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用“愛”澆灌學生
教師教學的情感價值觀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教師有正確的情感價值觀。試想,一個冷漠甚至冷血的教師,自己整天都生幫幫的,那他的課堂多半是冷漠的課堂,那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作為一名教師,承擔的是教書育人的神圣任務,我們要求是不但知識淵博,而且感情豐富,愛憎分明,充滿愛心的人。但有的教師卻片面認為數學教師講授的只是科學知識,只要用符合邏輯和科學的語言去說明事理就可以了,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機器,而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主體,二有的老師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或者家庭、生活原因,自然不自然的把沉悶的氣氛帶到課堂上,甚至把火氣發到學生的身上,以至課堂氣氛壓抑、沉悶。這樣,不但無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還會讓學生焦躁、不安。長此以往,學生對數學學科也會產生消極的情感、態度?!拔覀冋J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質,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機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勵人呢?”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這樣說。相反,如果老師熱愛本職工作,對學生充滿愛心,時刻保持樂觀向上,快樂積極精神態度,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緒,對教學工作熱情有加,上課時精神飽滿,面帶微笑,講課時津津樂道,平時與學生平等交往,打成一片,則肯定獲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也會以極大熱情投身到學習中去,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還會被老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感染,從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注重教材內容的情感處理
在數學教學中,要富有情感地講授內容,給學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在接受認知信息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傳遞。達到以橫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在鉆研教材和設計教法學法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用數學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蓮臄祵W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入手,把枯燥無味的數字、符號、公式、法則、圖形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情感。結合課本內容適當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應用性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豪感。
三、用語言表達教材內容中的情感
教學言語除了準確清晰外,還應追求生動活潑、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講課言語既傳神又傳情,達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要善于用表情來傳遞教學內容中的情感,通過在教學中的語音、語調、語速、節奏、停頓等變化來表達情感,感染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引發興趣,刺激強化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穩定性。
四、用情境烘托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氣氛
教師可配合教學內容,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創設某種教學情境,以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境。讓學生在理解數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同時,對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數學知識,教師也應盡可能從外部賦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讓學生在接受這些知識時,感受到某些情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情感關注
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情緒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察言觀色,并給予合適的處理。對“沒有自信、沉默不語、心不在焉”的后進生,認知上要給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給予多激勵。不能只是傾向少數尖子生,提問提優生,板演找優生,談心找優生,對“學困生”歧視冷淡,引導關心幫助不夠,致使差生面不斷擴大,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要增加對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溫心、愛心和誠心,讓他們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樂學,從而改變那種沉悶的課堂氣氛。對于優秀生,認知上要給予高挑戰,情感上要給予嚴要求。題目的設計要有難度,給尖子生以挑戰。在集體討論中,要讓他們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吸納。
六、讓學生有獲得成功的體驗
語文課堂的教育不僅僅是多學科知識的傳遞,更加重要的是對學生自我價值、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的培養與塑造,他是人性培育的殿堂,所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們作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以情感作為紐帶,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培養,人格的塑造,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課堂氛圍,在自由、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下,將“以人為本”的思想慢慢滲透進去,激發學生們智慧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成為了當今教育工作者們必須要面臨的一大重要改革,本文就這一現象進行淺議。
【關鍵詞】
以人為本 課堂教學 教學氛圍 知識傳遞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們重視到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的重要性,努力將這一思想應用到語言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正確的思想與價值觀。因為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不光是對學生學科知識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個性價值的塑造,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的塑造對學生們的未來是至關重要的。努力的為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組織學生們暢所欲言,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更好的理解“以人為本”思想,在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下,激勵學生們健康成長,并且給予學生以啟迪,擴展學生們的學習視野與眼界,對于學生個人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都具有良好的意義。在語文課堂中,滲透“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語言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營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下,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掌握課堂上面知識的同時,也促進教學任務的改善,提高教學任務。充分的利用人力資源的協調性來達到教學任務的完成,促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幫助學生們成為一個合格的有責任心的公民,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暢所欲言,將對社會、國家的看法發表自己的建議,不再依靠“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們成為課堂上面的小主人,極大的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們更好的感受語文知識,成為課堂上面的領導者。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對于高校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著光明的前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下,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在今后社會的發展中,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結 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教育模式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人文的培養,不再簡單的依據課本知識對學生們進行教育,不再依靠“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進行語言知識的講解,而是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學生們可以更好的利用課堂上面的資源,為我所用,一方面掌握課本知識,另一方面提升自我素質,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國家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一、在傳承、創新中孕育的“養正教育”
“養正教育”的提出,既基于新民六小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又立足于它自身的條件和優勢,是從傳承、創新中孕育出的具有獨特個性的教育文化。
1.沿襲辦學傳統,構思“養正教育”
新民六小建于1949年,60多年來,始終堅持德育先行,從德育養正切入教育教學,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梢?,重視德育是新民六小的重要特色,而“養正教育”的構思是對辦學傳統的沿襲。
2.明晰辦學理念,促成“養正教育”
新民六小以“新民正德,臻于至善”為辦學理念?!罢隆笔鞘侄?,即養正品德;“至善”是目標,即達到善的極致,達到完美的境界?!罢贝硪环N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它的指向是“德”,即通過養正育德使學生日臻完善。因此,“新民正德,臻于至善”的辦學理念,其核心就是“養正育德”,即端正學生的心態,培養他們的習慣,使他們具有良好的行為,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傳承中國文化,踐行養正教育
新民六小的“養正教育”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吨杏埂分杏小罢隆敝f,即盡人之性,以正人德;盡物之性,以正物德。《易經》中有“蒙以養正”之說,即從童年開始就要進行正確的教育。只有通過“童蒙養正,果行育德”,學生將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新民六小在傳承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踐行“養正教育”,并使“養正教育”發展成為學校的特色教育文化。
4.契合德育要求,豐富“養正教育”
新民六小“養正教育”的具體內容是:言正,身正,品正,以正身;手勤,體勤,腦勤,以勤業。為人師,身正業勤才能立己立人;為學生,身正業勤才能成人成才。“養正教育”主要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入手,在正容、正行、正心和正德四個層面上,由表及里、潛移默化地實踐人的教育,最終造就身正敬業的教師、守禮品正的學生與尚德正氣的學校。
“養正教育”既傳承了熱愛祖國、樸素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禮貌待人和誠實守信等優良傳統美德,又符合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于學生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梢姡梆B正教育”與德育要求相契合,而德育要求又使“養正教育”獲得豐富與發展。
二、在主客觀相契中鑄就的“養正教育”
“養正教育”的發展得益于兩個因素:一是學生的主觀需要;二是辦學的客觀條件。其發展在于主客觀的契合。
1.學生的發展需要為“養正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當代學生的發展需要“正心”,即端正心態,以獲得美好的品德,然后具備良好的行為習慣。當代學生的發展需要“純善”,即要求學校啟發、濡養學生純善的心。畢竟,善心善念是培養學生的根本。當代學生的發展需要“進取”,即不斷超越,永不停息,以“臻于至善”。
2.學校的辦學環境為“養正教育”提供客觀條件
(1)“養正”氛圍
優美的環境使人心曠神怡、頭腦清醒和思維敏捷,因此,新民六小在校園環境的設計上以“綠化”“美化”和“人文化”為特色,凸顯校園的人文氣息,最終營造“養正”氛圍。
(2)“養正”主題
校園中的一些別具特色的設計體現“養正”主題,具體有兩點:一是校園雕塑(教師高擎手中的課本)的寓意是:用真心落實“養正教育”,以換來學生的進步、發展和騰飛;二是校園中的諸多宣傳語和提示牌(如:草坪內的“小腳不亂跑,小草微微笑”;垃圾桶上的“撿起小紙片,丟進我嘴里”等)滲透著“養正教育”中的德育要求。
(3)“養正”方式
新民六小的校園有三個長廊,分別是勵志長廊、藝術長廊和閱讀長廊。勵志長廊的設計理念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用知識之光扮靚中國,照亮世界。藝術長廊的設計理念是:用心感受藝術,讓藝術陶冶情操,美化生活。閱讀長廊的設計理念是:讓書籍成為學生形影不離的摯友。三大長廊均強化“養正教育”,并提供具體方式。
三、在現實滲透中成熟的“養正教育”
在多年的堅持與探索中,新民六小形成了“以棋養德、以棋立德、以棋正德”的校園文化組織模式,不斷滲透“養正教育”,最終使“養正教育”日臻成熟。
1.從興趣向制度滲透
2003年,新民六小創辦了第一個棋類興趣班。2009年,學校在一年級和二年級開設棋類教學課,并做到課程落實、時間落實、教材落實、人員落實和經費落實。目前,在校學生全部進行棋類普及教育。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周兩次集訓,并保證每次1.5小時的訓練時間。從2010年起,學校每年舉辦一次“棋王爭霸賽”。如今,它已發展為成熟的賽事。總之,棋藝活動的制度化建設已經成型。
2.從環境向心理滲透
2013年,新民六小圍繞“品棋正德”開展特色文化建設專項活動。具體有三點:一是在校園環境上凸顯特色文化,例如,修建篆刻著“棋樂無窮”字樣的假山;二是在人文價值上凸顯特色文化,例如,通過標語、標識和各種活動培養學生“仁、義、智、勇、信”的棋道精神;三是在棋藝培養上凸顯特色文化,要求師生本著“下棋如做人,棋品即人品”的原則提高棋技。實踐證明,全方位凸顯特色文化,既賦予“養正教育”文化的力量,又能潛移默化地落實“養正教育”。
3.從“娛人”向“育人”滲透
新民六小在開展“養正教育”的過程中,注意“娛人”向“育人”的滲透。這一點依然體現在棋藝活動的組織中。
在“人人會下棋”的目標的引領下,學校有意識地把德育、智育滲透到棋類活動中,讓學校領導“品棋明德”,使教師“品棋養德”,引導學生“品棋取德”,最終實現學校師生的“養正心性”“修德立人”,并逐步形成“正心、純善、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
經過不懈探究和不斷完善,新民六小在棋藝育人的道路上具有了完備、規范和科學的校園文化構建力量?!?013年華南地區中小學生象棋競賽”落戶“新民六小”,這既是教育界對棋藝育人的認可,又是教育界對新民六小“養正教育”的支持。
一、培養正確的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是以科學的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其中心內容就是提高人們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培養正確的生態意識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也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價值內容體系的重要基礎。公眾生態意識的高低,是社會文明和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反映,也直接關系到人與自然能否和諧相處。千百年來,在人類與自然關系中存在的“人類中心觀”,認為只要對人類有利,對其他存在物所采取的任何掠奪行為,都是合乎道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糾正人們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喚醒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和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提高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和認知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大環境宣傳教育。環境宣傳教育對人的生態意識的培養具有先導、基礎、監督和推進作用。通過學校、企業、政府機關等部門,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媒體等手段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和生態學知識的宣講,逐步將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與節約各種資源的生態意識和行為滲透到公眾日常生活之中,使人們養成符合綠色文明的科學生態意識。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使人們明確人類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員,保護好大自然是人類的責任,傷害自然就是傷害人類自己。只有使人們首先養成正確的生態意識,才能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養成良好的生態情感
生態情感就是人們對生態自然環境愛憎、好惡的態度和感受。人只有對生態自然環境具有鮮明而強烈的熱愛之情,才能產生合乎生態道德行為的動力。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不僅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而且能激勵人奮發向上,陶冶人的情操,影響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迸發出珍愛環境的良好行為。因此,養成人們良好的生態情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動力。
思想政治教育在養成良好的生態情感方面,要強化人們對自然的情感體驗,喚醒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良知。要培養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態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還要使公眾明白,在自然界里,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生態系統中人類同動物和植物一樣都是平等的一員,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權利,沒有特權可言。大學生用硫酸傷害動物園中的大熊貓以及虐貓事件的發生,實在讓人深思,彰顯了新形勢下生態價值教育的急迫性。
三、培養堅定的生態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培養人們堅定的生態信念。所謂生態信念,就是培養人們的生態道德感,并使之升華到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層面上來。強烈的生態信念是調節個人生態行為并使其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培養堅定的生態信念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保證。
思想政治教育要培養人們強烈的生態憂患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向人們闡明生態問題的真實性,培養公民強烈的生態憂患意識。通過宣傳,把社會存在的各種生態問題的實際情況和數據如實地、反復地告知公眾,把公眾對生態問題的盲目擔憂轉化為人們對自然生態的理性憂患意識,將人們的眼界從關心自身生存條件擴大到關心國家、社會,甚至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來。
關鍵詞: STS 技術教育 科學教育 社會教育
在2016年5月的講話中提到“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F階段科技創新的實現,要依靠全體公民科技素養的普及和提高。因此在中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與技術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另外,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遇到未知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也與中學階段的技術素養的培養息息相關。因此,在中學技術中融入STS教育,促進社會的發展刻不容緩。
STS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和社會(Society)的簡稱。它與傳統的單科教育目的不同,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培養公民的科學技術素養,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有所應用。STS重視科學、技術、社會與所有的學生之間的關系,重視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重視科學的價值取向,從事任何科學和技術工作的人,應考慮社會影響、社會責任,考慮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結合我國的教育國情,筆者提出幾點我國中學實施STS教育的目標:
一、提高科學意識,培養正確的科學觀
科學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在STS教育中進行社會和科技前沿科學教育,充分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了解世界的技術改造??茖W教育包含對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從科學的角度分析、理解和解決問題,在長期的實踐和學習中能夠形成正確的科學發展觀。中學的科學教育既要滿足科學發展的需要,又要滿足社會和學生發展。國家、社會和學生對科學教育的需求,最終依托具體的科學教育課程實現。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收獲知識的積累,還要有正確的科學態度,學會科學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在科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真實的情景、真實的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輔以教師主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意識??茖W意識的形成,必須有一定量的科學知識積累。學習科學知識,完成知識的積累是科學意識形成的必要條件。最后,訓練科學的思維方法,讓科學思維變成一種習慣,是科學意識形成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師要教學生“漁”,幫助學生成為“漁夫”。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智力水平上,大部分學生都是一樣的,學生的差異源自于教師的教法和教學的內容。我們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科學意識,能正確地觀察事物,用知識創新地解決問題的學生。
二、提高技術意識,培養正確的技術觀
我們的中學技術教育起步較早,但在STS教育進入中國前,中國的技術教育主要表現為勞動教育和職業教育。新課改后,特別是高中開設通用技術課程,技術教育進入大家的視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科技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人類社會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技術創新,工業革命、電力革命和科技革命都促成重大的技術創新,從而引起社會的巨大變化??傊?,技術是一種創新的人類活動,它是通過知識和資源的利用,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世界的客觀現實發生變化??梢哉f,技術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培養正確的技術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提高社會意識,培養正確的社會觀
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學習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社會觀。社會實踐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產活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核心活動。社會實踐和STS教育的結合,體現了教育與社會實踐的關系,闡明了社會實踐的意義。
人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得到教育和發展。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社會意識教育具有明顯的特點: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思想簡單,看問題更為片面,自我控制能力弱,易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中學生內容的社會教育是非常特殊的,首先要培養學生道德教育的基礎,如在學校,學會尊重教師和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在公共場所,要尊重他人,遵守交通規則,遵守公共秩序,保護公共財產,關心他人。此外,學校還應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讓學生感受周圍的人和事,創造更多的接觸和了解社區的機會。
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人生最關鍵的階段,形成正確的社會觀,教師和家長應共同努力,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社會觀。學生社會意識的教育可以通過技術教育和實踐活動的體驗,讓學生全面了解社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意識。
四、重視德育教育,培養正確的道德觀
2016年下半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階段都要開設技術課程,并開滿課時,安排學生參加一定數量的實踐活動。當前由于種種原因,中小學生缺乏勞動意識,淡漠勞動觀念,甚至出現一些學生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很多地區的學校經常占用技術課,減少技術課時,有的把勞動當做懲罰手段,給學生造成不良影響。一些家庭,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因此需要切實加強中學勞動技術教育。《意見》要求,義務階段要開設好綜合實踐活動和技術教育課,高中階段開好通用技術課,并保證課時。有條件的地區還應該開設技術類課程的選修課程,豐富學生的STS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