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打白骨精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很有感慨。
故事講的是唐僧師徒離開五莊觀之后,繼續趕路。途中,孫悟空在幫師傅去摘果子的時候,白骨精發現了唐僧,就想要去活捉他,她早就聽說吃一塊唐僧肉,就能長生不老。白骨精正想撲過去捉唐僧,忽然想到這樣直接暴露真面目,大徒弟孫悟空一定不會善罷甘休,還不如先把他們騙進洞里再說。于是三次各扮成姑娘、老太太和老頭,但每次都被孫悟空識破,打回原形。唐僧見悟空打死了“人”,氣極了。雖然孫悟空解釋再三,打死的是妖怪,但是唐僧肉眼凡胎。再有多嘴的豬八戒,一心想回高老莊當女婿不想取經,就幫著師傅撬邊,唐僧一氣之下把孫悟空趕走了。妖怪趁機掠走了唐僧。
讀完故事,我替孫悟空感到冤枉。唐僧沒有火眼金睛,他要是有,看見妖怪,也會同意孫悟空打。作為師父卻不信任自己的徒弟,被妖怪利用,真是愚蠢!孫悟空也算是比較仁義,說什么“我和你師徒一場啊”,“你大恩大德不報不行啊”,換成我,這么沒有是非觀念的人我才不跟他多說呢,一個筋斗兒回花果山享大福了。再說說這個豬八戒,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啊,就因為沒吃上妖怪送的飯,把唯一的“頂梁柱”給趕跑了,回頭再被妖怪給吃了,這還不知道哪頭劃算,真是豬腦子。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那么如何指導農村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筆者認為我們要做好以下幾點:培養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建立班級圖書庫,為學生營造讀書環境;教給學生讀書方法,使學生具有自主閱讀的能力;開展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孩子從小語文走向大語文,才能讓課外閱讀點亮孩子們的生命之燈,才能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
關鍵詞:
課外閱讀 培養興趣 營造環境 教給方法 成為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同時《課標》還規定了各個年段的最低閱讀量。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習慣與能力多么重要。這使我不由聯想起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里的一段話: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
然而在我們的農村小學,由于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所擁有的課外讀物十分匱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普遍不高,所以課外閱讀量極小,這些極大影響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那么如何指導農村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下面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培養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定期為學生朗讀有趣的書。
美國作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告訴我們:“幾乎在每一個熱愛閱讀的班級中,老師都定期地給學生們朗讀。如果孩子覺得這是個美好的經歷,他們就會開始自己閱讀。”事實確實是這樣的。為了讓我班學生愛上閱讀,我曾苦口婆心的向孩子們推薦課外書,但真正去買來讀的人卻很少。記得去年的一次早自習,我給孩子們朗讀了《西游記》的片段《三打白骨精》之后,過了幾天班上果然有好些孩子下課也不出去玩了,都在看少兒版的《西游記》呢!盡管《西游記》里的故事他們很熟了,但孩子們還是愿意讀《西游記》書,我想這還是和“有趣”分不開。之后我又為他們朗讀了《笨狼的故事》、《窗邊的小豆豆》、《夏洛的網》、《木偶奇遇記》等經典有趣的童書的片段,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領效果。后來,脆把每周一的30分鐘早自習改為讀書課,專門由我或朗讀能力好的孩子為全班朗讀童書的精彩片段。
記得《朗讀手冊》扉頁上有這樣一段小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我想這首詩說出了朗讀的價值之所在,也說明了在有大量留守兒童的農村小學,教師的朗讀有多么重要!
2、做一個手不釋卷的老師。
如果一個語文老師不愛讀書的話,那么無論他怎么鼓吹閱讀的好處,學生也不會真正愛上閱讀的。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一定要為學生做好讀書的榜樣。因此,我特別注重與學生在一起讀書。每天中午,我都會來到教室,和學生一起各自捧本書自由閱讀。讀到開心處,我就毫不掩飾的笑,有時還會入情入境的吟誦精彩語句。我還會特意讓學生看到我讀的書的封面(因為學生可能會因此去買來讀)。不僅如此,在課堂上,我還規定學生在完成課堂作業后就可以自由閱讀。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愛上了閱讀。
上《景陽岡》這篇課文之前,我給孩子們講《水滸傳》里其他好漢的故事,上《草船借箭》時我給他們講《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平時的課堂上,我力求做到好詞佳句能隨口拈來,讓學生從老師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讀書的價值與快樂,從而愛上閱讀。
3、課內學文,課外延伸。
在閱讀教學中,我想教師如果能夠結合教材的特點,在學習的課文同時,引導學生讀與課文相關的書籍,做到課內學文,課外延伸,一定能有效促進學生課外閱讀。那么,如何做到課內學文,課外延伸呢?這就需要教師的及時引導。比如:上完《卡羅納》這篇課文,我給孩子們講《愛的教育》里其他孩子的故事,引導孩子們去讀《愛的教育》;上完《漁夫的故事》,我給他們講《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從而引導孩子們去讀《一千零一夜》……
另外,我們還可以運用閱讀期待去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如在上完《將相和》后,我從無疑處設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趙國在這之前也被滅了。課文中不是說,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可以保趙國平安嗎?可這又到底是怎么回事?趕快去找書看,自己去讀《史記故事》或《中華上下五千年》。事實證明這也起到了很好的激趣效果。
二、建立班級圖書庫,為孩子營造讀書環境
魯迅先生對讀書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這話形象的講出了引導學生博覽群書的重要性。是啊,如果沒有書可讀,學生就猶如蜜蜂無花可采,那又怎么能釀出蜜來呢?
全國著名小學語文專家薛瑞萍老師在給家長的信中寫道:“讀共同的書,就是過著共同的生活,是這種基于閱讀的共同生活,共同體驗,使學生對于班級,對于好書有了一種與日俱增的親切感、歸依感。”
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有博覽群書的條件,讓孩子能夠讀共同的書呢?我認為,在農村學校,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班級圖書庫,這樣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孩子們營造讀書的環境。這一點,對農村孩子的課外閱讀也是極為重要的!為此,我在以下兩方面下了工夫:
1、爭取家長的支持。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光靠老師一人是不行的,必須要有家長的大力支持。為此,在家長會上,我向家長們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意義,把家長會開成了“讀書會”。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學素養”、“學生在小學畢業時家庭藏書至少要達400冊”成了我的口頭禪。我向家長推薦好書,要求家長每周要帶孩子去一次書店,多為孩子購買好書。這樣,孩子們就有書可看了。
2、建立班級圖書庫。有了家長的支持,我就發動學生和我一起來建立班級圖書庫。我告訴孩子們如果你每月捐一本書給班級圖書庫,那么你就能讀到42本書。這樣一來,我們班級圖書庫的藏書就越來越豐富,不僅使學生不斷有新書看,還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呢!
三、教給學生讀書方法,使學生具有自主閱讀的能力
在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真正“會”讀書的不多,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故事情節的內容就泛泛地讀讀;有的即使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這就說明,我們必須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使他們具有自主閱讀的能力。這樣,他們才能高效地從課外閱讀中汲取營養,擴大知識面,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方法有很多種,我們要注重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書籍、目的、性質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結合我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下列四種讀書方法一定要教給學生:
1、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上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語言修養。對于一些語言雋永情節生動的文章,我就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2、略讀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讀物,首先看序文、目錄、開頭或結尾,然后從頭至尾地瀏覽,力求迅速明確主要內容。
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寫科學小論文,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3、速讀法,即不發言,不辨讀。其特點是快,速讀時可采用“掃視法”,培養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性閱讀習慣。
4、做讀書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是記憶的儲存器,資料的倉庫,思考的激發器,創造的發源地。因此,要引導學生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包括摘錄優美、精彩的語句、片斷,編寫提綱,寫讀后感等,這種讀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開展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
當學生的課外閱讀之門打開后,為了讓學生能成為終身讀書人,老師還需要多想點子開展一些和讀書有關的活動,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如開展朗誦比賽、賽詩會、講故事比賽、讀書筆記評比等活動,都能極大地讓學生保持讀課外書的熱情。
每個學期,我都會根據本班學生的閱讀情況,定期指導學生開展一些讀書活動。如賽詩會是每個學期我必開展的一項讀書活動,一經發動,學生都踴躍報名參加,大家都爭著把自己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的古詩或童詩聲情并茂的朗誦出來。講故事比賽也是我們的“家常便飯”。還有讀書筆記評比給每個學生都提供了展示課外閱讀成果和個人才能的平臺,使他們每個人都能償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以上是筆者在平時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過程中的幾點嘗試。通過努力,我們班逐漸形成了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課外閱讀正逐漸成為孩子們的一種生活,像呼吸一樣自然。
由此我想,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在實踐中多思考、多想辦法,在培養閱讀興趣,營造讀書環境,教給學生讀書方法,開展閱讀活動這幾個方面多下工夫。這樣,我們才能讓學生愛上閱讀,才能引導孩子從“小”語文學習走向“大”語文,才能讓課外閱讀點亮孩子們的生命之燈,才能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
參考書目:
(1)《朗讀手冊》 吉姆?崔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