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理中考知識考點總結

地理中考知識考點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中考知識考點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理中考知識考點總結

地理中考知識考點總結范文第1篇

1.做到中考說明與“大綱”的統一。中考說明規定的只是考點,教學大綱不僅規定了知識的內容,而且規定了對教材知識的評價要求,因此必須分清哪些屬于識記,哪些屬于理解,哪些屬于運用,要在復習中找準知識的定位。通過對以上情況的分析,在復習時,中考說明中未涉及的知識大膽舍棄,增加部分要及時的補上,這樣復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立足教材,善于總結,理清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實現對基礎知識的活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共分三個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教師要縱觀整個教材內容,體現綜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環境及各個地區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系的綜合表現,都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特別要注意地理環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綜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較地區差異,分析產生特征和差異的原因,明確區域發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國有什么相似之處,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綜合考慮。只有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聯系實際。在“博”的基礎上要求“活”?;A知識要求記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間分布狀況。一些重要的地名、數據應當牢固記憶,并能落實到圖上,例如東西半球的界線、經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質特點、成因,分布和變化規律為重點和難點。運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科學觀點來說明、描述、識別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應教會學生注重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獲取地理知識,分析解決一定地理問題的能力。

3.緊扣中考說明,進行全面的、系統的復習,復習要注意詳略得當、主次分明。給學生印發中考說明,依照中考說明進行一輪地毯式復習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對考點內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時查漏補缺,把學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識盲點消滅。老師要把各個考點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學生交代清楚,使學生在復習時做到心中有數。中考說明內容覆蓋了初中地理四本書,知識點多而雜,記憶性內容所占比例大,而且這幾年的中考命題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礎的知識,怪題、偏題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應該讓學生面面俱到、不分輕重地去復習每一個考點。一定要有詳有略、有主有次,重點內容要多留意,次要內容簡單看看,大體了解即可。

4.規范練習,多角度思考,舉一反三,做到“講-練-考”相結合,實現知識的消化和鞏固。復習時,除了要講解考綱外,還要選擇一些合適的、編寫水平較高的課輔資料供學生自學和練習,同時,由老師定期出題進行階段性考查。通過大量練習和考試檢查,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考點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可以發現自己還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使知識得以消化和鞏固。

地理中考知識考點總結范文第2篇

我市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地理科命題的重點是考查地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突出考查最核心的主干地理知識。本人通過多年上初三地理復習課的經驗積累,結合本學科的特點,認為只要充分落實好“勤、嚴、細、實”這四個步驟,就能上好復習課,達到很好的復習效果。

勤備課。精心備好復習課教案,一方面要認真研讀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近三年來的中考試題和中考復習指南,明確出題的方向,把握好復習的大綱線索,制訂好一整套的復習計劃,以便在復習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復習導向,并以它為基礎起到承上啟下和銜接的作用。二是要認真研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和《中考地理科考試說明》。中考地理科試題的設置,既體現出《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又將考查的知識點控制在《中考地理科考試說明》的要求范圍之內,所以認真研讀它們,才能把握好主干知識和重點內容的銜接與融合,并依此為指導思想進行備考和復習,合理使用好教材,提高備考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備好學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學生是考場上的主力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學初先調閱學生們在初一初二時的成績表,對他們的基礎做一個詳細的了解;在開學后準備一次模擬考試,摸清學生對雙基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發現有沒有特別欠缺薄弱的某個知識環節,如初中學生不容易掌握的經緯網、東西半球的劃分與判讀、方向、等高線地形圖等內容。這樣在以后的復習課中更能把握好詳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嚴把關。初三地理復習課課時少,內容多,增大課堂容量是完成復習內容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一定要按質按量完成已定的復習計劃。在課堂上老師要導好復習方向,精心設計好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一系列問題,復習線索要靈活、準確、簡單,讓學生沿著這條“線”積極主動地跟著老師去想、去說、去做,真正地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中去。多引導學生討論問題,把握好討論的時間與方向。對系列問題中的關鍵問題,老師要注意點撥,引導學生應該運用哪些知識來突破,循循善誘引領學生找到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如在復習“我國的四大工業基地”這一內容時,我列出以下線索:四大工業基地的名稱;四大工業基地自北向南沿海分布的位置;以輕、重工業為主還是綜合性工業為主;有無便利的運輸條件(水路還是陸路);有無豐富的原料、燃料資源或淡水資源;勞動力資源充足還是具有科技、信息、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市場在哪里;四大工業基地的重點城市有哪些。經過這樣的思路引導,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正確選擇工業基地的相關知識,還能促使學生在思想上養成全方位、多因素、多層面地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潛移默化地培養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好品質。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老師及時發現知識點有偏差的地方,及時修正。復習時詳略得當,多注意學生們的反應和掌握的熟練程度,及時調整復習的方向和詳略講解的內容,避免累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充分利用好4~6人的學習小組,不定時采用提問和小測等方式抽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對抽檢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讓他所在的小組成員集體努力,根據具體情況,或給他們開開“小灶”,提高讀圖或審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或強制記憶,加強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布規律等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成員之間互相督促,團結協作,共同進步。每一輪單元復習后,定期進行單元測試,這是檢測復習效果的最好方法。對檢測結果認真分析,及時總結,調整復習內容,查缺補漏,對前段復習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作一個全面客觀的評價,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及時調整今后努力的方向。

細輔導。對學生既要做好知識輔導,又要做好心理輔導。每次小測或單元檢測以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輔導。根據具體情況,需要老師親自講評的內容,就將需要輔導的學生集中起來由老師輔導;有些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則可以交給科代表或小組長督促完成,再經老師抽查后認為過關了為止。具體到基礎較差或某次考試失利的學生個體,要經常進行個別談心,首先鼓勵他們克服畏難心理,不要一遇到”攔路虎“了就退縮,多詢問他們,自己失分的原因是什么,是知識運用能力不強,還是基礎知識不牢固;是做題目時粗心大意,還是考試時心態不夠好,等等。通過輔導與談話等方式,讓學生正視自己,擺正心態,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重新定好學習目標。

實操練。在復習后期,多關注各類中考信息和時事熱點,收集兄弟學校的模擬試題,精心挑選部分題目,做到對題目有選擇地使用,將題目與考點、教材、學生的實際能力相結合,既不偏離考點重點,又不脫離教材,編排好幾套切合學生實際的模擬試題,講練結合,老師多解疑答惑,多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溫故而知新,對照考點內容,理清知識體系,逐一檢查過關。除了在復習的過程中教會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會思考和挖掘更深、更廣的新問題,進入更深層次的知識領悟。就這樣一環緊扣一環,層層推進,促使學生不斷豐富和完善知識體系,達到最理想的復習效果。

地理中考知識考點總結范文第3篇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活用地圖。

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大部分學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學困生上課精力很不集中,東張西望,講小話,打瞌睡,或者做菩薩一動不動。我從初一開始,我就注重培養學生上課除了做筆記外,一定要看地圖的習慣。記憶知識點也對應地圖來記。

對初二的學生來說,臨近生地會考,學生壓力極大。我只能立足于課堂這塊主陣地,緊緊抓住40分鐘,盡量讓學生多讀、多寫。下課時,人人必須完成課堂訓練,交給老師后才能離開教室。課堂上抓緊分分秒秒,關注每位學生,課堂效率明顯提高了。課后作業盡量減少,學生負擔減輕了。

二、夯實基礎,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基礎是根本。沒有基礎,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抓好基礎題,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能出成績。初二會考內容繁雜且瑣碎,讓學生將所有的考點背出來,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是不太現實的做法,對學生而言,記憶是一件看似簡單可實際上最為困難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進攻”,把中考考點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內容下做好標記,印發給學生,每天布置任務,逐日檢查。其次,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再次,重點難點各個擊破。

扎實的基本功是應對考試的第一步,但僅僅記憶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會考的綜合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針對會考題型進行有效訓練。題目是千變萬化的,關鍵是掌握解題方法。

三、培養興趣,激發潛能。

初一上冊地理難度較大,部分女生總認為地理難學,缺乏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有了動力。我堅持在每節新授課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大量的圖片資料,不斷刺激學生的視聽效果。我還在教學中采用做些簡單的小游戲、分組比賽等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使課堂生動了、有趣了,學生自然而然就喜歡上這門學科了。

四、關注后進生的成長

后進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成績的提高。如何提高后進生的成績?這是我們面臨又一個棘手的課題。后進生需要老師傾注更多的愛心、給予更多的理解,來驅散他們內心的孤獨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這方面也為我們出了很大的力氣。一是安排成績好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助;二是每天清查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三是與家長聯系,要求家長配合;四是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任課老師單獨輔導。五是多給學生以信心與鼓勵。

五、精誠合作,虛心學習

由于我是非地理專業的老師,專業水平不如同行兩位老師。于是我主動向他們學習、請教,對教學所遇到的問題,我們共同探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我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雖然我是有著明確目標,也朝著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前進,但還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應該更細,更實,更好。

八年級地理教學總結與反思

2012年七年級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地理中考知識考點總結范文第4篇

經過深入研究,筆者認為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命題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重視問題探究,問題探究是試題耀眼的亮點

從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來看,問題探究題隨處可見,尤其在簡答題中最為突出,充分體現新課標探究學習的教學理念?,F以最近三年的36、37題為例:

2013年36題“尋找最佳避寒地”,其中“(2)推測攀枝花1月份天氣特征。(3)小明建議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們冬季來此度假。小亮則從空氣質量角度提出質疑。試為小亮的質疑提出論據?!倍际呛芎玫奶骄款},尤以(3)最為突出,并且答案是開放的,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拿分,探究味極濃。

37題“非洲維多利亞湖鱸魚問題探究”:(1)分析阻礙尼羅河鱸魚游入維多利亞湖的自然原因。(2)分析尼羅河鱸魚在維多利亞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條件。(3)分析尼羅河鱸魚迅速繁殖對維多利亞湖魚類資源及捕撈業的影響。(4)說明尼羅河鱸魚引進對維多利亞湖沿岸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四個問題層層深入,向縱深探究,是非常好的探究題。

2014年36題“青藏高原錯那湖風沙問題探究”:(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簡述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4)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提出防治措施。37題“沙特磷酸鹽工業問題探究”。也是兩道層層深入,向縱深探究的好題。

同樣,2015年沿續了2014年的36、37題,又出了兩道好題:

36題“美國大鹽湖鹵蟲問題探究”:(1)分析大鹽湖盛產鹵蟲的原因。(2)說明早年鹵蟲產業規模較小的原因。(3)推測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及其對大鹽湖鹵蟲產業發展的影響。(4)你是否贊同繼續在大鹽湖發展鹵蟲捕撈業。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

37題“青藏鐵路沿線地理環境及熱棒散熱問題探究”:(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凍土的年平均氣溫比東北高緯度地區低的原因。(2)圖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穩定,請說明原因。(3)根據熱棒的工作原理,判斷熱棒散熱的工作季節(冬季或夏季),簡述判斷依據;分析熱棒傾斜設置(圖8b)的原因。

這兩道大題探究性更強,要求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的綜合、靈活運用能力要求更高。

高考試題中探究題的出現,正是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和“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的要求。

二、鐘情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較大

《廣東卷考試大綱的說明》對必修1、2、3和選修模塊的內容比例是:自然地理(必修1)約占32%,人文地理(必修2)、區域可持續發展(必修3)和選修模塊約占68%。而從全國I卷2011-2015年(尤其是最近三年)的高考試題分析來看,自然地理的分值是遠超32分的。下表是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知識點分布表(表中數字為考題號和分值)。

從下表可以看出,最近五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命題專家對自然地理情有獨鐘。自然地理(包括地球、地圖,不包括選修模塊)的分值年平均約占45分(最近三年約占48.7分),最少的2012年為36分,最多的2015年達到58分;如果包括選修模塊,自然地理年均分值在45至62分之間。自然地理的比重之大略見一斑。

三、突出主干知識,重視能力考查,牢牢抓住高中地理的核心

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中,重點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識,并且大部分主干知識在最近五年高考中反復考查,從不回避己考查過的知識點。

自然地理知識中考查得最多的章節內容是: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的塑造,其次是行星地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人文地理知識中考查得最多的章節內容是: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其次是:人口的變化、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知識中考得最多的章節內容是:區域經濟發展、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等。

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考點是:大氣受熱過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氣候類型的特征、分布、成因,常見天氣系統,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循環,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殼物質循環,以及農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等。(詳見表1。)

在能力方面,試題的命制側重能力立意,知識點切入比較靈活,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四方面的能力。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前兩種能力,非選擇題對能力的考查更全面深入,對各種能力的考查都有體現,尤其是后兩種能力的考查。從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分析研究來看,試題的能力要求層次逐年有所提高,試題提供的信息越來越豐富,理性思維與思考過程有所增強,考查的時候非常重視思維深度。

全國卷試題設計不刻意強調知識點的覆蓋面,體現了知識抽樣、考查主干的高考命題原則,同時注重考生能力的考查,這正好牢牢抓住了新課標高中地理的核心。

四、設置開放性試題,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

全國高考地理試題出現了開放性試題,這是新課標卷的又一大亮點。從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研究分析中發現,幾乎每年都出現開放性試題:2012年37(3)(8分)、2013年36(3)(8分)、2014年37(3)(6分)、2015年36(4)(4分)等,年平均分值為6.5分(2011年除外,2011年還沒有出現開放性試題)。

何為開放性試題呢?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致認為開放性試題的基本特征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許多樣化,具有很高的開放性。

地理開放性試題與封閉性試題相比,它更注重考查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與側重考查學生思維的嚴謹性的封閉性試題形成良好的互補。開放性試題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表達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考查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能更加全面地鑒別學生的思維品質,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空間的拓展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

根據2011-2015年全國I卷地理試題的命題特點,我認為在2016年的高考備考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抓住主干不放松,夯實知識基礎,構建知識網絡

從表1可以看出,不論每年的試題怎么變,仍然離不開新課標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另外,全國卷與廣東卷有很大的不同,廣東卷選擇題以覆蓋考點為目標,題型設計呈分立形式,著重考查學生全面的基本知識,每一個小題覆蓋一個或多個學科主干知識章節內容,11小題基本覆蓋必修模塊的各個主要章節內容。但全國卷不太追求考點的覆蓋率,而只是注重考點的抽樣考查,所以會有深度。全國卷的選擇題是用串題形式的,同一個考點(情境素材),設計2~3個小題,從易到難,考查學生地理學科縱深的思維分析能力。非選擇題也是抓住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設計多個簡答小題,由淺入深,逐層分析地理事物(現象)的特點和成因,以考查學生對地理的縱深思維分析能力,但這個考點(情境素材)、地理事物(現象)所考查的主要是新課標要求的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識。這就要求學生要吃透每一個知識點,尤其是構成高中地理骨架的主干知識,夯實知識基礎,構建地理知識網絡,這樣才能胸有成竹,考出好成績,切不可為了探究而探究,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二、知識點深探究,地理課堂多討論,培養縱深思維、發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問題探究是全國卷試題耀眼的亮點,選擇題是串式的、綜合題以考查學生區域地理的縱深思維能力為主,不以追求覆蓋更多的考點為目的,所以在地理復習的過程中,每個知識點(尤其是主干知識點)都應盡可能地抓住一點進行縱深探究,充分利用好情境素材,縱深設問。在平時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多開展討論,為學生搭建一個各施己見的平臺,充分展示學生各自的聰明才智,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培養學生縱深思維、發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一舉多得。

在二輪復習時,可適當開展專題復習,教會學生分析過程及方法,使學生能快速、全面、準確地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基本原理、規律,培養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演繹、推理、綜合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評價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思維和地理素養的目的,學會對知識的遷移,舉一反三。

三、重視自然地理學習,理解基本原理和規律

自然地理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其原理和規律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活動。相對人文地理而言,自然地理各要素變化較小,其原理和規律比較穩定,探究、分析、解答自然地理問題既能拓寬思路,考查學生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盡量減少不同地域之間學生因人文差異造成的影響,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則。另外,重視自然地理學習,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都很有好處。

四、加強區域地理的學習

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核心內容,區域地理很好地反映了地理學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為研究系統地理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許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規律都是在具體區域地理中總結歸納出來的。所以說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論知識離不開區域地理的支撐。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間思維的形成、地理基本思想的構建等,都離不開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區域地理是中學地理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在高考試題中,區域地理是載體,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背景。從高考命題者的角度來看,區域地理是實現高中與初中地理、人文與自然地理的最好結合點,是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展示熱點地理事物和圖像的最好平臺,是考查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闡述、評價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好載體。所以必修3的教學可以適當增加課時,綜合運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原理、規律分析區域案例,以提高地理思維能力。而初中的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應著重區域定位、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不要花太多時間死記硬背地名、礦產等知識。

地理中考知識考點總結范文第5篇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復習是學習之母”。顯而易見,復習是備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試成功的重要條件。新課結束后,我們將精力放到第一輪的課本復習中。在這一輪復習中,學生應全面熟練課本,做到心中有數。復習后,學生要牢固掌握課本單詞、詞組,熟悉各個知識點,透徹地、系統地理解并能運用各個語法知識。除此之外,還要予以適當的同步訓練,以便做到扎實、牢固。隨后,我們將進入第二輪專項訓練和第三輪沖刺演練。這兩輪的復習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明確考題題型,了解考試范圍

在考試之前,我們要認真分析歷年以來的中考題型和認真閱讀當年的英語中考說明,心中應有一個尺度和一個深度。作為直接深入一線教育的教師,針對學生情況,應首先模擬一張考卷。這一次考試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情和現時的解題能力,還可以間接地告訴學生,中考與這很相似。這樣給了學生一個考模之后,學生會從中了解到中考考什么,怎樣考,考多難,以便做到心明如鏡,有的放矢,不放空槍。如此一來,學生定會走出謎團,沖出重圍,豁然開朗,有針對性地展開復習和練習。

二、以考綱為主線,研究考題方向

結合課本和考試綱要,理清思路,分析課本編排和內容設置,揣摩命題者的思路是指導科學復習的正確方向。中考對知識點的考查強調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不單考查某一個知識點和語法。在對課本內容進行進一步濃縮后,我們應將題目中的知識點與課本有機結合起來,除各個擊破外,還應將其所能涉及到的知識點進一步延伸和補充,必要時還可將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都列舉出來,讓學生討論,然后我們作總結和點撥。我想,這樣定能將學生的認知水平提升到另一個高度,同時學生從中會受到一定啟發,取得一定進步。

三、以考題為主線,開展專項訓練

教師在對命題者的出題方向進行認真研究后,應該有目標、有側重點地分專項訓練。訓練過程中,使學生加強課本與題目的聯系,了解、分析每一個考點、難點、陷阱和考查目的。其中教師應將知識進行整合、梳理、條理化、系統化,并與其有淵源的知識點結合起來,歸納為一個有脈絡的整體呈現給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除了講和練之外,應更多地給他們融化的空間,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培養他們的能力。

四、在線精講,歸納總結

所謂精講是對學生提出頻率較高或課本出現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知識體系、講精髓、講關鍵、講規律、講思路、講方法。用比較少的精力去覆蓋盡可能大的知識點,以點帶面,拋磚引玉,觸類旁通,大范圍地將知識進行融合,把孤立、零碎的知識有機地科學地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個性發展得到穩步提高。

五、查漏補缺

復了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另一個作用就是查漏補缺。何為漏、何為缺?漏就是學生沒有掌握好的知識;缺就是缺腳破腿。它可能是認知程度不夠,也可能缺乏某種應變、處事能力。針對全體學生,教師不應一概而論,而應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對于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形,教師除了要做正確的引導,還要做科學的指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在自己的薄弱環節多下功夫,爭取少丟分直至不丟分。比如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教師應鼓勵他們多進行課外閱讀,并要從簡單的文章讀起,循序漸進,切忌一口吃個胖子。在閱讀過程中要恰當把握閱讀的數量和難度,不要操之過急,并要進一步擴大詞匯量,為閱讀掃除“攔路虎”。

六、開展錯題研究,啟迪思維

在平時練習和考試過程中出現了形形的錯題。它們錯因不一,形式多樣,并且其中還不乏一些名題。為什么會錯?錯在哪里?時間一久,考卷上再有錯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是原題做錯,有的是稍一變化類型就錯。以上都充分說明學生對錯題的理解不透徹,沒有真正掌握。如果我們開展錯題研究,所收效果一定不會甚微。首先讓學生自己斟酌,對以前做錯的題目能否一眼看出問題端倪。對于難點、重點可適當展開小組討論,必要時老師做點評。這一環節如能開展得好,在對基礎知識全面掌握的前提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題經驗一定會呈現出一個質的飛躍。

七、團結協作,資源共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治多县| 修武县| 宝兴县| 喀什市| 天柱县| 陆良县| 灵宝市| 贡嘎县| 睢宁县| 东源县| 嘉黎县| 米泉市| 晋中市| 通州区| 偏关县| 嘉定区| 扬州市| 温州市| 永新县| 青浦区| 天津市| 娱乐| 内丘县| 容城县| 府谷县| 钟山县| 江油市| 筠连县| 博罗县| 宁乡县| 霍邱县| 长子县| 黑山县| 三江| 镇沅| 安塞县| 九寨沟县| 封开县| 抚顺县| 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