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展覽館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內蒙古是一個民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開發、推介具有濃郁內蒙古特色,系列完整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是內蒙古樹立旅游形象、增強旅游競爭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旅游商品化給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益處,但就傳統文化的發展保護而言,又是一種威脅。要想使旅游商品化在內蒙古民俗文化的生態發展與民族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之間得到平衡,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內蒙古民俗旅游資源是以蒙古族為主體、其他民族并存的聚居區,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情。蒙古族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出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文化。
內蒙古民俗旅游資源主要由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為代表的民俗旅游資源組成,具體包括以下系列。
1.傳統生產與生活方式。游牧倒場、六畜飼養、圍獵狩獵、特色捕魚等。
2.居住民俗。蒙古宮帳、古列延式的蒙古包群、各類氈包、介字房、蔓子炕、斜仁柱等。
3.特色飲食。奶食品、肉食品、酒文化,如全羊宴、烤全羊、手把肉、詐瑪宴等。
4.社會民俗。特色婚俗有鄂爾多斯婚禮;待客禮俗有下馬致敬、叩首三拜等;信仰民俗有薩滿教各式祭祀儀式、藏傳佛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
5.游藝民俗。游戲競技類有摔跤、賽馬、射箭等;民間歌舞有安代舞、頂碗舞、筷子舞、馬頭琴、好來寶等。
6.節慶民俗。那達慕、祭祀成吉思汗、馬奶節、敖包會等。
內蒙古民俗文化是以蒙古族文化為典型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由于地域遼闊,又表現出多元性特質和地域性差異。從總體上來看,內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形式多樣,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可觀性強,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二、內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的類型在內蒙古自然與人文等各項旅游文化資源中,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針對內蒙古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現有形態,將內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研究內容確定為四種類型。一是靜態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如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展覽館等;二是動態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如那達慕競技參與活動等;三是民俗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如蒙古族奶食品、草原工藝品等;四是勞務向民俗文化旅游商品轉化,如蒙古族的餐飲、禮儀等服務內容與形式。
三、內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化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一)樹立正確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理念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其實質就是追求文化差異和文化認同,其文化特質必須是積極而健康的。內蒙古民俗旅游資源豐富多彩,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了內蒙古地區的特有文化氛圍。因此民俗文化既是內蒙古地區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基礎,又是其自然風光旅游開發的條件。民俗文化旅游在內蒙古旅游資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進行旅游開發時應更強調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二)內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內涵外化、突出文化特色對旅游資源文化內涵進行外化可以提高旅游產品的質量和品位,創新傳統的旅游產品,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國民素質。旅游資源文化內涵外化的含義有四層,一是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用物化載體體現出來;二是推廣和普及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三是在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注人新鮮血液的活力,使之不斷豐富與發展;四是應市場之需,結合旅游資源自身特點,對其重新定位、設計、加工和包裝。
總之,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外化或物化,既要保持資源的本色又要適時添色,讓游客以可感、可知的方式品位文化的意蘊。
(三)結合優勢,突出重點,進行民俗文化旅游產品設計1.結合旅游各環節,設計具有漸進式特征的旅游產品。旅游環節無非是吃、住、行、游、購、娛、通信以及相應的服務道德與技能,不僅能給旅游者物質上的享受、身心上的愉悅,還有文化上的影響和知識上的啟迪。內蒙古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針對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要進行配套開發,如蒙古族飲食文化、蒙古族服飾文化、蒙古族建筑文化、蒙古族書法藝術、蒙古族娛樂文化等,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充分體驗生活化的蒙古族文化,既娛樂又增長見識。
2.結合交流活動,開發內蒙古民俗文化專題旅游產品。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動中,為適應不同人的興趣,設計一些交流活動,達到開展文化旅游的目的。積極創新促銷形式,促進區域旅游聯合,拓展客源市場。內蒙古旅游那達慕大會、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昭君藝術節等3O多個重點旅游節慶活動,文化內涵不斷充實,逐步成為內蒙古效益明顯的旅游節慶品牌產品,從而大力宣傳了內蒙古民俗文化旅游,在交流中促發展。
3.結合歷史史實或文化遺存開辟文化旅游場所,組織文化專題旅游產品。整合內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以歷史為藍本,以成吉思汗為靈魂人物,以草原、沙漠、成陵為主體,開展各種形式的內蒙古民俗文化專題旅游活動。
76.4.結合旅游者對文娛活動的渴求,開發旅游文娛活動產品。旅游文娛活動是以文化藝術積累為基礎的具有獨特藝術形式和感染力的精神產品,其形式主要有旅游文化節活動、文娛消遣活動、席間文娛演出等。
旅游文化節慶活動必須是一項富有特色的吸引物,而且能在當地旅游產品中充當龍頭,這類產品深層次的藝術水準和精心組織的旅游接待工作有助于提高旅游地的整體旅游形象。比如策劃舉辦中國一內蒙古中部一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旅游節、中國一內蒙古中部一昭君藝術節、中國一內蒙古中部一那達慕大賽等專題活動,從策劃、組織、接待等環節上下功夫,提高文化旅游的水準。
(一)地方性原則
天中本土音樂文化具有地方性,全市九縣兩區都有屬于自己的本土音樂文化,并且各具特色,高校發揮自身的優勢,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要注重地方性,把能反映地方特征的風俗語言等文化符號考慮進去,不能輕易改變地方特征。把九縣二區的本土音樂制成聲像資料,找當地的老藝人給高校本土音樂文化建設環境把關,保證地方性的音樂本土文化特征不變。地方的唯一性即是世界性,為未來天中本土音樂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二)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也即原生態,指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等。從原生地移動到高校環境,盡可能保持本土音樂文化的真實性、原生性,特別是本土音樂文化展覽館的建設更需要真實性。本土音樂文化的樂器要老藝人使用過的,樂譜也要沒有經過更改的原樂譜。要經常請老藝人到學校表演原生態歌舞,為大學生提供最為真實的原生態音樂標本,以供學生學習本土的草根音樂文化。
(三)綜合性原則
本土音樂文化既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建設物質的好做,而建設非物質的相對困難,如何把握需要綜合考慮,即做好物質的也要做好非物質的建設工作;重要的和不太重要的如何取舍,也需要綜合考慮。同時需要做好原生態和次生態的本土音樂文化建設,既要考慮經濟的因素也要考慮社會的因素問題,總之,需要綜合把握建設環境因素。
(四)保護性原則
在做好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創新工作的同時,需要保護好本土音樂文化,當保護與發展發生矛盾的時候,要以保護為主,不能因為創新發展而已破壞性為代價。特別是建設高校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過程中,一定要以保護本土音樂文化為前提,寧可不發展也不能破壞本土音樂文化。這是建設生態環境的重要原則。
(五)教育性原則
高校在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時,要考慮建設后的教育性,從本土音樂課程設置、教材選擇、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考慮對大學生的本土音樂文化教育效果。包括網絡建設對大學生的環境影響,從而構成立體化的本土音樂文化教育空間環境。
二、建設高校本土音樂生態環境的途徑與方法
(一)建設方法
1.學校自建。
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積極主動地搞好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建設。建設的方式一般是以展覽館的形式為主的物質性的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同時構建非物質的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資金可以分期分批投入,也可利用本土音樂文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實行再投入再發展。建設的先期要合理規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建建停停,既要有長遠規劃也應有近期任務,注重建設工作的可持續性和工作的可操作性。
2.合作共建。
高校雖有責任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環境,但由于學校的資金緊張,往往會受到資金的限制而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任務,因此合作建設是可以選擇的方向。合作的方式多種多樣:一是可以和當地政府合作,充分利用政府的平臺及資源,比如和文化部門合作,有傳統文化節日活動時,把政府組織的活動放到高校開展,可以說是“借雞生蛋”,不花一分錢還能辦大事;二是可以和音樂協會合作,發動群眾組織的力量,利用協會成員的采風活動,收集整理本土音樂文化的珍貴資料,實行本土音樂文化資源共享;三是可以和各地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人合作,把原生態的資料拿來共享;四是可以和社會市場合作,將已有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經濟效益,實行本土音樂文化產品和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相對接,實現校企合作,達到合作共贏或多贏。
(二)建設途徑
1.本土音樂自然環境建設。
高校的本土音樂文化自然環境建設主要包括:本土音樂文化研究所、展覽館、微環境建設等。特別是本土音樂文化展覽館,它是自然環境建設的主要陣地,把各種本土音樂演奏的新舊樂器、服裝、樂譜等收集起來,在展覽館展出;本土音樂文化微環境建設,就是把相關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料,包括圖片、音像資料等在相對集中的場地進行布置,比如本土音樂文化墻建設等。通過自然環境的建設,為教師、學生提供試聽環境,引發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感悟,為研究當地的本土音樂文化提供參考。
2.本土音樂生活環境建設。
將本土音樂文化融入生活環境之中,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豐富的內涵資料,比如在校園內建設道路和景點時以當地的本土音樂文化中著名的傳說故事、人物等命名,如將開天傳說為學校花園命名為“開天園”;用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音樂故事將學校其中的道路命名為山伯路和英臺路等;在學校的廣播站定時播放當地的民歌與戲曲節目;定期舉辦當地的民俗文化節;將本土音樂與現代傳媒技術結合,進行本土音樂文化的產品開發與銷售,將本土音樂的文化與經濟相結合,走文化經濟的發展道路。
3.本土音樂網絡環境建設。
利用網絡技術建設本土音樂文化網站,網絡環境建設具有很多優勢,一是容納量大,大量的視聽資料都可以在網絡存放,而且能夠時時更新;二是傳播速度快,便于學生學習,學生在收集和網絡環境建設過程中提高了對學習本土音樂文化的興趣。網絡環境建設需要整體設計,在前期的框架設計好后逐步添加內容,可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的本土音樂文化放置于網絡環境之中,在教師指導下全部由學生動手完成。
4.本土音樂教育環境建設。
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中的教育環境下得以生存與發展,教育環境建設極為重要,一是將本土音樂文化課程化,在大學生中進行本土音樂文化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教師和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人的教育下,形成全面的本土音樂文化系統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為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培養傳承人;二是把本土音樂文化形成教材,進行學校與社會的傳播。三是校園內定期舉辦本土音樂文化節、本土音樂文化原創作品大賽等;四是以本土音樂文化研究所為依托,開展本土音樂文化研究,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社會產品,為保護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提供理論支持。
三、建設高校本土音樂生態環境的困境與對策
(一)資金不足問題
地方高校在建設本土音樂生態環境方面,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特別是像黃淮學院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建一個本土音樂文化展覽館需要購買的樂器就占很大資金,只靠學校的資金是不行的。我們的做法是:學校建設場地、環境等,由建立的合作聯盟單位出一部分資金進行實物建設,并且是分期分批建設;另外,靠社會的其他渠道捐助,比如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人對樂器的捐贈、黃淮學院往屆優秀畢業生的捐贈等;通過以上幾項措施,基本解決了高校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中展覽館建設的難題。
(二)持續發展問題
本土音樂文化生態環境的建設有物質和非物質屬性,既要注意物質的環境建設,同時也要注重非物質的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本土音樂文化的原生性。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發展的可持續性。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避免發展中對原生態本土音樂文化的破壞。高校的本土音樂文化環境建設是次生的本土音樂文化建設環境,利用高校中的人才和資源優勢搞好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傳承要求音樂文化的原生態的持續性,創新要求音樂文化的變化性。要樹立傳承中的創新理念,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創新即是傳承,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過程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比如進行高校中的本土音樂文化原創作品大賽,要求大學生利用高校中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源創作新的本土音樂文化作品,以此推動本土音樂文化的持續發展。也可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創新傳承模式,走出一條經濟與文化相結合的路子,但不能以經濟為主,更多的需要注意社會效益,尋求本土音樂的社會、經濟、文化效益的同步持續發展。
四、結語
(聊城大學美術學院山東聊城252000)
摘要:濟南皮影藝術受到當今信息化時代網絡媒體傳媒的沖擊,自身的特點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如何讓皮影藝術得到傳承與發展,受到人們關注。如何與創意文化產生一定的聯系,使得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發揮文化第三產業的推動力量的,使濟南皮影藝術成為一個品牌產業,屹立于世界民俗藝術的巔峰。
關鍵詞:濟南皮影;文化保護;產業發展
皮影藝術在濟南有其厚重的文化積淀,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濟南的皮影藝術包括戲曲樣本和戲曲人物,故事情節波羅萬象。以濟南方言為解說形式,幽默滑稽,令人捧腹大笑,受到淳樸好客的濟南人民所喜愛。然而其受制于演出形式的限制,一時還無法探索產業化的模式,因而著有此文。
一、濟南的皮影民俗保護
(一)在宏觀方面。可喜的是國家與地方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比如申辦成功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給予濟南皮影文化以專項基金用于文化的傳承。在社會方面,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和社會群體出資出力,比如開展了皮影藝術的設計類比賽、突出一系列支持皮影藝術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設立高峰論、開展皮影協會的活動建設,扶持并鼓勵企業進行第三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鼓勵引進來,走出去的方針政策,引進其他民俗藝術產業化發展的成功案例,吸收其優秀的管理與運作模式,向國外推出本民族創新化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收獲了一定的效果。在學校層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入課堂,帶領學生參加皮影藝術博物館的參觀與學習。這一系列的組織方式對現有的濟南皮影文化起到了積極地作用。然而也有不足的地方,缺少有代表性的劇團品牌與以及創新意識不夠。
(二)在微觀方面,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保護的意識逐漸的增強,人們自覺地去保護地域文化的發展,建立了不少全新的體驗方式。比如:建立起了私人皮影收藏展覽館、組織學員進行皮影藝術的學習、開展DIY自己做簡單的皮影人物贈送親友等方式,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在經營的同時人們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提高國民素養。
二、濟南的皮影民俗其產業化模式
(一)濟南皮影民俗發展模式
首先從繼承方面進行了開化。濟南的皮影民俗藝術現在無法得到很好的傳承,受到封建時期師傅帶徒弟,傳男不傳女、傳內不穿外的封建保守的思想,劇團里的名角只是掌握在所謂的世家手里,社會資源無法得到最大化的分配。怕手藝訣竅丟了,沒了吃飯的家伙。應該給掌握手藝的注冊知識產權,讓他們的藝術變為可以在市場化當中運作的資源,保證老藝人門的權利,就可能不會出現老人們人去樓空,什么都留不下的尷尬境地。通過與出版商的聯系,高價轉讓絕活的技巧,比如刻錄成影像資料進行教學,進行網絡授課,開展線下培訓課堂,放寬學習門檻,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者,進行推廣。使得在有度可控的法律保護下進行傳承。
將皮影設立為一個學科,從草圖概念方案的推敲、到材料的選擇、工藝的制作,劇本的排練等一系列的教學課程進行培訓,集中優秀的藝人,開展校企聯合辦學,引進雙師型人才,實踐與理論結合創造出全新的培養模式。同時開展國際交換生的來往,增加國內像《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等新的劇本,重新奪回濟南皮影藝術的觀眾群體,兒童的喜愛肯定有父母的陪伴,同時增加對青年夫婦喜歡的受眾的劇目比如《海賊王》、《犬夜叉》、《火影忍者》等國外優秀的作品進行改變,同時保留傳統老年人喜歡的傳統劇目,比如樣板戲等形式的劇目。
在表演形式上增加全新的舞臺美術效果。從觀眾的欣賞角度,到劇場的空間設計都結合皮影獨特的藝術形式進行設計,讓人們從4D的角度體驗皮影藝術,通過空間的轉換,使得觀眾邊走邊欣賞皮影的表演,小小的皮影藝術,結合現在的音樂與舞蹈等表現形式,展現出符合時代當下的表現形式,在保留傳統的同時加入全新的藝術體驗。
濟南皮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可以借此發展旅游文化,皮影玩偶可以作為旅游紀念品進行包裝設計,在市場中進行推廣,帶動皮影相關產業的發展,皮影玩偶的的加工形成產業化鏈條,降低了學習皮影的門檻,豐富了皮影表演藝術家皮影人物的更新與換代。同時在饋贈親友的同時做到了很好地宣傳,從而有利于濟南皮影產業的發展,形成良性的循環。對皮影的深加工要做到精細,可以參考其他皮影文化城市相關旅游也的發展成果,滿足來濟南游玩的有課可以帶走的不僅僅是泉水,還有濟南傳統的濟南皮影藝術縮影。
(二)濟南皮影藝術受到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
濟南皮影藝術加入文化創意元素可以帶來更好的收入,而文化創意加入皮影元素也許就會轉變整個濟南皮影行業的發展方向和整個行業的命運,指明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濟南皮影藝術受到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表現在幾下幾個方面:首先,抬升濟南文化底蘊。其次,拉動地方經濟的增長與稅收收入。然后,改變經濟結構,發展第三產業中文化生產力的作用。最后,加強社會皮影團體與地方政府的合作,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家要多去參加百姓們的生產實踐,從生活中日提煉最真實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得觀眾產生共鳴。
(三)濟南皮影民俗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
濟南皮影民俗在中國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中獨具一格。濟南皮影民俗以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為曾經的中華兒女帶來了歡聲笑語,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代產業化背景下的當今社會,皮影藝術擺脫傳統的手工作坊似的經營模式已經很難進行傳承,結合精細分工產業化的當今社會,皮影藝術的產業化進程應當是勢不可擋的。
結論
濟南皮影民俗憑借自身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的積淀,在產業化大潮的今天,尋找一個保持傳統韻味,既不破壞其文化精髓的方式,又能增加新的感受,在形式上創新,在功能上更好的為當下人們的審美所接受的契合點是當下要解決的重點。濟南皮影藝術的產業化道路要敢于突破,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做好調查。了解觀眾的真實感受,藝術來源于生活,從生活中發現藝術創作的靈感。形成全新的文化產業形式,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創造藝術美的享受。使其發揚光大更好的傳承中國古老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服務于當下人的生活,提高品味。
參考文獻:
[1]范周,呂學武.文化創意產業前沿[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歷史悠久 孕育文明的搖籃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全世界掀起了尋根問祖的浪潮,深厚的民族文化資源無疑已經成為許多城市參與國際化競爭的通行證。當前,學術界一致認為,在我國嶺南、西南以及東南亞的廣大地區,生活著由遠古時期西甌、駱越人的后裔所組成的現代壯侗(國外稱侗臺)語系族群,主要包括中國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越南的岱族、儂族,老撾的老龍族,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和印度的阿洪人等21個民族,人口近1億,這一語系族群在歷史上曾以現今壯族居住的地區為中心向外遷徙。根據來自全國和全區著名的民族學、壯學、社會學、民俗學、生態學專家調查研究,得出大明山南麓區域是壯族龍母文化的發祥地和駱越古都文化遺址,與東盟各國是同源異流,都是駱越的后人,不管是在宗教、語言等各方面都存在著相似之處,不需語言翻譯就可以直接交流。可見,環大明山南麓區域是眾多的駱越民族后裔共同的精神家園。這是大明山景區可以成為廣西乃至中國對東盟國家開展旅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先天條件。
風景秀麗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大明山以“雨后晴翠、層巒迭嶂、滿目生機”而得名,又曰“鳴山疊翠”,是桂中最高峰。由于地處北回歸線,地形復雜,氣候獨特,使得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相對高差大,塑造了風光無限、多姿多彩的景觀資源,這里四季景觀各異,組合有度,具有雄、險、秀、幽等景觀特色。“春之嵐,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便是大明山四季的生動寫照。同時,宜人的山地旅游氣候和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很高的生態旅游開發價值,是避暑旅游的好去處。另外,大明山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為93%,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含量為17萬個,是目前全國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地區之一,是一個難得的休閑養生勝地。這里以多樣性山地森林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特有動植物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據綜合考察,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09科764屬2023種,分別占廣西植物區系列科、屬、種的73.9%、430%和28.0%。野生脊椎動物31目90科294種,其中鳥類151種,哺乳類動物60種,爬行類動物42種,兩棲類動物19種,魚類動物22種。這里是廣西野生動植物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具有物種多樣性、生物代表性、生物稀有性等特點,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旅游條件。
彰顯特色打造區域性國際旅游勝地
世界旅游業發展趨勢是文化旅游、個性旅游、專題旅游等參與性強的旅游。為此,大明山景區從發展傳統觀光性旅游產品的模式中走出來,突出優勢,彰顯特色,保持較長的生機和活力,努力實現打造國際旅游精品的目標,從戰略高度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提升品牌價值的道路,從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依托壯族龍母文化、駱越古都文化新品牌,打造旅游的核心競爭力。旅游開發是以旅游產品價值創造為核心,對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的挖掘過程。大明山以其自身獨特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為依托,打造其核心競爭力。依托壯族龍母文化、駱越古都文化以及現代華南壯侗語族和東南亞“同源異流”20多個民族的文化因素,拉緊交流的紐帶,不斷提升景區文化品位,以吸引東南亞國家部分民族進行“尋根之旅”的文化旅游活動。目前,壯族龍母文化、駱越古都文化已得到進一步挖掘利用,尤其是壯族龍母文化被及時納入大明山的總體規劃,并列入南寧市“十一五”發展規劃,從根本上豐富了大明山景區的文化底蘊。同時,積極圍繞這一民族傳統文化優勢開展文化旅游招商引資工作,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產業鏈,隨著這些規劃得以實行,大明山必將對東南亞“同源異流”民族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其次,依托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打造生態旅游精品景區。資源與環境的多樣性是游客得到獨特體驗的必要條件,也是游客產生新鮮感的基礎。沒有了生態多樣性,自然就不能給游客帶來新鮮感。同時,生態旅游是一種崇尚自然、體驗自然的旅游產品,發展空間廣闊,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大明山景區結合豐富的生態資源,著力打造了8條精品線路及沿線41個觀景亭臺,其中可對外開放的線路有:從天坪綜合服務區“科普展覽館”至“神奇草坪”往“北回歸線塔”,經“玉脈石英”奇觀廊沿湖邊回到服務區的神奇之旅,從“不老松”至“金龜瀑布”的養生之旅,從龍湖橋沿湖邊往堤壩停車場的休閑之旅等路線,沿途可觀賞到魚躍龍門、云龍佛光、大地峰林、橄欖大峽谷、天然氧吧、駱越王閣、龍神閣、仙境亭等壯麗景觀。此外,根據不同季節,還可以看到山花爛漫、霧凇、連天云海等自然界的奇觀,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關鍵詞:黃河文化;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057-03
蘭州市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跡,具有融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等為一體的獨特的文化資源,具有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的良好基礎。充分利用好省會蘭州市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先發優勢,積極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不論是對于轉變蘭州市的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促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帶動絲綢之路文化帶與河西走廊文化產業區及隴東南文化產業區的建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研究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發展問題,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性。
一、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發展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的必要性
(一)黃河文化是蘭州市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優勢和特色的資源條件
黃河被看成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而黃河文化被看成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正因為這一文化的核心性,黃河文化具有了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黃河文化資源的開發具有潛在的市場價值,黃河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廣闊的前景。蘭州市黃河文化是以蘭州市為中心的黃河流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華民族核心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明顯的黃河蘭州市地段特征,這就是山水文化、絲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融為了一體,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鮮明特點和獨特魅力。黃河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在蘭州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特色的蘭州市黃河文化資源也成為蘭州市發展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和展示蘭州市黃河文化符號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重要保障和潛力所在。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發展蘭州市文化產業,提供黃河文化服務,豐富蘭州市黃河文化發展的內容,應成為今后蘭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
(二)發展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2008年,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1.84億元,其中蘭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5.23億元,約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48%;2011年,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52.99億元,其中蘭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2.21億元,約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41.91%;2013年,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08億元,其中蘭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為41.06億元,約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38%。動態來看雖然占比在下降,但總量在大幅增加。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帶動蘭州市經濟增長的新的增長點。隨著蘭州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蘭州市文化產業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展具有優勢和特色的都市圈文化產業,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對蘭州市經濟發展的帶動力。
(三)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發展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面臨良好機遇
當今全球性文化產業制造中心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一步轉移,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出現了戰略性“拐點”的機遇。再加上“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帶來的向西開放的機遇,以及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個國家級文化發展戰略平臺的建設,使蘭州市發展文化產業面臨重要戰略機遇。蘭州市應利用在全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的戰略定位和自身優勢,帶動和盤活融山水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等為一體的黃河文化資源,把黃河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其中包括:拓展文化旅游產業,充分利用“親水、開放、舒適”的生態環境優勢,全方位拓展黃河文化服務內容,積極發展高端商務旅游;打造更多蘭州市黃河文化景觀,通過文化景觀對蘭州市進行文化包裝,使黃河文化的重要內涵得到多種形式展現。
二、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和產業重點
黃河穿城而過造就了蘭州市獨特的區位優勢,也形成了蘭州市富有特色的黃河文化資源。培育和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就是要依托悠久厚重的文化沉淀,塑造蘭州市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城市的文化內涵。通過發掘黃河文化資源,發展反映黃河文化內涵和滲透了黃河文化元素為主題的文化產業,培育一批骨干龍頭文化企業,打造一些知名文化品牌,將蘭州黃河文化價值轉換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價值,提升蘭州市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輻射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同時,也讓蘭州黃河文化進一步得到弘揚和傳播,不斷增強其影響力和發展力。為此,要從區域和產業兩個層面設計好蘭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構架。
(一)空間布局――打造“一帶三基地”文化產業區域架構
根據《蘭州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規劃,未來蘭州市將根據本市資源優勢、城市特色、文化消費趨勢、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城市發展總體規劃,重點打造以“一帶三基地”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布局。
“一帶”即蘭州黃河文化風情帶。應把蘭州黃河百里風情線建設成為以黃河為軸心的文化產業帶,集文化推廣、風情旅游、特色觀光、休閑養生于一體,使之成為蘭州市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體驗長廊和水上樂園,更好地傳承和體現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蘭州黃河文化風情帶的建設,應以以黃河文化體驗為主線,加快推進位于黃河沿線的青城古鎮、什川古梨園、黃河樓、蘭州老街等項目的建設,不斷完善和加強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產業、生態產業、休閑餐飲業的發展,逐步形成重點突出、各有特色的的產業結構。
“三基地”由中心城區文化休閑娛樂業發展基地、“三區”文化創意研發基地、遠郊縣區民俗風情和自然生態展示基地構成。
中心城區文化休閑娛樂業發展基地建設,要積極挖掘具有本土傳統文化特色的休閑娛樂項目,如秦腔藝術、廟會、葫蘆雕刻、太平鼓表演以及蘭州市的飲食文化等。依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蘭州市已建成了秦腔博物館等,通過展館和演播大廳可以讓游客穿越時空隧道,體驗蘭州傳統娛樂業中包含的民俗文化的厚重感,是具有獨特吸引力的休閑娛樂項目,今后應該繼續挖掘,發展更多體驗型休閑娛樂活動。此外,還應加快發展蘭州市有比較優勢的休閑娛樂項目,形成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娛樂企業集群,實現資源共享,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三區”文化創意研發基地建設,要依托蘭州市新區的政策資源優勢、蘭州市高新區的先發優勢和蘭州市經濟區的科技資源人才資源集聚優勢,廣納賢才,聚集創意、設計、策劃、繪畫、影視、動漫等行業的精英,努力將文化創意研發基地打造成專業化的文化創作中心。同時,要通過政策鼓勵和資源注入,以創意為龍頭,以內容為核心,促進文化創意孵化轉變為實際產品的過程,助推傳統文化產業的改造升級,積極開發文化創意衍生產品。此外,還應通過建立產品展覽館,加強與國內知名文化創意企業的合作,全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地展示以蘭州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品,也可以通過網絡展示中心,開展文化創意沙龍,促進文化交流、創意融合,推廣文化創意產品,推進“三區”文化創意研發基地健康發展。
遠郊縣區民俗風情和自然生態展示基地建設,應依托紅古區、榆中縣、皋蘭縣和永登縣豐厚的民間民俗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資源,以構建和諧、綠色、生態新家園為理念,以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態兩大特色為龍頭,將其建設成為融生態觀賞、民俗游覽為一體的民俗文化主題生態產業基地。在項目選擇方面,應利用特色資源發展民俗特色工藝品研制生產和展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生態農業等,在空間拓展方面,要積極向城市滲透,為市民和游客提供餐飲、文化娛樂、文化生態區域景觀等,增強在可游性和可賞性方面的吸引力。
(二)產業重點――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文化產業
從產業層面看,蘭州市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文化產業重點應該是一個主體、兩大羽翼。一個主體是文化創意產業,兩大羽翼是文化旅游產業、傳統文化產業和休閑娛樂產業、民俗文化產業。
第一,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首先,以蘭州市創意產業園為依托,加快創意設計、廣告展示、文化信息服務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加大包括動漫產業、網絡游戲、旅游休閑、時尚服務、工藝品創作、建筑裝潢等創意活動的開發力度,努力開拓藝術型、精神型、知識型、休閑型、體驗型、娛樂型等新的文化產業增長業態,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市場。其次,蘭州市各創意文化產業園要加強與“北上廣深”這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熟區域的交流合作,讓蘭州市的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和民族文化優勢對接這些地方的文化產業優勢,對蘭州市優質文化資源進行深化和提升,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新的增長點。
第二,拓展文化旅游產業。要努力挖掘黃河文化、絲路文化等各種文化內涵,實現旅游與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提升旅游業的文化品位。要在已經形成的黃河風情線基礎上,圍繞“母親河”主題打造集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項目,充分利用“親水、開放、舒適”的生態環境優勢,全方位拓展文化服務內容。同時,要打造集產業發展、文化博覽、會務會展演藝表演等為一體的精品黃河文化活動,做好黃河文化展示、黃河休閑體驗方面的文章,提升蘭州文化旅游產業的軟實力,增強吸引力和整體競爭力。還應打造更多蘭州黃河文化景觀,通過文化景觀對蘭州市進行文化包裝,使黃河文化的重要內涵得到多種形式展現,讓游客能夠更多體驗蘭州黃河文化的內涵與魅力。
第三,創新發展傳統文化產業。首先,積極培育與創新新聞出版印刷產業。依托讀者出版集團、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改善技術裝備水平,以主業為平臺,加快文化產業中的傳統制造向數字創新轉變,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采用網絡出版、網絡傳播等現代傳播手段,提高出版的時效性,不僅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而且也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綠色服務,讓消費者享受到愉悅的文化消費,以此擴大蘭州市具有優勢和特色的文化產業的影響力,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其次,促進文化藝術服務產業的創新發展。近年來,甘肅省極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舞臺藝術演出受到全球觀眾的矚目,利用已有的條件和優勢,大力挖掘演藝文化資源的潛力,應成為成為甘肅省文化建設的著力點。而蘭州市作為甘肅省文化娛樂消費相對比較成熟和活躍的主要市場,應在文化藝術服務產業特色性、互動性及業態的豐富性方面不斷創新,構建娛樂、休閑、餐飲、運動、體驗于一體的業態組合,以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的方式激發人們多層次的消費需求。
第四,重視發展民俗文化產業。蘭州市的民俗文化資源比較豐富,民間藝術技藝優良,社火表演、太平鼓表演、木刻版畫、沙雕藝術、葫蘆雕刻,都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蘭州牛肉拉面更是將西部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餐飲展示在世人面前。重視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加大投入和宣傳,打造自己的品牌,并進行產業創新,將民俗文化帶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將民俗文化擴大推廣。
三、促進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努力開發和打造具有蘭州黃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展示蘭州市獨特的文化,就必須將蘭州市特色文化符號凸顯出來,并挖掘其潛力,展示其獨特魅力。對蘭州市來說,黃河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發展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都市文化產業,應圍繞黃河文化打造文化品牌。首先,要注重品牌培育中的文化植入。黃河文化蘊涵著厚重包容、堅忍不拔、朝氣蓬勃的人文意蘊。要促進文化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就應該把黃河文化的核心內涵融入到品牌建設中,使品牌文化與黃河文化相契合,凸顯出其特色和精神;也可以通過品牌文化所傳遞的文化內涵使黃河文化的理念和主題深入人心,使黃河文化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其次,要努力將蘭州黃河文化打造成有較高影響力的的品牌文化。蘭州黃河文化的開發已經打造出了一些品牌,如以《大夢敦煌》為代表的文化藝術品牌等,但要使蘭州黃河文化的認知、認同度更高,精神價值的影響力更大,文化品牌更有廣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就要力爭把蘭州黃河文化打造成有較高的影響力和含金量的品牌文化,依靠品牌文化的傳播、引導、提升,促進蘭州市文化產業和與之關聯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加大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力度
隨著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不斷深入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蘭州市的文化產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經濟社會價值,為此,蘭州市應當樹立新的文化價值觀,加大創意型文化產業開發力度。首先,要高度重視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在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中的作用,政府要為加強傳統產業與創意產業的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制定激勵二者融合發展的產業政策,降低產業融合壁壘等,推動傳統產業的創意轉向,增加附加值,實現轉型升級。其次,圍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要求,重點解決文化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環境、提供保障條件等薄弱環節的問題,為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發展及其成果轉化提供條件,搭建平臺,引導生產企業與原創企業合作開發專利技術或版權轉讓等,把創意產業價值延伸到生產企業,使創意產業產品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再次,在推進蘭州市城市建設特別是蘭州新區建設中,更要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塑造蘭州市特有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的城市文化形象,凸顯出蘭州市城市的繁華感、文化底蘊的厚重感和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三)延伸產業鏈條,促進文化產業集群發展
蘭州市應利用本地文化資源條件和已經形成的文化品牌,圍繞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為主題,把文化因素植入產業發展中。一方面,積極發展蘭州地區特色文化產品加工制造業,以文化產品制造拓寬加工制造的范圍領域,充分挖掘區域典型文化物品的內容,如黃河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擴大其知名度,努力以產品質量和品牌內容增加收益,拓展市場,帶動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要依托文化主導產業促進文化產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創新,推進已有的文化品牌與其他產業的聯合開發項目,縱深開發文化品牌的潛力,為其他產業帶來文化附加值的提升,努力延伸上下游文化產業鏈條,形成越來越多的文化關聯產業集群,在做大做強主導文化產業過程中,利用主導產業本身的高度產業關聯效應,帶動區域文化產業及關聯產業的集群發展,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實質性轉變。
(四)利用“一帶一路”向西開放的歷史機遇,促使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市場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蘭州市作為我國向西開放前沿地帶的重要城市,在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方面迎來了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黃河文化是蘭州文化的標志和魅力所在,蘭州市應抓住良好發展機遇,對蘭州市的黃河文化資源和優質文化產品進一步挖掘和開發,利用“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平臺和不斷拓展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大力弘揚蘭州黃河文化,擴大蘭州黃河文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展示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有識之士關注黃河文化,了解黃河文化,研究黃河文化,投資于黃河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另一方面,加快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的步伐,通過產業引導、政策傾斜、項目扶持,促進蘭州市文化產業與科技、貿易等相關產業進一步融合,拓展文化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促進文化產業的集群發展,培育出有特色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助推這些文化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蘭州市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挖掘蘭州文化產品的國內國際價值。
(五)構建社會各界和政府共同參與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
文化產業發展也需要較大的投入,蘭州市要重視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多元化、社會化、市場化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的完善。首先,要運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文化產業投資,要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完善為民間資本平等、公正地參與文化產業投資提供保障,為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公平合理持續的的融資平臺。其次,政府應通過政策推動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鼓勵金融機構為文化產業開發適合于其發展的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從多方面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有效解決文化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再次,政府應設立創投基金,對于處在起步階段但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文化產業進行引導性、示范性投資,更多吸引非公有制企業和國外投資的進入,形成新興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益,促進其快速發展,逐步優化蘭州市的文化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 朱悅龍.文化產業基本理論探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