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解剖學理論知識

解剖學理論知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解剖學理論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解剖學理論知識范文第1篇

1.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現狀分析

護理專業是一門注重實踐性的專業,其操作技術的實現,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之上的,通過目前護理專業所使用的教材中可以發現,其大部分內容都與人體解剖學理論相關,護理人員對人體解剖學的熟知程度,與護理工作的質量高低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目前很大一部分的高職護理專業,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方法以及模式上,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仍然采用著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要對專業名詞死記硬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實踐能力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歸納為以下幾種表現:

1.1 課程的設置存在著不合理之處。人體解剖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一般分為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部分,系統解剖學時按照人體的系統順序,對每個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功能等進行教學,這是人體解剖學理論的基礎性課程;而局部解剖學是以某一個或者局部的器官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位置、結構以及其毗鄰的器官而設置的課程。然而很多高職院校的護理專業中沒有進行專門的解剖學課程設置,將解剖學的教學內容模糊的定義為基礎的解剖學理論,學生也往往只學習到系統的解剖學知識,而對局部器官的解剖學卻十分的模糊,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無法用理論知識做指導,影響臨床護理的質量。

1.2 教學方法單一。在一部分高職院校的解剖學理論課程中,仍然采用著傳統的板書與掛圖結合的方式,對于一部分難理解的內容,設置幻燈片以及錄像等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器官的直觀了解,但是由于人體特殊的立體結構,一味的采用平面和靜態的方法,學生無法客觀和真實的了解器官的構造,另外,一部分高職院校的標本以及解剖實驗的器材缺乏,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有了機會實踐,其實驗結果卻得不到有效的論證,教學質量始終無法提高。

1.3 教學改革的實施效果較差。隨著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的提出,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和主動性的教學理念逐漸引入解剖學課堂,然而,從目前的教學方式來看,大量的課堂時間仍然被教師所占用,來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卻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因此來說,教學改革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2.改進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理論課教學現狀的對策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最終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了改變目前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理論課的教學現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解剖學是一個十分具體的形態學學科,如果單純依靠大量的符號和術語,是很難讓學生對該門課程產生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將文字、圖像、聲音以及動畫等方式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使多個感官同時獲取信息,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將多媒體引入解剖學課程,是十分必須和必要的。在講述各種體內器官的功能結構時,采用多媒體課件,將原本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和立體化,使學生接受起來更加容易,同時,可以節省大量教師用來板書的時間,能夠將課堂時間更充分的交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

2.2 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護理專業的解剖學理論課程的學習中,也需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對掛圖以及模型等自行進行了解,結合教材,進行實驗,當學生提出各種疑問時,首先由同學之間進行討論找到問題的答案,當學生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給予解答。對于普遍存在于學生中的共性問題,教師給予提示而不是簡單的回答問題,以此培養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促進學生養成動手實驗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3 加強實驗教學,加大實驗的考核力度。在一些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解剖學考試中,理論課內容占據了80%的內容,而實驗課卻僅僅占了20%,完全忽略了實驗課的重要性,在學習理論課的過程中,實驗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檢驗理論課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實驗的教學,增加學生實驗的機會,在進行考核時,也要將理論課與實驗的考核結果相結合,作為評價標準。只有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為實踐做基礎,而在學校所涉及到的實驗課,正是檢驗學生理論水平的主要依據,加強對實驗課程的考核,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

解剖學理論知識范文第2篇

對象為2012級、2013級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對口生各100人。將2012級隨機編成1班和2班,每班50人;將2013級隨機編成1班和2班,每班50人。1班均為實驗組,2班均為對照組。實驗組對口生入學時的學業成績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教學計劃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材均采用科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人體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案例版),使用同一課程標準,由同一教師授課。在總學時(96學時)不變的情況下,調整實驗組各章節的學時安排,同時減少理論學時,增加實驗學時,實驗組的教材內容及學時安排見表1。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理論學時與實驗學時的安排計劃(理論與實驗學時比為3:2)。

2.2課堂教學

實驗組采用以案例教學法為主的多種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時,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與本章解剖學知識相關的臨床病例,供對口生分析、討論,對口生結合學過的解剖學知識和臨床實習等經歷進行探討,拓展對口生的解剖學理論知識并提高其分析病例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泌尿系統時舉例:患者,女,28歲,已婚,晨起后感覺乏力、頭痛,下午出現畏寒,繼而出現發熱、腰部酸痛伴尿路刺激征。既往身體健康,近兩周有過會皮膚感染史。體檢:急性病容,體溫39.5℃,脈搏110次/分鐘,血壓130/80mmHg,右腎叩擊痛陽性。輔助檢查:血常規中白細胞數量15×109/L;尿常規鏡檢可見大量白細胞,紅細胞少許。臨床診斷:尿路感染(逆行性)。問題:(1)診斷依據是什么?(2)請分析其解剖學基礎知識。讓對口生在分析病例的過程中學習并鞏固泌尿系統的組成、各器官的位置及結構等知識。以案例為中心,以對口生為主體,步步深入,使對口生掌握必要的解剖學知識,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對口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根據課程內容需要,教師可適當引入PBL等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教學法。

2.3實驗教學

實驗組:在每次實驗課前,教師除準備必要的系統解剖標本、模型外,還應提前制作相應的臨床應用解剖標本和模型(如注射術、穿刺術、氣管插管術、導尿術、灌腸術、氣管切開術、鼻飼術、心內注射術等解剖標本和模型)及相應的臨床操作器械(如腰椎穿刺包、胸腔穿刺包、骨穿包等)。對口生先觀察系統解剖標本和臨床應用解剖標本,再在大體標本或模型上模擬臨床相關操作(如注射術、穿刺術、靜脈輸液術、氣管插管術、導尿術、灌腸術、氣管切開術、鼻飼術、心內注射術等),在操作中回顧、思考相關解剖學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對口生可相互提出與操作相關的解剖學問題,相互討論,并在解剖標本上找出問題的答案,最后讓對口生代表結合操作對本次解剖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教師補充。對照組:采用傳統實驗教學方法,教師先示教,對口生再觀察標本、模型,最后教師總結。

3結果

教學結束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口生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民意測驗,并對對口生進行訪談、技能考核等,對其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采取統一命題及考試的方式,對兩組對口生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的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組對口生的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及學習情況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在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對口生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引入工學結合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其教學效果更好。

4討論

4.1實施工學結合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學結合就是將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有機結合,在應用中學習,在學習中應用,理論與實踐結合,以用促學,學用結合,提高對口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對口生是由衛生職業高中、中等衛生學校畢業生經過高考統一錄取的學生。與普招生相比,對口生入學時有比較扎實的人體解剖學理論知識(對口高考科目有人體解剖學、診斷學等醫學專業課程)及一定的臨床實習經歷,為工學結合(案例教學和模擬臨床實驗操作)模式教學提供了人體形態結構和臨床基本操作的理論基礎,對口生不需花過多時間進行課前準備,課堂上進入狀態快。但由于中專(或職高)階段實驗條件有限、實習時間短、實驗能力及臨床操作能力欠缺,所以實施工學結合為對口生提高臨床操作能力提供了更多機會。

4.2對口生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優點

通過模擬臨床操作、案例分析等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對口生感到學有所用,提高其學習興趣及自主參與意識;讓對口生直接面對臨床問題(案例、臨床操作),從實際出發,逆向學習解剖學知識,使學生學有所依、學有所用,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這樣,不僅使人體解剖學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而且加深了對口生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記憶。在教學過程中,對口生之間的合作、師生的教學互動,增強了對口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了對口生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培養了對口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4.3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及對策

解剖學理論知識范文第3篇

    一、理論結合實驗,增強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

    近年來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發展迅速,臨床醫學教師會感到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學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怎樣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建立起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理論結構體系,為臨床醫學專業崗位提供合格人才,這是醫學教育工作者努力想要實現的目標。在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體解剖學實驗課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自身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與其讓教師在實驗課上以教師為中心地進行單方面灌輸,不如讓學生走上講臺,探討并總結某一基本問題、基本概念或理論,也可以講述一些相對容易理解的新理論,并要求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分組進行交流與討論,這樣能夠更好地發揮培養學生的能力的作用。在解剖學實驗課的教學中,既要使學生在實驗課中主動地去學習,又要使之能把已學過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際應用相結合,以培養其學以致用的實際應用能力。

    臨床醫學方面的合格人才應該是技能型、應用型、綜合型且實用型的人才。因此衡量臨床醫學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或衡量一所學校或一個專業的學生培養質量的指標之一就是看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即學生是否能夠把已學過的基礎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臨床實踐過程中去。所以在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怎樣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怎樣增強臨床操作過程的準確性及成功率。臨床操作過程的準確性及成功率與學生掌握解剖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的程度關系密切。人體整個體表的標志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人體解剖學實踐教學中的基礎知識,而且也是重點知識,因為體表標志容易辨別而且在體表即可看到或觸及。在人體解剖學實驗課學習過程中,對各個局部的體表標志均可以在自己或其他同學活體上直接觀察或準確定位。特別是對一些觸摸困難的體表標志,可以在同學之間互相觸摸對方以判定是否觸摸的正確。這樣可以避免單一、枯燥乏味的機械式記憶,消除了在以往臨床實際操作中常出現的盲目性,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在臨床醫學技術操作方面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其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在實驗課上一邊觀察標本一邊介紹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及位置,這種授課方式枯燥乏味,加之實驗室內刺鼻的福爾馬林味道,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課堂氣氛自然就沉悶。如果充分意識到解剖學與人體自身關系密切的特點,在實驗室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的的病例,使學生能夠結合已學的理論知識,并結合標本模型,也可作為思考題讓其在課下借助網絡查找相關資料,通過制作幻燈片并采取自行講解的方式將相關內容講解給全班學生,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授呼吸系統實驗課過程中,在介紹鼻腔鉆膜嗅區上鼻道以及上鼻道狹窄的特征時,以感冒時鼻粘膜發炎水腫為例,使原本就狹窄的上鼻道進一步縮小,造成經過上鼻道的氣體量降低,如果空氣中存在含某種氣味的氣體,那么這種氣體經上鼻道的量也會隨之變少,所以嗅覺的靈敏度就隨之下降了。

    人體的內臟器官主要位于胸腔及腹腔內,而主要的血管及神經位于皮下與皮下的深部組織內,觀察尸體標本或模型能夠了解其結構,通過多媒體展示可以充分想像某一器官的空間構象。而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更好地應用于臨床,即在活體上準確找到各個臟器的位置并明確其結構與毗鄰關系。從本質上看,該教學方法是把人體結構的上述內容,借助“望、觸、扣、比、量、按、摸、畫”等多種手段,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出來,以不同的形式來體現出內容的多樣性。例如,在活體上劃出某臟器的體表投影,不但能夠在活體表面明確這一臟器在人體內的所處位置,還可以從部分與整體的觀點來認識其毗鄰關系。

    三、學生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

    臨床醫學專業的應該培養出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并全面掌握臨床醫學專業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在畢業后能勝任各種臨床操作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從服務對象方面來看,醫生的服務對象是具有生物、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具備“自然特性”與“社會特性”合二為一的“人”,這就要求臨床醫學生一定要具備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更為充分地去理解、撫慰、關愛并尊重生命,真正地承擔起保護人類健康的高尚使命。因此,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實驗課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活體體表標志的觀察及觸摸,密切聯系臨床以牢固地掌握所學理論知識,為將來走向臨床夯實理論基礎。

解剖學理論知識范文第4篇

1.1解剖學知識在內照射放射損傷教學中的應用在內照射放射損傷中,放射性核素可能通過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膚黏膜和傷口進入人體,其最主要的分布特點是不同的核素會選擇性分布到不同的組織器官。因此,需要學員首先明確不同部位的解剖特點及其生理功能,這樣才便于理解不同核素的蓄積部位及其損傷效應。例如碘-131進入人體后主要蓄積于甲狀腺,甲狀腺是其危象器官,因此碘-131主要引起甲狀腺的一系列疾病,如甲狀腺功能降低,形成甲狀腺結節,甚至引起甲狀腺癌等;而鍶-90進入人體后主要蓄積于骨骼,對應的可引起骨質疏松和病理性骨折等。對于內照射放射損傷的治療除了減少核素的吸收,加速已吸收核素的排出外,針對不同核素的損傷部位應采取相應的對癥治療措施。如鈾-238主要蓄積于腎臟,可引起腎小管上皮細胞的壞死脫落,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因此,針對它的治療除了促進鈾-238的排出外,加強腎功能的保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2]。

1.2解剖學知識在急性皮膚放射損傷教學中的應用急性皮膚放射損傷臨床上可分為4度:I度是脫毛,Ⅱ度是紅斑,Ⅲ度是水泡或是濕性皮炎,Ⅳ度是潰瘍、壞死。教員如果將皮膚的損傷程度與皮膚的解剖層次結合起來,將有助于學員對急性皮膚放射損傷分度的理解記憶。例如I度主要受損的是皮膚附屬器毛囊,毛囊生發層細胞變性萎縮便可導致脫毛;Ⅱ度主要傷及表皮和真皮淺層,受損器官除了皮膚附屬器外,還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導致血管栓塞,形成紅斑;Ⅲ度可傷及表皮和真皮深層,導致血管損傷增強,通透性增加,組織間液體潴留形成水皰;Ⅳ度傷及皮膚全層組織,甚至累及皮下組織、肌肉和骨骼,導致血管閉塞加重,表皮和真皮層細胞脫落壞死形成潰瘍。隨輻射劑量的增高,損傷逐步加重。總之,結合皮膚結構層次和皮膚組織細胞的分布特點講解急性皮膚放射損傷的臨床分度及表現,將促進學員理解并掌握急性皮膚放射損傷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3]。

1.3解剖學知識在復合傷教學中的應用復合傷是指人員同時或相繼遭受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質致傷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損傷,它具有多、重、雜、難等特點,對于復合傷的搶救一直是世界的難題。我們教研室開創性地將頸交感神經阻滯技術用于放射復合傷的救治,取得了理想的救治效果。然而,這項技術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熟悉解剖結構,正確找出頸交感神經的體表投影,并通過注射器利用利多卡因進行阻滯。因此,在講解復合傷的救治進展時,要強調解剖學知識的重要性,培養學員的解剖學思維,以取得更大的創新型成果。

2解剖學知識在防原醫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實驗教學是防原醫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防原醫學的實驗教學多涉及動物實驗,通過實驗加深學員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而解剖學知識就顯得格外重要。“γ射線照射對小鼠脾臟DNA含量的影響”是防原醫學的經典實驗之一,目的是讓學員掌握電離輻射對脾臟DNA含量影響的原理,要得到理想的實驗結果快速分離并取出脾臟成為實驗的關鍵步驟。這就需要教員引導學員熟悉脾臟的解剖部位,熟練操作,剪開左側腹部皮膚及肌肉,用鑷子分離并取出脾臟,棄去筋膜,再進行后續操作。實驗“Na131I在小鼠體內的吸收分布和碘化鉀的預防效果”主要目的是為了加深學員對放射性碘在體內的吸收分布和碘化鉀阻滯吸收效果的理解,它對解剖知識的要求更高,需要學員快速準確地分離出小鼠的心臟、脾臟、腎臟、胸骨和甲狀腺,對于小鼠甲狀腺的解剖分離是本實驗的難點。小鼠甲狀腺只有米粒大小,顏色與周圍組織相近,如果實驗過程操作不當破壞頸部血管,將干擾視線更難辨認甲狀腺的結構和界限。因此,教員需要提前思考課堂中可能涉及甲狀腺解剖知識的各種問題,并要求學員提前3d復習解剖學中甲狀腺解剖部分的知識點,課堂上通過解剖圖譜向學員介紹甲狀腺的局部解剖特點,并進行示教解剖。通過學員熟悉解剖學知識,實驗操作速度和準確性都有了大幅提高,實驗數據的一致性和可重復性較以往更為滿意[4-5]。

3討論

解剖學理論知識范文第5篇

關鍵詞:解剖實驗 紀律 觀察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127-01

眾所周知,解剖學基礎是一門基礎課,是醫學生入門時最重要的基礎課,而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通過實驗可以更直觀形象的學習和認識,因此上好解剖實驗課對學生的以后學習生活很有幫助。作為一名護理學校的中職教師,幾年來一直從事解剖學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力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解剖實驗課的教學,實驗課比較直觀,可以讓學生更加理解理論知識,那么怎樣才能上好解剖實驗課呢?現在我把幾年來的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希望對其他同仁有所幫助。

1 加強解剖課教學重要性的宣傳

要讓學生明白解剖課是最基礎的醫學課,解剖學不好,其他各科都要受到影響,解剖課非常復雜要學要記的內容很多,要想學好解剖學的知識,就要重視解剖實驗課,要想上好解剖實驗課,就必須對解剖學理論牢牢的掌握,有很多同學認為解剖學內容太多,難理解。其實作為老師我很理解學生,因為我們的學生絕大多數沒上過高中,年齡比較小,而且普遍學生存在著厭學的情緒,有時候在上課的時候,有些字都不認識,所以學生學起來很費勁,還有的同學害怕上實驗課,針對這些情況,首先要克服恐懼心理,其次在上理論課的時候,我盡量難易點分開,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專業知識。重要的結構必須記清楚,對照圖譜在沒上實驗課時,把重要的內容記在心里,畢竟書本上的知識是抽象的,上實驗課才能一目了然,為了打好理論基礎,為了以后工作,多多鼓勵學生,客服自己,上好實驗課。這樣在上實驗課的時候,對于大體的內容就有所了解,這樣實驗的時候看見真實的標本就理解的更加透徹。

2 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

上實驗課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課堂紀律。中職教師都知道,實驗課的紀律是最難管理了,學生基礎差,不愛學習,對實驗室充滿好奇,上實驗課的時候同學們對面坐著,桌子上標本對于他們來說新鞋,對自我約束能力差等,使得他們上實驗課的時候議論紛紛,針對上述情況,首先,上課之前按照一定方式分好作為,分成4-6個學習小組,每一組都有幾個愛學習的或相對穩當的學生起帶頭作用,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了解學生,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對教育的認識,及學生所生活的環境等等,都會影響學生對人對事的態度,尤其是一些單親家庭對學生的身心都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對感化學生,使學生能夠重視學習,同時知道上課隨便說話會影響其他學生學習,是不道德的。

3 加強教學前的備課

在正式上實驗課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用提問的方式復習講過的理論知識,爭取做到每個同學都能了解本次上課的大致內容。有句話說“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提問的過程可以讓學習學的好的同學鞏固一下,對于那些沒認真學的同學再學一遍,這樣才能上好本節課。以課本理論為主,學習標本,掛圖為輔。對照著課本的描述去觀察標本,通過課本和標本的對比,我們會發現每一個器官或結構不都像書上畫的那樣,這樣我們就知道實踐和理論之間是有差距的,我會給學生解釋為什么會這樣,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觀察標本的時候,每個學習小組各有安排,有的同學負責念書本,其他同學根據他念得內容觀察指認,有的同學戴手套,在理論的指導下,移動、翻轉標本,力求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標本;然后同學們的角色互換一下,力求所有同學都能夠做到理論和實踐都學到。觀察完標本后,每一組的同學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根據自己剛才學到的知識,開展一次討論,對比一下不同 在實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然后提出自己的疑問。由于我們的學生年齡比較小,考慮問題也比較簡單,他們更多的時候會問一下非專業的問題,比如我在上課的時候經常會有同學問“這些人是怎么死的?”“標本都是從哪來的?”“這些標本都多少年了?”“脖子上怎么有個繩子?”等等與學習無關的問題,這時我會做簡單的解釋,然后把他們引導到課堂內容上來,我就會反問一下同學們,我們在書本上講到的結構為什么沒有看到啊,為什么有些內容和我們講的不一樣等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然后給學生解釋出原因,同時在教授的同時一定要結合臨床上的實際例子,比如在介紹肘關節的時候,提到伸肘時,肱骨內、外側髁和尺骨鷹嘴三點在一條直線上;屈肘時,三點成一等腰三角形,在肘關節脫位時,這種位置關系就發生改變,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測量和觀察一下,加深印象。其實中職學校的學生對枯燥的理論知識不愛學,但是對于臨床和生活中的實例還是很感興趣的。

最后,實驗課結束后,由于不同的學生理解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不同,教學設想與實際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作為教師首先要認真總結這節課的優劣,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可以獲得寶貴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自身教學能力,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日臻完善。課后要留相應的作業,去鞏固本節課的內容。另外學習一定時間后,要安排實物標本考試,按一定內容,分階段的進行,將實驗考試成績列入期末總成績,所以如果想要取得高分,就必須充分利用尸體、標本、模型和掛圖,進行實地的實踐和觀察。

4 結語

總之,要想上好解剖課,就一定要重視解剖實驗課,在上實驗課的時候,多看標本,多動手,多思考,觀察觀察再觀察,這樣才能把書上的重點難點吃透讀懂,才能學好解剖課。

參考文獻

[1] 馬德全.在解剖教學中運用一體化教學的體會[J].職業技術,2011(7):96.

[2] 王治業.漫談解剖課程教學五大原則[J].科技資訊,2011(35):19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博白县| 永善县| 西丰县| 揭西县| 张家港市| 保德县| 新干县| 辰溪县| 泸水县| 会宁县| 集安市| 桐庐县| 霸州市| 繁峙县| 南皮县| 会宁县| 凭祥市| 连平县| 宜城市| 广水市| 菏泽市| 金坛市| 饶河县| 壶关县| 舟山市| 鄂尔多斯市| 古丈县| 鹤岗市| 兰州市| 习水县| 利川市| 奈曼旗| 渭南市| 县级市| 如皋市| 太白县| 宜都市| 黔南| 天峨县|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