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醫療技術臨床管理辦法

醫療技術臨床管理辦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技術臨床管理辦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醫療技術臨床管理辦法

醫療技術臨床管理辦法范文第1篇

5月8日,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抗菌素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在幾次公開征求意見之后,正式由衛生部對外,并將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

正式出臺的《管理辦法》共6章59條,重點提出建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制度、從遴選到退出的全流程工作機制、細菌耐藥預警機制等。

衛生部醫政司司長王羽表示,《管理辦法》是對過去十多年我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實踐經驗的提煉和固化,為未來逐步建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長效機制奠定了基礎。

抗菌藥物將分級管理

“什么時候該用什么級別的抗生素?醫生違規使用怎么辦?《管理辦法》里都有非常明確的規定,其要求之嚴格,措施之具體,我們同行都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嚴格的管理辦法。”參與起草《管理辦法》的核心專家成員、浙醫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王選錠說。

《管理辦法》根據安全性、療效、細菌耐藥性、價格等因素,將抗菌藥物分為三級:非限制使用級、限制使用級與特殊使用級。并規定,具有高級職稱醫師,可授予特殊級抗菌藥物處方權;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醫師,可授予限制級抗菌藥物處方權;具有初級職稱的醫師,執業助理醫師以及鄉村醫生,可授予非限制級抗菌藥物處方權。同時,特殊級抗菌藥不得在門診使用。

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應當嚴格掌握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的指證。預防感染、治療輕度或者局部感染應當首選非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嚴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在對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敏感時,方可選用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

嚴格控制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使用。

臨床應用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應當嚴格掌握用藥指證,經抗菌藥物管理工作組指定的專業技術人員會診同意后,由具有相應處方權醫師開具處方。

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醫師可以越級使用抗菌藥物。越級使用抗菌藥物應當詳細記錄用藥指證,并應當于24小時內補辦越級使用抗菌藥物的必要手續。

醫療機構應當制定并嚴格控制門診患者靜脈輸注使用抗菌藥物比例。村衛生室、診所和社區衛生服務站使用抗菌藥物開展靜脈輸注活動,應當經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核準。

《管理辦法》規定,醫院院長是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第一責任人,并以此作為院長和醫生年度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衛生行政部門還要對各醫院的抗生素使用情況進行排名并公布。如果抗菌藥物使用考核不合格醫生將被取消處方權。如果未按規定使用抗菌藥,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警告或責令暫停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醫療機構當建排名、報告制度

根據《管理辦法》規定,醫療機構應當建立本機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排名、內部公示和報告制度。

醫療機構應當對臨床科室和醫務人員抗菌藥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強度等情況進行排名并予以內部公示;對排名后位或者發現嚴重問題的醫師進行批評教育,情況嚴重的予以通報。

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要求對臨床科室和醫務人員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進行匯總,并向核發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非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每年報告一次;限制使用級和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每半年報告一次。

醫療機構應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醫療機構應當對以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異常情況開展調查,并根據不同情況作出處理:使用量異常增長的抗菌藥物;半年內使用量始終居于前列的抗菌藥物;經常超適應證、超劑量使用的抗菌藥物;企業違規銷售的抗菌藥物;頻繁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藥物。

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抗菌藥物生產、經營企業在本機構銷售行為的管理,對存在不正當銷售行為的企業,應當及時采取暫停進藥、清退等措施。

無理由超常處方取消醫師處方權

根據《管理辦法》規定,醫療機構抗菌藥物管理機構應當定期組織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對抗菌藥物處方、醫囑實施點評,并將點評結果作為醫師定期考核、臨床科室和醫務人員績效考核依據。

醫療機構應當對出現抗菌藥物超常處方3次以上且無正當理由的醫師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級和限制使用級抗菌藥物處方權。

醫師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應當取消其處方權:抗菌藥物使用考核不合格的;限制處方權后,仍出現超常處方且無正當理由的;未按照規定開具抗菌藥物處方,造成嚴重后果的;未按照規定使用抗菌藥物,造成嚴重后果的;開具抗菌藥物處方牟取不正當利益的。

藥師未按照規定審核抗菌藥物處方與用藥醫囑,造成嚴重后果的,或者發現處方不適宜、超常處方等情況未進行干預且無正當理由的,醫療機構應當取消其藥物調劑資格。

醫師處方權和藥師藥物調劑資格取消后,在六個月內不得恢復其處方權和藥物調劑資格。

《管理辦法》規定,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是醫療機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監督檢查的主體。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要建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排名、公布和誡勉談話制度,將醫療機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納入醫療機構考核指標體系。依法依規對醫療機構、醫師和藥師出現違反本辦法的相應情形給予相應處理。

衛生部、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建立國家級和省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和細菌耐藥監測網,動態監測、分析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和細菌耐藥形勢,有針對性地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醫療機構要及時掌握本機構及臨床各專業科室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評估抗菌藥物使用適宜性;對抗菌藥物使用趨勢進行分析,對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及時有效干預。

醫療技術臨床管理辦法范文第2篇

一、指導思想

根據國家公立醫院衛生改革總體部署,按照衛生部、省衛生廳和全市衛生工作會議要求,結合《2013年衛生工作要點》和當前開展的“三好一滿意”、創先爭優和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以繼續得到人民群眾滿意為目標,努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優化服務環境,規范服務行為,保障醫療安全,改進醫德醫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以確保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

二、活動范圍及主題

醫院各科室(包括臨床、醫技、行政后勤各科室)。

活動主題:“持續改進質量,保障醫療安全”。

三、活動內容和重點要求

“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的開展要與“三好一滿意”、創先爭優、“平安醫院”創建工作相結合,落實各項制度,糾正薄弱環節。以提高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改善醫療服務,優化醫療環境,和諧醫患關系,真正達到“三好一滿意”實效即“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

(一)開展正面宣教,強化醫療質量、醫療服務和醫療安全意識。

1.醫院今年把繼續加強對醫務人員醫療質量、醫療安全教育,提高醫務人員醫療風險、醫療安全責任意識,加強醫德醫風警示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2.充分利用報刊、宣傳欄、講座、發宣傳冊等形式,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常見藥物的合理使用,加強重性疾病規范治療與社區管理,正確合理應用抗生素,規范就醫以引導群眾正確認識醫學科學和醫療風險,正確擇醫、就醫,提高群眾醫療風險意識和甄別假醫、假藥、虛假宣傳的能力,保障患者合法權益。

3.圍繞“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宣傳報道先進典型。如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群眾信賴、治療水平高、服務態度好、醫德好、有一定聲譽的醫務工作者。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

同時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嚴加打擊醫療活動中違反診療常規,收受藥品回扣、紅包,非法統方等不良行為,一經核實的不良交易將予以通報、曝光、取締處方權資格等。

(二)加強管理,強化服務,優化流程,讓群眾更加滿意。

1.今年根據上級要求推行“志愿服務活動”,按照方案要求組織志愿者開展各項服務活動,促進醫患關系和諧,實現年度目標。

2.圍繞保障重性精神疾病能得到最基本的治療這一目標,努力創建便民、利民措施,如預約掛號、免費接診、合理安排門急診服務、簡化急診入院服務流程、推行“先診療,后結算”模式、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檢查結果查詢服務,做到安排合理、服務熱情、流程順暢,不斷促進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加強醫療質量管理,實現各項控制目標。

1.努力改善條件,優化人才結構,規范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的建設,把各專業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列為重要日程。如:醫院設專門質控科和配備專職人員負責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按照相關規定報送質控信息,接受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質控中心的質控檢查,定期向科室反饋信息及時整改,以改進醫療質量。

2.認真按相關規范要求,開展單病種質控及臨床路徑管理,完善精神疾病社區信息登記工作。

3.定期開展醫院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管理與評估,促進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持續改進。

(四)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核心制度,規范臨床診療行為,推進臨床合理檢查、合理診療;規范診療行為。重點抓以下幾點:

1.嚴格落實首診負責、三級醫師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危重患者搶救、會診、術前討論、死亡病例討論、交接班等十三項核心制度,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2.探索精神科三個病種的臨床路徑,強調規范診療行為,推進合理檢查、合理診療,推行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以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

3.認真落實《病歷書寫基本規范》,每月定期進行病歷點評,規范病歷書寫行為,強化病歷內涵建設,提高病歷質量。

4.學習《電子病歷基本規范》和《電子病歷系統功能規范(試行)》,為下一步推行電子病歷應用及規范電子病歷系統建設打下基礎。

5.按照《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重癥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等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急診工作、各科做到設備完好,人員做到及時處置應激事件。

6.全面推行醫院院務公開制度,進一步落實院務公開各項要求以及《醫療機構院務公開監督考核辦法(試行)》,增強醫療機構院務公開意識,推動醫療機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和內部民主管理決策。

(五)進一步加強護理工作,規范護理行為,改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

1.進一步貫徹落實《護士條例》。建立健全護理工作規章制度、疾病護理常規和護理服務規范、標準,建立護士崗位責任制,規范護士的執業行為;維護護士的合法權益,合同制護士與編制護士同工同酬。

2.貫徹落實《衛生部關于加強醫院臨床護理工作的通知》及相關規范性文件,改進護理服務,加強護理管理。

醫院要根據《綜合醫院分級護理指導原則(試行)》和《住院患者基礎護理服務項目(試行)》等文件的要求,結合病房實際,細化分級護理的服務內涵、服務項目,并納入院務公開,向患者和社會公布,并遵照落實。各科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并落實加強臨床護理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要調動各方面力量,為該項工作的有效落實提供便利條件和有力保障,努力為精神病人住院創造良好的環境,逐步減少或取消患者家屬陪護的局面。

3.嚴格按照《醫院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工作標準(試行)》,扎實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醫院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改革臨床護理工作模式,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護士全面落實護理職責。醫院臨床一線護士占護士總數的比例不低于95%,依據各病房(病區)護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護士,力爭實現病房護士數與實際床位數的比例應當≥0.4:1。每名責任護士平均負責患者數量不超過8個。實施護士崗位管理,建立護士績效考核制度,考核結果與護理服務的質量、數量、技術難度和患者滿意度相結合,多勞多得、優績優酬。醫院加大經費投入,提高護士待遇,建立激勵機制,營造良好執業氛圍。

(六)繼續做好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認真貫徹實施《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建立醫療技術準入和管理制度,促進醫學科學發展和醫療技術臨床合理應用。重點要求:

1.醫院主要負責人作為本機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的第一責任人,負責建立健全本機構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建立醫療技術管理檔案。對開展的第一類醫療技術進行技術審核,嚴格管理;同時做好第二類以上醫療技術報批審核工作,嚴格按照規定開展相關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

2.加強建立手術分級管理制度,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制定本機構手術分級目錄,嚴格按照規定對醫師的專業技術能力進行審核并通過后,方可授予相應的手術權限,并實施動態管理。

3.醫院建立醫療技術風險預警機制,制定和完善醫療技術損害處置預案并組織實施。

(七)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品和管理條例》、《處方管理辦法》、《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關于加強全國合理用藥監測工作的通知》、《中國國家處方集》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積極推進臨床合理用藥。重點要求:

1.完善醫院藥事管理組織,完善相關工作與管理制度并認真落實。

2.貫徹落實《中國國家處方集》,制定本機構處方集,并認真組織培訓、實施和評估工作,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3.認真落實處方點評制度,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對不合理用藥及時予以干預。

4.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規定,建立健全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制度,明確各級醫師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權限,切實采取措施推進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工作。

5.以嚴格控制I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性應用的管理。加強臨床微生物檢測、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和細菌耐藥監測工作,建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和細菌耐藥預警機制。

6.認真做好合理用藥監測工作,按照監測工作方案的要求,認真、及時、準確做好數據的收集和上報工作。

7.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藥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認真落實。

8.逐步創造條件探索建立臨床藥師制。

(八)進一步加強醫療服務重點環節的安全管理,保障醫療安全。

1.繼續推進與落實“病人安全目標”。

2.貫徹實施《手術安全核查制度》,認真做好手術安全核查工作。

3.貫徹落實《醫院工作制度》、《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和《醫院手術部(室)管理規范(試行)》等規范性文件,落實查對制度,認真做好輸血、用藥、檢驗等醫療服務重點環節的安全核查工作。

(九)貫徹落實《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相關技術規范和指南,加強重點科室、重點部門、重點環節的醫院感染控制工作。

1.建立和完善醫院感染管理組織,醫院感染管理部門職責明確,合理配備專兼職人員,制定并落實符合本院實際的相關規章制度。

2.積極開展醫院感染監測、建立醫院感染信息報告制度,做到出現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醫院感染對患者造成的危害。

3.貫徹落實《醫院手術部(室)管理規范(試行)》等相關規范性文件,加強手術室、檢驗室、各病房、消毒供應室等重點部門的醫院感染防控。醫療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等重點環節的醫院感染防控符合規范。

4.貫徹落實《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和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以及《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加強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等重點環節的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手術及置管前、中、后的各項操作技術應當符合醫院感染防控要求。

5.貫徹落實《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加強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管理,落實醫務人員手衛生、隔離、消毒滅菌、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等各項工作措施,認真做好重點部門、重點人群的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

6.開展醫院感染管理專兼職人員和醫院感染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防控知識培訓,強化醫院感染防控意識,提高醫院感染防控水平。

(十)根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人間傳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和實驗活動生物安全審批管理辦法》、《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醫療機構臨床基因擴增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對醫療機構內實驗室生物安全、質量控制和管理進行全面檢查,重點檢查制度建設、硬件設施、人員管理、應急處置、執行落實等方面情況。

(十一)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血液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規范臨床用血管理,促進臨床科學、合理用血,保障臨床用血安全。重點要求:

1.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按指定的血站確保臨床用血安全。

2.建立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做好臨床用血的規范管理和技術指導工作,開展臨床合理用血、科學用血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3.醫院各臨床科室應當根據《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和實際情況,科學合理使用血液。

4.建立科學有效的輸血不良反應和緊急用血應對預案,并認真落實。

(十二)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做好后勤安全保障。建立安全生產組織管理體系,明確單位領導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建立安全生產相關部門領導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度,完善安全生產工作制度,安全生產定期排查、整改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落實安全生產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形成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確保安全生產資金落實到位。

1.建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足安全生產人員,規范安全生產管理程序和操作程序。

2.加強安全生產重要設施、裝備、設備的日常管理和維護,確保安全正常運行,完善勞動保護用品的配置和安全使用。

3.確保消防設施、設備配置齊全,使用有效,確保消防通道暢通,消防標識醒目,確保消防預警系統功能正常運行。加強在建工程和裝修改造工程的消防安全管理,嚴控違規使用不符合消防要求建筑材料的行為,確保建筑工程依法安全有序完成。

4.加強對放射源、危險化學品、壓力容器、電力設施、電器設備的安全管理,加強安全生產人員的業務培訓,全體員工安全意識的教育培訓,加強應急處置和逃生演練。

5.加強安全保衛工作,配齊治安監控設施,規范安保人員的履職行為,維護醫療機構的正常醫療秩序,保障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十三)認真開展全國《病歷書寫基本規范》《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

(十四)貫徹落實《放射診療管理規定》、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進一步做好放射診療防護工作。重點加強放射治療、核醫學、介入放射學的防護管理工作,做好如下幾點。

1.按照放射診療管理規定,做好本轄區內放射診療行政許可工作,嚴格規范行政許可程序;

2.做好工作區域內的防護工作;

3.科室建立完善放射診療防護組織機構、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等,明確專(兼)職管理人員及其職責,并認真組織落實;

4.科室做好放射診療設備定期檢測工作;

5.做好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職業健康監護工作;

6.合理配備使用放射防護用品、自主檢測設備。

四、活動步驟

(一)動員部署(2013年4月)。

1.下發文件,成立領導小組,召開動員大會,開展宣傳發動。

2.活動范圍:全院各科室。

(二)組織實施(2013年5月—10月)。

1.貫徹落實。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統一部署,全面開展2013年“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繼續加強管理,進一步完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并組織媒體開展宣傳報道活動。

2.醫療機構自查。各醫療機構要在2013年7月底前完成自查工作。對自查中發現的問題要立即組織整改,對嚴重違反有關規定,或造成醫療質量、安全事件的人員要嚴肅處理。

3.接受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指導檢查。

(三)總結交流(2013年11月-12月)。

年底前把本單位2013年“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開展情況總結上報衛生局。開展“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是衛生系統堅持以人為本、貫徹科學發展觀、改進醫療質量管理、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落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具體體現。2013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完成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改革任務的關鍵一年。全面實現“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目標,促進醫院全面工作再上新臺階,保證醫療安全,提高質量,改進服務是事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要認真做好再宣傳、再發動工作,進一步加大宣傳、指導,不斷強化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質量、安全意識,確保活動取得實效。

醫療技術臨床管理辦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 藥師 職業定位

中圖分類號:R951;G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5-0036-04

Thought on pharmacists’ professional positions in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CHEN Zhi-dong

(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f pharmacists in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RCAAA)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 for them. Method: Effects of RCAAA on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f pharmacists and the pharmacists’ information level about antibacterial agents are analyzed. Result: Because of pharmacists’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about antibacterial agents, it is difficult for pharmacists to carry out the RCAAA. Conclusion: Pharmacists must make up their knowledge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pharmacists; professional positions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已于2012年5月8日在衛生部網站()正式,形式為衛生部令第84號,屬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系列文件中的法規性文件,標志著我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開始邁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辦法》對抗菌藥物實行分級管理,明確相關人員的職業定位和法律責任,其指導思想必將有助于其他種類藥物的臨床應用管理,有助于醫院藥學的健康發展。藥師作為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與管理的參與者,必須仔細領會《辦法》精神,按照《辦法》要求及時調整自身職業定位,嚴格履行《辦法》所賦予的職責。

1 《辦法》對藥師職業定位受關注點

1.1 藥學部門負責人不再局限于藥事管理工作

藥學部門是醫院專業技術科室,負責藥事管理和藥學服務工作[1]。藥事管理是指對臨床用藥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組織實施與管理,藥學服務(pharmaceutical care)是指為獲得改善病人生命質量的明確結果而提供負責任的藥物治療,是藥師與患者和其他專業人員共同制訂、執行和監控治療方案的合作過程[2]。藥學部門負責人無疑都選擇了前者。《辦法》第二十七條明確藥學部門中高級職稱藥師是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會診專家組成員,等于直接向高級職稱藥師發出了參與藥學服務的指令。這讓人不禁要問:我國醫院中高級職稱藥師究竟在從事什么工作?2010年我國醫院中高級職稱藥師占藥學人員的4.9%,共10 324名,而同年二級以上醫院有7 756家[3],假如將這些高級職稱藥師都安排在二級以上醫院工作,平均每家二級以上醫院擁有高級職稱藥師僅1.3名。由于《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第十四條明確二級以上醫院藥學部門負責人應由高級職稱藥師擔任,因此可以說具有高級職稱藥師基本上都擔任著藥學部門的正副負責人。《辦法》無異于間接向藥學部門負責人發出了參與藥學服務的指令。其實,早在2010年由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負責修訂完成的《醫院工作制度與人員崗位職責》就明確要求藥學部門負責人應經常深入臨床,參加危重和特殊病人的查房和病歷討論,參與臨床用藥的討論,指導臨床合理用藥[4]。藥學部門負責人的職業定位應調整為藥事管理和藥學服務。

盡管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會診專家組成員還有感染科、呼吸科、重癥醫學科和微生物檢驗科的高級職稱醫師和高級職稱檢驗師,但這些專家都有各自繁忙的醫療工作,大部分會診可能仍需要由高級職稱藥師來承擔。而且由于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臨床資料較少,或具有明顯、嚴重的不良反應等特點,用藥風險相對較大,由高級職稱藥師參與會診(藥學會診)很有必要,患者需要這種級別的藥學服務。

醫療技術臨床管理辦法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了解處方中出現與《處方管理辦法》不符的錯誤分布,旨在提醒醫生培養正確書寫習慣,加強藥師對處方的審核。方法 依據《處方管理辦法》,值班藥師對2009年我院門診藥房每天處方逐項進行審查,全年合計177 532張,對處方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結果 處方正文差錯占全部錯誤的91.05%,處方前記、處方后記差錯分別占7.45%和1.50%。結論 應加強《處方管理辦法》的宣傳、學習和執行,使處方書寫規范化,減少或避免藥物差錯和藥源性損害,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確保患者用藥安全、有效。

【關鍵詞】 處方;處方管理辦法;錯誤分析

處方具有法律、技術和經濟多方面的意義,是醫療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文書,直接關系到患者治療效果的好壞,在醫療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對發生藥源性疾病事件的研究中發現,那些可以防止的差錯事件中的49%是發生于處方書寫階段[1],因此加強處方書寫過程的質量控制十分重要。衛生部于2007年5月1日正式實行《處方管理辦法》,對處方提出了詳細要求。本文通過對我院門診2009年177 532張處方進行檢查分析,提示醫生在處方書寫中應注意改正不良的書寫和用藥習慣,提醒藥師加強處方的審核工作,減少或避免藥物治療差錯和藥源性損害,使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2007年5月1日正式實施《處方管理辦法》以來,醫務處對全院醫、藥、護人員多次進行《處方管理辦法》的學習和培訓,要求各級人員嚴格執行。為進一步提高處方質量,2009年藥劑科要求以《處方管理辦法》為標準,按照審核條款要求,門診藥房值班藥師每晚對當天處方進行全面審查。每張處方中出現的每一項目不符合《處方管理辦法》之處稱為一處錯誤,單張處方中出現一處錯誤即為不合格處方。對不合格處方錯誤之處進行逐項質控登記。取全年177 532張處方質控登記進行分類、統計、分析,檢驗執行標準的運行情況,發現仍然存在問題。

2 結 果

審查發現處方書寫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在177 532張處方中,不合格處方2805張,不合格率為1.58%,不合格處方中出現的錯誤有2848處,有2處錯誤以上的處方為43張,占不合格處方的1.53%。處方前記是病人的基本情況描述和簡單病情介紹,包括門診號、費別、科別、年齡、性別、姓名和臨床診斷。處方正文是藥物治療方案和藥物具體使用的記錄,包括藥品名稱、劑型、規格、數量、單位、用法、用量、用藥途徑、皮試結果、藥物品種、結束符號等。處方后記是醫生和藥劑人員對處方中內容的認可和責任確定,包括醫生簽名、調劑人員簽字、審核人員簽名、處方金額等。處方中出現的錯誤按照處方前記、正文、后記三大類,分別統計(見表1、表2、表3、表4)。表1 處方差錯分布表 表2 處方前記錯誤分布表

臨床診斷是為藥師審核處方提供的資料,缺少臨床診斷、臨床診斷不準確就有可能造成藥師審核處方的漏失,可增加發生藥物治療糾紛的可能性。

處方正文錯誤中最常見的錯誤是醫生涂改后未簽字及注明修改日期(處方開具當日有效。特殊需延長有效期的,應由開具處方的醫師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不超過3天,未加注明的應視為當日有效)、藥品名稱不規范、藥物用法不完善、藥品規格劑量不完善、臨床診斷與用藥不符分別排在處方正文錯誤的前5位(見表3)。表3 處方正文錯誤分布表 處方后記錯誤中最常見的有缺藥品金額、醫生簽字不規范、審核藥師漏簽字、調劑藥師漏簽字等(見表4)。表4 處方后記錯誤分布表

3 討 論

處方前記、正文和后記組成了處方的主體部分。這次發現處方正文中出現的錯誤數為2554個,占全部處方錯誤數的91.05%。在所有差錯中,醫生涂改后未簽字或修改日期是全部處方錯誤中最常見的問題,占據了正文錯誤的26.55%,占全部錯誤的24.17%,注明修改日期是《處方管理辦法》的要求,疾病是一種不斷變化和進展的動態過程,處方中的藥物治療是根據當時的病情做出的。醫生涂改后未簽字的處方,不能完全支持醫生用藥方案,也不排除他人的修改行為,缺乏嚴謹性,它們是保證處方的完整性和嚴肅性的一種要求。

處方正文錯誤中的藥名不規范、用法不完善、臨床診斷與用藥不符、未標注皮試結果等,存在用藥安全隱患,與藥物差錯和藥源性疾病具有非常直接的關系,是造成醫療差錯較大的潛在危險因素,積極改正這些正文錯誤可以有效降低醫療差錯的發生率和減少醫療糾紛。藥名不規范占全部不合格處方錯誤的17.61%,藥品用法不完善占17.33%,臨床診斷與用藥不符的占8.38%、未標注皮試結果的占7.63%,藥品名稱要規范,書寫藥物的通用名或專用名順序是:《中國藥典》中名稱、經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并公布的藥品通用名稱、新活性化合物的專利藥品名稱和復方制劑藥品名稱。完善的藥品用法應包括用藥與診斷是否相符,劑量、使用方法(應該考慮到藥物半衰期、生物利用度、時辰藥理學、給藥方案的選擇,如抗菌藥物的圍手術期、非手術感染患者使用療程及給藥方案必須兼顧藥動學/藥效學/不良反應等內容)是否正確,有無配伍禁忌等內容,既能反映病人用藥的記錄,也是藥師告訴病人如何服藥的依據。此項缺少或不全,有可能發生病人誤服或濫服等的危險。

《處方管理辦法》第六條第7款規定: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藥品。此次調查中發現超過5種藥物的處方有24張,占全部不合格處方的0.85%,小于雷招寶的報道11.4%[2],與藥師第一時間審方時發現拒絕調配退回醫師處修改相關。據報道:2~5種藥物并用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4.2%;6~1種藥物并用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7.4%;11~16種藥物并用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24.2%;16~20種藥物并用的發生率增加40%以上[3]。所以,進行藥物治療時,能用一種藥物治愈疾病的,不要使用兩種藥物,超過5種藥物聯合應用時,不良反應發生率急劇上升,若是患有5種藥物聯用仍不能治療疾病的患者,應勸其住院治療,既是對患者負責又是對醫生自己的醫療行為負責。減少不合格處方數量,藥劑人員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藥師嚴把處方質量關的意識。當患者拿來存在不合格處方時,藥師應及時電話通知醫生,修改處方后進行調劑。我院藥劑科每月將處方質控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匯總,上報主管院領導,全院例會進行處方點評,并對有關醫生、藥師進行一定經濟處罰,對增強其責任心,減少不合格處方數量效果明顯。

《處方管理辦法》頒布實施已兩年多,我院門診處方質量明顯提高,面對存在問題,仍需繼續加強《處方管理辦法》的宣傳和學習,使每位醫生都真正按照《處方管理辦法》標準規范書寫處方,改正不良書寫和用藥習慣,藥師要加強對處方的審核,減少或避免藥物治療差錯和藥源性損害,使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合理。

參考文獻

[1] 金有豫.治療學的藥理學基礎[M].第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8.

醫療技術臨床管理辦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抗菌藥物 合理用藥 細菌耐藥

中圖分類號:R951; R197.32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9-0003-04

Implementing “th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DONG Ping1*, MENG Xian-min1,2, XU Yin1, ZHANG Yong-xin3**

(1.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08, China; 2.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3, China; 3.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h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called Measures for short) issued by Ministry of Health put forward the definite criteria for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thods taken in our hospital and achievement made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roblems found out to need solving in the future for deepe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s”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other medic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s; rational use; bacterial resistance

抗菌藥物自問世以來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是國內臨床應用范圍最廣、品種最多的一類藥物。但是,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導致的毒副作用和二重感染增多、醫療費用增高等問題同樣不可忽視,特別是細菌耐藥明顯加劇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1],2011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即為“控制細菌耐藥——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將無藥可用”。為加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長效機制,衛生部于2011年4月制定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為《辦法》)并于2012年以衛生部令的形式正式頒布執行,同時發起了為期3年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2],對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管理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明確了責任,以期能夠層層監督、落實。基層醫療機構的管理者及醫務工作者必須在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學習和貫徹落實這些文件的精神,不但要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藥物,更要做好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保障患者的合法權益與用藥安全。筆者就所在單位貫徹落實《辦法》的一些措施、取得的實效以及尚存在的問題作一總結和介紹,為深入開展此項工作打下基礎。

1 完善組織機構,加強學習、宣傳并嚴格落實《辦法》的要求

1.1 建立醫院監督管理組織并制定管理規范

根據《辦法》的要求,我們建立和健全了本單位抗菌藥物管理的機構、工作制度和監督管理機制。在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下設立抗菌藥物管理領導小組和工作組,明確院長為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組員由醫務、藥學、感染性疾病、臨床微生物學、護理和醫院感染管理等部門負責人和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共20人組成,每半年召開1次專題會議,落實抗菌藥物管理的相關工作。抗菌藥物管理領導小組和工作組負責制定年度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方案,貫徹執行醫療機構藥事管理和抗菌藥物使用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定和落實本單位抗菌藥物治療性和預防性使用細則、抗菌藥物品種目錄、采購品規目錄以及分解管理目錄等,推動抗菌藥物相關技術性文件的實施與監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磴口县| 综艺| 分宜县| 长垣县| 来凤县| 新河县| 邵东县| 文水县| 延吉市| 合川市| 响水县| 巴林左旗| 宁阳县| 青川县| 潞西市| 吉木萨尔县| 遂宁市| 东莞市| 博湖县| 南投县| 容城县| 普兰县| 淳化县| 鹤庆县| 开封市| 云和县| 姜堰市| 渭源县| 长顺县| 团风县| 霍邱县| 丰县| 乾安县| 井陉县| 卓尼县| 灌阳县| 阿拉善左旗| 普兰店市| 右玉县| 岐山县|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