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玉米調查報告

玉米調查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玉米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玉米調查報告

玉米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一、調查的方法及對象

根據此次調查統計對象的要求,我們提取了全市在工商局注冊、在技術監督局取得許可證的各類食品企業名錄,與稅務、農牧局、工信委等部門的相關信息核對后,逐一進行篩選,確定調查對象并逐個實地調查。市重點調查了4家規模相對較大的企業:市白玉豆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市豐達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蘭州愛里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好來喜食品店。縣調查了46戶主食加工店。

二、主食產業化的調查情況

1、市白玉豆制品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市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產業,市放心食品示范企業。主要產品是以大豆為原料的豆腐、豆漿及其他豆制品,年生產能力1000噸(日產能3噸/日),規模較小。經請示省局,該企業屬副食產業而非主食產業,不在此次調查范圍內,故不上報。

2、蘭州愛里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是蘭州愛里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連鎖店市區內共有有3家分店,以加工面包、蛋糕為主,年生產能力10噸(日產能0.3噸/日),規模較小,面粉原料由蘭州總店統一配送。

3、好來喜食品店,以加工面包、蛋糕為主,年生產能力20噸(日產能0.16噸/日),產量小,屬家庭作坊式。

4、縣調查的46戶主食加工店,主要以饅頭、面條、餅子、花卷生產為主,其中:生產饅頭、餅子、花卷的25戶,鮮濕面條生產的21戶,這些均系家庭手工作坊,以個體生產為主,都不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按要求不屬于調查對象。

5、我市至今還沒有米制主食品和速凍主食品生產企業。

三、玉米深加工專項調查情況

根據調查統計對象的要求,市調查了市豐達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縣調查了三家白酒生產企業。

1、市豐達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市酒類流通領域五大放心示范企業,主要原料為玉米、高粱,玉米年消耗能力1000噸(日產能3噸/日),經請示省局,不屬于玉米深加工企業。

2、縣調查了三家白酒生產企業,但經實地了解,這三家企業年生產經營量較小,其產品主要以山丹軍馬廠、武威酒廠的白酒為原料,用自己的技術進行勾兌生產,年生產白酒數量較小,經營量均在3000-4000斤之間,亦非玉米深加工企業。

玉米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泌尿系統疾患農村居民太和堂鎮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有9億多農民。在我國,農民自我保健意識缺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大病拖,小病扛”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些都嚴重威脅到農民的健康。由此可見,關心農民的身體健康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泌尿系結石已成為當前農村的主要健康問題,尤其值得關注。因此調查太和堂鎮農村居民的泌尿系統疾病的發病情況和日常生活習慣,以便探討其與泌尿系統疾患的相關性,并為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制度和防治措施,以及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調查小組從太和堂鎮隨機抽取了192個村民進行了尿十項檢驗,現做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隨機抽取的192位村民中,男性58人,占抽取人數的30.21%,女性134人,占抽取人數的69.79%。

1.2方法:桂林優利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尿十項試紙條。

1.2.1尿十項及其參考范圍:白細胞、酮體、尿膽原、膽紅素、尿比重、隱血、蛋白質、葡萄糖、亞硝酸鹽、酸堿度的分析。正常參考范圍是:白細胞(-)、酮體(-)、尿膽原(

1.2.2走訪調查了解當地居民的一些生活習慣,對泌尿系統疾病的認識程度,以及就醫方式。

2結果

2.1與WHO公布的發展中國家泌尿系統疾病發病率相比,太和堂鎮泌尿系統異常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百分比是發展中國家的兩倍,是發達國家的五倍。見表1、表2。

2.2調查的192位太和堂鎮的居民中,常喝生水的有150人(78.13%),由此可見當地居民對飲水衛生不注意。太和堂鎮農村居民日常飲水習慣的調查結果見表3。

2.3調查的192位太和堂鎮的居民中,膳食以葷菜為主的有137人(71.35%)。太和堂鎮農村居民日常膳食結構的調查結果見表4。

2.4調查的192位太和堂鎮的居民中,對泌尿系統疾病的認知程度較淺的有186人(96.87%)。太和堂鎮農村居民對泌尿系統疾病認知程度的調查結果見表5。

2.5調查的192位太和堂鎮的居民中,56.25%的居民選擇去鄉村診所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只有3.65%的居民才選擇大醫院治療,38.02%的居民選擇自己買藥,2.08%的居民因家庭情況等因素選擇不治療。詳情見表6。

3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太和堂鎮農村居民泌尿系統狀況不樂觀,與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泌尿系統疾病發病率相比,太和堂鎮泌尿系統異常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百分比明顯高于平均水平,這一結果與該地村民的不良習慣、對泌尿系統疾病的認知程度和就醫方式的選擇密切相關。首先,通過訪問了解到,該地村民喜歡喝生水,農作時甚至直接飲用水庫中的灌溉水。另外,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村民的膳食結構轉變為高蛋白、高脂肪飲食,我們走訪的居民中,每餐魚肉的攝入量很多,而這可致尿液中尿酸、草酸、尿鈣濃度增高,枸櫞酸鹽含量減低,促使結石形成。泌尿系結石已成為當前農村的主要健康問題。由此可見,健康的習慣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營養、適合的體育鍛煉。再者,村民受到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僅影響其健康狀況,也直接影響著村民對就醫方式的態度和選擇。有研究指出,由于我國健康教育人員業務素質較差,不能有效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而村級醫生大多數未經過健康知識培訓,進而導致大多數村民未接受過健康教育。通過走訪還了解到,當地居民對泌尿感染疾病也有一定認識,知道其危害比較大,但是人們普遍存有一些畏懼心理,有的女性則由于生病部位較隱私,過多考慮隱私保護,使治療上一直存在諱疾忌醫的現象。例如,不到正規醫院治療,增大了之后治療的困難;不進醫院,盲目購藥自行治療,迷信特效藥,急于求成。結果盲目亂用抗生素,更導致了細菌耐藥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要使農村居民選擇積極的、正確的就醫方式,關鍵在于能否將村民的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結論

綜上所述,該地農村居民存在飲水習慣不健康、膳食結構不合理、對泌尿系統疾病的認知程度淺、就醫方式的選擇不當的現象,很可能是導致泌尿系統疾患感染嚴重的主要原因,具體原因我們將做進一步調查。

參考文獻:

[1]魯慧.開展農村健康教育的探索[J].中國醫藥科學,2012,2(6):92-93.

[2]易旺東.江門市棠下鎮農村居民健康調查分析.吉林醫學,2011,32(21):4386-4387.

[3]孫世衛.農村飲用水安全現狀調查[J].農村科技與設備,2010,(8):83-84.

[4]吳聲東,萬金保,江水英.星子縣農村飲用水抽樣調查及問題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9):665-667.

[5]中國預防醫學會,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分會.慢性病的流行趨勢和針治對策[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5,13(1):1.

玉米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大自然的警鐘

九八年那場洪水過后,(洪災,只是長江地區而言,而寧陽地區只能是稱之為降雨量比往年稍多而已),寧陽地區這幾年來一直比較干旱,尤其是夏季。夏季,對以長江沿岸地區的人們來說,要時刻做好防汛準備,而對于山東大部分地區來說,則是做好防旱工作。山東省境內的寧陽縣,曾是一個美麗的農業縣,由于最近幾年的干旱。寧陽縣各城鎮的糧食產量停留在98年水平甚至還有些下降。今年暑假走訪了最南的一個城鎮,發現干旱給他們帶來的危害著實不小,許多地方由于井水短乏,造成一些農業絕產。有一個沙莊村今年的受害情況就整個城鎮來說是中等的。那里的農田,干的崩崩的,用鋤,用鏟,都是十分困難的。人們從早到晚,不分晝夜。由于地下水短缺,從水井帶了流出的水量可以和茶碗里倒出的水相提并論,以往井里有水,不是太缺乏的時候,交易畝的大概用7,8個小時。用電大概有35良,可今年,澆一畝地14個小時還多。而電每小時大約4度。這種情況無疑是給人們雪上加霜,水流的地方,能有水澆地,多也罷少也罷,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事,花錢多少不說。至少還有玉米吃。想那些無水之地的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別人干。想象一下吧,天地間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此,游人曾夸張的說那些地方放一把火就可以讓整塊田著火。可以想象田里的苗都快成什么樣了?人們為了澆地,打了不知多少井/可是都沒有多少水。甚至是沒水。這樣的勞作,耗時又耗力,可回頭看對村里沒多少幫助,我采訪了一個打井隊隊長,究竟誰的情況了解一下,井水的多少一是:地下水的水位,二是:井的位置。若是能打在比較淺的地方,還有能打出水來,在目前這種水位越來越低的情況,競若能搭載泉眼上市最好的事了,可泉眼又能有幾個呢?而目前的打井還不能準確的找出它的位置。而人們只好望著新打的井感嘆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現象,早就不是什么隱蔽的問題了。只不過今年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已。以我家鄉來說,我們現在沒安上自來水,以往的用水是靠壓水機來滿足的,今年暑假期間竟然旱到壓水機都不行了,只有靠挑水來維持日常的用水情況,而造成這情況的原因是地下水下降太快,而地下水水位下降太快的原因,有時人們無節制的用水,以及人們無意見的對地下水的破壞。不敢想象在未來的幾年里,、如果人們還沒意識到地下水的使用問題,將是什么樣的情況?我們肆意的行為,熱鬧了大自然,這是大自然對我們敲響的警鐘,為了我們的生存,讓我們為保護地下水資源,保護大自然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吧![1]

在百度搜索: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大自然的警鐘

玉米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市場;生態;耕作制度;粗糧換細糧

1、問題的提出

耕作制度是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作物種植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養地制度的綜合技術體系,作物種植制度是其核心,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種植方式、連作與輪作四個部分。1耕作制度的變遷過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以融合“點、線、面”,既能從中發現歷史發展的脈絡,又能顯示一定時間段內某一特定結構的內在運作機制。

民國年間,花生成為山東低山丘陵區的主要經濟作物,形成集中產區。在高利潤刺激下,低山丘陵區的農民通過種植花生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受制于作物屬性、糧食短缺和肥料不足,在種植花生的同時,這些地區的農民也大規模種植番薯,將兩者結合形成新的耕作制度。2 那么,同時期山東平原區的農民如何安排耕作制度?

徐秀麗以作物熟制為線索,討論了近代華北平原的輪作復種類型,并總結了該地區輪作復種的特點,認為兩年三熟制是最主要的形式,這種的辦法具有利用自然資源、合理配置勞動力以及保持土地肥力等益處。3 這一研究將華北作為一個整體,忽視了農業的區域性。

與徐文不同的是,王建革注重從生態角度入手,分析水肥條件等因素對熟制的影響。除此之外,王文亦分析了農戶規模與作物選擇之間的關系。4這一研究揭示了各種影響因子的不同作用,但也忽視了各區域之間的差別。

事實上,作物布局是耕作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為其他幾部分的基礎。如果只關注作物熟制的類型,則會導致其他研究的缺失,不能完整揭示耕作制度的變遷過程。

民國時期,山東省農業生產面臨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發、水利設施落后和肥料短缺的形勢。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和膠濟鐵路的建成,商業化成為這一時期的最主要特點。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農民如何安排耕作制度.以此觀察人與自然的互動機制。

2、小麥、黃豆組合

2.1小麥的分布

乾隆之后,隨著膠州港、金口港的繁榮,山東與沿海各省的海上貿易增多,成為全國市場的一部分。近代以來,煙臺、青島、龍口與威海等近代通商口岸的開放和膠濟鐵路全線貫通,擴展了山東的對外貿易范圍,將山東農民卷入世界市場。商業化成為山東農業的典型特征。

民國年間,隨著市場交易范圍的擴大,小麥的商品性提高。雖然農民大量種植小麥,但并沒有將其當做主要糧食。對于小麥的珍貴,楊懋春描寫道:

按食物消費情況,可把臺頭村人大致分為四等,最低一等以甘薯為主要食糧,往上一等是甘薯和小米結合,第三等主要吃小米和小麥,最高一等主要吃小麥……由于小麥粉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許多社會習俗都以此為中心……一些窮村民談起基督教牧師、學校教師和集鎮上的商人時,就會說‘他是一年四季吃小麥粉的人,他的臉怎么會不光滑呢!’當一個人好運不斷時,他的村民朋友就會說:‘正如肉和小麥花卷(饅頭)一起端上來一樣。 1

在民國年間編修的地方志中,小麥均被列為最重要的商品作物,但其在每個縣的種植規模卻不一樣。遺憾的是,地方志的材料無法反映小麥的分布。1949年后,山東省統計局調查了小麥種植情況,本文根據《山東省農業生產統計資料》的數據,將山東省1936年的小麥分布制成圖1。

由圖1可見,環繞泰山山脈,由魯西南、魯西北和魯北山麓沖積區組成一個環狀的小麥主產區。在膠東半島西部,亦有小部分小麥主產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區均以平原地貌為主。由此可見,當時的小麥主要種植于平原地區。

民國年間膠東半島和泰山山脈的大部分地區屬于花生和番薯集中產區。2 對照這些不同作物可以發現,花生、番薯和小麥呈現垂直分布。不僅全省這樣,一個地區亦如此。以膠東半島為例,本地區的東部海拔較高,其小麥種植比例低于30%,而在海拔較低的西部,小麥占耕地面積的比例大部分在30%以上,局部地區如黃縣、蓬萊等地甚至超過50%的種植規模。花生和番薯則與之相反。

即使是在一個縣內,平原區與低山丘陵區的小麥種植規模亦呈垂直分布。1930年代,小麥是牟平縣平原地區的主要作物,而在低山丘陵區卻成為次要作物。3 乳山縣的情況亦如此。根據《山東省1952年農村經濟調查資料》,黃埠崖村位于乳山縣中部,屬平原地貌,其中山嶺地占35.6%,平原地占64.4%,該村的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等為主體。4 該縣的魯家夼村則是平原少、山地多,因而花生、番薯成為主要農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較小。5

2.2黃豆的分布

明末清初,為了解決肥料問題,農民利用麥后復種綠豆等作物的辦法補充地力。從當時的地方志記載看,雖然魯西南的局部地區存在麥后復種大豆的情況1,但就全省而言,黃豆并不是麥后復種的主要作物。2

清中葉之后,膠東半島的膠州、金口和女姑等港口相繼成為山東對外貿易的重鎮,帶來了榨油業和豆餅業的興盛。作為當時山東的最大海港,金口港的出口貨物主要是豆餅和豆油。3 膠州、女姑等港口的主要輸出貨物亦是豆油和豆餅。4 清末,近代通商口岸的開放又促進了油餅業的興盛。民國《福山縣志稿》云:

道光之末,本埠猶未通商,其進口貨物不過糧食與粗雜貨而已,間有營油餅業者,然亦寥寥。同治元年設立海關后,于是油餅之業日增。5

煙臺港開放帶來了榨油業的興盛。隨著豆油和豆餅的出口量增加,黃豆也由糧食作物轉變為商品作物,播種時間亦發生變化。招遠縣的例子就很具有代表性。清初,黃豆主要是春播作物,可用來“煮食、作腐、造醬,間亦以之榨油”。6 民國年間,黃豆是該縣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于每年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播種,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收獲。7

膠萊平原的高密縣亦是如此。民國年間,高密縣每年輸出豆油300萬斤,總值36萬元。8 榨油業的興盛推動了黃豆的種植,當時的高密縣“以黃豆為普通,青豆次之,緣黃豆油汁較旺,用以榨油,為出口貨要品,故選種黃豆一項為農民所公認”。9 與高密相鄰的膠州亦是“大豆對出售與家庭消費同樣重要,所有家庭都大量種植”。10

萊蕪縣則可代表魯中地區的情況,該縣 “刈麥之后,不待整地,即行播種”。11當地所產黃豆亦是制成豆餅和豆油“銷本地及鄰境”。12榨油業的興盛帶動了黃豆的種植,并導致黃豆代替綠豆成為麥后復種的主要作物。關于豆類及其制成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民國時期的地方志和《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中多有記載,因所記內容大致相同,本文不逐一羅列。

黃豆不僅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還有與綠豆相同的固氮作用。與黃豆相比,綠豆的產量低且不能用以榨油。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會根據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選擇用黃豆取代綠豆。就全省而言,麥后復種黃豆的規模確實很大,但如果詳細分析各地之狀況,則會發現每個地方的麥后復種黃豆比例亦有所差別。將1936年山東省麥后復種黃豆情況制成圖2。

由圖2可見,在山東內陸地區,麥后復種黃豆比例較大的地區與小麥主產區的分布基本重合,亦是圍繞泰山山脈形成環狀,只有魯中南和膠東半島是例外。在魯中南,小麥的種植比例同麥后復種黃豆的比例并不成正比,小麥種植比例較小,但是麥后復種黃豆比

率卻較高。在膠東半島,小麥種植規模與麥后復種黃豆的比例基本呈負相關,即小麥越少,黃豆越多。根據1952年山東各縣土壤的調查 13,相對于那些土壤比較肥沃的地方,這些麥后復種黃豆比例較大的地方的土壤較為貧瘠。

在大部分平原區,小麥由糧食作物轉變為最主要的商品作物,成為作物種植制度的核心。在此種背景下,農民更關注如何提高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在那些肥沃地區,麥后復種黃豆可以為第二年的茬口提供養分,但其效果卻不如直接施肥好。這些地方的農民會采取小麥交換豆餅的辦法維持地力的平衡。本文第五節將會進一步分析此問題。

3、粟與高粱的種植

3.1作物布局

宋元之際,高粱在華北得到初步推廣。1李令福認為,明末清初,山東高粱播種面積擴大,并在清末排擠了粟成為最主要的粗糧作物。2 李文主要采用舉例子的辦法估算當時的播種面積,這可能導致結果有所偏差。根據《山東省農業生產統計資料》的記載,1936年全省粟的播種面積為2234萬畝,占全部耕地面積的17.8%,高粱的播種面積為2464萬畝,占全部耕地面積的19.6%。3

由此可見,1936年高粱的播種面積確實高于粟,但相差不甚大。如果按照高粱逐步排擠粟的思路,那么清末兩者的播種面積應該相差無幾。事實上,在清末和民國的地方志中,高粱和粟往往是不同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對比其相關記載,其中并無規律可言。根據《山東省農業生產統計資料》中的有關數據,制成圖3和圖4。

由圖3可見,粟的主產區基本呈長條狀橫貫于魯東和魯西之間。膠東半島亦有個別縣的比例超過20%。除此之外,大部分縣的粟種植比例維持在10%-20%之間。就整個山東而言,只有膠東半島東部、魯中南和魯西南個別縣的種植比例較小。由此可見,粟依然是主要農作物。

粟是魯中山麓沖積區農民的主要糧食作物。在長山縣,“谷為主要食糧”。4 在濰縣“谷,為農民主要食品,亦名粟,去殼即為小米,農民幾無日不食之”。5 在臨朐縣,“粟,北人通稱曰谷,即小米也,民食以此為大宗,種類甚多,種者約占全農田十之五”。6在臨淄縣,“谷子,為食品之大宗”。7 淄川縣的粟也是重要的秋收作物,“谷子占秋田畝數三分之二”。8 在魯西北的齊河縣“農產品以五谷為大宗,其中以谷之產量為最多”。9在商河縣,“粟,北人日用不可缺者,春種秋收”。10 由此可見,雖然受到高粱的排擠,但是粟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那么,高粱又會呈現何種分布?

綜合圖3和圖4,除魯中山麓沖積區和魯西北局部地區均大量種植兩種作物外,高粱的主產區集中分布于粟的主產區兩側。在膠東半島,高粱從未成為膠東半島的最主要秋收作物。下文將會詳述。

粟和高粱的播種時間相同有關,兩者之間存在競爭關系。1949年后在所有粟的播種地里,春播占96%,夏播占4%。1 高粱與粟相同,亦為春播作物,一般于當年4月份種植,8月份收獲,因此其種植規模與粟基本負相關,高粱種植較多的地區,粟播種面積就較少。

就一個縣而言,由于生態系統的不同,高粱與粟的分布亦不相同。臨淄縣的情況就很有代表性,《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云:

西北兩部下等地,高粱最多,谷次之,麥豆種者甚少。東南兩部中等地,麥豆、高粱、谷子產地平均。高粱、谷子為主要民食,俱不輸出。2

雖然高粱和粟均為農民的主要糧食作物,但由于各自的生態系統不同,兩者的主要種植區域卻不一樣。當然,對于大部分地區的農民而言,在一個家庭內的土地上,農民會根據各種條件合理安排高粱和粟的布局。如在昌樂縣,對于農民來說,粟和高粱均很重要,“以谷子、高粱為大宗”。3

即使是在長山縣等粟播種面積很大的地區,高粱也是居民的主要糧食之一,“谷為主要食糧,高粱次之,豆類雜糧為副食品”。4 在膠州,“谷及高粱為邑民主要食品”。5 文獻中有關這一問題的記載頗多,這里不一一列出。總之,受制于生態的影響,粟與高粱的主產區分布格局亦不同,但兩者均是主要糧食作物。

3.2兩年三熟制

民國年間,山東平原區的農民以小麥與大豆組合為核心,通過輪作粟或高粱等秋收作物,組成以兩年三熟制為主的作物種植制度。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還存在其他雜糧作物,但這四種作物卻構成了基本的作物布局。雖然這個制度在各地的組合方式有所差異,但是基本上是兩年三熟制。

在膠萊平原的濰縣,“農產以小麥、大豆、高粱、谷為大宗,高粱與谷皆清明前播種,秋分后收獲,接種小麥,于翌年芒種后收獲,收獲后種豆,豆之成熟最速,百余日至寒露即可登場,所謂二歲三熟者也”。6 《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中的記載與之基本相同,內云:

農產耕種方式,系兩年三季制,高粱、谷等初春播種。遇天氣干燥,則用鎮壓法。及苗出矣,則鏟草踩土,以助生長。秋八月中旬,則用鐮刀收割,肩挑車運,直至登場為止。所遺之地,則種植小麥,自冬歷春而夏,五月間二麥告熟,又屆收獲之期。嗣于原地,種植大豆,至秋九月方得收割。1

鄰縣安丘縣的情況與之類似:

全縣地畝完全二年三季。麥田刈麥后接種洋煙、豆類、甘薯、蔬菜及其他雜糧。秋收后歇地,以待明春種高粱、谷子及雜糧。秋收后接種麥。2

1932年,安丘的黃豆播種面積為55萬畝,是麥后復種的主要作物。3從安丘的材料可見,當時的主要種植制度是小麥―豆―高粱或粟,通過輪作兩年內形成三熟。膠州也是兩年三熟制:

農期分春秋兩季。春日播種者,為谷、高粱、甘薯、黍、花生之類。至秋季收獲后,則種植小麥。豆類則于六月末七月初,麥收獲后播種。總之,采取輪回方式,每田于兩年間,收獲及播種有三次。4

在魯中地區的萊蕪縣,兩年三熟制亦是當地平原區的主要種植制度。表1列出了當時各種主要作物的種植時間和方式。

由表1可見,萊蕪縣的主要糧食作物熟制也是以麥―豆―粟或高粱為主的兩年三熟制。在這個制度中,小麥是最主要的作物,麥后復種大豆可以充分利用黃豆的固氮作用,同時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而粟和高粱則是農家的主要糧食。

民國年間,隨著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如何增加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是小麥產區農民關注的問題。為了補充小麥增產所消耗的肥料,維持土壤的生態平衡,農民通常于麥后復種豆類作物以補充氮素。清末民國,榨油業和豆餅業的興起導致黃豆取代綠豆成為最主要的麥后復種作物。在小麥作為商品作物出售后,抗逆性強且產量較高的粟和高粱成為農民的主要糧食。這兩種作物排擠了其他傳統作物,與小麥和黃豆組成以兩年三熟制為基本形式的作物種植制度。

微觀上講,當時山東平原區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熟制,但就整體上而言,兩年三熟制始終是當時的主體,其他熟制均是在其基礎上的發展。民國年間的作物布局和作物熟制是市場和生態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當然,在某些地方,農民也開始大規模種植玉米,并與其他作物形成了新的種植制度。

4、玉米與新種植制度

4.1玉米的分布

清末,山東的玉米播種面積擴大,成為膠東半島和魯西北部分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在民國年間的地方志和調查資料中,有許多農民種植玉米的記載,但卻均是描述性的,并不涉及具體的播種面積。根據《山東省農業生產統計資料》中的相關數據制成圖5。

由圖5可見,膠東半島東部和魯西北地區的玉米種植規模均很大,形成集中產區。綜合上文所述粟和高粱的種植規模,玉米是膠東半島東部的最主要粗糧作物,而其他兩類粗糧作物的播種面積均較小。與此同時,在魯西北集中產區,玉米并沒有排擠粟或高粱,三者的種植規模都很大,均為該區的主要粗糧作物。

通過統計分析方法得出的結論與之相同。根據《山東省農業生產統計資料》中的數據,將1936年膠東半島各縣玉米同粟的播種面積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兩者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顯著度為1%,即玉米播種面積越大,粟播種面積越小;按照同樣的方法對玉米和高粱的播種面積進行分析,兩者也呈顯著負相關,顯著度為5%,即玉米的播種面積越大高粱的播種面積就越小。魯西北的情況與膠東半島不同,通過對1936年三種粗糧作物的相關性分析,發現三者之間沒有顯著相關關系。在同一省內的兩個不同集中產區,為何會出現這種差異?

4.2膠東半島的玉米

既然涉及到多種作物,那就先分析耕作制度。以膠東半島的威海玉米集中產區為例。《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中記載了當地的作物種植制度,內云:

至其耕種畝數之分配,春秋各半,春田玉蜀黍占十分之三,花生、甘薯及雜糧等占十分之二,秋田小麥占十分之五,割麥后則種植黃豆。1

需要注意的是,這條材料中的種植制度主要指威海的平原地區,該市的低山丘陵區存在著另外一種作物種植制度。據上一章,花生和小麥組成了一年一熟制。民國年間,威海平原區的春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各占50%,玉米是最主要的春播作物,其播種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30%。這導致了粟和高粱的播種面積相對較少。

據圖2,民國年間膠東半島的麥后復種黃豆比例極高。這很可能與玉米的廣泛種植有關系。玉米的吸肥能力極強,對氮素的需求量更大,每生產100公斤玉米籽,需吸收2.4公斤氮素。2 與玉米相同,小麥亦為高耗氮素作物。威海的土質以棕壤土和棕壤性土為主,含氮素較低。在同時種植兩種高耗氮素作物的情況下,麥后復種黃豆的種植方式既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又能充分利用黃豆的經濟價值。

這種作物種植制度綜合了生態和市場的因素,適合膠東半島的自然和經濟條件。與威海相鄰的牟平縣亦是如此。《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云:

大致分為春秋兩季,春田玉蜀黍占30%,谷與高粱占15%,花生與甘薯占5%,秋田小麥占50%,割麥后種黃豆,此其大概情形也。3

在春播作物中,玉米所占比例最高,粟和高粱的播種面積僅及玉米的一半。由此可見,與1816年之前相比,作物茬口替代的現象非常明顯,玉米在排擠掉其他粗糧作物后,成為主要的春播作物,并與小麥和黃豆組成新的作物種植制度。由此可見,在膠東半島集中產區,雖然玉米播種面積極大,但是仍以春播為主,極少夏播。《山東省農業生產統計資料》也認為膠東半島種植春玉米較多。4

4.3魯西北的玉米

與膠東半島不同的是,雖然魯西北的玉米種植規模也很大,但卻并沒有影響粟和高粱的播種面積。對于農民而言,三者都是主要粗糧作物。這可能與玉米的種植方式有關系。陵縣是魯西北的農業大縣,玉米的播種面積很大。民國《陵縣續志》云:

收麥之后,就麥地所種者,大概為玉蜀黍、綠豆、黃、黑、青、茶各豆及紅薯、雜菜等,故所占地亦與麥同計。1

在陵縣,玉米和豆類作物是最主要的麥后復種作物,玉米的播種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10%,與黃豆的基本相同。2 不只是陵縣如此,魯西北大部分地區的玉米也以夏播為主,是麥后復種的主要作物。《山東省農業生產統計資料》也報道魯西北種麥茬玉米較多。3 在廣泛種植麥后玉米的背景下,其種植方法又是怎樣的?民國《東平縣志》云:

玉蜀黍,高阜平原種之皆宜,惟最怕水淹,不宜于洼下地。東北各鄉多于收麥后與豆類、花耬隔種,易滋長養,其法頗良,亦為邑人食糧之一種。4

由此可見,東平縣農民采用與豆類作物間作的方式種植玉米,這樣既可以充分利用玉米與豆類作物的空間互補效應,也可以發揮他們的固氮效應,從而提高玉米的單位面積產量。在人口日增而又缺乏肥料的情況下,這種間作的方式體現了當地的農業精耕細作化。館陶縣農民也采用這種辦法,民國《館陶縣志》載:

包谷,上等地畝產130斤,于此谷根際每帶種綠豆,如施肥適量,收數亦相等。5

館陶縣最肥沃土地的玉米畝產量可達130斤,但如果在較貧瘠的土地中適當施肥并采用混作綠豆的方式,玉米的畝產量也可以達到130斤。這種混作的方式利用了綠豆的固氮作用。萊蕪縣的玉米種植規模較小,但農民也采用間作的方式種植玉米,“玉蜀黍,有播種于春期者,有播種于刈麥后者,有點播及條播之別,點播多與他作相間,條播反是”。6

地處魯西北的臨邑縣苗坊鄉就是使用間作種植方式的典型代表。該鄉在本縣轄區中農業條件較好,距縣城八里,平原地區,土質較好。7 根據1952年的回溯調查,1936年,全鄉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3534畝,其中小麥播種面積為4512畝,高粱為2677畝,粟為1628畝,玉米為2183畝,大豆為2293畝,番薯為237畝。8 關于當時的種植方法,調查員寫道:

還有的采用“間作”(群眾稱兩門贏)、“混作”(群眾稱滿天星)、“輪作”(群眾稱換茬)等辦法以相互影響,發揮地力。這都是農民的實際經驗,但我們的農村工作干部卻忽視這些經驗,還沒有及時的總結與推廣。9

據此,小麥是苗坊鄉的主要農作物,玉米與大豆的播種面積相仿。根據上文所述,高粱與粟均為春播作物,而魯西北地區的玉米則是夏播作物,由此可以推斷,該鄉的農民主要使用間作和混作的方式種植大豆和玉米。

4.4玉米和黃豆

魯西北地區的農民采用間作、混作等方式種植麥茬玉米,所以并沒有減少高粱和粟的播種面積,卻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黃豆的播種面積。從圖2和圖5可見,與膠東半島相比,除個別縣外,魯西北大部分地區的大豆麥后復種比例較低。

在膠東半島,大部分地區的耕地比較貧瘠,加之該地區距離港口較近,農民種植黃豆可以獲得生態和經濟上的雙重效應,因而麥后復種黃豆的比例較高。而魯西北的土壤卻相對更為肥沃,加之其距離港口較遠,與膠東半島相比,該地區的榨油業和豆餅業均稍微遜色,因而麥后復種黃豆效益較低。

當然,兩地之所以出現這種差別,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從清中葉開始,東北三省的農業日漸發達,可以向關內輸出余糧。由于距離較近,到東北的糧食運費較為便宜,由此在兩地之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糧食市場。如文登縣“農民生活,夙感艱難,普通食糧,以玉蜀黍為大宗,全縣出產,不足自給,需仰東北輸入,以資彌補”。1 福山縣也是“山多地瘠,物產不豐,食糧不敷30%左右,向恃海運救濟,均自煙臺輸入,以玉蜀黍為大宗,分運于八角、門樓、高疃,古現等市鎮銷售”。2 總之,膠東半島的大部分缺糧縣主要從東北進口糧食。

魯西北地區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從外地調運粗糧的運費相對要高,因而該地區的粗糧貿易只能是在內部周轉。但是整個魯西北的人口密度均較大,除部分縣有剩余糧食外,其余大部分縣僅能自給。在這種條件下,農民在小麥生產的同時,也會考慮通過自己種植各種粗糧滿足自己的需求,因而粟、高粱和玉米均成為農民的主要粗糧作物。在粟與高粱均為春播作物的條件下,農民也會將玉米安排在夏季播種。為了增加玉米畝產量,他們使用間作或者混作豆類作物的方式種植玉米,這也就減少了大豆的播種面積。

在兩年三熟制外,如果肥水條件均充足,有些地區的農民也會實行單作式的一年兩熟制,即秋季收獲玉米后,再行播種小麥。例如泰安縣,《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云:

水澆地年種二季。其種法麥田刈麥后接種玉蜀黍、晚谷,秋收接種麥。非水澆地亦極力向一年二季上用工夫,然必須雨水及時沾足,方可辦到。否則,二年三季。3

如果水肥條件合適,農民會放棄大豆而單獨播種夏玉米。在這種作物種植制度下,玉米完全替代大豆成為主要復種作物。雖然這種作物種植制度在當時還較為少見,但卻是1950年后玉米替代黃豆成為全省主要粗糧作物的濫觴。

5、細糧和粗糧

5.1人口壓力與勞動力短缺

作為最主要的商品糧食作物,小麥的畝產較低,價格較高。1936年,山東省小麥總產量為50.24億斤4,如果按照1952年4791.8萬人5 計算,則人均小麥占有量為105斤左右。1936年,山東省人均糧食占有量為447斤 6,如果扣除賦稅和種子,實際口糧約為358斤,就全省平均而論,此數字只夠溫飽,無法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運轉。

在這種情況下,在那些交通比較發達的地區,出售商品作物成為一種常態。由于具有區域性,山東省每個地區的商品作物也不同,花生是低山丘陵區的主要經濟作物,棉花為局部棉產區的主要出售物,然而對于在更大范圍的平原地區來說,小麥則成為農家可以出售的最主要農作物。

如果按照人均糧食占有量來分析,當時山東農民的食物確實出現了粗糧化的趨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口壓力凸顯。但如果從勞動力的分配角度看,每到農忙季節,大部分地區又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卜凱在《中國土地利用》中寫道:

勞力雖多而賤,然當栽種收獲農忙之日,所有勞力,猶感不敷,女工占田場工作百分之十三,童工占百分之七者,職此之田,男工占百分之八十,比例最高……田場勞力大都耗于耕種及收獲等田場工作。凡此工作又皆在農忙期間,故節省勞力之法,誠屬刻不容緩……在小麥區域,每屆收獲期間,所有之人,皆出而工作。1

人均糧食占有量的持續減少與勞動力短缺是當時農民生產生活中的一個突出矛盾。勞動力短缺也限制了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擴大。在華北,農民必須在地面結霜之前的六個星期內,完成春播作物的收獲和冬小麥的栽種,這個時間上的約束,限制了任何農場(無論大小)所能種植冬小麥的比例。即使肥料充足,土壤條件適宜,經營式或家庭式的農場都同樣受到限制。2

5.2細糧和粗糧的交換

按照以上邏輯,如果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較好,同時又能提供足夠的勞動力,那么該地區的精耕細作化程度會更高,小麥的播種面積和單產亦會隨之增高。這樣,農民可能會在細糧與粗糧之間發展一種新的耕作制度,出售糧食的行為也更加頻繁。這種耕作制度的前提是該地區的周邊必須有能夠提供粗糧的農業生產區。

魯中山麓沖積區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山東主要的農業產區。如桓臺縣,《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云:

邑中地土膏腴,人煙極為稠密。,每平方公里平均144人,人口密度,在魯省中實屬罕見。3

1932年桓臺縣的總人口約為29萬,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9畝。4 在人口如此稠密的情況下,全縣農民對于農作“全力赴之”,因而成為山東省最富裕的縣之一。即使是這樣,農民生活水平也還是不高:

(民)習尚儉樸,以奢華為恥。主要食糧為高粱,佐以谷、豆、蘿卜等粗菜。食糧帶殼食之,去皮者則目為奢。其尤儉者且伴以糠秕。平常麥面不可常得,富有之家,亦一律粗食。習俗如此,未必貧困使之然。衣著一律布素,絲織品、毛織品,絕不易見。摻作極勤苦,無間男女,耘田、灌溉、汲水、肩挑、搬運,凡男子所能為者,女子無不為之。5

當地以簡樸著稱,因而農民所食所用之物品都甚為簡單。膠濟鐵路管理委員會的調查員也認為這是當地的傳統。事實上,如果將該縣人口與農作物總產量另行計算的話,則未必是傳統使然。1930年代初桓臺縣人均占有糧食619斤 6,扣除種子數量則為579斤。如果按照人均年消費量365斤計算的話,則剩余可支配數額為214斤。當時此縣戶均6人 7,以此推算,則每戶年剩余糧食為1284斤。由以上計算可知,該縣農民之所以崇尚簡樸,并不單是習俗的原因,而是由于農產量仍然較低所迫。

桓臺縣土地肥沃,緊靠膠濟鐵路,勞動力亦充足,小麥的畝產量較高,因而成為這里的主要商品作物。民國年間,在市場和人均糧食占有量低的影響下,該縣以小麥為核心所形成的耕作制度亦趨向于精耕細作化。《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云:

小麥在農產中最為重視,水澆地年種二季,即每年必種麥。農家一年之計全在小麥,以麥換高粱為食,換人糞黃豆為肥料。澆水施肥,不惜工資,種植得法,無不收成。麥收則無兇年。水澆地每畝收量,至少一百六七十斤,有收至四百斤者。視肥料之多寡,地土之高下而異。非水澆地每畝收量百余斤,茲按每畝二百斤計,總產量達七千三百余萬斤。十分之八輸于濟南,計五千八百九十余萬斤。 1

雖然農民非常重視小麥生產,但是卻并不以之為主食,而是用它換取高粱等食物和其他生產物資,以保證食物需求和小麥的再生產。在這種背景下,該縣農民非常重視肥料的使用:

水澆地種麥施肥二次,有三次者,高粱、谷子有施肥二次者。麥一畝普通用豆餅百斤,人糞百余斤至數百斤,更有較此加倍者。高粱、谷子用肥料較少。濟南人糞以此邑為最大銷場。豆餅及黃豆之輸入,年達巨數。2

由此可見,農民主要將肥料施在小麥上,而在高粱和粟等粗糧作物上的施肥量卻較少。圍繞這幾種主要作物,該縣出現了以小麥為核心,其他粗糧作物輪作的種植制度:

播種與收獲:井水澆灌地,年稱二季,其種法麥將熟時就麥田中種晚谷、玉蜀黍、高粱、豆類。刈麥后施肥,秋收接種麥。麥后種晚谷者最多,種豆者最少……非井水灌溉地,二年三季,遇雨水沾足亦有種二季者,但不甚多。3

在勞動力和肥料充裕的情況下,水利灌溉條件的好壞成為能否一年兩熟的關鍵。在那些水分充足的地方,出現以小麥和夏播作物為主的一年兩熟制。在這個制度中,小麥是最核心的農作物,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主要圍繞小麥展開。即使是在那些兩年三熟的地方,農民亦是以小麥為核心作物,將其與夏播粟輪作。值得指出的是,該縣麥后復種黃豆的比例很低。

據上文,在商業化影響下,黃豆兼具了養地與創收雙重功效,桓臺縣臨近鐵路,在市場需求下,榨油業應該比較發達,黃豆的播種面積也應該很大。但事實上卻并非如此。麥后復種黃豆主要是農民基于商業和肥料不足采取的一種種植方式。在桓臺縣,農民采用小麥換豆餅的方式補充地力,其效益高于麥后復種黃豆。

桓臺縣的農業比較發達,該縣農民主要圍繞小麥開展農業生產,并采取細糧換粗糧的方式保證糧食需求。那么,桓臺縣的粗糧從何而來?在那些生產粗糧的地方,作物種植制度又是怎樣的?高苑和博興的情況可以說明這些問題。

高苑縣位于小清河中游,錦秋湖西北,南以小清河故道界桓臺,至桓臺縣城三十里。4 該縣臨近小清河,“地土磽漓,物產不豐,民生狀況,至為艱苦。高粱為主要食糧,黃豆副之,食谷者即屬富厚之家,麥面魚肉,普通人民輕易不可得”。5 在這種自然環境下,高苑縣的作物種植制度較為特殊:

耕種全賴雨水,耕種季數視雨水多寡而異,倘能雨水及時沾足,大部分可二年三季,如無雨量,極為缺乏。麥后無雨,不能種豆,則待秋間種麥,秋又無雨,則待來春種高粱、谷子、玉蜀黍等,春再不雨,則待夏季種豆,因此十有九年一年只種植一季,能趕及二年種三季者,十年之中蓋無一二。只縣治之南小清河兩岸之少數地畝土層稍厚,比較能含蓄水分,可趕及二年三季,然亦不能確定。6

高苑縣的作物熟制以一年一熟為主體,偶爾可以兩年三熟。因為自然環境惡劣,小麥生產并無規律,因而小麥的播種面積極小。與此同時,那些抗逆性更強的粗糧作物成為該縣的主要糧食作物:

食糧高粱、玉蜀黍、谷子為大宗,因為雨水不時,黍子、雜糧頗不少。小麥極不一定,能趕及二年三熟時,種植畝數較多,否則每年種麥不過萬余畝。通常食用麥面,俱由濟南運來,高粱、玉蜀黍為主要食糧。高粱年有敷余,供給桓臺,谷在此邑視為細糧,農忙時普通戶食谷……黃豆,有余則銷桓臺。1

在高苑縣,市場和生態導致了另外一種作物種植制度的形成。在這個制度下,農民以高粱等為主要農作物,并將剩余粗糧銷售給桓臺縣農民。與其相鄰的博興縣也具有相似的情況,但其生態環境稍好一些,因而糧食產量較高,但仍以粗糧作物為主。《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記載:

小清河以南地質較佳……大致兩年種三季,與他縣無甚差別。小清河以北,倘能雨水調和,亦可二年三季,否則一年只種一季,且不敢望其全得。例如秋后無雨不能種麥,則待來春種谷秫,春又不雨,則待立夏種豆,夏又不雨,則荒年矣。故秋后雨足則麥多,仲春雨足則谷秫多,夏初雨足則大豆多,雨水調和,極不易得(小清河以南以雨水調和為常,不調為變,小清河以北各縣適相反)。2

博興縣的種植制度大體分為兩年三熟制和一年一熟制兩種。在小清河以南土壤比較肥沃的地方,兩年三熟制是主體,而在小清河以北,當地農民基本是依照天氣情況種植不同作物。在這種生產條件下,高粱是最主要的農作物,每年播種面積約為20萬畝,與此同時,小麥的播種面積約為10萬畝。3 關于這一點,《膠濟鐵路經濟調查報告》記載:

高粱為主要產物,種植畝數最多,本縣食之不盡,年有一部輸于桓臺。谷子約居高粱之半,大部分產于河南,河北非雨水沾足不能種麥。4

在博興縣,高粱承擔了部分商品糧食作物的功能,每年輸出一部分至桓臺。值得注意的是,受制于當時的生態環境,大豆在該縣的種植制度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大豆產于河南者麥后種,產于河北者與高粱、谷子同時種,出產量頗大,以桓臺之索鎮為銷場”。5 無論是麥后復種,亦或與其他作物間作,該縣大豆的廣泛種植均是市場和生態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桓臺、高苑與博興均位于小清河流域,由于生態環境的差異,農作物布局亦不相同。民國年間,農產品商業化擴大了這種差異,從而導致這些地方出現了不同的耕作制度。在這種背景下,三個縣之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糧食市場,細糧和粗糧之間的交換成為一種常態。

不只是上述三縣如此,在其他地區也存在穩定的糧食市場。泰安縣平原廣袤、土壤肥沃,各種糧食無不大宗出產,耕種亦頗費資力,鑿井灌溉,日見其多,農業殊為發達。6 即使是這樣,該縣的糧食作物總產量也不能供應全縣的人口需求。

1932年,該縣人口數為90.5萬,以當年糧食總產計算,人均占有糧食362斤。7 市場和人口壓力促使農民更加重視小麥種植,將其作為經濟作物出售并換回粗糧食用,其法與桓臺的相同。8 該縣的農業生產亦圍繞小麥展開:

小麥,在該縣為最主要產品,水澆地每年必種一季小麥,即非水澆地亦極力設法種麥。能種麥則明年可得麥秋兩季,秋后仍可種麥,循環不休,否則明年只得一季秋糧……以麥易粗糧為食。小麥由泰安、大汶口車站輸出者年有巨數,銷場沿津浦路天津、蚌埠之間,以濟南為最多。9

該縣由此也出現了以小麥為核心的作物種植制度:

水澆地年種二季。其種法麥田刈麥后接種玉蜀黍、晚谷,秋收接種麥。非水澆地亦極力向一年二季上用工夫,然必須雨水及時沾足,方可辦到。否則,二年三季。 1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泰安縣的麥后復種作物主要為玉米、粟等,因而出現“高粱、黃豆種植畝數俱少,不敷食用,加之釀酒肥田,需用頗巨,每年外糧輸入甚多”的情況。2 由桓臺和泰安的作物種植制度可見,在人口壓力下,如果水肥充足,農民會著力提高小麥的單產,將其出售換回粗糧作物。與此同時,麥后復種黃豆的效益遠低于復種粗糧作物,因而農民種植黃豆的規模不大。

民國時期,不僅是上述幾縣存在著細糧和粗糧之間的交換,就整個山東省而言,這樣的物資交流非常頻繁,只不過各地區的情況有所差異,但基本都遵循了細糧和粗糧互相交換的原則。

6、結論

清末至民國年間,榨油業的興起提高了黃豆的經濟價值,使其由糧食作物變為經濟作物,并成為麥后的最主要接茬作物,由此形成小麥―黃豆的復種組合。這個組合是市場和生態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雖然如此,有些地區的黃豆播種面積卻并不大,這也是那部分地區農民綜合市場與生態考量的結果。

玉米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隨著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肥胖問題不斷飆升,那么老年人的營養狀況和抗氧化營養素的攝入與肥胖到底有哪些重大聯系和影響。首先,肥胖癥被認為是一種營養過剩所造成的營養不良性疾病,也可認為是一種能量代謝紊亂疾病,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極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壽命。參考某軍區醫院老干部調查資料表明,老年人發胖的原因主要是中年以后基礎代謝消耗的能量降低,體力勞動減少,再加上飲食攝入過多,導致脂肪在體內堆積,這些脂肪大部分分布在皮下、肝臟、腹壁、腹腔的大網膜及腸系膜上,形成肥胖。特別是女性,進入絕經期后內分泌功能減退,新陳代謝降低,更容易導致發胖。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一分析。

1 調查與分析

1.1 膳食結構與平衡膳食的比較 調查人群中,膳食結構中大豆類及堅果的攝入量符合該人群平衡膳食寶塔的推薦量;谷類薯類及雜豆、奶類及制品、水果低于推薦量;蔬菜、魚蝦、畜禽肉、蛋類、油脂均高于推薦量。

1.2 熱能和主要營養素攝入情況比較 熱能和蛋白質的攝入量稍高于推薦攝入量(RNI),脂肪攝入過高;根據我國制定的每人每日膳食中膽固醇的適宜攝入量(AI)應小于300 mg,調查人群膽固醇的攝入量為580 mg,遠遠超過此值。多種維生素攝入量明顯不足,尤其維生素B1和B2攝入量均低于我國制定的標準量,不能滿足正常生理需要;鈣、鋅攝入缺乏,鈉的攝入明顯偏高;鐵的攝入量符合要求,達到AI的106.7%。

1.3 膳食中抗氧化營養素攝入情況 膳食抗氧化營養素的攝入情況來看,除維生素A(女)的攝入符合RNI,其余抗氧化營養素硒、維生素E(VE)、維生素C(VC)及維生素A(VA)(男)的攝入量均不能滿足需要,尤其維生素E的攝入明顯不足,均低于標準量。

1.4 體格、體質狀況 上臂圍(MAC)、上臂肌圍(MAMC)、三頭肌皮褶厚度(TSF)測量值與標準值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調查顯示人群體脂含量超出正常值較多。肥胖是高血壓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并與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其他慢性病密切相關。調查發現人群中超重的發生率為30%,肥胖的發生率為25.2%。第四次中國居民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超重的發生率為24.3%,肥胖的發生率為8.9%。兩次調查報告相比,肥胖和超重的發生率均高于全國水平[1]。

1.5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與肥胖的關系 據2004年10月由國務院新聞辦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患病率分別為18.8%、5.6%、18.6%[2]。由此可見,除血脂異常率低于全國水平外,其余兩項高血壓、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全國水平。

2 討論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但仍存在膳食營養不平衡的現象,且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足又往往同時并存,多為營養搭配不平衡、膳食結構不合理的等問題。如:肉類、油脂和鹽消費過高,谷類、水果消費偏低,奶類及其制品攝入不足等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合理膳食哪?

老年人想要避免肥胖,保持理想的體重,首先需要合理的飲食營養,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有良好的飲食原則。熱能總攝入量不宜過多,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每日攝入的熱能隨年齡的增長而相應減少。具體講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 保證蛋白質攝入的質和量 老年人在控制熱能減肥時,每日應至少供給1 g蛋白質/公斤體重,尤其要供給充分的優質蛋白質,如瘦肉、蛋類、魚蝦、脫脂奶、豆制品、禽類等。以素食為主的老年人,因植物性蛋白利用率相對較低,則每千克體重攝入蛋白質應增至1.3 g左右。總體來說減肥膳食中蛋白質的供能比應為16%~25%。充足的蛋白質供給,可避免老年人出現體質虛弱、抵抗力下降等問題發生。

2.2 控制脂肪攝入的質和量 每日膳食脂肪攝入量以不超過60 g為宜。脂肪的熱能比低于30%,烹調用油以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植物油為好,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應盡量減少含飽和脂肪酸較多的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如肥肉、奶油、動物油脂等。另外老年人還應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魚卵等,每日膽固醇攝入量不應超過300 mg。

2.3 低鹽膳食 每日鹽攝入3~5 g,有利于減少水潴留,使體重下降,且對防治肥胖并發癥有利。

2.4 高纖維膳食 老年人由于腸壁肌肉的緊張性降低,消化道運動能力減弱,容易發生便秘。

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粗糧、蔬菜、水果、豆類和藻類等,不僅有利于通便,而且具有防止老年人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的作用。高纖維膳食可減少熱能攝入并產生飽腹感。

其他保證膳食中維生素的充分供應,控制飲酒,長期堅持合理的飲食制度,少量多餐,特別是避免晚餐過于豐盛。

參 考 文 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坪坝区| 宝坻区| 来凤县| 海丰县| 恩施市| 乌拉特中旗| 专栏| 南木林县| 资兴市| 页游| 枝江市| 和硕县| 新蔡县| 黑水县| 股票| 隆回县| 渭源县| 五常市| 府谷县| 桃园市| 怀安县| 依安县| 汪清县| 临漳县| 大城县| 奉化市| 土默特左旗| 邹平县| 甘南县| 阿克苏市| 昭苏县| 绥宁县| 卢龙县| 酉阳| 乌鲁木齐市| 邵阳市| 阿拉善盟| 平顺县| 金阳县| 颍上县|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