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簡述建構主義的教師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實踐教學研究;建構主義理論;信息管理專業;數據挖掘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5-0197-02
一、引言
隨著數據挖掘、商務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作為綜合型應用型人才的信息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必須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前提下熟悉數據挖掘的實踐操作,能夠根據實際數據構建數據倉庫的多維模型、進行聯機分析處理,并能結合案例主動思考分析,熟練選擇合適的數據挖掘方法解決管理領域的問題,得出數據挖掘的結論。這就對數據挖掘課程的實踐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數據挖掘是一門與多學科交叉的綜合課程,其課程內容豐富、課程案例和使用工具具有多樣化特征,這使得實踐教學設計的方案的可選擇性增強了,同時也對選擇適合的內容、案例與工具并設計成一個完善的系統化的實驗增加了難度。
二、基于建構主義理論進行實踐教學設計
1.建構主義理論與實踐教學目標。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和經歷已經形成了對客觀事物的基本理解和認識,已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結構,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個人的知識儲備與知識結構和外界影響相結合,并在結構過程中繼續主動地建構自己新知識結構的過程[1]。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給出數據挖掘課程實踐教學的主要目標即為在原有理論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在新的教學實驗情景下不斷學習和理解,最終熟悉了實驗情景、掌握了課程設計的應用,還能改達到對原有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能在新的實驗情景和新的應用案例下有啟發式的想法和思路,進行獨立的思考和研究。具體包括:鞏固已學習知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驗內容設計與教材理論體系一脈相承,有助于學生系統化理解本課程;深刻理解數據挖掘多步驟之間以分析為驅動、以數據相銜接的前后關系;訓練學生對管理問題的抽象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管理實例深刻體會到數據挖掘方法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培養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科學思考問題、提煉問題;熟悉主流軟件,為學生踏入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領域做好鋪墊。實驗使用業內流行的數據整合軟件和商務智能軟件進行實驗設計,使得學生的實踐適應技術的發展。
2.基于建構主義理論選擇實驗工具與實驗案例。建構主義認為,學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學習情境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一個良好的實踐教學情景設計對學生學習要有明顯的激發和引導作用。
在案例選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典型的案例背景,在這種背景下的研究方法可以給予較多的輔導,使學生首先熟悉實驗工具的環境,以及實驗工具、實驗案例與實驗內容和原理的融合。再準備一些其他的經典案例供學生自由選擇,鼓勵學生用已有的知識來尋找最佳解決方案。這樣,就促進了學生對知識、能力的遷移,并使得這一過程成為學生能力和自我有意識的調節過程。在確定軟件選擇方案方面,根據對國內外調研情況的分析[2],數據挖掘實踐模塊的工具的選擇,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一是使用基本工具編程實現算法;二是直接使用具備數據整合、多維數據建模等方法的商務智能工具;三是使用數據挖掘軟件進行數據建模或編程開發。根據信管專業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后兩種模式較為適合。可以針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選擇合適的工具為學生設計綜合性實驗,并在實驗后期留一部分自由度,讓學生自己設計數據倉庫、進行數據挖掘,并對挖掘結果進行多種形式的展示。
3.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設計實驗原理與內容。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即認識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同化”和“順應”來完善和豐富個體的認知結構[1]。“同化”是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學習當前的新知識,并對新知識進行過濾或改變,原有框架的一部分。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3]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進行實踐教學活動設計,需要圍繞意義建構目標而展開,需要在安排實踐教學課程前,明確理論課程的主要框架,并遵循已有的理論框架和邏輯結構安排實踐環節,這樣學生就能夠更有效地從學習過程中理解當前實踐內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質、規律及其互相聯系。
實驗原理實際就是實驗所選擇的理論和方法基礎,在實驗設計時最好能依據課堂內容進行選擇,并注意最好選擇按照課堂內容的順序前后銜接,這樣更加符合建構主義的教育方法。實驗內容就是以與學生專業相符合的案例和案例的數據,應用實驗原理進行實驗的設計。在本課程中主要的實驗原理是:應用數據預處理抽取、轉換和裝載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整合和裝載;應用數據倉庫的OLAP技術,建立星型模式的多維數據模型,并進行OLAP操作,應用多維數據展示技術進行數據展示;應用數據挖掘分類與預測方法,對多維數據建模、預測,并使用報表工具展示挖掘的結果。主要實驗內容包括:數據集成與轉換,使用Pervasive軟件實現數據存儲格式轉換、集成;進行Mstr商務智能軟件的基本配置,并將實驗1的數據裝載到軟件的數據倉庫表中,為實驗3做準備;數據倉庫與多維數據的OLAP操作,使用商務智能軟件針對原始數據建立星型模式多維數據模型,實現多維數據模型的OLAP操作,掌握商務智能軟件的數據展示功能;數據挖掘方法應用,創建季度指數度量,進行數據挖掘前的數據轉換,并創建訓練度量實現對銷售量的預測。
4.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設計實踐教學方式和方法。在建構主義理論下,教師需要由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轉而成為實踐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分析問題的思路,啟發學生對實踐活動進行評價、反思和討論,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學習內容并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從課程內容安排上分析,建構主義強調“支架式教學”,即為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提供一種概念框架[4]。為此,要在安排實驗前對實驗任務加以分解,形成逐漸遞進式的概念框架,便于由淺入深逐步引入實踐內容。例如,對于第三個實驗――數據倉庫與多維數據的OLAP操作,教師首先帶大家回顧多維數據模型的星型模式、OLAP操作和多維數據展示三部分理論課內容,再分析案例數據,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對案例數據進行處理,然后給出答案,加深對原來這三部分內容的理解。從對學生的引導和教學方法上來說,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主動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并鼓勵學生在在實踐中重新整合頭腦中原有的知識,通過討論、思考的過程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案例訓練的機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知識架構的豐富與完善。本實驗選用的實驗模式為小組討論、教師引導、上機實驗相結合的方式,使用的具體方法有錄制實驗教學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初始數據蘊含的管理問題,畫出課程知識點與實驗過程、軟件使用關系圖等方式。
三、實驗效果與結論
使用建構主義理論設計實踐環節,事前給學生做好知識架構的鋪墊,針對入門級實踐,進行原理的講解與回憶、進行實驗過程的引導思考與詳細講授,同時提供更多情景資源給學生訓練;對深入研究型的部分,給學生較大自由度,由學生自己完成。該門課程多數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實驗過程,并且能夠在實驗過程中較好地理解實驗原理,分析管理問題。本實驗綜合效果較好,隨著數據挖掘在信息管理專業中重要性的增強,在教學實踐中增加課時的可能性很大,繼續使用建構主義理論進行實踐環節設計對學生也更有好處。
參考文獻:
[1]張向葵.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2]韓家煒.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趙學凱,趙芳.教學建設與改革[J].北京教育,2007,(01).
[4]齊宏,王愛萍.實踐教學環節的認知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開放學習,2007,(7).
[關鍵詞] 建構主義 “TCSP”教學 市場營銷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現狀
在國外,建構主義是當代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社會科學理論,其觀點在教育技術領域產生過廣泛影響,一直到現在還得到重視和研究,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而形成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也得以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推崇和應用。研究認為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創設的情景、協作、互動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專業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現在,各國的管理教育者都在關注和研究的這種管理教學模式,并且在積極探索本土化的管理教學與研究范式。
二、“TCSP”教學模式的應用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建立在經濟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現代管理理論之上的應用科學。作為一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與社會經濟緊密聯系的課程,它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注重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由于市場營銷學的大多數內容具有開放性和社會普遍性,如市場環境、產品價格、促進銷售等。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體驗和認識,學生在同一學習主題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切入點,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過程來開展對問題的研究。因此選擇基于建構主義的“TCSP”教學模式進行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更符合學科的特點。也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運用理論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筆者采用“TCSP”教學模式,對這門課程教學實踐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在教學中依據建構主義的理論,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建立“學習者的共同體”,實踐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具體包括理論教學(Theoretical teaching)、案例教學(Case teaching)、情景教學(Situational teaching)、實踐教學(Practical teaching)四個環節,即“TCSP”教學模式。
1.關于理論教學環節:理論知識是為崗位技能培養服務的,技能培養需要什么,理論知識就學什么,這是問題的實質與關鍵。另外,在教學內容上還要與社會營銷崗位的執業資格培訓內容相結合,以便學生能夠在就業前更容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利于其以后的就業。
2.關于案例教學環節: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得很精彩,分析很細致。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反而成了教學的主體。而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師生互補,教學相輔”的關系。案例教學主要包括四個環節,即閱讀案例,個人分析;小組討論,形成共識;課堂發言,全班交流;總結歸納,消化提升。
3.關于情景模擬教學環節:從實際情景出發,根據教材內容,在課堂上和課外活動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受到感染,點燃他們的求知之火,從而使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和理解書本中的知識。
4.關于實踐教學環節:第一,通過形成性考核鞏固和檢驗學習效果。平時作業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適當增加案例分析題和社會調查的比重。形成性考核一般占本課程學習成績的20%。第二,大力開展第二課堂建設,建立學生實習基地。可安排4學時實習課,主要以安排學生進行市場調查、營銷策劃或案例收集等形式進行。實習結束后由學生寫出實習報告,作為形成性考核的依據之一。
三、運用“TCSP”教學模式的注意點
為了取得”TCSP”教學模式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積極性。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實際出發,學習生活中的營銷,學習對未來工作有用的營銷,同時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和鍛煉的機會,真正地體驗營銷,使學生從成功中獲得快樂,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向學生提供脫離現實生活的純理論知識,而必須以解決企業在現實環境中實際遇到的問題為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不同想法、觀點和做法,鼓勵學生按自己的觀點大膽地嘗試并進行決策,通過模擬出來的結果,讓學生對他們自己所做的決策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經驗,并能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
3.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之間因已有的認知結構、個體經驗等差異而形成的寶貴的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共享這種資源。同時,通過交流和合作使學生個體的思維成果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并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從而建構起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階段式測驗,即在學習過程中分階段對學生進行評價和考量,不以一張卷子定成績,促進學生的學習建構性,逐漸增加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自我調控,使其真正認識到自身是學習的主體。
總之,“TCSP”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有效的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技能,體現了教育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構主義;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1-0062-01
一、構建主義簡述
所謂建構主義是指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構建主義指出,我們所學的知識并不是單純地反映客觀世界,而是我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對客觀世界形成的一種理解和解釋。它認為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是教學的主體,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則是意義建構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打破過去“我教你學”的單一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自和主動權,幫助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思維和見解體系。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其學習的過程是無法由他人替代的,教師作為教學中的媒介,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基本的英語知識和技能,而是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參與協作、交流。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單一。在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中,由于高中英語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更多的是教授學生基本的英語知識和技能,忽略了英語技能的運用,而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只是一味地接收知識,沒有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技能,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厭惡感甚至是抵制的情緒。因此,教學內容的單一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了,這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學主體仍然是教師。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發展,雖然很多英語教師意識到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環境,但是教學效果仍然不明顯,實際上的教學主體仍然是教師,教師主導著學生的思想和學習,學生失去自主性,學習熱情低。
(3)課堂互動少。很多學生反映英語課堂依然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教師為學生講授課本中的知識,甚至是直接為學生翻譯課本的內容,學生完全失去了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時間。由于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很多時候是教師一個人尷尬的“自問自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
三、從建構主義視角下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1)適當增加知識應用的內容。教師應當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具體來講,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改變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看法,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例如,教師在教《Travelling abroad l》這篇課文時,可以告訴學生在國外旅游時,需要了解國外的文化,靈活運用好英語知識,明白不同詞語和句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使用,從而讓學生真正地了解自己學習英語的需求,端正學習態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
(2)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能單獨依靠教學大綱來制訂教案,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態度等來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采取個別教學、小組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教師應當將自己定位為教學中的“指導者”,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英語、運用英語,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學習體系。例如,教師在教《Robots》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大膽想象未來的機器人能做什么,這樣的話學生便主動、熱烈地討論自己想象中的機器人,而不再只是課本中描述的機器人,從而發散了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過這并不是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袖手旁觀”,教師應適當地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引導和點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3)科學利用多媒體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地運用在教學領域中,很多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展示自己的教學課件,但是實際上卻沒有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是因為教師將過多的心思和精力花費在設計課件上,沒有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英語教師應當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教”轉變為“學”,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英語歌曲,然后讓學生“聽歌填空”,或者是通過多媒體播放一個情景,讓學生用英語講述下面即將發生的事情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高漲,并且在學習中構建了自己的思維空間。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建構主義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需要英語教師從自身的教學實際出發,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從而幫助學生在運用中主動建構知識,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程小川.建構主義視角下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06).
關鍵詞:市場營銷學;建構主義;教學設計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它是市場營銷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工商管理類、工程管理類專業的專業課。隨著我國企業營銷實踐的日漸深入和營銷學教育的快速發展,其它類專業的學生也可選修這門課程。至上世紀90年代,《市場營銷學》已在國內大學普遍開設,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營銷人才。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營銷人才培養模式已與社會需要漸漸脫節。因此,改變市場營銷學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成為專業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建構主義學習遷移觀的理論
(一)學習遷移理論簡述
學習遷移理論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研究歷史。從早期的官能-形式訓練說、共同要素學說等到后來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建構主義學習遷移觀等,發展至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習遷移理論已經達數十種之多。其中,建構主義學習遷移觀的提出,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二)建構主義學習遷移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最早源于瑞士心理學家的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結構發展理論體系,強調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是人在與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從人心靈內部建立起來的。知識不是對現實準確的、客觀的既定反應,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在具體的問題中,人們會針對具體的情境對知識進行重新加工和再創造,個人由于其經驗背景是特定的,由此構建出的知識也不會相同。正是如此,建構主義理論將知識的內涵、邏輯外延(知識的潛在應用范圍)和心理外延(主觀上的應用范圍)做了進一步的區分。知識的內涵決定它的潛在的邏輯應用范圍,對于一個學習者來說,知識的潛在應用范圍只有一部分是可能被實現的,這就是學習者主觀上的應用范圍。據此,維果斯基等心理學家將建構主義具體拓展為建構主義學習遷移觀。該學習遷移觀認為,教育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模式應該更著重于學習者的自身架構和知識的組織,強調學習環境的創建,即情境創建、協作學習環境、意義建構和會話交流環境的設計與實施。此后,國內外高等學校開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引入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使得構建主義學期遷移理論成為當前眾多高校深化教學改革的一種指導思想。
二、基于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理念的轉變
目前本科院校《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最主要的問題體現在:“教”與“學”,“學”與“用”脫節。雖然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已經意識到該問題,并且也提出了多媒體情景教學、案例教學、互動分析、改革課程考評體系等多種改革思路,但是學生學習效果沒有顯著提升。究其根本原因不難發現,教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而展開教學設計,忽略了社會和學生的真實需求,學生始終被視為學習的被動接受者。并且所授營銷理論與中國實踐嚴重脫節,雖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實施過程中,學生會覺得生動有趣,但當開始面向社會真正就業時,又會發現之前學習的營銷理論實用性低、指導性差。
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深入分析這些矛盾發現,現有的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中忽略了學習行為發生的主體――學生,沒有意識到學習遷移的過程實際上是知識在學生個體心靈內的整合與構建;忽略了知識的內涵必須和外延緊密聯系,知識的學習過程實質上就是從一個非常具體變化到非常抽象的過程;忽略了知識的外延(尤其是主觀應用范圍)總是和一定的使用情境聯系在一起的,學習者一定要與環境互動,通過指向客體環境的活動來促進知識的應用。所以,在建構主義學習遷移理論的指導下,針對《市場營銷學》課程應用性強的特點,在課程教學設計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師觀念,將教師定位成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將教材視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將多媒體視為創造情境、促進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突破過于以課堂為主要載體的狹義教學模式,結合社會對營銷人才的實際需要,將教學衍生到課外。最終形成以課堂學習為中心,以課外學習為延伸,形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的立體化教學體系,實現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
三、建構主義學習遷移觀指導下的《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具體設計
(一)加強對學生的研究與監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的核心,同樣還是知識的應用者,所以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及知識水平、專業認同度以及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課程內容的設計的針對性更強。《市場營銷學》是營銷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通過該門課開始認識營銷、了解營銷的基礎理論,為后續專業必修課程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課程授課前,教師可通過訪談或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學習背景,建立學生學習背景信息庫,明確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學習基礎,選取一些學生喜歡并且容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去設計課堂教學,避免課程教學片面強調理論知識,重視將知識內化成學生自身能力與素質的過程實施,正確引導學生對營銷的興趣,從而為后續專業必修課的學習做好鋪墊。例如,如了解大部分學生希望從事藥品銷售工作,但又缺少實踐操作,則在課程授課內容方面,可將營銷的分銷渠道、促銷技巧、品牌經營等基礎理論與藥品營銷聯合起來,有針對性列舉藥品銷售實例。
(二)創建仿真情境,實施體驗式教學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不是直接通過教師的講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借助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市場營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程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對市場營銷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還需要學生能夠基于理論分析市場信息、聯系企業營銷實踐活動,撰寫企業營銷管理的文本(如,市場營銷調研報告、目標市場分析報告、營銷項目策劃書、廣告策劃書、銷售業績報告等)。但是僅僅靠課堂教學很難切實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因此教師要提供類似于企業市場運作的真實教學情境,組織基于真實生活情境的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知識,有效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擴大自我學習的空間。當部分學習內容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復制情境或者再現時,讓學生借助想象來描述未來可能的學習情境是什么樣子,可以對未來各種潛在的學習情境,以及用來處理不同情境的心之策略發表自己的觀念等方法,進而促進學習遷移的發生。例如:在講授市場調查與預測的內容時,可以先通過一份詳細的市場調查報告為例,講解基礎理論及操作技巧,然后選取一些可行的調查主題,讓學生依據模板去實踐。引導學生對其調查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并對學生實踐結果即市場調查報告做出詳細分析點評,讓學生歸納出市場調查中需注意的問題和執行技巧,以及調查報告編寫的流程等,教師給予適當的補充,并可以強調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在后續《市場調查與預測》的課程中將全面系統地講授,實現課程體系的融會貫通。
(三)科學整合多種教學方法,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局限
1.角色扮演,創造基于任務的真實教學情境
由于營銷專業學生畢業多去企業就職,在教學情境構建時,以企業的營銷部門、市場部門、客戶服務部門為模板進行模擬。在講授不同的課程內容時,將小組學生按照不同部門的職位要求,扮演企業的銷售員、策劃人員、市場調查人員、客戶服務接待人員等,通過創造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職業需求的角度去主動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此外,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大學生電子商務大賽、全國高校市場營銷大賽,或根據自己喜好設置網店、策劃營銷主題活動等,將課程教學延伸到課外,結合學生興趣及社會需求,構建自主學習的時間和情境,自覺進行認知訓練,強化認知技能和策略。
2.模擬項目實施,實現任務導向的教學情境
在做好角色劃分后,教師就可通過創造模擬項目來進行教學活動,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尋求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自覺展開學習。例如,目標市場營銷戰略這章的內容講授式,教師在介紹基本理論后,將班級成員劃分成若干市場調研小組,分配模擬角色,按照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的要求,要求學生去分析市場、發掘市場機會,從而尋找適合創新項目,并最終選擇適合自己項目的目標市場。具體的工作執行及分析就完全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后的時間來操作。引導學生借助多媒體來闡述項目機理,讓學生自主歸納在其操作中是如何進行市場細分、如何評價細分市場,又是如何結合自身項目的特點進行市場定位的。教師則結合理論給予適當的補充、點評。
3.協作學習,構建團隊同進的合作情境
無論是角色扮演還是模擬項目,最終還是需要小組成員的合作執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合作,合理分配工作任務,共同推動項目的完成。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又能提升學生組織能力、溝通社交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等營銷崗位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四)設計合理的教學效果評估方式
教學效果的評定能檢測教學是否有效。配合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情境教學理念,就必須構建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的考核體系。將評價的主體從教師拓展到學生。評價的內容涉及到:基礎理論、營銷項目實戰、團隊寫作能力、案例分析水平及操作技能等多個項目,綜合評價學生的理論掌握程度及職業能力提升狀況。具體可以由四大部分組成:①課堂案例分析及項目執行的表現評價。②學生課外參與的營銷主題活動及相關競賽的次數及成果。③基礎營銷理論的卷面測評。④小組成員基于平時項目操作實際相互評價。對該門課程的學生學習效果,實現定量與定性、書面與口頭、課內和課外的全方位體力考評體系。同時,也論證課程全新授課方式的可行性與不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完善。
在具體實施中,由于教師授課風格的差異,學生專業的不同,借鑒建構主義學習遷移理論對《市場營銷學》課程的具體教學細節的設計還需要根據實際做詳細的規劃和調整。當然也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是相信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這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課程的主動性及知識的實踐能力確實會產生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儒德.論建構主義學習遷移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2] 文福榮,肖少北.建構主義學習遷移觀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
【關鍵詞】 概要寫作 語料庫 體裁 建構主義
概要(summary)是一種對原始文獻(或文章)的基本內容進行濃縮的語義連貫的短文。它以迅速掌握原文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主觀評論和解釋,但必須簡明、確切地表述原文的重要內容。概要寫作(summary writing)是一種控制性的作文形式,它能使學生通過閱讀原文,吸收原文的文章結構與語言方面的長處,寫出內容一致、結構近似、語言簡潔的短文。這種寫作既要準確理解原文,又要能綜合概括;既能培養欣賞能力,又能訓練書面表達能力。
1 英語概要寫作研究綜述
曾炳輝(1989)在《英語概要寫作與智力訓練》中論述了概要寫作是訓練抽象概括能力即思維能力的最好的形式之一;鄭文(2007)就大學英語讀寫過程中存在的輸入和輸出的矛盾,提出利用閱讀教材作為寫作輸入,培養篇章圖式;利用概要寫作訓練作為寫作輸出,揭示學生篇章圖式的不足,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張新玲和曾用強(2009)在《讀寫結合寫作測試任務在大型考試中的構念效度驗證》中從構念效度的實質方面入手對這類任務在我國大規模考試中所得分數進行效度驗證,發現所取樣本考生的讀寫結合寫作測試應答數據和構念理論相擬合。
而國外學者,已經開始運用語料庫,體裁分析理論,語篇分析理論和形式結構分析理論研究概要寫作,如Rosalie Friend的“Effects of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Summary Writing of College Students”;Daniel Marcu的“From text discourse structures to text summaries”;Esther Uso Juan和Juan Carlos Palmer Silveira的“A Product-Focused Approach to Text Summarisation”;Sa-Kwang Song,Dong Hyun Jang,Sung Hyon Myaeng的“Text Summarization Based on Sentence Clustering with Rhetorical Structure Information”以及Jade Goldstein Stewart的“Genre Oriented Summarization”等。
2 基于語料庫的英語概要寫作研究
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二十世紀中葉以后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普及與使用,現今語料庫的規模越來越大、種類越來越多,利用語料庫進行語言研究和語言學習的人也就越來越方便。本研究建立了大學英語概要寫作語料庫,其目的是通過語料庫來研究大學英語概要寫作的篇章及體裁的一部份特點,為大學英語概要寫作的教學及測試評價提供一定的依據。大學英語概要寫作語料庫中包括兩個子語料庫:概要寫作原文庫,概要寫作庫。每個子語料庫按照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3種不同的體裁又分成次子語料庫。
在本研究中,為了增加語料的可靠性,語料主要來源于大學英語的相關教程包括《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4冊》的A,B部分的精讀課文,《大學英語精讀1~4冊》,概要來自于上面兩個教程的配套教師用書《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教師用書1~4冊》、《大學英語精讀同步輔導1~4冊》,其它一部分語料來源于外文書目包括“Writing and Read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The Student Writer”,“The College Writer”,“Technical Writing”,“Steps to Writing Well”,“Reading Critically,Writing Well”,“Read,Reason, Write”,“Patterns or a purpose”,“Critical Strategies for Academic Writing”,“A Handbook of Writing”,剩余的一小部分語料來源于網絡。 轉貼于
目前項目組利用該語料庫主要研究了大學英語概要寫作的語場特征。本研究利用大學英語概要寫作語料庫,檢索到大學英語概要寫作的使用頻率在前的名詞和動詞,以得到大學英語概要寫作的語場特征。檢索中,發現了一些可以幫助確定概要寫作語場的詞語。名詞如:text,author,passage,problem,writer,story;動詞如:lead,show,tell,explain,display,suggest,relate,describe。通過把這些詞匯在語料庫工具AntConc中分析發現,原因在于大學英語概要寫作的起始句通常采用能夠概括文章主題的句子。也就是說大學英語概要寫作文章通常會包含一個能夠表達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而且這個中心句子經常會被放在概要寫作文章的開篇。基于語料庫的大學英語概要寫作研究為大學英語概要教學提供了客觀的參考依據。
3 基于體裁分析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支架式英語概要寫作教學研究
體裁分析與語篇分析密切相關,其中語篇的體裁分析超越了對語篇語言特征的簡單描述,力求解釋語篇建構的理據,探討語篇結構背后的社會文化因素和心理認知因素,揭示實現交際目的特殊方式和語篇建構的規范性(韓金龍,秦秀白,2000)。體裁教學法認為語言學習過程是一系列被建架的發展階段,每一階段解決語言某一方面的問題。
根據體裁分析理論和建構主義教學法,在英語概要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體裁意識培養學生協作探究、學習效果評價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根據體裁教學法和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本研究實踐了支架式英語概要寫作教學模式。
支架式英語概要寫作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①搭腳手架:圍繞當前學習材料,使學生建立體裁和篇章意識。②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分析原材料的語言特點、交際目的和篇章結構特點。③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當前學習體裁的性質、規律以及該體裁與其它體裁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能從篇章語法規則中抽取語義,獲得篇章圖式;在寫作過程中,能把在閱讀過程中獲取的篇章圖式化為最簡篇章圖式,根據語義通過語法規則成篇。④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第一、協商、討論原材料的體裁類型,并分析其語言特點、交際目的和篇章結構特點;第二、協商、討論英語概要寫作的語言特點、交際目的、篇章結構特點、寫作技巧和常見錯誤。⑤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教師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體裁意識、體裁分析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寫作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
4 結語
英語概要寫作是一項很好的讀寫結合的寫作任務和復雜的思維訓練活動,要求寫作者具有很高的閱讀和重組寫作技巧,是有效連接閱讀和寫作的橋梁,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一種有效的途徑。本研究建立的基于語料庫、體裁分析和建構主義的英語概要寫作教學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提高了大學英語讀、寫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寫作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黑龍江大學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 項目編號:2011C093。黑龍江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編號:QW201030)
參考文獻
1 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 tings[M]. 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House,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