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特色產業發展規劃

特色產業發展規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范文第1篇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經營模式創新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特色產業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規模適度、特色鮮明、龍頭帶動、科技支撐的現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之路,為“十三五”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制約因素。“十三五”時期,既要看到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工商資本下鄉、國家加大農業投入等給特色產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更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制約瓶頸。

一是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約束兩道“緊箍咒”日益趨緊,發展生產和優化生態的任務艱巨繁重。

二是農業基地規模雖然發展壯大,但質量效益不高,特別是我縣農業經營規模小、經營主體弱、科技含量低等問題突出。

三是城鄉要素加速流動,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加之農機農藝融合較難,綜合機械化水平差距大,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土地撂荒現象日益突出。

四是農產品精深加工短板明顯,產業鏈不完整、不銜接仍然是農業發展的軟肋,品牌建設滯后,叫得響亮、拿得出手的農產品不多。

五是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專業市場缺乏,農村營銷隊伍少、專合組織作用發揮不好,嚴重制約了我縣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的發展。

六是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

二、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為目標,以建設大園區、培育大產業、塑造大品牌、開拓大市場為總體發展方向,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鎮園結合、產村相融、一體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態保護與建設,推動農業科技和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發展持續、經營集約、安全生態的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集中發展區,把我縣建設成為全國有名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0年,全縣特色優勢農業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糧油果蔬肉等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物質裝備水平和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方式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現代農業園區全面建設,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四、區域布局及重點工作

(一)產業布局

1.優質糧油:通過建設高標準糧田,積極引導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發展訂單農業,建立以“雙低”油菜、優質水稻為主導的優質糧油基地,帶動全縣優質糧油快速發展。依托產糧(油)大縣等項目支撐,建設成為全縣水稻、油菜生產優勢鎮鄉。

2.優質水果。采取“大園區、小業主、多業主”的發展模式,實行集約化經營、標準化建園、立體式發展、統一化管理,整體推進、連片發展,擴大甜橙、油桃、白檸檬種植規模,通過加強果樹管理,抓好林下利用,完善營銷體系等措施,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大力發展文旦柚、榮仙柚,改良品種和提升品質,建成萬畝優質名柚產業帶。

3.綠色蔬菜。采取大棚生產與露地栽培相結合,滴灌、噴灌與集雨節灌相結合,龍頭企業與種植大戶相結合,基地生產與大中型超市、批發市場相結合,大力發展綠色商品蔬菜產業,促進產業基地單產、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示范帶動全縣綠色蔬菜產業發展。

4.現代畜禽。采取龍頭企業帶大戶、大戶連散戶的模式,推行寄養制等模式,擴大養殖規模,實施標準化生產,著力發展優質生豬、特色家禽。立足地方特色和市場需求,加快調整養殖業結構,大力發展肉牛、肉羊、肉兔、野雞等特色畜禽和節糧型畜禽,改變“一豬獨大”的現象,帶動全縣現代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5.道地中藥材。引入有實力的中藥材種植加工企業,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基地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白芷、佛手、丹參、芍藥等中藥材產業。采取生產、加工、營銷全產業鏈發展方式,加快中藥材深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設。

6.優質干果。整合林業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照集中連線成片的要求,大力發展以優質薄殼核桃、九葉青花椒為主的優質干果產業,建成1個干果之鄉、2個干果產業帶、3個干果產業重點示范片。

7.特色水產。充分利用現有水域,著力打造標準魚塘養殖園區。依托豐富的冬囤水田資源,結合鄉村田園風光、鄉村文化旅游等,打造有機米、生態魚品牌,大力發展“畝產千斤糧、收入萬元錢”糧經復合稻田養魚產業帶。

8.休閑觀光農業。以農家樂、庭院經濟為重點,積極發展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服務規范化、功能多樣化的現代鄉村休閑觀光農業,打造休閑農業品牌,建成3條以上集生產、觀光、休閑、品嘗、體驗、教育于一體的農業觀光旅游線路。

(二)工作重點

一是強化基礎配套。抓住政策機遇,積極爭取水利建設項目,全面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五小”水利工程,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認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全縣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耕地占補平衡。全面開展耕地質量評定工作,對新增耕地的后續培肥加強指導和監管。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秸桿還田、有機質提升技術,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整合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從中拿出部分資金專門用于田間機耕道建設;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社會力量自主投資建設機耕道等農田基礎設施,推動農業機械化生產。

二是強化主體培育。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力爭每年引進投資500萬元以上的農業企業(業主)20個以上。通過獎勵補助、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支持等方式,引導工商資本、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帶資金、帶技術、帶信息、帶管理、帶市場參與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合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落實好農業補貼政策,新增補貼要向種糧大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

三是強化園區建設。要堅持因地制宜,種養結合,突出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促進土地、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深度融合,引領全縣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加快發展。以現代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為載體,推進優質糧油、蔬菜、水果、中藥材、干果、珍稀林木、畜禽、漁業及其他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和產業鏈延伸,不斷擴大園區和基地規模,提高產業聚集度,使園區和基地內主導產業聚集度達到80%以上。鼓勵園區和基地推行生產、加工、商貿流通全產業鏈開發,實現農產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園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生態循環農業,進一步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提升園區經營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突出規劃引領,強化頂層設計。立足縣情,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稟賦優勢,以規劃為引領,統籌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全縣特色優勢農業發展規劃一旦形成,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時結合各級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等政策,明確全縣特色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和政策扶持,優化政策激勵導向。

(二)調整優化布局,促進產村相融。堅持產業發展與新村建設統籌推進,以新村建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助推新村建設。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催生鄉村旅游、健康養老等新型業態。把產業基地與新村建設相銜接,把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深度融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堅持產村相融發展理念。著力打造自然山水相融、庭園設計優化、田園風光盡顯、農家情趣濃厚、農村特色鮮明的新型村落民居。

(三)持續提質增效,筑牢發展基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縣財政每年安排相應的資金扶持特色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優化整合、打捆使用涉農項目資金,同時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業,共同支持基地基礎設施、標準化規模經營、農作物(畜禽)良種培育、設施農業、疫病防控、配方施肥等集成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對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成片流轉土地500畝以上的,通過項目跟進解決水、電、路等基本條件,實現項目跟著新型經營主體走、跟著土地流轉走、跟著規模經營走。加大招大引強力度,多渠道引入社會資金進入優勢農業產業,創新農業融資模式。實施品牌發展戰略,鼓勵龍頭企業申報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支持企業申報農產品原產地地理證明商標、省級著名商標、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定認證的農產品品牌,優先組織專題報道,優先安排參加各類博覽會、招商會和展銷會。有計劃、有步驟組織企業到全國大中城市開展品牌推介活動。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鼓勵農業企業通過互聯網銷售特色優勢農產品。堅持種養結合,循環發展,大力實施農村沼氣工程,推廣“果(蔬、糧)—沼—牧”等生態能源循環模式;堅持糧經復合發展,推廣綠色生態種養模式,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范文第2篇

一、培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的歷史教訓

地方特色產業是地方經濟競爭力之所在,是一個地方較之其他地方發展較快、資源秉賦較好、競爭力較強的產業,但如果不重視科技創新,特色產業照樣會退色甚至消亡。總結江山市在培育發展特色產業中的經驗教訓,可以充分說明培育發展特色產業離不開科技支撐。主要有二個例子。一是地彈簧產業的興衰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江山市的地彈簧產業一度十分輝煌,大小企業達到百余家,生產的地彈簧占到了全國市場的70%以上。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便如蕓花一現般迅速衰落,僅僅十年左右時間,地彈簧產業便銷聲匿跡。二是“一桃二白”產業的發展歷史。“一桃二白”指獼猴桃、白鵝、白毛烏骨雞。九十年代中后期,扶持“一桃二白”產業發展曾經是江山市委、市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但由于多種原因,“一桃二白”產業不僅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種養規模還逐年縮減。如獼猴桃種植面積從高峰時的5萬畝左右到目前已不足2萬畝(**年統計年鑒數為1297公頃,折合19455畝);白鵝飼養量從**年的502萬只減少到**年的290萬只;白毛烏骨雞飼養量從**年的158萬只減少到**年的90萬只。

分析以上產業從輝煌到衰落的原因,從市場層面分析:如地彈簧產業,在市場尚未飽和時,江山市顯然占了當時全國經濟快速發展,對地彈簧需求大增的先機,但當市場趨向飽和,特別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企業相繼進入地彈簧行業以后,競爭加劇,而江山市眾多地彈簧生產企業,科技儲備不足,缺人才、缺技術,基本沒有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能力,因此只能采用低價競爭策略,大家相繼以犧牲質量和企業利潤為代價,進行壓價競爭,實行“低成本擴張”,最終遭致整個產業的覆滅。從政府引導方面分析,很顯然,在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政府引導的經驗不足、手段不多、重點未找準。如對“一桃二白”產業,就沒有從產業的產供銷全過程、企業與種養植戶的關系等全方位去考慮,更缺乏對培育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視,把引導、扶持的重點放在種養植環節上,片面強調種養植的規模目標和使用行政手段,這是導致引導失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從科技層面分析:可以看到,當時經濟主體和政府均忽視了科技的作用,對科技的重要性沒有清晰的認識,缺乏實際的行動和有效的措施。對科技的投入從企業到政府均非常微小,上世紀九十年代,江山市科技三項經費每年不足20萬元,具體投向上也沒有明確的重點。因此,當產業發展遭遇科技瓶頸時,企業與政府均無能為力。地彈簧產業,幾乎沒有技術創新能力,10多年時間,產品、工藝、技術基本沒有改進;獼猴桃產業,當時興起了幾家獼猴桃酒加工企業,但產品出來后,無一例外地存在獼猴桃酒酸澀度太高,口味不佳,市場難以接受等問題,最終導致企業停產歇業,獼猴桃加工問題未解決,果農只能鮮銷,市場受限,價格上不去,產業即難以進一步發展。

二、科技支撐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進入新世紀以來,總結培育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方面的經驗教訓,江山市于2004年提出了實施“興工強市”戰略,并將電光源、機電、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綠色食品、輕紡服裝作為重點培育的六大特色產業,與以往不同,培育措施上有所創新,強調要組織實施“六六”產業工程,建立健全圍繞特色產業發展的“六大體系”。即:一是健全產業發展規劃體系,通過制訂產業規劃,指導產業規范健康發展。二是健全產業發展領導體系,實行市五大班子領導分頭聯系產業制度,進一步集中領導精力促發展。三是健全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根據每個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要求,制訂差別化產業政策,進一步集中扶持助發展。四是健全產業發展平臺體系,明確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進一步引導集聚快發展。五是健全科技支撐體系,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爭取國家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來江與企業對接,建立研發中心。六是健全行業自律體系。引導成立行業協會,開展產業信息交流,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協作和有序競爭。由于在“六六”產業工程建設中,體現了系統思維,考慮了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因此效果較為明顯:實施2年多來,“六大”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據統計,**年,“六大”產業實現總產值447689萬元,比上年增長39.2%,比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的增幅高出8.3個百分點,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增幅高出4.3個百分點。

同時期,江山市還在各級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組織實施以培育發展蜜蜂、精細化工等為主的省級星火示范縣建設,以及目前正在實施的科技富民強縣(市)計劃--江山蜜蜂產業提升工程,通過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建立產業創新服務體系、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體制創新,使江山蜂業、精細化工業等地方特色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較快培育。從2002年以來,星火科技示范縣(市)建設共組織實施了18項重點項目,投入科技經費3784.92萬元,通過實施,新增產值28689.46萬元,稅金2600萬元,利潤6527.5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創建了浙西蜂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江山精細化工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使蜂業和精細化工業的科技支撐得到加強,并帶動了機電、食用菌等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當前依靠科技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結江山市培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的經驗教訓,可以看到,培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不能就產業而產業,單純追求數量增長或只注重生產階段,而要有系統思維,有產業全程觀念,并把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培育發展才有實效。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地方特色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培育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技術需要積累、人才需要培養、制度需要逐步健全完善,各方面都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如果不重視平時的培育積累,在市場競爭面前,仍會失去先機,敗下陣來,以此審視目前依靠科技培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有待進一步確立。據不完全統計,**年,江山市已有各類企業2600余家,個體工商戶150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0家。但近年來,每年申報科技項目,開展科研開發活動的企業不足100家,申報專利的企業僅有30家左右。近期,江山市科技局組織開展“科技項目儲備月”活動,活動期間,盡管干部上門組織技術難題與科技項目,但作為重點培育的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紡織服裝等產業,由企業提出的難題與項目寥寥無幾。這些情況表明江山市的很多企業還缺乏創新主體的意識,創新主體地位未真正確立。由于地方特色產業往往是占了市場先機的產業,一方面,市場競爭還不充分,企業有銷路、有利潤,企業家尚未充分體驗到競爭的殘酷性;另一方面,企業規模和資金實力小,開展技術創新工作缺乏資金、人才、項目等的支撐,企業家還看不清科技對企業發展的長遠效益,容易忽視對技術創新工作的開展和創新能力的培育。因此,企業不愿意投入時間、精力、資金在科技上,滿足于做一個生產型、銷售形的企業,而不是致力于培育創新能力,向創新型企業邁進。表現在企業行為上,就是企業科技投入少,技術人才引進少,職工技術培訓少,與科研院所聯系少,新產品開發少,專利申報少;企業沒有創新的團隊,沒有創新的機制,沒有技術的積累。以上“六少三沒有”的企業在江山市可以說隨處可見,如目前江山市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等一些特色產業從根本上說還是生產型的脆弱的產業,經不起市場競爭的風浪。

(二)政府引導與推進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培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市場是拉手的話,政府就是推手,近年來,各級政府對科技工作日益重視,也取得了較大成效,但與當前科技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相比,仍存在不少問題,對企業科技進步的推進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大。一是組織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研究的大項目較少。江山市的科技項目囿于科技經費、人才等科技創新資源的不足,只能搞一些小打小鬧的項目,規模小、科技含量小,產生的效果小,對特色產業的推進作用小。如江山市近年來對六大地方特色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研究,除蜂產業等極少數受到各級科技部門重點扶持外,其他產業的科技項目、資金扶持均很少,也沒有突破性的成果。二是組織市內外科技資源合力攻關的能力還不強。主要是科技投入不足,江山市政府財政科技三項經費名義上已達財政支出的1.5%以上,但總數還僅有1000多萬元,并分散到近百個項目上,形不成研究開發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資金帶動能力。三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嚴重不足,也制約了政府引導與推進作用的發揮。

(三)培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的科技工作有待進一步改進。主要表現為對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全過程缺乏通盤考慮,如科技支撐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工作,一般包含項目支持與創新能力培育二個方面,在項目支持方面,一般的過程為:特色產業技術進步狀況調研—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提出—項目編制申報—項目立項—項目實施—成果評審—知識產權保護—成果產業化。存在的問題:一是科技支撐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科研攻關重點比較模糊。主要是對特色產業還缺乏深入的調研,對產業現狀、技術層次、發展前景、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等問題缺乏清晰的認識,因而進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但不知道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在哪里,這些難題解決后市場前景如何,可預期的經濟效益如何,當前是否有能力攻關研究解決,需要投入多少資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是自主創新、集成創新還是引進創新等等問題都缺乏系統的深入的調查研究。二是科技發展規劃的作用沒有很好發揮。由于調研不夠,科技發展規劃細化落實不到位,規劃制定管制定,落實管落實,形成兩張皮,實際工作中仍習慣于常規的報項目、立項目,缺乏在規劃指導下的明確的工作路線圖。三是科技計劃管理仍存在重申報、重立項、輕過程、輕結果的“猴子掰苞米”現象。四是對成果管理缺乏系統有效的方法。甚至搞不清自己立項的項目到底產生了多少科技成果,這些科技成果到底產生了什么效益,達到了什么水平,對特色產業的推進產生了多大作用。五是在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培育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導措施。特別是鼓勵引導企業加強人才引進培養、創新機制建立、創新文化培育,創新機構成立等方面工作還缺乏有效的方法與措施。

四、科技支撐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確立企業主體地位,加強創新能力培育。產業科技進步離不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沒有企業特別是產業骨干企業創新能力的有效培育,要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將是一句空話。為此,要樹立技術創新能力培育是一個長期漸進過程的思想觀念,從企業領導的創新意識培養、人才引進培養、職工技術培訓、創新機構設立、創新機制和創新文化形成等基礎工作做起,把引導、鼓勵企業主體開展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工作放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加強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及研究團隊建設,加強人才引進培養和職工技術培訓工作,加強企業創新成果獎勵制度、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制度建設工作,使企業創新能力得到更好、更快培育,創新實力不斷增強。

(二)加強調研,扎實開展產業科研開發工作。推進產業科技進步,重點是要抓好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一是要找準產業共性關鍵技術。要加強產業科技進步狀況調查,進行國內外先進技術狀況與市場前景等與產業發展相關問題的分析研究,搞清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找準制約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與共性技術難題,以增強科研開發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績效。二是要制定好產業科技攻關規劃。在找準制約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與共性技術難題的基礎上,對照國內外先進技術,確立追趕或超越目標,根據自身條件,確定自主創新、集成創新還是引進創新,制定明確的攻關研究規劃。三是加強實施工作。規劃確定之后,關鍵就是抓好實施,在實施中還要注意不斷發現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調整、完善,以期達到最佳效果。

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范文第3篇

第一條根據國家和省、市關于推進優勢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的戰略部署及相關政策精神,為調動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推進我縣優勢產業上規模、上水平、增效益,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特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按照戶有特色產品、村有增收項目、鄉(鎮)有板塊基地、縣有支柱產業的要求,大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持續穩步擴大全縣優勢特色板塊基地規模。

第三條納入本辦法考評范圍的產業為茶葉、煙葉、魔芋、藥材、設施蔬菜和畜禽養殖等。

第二章考評原則

第四條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獎勵評選活動堅持以下原則:

突出第一原則。納入獎勵范圍的各產業只設一個特色鄉鎮,專業村、種養大戶和營銷大戶名額要嚴格控制,達到凸顯特色的目的。

突出新發展原則。原有基礎只作參考,在百分制考核中分值不超過20%,著重鼓勵當年新增規模。

突出大戶原則。要突出做好對各類大戶的培植工作,推進土地集約和規模經營,把大戶作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重要抓手。

突出專業原則。特色產業基地必須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生產、系列化服務,堅持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之路。

突出科技貢獻原則。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必須按產業化經營的要求,把基地當作加工的第一車間,廣泛運用新技術、引進新品種,推行標準化生產。

突出經濟效益原則。投入產出率高,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大,對農村經濟發展貢獻明顯。

第三章獎項設置及入選條件

第五條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獎勵分特色鄉鎮、專業村、種養大戶、營銷大戶、先進服務單位、先進龍頭企業和先進工作者七個類型。

第六條入選條件:

(一)特色鄉鎮條件。

1、切實加強領導,主要領導掛帥,有專班主抓。

2、注重發展規劃,發展思路清晰。

3、重視市場化運作。建立產銷對接機制,與龍頭企業和經營組織簽訂了產銷合同。

4、生產水平高。普及優良品種,推廣標準化生產,開展無公害和有機農產品認證。

5、組織化程度高。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村和種養大戶實行登記造冊,檔案完善。建立健全了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體系。

6、產業發展任務落實。完成縣委、縣政府及相關產業領導小組下達的年度生產計劃,并按時上報相關材料。

7、經濟效益好。特色產業產值和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增長分別達到10%以上,特色產業在農民人平純收入中的比重達到35%以上。

(二)專業村條件。

1、突出“一村一品建設”,制定有發展規劃,并將規劃細化到組、到戶。

2、產業基地規模占村耕地面積的比重不少于30%。

3、主導產業占全村農、林、牧、漁總產值的70%以上,從業農戶占60%以上,農民人平純收入高于縣、鄉平均水平20%。

(三)種養大戶條件。

1、種養規模較大,在當地具有示范帶動能力。

2、生產管理科學,積極發展現代有機生產。

3、經濟效益明顯,主導產業收入占家庭收入60%以上。

(四)營銷大戶條件。年營銷額100萬元以上,在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中作出突出貢獻,得到當地干部群眾認可。

(五)先進服務單位條件。積極為產業發展服務,并取得實際效果,得到相關產業單位認可。

(六)先進龍頭企業條件。帶動能力強,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作出了較大貢獻,并得到廣大干部群眾好評。

(七)先進工作者條件。積極為產業發展獻計出力,有實際效果并得到廣大干部群眾公認。

第四章考評程序及獎勵

第七條考評工作由縣農辦牽頭,相關產業辦公室參與,縣政府綜合審定。具體實施步驟是:年初由相關產業辦公室制定出考評細則,各鄉鎮對照考評細則就特色鄉鎮、專業村、種養大戶和營銷大戶建設制定爭創方案報縣農辦備案,年終由各產業辦向縣農辦提出先進服務單位、先進龍頭企業和產業建設先進工作者建議名單,縣農辦根據鄉鎮申報和產業辦推薦情況制定考評方案,報縣政府批準后,牽頭組成考評驗收專班逐項考評驗收,綜合考評結果提出表彰方案報縣政府審定。鄉鎮不申報不予驗收,不納入考評獎勵范疇。

第八條縣政府每年召開一次特色產業建設總結表彰大會,對符合條件的表彰對象進行表彰獎勵。獎勵資金由縣政府從財政、發改、扶貧、科技、農業、林業、畜牧、煙葉等用于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中統籌,每年不少于150萬元。

第五章附則

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范文第4篇

關鍵詞:發展;產業結構;特色農業

中圖分類號:F3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35

1 自然概況

和莊鎮總面積86km2,轄31個行政村,現有9412戶2.6萬余人,其中農業人口23478人,占90.3%。和莊鎮有耕地面積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經濟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經濟林果地0.061hm2,主要種植紅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2035hm2。

2 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和莊鎮高度重視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自身實際,依托資源和區位等優勢,擴大紅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機綠茶等特色農業種植規模,加大對家庭農場和專業經濟合作社的培育、引進、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實踐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圍繞1個中心: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和諧和莊為中心;走好2條路:促農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設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優質林果基地、生態旅游基地。實施4大戰略:產業興鎮、工業強鎮、生態建鎮、農業富民戰略。

2.1 產業布局初步形成,優勢特色產業日趨顯現

和莊鎮初步形成了以橫頂村和南麻峪村為重點的優質林果產業區、以上佛羊村為主的有機綠茶產業區、以青石關村齊長城為基地的生態旅游區、以205國道為主線依托的奇石產業區。

2.2 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良好,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打牢紅冠蜜桃種植基礎。全鎮地勢較高,晝夜溫差大,沙石土壤為主,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特別適合發展林果業。近年來,和莊鎮積極發揮政策引領作用,著力打造成為紅冠蜜桃生產基地。

狠抓七彩花生產業發展。和莊鎮四季氣候明顯,屬半沙半土地質,水源豐富,適宜彩仁花冠、彩仁紅冠、白色、紫色、紅色、黃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長。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綠色有機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夠達到零農殘無公害標準。麻峪村成立注冊資金900萬元的金來糧疏種植專業合作社,現已覆蓋10余個村,入社社員600余戶,固定生產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蓋本鄉鎮20余村,拓展發展茶業口鎮、大王莊鎮、高莊鎮、牛泉鎮、口鎮、里辛鎮等10余個鎮268hm2。

狠抓有機綠茶產業發展。和莊鎮上佛羊村,作為淄河、汶河支流源頭,水源充足,加之晝夜溫差較大,是茶葉種植的理想區位。

3 主要措施

3.1 從全局出發,高度重視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和莊鎮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15項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領導小組,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結合實際,立足資源優勢,制定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思路。

3.2 推廣科技,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施以良種良法,在適應區域擴推規模;強化農村實用科技培訓,運用科技在生產生活當中;加強示范樣板建設,變粗放為精耕,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和有效利用率,充分發揮出農業特色產業對農戶增產、增收的作用。

3.3 積極扶持,壯大產業發展規模

按照和莊鎮“1234”發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科學論證、合理規劃產業發展項目,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夯實基礎。

4 存在的問題和瓶頸

受地理條件影響,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基礎薄弱,農民增收的渠道單一,群眾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術難度大。自然災害頻發,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依然突出,農業增產增收難度較大。生產原料價格高,群眾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實難度增大。

5 工作目標

立足自身發展實際,適時調整工作思路,通過整合農業資源形成發展合力,為和莊鎮“三農”工作邁上新的臺階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強力推進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設,大力培植組建各類專業農業團體機構,提升農技推廣站服務水平。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對現有特色產業實行農、工、貿一體化經營,培育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提高產業化水平。 注重示范引導,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切實搞好信息、技術、銷售等服務,為產業發展創造條件。 搞活農產品流通,積極建設各類產品交易市場,減少流通環節,著力推進特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步伐,促進特色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特色產業發展規劃范文第5篇

一、把統籌城鄉產業發展作為首要任務

堅持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既要統籌規劃全縣的產業布局,又要突出城鄉各自的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把農民的持續增收建立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規模成片”的要求,制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強化特色產業支撐作用,建設產業基地,發展高效農業,著力建設現代化農業體系,推動農業發展升級。圍繞特色產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完善流通體系,切實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適應市場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大力發展農村旅游業,扶持開發農家樂項目,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二、把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突出位置

基礎設施落后是導致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長遠發展規劃,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的延伸。下大力氣建設完善農村公路、橋梁、供電、飲水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加大對中低產田的改造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把統籌城鄉建設規劃作為基礎工程

為確保新農村建設科學有序,必須規劃先行,以科學完善的規劃為指導,減少村鎮建設的盲目性、隨意性,提升建設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立足城鄉一體化發展,做好城鄉建設規劃。著眼于推進農村城鎮化,將城市規劃理念引入鄉村建設,編制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村莊布局規劃和村莊整建規劃。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積極引導農村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發展帶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高水平地科學謀劃農村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建設等布局和實現途徑。進一步優化村莊布局,利用新一輪土地總體規劃調整的有利時機,盤活村莊建設用地,盡可能將村莊建設的留用地留出來、調整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源县| 新化县| 米易县| 阳城县| 威海市| 江孜县| 娱乐| 大连市| 平南县| 宜春市| 陕西省| 桃江县| 金寨县| 永春县| 广西| 连山| 潜江市| 抚顺县| 高唐县| 宁武县| 大姚县| 亳州市| 墨玉县| 宜阳县| 克拉玛依市| 潼关县| 迭部县| 丰镇市| 修武县| 乐都县| 当阳市| 基隆市| 闸北区| 双辽市| 胶州市| 梧州市| 桃江县| 佛坪县| 南陵县| 新化县|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