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中秋節的民俗文化

關于中秋節的民俗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中秋節的民俗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中秋節的民俗文化范文第1篇

范文一

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是中秋佳節,我代表公司向所有的同事們說一聲節日快樂,也祝福我們的家人能夠健康幸福。月是故鄉圓,人是故鄉親,雖然我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是為了公司的發展聚在了一起共同努力,一起為了公司的成長壯大,在此我向為了公司付出青春與汗水的員工道一聲謝謝!在今天這個花好月圓的美好夜晚,我們難免會有思念親人的感想,但是也為在我們這個團結奮進的大家庭而感到高興。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是豐收的節日,是合家團聚、把酒邀明月的喜慶節日。關于中秋,自古就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嫦娥奔月在中秋之夜不僅給人以無窮的遐想,而且將中秋之夜點綴得浪漫、溫馨,更加迷人。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盡情抒發自己情懷,留下許多不朽的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皓月當空灑銀泄玉,中秋正至喜事悅人。昨天的成績造就今天的輝煌,今天的輝煌又是明天新的起點。當前,我們公司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刻,多個項目的快速推進,為公司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形勢逼人,時不我待。機關是公司實施有效管理的中樞神經,起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內外溝通的樞紐作用,其工作作風、工作效率和作風形象直接關系到公司的對內對外形象和發展。讓我們齊心協力,同舟共濟,以更加勤懇敬業的態度、嚴謹扎實的作風和熱情充沛的勁頭,不斷推進公司各項工作再上臺階,再創佳績。

讓我們懷著飽滿的熱情,為了公司的大力發展而貢獻出自己的努力。謝謝大家!

范文二

在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蒼穹時,腦海中定會浮現起那優美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有諸多事情難以兩全,多少在外求學和工作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此時不能回到親人身邊。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中秋賞月,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故事,當然最為人們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國,有二十多個民族也在歡慶中秋節,雖然慶祝方式各異,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所以這天都以月餅作為禮物,親友間互相贈送,以取團圓之意,家家賞月歡宴,呈現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團圓節哦,也讓我們更加深切盼望海峽兩岸同胞們早日團圓,祖國的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隨著中秋節的即將來臨,我們偉大的祖國建國六十周年國慶節,也接踵而來,更增添了節日喜慶的氣氛,在我們歡慶這雙節之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業上來個雙贏,為國家的建設,民族的振興。造就成祖國有用之材,我們共同去努力吧!

范文三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秋高氣爽的金秋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喧囂的都市車水馬龍,奔波的人們已很難使自己停下來,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來之時,一輪皓月高掛天空,傳統佳節的溫馨便俘虜了忙碌著的人們的心靈。我們互相傳遞的禮物,不止是禮物,還是問候,是祝福,是濃濃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這個中秋,我們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天空那一輪明月時,腦海中會浮現那些優美的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古往今來,寄托著多少中華兒女的鄉愁與離情。每逢佳節倍思親,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將在這一節日里重溫民俗再敘鄉情。

關于中秋節的民俗文化范文第2篇

中秋節國旗下講話演講稿

各位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寄語中秋>。

秋濃了,月圓了,我們又度過了一個中秋!昨天是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它僅僅次于春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金桂飄香,花好月圓,在這美好的節日里,人們賞月、吃月餅、走親訪友無論什么形式,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有人問我:“為何慶祝中秋?”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中秋節是我國古老悠久的傳統佳節,象征一個民族的迷人魅力,它本身就是一種奇特而又神秘的藝術,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享受著它的繽紛,我們仰慕她博大的胸襟,我們欽佩她對中國古文化的重大影響。年輕的我們,擔負著延續古老文明的重任,中秋歡欣鼓舞時,更不要忘記自己的職責,做一個合格的繼承人,這么一筆豐厚的財富,是我們耗盡心血也學不完的。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每逢佳節倍思親”,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最高,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你可曾欣賞過夢幻絕倫的明月?那你將具有同明月一樣的柔美氣質,與月光一般的清純秀美,皓月凈人心,一個會賞月的人一定是一個儒雅的文人,在月光下,一邊與家人分享切好的月餅,一邊吟詩誦詞,贊美大自然的奇觀,何嘗不是一件快事?

圓月知人心,和家人共進一頓晚餐,為遠在他鄉的親人送上真誠的祝福,是中秋節最重要的章節,家庭主婦把一大塊月餅切好,為遠在異鄉的親人留下一份思念,舉杯共進,分享點點滴滴地家常事,說說生活中的煩惱,也是情感最真誠的吐露吧!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同學們,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后所蘊藏的價值。“時尚的東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東西才能長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此刻,我們也更加期盼祖國統一,民族昌盛,國泰民安。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

中秋節國旗下講話演講稿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中秋,懷一顆感恩之心>

秋濃了,月圓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要到了!本周四,農歷的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處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它僅僅次于春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的月最圓,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金桂飄香,花好月圓,在這美好的節日里,人們賞月、吃月餅、走親訪友等、無論什么形式,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中秋節尤為甚。中秋,是一個飄溢親情的節日;中秋,是一個彌漫團圓的時節。這個時節,感受親情、釋放親情、增進親情;這個時節,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這些,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同學們,大家一定能背誦出許多關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歷史的時空流傳至今,不正是因為我們人類有著的共同信念嗎。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最高,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

心懷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懂得尊敬師長,才懂得關心幫助他人,才懂得勤奮學習、珍愛自己,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老師們,同學們,中秋最美,美不過一顆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過真心的祝福!

在此,我祝老師們、同學們中秋快樂,一切圓滿!

謝謝大家!

中秋節國旗下講話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秋高氣爽的金秋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喧囂的都市車水馬龍,奔波的人們已很難使自己停下來,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來之時,一輪皓月高掛天空,傳統佳節的溫馨便俘虜了忙碌著的人們的心靈。我們互相傳遞的禮物,不止是禮物,還是問候,是祝福,是濃濃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這個中秋,我們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天空那一輪明月時,腦海中會浮現那些優美的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古往今來,寄托著多少中華兒女的鄉愁與離情。每逢佳節倍思親,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將在這一節日里重溫民俗再敘鄉情。

面對國旗,面對辛勤的老師,我們想說:是師院附中把我們匯集到成才的搖籃,讓我們在這個搖籃中互相團結,努力拼搏。

最后,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祝全校師生合家幸福,中秋快樂!

中秋節國旗下講話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秋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滿月的光芒,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悄悄臨近。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天上的日子似乎比人間要慢許多,但是,同學們,不要感嘆時光的流逝,也不要將時光虛度。每一天本都它的有價值所在,將時光握緊,用分分秒秒來創造充實的時光。

將目光著手書本,而不是漫畫。因為我們已經長大。

將身心專注學習,而不是玩耍。因為我們不再幼小。

時光的虛度,只會使人感到老去得更快;充實的學習,則會讓人領略到成功于欣喜,光陰也不禁放慢了腳步。

多少輪中秋明月在夜里悄悄流逝,

又有多少圓月,將在不久來臨?

我們步入初中,我們漸漸成熟,我們有了自己的理想,如明月般美好的。但是,我們可以盡情地夢想,又如何去打撈那輪美麗的明月。

“人間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挫折在所難免,面對著失敗,我們不可以被打敗。

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不要悲傷,沒有錯誤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認真分析自己的錯誤,勤勤懇懇,錯誤需要糾正,不能置之不理。

初中的學習離不開錯誤的糾正,這恰如前半月里的月亮,不斷完美自己,使自己漸漸行往那近乎完美的滿月。中秋將近,同學們或許已經聞到八月桂的濃香,嘗到了月餅的可口。

中秋將近,象征著圓滿的中秋之月,也將在不久后的夜空照亮。或許沒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情,但是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月是圓滿,月是美好,明月在心上,快樂長久存!”

祝大家節日快樂!

中秋節國旗下講話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來臨了,今天,我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中秋情思。

在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們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將欣賞到皓月當空的美景,當我們仰望蒼穹時,腦海中定會浮現起那優美的詩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人生有諸多事情難以兩全,多少在外求學和工作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此時不能回到親人身邊。

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

關于中秋節的民俗文化范文第3篇

語文教學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學習的好壞,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還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古詩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引導。基于此,本文將從初中語文古詩文的教學現狀出發,探究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對策,旨在為相關內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有了明顯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就當前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實際情況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處,而這些不足之處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開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應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就加以解決,讓初中生能夠在古詩文傳統文化教學中獲取充足的知識,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1.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1.1學生缺乏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

部分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為古詩文教學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價值,古詩文的學習純粹是為了應付相關內容的考試,思想層面的懈怠,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出現懈怠,進而失去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造成了古詩文學習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不斷降低,而具體原因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古詩文內容和現代生活內容相差甚遠;第二,語法知識的應用理解起來難度較大;第三,古詩文的教學方式比較單調,死記硬背的環節比較多。

1.2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落后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幾乎都是以“單向式”知識灌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古詩文相關知識,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詞、句的意思,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取得理想的成績。但是,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卻忽視了古詩文內容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由于沒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學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學生的記憶理解,導致古詩文教學效率的低下,進而造成了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探討

2.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方面,認識到只有學生興趣有了提升,古詩文傳統文化教學才能更好地開展。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唯美情境,逐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水調歌頭》一文時,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發揮出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之前,收集和文章有關的資料,如文章、圖片、視頻等,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由于《水調歌頭》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逐漸能夠感受到文章蘊藏的意境,進而將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關于蘇軾背景的介紹時,學生一定會非常感興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逐漸提升了古詩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傳統文化教育也就更好開展。

2.2朗誦古詩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詩文作品擁有自身的特點,通常都會運用到押韻,因此在語言上具有極其豐富的韻律,每一個字每一詞甚至每一個音節都存在節奏上的變化,平仄音調抑揚頓挫[3]。所以,初中語文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這方面的教學,通過不斷的朗讀,引導學生對古詩文作品的韻味進行體會。以《水調歌頭》為例,在學習這篇古詩文的時候,語文教師給予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反復朗讀文此文,正所謂“書讀百變,其義自見”,通讀多變之后,學生逐漸把握了蘇軾“苦悶-向往-矛盾-豁達”的情感變化。之后,語文教師再對文中難以理解的、比較重點的字詞句進行剖析,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從而體會蘇軾復雜的心理變化。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水調歌頭》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對古詩文的進一步理解。

2.3特殊節日開展實踐活動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結合我國的民俗文化開展教學,通過民俗文化,學生能夠很好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氛圍,進而對古詩文的理解更加容易,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在中秋節前夕,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自習課的時間,讓學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關于中秋節的文章,然后在課堂上以朗誦的形式分享給大家。

3.結語

關于中秋節的民俗文化范文第4篇

一、尋根討源,理脈清晰

陳旭霞這部《元曲與民俗》,在著作過程中參考了200多部中國歷史、元史與民俗、元代文學及其研究的各種著述,包括馬可·波羅、道森、阿布·賽義德等外國來華者的見聞性著作。這樣就形成了對元代歷史文化和元曲所有研究成果的一次再研究和全面的繼承,形成了一次立體的古典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的交叉融匯與集成。也可以說陳旭霞進行了一次馬拉松式的文學尋根,同時也進行了一次民俗文化的尋根,是用“另一只眼睛”,即民俗學視角和方法進行了一次深入詳細的學術巡禮。作者以其豐富的學識和資料占有,以其學術提煉和概括能力,對元曲中的民俗文化進行了沿波討源式的探索,讓我們感到每一種民俗事象的論述都頭緒明了,脈絡清晰。

在前言中,作者開宗明義,引用鄭振鐸關于元曲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論述,肯定古今元曲研究的重大社會歷史意義,認為“在一幅幅流溢著濃濃的極具動感的農耕文化的風俗畫中,在一曲曲流動著極具悠揚的市城村野小唱中,不僅再現了元代人民的許多原生態的生活場景和人生百態,記錄了大量民間風情、市井情趣、閭巷習俗、社會掌故,補充了《元史》的缺筆……”;認為詩化的元雜劇與散曲對社會生活與風尚乃至文化心理做了“原汁原味”而有趣的描摹,藝術地再現了當時民俗文化“生產場域”的具體形態,以及各民族在風土民情上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作者總體性地對元曲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進行了簡要的概括,并且要解密元代民俗的“廬山真面目”,力求找到法國丹納所說的“藝術品的最后解釋”和“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作者也正是這樣做的。從宏觀到微觀,從大格局到纖細處,以其邏輯性解析引導著我們在元曲文化淵藪中進行開掘和觀賞。比如在第一章“元曲里的飲食”中,作者切入于“塌了酒樓,焚了茶肆”,追述元代初期蒙古人鐵蹄踏遍中原造成的空前浩劫,但它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大元帝國,實現了各民族之間的空前大融合、交通大發展和史無前例的中外文化大交流,催生了元曲并使中國文學出現了由雅而俗、雅俗交融的大轉折,進而闡述元代飲食上的多種繼承與創新。蒙古人豪爽喜飲的習俗與當時雜劇、散曲中的有關表現,以及各種宴會、飲食的風習變遷。作者在分門別類研究元代面肉蔬果、酒俗、茶俗等食俗過程中,都一一進行了有關食品食俗的歷史追述。比如饅頭的來歷,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又敘述三國時諸葛亮在蜀地禁止用人頭祭江神而推廣面蒸的饅頭,從此四川一帶的人頭祭變成了相似于人頭的面食祭,由于“蠻”與“饅”諧音,也就漸漸叫成了饅頭。這是一種大大提高了當時文明程度的祭祀和面食用途改革。還論述了煮制面食包括重羅面、細索面、饸饹、餛飩、餃子等食品在元曲中多姿多彩的表現。

在第二章“元曲里的服飾”中,作者又從中國服飾史的角度追記古人穿戴御寒而又審美的漫長歷程,然后進行元代服飾與它們在元曲中的反映,突出了蒙古族、漢族等民族服飾的不同特征。并且引用俄國作家果戈里關于服裝“具有民族的精神”,要“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觀察它”的觀點,進而論述元代勞動人民重視服飾的實用性和創造美,體現他們的勞動美和心靈美。還條分析縷地論證了元代服飾的傳承性、融合性、多元性、抑女性和禮儀性,認為這是如馬克思所說的“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反映了元代人民的審美精神和集體無意識的審美原型心理。各小節從服裝質料、形制到發型與裝飾、佩飾等逐一進行論述。這是從廣到深又見微知著而順理成章。

二、穿越大元,豐富多彩

雖然這部《元曲與民俗》只寫了四章,突出了元代的飲食、服飾、節俗和游藝,卻又是囊括了元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當時元人物質生產、衣食住行、人生禮儀和各種精神的民俗事象,顯示了元曲作品與漢賦、唐詩、宋詞相比,其具有罕見的民俗文化包容量。在節俗中,作者從一年的元日開始,若報花名一般地展現立春、元宵節、龍頭節、射日節、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夏至日、觀蓮節,到下半年的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王和除夕日的各種節俗在元曲里的藝術表達,做了全程的描摹與論述,讓我們看到元人全年性的節日文化生態。作者又從各節的祭祀、飲食、服飾、游樂等方面進行交叉性論證,形成了全方位的元代節俗的活的視頻。我們猶如穿越到七百年前的大元社會中,與元朝先民一同享受昔日的節日快樂。正因為如此,作者在對元曲的民俗文化巡展中,揭示了元曲的可貴與不朽。

在每一章里,作者也都通過元曲作品的引述和分析,突出了元代習俗與元曲創作的人民性、民族性、世俗性和草根性,體現了關漢卿他們的創作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百姓,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精神。

三、激情闡述,詩意表達

陳旭霞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她面對的又是詩意盎然的元曲,又與元人作品氣質相合、心理同頻共振,也便激情滿懷,寫起來自然若行云流水一般,氣勢順暢,得心應手。例如關于服飾中的帕巾,作者這樣寫道:“在元代社會風俗中,帕巾既有實用價值,又具有豐富的文化意味”,“其原因,除了繼承漢地固有習俗之外,還可能與草原游牧生活舊俗有關”。“據《析津志》載,每年冬月‘宰相于至日,親率百辟恭賀,上位根前遞手帕、隨貢方物’。元曲中關于手帕的記載主要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中以下實際和象征性的用途……”下面引用分析王舉之小令[仙呂·一半兒]《手帕》:“藕絲纖膩織春愁,粉線輕盈惹暮秋,銀葉拭殘香臉羞”和喬吉小令《手帕呈賈伯堅》的“對裁湘水穀波紋,挪皺梨花雪片云”,以說明元代的帕巾是服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者還陳述了元人的包頭,在引述馬致遠雜劇、張可久小令等作品中的有關描寫,證實了包頭既實用、必備,又可以充作“愛的使者”。

作者一直向我們進行著詩意的描述與論說。比如在第四章“元曲里的游藝”中,關于當時游戲、旅游的習俗便這樣寫道:“行走在元曲描寫的出游路上,那‘曉來雨過山橫秀’的山景,那‘一江煙水照晴嵐’的水景,那‘百十里街衢整齊,萬家樓閣參差’的街景,那‘琪樹暖青山鷓鴣’的生態景觀,那‘凝翠靄亭臺樓閣’的建筑景觀,都令元代人‘信步閑行走’,更令我們凝眸細賞。”又言“沿著元曲行旅的路線逶迤走去,撲面而來的是活潑清新、自然閑適的氣息”,接著評價盧摯小令《寒食新野道中》是“用清麗的筆法、溫和的色彩,表現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還引用小令中“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贊美這是“一幀沒有任何雕飾的水彩畫”。

關于中秋節的民俗文化范文第5篇

旅游和文化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但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各種文化的集合,而是以其他各種文化為“原料”。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旅游者頭腦中原有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特征等文化因素與目的地的文化因素相互融合而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綜合的文化形態。“旅游文化是一種大文化,它跨文化和旅游兩大領域;同時旅游業本身又兼有文化和經濟兩大屬性”,[3]12因此形成了它獨有的特征。

(一)綜合性

旅游是文化性特別突出的活動,是多種文化現象的綜合顯現,它涉及到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社會文化以及建筑文化、娛樂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交通文化、商品文化、營銷文化等方面;又和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教育等交織在一起,同時又滲透著美學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價值。比如武當山風景名勝區展現給旅游者的不只是自然風光,還有傳統文化、道教文化、建筑文化、武當武術等綜合文化因素。[3]12

(二)民族性

旅游文化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思想觀念、道德風尚、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共同心理、審美趨向、民族性格、情感模式等,這些文化素質在旅游活動中的體現一方面使旅游者感受和體驗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使旅游客體要盡可能完美地展現自身不同于其他的、本民族所獨有的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而旅游者追求的就是這種特有的民族文化,體驗的就是這種獨特的民族背景。[3]12因此旅游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民族個性,這也是它能夠吸引旅游者的獨特魅力。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旅游文化的民族性是一個國家旅游業保持自身特色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旅游文化必須和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

(三)地域性

旅游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與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風俗人情、審美觀念等文化特質密切相關,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質,這種文化特質構成了旅游吸引地的魅力,因而也形成異彩紛呈的旅游文化。如楚地先民信鬼神、好祭祀,想象力豐富、充滿浪漫情愫,楚地也是我國浪漫主義傳統的發祥地,產生了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留下了他們的不朽之作《離騷》、《莊子》等巨著。所以楚地的旅游文化,則顯示出瑰麗、雄奇而充滿神秘色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們所熟知的北京胡同旅游、哈爾濱冰雕旅游、蘇州園林旅游,廣西“百色紅色旅游”以及山東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和六藝城的儒家始祖遺址等都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實踐證明,旅游文化只有依附某種地域文化,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因此只有發掘旅游文化的區域特色,才能有助于確立一個地區的旅游資源和旅游服務的獨特優勢。

(四)傳承性

旅游文化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延續結晶,是民族生活的記錄和積淀,[3]12既有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沉積、繼承和發展,也有對外來民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旅游文化不僅在于沿襲,更重要的在于變化和演進。比如,從中國表演藝術的精華———戲曲的演進過程和儒釋道三教逐步合一的過程,我們能夠看到他們不斷演進而又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始終保持其本質特征的,同時又有吸納、創新的歷史進化軌跡。認識旅游文化的傳承性可以幫助我們深刻剖析文化內涵的層次性、豐厚性和獨特性,而這正是開發旅游資源的核心價值所在。

(五)體驗性

旅游也可以說是以個人經濟能力為保障,以追求“文化和精神享受為終極目標”的體驗經濟,因此從文化和精神享受的角度來說“旅游的主旨和內涵,其實就是文化體驗”,從這個角度來說,旅游實際上是一種以一定的經濟支出為前提的文化行為。具體來說,就是旅游者通過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受文化氛圍,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由此實現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3]12從而滿足其精神需求,當然這種感受對旅游主體來說是直接親身的又是積極主動的,是通過旅游者自身主動、積極參與才能夠實現的。

(六)時代性

旅游主體文化呈現出時代性特點,即不同時代旅游主體的旅游文化觀念和行為方式都與其所處的特定時代密切相關,符合其時代特點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因此旅游主體文化具有時代差異性,這種差別尤為突出地表現在旅游主體審美觀念上,也與旅游主體所處社會環境變化的審美時尚密切相關,因為旅游主體的審美觀念隨時展而發生變化,因此旅游主體文化的時代性特征是頗為鮮明的。

(七)服務性

旅游是一種經濟性很強的文化活動,旅游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潛能。“旅游是以一國一民族獨特的文化招徠旅客賺取外匯的文化經濟”①這種“文化經濟”活動本身也就決定了旅游文化的服務性。旅游文化的服務性包括旅游各部門的行業文化,也包括旅游服務中所表現出來的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

二、我國旅游文化的發展歷程

旅游與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通過對我國旅游發展歷程的回顧,我們可以從中認識到旅游文化的發展歷史,從而進一步把握我國現代文化旅游的特點。我國是旅游古國,有著悠久豐富的旅游傳統,旅游文化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國旅行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原始先民們在遷移的過程中產生的樸素愿望及其本能的精神愉悅蘊含了最初的旅游文化的色彩和內涵。原始先民們一些關于旅游的神話,如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體現了“他們無拘無束暢游天地的天性與愿望,蘊含著他們的生命體驗”[4]22和樸素的審美意識,標志著旅游文化的萌芽。夏商周到秦漢時期,旅游文化觀念初步形成,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孔子和道家莊子。孔子認為蘊藏于自然景觀中的稟性,類似與仁人君子的美德。[4]67莊子所提倡的“逍遙游”,也就是在無拘無束的遨游、漫游中去獲得審美愉悅和精神滿足,并從中感悟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本質和規律。[4]72儒家、道家的旅游文化思想觀念可以說是中國旅游思想的開拓者,對后世旅游文化觀念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魏晉南北朝旅游文化觀念的核心是精神愉悅,強調審美主體的審美心境,通過人與自然建立的精神關系來達到對自然山水審美的超然境地,體現了自然山水審美意識的進一步自覺和成熟,標志著旅游活動與自覺審美活動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結合。唐宋時期的邊塞之游、文人漫游不僅體現了士人建功立業,拯世濟世的志向抱負,更體現了大唐文化恢宏昂揚的時代風貌。兩宋時無論是心懷社稷的憂國之旅還是悟理求知的“格致”[4]247之旅都體現了兩宋憂國主理的時代特色。元明清時期旅游理論逐漸走向成熟,以旅游家王士性、袁宏道和王思任為代表,內容涉及旅游修身養性的功能、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3]12現代旅游是從1949年以后。由于我國現代旅游事業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經歷了一個從曲折發展到逐步興盛的過程。旅游業直到1978年才真正與世界接軌,并逐步實現了由旅游資源大國向亞洲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上確立的改革開放政策帶來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改善,使我國的旅游文化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和完善。目前,我國旅游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文化在旅游中的主導作用越來越突現,旅游文化呈現出新的特征。

三、現代文化旅游成為旅游業的主題

現代文化旅游理念符合馬斯洛(Maslow)提出的人類需求層級中最高層次,即自我實現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現代社會,人們在旅游活動中除了身體所獲得的感受之外,更注重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活動,從中獲得知識、價值、信仰、欲望、情調等內心的成長,即現代人的生活需要旅游進行調劑,從而滿足精神上的更高需求。同時現代文化旅游促進了旅游產品的升級、相關產業的融合、旅游觀念的轉變以及社會環境的改善,因此近十年來,文化旅游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游形式,成為旅游業的主題,呈現出自身的特點:

(一)現代文化旅游的形式豐富多樣

(1)傳統文化旅游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在旅游活動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一次抽樣調查表明,在來華的美國游客中,以中國的自然風景為目標的只占26%,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卻占56.7%。[5]以歷史人物、事件和歷史古跡為主要內容的景點,如杜甫草堂、北京故宮、長城、西安兵馬俑等著名的文化景點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中外旅游者前來參觀游覽。近年較盛行的溫泉旅游,可以說代表了傳統文化旅游的典型。溫泉文化古老悠久,溫泉的養生、治療作用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屢次提到,《論語》一書中就已提到溫泉沐浴。唐太宗李世民在《溫泉銘》中也記下了自己的泡湯體會:“朕以憂勞積慮,風疾屢嬰,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時而獲損。”明代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說得更為具體:“溫泉主治諸風濕、筋骨攣縮及肌皮頑痹、手足不遂、無眉發、疥癬諸疾。”[6]現代溫泉旅游業便延承了傳統的溫泉文化,把養生、休閑、度假、旅游融為一體,①受到現代人的青睞而成為傳統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項目并在許多旅游城市盛行。皮影戲,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是我國民間流傳的非常獨特的藝術形式,陜西西安某旅游景點就把皮影戲作為固定表演節目,使眾多前來旅游的各地人士能夠欣賞到這一古老而傳統的民間藝術的精湛技藝和特殊風采,認識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總之,目前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不僅帶來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弘揚了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了傳統文化的魅力。(2)地域文化旅游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域的地理、歷史、經濟、社會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體現地方特點的文化。近年來許多地區把挖掘地域文化,作為發展本地區旅游業的熱點。比如云南開發出的傣家竹樓、麗江古城、白族工藝品、彝族服飾、民族歌舞表演———云南印象等,都使中外游客領略了富有風情的西南地域文化。山西的喬家大院、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名園———網師園、北京推出的胡同旅游、上海近年來崛起的時尚休閑之地———新天地、湖南打造出的湘西鳳凰古鎮民俗、福建武夷山旅游———印象大紅袍、廣西百色開創的“百色紅色旅游”、安塞縣的“紅色旅游”文化等都是地域文化旅游成功的典范。(3)宗教文化旅游儒、釋、道三教相互交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三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深入到中國人的內心,形成了一種穩定的“民族性”。[4]宗教文化旅游可以幫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的宗教智慧和哲學觀,有助于中國年輕一代“民族性”的回歸,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近年來已成為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為文化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如福建莆田湄州島的“媽祖文化”旅游就是宗教文化旅游的典型。(4)生態文化旅游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生態平衡為基礎的生態旅游也成為我國近年新興的文化旅游形式。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態,因其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并且能夠激發現代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在生態旅游中,人們置身于大自然真實、完美的情景中,從中獲得適當的身心運動,鍛煉體魄,使身體更加健康;更主要的是人們能夠獲得靜態休閑、凈化心靈從而滿足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除此之外,人們還能從中獲得自由感、幸福感、快樂感,從而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懷以及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因此生態旅游可以說是現代人追求高品質文化娛樂生活的具體體現。(5)節慶文化旅游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至今延續了數千年,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能夠留存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6]117體現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心理、精神和情感,因而傳承至今。現代節慶與旅游的關系緊密,現代節慶文化旅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傳統節慶文化的延續,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第二類是人們結合地域文化,有目的地策劃的節慶活動。如大連國際服裝節、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青島國際啤酒節等。這些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節慶已成為現代文化旅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現代娛樂與現代文化旅游密切結合

娛樂原指工作性以外的、在輕松的氣氛中獲得歡樂、增長知識,并有益于精神、心理或生理健康的活動。旅游娛樂是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參與的使之身心愉悅、放松,增長見識的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使旅游者達到內心滿足和個性發展。在現代社會,旅游娛樂在旅游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娛樂除了從多個角度來滿足現代人高層次的旅游需求以外,還能夠提高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因為娛樂需求具有較高的彈性,尤其是對于那些具有較高消費能力、注重旅游品質的會議型、商務型、度假型旅游者。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旅游娛樂以其新型的消費形式在我國成為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8個具體統計項目之一。現代旅游娛樂還能夠提高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并且能夠加強并豐富旅游區的旅游吸引力。因為在旅游娛樂活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展示旅游地珍貴的文化資源,文化資源精華通過旅游娛樂活動得到集中的體現,使文化資源具有固定的、可欣賞的、或可體驗的模式,如云南麗江極具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表演,已成為云南省“七彩云南”旅游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于旅游活動多樣性需求的增強,旅游娛樂與旅游文化密切結合并逐漸形成規模,迅速發展成為現代文化旅游的一道特別風景線。最突出的表現形式有:(1)將觀賞旅游娛樂活動與現代文化旅游結合。將旅游娛樂活動同旅游地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音樂、舞蹈及其他民族藝術、民間技藝等旅游文化資源緊密結合來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如通過大型的歌舞表演、綜合演出、音樂演奏、舞蹈表演、劇目演出使人們在觀賞娛樂活動中得到文化藝術熏陶。(2)將體驗旅游娛樂活動與現代文化旅游結合。讓旅游者參與到有組織、有安排的旅游娛樂活動中,通過對旅游地濃郁的民俗風情的體驗、參與、互動等形式親身體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讓旅游者參與到潑水節的慶祝中,或者實際體驗少數民族的嫁娶儀式等。上海新天地是現代旅游娛樂與旅游文化密切結合的典范。新天地成為新上海時尚娛樂休閑之地,也是新上海的一張名片。[7]97-98目前不僅滬上的年輕人與時尚人士匯聚于此,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也慕名而來。時裝表演、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電影會、模特兒大賽等各種時尚文化活動也紛紛選擇“上海新天地”為亮相之地。新天地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就是將餐飲、娛樂、休閑等時下流行的各項娛樂消費項目都注入文化元素,緊緊把握住文化這一旅游策劃的核心和靈魂。

(三)環境保護意識成為現代文化旅游的重要理念

現代人開始親近自然,體會到自然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形成了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開始懂得在發展生態旅游中回報自然的長遠意義,因此人們在原生態保存完好的景區景點,采取開發單一旅游線路、不過多地搞人工建筑、用限制游客數量、規定活動范圍等措施來盡可能地減少發展旅游業給當地生態帶來的不利影響以遵循自然法則。這樣做的結果是在開發資源、增加當地收入的同時更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麗江市政府在生態旅游中重視環境保護的做法很值得推廣。云南麗江玉龍雪山自然景色優美,地質勘探證實玉龍雪山下藏著大型金礦,開發這座金礦能給當地帶來巨大財富,但麗江市政府認為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關乎子孫萬代的福祉,所以決定放棄眼前利益而著眼長遠。他們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積極發展旅游事業。2006年麗江接待海內外游客404萬人,而且玉龍雪山是大多數游客必游之地。[8]這種重視生態旅游中的環境保護的做法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真正認識到了環境保護是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很好地實踐了保護環境的理念,同時也說明生態旅游文化具有強化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沂水县| 蓝田县| 清苑县| 东乡县| 广宗县| 湘潭市| 波密县| 马边| 玉环县| 双牌县| 思南县| 永年县| 武宣县| 遵义市| 碌曲县| 乌鲁木齐县| 宁陵县| 怀集县| 长沙市| 开平市| 沅陵县| 瓦房店市| 庆安县| 江源县| 保德县| 武安市| 宁夏| 墨江| 特克斯县| 靖远县| 日照市| 安庆市| 左云县| 尼勒克县| 定南县| 喀喇沁旗| 双牌县| 基隆市| 资阳市|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