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近幾年,職業中專學生的素質有下降的趨勢,因此,學生的個性化教育也受到重視,老師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職業中專語文教學的一些粗淺看法,僅供同仁商榷。
通過新課程教學改革和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追尋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我們呼喚智慧的課堂!我們呼喚靈動的課堂!這些情境的創設,得益于語文教師的教學藝術,只有教師思想觀念更新,提升自身的素養,利用自身教學經驗和優勢,開展個性化語文教學,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飛揚。
1 更新教學理念,激發學生興趣
目前中職學校的所開設的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的素質教育課程,其目的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在一個更高層次上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口語交流與溝通能力。中職學校培養的是能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但又不能把它簡單地理解為專業技術培訓,前者是注重大量基礎學科學習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辦學理念,而后者只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中職教育如果等同于專業技術培訓,那就無法顯示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無法經受住時間和社會的考驗的。中職語文是其他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科,它的作用是隱性的、間接的。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觀察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些能力對專業技能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所以,語文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上多下工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課堂情境,彰顯學生個性,讓他們萌發學好語文的強烈愿望,讓他們明白學好語文對今后人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樹立“我要學好語文”的觀念。
2 彰顯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潛能
課堂教學重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關注課堂的預設和生成,張揚學生的個性。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那么教師就要有個性化教學的意識,精心設計教案,教學流程要新穎,彰顯個性化教學思路。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可以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讓學生自由的表達,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課堂彰顯學生的個性活力。新穎的教學流程,學生思維順著這清晰的思路,解讀文本思想內涵。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理解、體驗之中融入學生獨特個性的解讀,培養學生的個性,激發其潛能,從而充分凸顯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的彰顯。
3 施行開放教學,觸發智慧火花
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要融洽相處、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課堂上教師要施行開放性教學,教與學要和諧、民主、平等,師與生彼此尊重,教學相長。
開放性語文課堂教學是要求教師能站在高處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回課堂,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要關注生生互動,以及師生交流,并及時和正確加以引導,讓學生在多種思想和思維的碰撞下,觸發智慧火花,產生學習的動力,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在教學《南州六月荔枝丹》這課時,筆者突破常規,并沒有一上來就按照課文進行講解,而是先問同學們吃的荔枝是什么樣子的?荔枝可以分成幾部分?荔枝的產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等等。這些基本常識問題學生積極踴躍回答,參與的學生也多,課堂氣氛活躍了。然后,老師用多媒體呈現一些和荔枝有關的詩詞和歷史文獻,幫助學生發現詩詞和文獻中的問題,自由小組討論,發言交流,再根據課文找到相關的解釋。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學生就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構建知識的形成,教學目標也達成了,教學效果也很好。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如何“學”。個性化的語文教學,必須有輕松幽默的一面。輕松的教學、幽默的啟發,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創設教學的情趣和氛圍,產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歡樂中不乏啟發的教學效果。
4 提升教學風格,構建綜合素養
在一般情況下,一位教師擁有獨具個性的教學風格,是他日積月累的教育理念,教學經驗與教學技巧,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不斷創造的過程中漸成的一種內在的教學風格,是教師的文化內涵、專業知識、思維能力、性格氣質等綜合素養的體現。教師知識積累和文化素養越深厚,在教學中所呈現出來的教學風格也就越精彩。從而逐步構建自身的綜合素養。把積累的素養和經驗靈活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形成鮮明的教學風格。
5 尊重獨特視角,拓展學生思路
在語文課堂上,只要言知有理,我們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給學生留下創造的空間。學生的思維活躍,對一些課文的理解和教參、老師的見解不同。老師不能全盤否定學生的想法和觀點,要尊重學生獨特的視角,讓他們個性得到彰顯。
關鍵詞:語文 新課程理念 留白
主體意識
“留白”原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生、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創造出無畫處亦成妙境的藝術境界。語文教學是對文學作品語言美、結構美、藝術美的鑒賞、學習和再創造的過程,語文教學的課堂環節也正如一幅圖畫、一首樂曲,需要教師合理運用“留白”藝術。語文教學的“留白”正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用已有的知識和獨特的經驗去“補白”。
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運用“留白”藝術,發掘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對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形象等進行再創造,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從而獲得文字之外的審美體驗呢?筆者結合近年來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些體會。
一、備課中的“留白”——把解讀文本的權利交給學生
在一次市教研活動中,一位老教師在教學交流時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 “多年以來,我的備課筆記都十分簡單,我并沒有詳細設計每一個教學步驟和流程,更多的是對學生學習目標的設計和我自己的一些教學設想。很多時候,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位老教師的一席話對我啟發很大,這些年來,我們都過于重視教案的設計,有時甚至設計得“密不透風”,現在想來,這樣的備課是多么的程式化,教師把所有的步驟都詳細規劃好了,學生只是在完成這些學習程序,根本沒有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更不用談創造性地學習了。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探索語文教學中更多未知的領域,我們應該讓學生自主地、主動地去學習,要充分地把課堂“留白”還給學生,更多地關注課堂上的學生,從備課開始就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課堂空間,讓學生自主品析,體味文外之意,從而豐滿我們的語文課堂。
二、課堂教學中的“留白”——還學生思維的空間
1.讀中“留白”,讓學生自我體驗和感受
讀的過程是一種享受,學生披文入情,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積累了語感。而且,課文中有很多文質兼美、引人入勝的美文和詩詞,更是只有反復閱讀方可一解其中滋味。當然,教師也不能隨意留白,而要認真推敲和處理,如何讀,以何種方式讀,要因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留給學生一片朗讀的空間,還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繪的是一幅清新美麗的景象:田田的葉子、點綴著的白花、縷縷的清香、淡淡的月色等等。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學生可通過教師范讀、自讀、默讀等步驟進入情境,開掘自身的情感內涵,產生精神上暢達無阻的往復交流,從而真正理解文章的涵義。
2.情節中“留白”,放飛想象,彰顯個性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發掘文學作品中的創造性思維因素,著力開拓學生的創造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努力點燃學生的激情,使學生在想象中有所思考、有所收獲。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恰到好處地挖掘課文語言的空白點,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為學生打造善于感悟的心靈空間,彰顯學生的個性,讓學生領會文學作品與人生交匯的美好意境,從而使學生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的開掘。
如《祝福》中對魯四老爺房間的布置是借以刻畫魯四老爺這一封建衛道士的形象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我先提出問題:“這副已經脫落的對聯的內容,魯迅先生為什么不直接寫出來呢?” 學生經過思考和討論,最終取得了一致意見:這副對聯宣揚的是理學家的自我修養標準,在魯四老爺的心目中,理學家的修養只是一個幌子。他對祥林嫂的寡婦身份,不是皺眉,就是滿口的“可惡”,對祥林嫂的離家出逃更是深惡痛絕,甚至罵祝福時分慘死街頭的祥林嫂為“謬種”。這副不全的對聯正是對魯四老爺的辛辣諷刺……
在教學中,我利用文學作品情節中的“留白”,引導學生開展創造性思考,并引導學生架設與作品進行情感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從自身對課文的個性化解讀中獲得了情感的共鳴以及審美的享受。
3.分享多元的理解和觀念——留給學生爭辯、質疑的時間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講究提問的藝術,在“問”中培養學生自主理解、鑒賞、品析的能力,切忌用所謂的標準答案來統一學生的思維,同化學生的理解,束縛學生的自主性,以致阻礙、窒息了學生的創造。在提問中,教師可適當留出結果的空白,不需要對問題的結果作一些預設的答案,而應讓學生自主地表達,充分表露他們的個性和見解。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大膽地爭辯、質疑,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到收獲,因為“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布盧姆)。
例如,在教學《鴻門宴》一課時,我讓學生談談對項羽的認識。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性非常高,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有的學生認為項羽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偉丈夫;有的學生認為項羽是一個光明磊落的英雄,是自我精神王國的國王;也有的學生認為項羽是忠厚豁達的男子漢。當然,也有學生認為項羽是性格悲劇的典型代表。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用正確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知識、思考和觀念,既豐富了教學內容,獲得了新的體驗,也培養了學生“不唯書”“不唯師”的懷疑精神。
三、重視評價的“留白”——讓學生平等參與
在教學中,教師很習慣把自己當做教學的主導者,對學生學的結果進行評價,從而弱化了學生互學互評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地留出評價的空白,有些教學環節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如朗讀效果的評價、作文技法的評析、提問答案的分析等,我們都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充分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還活躍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了一定的評價標準之后,教師就可以從“抓”到“扶”再到“放”,把課堂教學中的某些環節的評價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生生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不斷被激發,同時,被他人贊賞的自豪感和贊賞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斷內化和深化。
四、作業設計中的“留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作業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輔助手段,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講究“留白”的同時,也要在作業設計上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嘗試在作業中“留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其實,現在教材中很多課后的習題都體現了發揮學生自主性,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這一特點。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就有“仿照課文寫家鄉的特產或水果”的練習題。針對這種練習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網上搜集資料,或讓學生通過平時的日常觀察,選擇寫作對象,進行小練筆,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使學生對課文的篇章結構、寫作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正是這種“主體藝術”的具體顯現。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留白”藝術,才能保證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掘,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發揮。因此,教師應科學、適當地運用“留白”藝術,從而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崧舟. 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2]吉春亞. 吉春亞經典課堂與創新設計.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