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回收廢電池的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構建學習型組織——培訓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為了使教師能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信息時代真正走出一條現代化教育的教學新路,我校積極構建學習型組織,提出“終身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事事學習”的要求,從上而下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采用多階段、多渠道、多層次的培訓方式,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業務能力、信息技能和信息素養。
(一)、進行素質教育、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培訓。抓好每月四次的業務學習,舉辦了《素質教育觀念提要》、《新課程理念的學習與實踐》、《自主學習的真諦》、《合作學習的操作要領》等教學講座,并組織教師參加處新課標培訓,對照課標尋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新舊教材的異同,為教學實驗的開展鋪路奠基。
(二)、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1、3月,學校組織全體任課教師參加了計算機初級培訓,參加的教師利用每天半天時間和雙休日進行學習,全員取得山西省計算機等級證書。學校成立了課件制作組,課件制作組每周二下午二節課后由趙海英老師輔導培訓開展活動,信息技術教研組每月進行一次教研活動,
2、暑假期間,學校對全體課任教師、行政人員分期進行了powarpoint培訓。趙海英老師具體承擔了輔導任務,他不僅備課認真,而且講解耐心細致,使90%的教師能運用powarpoint制作教學課件。〈輔導錄象〉
3、選派電教能手趙海英、王鍵參加處flash、網頁制作的一級培訓,再由他們對電教骨干進行二級培訓。希望能以點帶面,全面提高我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水平。“非典”時期,利用學生放假,我校又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制作課件。
不斷的學習、培訓、探索和研究,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我校電教教師在各級賽講中取得優異成績,谷鳳利、趙曉虹、鄭貴平、郭春梅被評為市、處級電教能手,劉江梅、秦寶金在教育處組織的五項全能技術比武中分別獲得了單項第二名和第四名的好成績。
二、加強教學科研——深入研究兩個課題
教育要創新,科研是關鍵。我校承擔了省電教館“十五”課題和全國“十五”綜合實踐活動兩個課題的實驗和研究。
(一)、在教師中開展大課題研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建構雙主----創新課堂模式”是把教學手段的革新和觀念更新有機結合,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教學模式,實現教師角色,學生的地位(被動接受----主體),媒體的作(演示工具----認識工具)教學過程(分析講授-----發現探究)四個轉變,力爭手法,學法創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
首先,成立了校長全面負責、教學校長具體負責、教導處組織實施的課題實驗小組,明確職責,加強管理。同時,我校學期初有電教計劃,學期末有工作總結,使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并不斷總結和提高。
第二、為增強課題的實驗實效性,我們將實驗課題分解成若干課題,分階段、有重點進行研究實驗,上學年,已完成第一階段----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研究,積累兩期個案。上學期進入第二階段的實驗——應用信息技術,變革學習方式,為緩解教師對課題研究的為難情緒,化難為易,使教師拾階而上,我們將階段實驗課題層層分解,形成課題網,分解成若干小話題,作為每次教研活動的內容,特別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作為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的話題,每次必議。使課題研究與教研活動的關系更加緊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第三、開展“四個一”競賽活動。
1、每學期組織一次全體教師參與的“創新杯”電教賽講活動,全面驗收現代教育技術與各科教學整合的情況。每節課郭萬春老師都負責錄象,課后回放錄象,學校組織教師進行自評、互評、修改、完善,將優秀課例的錄象資料歸類存檔。
2、每學期組織一次自制電教教材的競賽活動。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離不開大量的教育教學內容相匹配的電教教材,僅憑購置是難以達到這一目的的,因此,我們鼓勵教師自己開發,制作電教教材,并以活動促學習,以競賽促提高,現已積累了豐富的電教資料。我校趙海英、王鍵自制的課件《血液循環》獲省三等獎,《昆蟲》、《開國大典》獲其中《血液循環》獲省三等獎,《昆蟲》、《開國大典》《10以內數的認識》《荷花》獲市一二等獎,綜合活動課件《猜生肖》獲市三等獎,《燃燒和滅火》《圓的周長和面積思維訓練》一等獎。王鍵輔導的多媒體書籍《動物世界》獲處二等獎,市三等獎。(演示部分自制課件《龜兔賽跑》。
3、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學 設計競賽活動,并擇優向上推薦。在全國比賽中,我校已先后有谷鳳利、趙曉虹、劉江梅、曲艷婷獲得了優秀設計獎。
4、每學年寫好一份課題研究總結,及時總結實驗的成敗得失。組織課題實驗交流,談實驗心得,創新個案,現已征集優秀案例100余例。
當然,各種競賽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排隊和獲獎,最終是要通過這一手段促進信息技術與各科教學的整合,使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整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獲取知識、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的認識工具。并在設計制作及應用中努力做到“四優化”:一是優化教學導入;二是優化教學過程;三是優化構建知識結構,四是優化課堂練習。
1.創設情境,導課激趣。如,音樂課(趙曉虹)《甜甜的咧》一課。課伊始,教師播放課件演示,配以充滿的導語和動人心弦的音樂,使學生的情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為下一內容的學習做好情感鋪墊。再如,自然課《影子》教師通過讓學生在投影上展示課外學會的手影游戲,激發了學生探究影子形成的欲望。
2.提供信息,豐富表象。如高曉霞語文〈頤和園〉一課的教學,根據我校學生家庭條件不好,沒有去過北京的實情,教師在課上演示了一組頤和園的鏡頭,不僅再現了文中的情景,而且課文以外信息的提供,更加豐富了學生的認識,頤和園的美景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3.導學演示,強化理解。劉江梅數學課《圓的面積》一課,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擺拼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在此探究基礎上的導學明理,通過課件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歷經了推導過程,了解了知識形成,產生的過程。(演示課件)
4.人機互動,參與探究。郭春梅《我給同學畫張像》,設計的課件交互性強,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使他們通過在計算機上選、拼人物五官,直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在處美術電教課賽講中獲一等獎的第一名,并不是我校的教師素質和課件制作就比兄弟校好多少,主要是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教師將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整合的恰到好處。(演示課件)
(二)在學生中開展小課題研究。
藍天綠水、鳥語花香是人們共同向往的生存環境。但是陽泉的環境,特別是礦上的環境卻讓人憂心忡忡。我校本著“小處著手,大處著眼”的原則,在學生中開展了以環保為主的系列小課題研究活動。如《關于廢電池危害的研究》的研究中,同學們紛紛到書店、圖書館查找資料,同時學校的電腦室公開向學生開放,方便學生資料的查找,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學生在網上了解到一節廢電池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投入大自然,就會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污染60萬升淡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這些一系列觸目驚心的數字深深地震動了學生,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升。他們走向大街小巷,宣傳廢電池的危害,積極回收廢電池1358節,并寫信向市長建議在我市建一個廢電池回收處理站。
目前,我校已積累了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案例、小課題報告十余篇,其中王素芳老師指導的《關于廢電池危害的研究》獲山西省一等獎,并發表。杜俊利指導的《早餐與健康》獲處一等獎。
三、創造條件——進行三項建設
(一)硬件建設
良好的設施設備是發展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基礎。近幾年來,我校克服經費不足的困難,傾斜于信息技術教育的投入,不斷完善和充實硬件設備,累計投資40余萬元,為我校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多媒體綜合電教室:裝備了液晶投影儀,實物展示臺、多媒體計算機、錄象機、dvd機、功放機、卡座為一體的多媒體程控系統。
2.電子備課室配備有兩臺服務器和8臺教師用機。
3.學生計算機室配備有20臺學生用機。
4.語音室配備有48座學生學習系統。
5.班班設有兩機一幕,另有兩個教學班電視機進入課堂。
此外課件制作中心配備了攝象機一臺,多媒體計算機兩臺,錄放象機兩臺,彩色噴墨打印機、視頻采集卡、光盤刻錄機各一臺,用于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研制。
(二)軟件建設
在硬件設施基本到位的基礎上,我們加大了對軟件的投資力度,采取了購制與自制相結合的辦法,經過幾年的積累,購置了科利華校長辦公系統和科利華語、數備課系統軟件,現有教學配套投影片128盒(含五年制投影片),保證每兩個班有一套,錄象資料456盒,錄音資料200余盒,cd----rom資料30盒,vcd光盤120盤。以上軟件平均每兩個教學班一套,此外還自制覆蓋所有學科的投影片600余框,開發研制錄象、計算機課件近百例。學校還訂購了《中國電化教育》《中小學電教》《山西電教》等刊物,以提高教師業務知識水平把握省內外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
(三)校園網站建設
去年我校克服人員緊缺,經費減少的困難,想方設法籌建校園網站,為校園網絡建成及城域網開通做好準備。王鍵老師為此付出很多,僅多媒體素材庫就加班加點忙了三個月時間,并建成了優秀網站目錄,方便了教師網上學習、課堂運用,為教師開發研制多媒體課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展示校園網站主頁)
四、講投入更講效益——抓好四個方面的運用
我校硬件軟件累計投入幾十萬元,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最大限度發揮電教設備及軟件的功能,提高使用率,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我校主要從課堂教學、電子備課、網上學習、電子辦公四個方面去抓電教的運用。
1、課堂教學
我們對各科教師提出常規媒體如錄音、投影運用要經常化,錄象、vcd、計算機每月不少于兩次;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要適時、適量、適度,有機整合內容和手段。既不能只靠一支粉筆一張嘴進行“人灌”,也不能為電教而電教進行“機灌”,而應該輔助教師,作為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發展的一種手段。并制定了《電教運用考核制度》,電教員記錄各科教師運用錄象、計算機、vcd的情況,班級日志記錄日常教學各科教師運用電教的情況,并通過調查問卷、學生座談等進行核實和了解,學期末匯總考核。目前我校的電教應用覆蓋率達100%,教師覆蓋率達90%以上,課時率達60%以上。
2、電子備課
我校要求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開展“電子備課”“網絡備課”,即把一些優秀的案例放在公共的資源庫中,教師隨時可以去電子備課室瀏覽,調用,借鑒,從而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減輕教師的負擔,讓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主動、自覺地提升教學實踐中合理的成分,少走教學彎路。為充分利用每一臺計算機,我們根據教師的上課時間的不同把教師交錯搭配,4人一臺機,這樣教師電子備課時就不會出現人多機少、人少機閑的情況。
在校園網站隨意點擊一位教師的照片,你會發現他的個人資料包,內容有電子教案、教學 論文、自制課件、習題設計、網上下載等。學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教師的電子備課情況進行檢查,表揚先進,鞭策后進。
3、網上學習
我校已加入寬帶網,周三和周五為上網時間。寬帶網的開通為我校這所偏僻的小學打開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戶。教師通過網上學習,網上下載,獲取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為教師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4、電子辦公
我校教導處、團隊工會、辦公室、電教室等各部門都配備了電腦,我們把各部門的資料、信息技術工作方面的計劃、總結、財產賬簿,借用登記,資料目錄等集中于計算機的管理之中,逐步實行無紙化辦公管理和辦公資料的共享,既節約了紙張和時間,又方便了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