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級課程管理機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們把“課程”概念引入到青年志愿服務,實現志愿服務從活動課程到學科課程的延伸,通過從隱性課程到“顯性”課程的挖掘,使志愿服務的收獲和體會通過實踐、調研外顯出來;通過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選擇志愿服務項目,使他們獲得專業領域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在服務他人、社會的同時,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志愿服務三級課程的實施要點
1.一級志愿必修課程:以學生興趣為導向
根據學校的規模、學生人數及以往開展志愿服務的傳統,我們選擇了志愿項目穩定、對接服務單位有專人負責管理學生志愿者、參加過的學生感覺對他們影響深遠的12個志愿項目,建立了一級志愿必修課程,內容涉及的主要領域有:助老、助殘的生命關懷領域,名人故居講解的文化宣講領域,關愛小動物、提醒綠色出行的公民意識領域等。
課程負責人由學校團委面向全校學生招募,他們創造性地進行課程建設,包括文化建設(志愿項目的目標、宗旨、服務的理念、logo等),課程建設(業務培訓、崗位安排、反饋交流),管理機制的建設(考勤、計時、評價),努力營造志愿課程文化。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點甚至職業理想,自主選擇志愿課程。每個學期可以從12個志愿項目中選擇1-2門。
因為志愿必修課程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學生動力十足,不僅積極參加活動,還自主建設微博、微信公眾賬號,及時分享志愿服務的心得和體會。
2.二級志愿選修課程:以團組織生活為導向
志愿服務選修課程以團組織生活的形式開展,廣泛吸納班中非團員同學一起參與,重點發揮團組織的榜樣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課程內容主要由各團支部組織的志愿服務項目和校內校級志愿服務項目組成。課程負責人由團支部書記擔任,主要負責志愿服務項目的目標、宗旨及服務內容的確立。
3.三級志愿自修課程:以個人公民意識為導向
志愿服務自修課程是學生根據個人喜好和客觀條件,自行聯系需要志愿服務的社會單位,以個人為單位進行志愿服務。這更大限度為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提供了方便,也為志愿者專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網絡出
>> 基于“可能-滿意度”的外債風險評價模型及其應用 云模型理論在網絡課程滿意度 評價模型構建中的應用 多標準顧客滿意度分析模型及其應用 銷售類企業客戶滿意度評估模型及其應用 課堂滿意度評價模型及參數估計 基于云模型的病房護理滿意度評價 顧客滿意度評價模型綜述 農業保險農戶滿意度評價研究 基于用戶滿意度的政務微信服務質量評價模型及其實證研究 顧客滿意度:SEM模型 Web搜索引擎滿意度模型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用戶滿意度視角下微博客月艮務質量評價模型研究 基于顧客滿意度的汽車消費者評價模型構建 工廠員工滿意度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構建 網絡經濟環境下客戶滿意度動態分析評價模型 城市再生資源利益相關者滿意度評價模型及實證 中小型企業員工滿意度CIM模型評價研究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電子政務信息服務公眾滿意度評價 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客戶滿意度評價模型構建 北京市休閑農業的市場需求特征與滿意度評價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2XGL010);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2011YBJJ021)
作者簡介:黎 靖(1989-), 女, 重慶開縣人,主要從事項目管理、農村經濟方面研究。E-mail:
摘要:近年來,社會各界對農業水價改革特別是水費計價問題反映較多,分析研究農業水價滿意度影響因素,對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水價至關重要。選取21個影響農業水價滿意度的因素作為基本分析變量,借助因子分析和層次分析法(AHP),構建農業水價滿意度評價模型,并以山東省濱州市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該市影響農業水價滿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工程建管水平、供水本身質量、農戶收入、管理機制以及農戶承受能力,具體21個變量中,影響較大的因素依次為:供水工程建設成本、運行及管理成本、末級渠系配套、家庭人均糧食收入、農戶支付意愿、灌溉用水質量等。
關鍵詞:農業水價;滿意度;影響因素;層次分析(AHP);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672-1683(2015)04-0793-05
Evalu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satisfaction
LI Jing
(College of Management,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hot debate about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reform in recent years,especially the charge of water price.Analysis of the impact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satisfaction is essential to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In this paper,21 impact factors affecting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satisfac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basic variables,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velop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satisfaction,which was applied in Binzhou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agricultural water price satisfaction include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level,water supply quality,farmer’s income,management mechanisms,and farmer’s bearing capacity,and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re water supply project constructioncost,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ost,end-canal facilities,per capita income of grain,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y,and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Key words:agricultural water price;satisfaction;impact factor;AHP;factor analysis
農業灌溉是糧食增產增收的重要保證,綜合改革農業水價大力發展灌溉事業關系著農業建設、農村發展、農民進步。近幾年來,各政府機關采取了一系列關于農業水價改革的積極措施,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進一步說明目前農業水價滿意度仍有待提高。國內部分學者將影響農業水價滿意度的因素歸結為自然、社會、經濟、工程及環境等方面[1-5],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仍不夠全面、具體,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不足。因此,為進一步制定合理、滿意的農業水價,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本文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5-10],創新性地運用定性與定量綜合分析方法,選取21個變量指標,結合因子分析法的客觀分析和層次分析法(AHP)的主觀分析得出各變量客觀權重值,由此,構建出基于影響因素的農業水價滿意度評價模型,并通過實際調查農業水價影響因素的真實情況進行模擬計算,得出各因素的影響程度,為當地政府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提供科學合理的評價與決策依據。
1 滿意度評價模型的建立
1.1 農業水價的影響因素
農業水價受多方面原因影響,由國內外相關研究及目前各灌區水價實際情況,可將農業水價滿意度影響因素大致分為21個變量,具體表述為:灌溉用水質量x1;灌溉用水利用率x2;灌溉用水穩定性x3;灌溉用水及時性x4;水資源數量x5;農戶支付意愿x6;農戶支付能力x7;家庭人均糧食收入x8;增加糧食收入占總收入比例x9;價格管理體制x10;農業種植結構x11;水價征收形式(終端制/兩部制)x12;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x13;水管單位性質(公益/盈利)x14;地區社會發展水平x15;供水工程建設成本x16;運行及管理成本x17;灌溉用水計量設施x18;末級渠系配套x19;取水方式(外地調水/當地取水)x20;水環境保護x21。
1.2 因子分析測評滿意度的數學模型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一種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丟失將眾多原有變量濃縮成少數幾個因子,如何使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釋性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11]。
設x1,x2,x3,…,xn為原始變量指標,標準化處理xi(i=1,2,…,n)樣本數據使其均值和標準差分別為0和1。將變量x1至x21分別用k(k<n)個因子f1,f2,f3,…,fk的線性組合來表示,即有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其矩陣的形式表示為X=βF+u,β為因子載荷矩陣,βij(i=1,2,…,n;j=1,2,…,k)為因子載荷,表示第i個變量在第j個因子上的負荷。u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變量不能被因子解釋的部分。
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影響農業水價滿意度因素的公共因子,可以得到具有實際命名解釋性的潛在變量,而將此些變量作為評價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既可完整、合理地解釋一級指標,也避免了三級指標之間的多重共線性。
1.3 模型指標權重的確定
1.3.1 二級指標對于一級指標的權重
因子fi方差貢獻的數學定義為 :s2j=∑ni=1β2ij,即為載荷矩陣β第j列元素的平方和。該值越高,說明相應因子的重要性越高,綜上,可以利用式(2)表示一級指標。
F=λ1∑kj=1λjF1+λ2∑kj=1λjF2+…+λk∑kj=1λjFk(2)
式中:λj/∑kj=1λj即表示第j個二級指標對于一級指標的權重。
1.3.2 三級指標對于二級指標的權重
考慮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三級指標對于二級指標的權重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因子分析賦權是通過實際收集數據將問題數理化,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本文將兩者相結合,最終確定了三級指標對于二級指標的權重。
假定下層元素C1,C2,…,Cm受上層元素Bk支配,得到兩兩比較判斷矩陣C=(Cij)m×m。為避免邏輯判斷錯誤,用CR(隨機一致性比率)對判斷矩陣β進行一致性檢驗,具體表達見下式:
CR=(λmax-m)/m-1RI(3)
式中:λmax為矩陣C的最大特征根;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或經調整后)小于0.1時,可認為判斷矩陣C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其次,將原有n個相關變量標準化后進行線性組合,利用最小二乘意義下的回歸法進行因子值系數估計,因子得分函數表達如下:
Fj=αj1x1+αj2x2+…+αjnxn (j=1,2,3,…,k)(4)
通過(4)式對Fj和與之相關的部分原有變量作回歸分析,所得回歸系數即可表示三級指標對于二級指標的權重。綜上,可采用(5)式來確定最終客觀權重。
λj=λj(AHP)?λj(FA)∑mj=1[λj(AHP)?λj(FA)](5)
式中:λj(AHP)為使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的主觀權重;λj(FA)為層次分析法所確定的客觀權重[12]。
1.4 農業水價評價模型
聯立公式(2)和公式(5),計算各指標所占權重值w,則農業水價滿意度評價模型即可表達為
F=w1x1+w2x2+w3x3…+w21x21(6)
2 實例研究
山東省濱州市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極不均勻,造成其冬、春干旱少雨,引黃供水是全市農業生產主要來源。本文通過社會實踐調研對濱州市部分灌區1 000多名農戶進行了農業水價滿意度影響因素問卷調查,最終形成1 000份有效問卷。問卷三級評價指標即為影響農業水價的21個因素變量。
2.1 因子分析滿意度影響因素
通過巴特利特球度和KMO檢驗方法進行分析。表1中,KMO值為0.880,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1 103.609,對應概率值接近0,達到顯著性水平,表明原有變量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根據特征值(一般取大于1)準則,提取5個公因子,作為農業水價滿意度的二級指標。表2是5個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
由表2第三組數據項可以看到,提取的5個因子解釋了原始21個指標變量總方差的67.119%,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7.119%。可認為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果效度。由于提取的5個因子在原始變量上的載荷系數相差不大,需對因子載荷矩陣實施正交旋轉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見表3。
由表3可知,供水工程建設成本、運行及管理成本、末級渠系配套、取水方式、水環境保護等原始指標變量在第1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故第1個因子為工程建管水平;灌溉用水質量、灌溉用水利用率、灌溉用水穩定性、灌溉用水及時性、水資源數量、灌溉用水計量設施等原始指標變量在第2個
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故第2個因子為供水本身質量;農戶支付意愿、農戶支付能力、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地區社會發展水平等原始指標變量在第3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故第3個因子為農戶承受能力;價格管理體制、農業種植結構、水價征收形式、水管單位性質等原始指標變量在第4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故第4個因子為管理機制;家庭人均糧食收入、增加糧食收入占總收入比例等原始指標變量在第5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故第5個因子為農戶收入。
2.2 水價滿意度評價
由因子分析滿意度影響因素結果確定工程建管水平、供水本身質量、農戶承受能力、管理機制、農戶收入為5個二級指標,三級指標x1至x21的分布見表4。
2.2.1 指標權重的確定
由表2第一組數據項可看出,5個主因子對應的特征值分別為8.679、1.806、1.330、1.265、1.016。根據公式λj/∑n1λj(j=1,2,3,4,5)求得各因子的貢獻率分別為0.616、0.128、0.094、0.090、0.072,故總的滿意度評價值可以表示為:
F=0.616F1+0.128F2+0.094 F3+0.090F4+0.072F5 (7)
(二級指標對一級指標的權重)
實地進行調查問卷的同時,對各三級指標的重要性也進行了現場咨詢,其結果見表5。
根據5個二級指標,需建立5個重要性判斷矩陣,由表4可知,5個判斷矩陣分別為5階、6階、4階、4階、2階方陣。
由表5、公式(8)聯立,得出5個重要性判斷矩陣(限于篇幅,此處省略具體表達式)。判斷矩陣對應最大特征值分別為5.188 1、6.047 5、4.147 8、4.020 6、2,最大特征值對應特征向量歸一化處理可以確定三級指標對于二級指標的主觀權向量分別為[0.2710,0.4360,0.1886,0.0305,0.0739]T、[0.2551,0.2551,0.0364,0.2551,0.1441,0.054]T、[0.4897,0.3187,0.0460,0.1456]T、[0.3593,0.1925,0.0815,0.3593]T、[0.7500,0.2500]T。
檢查上述判斷矩陣的滿意一致性,得到一致性指標CI值分別是:0.047 0、0.009 5、0.049 3、0.006 9、0。經查表, RI值分別是:1.12、1.24、0.9、0.9、0。將上述結果及各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帶入式(4),可以得到各一致性比率CR值為:0.042 0、0.007 7、0.056、0.007 6、0。顯然,各判斷矩陣均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即所求權重值可作為三級指標對于二級指標的主觀權重。
根據因子得分矩陣得到因子得分函數為
將式(10)各系數標準化得到三級指標對于二級指標的客觀權重各為:[0.283,0.295,0.156,0.190,0.075]T;[0.215,0.164,0.229,0.213,0.115,0.064]T;[0.283,0.339,0.204,0.173]T;[0.120,0.390,0.344,0.146]T;[0.472,0.528]T。聯立由層次分析法測得的主觀權重帶入式(5),即可得出最終三級指標對于二級指標的綜合權重分別是:[0.312,0.522,0.120,0.024,0.023]T、[0.306,0.233,0.046,0.303,0.092,0.019]T、[0.493,0.384,0.033,0.089]T、[0.217,0.378,0.142,0.263]T、[0.728,0.272]T。即5個因子分別表示為
2.2.2 模型評價
聯立式(7)和式(11),得到最終滿意度評價模型如下:
式(12)中各變量權重系數表明:供水工程建設成本、運行及管理成本、末級渠系配套、家庭人均糧食收入、農戶支付意愿、灌溉用水質量等因素對于該市農業水價的影響較大。同理,可以借此方法得出其他地方各灌區21個農業水價影響因素對水價滿意度的影響程度,從而因地制宜,根據具體模型權重值制定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業水價。實際應用中,設定變量x為認為該影響因素滿意的人數,從而進行加權求和比較出相鄰灌區農戶對于水價設定的滿意程度。
3 結論及建議
農業水價改革是一個復雜而又艱難的過程,其目標必然是制定一個達到農戶最大滿意度,同時兼顧社會各方利益的合理水價。由式(12)可直接判斷出濱州市21個農業水價影響因素對農業水價滿意度的影響程度,并得出二級指標重要程度排序為:水利工程建管水平、供水本身質量、農戶收入、管理機制、農戶承受能力。由此可分析,建管水平高低決定主要供水水價,是影響水價滿意度的主要因素;供水本身質量成為關鍵因素;而農戶收入、管理機制以及農戶的承受能力直接影響水價的制定,是影響水價滿意度的直接因素。
綜上,結合本論文對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結果,對提高農業水價滿意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加大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投入,保證水利工程建管水平。將水利設施建設與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因地制宜確定發展重點和規模,科學規劃、完備水利設施體系,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投入體制,為農業水價改革提供基礎條件。(2)改善農業供水服務質量,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在充分保證農業用水的同時,滿足用水戶對水量、水質、水壓和輸配水管理的要求,力求在運行過程中做到安全可靠、經濟合理。(3)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收費制度。通過建設管理單位對各灌區農業用水實地調研,加強灌區管理組織服務能力,建立適應農村實際的新型農業水利管理機制和價格管理體制。(4)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確定多方滿意的農業水價。根據不同地區科學測算農民實際收入與承受能力,積極推行 “階梯水價”,從而實現全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張茂云,張健,任曉燕.供水價格的影響因素分析[J].水利經濟,2006(6):34-35.(ZHANG Mao-yun,ZHANG Jian,REN Xiao-yan.Factors affecting the price of water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2006(6):34-35.(in Chinese))
從近2年實施情況來看,該專業學期項目在實施階段,存在著項目負責人不明確、團隊成員不穩定、項目內各模塊課時分配不嚴謹、項目實施及評估考核措施不健全等問題,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在項目內容的設置上,存在著項目內容不緊湊,各模塊課程分配不嚴謹,設計質量不高的問題,主要還是以原有單項專周實訓項目的簡單拼湊為主,課程間銜接不夠,項目內容體現學科關聯度還不夠緊密,未體現課程間的融合。以《電工電子基礎綜合技能實訓》項目的內容為例。該項目的內容模塊主要包含電工技能基礎、電工電子仿真軟件應用、模擬電子技能基礎三個方面的內容。但實際執行的學期項目中,教學內容并未將這三塊內容有效地串接成一條線,更多的是僅在形式上“合并”為學期項目。該專業其他幾個學期項目也存在類似情況。故該專業學期項目在管理機制及內容設置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設計,科學設置,提升其內涵質量。
2學期項目管理機制與內容設置
2.1完善管理制度
學期項目是一個綜合性的教學項目,更多地可將其看成一門綜合了多門課程的復合課程。面對這類綜合性的項目建設,不再是單個人就能完成項目的實施,在項目管理、項目實施、項目考核等方面需要綜合安排,落實專人負責。完善這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專業負責人為中心,明確學期項目實施的組織結構,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學期項目團隊成員間的分工與職責,方可使學期項目有序、有效地實施。
2.2組建項目團隊
要想使學期項目能高質量、高效率地實施,還需要有固定的項目團隊成員,并為各個項目團隊確定好項目負責人,實施項目負責人制度。首先,應是以專業帶頭人為整個專業學期項目的負責人,每個分項目還應有具體的項目負責人,然后由各項目負責人聯系科任老師,組建項目團隊。形成教學系部、專業帶頭人、項目負責人“三級管理”架構。在此基礎上明確分工,使項目有序實施。
2.3完善學期項目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學期項目作為綜合性的教學項目,首先需要進一步完善學期項目的課程標準,在課程標準中明確學期項目的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課程實施、項目評估手段與方式等內容。完善的課程標準,能夠更規范地讓任何一位團隊老師清楚學期項目的教學要求,方便做好整體教學設計,也方便規范教學。
2.4學期項目教學內容設置思路
對于學期項目這類綜合實訓課程,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課程解決某些問題,為進一步培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奠定基礎。在設計這類綜合學期項目時,則應該認真思考各門課程的銜接關系,設計一個真實、課程間銜接緊密、應用性強、易于實施的綜合性項目。以第二學年秋期的學期項目為例,該期學期項目主要體現《音響技術》、《高頻電路》、《數字電路》、《protel印刷電路板設計》、《單片機》等這五門課程間的銜接和應用。設計這期的綜合項目時,如可以考慮設計一個有數字調頻和顯示功能的收音電路,收音功能需用到《高頻電路》的相關知識,數字調頻和顯示則可用到《數字電路》和《單片機》課程的知識,音頻信號處理則可用到《音響技術》課程的知識,最后還可用《protel印刷電路板設計》的相關知識,設計出電路的PCB。總之,讓學生通過完成這樣的綜合項目,既能夠讓學生充分運用到5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實現課程間的有效銜接,又能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3結語
持續強化針對性的全員課程培訓。進一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素養,適當向郊區、農村、薄弱地區傾斜,提升學校干部的課程領導力、執行力,提升教師的課改理念意識、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課程研究能力,拓寬教師的專業成長途徑。
發揮先進成果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加強區域、學校之間在課程研發、教學實施、管理機制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動,及時宣傳推廣課程建設取得的階段性優秀成果。重視課程專家組的指導與引領,確保基層課程建設工作始終在科學健康的軌道上運行。
還原地方、校本課程的應有功能。緊密圍繞區域基礎教育目標定位和人才需求趨勢,進一步加強學校三級課程的有機整合與整體設計。研發出充分體現區域特色的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真正發揮課程服務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傳承區域歷史傳統、提升區域文化品位的重要作用。
探索與新課改相適應的考核評價體系。努力構建并盡快施行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突出發展和激勵,利于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利于教師職業規劃發展,真正做到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指標多元,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評價相對單一滯后、嚴重制約課改工作良性推進的現狀。
推進區域內優質課程資源均衡建設。正視區域內城鄉、校際之間多方面的現實差異,探索干部、教師的合理流動、城郊輪崗、下鄉支教等機制,著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普惠、公平。采取切實措施杜絕學校之間在辦學質量方面進一步拉大距離的趨勢,扭轉部分學校長時間處于薄弱位置的局面。
信息技術與課程實施深度融合。加強區域信息化建設的全局規劃設計,搭建區域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向各區縣和學校逐步開放信息系統技術接口,實現省、地市、區縣、學校多級信息系統有效銜接、融合發展。形成覆蓋各級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管理、交換、分析、應用的網絡支撐載體,為優質資源共享提供統一渠道。
關鍵詞:課程安排;實訓管理;學習組織
中職教育在突出技能教學的前提下,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的變革必然要求教學組織形式也進行變革,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近年來,鄞州職業高級中學在校學生人數大幅增加,僅汽修專業在校人數已超過600余人,教學設備投入近億元。雖然硬件得到巨大改善,但是,專業教學依然要面對教師數量缺乏、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汽修教研組積極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嘗試,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為有效組織汽修技能教學,學校嘗試建立了中職汽修實訓教學的三級管理體系,三級管理體系由課程安排、實訓管理和學習組織三部分組成,在實踐教育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程安排:融合式實訓課程
為了更好地開展汽修技能教學,對汽修實訓課的課程安排進行相應改革,突破了傳統的中職學校以學科課程為基礎的排課與管理模式,實施以技能教學為中心的融合式實訓課程安排,實現了中職教學管理模式的轉變。除了全校統一安排的文化基礎課程外,在汽修專業課程上,取消了原來的汽修理論課與技能課之分,統一以實訓課為載體安排教學。學生上課就是學習各個汽修技能項目,沒有理論課與技能課之分,真正實現了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在課程管理上的融合。
汽修專業實訓課安排流程圖
■
一年級的課程安排有兩個特點:一是分組安排。一個班一分為二,每一部分約20個學生,這些學生分成4組,每個小組共用一個工位。二是按工廠的任務來設定學習項目,各個項目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任務。一年級學生的學習,分成兩個主項目通道,一個輔項目通道(專業引導課)。一半的學生學習機修,另一半學習電氣,為期一學期;第二學期互換學習通道。如遇工場使用重疊,則啟用輔通道進行調節。
一年級的課程,根據學生學習任務的變化,每周都調整部分課表,以便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汽修專業技能。通過這些合理安排,學生在一年級時就可以學完汽修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原來相比較,教學效率提高將近■,并且也提高了工場的使用率。
二年級時,學校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學生進行的是專項學習,在固定的企業里進行固定項目的對應專項訓練,學習該汽車企業的汽修技能。
進入三年級,學生就開始進入各個企業進行頂崗實訓,在實踐中應用和提升汽修技能。
二、實訓管理:“六定三考”機制
在“班級(工場)固定――學生流動”的走班制整體教學框架下,對每個實訓工場實施“六定”要求,即定實訓時間、定實訓工場、定實訓項目、定實訓教師、定實訓學生、定合格指標。其核心就是一位教師承擔一個工場的一項實訓任務,負責在一定時間里使一定數量的學生掌握一定水平的技能,從而使得設備管理保養有專人,極大地發揮了設備在實訓中的使用效率。
為進一步保證實訓教學質量,學校摸索實施了“三考”制度。這一制度指的是,在學生完成某個項目的技能學習之后,學生之間根據考核表交替進行互考;同時,教師對學生按照技能標準進行再考核;最后,學校按照30%的比例對學生進行抽考,以監督教師的教學工作。
“六定三考”實訓管理機制解決了學生技能實訓的整體管理難題,使學生的學習選擇得到充分尊重,使學生學習有專人負責,設備使用、保養有專人管理,更重要的是極大地發揮了實訓設備和學習資源在教學中的使用效率,極大地提高了技能教學的效率。
三、學習組織:技能學習合作小組
經過長時間的教學實踐,學校對學生汽修技能的學習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創新組建技能學習合作小組。即將工場內同一學習時間的小組(4人)實行明確分工:一人負責維護手冊,嚴格按照維護手冊的說明進行實際操作;一人負責工具,進行規范使用和放置;一人負責零件管理,將零件分層次規范擺放到零件架上;一人專注于拆裝、檢修工藝的學習。如此四人構成一個學習小組,在學習的過程中,角色不斷輪換,直到每個人學會、學好,使小組成員對汽車零部件的拆裝、檢修過程有更全面的理解。
通過小組合作,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通過輪換角色,熟悉汽修各個環節。通過觀察其他同學的操作過程,了解易出現錯誤的步驟,使得維護技能的學習更有效、更快捷、更直觀、更深刻。
在技能學習過程中,學生根據不同的項目任務,在教師的合理指導和監督之下開展合作實踐活動。與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基于不同的任務開展合作學習,多種學習經驗得以共享,小組合作使得學生的學習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技能學習效率倍增。在互助合作中,學生的信息檢索和搜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性改變。
在三級管理體系中,這三部分內容銜接密切,有機組合,突破了傳統的教學管理方式,創新應用教育學、管理學理論應用于職業教育實踐,構成了高質量汽修實訓教學的重要保障,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從而使學校的汽修專業教學質量得到迅速提升,學生的汽修技能獲得了迅速的提升,不僅表現在理論知識上,而且表現在動手操作上。
經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生技能有了明顯提高,各級技能大賽的競賽成績可以說明。在近三年中,我校已經擁有全國級一等獎10項。此外,根據近年來學生的就業情況分析,我校汽修專業的學生憑著過硬的技能深受汽修企業的歡迎,對口就業率達到95%以上。
參考文獻:
[1]陳晶晶,朱國清.基于職業群模式的美國職業教育終身化實踐評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