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斷層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3-220-01

當前,我國初高中歷史斷層問題日益顯著,其也日益受到廣大歷史教師以及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初中歷史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而高中歷史教學是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升華。其中,高中歷史教學應該是以初中歷史課程為教學基礎,并根據高中歷史教學的性質及目標與任務等要求,遵循時代性、基礎性以及選擇性等原則,不斷調整高中歷史教學的課程目標。

一、初高中歷史的斷層現象

1、初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不銜接

當前,我國初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無法實現有效銜接。例如,在初中七年級上冊中,第六課主要講述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其主要讓學生掌握春秋和戰國的歷史分期,并了解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七雄兼并戰爭的情況及其作用。通過學習春秋和戰國時期大國爭霸戰爭的過程,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爭和戰國兼并戰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然而,在高一歷史必修課中,在講述《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時,該內容主要讓學生識記春秋戰國諸侯爭霸以及秦朝統一的歷史知識,并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

2、初高中歷史課程類型存在斷層

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發了幾套與初中歷史課程相關的課程標準,如,《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全口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一)》、《全口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教育部頒發的這些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課程目標以及課程設計思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點。當前,我國高中歷史課程沒有實行單科歷史課程與綜合歷史課程并行的歷史課程設計思路。目前,我國很多初中歷史課程主要是依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來設計課程,而忽視了《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

3、初高中歷史課程目標存在斷層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并充分調動課堂教學氛圍,從而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大變革時代》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變化。

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以及歷史作用,進而提高運用生產力和生產管理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對商鞅、李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然而,在高中歷史教材中,《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主要講述了皇帝制度的確立以及秦朝中央政權組織的構成。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皇權是封建專制國家的權力中心以及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

二、如何改善初高中歷史斷層問題

1、優化高中歷史教學進程

高中歷史是對初中歷史知識的升華。例如,初中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十二課是《美國的誕生》,其主要介紹了英國咋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的十三個殖民地;英國對殖民地經濟發展的壓制;來克星頓的強盛;華盛頓;《獨立宣言》的發表;薩拉托加戰役;1787年憲法等基本史實。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通過講解這些知識,讓學生掌握美國誕生的情況。初中歷史教學的重點是美國的建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主要有:聯邦政府的缺陷;《1787年憲法》以及美國兩黨制等內容。高中歷史主要講述美國的政治制度,特別是歷史概念方面的內容,并新增了很大比例的歷史內容。針對初高中歷史存在的斷層問題,教師應優化高中歷史教學進程,依據初中歷史教學內容,適時加深教學內容,并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2、對學生及課程內容進行層次分析

目前,初高中歷史斷層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更好的銜接初高中歷史課程,從而避免斷層現象的出現,歷史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并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層次,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歷史教學。在高一歷史必修課中,其主要反映了人類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其中,在高中歷史教材中,西方近現代政治史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單元,即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等內容,其一共需花費8個課時。這些歷史內容較初中歷史教材較為深入,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分配好上課時間,并重點講解這些歷史內容。

3、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查缺補漏,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以及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所涉及的基礎知識進行一個基礎性的講解,避免學生無法理解歷史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美國資產階級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體之間差異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查找比較項目,如,英美兩國的元首分別是誰、英美兩國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英美兩國國家元首的任期、英美兩國國家元首的權力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會議翻閱已學過的有關知識來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找到英美國差異之后,教師應列出一個表格,并分別記錄兩國的特點,從而使知識點更加的清晰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專題式的歷史教學,并為學生提供一個完善的歷史知識結構的框架,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知識,并不斷形成自己的歷史框架。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第2篇

一、初高中歷史教與學銜接“斷層”的原因分析

1.課程結構和內容上變革跨度大,滯緩了初高中歷史教育的延續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初高中歷史課程在教材編排、課標設置、知識構成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革,而這些變革客觀上卻導致了兩學段課程內容之間的斷層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滯緩了歷史教育的延續性。高中歷史課程是在中外歷史整合的基礎之上,采用了“模塊+專題”的體例,歷史必修一到必修三分別對應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這就使得教材內容更加學術化與專業化,但時序顛倒、跳躍性大,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甚高,對學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初中歷史課程還主要是以通史框架為主,教材內容呈現出淺顯性與感性描寫的特征。正如有關專家分析的那樣:“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初中階段歷史知識體系系統性的弱化、基礎知識大量減少的前提下,高中課程卻出現專題化和學術化的跡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階段歷史課程之間的距離驟然增大,學生們就需從相對‘低幼化’的初中課程進入比較‘專業化’的高中歷史課程。”

2.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飛躍使學生思維形式產生斷層

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形象思維活動。而高中生的思維則主要是抽象思維,要求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掌握一定的邏輯思維程序,屬于理論型的。由于新教育大綱的實施,初中歷史大量降低了理論思維水平,更多的強調知識的傳授,因此高一階段就成為學生思維的轉型期。有轉型就有陣痛,其具體表現為很多同學上歷史課跟不上節奏,或是上課一聽就懂,做題一做就錯,成績也像水中的木頭,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學生就容易苦悶和迷茫,對歷史失去信心,從而導致一部分學生一見歷史就怕,越怕就越難,越難越怕。

3.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的轉變使學生學習方式的銜接出現脫節

初中課程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但不可否認,為了中考的現實需要,許多初中教師仍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幾乎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結果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在學習方法上學生們更多地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習慣于機械背誦,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進入高中后,隨著教材內容更豐富、教學進度更快、教學要求更高,這種“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往往就不能奏效。高中教學比較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側重對學生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思維品質的培養,這使得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容易適應這種教學方法,有的學生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結果是“學了大量的知識點,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學習方式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過程中出現了脫節。

二、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策略

1.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生學習最有效的內部動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調動其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順利完成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過渡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教材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課堂開放的結構,包含著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興趣的契機,教師可在教材與學生已學知識的聯系中尋找“切口”,在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中發掘“熱點”,以興趣引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例如,漢唐絲綢之路的歷史、中國四大發明的西傳、元朝時馬可波羅的東來等,都是學生在初中歷史中耳熟能詳的。在講解“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中,適時地導入、提問,能使學生產生親切的感覺和興奮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興趣,強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深刻地認識中外歷史的聯系和中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2.合理整合初中通史和高中模塊內容,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高中歷史課程的專題編寫體例,跳躍式的敘述也客觀上造成了知識的斷裂,容易給學生造成支離破碎的感覺。初高中的歷史知識體系斷裂現狀看似是脫節的,實際上只是敘述上的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應用的史料有所不同,教材內容和基本理念還是能夠銜接得上的。高中的歷史老師,特別是高一的歷史老師有必要在充分對比初高中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對初高中知識進行整合,充分利用學生在初中所學的知識背景,梳理歷史的發展線索,將學生的歷史知識結構加以完善,使學生能夠在教學中感知到初中所學的淺顯知識,有利于他們輕松進入高中歷史的學習中。如在講“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一課時,初中的獨立戰爭知識,是聯邦憲法制定的歷史背景,因此可以用播放視頻的形式介紹美國獨立戰爭及其戰后的狀況,幫助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知識,使學生了解北美大陸開創現代政體新形式的歷史背景。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第3篇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加強化學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學節奏的加快,教學內容的更新,知識容量自然增大,迫使化學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為更好的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我們學校尋找到了一條利用可以儲存和可以傳遞聲像教育信息的媒體,如幻燈投影、錄像、計算機輔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充分發揮電教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作用,改變了傳統單一的化學實驗教學上的弊端,使化學實驗教學得到優化。實踐證明: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不僅極大的提高了實驗教學課堂效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的能力,發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在學習過程中更有助于學生形成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增強了學習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好的提高了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1.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可以改變傳統化學實驗教學的效果

學生分組實驗是化學教學中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化學概念,加深對化學規律的理解,而且能直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用實驗的方法去驗證和探索問題的能力,這是用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但是,從傳統的化學分組實驗課堂教學現狀分析,還普遍存在著實驗目標不明確、方法簡單呆板,學生操作不甚規范等問題。從而影響了化學教學質量。實踐證明,利用電教,可大大的改善這些弊端。

1.1 運用字幕投影或CAI幫助學生明確實驗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南,同時也是學習評價的依據。讓學生在實驗前明確該實驗的理論知識部分、觀察部分及操作部分所達到的具體要求,這對于減少學生實驗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是及其重要的。因此,我們應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實驗前將教學目標等制成字幕片,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過程,了解所用器材的構造、性能和注意事項。這樣不僅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效率,而且也為實現實驗課的教學優化提供了目標和依據。

1.2 運用模擬投影,使學生實驗操作準確、規范,增強實驗的安全性

化學實驗的藥品絕大多數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某些氣體易燃、易爆,有關強酸、強堿的實驗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對實驗的操作步驟、操作規程要求較高。一旦有誤,不僅不能正常進行實驗,嚴重的還會出現意外事故。雖然老師在演示時一再強調,但還是有學生聽而不見。因此,實驗操作前有必要投影操作方法的模擬演示,如果使用實驗教學課件通過正誤兩種演示,并分析本操作的要點,讓學生觀察、判斷,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做到準確規范,這樣,即培養嚴謹求實的作風,又對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有很大的幫助。如初中化學實驗中氫氣的制取和性質:在點燃氫氣氣體前一定要驗純,否則可能引起爆炸。在實驗前播放動畫顯示點燃不純的混合氣體而使啟普發生器爆炸的情景,真實而形象的說出違反操作規程的嚴重后果,這比老師“紙上談兵”反復強調要印象深刻的多,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點燃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驗純這一原理的直觀理解,又使學生在以后做相關實驗時得到啟迪,使實驗操作更具規范性、科學性和安全性。

1.3 利用投影或CAI課件提高實驗的對比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有些實驗需要對現象對比才能得出結論。由于現象的差別不大,對比起來比較困難,如利用金屬與稀鹽酸反應研究鎂、鋁、鋅、鐵、銅的活動性實驗,經過實物投影的對比,引導觀察,可清楚地比較出金屬活性順序,既簡單明了,又印象深刻。又如化學實驗中有關氣泡形成,顏色變化,沉淀產生的對比實驗,借助實物投影來完成就會更加清晰明了。

1.4 運用綜合投影或計算機輔助課件,強化記憶,培養學生綜合歸納能力

在某個實驗完成之后,將各個零散的實驗部分的各種現象發生的條件和過程等制成投影,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從而形成正確定總體認識。學生做完高錳酸鉀加熱制取氧氣的實驗后,就將安裝儀器的先后順序、氧氣的收集方法、拆卸儀器的先后順序的投影片給學生放一遍,這樣在學生做實驗的基礎上起到了小結的作用,這不僅使先后的實驗現象連貫地再現,而且有效的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2.運用電教媒體,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視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概念和原理大多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因此,但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制作的課件進行動畫模擬,形象生動的表現分子、原子、離子的微觀運動特征,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直接認識微觀世界,這樣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反應原理。

化學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現象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固體的溶解、分子的擴散以及氣體的溢出等現象,可見度較小,有時除前排的學生外,后面的學生很難看到變化的現象,再做一次實驗又浪費時間。如果將這些演示實驗通過多媒體展示實驗現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幫助學生觀察,學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氣體的產生和溢出,顏色的變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現象,這樣增強了可見度和動態感,變抽象的內容為直觀現象,學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強了演示效果。同時,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種新穎的方法,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3.利用CAI課件演示現象豐富學生思維,優化實驗教學過程,達到教學目的

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動態模擬,是CAI的一大優點,它能使學生獲得在課堂上難以見到的、接近真實直觀的實驗和體會,對掌握所學知識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時間有長有短,長的象石油和煤的形成,鋼鐵生銹等,短的如氫氣的爆鳴等,用計算機虛擬實驗,可以跨越時空,即可直接將實驗過程用圖像顯示出來。又如分子和原子的知識部分,實驗雖簡單,但原理卻不易理解,用傳統的方法很難將分子和原子的質量、體積、分子和原子間作用力,原子排列方式及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微觀解釋講清楚,利用計算機對這一過程進行模擬,使之形象化,其直觀性讓學生一看就明白。借助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可使較難想象又不好理解的知識,在自然、趣味的環境中得以掌握。

4.利用CAI課件模擬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銜接

1.臺階產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過歷史教學實踐,我認為產生臺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學生實際水平較低、新教材內容跨度大,使教與學出現困難。初中歷史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歷史現象和結論,對歷史概念和規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觀念左右學生思想,歷史科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時考試沒有體現足夠的能力要求,于是“歷史容易學,此無他,唯背熟爾”的觀念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上述這些造成剛上高一的學生歷史知識不是很完整,沒有形成一般的歷史認識和理論常識,歷史思維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飛躍使學生思維產生斷層。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初中生的思維與高中生的思維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思維活動。而高中生的思維則要形成抽象思維,屬于理論型的。對他們的要求是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來歸納綜合各種事實材料,掌握一定的邏輯思維程序,利用判斷推理等手段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有研究表明從初中到高中思維的發展存在關鍵期與成熟期。初二階段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從初二開始學生的思維開始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變,到了高二年級這種轉變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綱的實施,初中歷史大量降低了理論思維水平,更多的強調知識的傳授,因此將這種思維轉變在歷史學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階段就成為學生思維的轉型期。有轉型就有陣痛,其具體表現為很多同學上歷史課跟不上節奏,或是上課一聽就懂,做題一做就錯,成績也像水中的木頭,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學生就容易苦悶和迷茫,對歷史失去信心。從而導致一部分學生一見歷史就怕,越怕就越難,越難越怕。

1.3 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的轉變使學習方法的銜接出現拐點。初中生依賴性較強,更多的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他們普遍養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由于知識簡單,對知識的要求在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的成分比較多,那種“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還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以自學為主,必須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而有的同學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結果是“學了大量的知識點,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還有的同學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和掌握正確的聽課方法,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窮于埋頭做筆記,不得要領,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識。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過程中出現了拐點,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感到深奧難懂。

2.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發學生的興趣,縮短適應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十六七歲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這也是我們解決難題所必須利用好的積極心理因素。因而,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使學生盡快入門。在歷史教學中,要使學生達到高素質好成績的目標,就必須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新課改下的歷史思維能力有:閱讀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歷史事實的能力;運用已知信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高一歷史教師如何把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落到實處呢?

首先,以歷史知識為載體,運用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的情景,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例:講“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時,我讓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影響進行討論。學生有的認為“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積極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導致了世界漸成一體、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導致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成長”;有的學生認為“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消極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開辟導致了殖民擴張”。在學生在討論后,教師可以幫學生從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開辟對資本主義的影響;2是新航路開辟對亞、非、拉的影響;3是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的影響。通過這樣的討論,不僅使學生獲得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歷史新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征,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導學生信息提取,具體可以這樣做: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分析知識及知識結構特點,尋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學生在教師有目的引導下閱讀,去發現有效信息和知識;遇到一些阻礙信息提取、影響學生進一步獲取信息的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突破障礙。當然,實際問題的設置必然隱藏著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時被提取出來的一些信息,這時可以通過典型習題為范例,仔細講解,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

初高中歷史知識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學習態度;歷史教學;初中;高中

通過多年的高一歷史教學工作,對剛從初三畢業升上來的同學,對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模糊不清,思想上放松,上課隨便,作業馬虎,不知不覺中養成隨便個性,學習態度不嚴謹,深入探究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欠缺。通過多年反思之后,我覺得上好第一課,從第一課尋找與初中歷史不同之處,讓學生知道高中高在哪里、應該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高、尤為重要。為了更好讓學生把握好它們的區別,我準備了人教版七年級《夏商西周的滅亡》,先讓學生復習這版塊的內容。然后對照這高一第一課看《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樣做的目的讓學生一目了然,對比起兩階段的知識更有直接性、實踐性、探索性。我用“你覺得兩課內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通過把握下面幾方面來區分好初高中歷史不同點,從而使教與學得有的放矢。

一、從難度看:初中簡易,高中深細

初中歷史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歷史知識較為簡要表述,使學生容易接受;高中則對知識點進行深化,詳盡介紹知識點。我們選用第一課分封制初高中的內容:初中:為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奴隸等分給親屬和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服從周天子,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隨從天子作戰。高中:周武王把……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從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分別對分封制內容的描述可見,初中的分封制權力與義務都通俗易懂,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而高中的內容對義務表述詳盡很多,并且增加了諸侯國也要分封下去這個義務,這適合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對初中是繼承和拓深,沒能把握這點,很難學得精歷史。知道這個關系后,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有這個變化,原因是高一生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素養,需要在知識和能力等多維空間上提升一個檔次。這有利于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力,避免因為以前學過分封制這一內容從而狂妄自大或漫不經心。同時引導學生真切了解深在哪里,對深的內容應該如何把握,這使高中的學習有了方向,有效性可以預見。

二、從內容看:初中重事、高中重理

初中重在敘事:側重于史實,對歷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時間、地點、經過、結果、意義等交代很清楚。高中重在探理:如對于制度的內容、出現的原因及產生的作用效果則是詳細深入探究。而事件往往一帶而過。讓我們再看分封制的作用表述:初中: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強化了統治,成為了強盛的國家。高中:西周通過分封制,強化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了邊遠地區,……如設置官員等。隨著諸侯國勢力的壯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如果說初中要求知其然,則高中要求知其所以然,所以高中更多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初中往往重在展現史實,高中則重在分析史實,利用史實。所以高中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利用史實來分析問題,這比初中大大提高了層次,學生應當加倍努力才能適應得了高中課標要求,從而消除學生隨便應付心態。

三、從過程看,初中以時間為主線,高中以專題為主線

初中編排是按時間順序進行的,它的特點清晰,形象,便于初中學生從先至后的認知特點。它綜合性不強,時間好像一根繩子,一個個史實結在這根繩子上,簡單明了。高中歷史新教材編寫采取“模塊+專題”的體例,它體現了大綜合,我們的高中教學也就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對大數據、多史實深入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和研究能力,通過綜合,引導學生發現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培養正確的唯物史觀。當然新教材模塊專題體例刪減了“繁、難、偏、舊”舊教材中的知識,增加了許多“新的色彩”,使乏味的歷史增添了許多趣味。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趣味是新的色彩知識,消除學生學習恐懼感,讓他們樂學善學,自然從初中過度到高中學習中來。

作者:劉瓊 單位: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霖田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杜芳.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科學出版社,2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独山县| 滦平县| 济南市| 伊金霍洛旗| 资溪县| 泸定县| 迁西县| 扎兰屯市| 卢氏县| 南丹县| 江安县| 嘉黎县| 区。| 保亭| 家居| 天镇县| 清苑县| 苏尼特左旗| 原平市| 车险| 福贡县| 汕头市| 万载县| 郴州市| 桐乡市| 平定县| 县级市| 黔西县| 永新县| 浦江县| 饶阳县| 独山县| 抚松县| 兰坪| 瓦房店市| 醴陵市| 饶阳县| 梓潼县| 拉萨市| 南阳市|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