930萬元,人工種草15 074 km2,購基礎母牛2 300頭,建圈舍15 300 m2。
2.5 良繁體系建設情況
黔西縣建牛凍配改良點33個,牛改輸精員58人,年輸配母牛13 700多頭,產雜交犢9 000多頭。建豬改良點256個,其中豬人工授精點51個,豬供精站9個,年輸配母豬50 000多頭(次),年推廣三元雜交豬48萬頭。年推廣良種禽90多萬羽。
2.6 畜牧業龍頭企業和畜牧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情況
我縣有飼料生產企業(黔西通威飼料有限公司)1家,年生產銷售飼料6萬t;有畜產品加工企業3家,年創產值6 045萬元。
2.7 動物防疫、檢疫工作情況
已經建立起全縣動物防疫檢疫體系,360個行政村都配備有村防疫員,負責每年春秋兩季防疫和常年免疫補針、市場檢疫。29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建立了52個村級動物防疫室和53個動物檢疫報檢點,為畜牧業發展保駕護航。
2.8 畜牧獸醫隊伍情況
全縣在冊畜牧獸醫科技人員169人,其中中級職稱26人,初級職稱85人,管理人員58人,村級動物防疫員360人,已初步建成縣、鄉、村三級畜牧獸醫技術服務體系,為全縣畜牧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技術保證。
3 黔西縣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投資機制的建立亟待解決
在畜牧業發展中,由于農民收入低,無資金投入,財政投入能力弱,各級財政投入畜牧業的發展資金逐年都在增加,但與畜牧業發展的形勢要求不相適應,制約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3.2 產業化水平低,市場競爭能力弱
近年來,黔西縣畜牧業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產業化水平低,市場競爭能力弱,畜產品的交易主要以活畜禽為主體,產品附加值不高。畜牧業生產加工企業和從事畜牧業生產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少,規模化程度低,經營能力較弱。從質量管理和標準化生產看,黔西縣標準化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品牌還未形成,優質畜產品優勢未得到有效發揮。
3.3 發展規模不大、質量不高
黔西縣發展現代畜牧業的過程基本還處于示范階段,畜禽養殖分散、規模小,沒有形成上規模、上檔次的示范基地、產業帶,傳統畜牧業的比重很大,特別在規模經營上,相比較落后于其他一些地區,直接導致畜牧業的商品率較低,阻礙了全縣產業化發展進程。
3.4 科學養殖技術水平低
農民對專業化科技養畜知識了解不多,沒有科學飼養管理技術,同時對畜禽品種改良的認知不足,盲目引種,野交亂配,致使畜禽品種退化,導致畜產品品質不高,產品無市場競爭力,農戶飼養畜禽經濟效益不高,社會效益不明顯。
3.5 動物疫病防治存在的問題仍然嚴峻
一些規模養殖場隨意建場,人畜混居,圈舍簡陋,場址選擇、場區布局不合理,沒有把生產區、管理區和生活區嚴格區分開,糞污處理設施不完善,飼養環境復雜,缺乏基本的動物衛生防疫條件等,給動物防疫帶來很大困難。
4 黔西縣畜牧業發展的對策
4.1 加大對畜牧業生產的投入,打造生態畜牧業大縣
要加快黔西縣畜牧業的發展,必須增加對畜牧生產的投入。一是爭取財政資金對畜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如良繁體系、疫病檢測體系、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等。二是引導養殖者增加投入,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產水平。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匯集社會資金力量。同時鼓勵采取各種形式興辦、領辦、聯辦各種類型的養殖實體,集納社會閑散資金用于發展畜牧業生產。
4.2 大力調整優化畜牧產業結構
堅持“講求效益、發揮優勢、適度規模、調改結合、點面并重”的原則,順應消費需求,適應市場變化,做好畜牧業結構調整優化工作。第一,加強良繁改良體系建設,穩定發展生豬生產。積極實施母豬良種化工程,大力推廣三元雜交和配套體系優質肉豬,實現“一穩兩提高”的發展思路(即穩定數量,提高瘦肉率,提高品質和出欄率),積極引導發展一批適度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養豬場(戶),采用現代養豬新技術,力爭我縣生豬生產再上一個新臺階。第二,因地制宜,突出發展節糧型、草食型畜禽;把發展種草養畜作為一大產業來抓,實現以草換糧、以草換奶、以草換蛋、以草換肉;加強生產基地建設,因地制宜開展糧、經、飼三元種植模式,努力提高商品率和出欄率。第三,積極發展小家禽和特種養殖,把握時機,著眼市場,使小家禽和特種養殖突出味美質優特色。第四,積極發展“綠色食品”,選擇培育無污染的優質良種,建立起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良種畜禽商品生產基地,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積極鼓勵大中型工商企業,特別是民營、私營企業進入養殖業,實行投資、融資多元化,經營多元化發展。
4.3 全面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
實現貿、工、牧一體的產業化格局,發展輻射面寬,帶動力強的畜牧龍頭企業,形成優質肉豬、優質家禽、優質肉牛、優質肉羊、特種養殖及優質奶源等畜牧產品基地,優化畜牧業的產、供、銷市場服務體系,積極創建畜禽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一是面向市場,發揮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大小、變化來決定發展的方向、規模和速度,處理好發展和開發的關系,樹立創新思想和畜產品名牌戰略。二是抓好區域性主導產業的開發建設。依據資源分布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制定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確定主導產業,確定優先發展的重點,做到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規模經營。三是從實際出發,積極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打破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發展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龍頭,做到一頭連基地、農戶,一頭連市場,使生產和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適應和拓展市場,抓住機遇搶占市場。四是完善產業化運行機制,通過資金、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使養殖者合理獲益。五是強化服務功能,建立完善保障體系。健全完善畜產品市場流通體系,減輕農民負擔,實現畜牧業產、供、銷良性循環。
4.4 依法治牧,加大執法力度
在全系統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加強對《畜牧法》、《動物防疫法》、《獸藥管理條例》、《種畜禽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力度,依法治牧,嚴格管理,嚴厲查處各種違法行為,為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對重點疫病實行強制免疫,切實保護好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在全縣大力推行畜禽免疫標識管理制度,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認真實施,以保證畜禽免疫效果。加強動物疫病監測、防制和屠宰檢疫管理,確保動物產品的衛生安全,促進產品外調外銷,保護人畜健康,保障供給"放心肉"和安全的畜產品。
4.5 加強畜牧業保障體系建設
畜牧業保障體系包括畜禽良繁體系、疫病控制體系、飼料生產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畜牧業保障體系建設是保障畜牧業發展上水平、上規模、上質量、上效益的基礎,也是一項公益性事業。一是畜禽良繁體系。逐步建立起層次分明的“原種場-擴繁場-商品種畜禽場”的寶塔式種畜禽繁育結構,嚴格按照《種畜禽管理條例》清理整頓全縣種畜禽生產和經營場所,加快基礎設施改造,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狠抓全縣畜禽的本品種選育和雜交改良工作,做好優良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二是疫病控制體系。在抓好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項目建設的同時,認真抓好全縣范圍的飼養、流通、屠宰等環節的防疫檢疫監督,加大鄉鎮級獸醫站防檢力度,有效控制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確保無重大疾病發生;三是飼料生產體系。大力開發飼料資源,形成糧-經-飼的三元種植結構。認真貫徹落實《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強化飼料行業管理,加強飼料質量和安全性監督檢查,進一步提高工業飼料質量。同時,抓好青綠飼料合理利用,積極發展人工種草,努力增加飼料供給總量;四是信息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信息交流工作,加大對畜牧業宣傳工作力度,及時宣傳畜牧業發展的新動態及實用科學技術,激發農民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營造發展畜牧大產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