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校本課程的特征

校本課程的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本課程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校本課程的特征

校本課程的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校本課程;資源優勢

思想政治課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法律和哲學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正是由于它涉及面廣、聯系社會生活密切,所以就決定了它在校本課程開發資源上具有其獨特而豐富的優勢。如果我們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能夠充分把握思想政治課這一獨特而豐富的資源優勢,既可以使思想政治課的作用發揮得更好,也可以為校本課程開發拓寬資源領域。我認為,思想政治課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獨特而豐富的資源優勢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文本資源優勢

思想政治課新教材所涉內容豐富,幾乎涉及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所選材料生動,運用了豐富的數字、圖表、圖片和漫畫等表現主題;聯系社會生活緊密,許多案例和問題探究都來自于社會生活。我們可以從這些豐富、活潑的教材文本上獲取校本課程開發的動因和資源。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經濟生活》中有關貨幣的文本介紹,開發有關“貨幣收藏”之類校本課程;通過《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有關民俗文化的文本介紹,開發有關“世界民俗、風俗”之類校本課程;通過《參與政治生活》有關政府職能的文本介紹,開發有關“了解我們的政府”之類校本課程等。

二、生活資源優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從這一要求出發,我們新課程下的思想政治課內容大都是來自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學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對社會生活和學生自身生活的一種提煉和升華。正是由于思想政治課源于生活且生動地再現了生活,所以我們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就必須充分利用好這些生活素材為校本課程開發服務。比如某中學開發的校本課程《股票趣談》、《我是公民我參與》、《民族節日趣談》、《生活中的哲學小故事》等,其素材都是來自于思想政治課,都是從思想政治課中一些生活化素材中加以提煉而開發出來的,因而都是學生感興趣和較為熟知的。

三、德育資源優勢

校本課程的特征范文第2篇

校本課程與辦學目標相結合

校本課程的開發應建立在學校辦學目標的基礎之上。只有明確了辦學目標,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才能延伸。校本課程建設是我校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步驟之一。第一,校本課程與校園文化的契合,就是要將學校的教學理念體現在校本課程開發的每一個環節中。要準確、生動、形象地反映出學校文化特色;第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主動參與,通過教師的共同協作和努力,來提升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教學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為教師能夠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新知識結構、加強知識施教、進行自我反思搭建了平臺,從而也經歷了一個知識成長的過程;第三,校本課程創建的直接原因是最大程度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全面發展,這也是“以生為本”在課程建設上的必然要求和體現;第四,農村校本課程要求突出區域性、特色性等,學校要發揮自身優勢,挖掘農村資源,確定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題,活動內容等。農村校本課程建設工作與育人目標的有效契合,將會推動學校辦學目標的實現,帶動學校由“辦學特色”向“特色學校”轉變。

提升校本課程開發實效

農村小學校本課程是新課改下誕生的課程形態,農村校本課程的實施與傳統課程形態存在著多方面的沖突,主要表現在教師思維的局限性和被動情緒對課程實施產生的阻礙。因此,在校本課程的實施與管理中,第一,首先要以會議、論壇等形式,對全體教師進行新課改理念的培訓,尤其要重視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第二,要結合辦學目標,通過各種形式向教師宣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意義、目標、內容,課改和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提升的關系等,使教師在全面理解校本課程的基礎上,激發教師參與并推動校本課程實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要做到以點帶面,典型引路,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學校要推出幾個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案例,并通過培訓,讓教師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和有效措施,從而對自己的校本課程開發起到指導作用,提高校本課程實施的實效。

整合農村資源深化課程內容

農村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整合資源,而跨學科整合是可行性的實施策略,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如下幾方面著手進行:第一,結合農村的社區文化特征開發校本課程,農村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教育資源和具有個性特點的文化底蘊,極具開發價值。比如,農村風土人情、地方名人、傳統文化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一方水土的文化,是豐富的校本課程資源;第二,結合農村的地理特征開發校本課程,賦予校本課程突出的自然特色。由此增強小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樹立為家鄉的建設做出貢獻的信心和決心。這也是我們校本課程開發必須關注的層面。我們還可以結合本校所處的地理位置、風味特產、農作物特點等,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素材;第三,依托農村的背景開發校本課程,突出其社會特色,挖掘出其中所蘊含的德育素材,這也是農村小學所獨有的優勢所在。

校本課程教學研究

教學活動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主要環節,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課程開發行為最終要在教學活動中落實,并為教學活動服務,教學活動的質量決定了整個課程開發的有效性。由此可見,教學活動的重要性。

在校本課程教學中,校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校長是教研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過程的指導者、參與者,校長要給老師做好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校長要明確校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提出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思路,合理充實課程內容,要定期組織召開課程編寫會議,聽取教師的匯報,教給教師課程開發的有效策略,幫助教師除疑解惑,使全體教師領會新課程的思想,樹立主體意識,樹立正確的校本教研觀。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要通過校本課程開發,轉變角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實施者和評價者。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要依據教育方針政策,在進行資源調查和需求調查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也就是對文化的選擇,教師編寫文本、撰寫課程綱要就是選擇一定文化和傳承文化的過程和方法。因此,筆者認為,校本課程開發能增強教師對文化的選擇,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校本課程的特征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課程是傳承文化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而不是文化本身,課程的開發通常是從人類已有的文化選取部分知識作為課程的內容。校本課程又稱“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是由實施課程的學校自己決策、自己設計的課程。在農村中學發展校本課程,應選擇傳承當地農村的特色文化、回歸農村生活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經歷“校本化”的改造,形成農村學校的獨特的校本課程文化。

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學校教育可以將知識、信仰、態度、價值觀及風俗習慣等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以實現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同時學校教育的核心是課程, 課程體現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的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即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適應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各個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可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可見,校本課程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課程類型,需要中小學學校的重視與投入。校本課程又稱“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是由實施課程的學校自己決策、自己設計的課程。因此,學校的校本課程需要對主流文化及當地特色文化等各類文化進行取舍,選擇適合本校課程發展的文化,進而形成學校獨特的課程文化。

一、農村中學教育現狀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必要性

我國城鄉教育差距顯著,一方面表現在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區,教育部門在辦學條件、教育經費、師資配備等資源配置上,實行城鄉不同標準;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一直秉持服務于主文化的宗旨,學校教育的課程取向是以城市現代化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表現為教材和上課所使用的語言來自主流文化的城市話語,很少包含反映農村文化的內容,導致農村文化被邊緣化,使農村教育在服務現代化教育目的導向下,沿著城市教育發展的方向,脫離農村現實生活。正是這種城鄉教育的不均衡發展,使得在同一地域農村學校的學生平均發展水平落后于該地區城市學生。在這一現實面前,農村的中學應該如何發展才能縮小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之間的距離?發展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選擇傳承農村地方文化,形成農村學校的獨特的校本課程文化,是發展農村教育的有力舉措,能夠有效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二、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的文化選擇

課程是傳承文化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課程的開發通常是從人類已有的文化選取部分知識來作為課程的內容。開發并發展校本課程的文化強調課程本身的文化特性,理想的校本課程不但要傳承已有的文化成果,而且要經歷校本化的改造,體現學校自己的校園文化、承載學校的文化傳統、彰顯學校的特色風格。因此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的獨特文化形成要對已有的文化進行選擇,經歷“校本化”過程,體現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的特色風格,充分發揮校本課程實踐對學校文化的積極作用,最終達到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目標。

1.選擇體現當地農村特色的文化。在同一地域的學校教育中,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接受相同的國家、地方課程教育,而這些國家、地方課程的文化采取城市的主文化為取向,由于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存在較大差異,而農村學生在入學前接受的農村文化為主的家庭社會教育,因此在進入學校學習后,往往比城市學生較難適應學校教育開設的國家、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本位、以本校學生為主體的課程開發形式,為了照顧學校及學生的差異、滿足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而開發的一種課程類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

2.回歸生活文化。生活世界最先由德國現象學家胡塞爾提出,其初衷是對抗以事實與意義截然分開為特征的實證主義科學世界觀,理性構成了科學主義的根本特征。由于生活世界對于人的生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生活世界是課程發生的場所,也是課程意義生成的場所。新課程改革提倡課程即經驗,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建議教師進行體驗生成式教學。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選擇生活文化,即課程生活化、生活課程化也就是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生活即課程,意味著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體驗、感受及關注生活,培養學生關愛生活中的人和事,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社會和家庭充滿責任感;社會即課程,意味著課程直接面向社會,與生活融為一體,既使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實際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又使實踐和生活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3.多元共生的文化選擇。現代文化的發展呈現出開放性、民主化、多樣性的特征。當前,我國社會呈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域文化并存的文化多元現象。尤其是農村社會,農村當地文化受到來自城市主流文化的沖擊,使得其對當地文化的發展與繼承不力,農村社會包括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在此背景下,作為學校文化建設重要方面的課程文化,也必須積極面對多元文化給學校教育帶來的嚴峻挑戰。

發展農村中學的校本課程,通過選擇傳承當地農村的特色文化、回歸農村生活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經歷“校本化”的改造,體現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承載學校的歷史傳統、彰顯學校的特色風格,形成農村學校的獨特的校本課程文化。好的積極的學校文化作為校本課程發展的目標,充分發揮校本課程實踐對學校文化的積極作用,最終達到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推動學校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儲朝暉.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鄉村教育邊緣化問題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5).

[2]郭連峰.地方文化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及策略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1,(5).

[3]何善平,郝文武.去農化與向農化: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村教育價值困境[j].集美大學學報,2005,(4).

[4]靳玉樂.校本課程的實施:經驗、問題與對策[j].教學研究,2001,(9).

[5]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李寶慶.校本課程開發的文化使命[j].天中學刊,2008,(4).

[7]陸學藝.走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困境[j].讀書,2000,(5).

[8]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9]孫曙,范蔚.論校本課程發展的文化取向[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4).

校本課程的特征范文第4篇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校本課程;有效整合

新課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課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道德、法律等各個領域,聯系社會生活密切,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和視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很好的資源。因此,我們在依據思想政治課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就必須將二者進行有效的整合。而要實現二者的有效整合,我認為至少要做到如下四點:

(1)把握主題。確立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題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前提。思想政治課由于其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的廣泛,因此,從中挖掘校本課程開發所需的主題,這不是一件難事。我們可以圍繞政治、經濟、文化、哲學、法律、公民道德等方面,選取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識點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題,然后再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拓展和挖掘,從而形成一門主題鮮明、意義深遠、合乎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比如,我們可以從《經濟生活》中“依法納稅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參與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權利”、《文化生活》中“培養‘四有’公民”、《在承擔責任中成長》中“人生價值”等方面確立一個共同的主題——“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然后再圍繞這一主題開發相應題材的校本課程。

(2)選好角度。思想政治課所涉及的內容很多,角度也很廣,但不是隨便一個內容或角度都可以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我們必須對它所展示的內容進行認真的篩選,選取那些有開發意義和開發價值,并且適合于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內容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一般來說,那些純理論性的知識是不宜作為校本課程開發角度的。比如純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抽象的知識性原理等就不太適宜作為校本課程開發角度。因為這些純理論性的知識比較抽象,開發起來難度也較大,且離學生生活較遠,往往不適宜于中學生的水平實際。而那些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相對密切的一些思想政治課內容,如貨幣知識、消費知識、文化傳播知識、公民知識、法律常識、生活上的哲理等,則可以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角度。因為這樣的內容不僅可以進行生動的課程挖掘,而且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和校本課程的興趣。

(3)聯系實際。任何一門課程如果離開了實際,就沒有任何開發意義和價值,校本課程也是如此。我們從思想政治課中挖掘校本課程資源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須聯系三個方面的實際:一是教材實際,也就是說要圍繞思想政治課教材中適合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和主題挖掘校本課程資源,使依據思想政治課資源所開發的校本課程,切實做到基于教材,源于教材,且拓展于教材。二是學生實際。課程是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所以,我們依據思想政治課所開發的校本課程,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考慮到學生年齡特征、個性差異、知識結構、所處環境和特長愛好等。只有這樣,我們所開發的校本課程才能適合于學生,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才能最終有利于學生自身發展。三是生活實際。我們要從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需要這個角度,選取思想政治課中有關社會生活方面的知識作為校本課程開發資源。只有這樣,我們所開發的校本課程才是對思想政治課一種有效的生活化拓展,也才是一門具有生活情趣和生活價值的課程。

校本課程的特征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校本課程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著把校本課程開發當做自制教科書;把校本課程當做活動課程、選修課程來開發,忽視校本課程的本質;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僅重視教師和學校的作用,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等認識上的誤區,筆者就以上這些認識偏差,分別做了針對性的建設思考,以便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有效的意見。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實施,校本課程開發日益成為課改的一大熱點話題,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在開發過程中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我們應該從實踐的層面糾正人們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偏差,加大建設性的思考。

  

1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認識誤區

1.1把校本課程的開發簡單理解成學校自制教材。

有些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前認為校本課程的設置實質上是為學生主體提供認識的客體—知識,認為校本課程設置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因此,把編寫有關地方知識的特殊材料變成了校本課程開發的首要任務。課程不僅是一種結果,而且是一種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學習機會的過程,更是一種關注個別學生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意識。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包含環境分析、課程目標設置、課程組織、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而在運行中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式把這些環節都給不恰當的忽略了,許多內容也被簡單化為教科書的編制了。①這種開發模式大大減少了課程開發的環節,縮短了課程開發的實踐,使校本課程的質量大大縮水,使人們不免對校本課程的價值產生懷疑。

1.2把校本課程理解成學校活動課程、選修課程的開發。

由于校本課程更強調多元和活躍性,它的形式是多樣的、開放的,而活動課程也提倡要考慮到學生在除了教學活動外的其他活動,因此很多人就把校本課程等同于活動課程。誠然,校本課程和活動課程都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改變死板的課堂形式,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興趣、能力、經驗來獲得知識,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但活動課程不能完全替代校本課程。從我們現今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來看,校本課程開發的領域主要集中于選修課和活動課,學校和教師在這兩大模塊上大做文章,給人的感覺就是校本課程開發就是“選修課程和活動課程的開發”。②其實,校本課程開發的范圍可以有不同的變式,可以是活動課,也可以是選修課,還可以是必修課。

1.3把校本課程的開發僅僅歸結于學校或者教師個人,忽視學生的參與地位。

校本課程開發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具體的學校和社區環境,更有效的促進學生個體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提升學校和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自主權。它不僅包括學校或者教師自行開發設計的新的課程,也包括學校或教師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二度開發”得到富有學校和教師個性的課程。③事實上,把校本課程開發認為就是“學校自行開發的新的課程”,一方面說明我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校本課程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效補充;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不能以整體的、聯系的眼光來看待事物存在的形態,從而把它們割裂開來了。現實中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往往是學校領導班子、教師自主進行開發的,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對學生的未來需要、社會需要往往顧及很少。這種單一的開發形式、狹窄的開發內容、短淺的開發目標,必然會影響到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產生平庸的效果。

2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建設性思考

2.1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克服以學校為編制主體的自主開發教科書的弊端。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分析學校所處的內外環境,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因素;要在考慮學生群體的未來發展基礎上,設定具體目標,選擇和確定校本課程的構成因素、課程內容及其呈現方式,選擇合適的對學生學業的評價方式。校本課程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價值,不是面向少數精英學生,而是滿足不同地區學生的差異需要。所以校本課程的評價不應面向全體學生,評價的方法也不全以學業成績為主,而是根據各個學校學生情況的不同,面向學生的發展而評價,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應該以這種更全面而具體,更充滿人性化的評價為主。④

2.2尊重校本課程的實質,超越活動課程、選修課程的禁錮。

校本課程的設置應該彈性化、多樣化,應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合作精神。不要用活動課程、選修課程來替代校本課程,充分把握校本課程的本質,以每所學校自身的特點、條件和資源為依據,以多元化、靈活性為主要特征,突出本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等特色,充分體現校本課程內容的多元化和靈活性的特點。⑤校本課程不一定非得做為選修課,還可以做為必修課,用校本課程開發的嶄新理念和目標作指導,并輔之以具體政策和措施,會受到良好的效果和廣泛的社會效應。

2.3以“三本”理論思考為基礎,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整體聯系,注重學生的參與意識。

教育的宗旨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所以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考慮好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整體聯系。“生本”是“校本”與“師本”的前提和根本目標。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教師本身,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及未來,以學生的共同發展為本。⑥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學校為基地,充分發揮學校內外可利用的資源,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都需基于學校本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廣大教師和學生才能成為校本課程的真正主人。校本課程的開發主張教師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尋求課程的“生長點”,創造出適應學生需要的課程,因此,對教師的自主精神、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相應的多學科知識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校本課程開發中要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依據學生的能力、生活經驗及知識層次、開發具有激發學生興趣的課程內容,使學生主動學習,尊重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特征,開發適合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課程。⑦

總之,校本課程的開發盡管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但只要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價值取向,以學校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構建起完善的課程體系,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郭繼東.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誤區探析.教育科學研究.2004(8).

[2][3]林忠.校本課程開發的認識誤區與建設策略.教育管理.2003(10).

[4]李妍紅.淺議校本課程的本質.隴東學院學報.2010(1).

[5]金小河.校本課程開發過程應當研究的幾個問題.理論創新.2007(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州市| 武强县| 大渡口区| 柏乡县| 清新县| 东阳市| 襄城县| 德保县| 剑阁县| 阜南县| 临邑县| 云龙县| 朝阳区| 昆明市| 宁海县| 莱西市| 荣昌县| 新密市| 仁寿县| 四川省| 铜梁县| 茶陵县| 高密市| 桃江县| 保山市| 子洲县| 贵阳市| 池州市| 金山区| 鸡泽县| 微博| 大埔区| 库尔勒市| 宁远县| 深水埗区| 成武县| 故城县| 西乡县| 广德县| 航空| 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