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后現代文學論文

后現代文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后現代文學論文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文學批評;話語分析;社會意識; 商業化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6-0273-02

詹姆遜對西方社會文化狀態和社會矛盾狀態的分析和批判對于我們研究文學和全面地分析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陳煬,2004)。詹姆遜正是由于運用的辯證批判方法,才能開拓出從社會意識形態的的視角解讀文學文本的方法。同時詹姆遜對后現代的研究側重于資本主義系統本身,更具體地說,從生產方式和商業化的角度注重文學實踐,是詹姆遜文學批評的重要特征。分析這些矛盾,推測其發展趨勢以求得對現實的深刻認識。以此為出發點,我們將從話語分析的視角以社會意識形態和商業化研究手法為基礎來全面闡述后現代文學批判性。

詹姆遜認為對后現代主義文學分析必須與晚期資本主義這個時代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發展的經濟和商業化特征聯系起來。基于此,我們通過分析其中的矛盾和沖突來全新地展示后現代文學對現實的批判視角。詹姆遜成功地將意識形態和商業化的分析手法運用到文學批評實踐中,采用細致的文本話語分析實現文本研究與社會分析的結合。因此文學批評必須重返意識形態的陣地(胡亞敏,2003),直面權力和控制等社會問題來解讀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學實踐。在后現代背景下,后現代文學文本的研究必然和晚期資本主義的商業化社會現狀相結合(藍水,2005),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商業化分析的視角對于文學研究來說可謂是一種內在的,行之有效的工具。我們借鑒于此進一步在話語分析中全面展開對后現代文學批判的分析和展示,開辟出文學與社會意識形態和商業化方式通過話語分析相聯系的新途徑以便更加徹底清晰地洞察和透析復雜的社會實踐(孫 輝,2005)。

后現代文學批判的目的應該致力于揭示出意識形態企圖掩藏或超越的東西,通過話語分析維護和堅持既定意識形態的真理部分,揭示其錯誤部分 (Althusser,1971)。因此我們在進行后現代文學研究時要完整的理解意識形態批判的內容和任務,就必須建立一種與文學話語分析相結合的意識形態理論批判方法,從而對后現代文學批判進行新的闡釋(Douglas,1989)。后現代文學話語分析的重要性就體現在可以如實的反映和實現意識形態功能對后現代社會進行揭示和批判(Jameson, 1991),這必然會在《小大亨》的話語分析中得到充分體現。借鑒于此,我們具體闡釋《小大亨》的話語分析和實踐是如何行使其意識形態功能的,從而幫助我們理解,體驗諸種種文學敘事創造或編撰的被抑制的現實,揭示或闡明世界(胡亞敏,2002)以體現后現代文學的批判視角。

從斯特拉的意見中可以看出愛德華是絕對有能力跟科恩商談和處理關于財產繼承的相關法律事務。而巴斯特姑媽朱莉婭和安妮卻完全持有相反的意見,堅持愛德華的父親詹姆士來全權徹底處理所有的相關事宜。當斯特拉提及到愛德華應該自己跟科恩商談出生證明和簽署合同的相關事務時,姑媽們對此意見提出了強烈的反對并一致表明詹姆士在此事中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行動權,這就表明了在后現代傳統家庭中長輩的權威和統治地位是絕對不允許動搖的。在這種家庭等級意識形態的控制和影響下,愛德華在其父親過問財產繼承事務之前根本沒有權力參與或咨詢。這也是姑媽們不同意也不允許他跟科恩討論和磋商具體細節的真實意圖之所在。事實上這已經清晰地表現出兩種意識形態的沖突和矛盾,談話中的平等關系無法確定,自由對話的空間也是不符存在的。借助于話語分析我們可以從社會意識形態的視角窺見和挖掘后現代社會實踐中固有的,內在的矛盾沖突和根深蒂固的傳統教條和觀念,更重要的是評價和分析在貌似真理的意識表象中虛偽和欺騙性的本質,從而抵制潛在的真實意圖。這恰如其分地解釋到文學批評從意識形態分析入手的必要性(胡亞敏,2003),可以直接面對曾經在意識形態領域里被忽視的社會實踐中的權力和控制。通過話語分析我們我們清晰看到《小大亨》中處于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將如何使自身權力立場合法化的各種策略, 而處于對立面的意識形態則往往采取隱蔽的策略力圖對抗和破壞主導價值體系。因此在話語分析這個層面上,《小大亨》中的話語實踐成為顯而易見的充滿意識形態的手段,成為社會實踐象征的策略。在此種情況下話語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挖掘文學文本中潛在的意識形態蹤跡和展現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矛盾和沖突以此來體現后現代文學的批判視角。

立足于西方變化著的社會現實,后現代文學批評也就必然主張通過話語分析的手法對文本中影射的社會矛盾和狀況進行批判性分析,推測其發展趨勢,以求得對現實的深刻認識(藍水, 2005)。后現代文學實踐與市場體系和商品形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后現代背景下,商品化的邏輯全面滲入文學領域,為此,通過文學批評作用于現實,這也是后現代文學研究和實踐的動因和目的,由此我們將從商業化分析的視角以話語分析的手法來全面展現小說《小大亨》中的文學批判視角。接下來我們以克勞雷,朱伯特的學生們之間的對話為例來分析證實資本主義商業運作是以資本增殖為導向的。

――什么是委托書?

――股票委托書?哦?我想孩子們最好你們先要知道一點關于蘋果的價錢的常識,然后再談這個問題,能跟上我的思路嗎?現在首先,從總體上來看股票市場是什么呢,無論如何,那就是將需要購買的一方與將要售出的一方集合在一起。現在如果你在銷售什么商品,明確的東西…… 他用手比劃成一個籃子, 讓我們假設是籃子。你應該可以發現想找到這種籃子的買家的確是一件相當有難度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擁有制造籃子公司的股票,你就可以馬上將其出售。總是有買家在某處等待著,可能在五千里之外,你不一定認識,也沒有必要看到他是誰,你們知道我在說什么嗎?

――是的這些籃子又怎樣呢?如果假設這家制造籃子的公司自己都無法銷售商品時?

――好的,我們只好馬上開始談談古老的供求規律,不是嗎,他們大概首先不會開始生產籃子除非……

――他們都因為自己生產的籃子沒有人購買而陷入困境,那么誰還想購買他們的股票?

――是的,好,如果象這樣就會導致股票價格的下跌,是嗎,那么古老的規律……

――那么這種古老的供應和衰落法則伴隨著籃子的滯銷對于他們的股票又有什么區別呢?好似任何人買賣股票都是為了急于拋售他,那么人們怎樣知道它的價值呢?就好象那些家伙撕碎這些紙張扔到地板上一樣,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干什么,那么我們用自己的錢購買了鉆石電纜的股票而如果沒有人愿意購買電纜時該怎么辦,就好似沒有人購買滯銷的籃子一樣,其結果必然是大家聚在一起撕爛手中的股票紙然后扔在地板上,這將意味著什么?

-等等現在,等等。首先,你們將不會被鉆石股票套牢,請相信我所說的話。第二點, 在股票交易所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清晰地知道他在做什么,認識他所操作的股票每一便士意味著什么。還有第三點,股票的價格不會是毫無控制的,就象你們所說的,有很多的工作人員,外邊正在進行交易工作的專業人士,很多人都稱的上是專家……(P84-85引文為筆者試譯)

學生們首先就什么是委托書展開提問,然而克勞雷就直接將話題轉移到商品的價錢上并以籃子的業務為例進一步闡述了在股票市場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買與賣,其被認為是促進商品流通和交換的平臺。但是學生們馬上就反問到如果生產的籃子不能銷售該怎么辦,而克勞雷打著供求關系規律的幌子相應地進行解釋完全無視市場上真正的需要。因此這樣的解釋將必然更使學生們感到困惑不解,他們的疑問是誰將會購買和操作這種商品的股票如果其產品本身都無法銷售,這樣也必然會引起股票價格的下跌。學生們所想要了解并不是單純地股票的買與賣,更為重要的是,想探詢股票的真正價值,股票的買賣并不是盲目的跟風,因此他們相當清楚購買鉆石電纜的股票并不是為了最后把它撕碎扔在地板上,而是要洞察所投資股票的真正價值。最后克勞雷也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只是保證他們將不會被鉆石電纜的股票所套牢,并一再強調股票交易所的工作人員十分清楚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強項就是擅長進行股票交易。為了設法勸解學生們確信購買股票的益處,他進一步解釋到股價是被那些在股市中發揮著積極和決定性作用的專家們所控制的。上述話語分析主要是圍繞著美國商業活動展開的,我們看到商業化的已經從最大程度上轉變為標準化的動機,內在的資本邏輯已經在商業活動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小大亨》中的話語實踐反射出資本運作的新特點,這也有力地證明話語分析和資本商業化的背景相結合提供了一種分析后現代美國社會潛在社會矛盾的全新的徹底清晰的洞察視角,更加明確地以診斷的眼光來辨析資本的商業化邏輯和復雜的商業現象。我們注意到文學話語分析從商業化的視角已經成為展示后現代社會商業實踐的有效途徑和策略,從中我們可以全面的辨析到后現代美國社會中大公司賺錢的渠道和捷徑就是通過靠欺詐和投機,這正說明了在后現代社會中資本家所關心的是商品和資本的流通和循環而不是生產。因此后現代文學批判緊密地跟商業化的邏輯視角相結合并且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滲透和融合來展現后現代社會實踐的本質以體現文學話語實踐中的批判性。

詹姆遜的文學批評方式具有方法論的意義。通過對《小大亨》中的話語分析將后現代文學批判與這個時期所出現的種種社會意識功能和商業化因素聯系起來分析和研究后現代文學,從而致力于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和批判資本主義現實世界。

參考文獻

[1]胡亞敏. 詹姆遜的文化轉向與批評實踐[J].第42卷第2 期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2]藍水,熊箏.后現代社會的文化轉向-論詹姆遜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N],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5).

[3]李世濤.后現代文化理論建構中的批判性視角[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2).

[4] Althusser, L.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A],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C]. London :New Left Books.

[5] Best, S. (1989). Postmodernism, Jameson Critique. Washington Press.

[6]Douglas Kellner (1989). Postmodernism Jameson Critique, Washington: Maisonneuve Press.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醫學寫作

“后現代醫學”是一種新的醫學理論和在這新的醫學理論指導下的新的治療方法。這個新的醫學理論,從時間上來講,是出現在“現代醫學”之后,所以叫做“后現代醫學”。如果脫離了“現代”一詞所包含的特定的技術內容而言,人們通常將“現代”一詞理解為“最新”,“最先進”的意思。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總還會有下一批“最新”、“最先進”的東西出現,那么怎樣來形容和文明這些新事物的性質呢?最好的歌頌之詞已經用過了,不能重復使用,所以只好用一個最簡單最補實的時間用語來說明,這就是一個“后”字。你的“現代”是最新、最先進的,而我是在你之后出現的,我當然是比你這個“現代”更“現代”的。除了時間概念外,就其實質內容來講,后現代醫學就是用后現代科學的系統理論指導的醫學。為了使大家能夠知道什么是系統理論,就要從人類最早的古代整體論、近代機械論、還原論說起。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醫務工作者的知識結構多數局限在醫學專業知識框架之內,為了說明并讓大家接受系統理論的思想,我們不得不盡量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陳述許多事實,并在這些事實的基礎上,講解各種理論知識。

這就是說,《后現論醫學》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說教,它首先是一部歷史書,是社會史,特別是科學發展史,它又是一部傳記文學,講述為科學做出貢獻的那些偉人的故事,它當然也是一部哲學書,講述科學發展中各種重要的思想方法理論,它又是一本臨床手冊,要具體講解如何用后現論醫學理論指導疾病的臨床治療。最后是《后現論醫學》的寫作方法。我采取筆記式。即主要事實內容以摘錄有關著作為主,由我指出這些資料的作用意義,即事實是大家作出來的,我只不過有一些不同的心得體會而已。學術界最不好的是抄襲別人的勞動成果。為此,我將盡量注明資料出處,有些為語言流暢等原因偶有未注明的,我在此一并提前說明了。有一些筆記年代久遠,當時又沒有想到后來會認真引用,所以沒有注明出處,在此也一并提前說明了。總之,事實方面的東西都不是我創作的,只是心得體會或結論性的東西是我的,我想,沒有偏見的讀者一定會很容易就看出哪些東西是我自己的。我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不能抹殺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其次,我也沒有必要浪費時間,為了表示是自己的原作,把別人的話換幾個字再重說一遍。

后現論醫學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系統理論的內容,另一部分是用系統理論指導的醫學知識的新的論述。系統理論的內容對于醫學界人士來說是完全新的知識。對于這些知識主要是介紹、引進、灌輸。使我們的醫學界人士發生一個從機械論現代醫學向系統論后現論醫學的轉變。這一部分的寫作方法就是各種系統論知識的轉述,主要是強調知識性。為了使我們的讀者能對系統理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這些知識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對于我們醫學界的讀者來說,由于對系統論知識比較生疏,會感覺這些知識的數量會更大些。對于系統論來說,我自己也是一個小學生。我自己也在學習。作為一個醫生,我與其他醫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我有機會比較早地接觸到系統論知識。

我以一個醫生的角度學習系統論,然后再將我對系統論的理解轉達給其他醫生。我想這樣的轉達對于其他醫生來說可能更容易接受。我對于系統論的理解是否能得到數學、物理、化學界的系統論專家的認同現在還不知道。我希望能夠得到這種認同。如果認為我對于系統論的理解太表面、太浮淺,那么我希望這些專家能親自向醫學界講授原汁原味的系統論,為建立系統論指導的后現論醫學做出自己的貢獻。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后現代藝術觀念既影響著世界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深深影響著我國美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無論從美術教育理念、還是從美術教育課程內容設置和結構模式方面,它都對我國的基礎美術教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后現代藝術是在西方藝術界出現的一系列藝術現象。它改變現代藝術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理念,而提倡藝術走向社會,貼近生活,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把多元化作為核心的后現代藝術觀念一開始就滲透到了西方的美術教育中。在現代美術教育改革中,其發展趨勢表現為倡導以人為中心,強調美術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強調通過美術教育使學生獲得終身受益的美術能力,強調美術教育讓學生運用多種手段、多種材料包括聲、光、電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這些都與后現代主義所呈現的普及化、生活化、多元化、解構化等特征是分不開的。在此影響下,西方各國家出現了許多新的課程理念,如90年代初美國蓋蒂藝術教育中心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學科為本的美術教育”,力圖通過美術教育挖掘個體的潛能達到全面發展。同時,強調擴展美術學習的領域,把美術與各學科聯系起來,在學習方式上強調主動探究,形成綜合全面的美術教育。在西方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影響下的西方美術教育,也影響著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

一、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影響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藝術是人的內部生命的表現,也是人的本能,要培養充分和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須開設藝術課程。”在現代全球化與多元化充斥的教育環境下,我國的美術教育更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后現代藝術觀念也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

(一)對美術教育改革理念的影響

后現代藝術觀念倡導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消解了文化的中心論,強調文化觀念多元并存,影響著我國美術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現在:首先,強調統整的課程觀以達到培養人的綜合藝術能力,強調“以生活技能為本(而非美術制作技巧)代替內容為本的課程,并強調課程的統整”。閉在美術學習中讓學生去了解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藝術遺產,并了解這些藝術的生長環境,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的,怎樣才能學會藝術等。這種多視點和多方面的求索,能使學生自覺地回到藝術的生長環境,從而使藝術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不斷保持下去。另外,美術教育改革強調人文性的學習。21世紀,隨著信息化、數字化年代的到來,理性和感性的發展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社會的高速發展,使人類偏離了自然,人們認識到藝術是理性和感性趨于平衡的途徑,因此,在美術教育改革中,人文性的學習被高度重視。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在人文性的學習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美術知識,使個人感情和整個人類的情感源泉聯系起來,個人經驗與人類的豐富經驗接通,以促進學生與周圍環境的交流。所以在課改中“不以單純掌握知識技能為目的,試圖改變藝術教育中學生機械模仿與枯燥訓練技能的方式,把藝術知識、技能的學習還原到一種完整的藝術情境中,或把一定的知識技能滲透到某個人文主題中,讓孩子圍繞該人文主題展開輕松愉快的學習”。閉人文主義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美術技巧的掌握和人文主義關愛精神和審美價值感的提升。其次,注重以人為本,培養人的個性以達到完美人格的美術教育思想。后現代藝術觀念“追求一種更完美的現代性,期望人的行為更具合理性”的觀念影響著美術教育觀念,“以人為本”成為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的主導思想,美術教育改變了過去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培養人的個性,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英國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曾提出“通過的藝術教育”,即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人,把美術教育作為引導兒童發展的工具,從而培養兒童的個性,達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我國的美術教育改革中也特別強調人格的培養,并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促進他們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的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對美術教育課程內容和結構改革的影響

“20世紀初以來主導教育領域的線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讓位于更為復雜的、不可預測的系統和網絡,課程不再被視為固定的、先驗的跑道,而成為達成個人轉變的通道”,后現代藝術觀念也影響著我國美術課程內容和結構的變革。2000年6月,教育部啟動了基礎教育改革項目,包括普通學校美術課程標準;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2004年初,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對“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條例”進行了修訂。其中指出美術教育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而實施綜合、探索的學習,必須要擴展美術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包括校內資源、校外資源、信息化資源、教師資源,通過課程資源的開發以提高美術課程的適應性,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在課程改革中,把“統整的建構主義”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統整各派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汲取該學說的合理內核,并從知識觀、課程觀、教學觀和評價觀四個方面建構素質教育的理論框架”。

1.強調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后現代藝術是綜合的藝術,現代美術教育已是綜合的教育,美術課程改革也主要以綜合性為原則,從傳統的分科走向綜合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學科觀念,以綜合的學科觀念而代之,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逐步使學科門類達到綜合。基礎美術課程資源的改革同樣受到影響,進人21世紀,美術課程資源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注重美術學科內容的綜合。在課程設置上,強調消除對于實用美術的輕視,將“工藝美術、現代設計”與強調審美的精神功用的“純藝術”結合起來。

3.對“過程”與“技能”的同時并重。在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中把美術課程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知識、技能”看作是同等重要的,美術課程資源也并不局限于美術學科本身,并拓展至自然、文化、社會等范疇。

4.以素質教育為宗旨。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達到人的全面發展。在課程設置上,則主要體現以素質教育為依據,讓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美術的能力,改變過去以美術知識、技能為內容標準,而充分體現美術的情感性;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讓美術課程和生活、自然緊密聯系起來。

總之,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世界、乃至中國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具有巨大的影響,在它的影響下,“學校美術教育更注重美術與文化及社會的聯系,設計一種更開放的、既能容納又能擴展的美術課程成為世界各國美術教育改革的焦點”。

二、揚棄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促進中國美術教育健康發展

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對世界的教育改革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世界各個國家的美術教育改革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樣也推動著我國21世紀美術教育改革前進的步伐。然而,后現代藝術觀念是在西方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的一種理念,是西方社會矛盾的產物,而我國的藝術觀念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人文傳統,美術教育在這兩種文化觀念不斷沖突的情況下,應在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前提下,汲取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中合理的部分,推進美術教育改革進程。另一方面,我國是第三世界國家,不管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與西方國家相差甚遠,后現代藝術觀念作為西方的產物,我們應該合理地吸收其優點,找到適應我國美術基礎教育改革的理念,以指導美術教育改革。因此,在汲取西方后現代藝術觀念的同時,筆者認為,后現代主義的出現,從合理性方面看,它確實能讓人對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危機有清醒的認識:例如對自然資源的過分掠奪、物欲膨脹而導致的人文精神價值的失落等等。后現代主義的批判精神對現代化發展有一定的約束意義。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深刻的矛盾和嚴重的弊病,不僅對于整個人類文明,就是對于當下的社會文明、現代教育,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首先,后現代主義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認為是崇高和高雅的藝術打上了當代商品經濟的印記,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獨立的價值。后現代藝術對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的沖擊,導致崇高和理想的衰落。社會理想、人生意義、國家前途、傳統道德等等,在后現代主義的浸下變得相當模糊、淡化,這就難免導致文化生態的平衡和社會大眾文化素養的低俗化。

其次,后現代主義的“復制性”導致“快餐文化”的泛濫,使千錘百煉、嘔心瀝血的文化力作和精品的出現,變得幾乎沒有可能,個性、創造力、批判熱情、現實精神都消失殆盡。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價值歸屬;人文關懷;回歸;重建

中圖分類號:I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9-0076-01

千年滄桑歷史漫如云煙,文學卻猶如一顆閃耀在歷史天空的澄明恒星,寧靜平和的占據在一個非光芒耀眼而又不能被忽視忘卻的角落,獨特地展示著人類歷程的每一個足跡。然當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至今時今日,工業文明和大眾傳媒開始肆無忌憚的橫行于整個世界的時刻,文學退縮于清冷的角落,人們越來越迷茫――“文學是否有其依然存在的必要”。這正是文藝學者們亟需現實面對的一個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文學之所以能夠存在的價值基礎和歸屬是什么。深刻挖掘文學史的發展之后,可以明確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文學的價值基礎和歸屬正是文學的深沉人文關懷。

一、“人”,人文關懷的最終指向

作為文學最終價值歸屬的人文關懷,它不是出現在當前社會的語境之中,早在千年之前的中國先秦,在文學中就有豐富的人文關懷之情,盡管沒有作為一個專門的理論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但在大量的文學和理論中都以別樣的形態留給了后人。人文關懷究竟是什么?體現在哪些方面?沒有確切定論。當下概念體系中對人文關懷最通俗的解釋是“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單單這幾句話顯然是無法完全解釋清楚人文關懷博大精深的內涵,但至少能讓我們把握一個中心,就是人文關懷的最終關注點是每一個個體“人”的合理生存和發展。

歷史早已證明,社會發展首先是人的發展,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和發展動因,理應是首先被關注的對象。暫且不去追究文學起源這個頗具爭議性話題的答案,但文學之所以誕生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必然是人的出現,沒有人也就無所謂文學。長久以來中外學者們給與了文學起源無數種闡釋,縱觀這些學說,無論是勞動說、模仿說、情感說……無一不與人是緊密貼合在一起的,反映人的生存與情感。人文關懷表現在文學上就是作為對人類生存細致的整體關照,它的精神主旨折射出人類發展史所積淀下來的對人本身的零距離貼近。綿延的文學史可以勾勒為一部“人學史”,在人的發展完善中得以發展完善。從中國時期的上古歌謠體可以看出古人征服自然以求平安生活的愿望,《詩經》用最生活化的語言反映著上自統治階級下到棄婦流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每一次文學的大變革莫不是與歷史的進程和人類漸次進步緊密相連的。

二、現代文學中迷失的人文關懷

先秦以來的文學史證實了一點,即能夠在文學史上流傳并富于生命力的作品必然是蘊含了關注普遍“社會人”的人文關懷,《詩經》的藝術魅力,唐詩宋詞的燦爛光輝正是有了人文光華的閃射方才詠嘆千年。遺憾的是,這種人文光華的閃射并沒有隨著歷史的進步和發展而走向輝煌,卻迷失于當代的“全球化”和“現代化”語境中。這種迷失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市場利益追逐下的惡俗寫作

現代市場經濟活躍人類物質文化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對人類的精神文化造成強烈的沖擊。追逐最大的剩余價值不僅在生活消費品生產中膨脹,更扭曲式地在精神文化消費品中拓展。其直接后果就是文學成為謀取市場利益的手段,以拙劣甚至低俗的文字工業來追逐市場占有率。裸的、、恐怖小說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所謂的文化消費市場上,文學的概念歪解成為――只要是文字作品皆為文學。市場占有率甚至開始成為作品好壞的某種隱形標準,更有所謂的“名作者”直接叫囂到“從市場的銷售率就可以看出誰的作品更好”。人文關懷在這種利益追逐下,直接成為市場競爭下的“奢侈品”,掩埋于香艷刺激之下,無人問津。

(二)狹隘個體抒發中的自我低吟

有些作品中隱約可以看到作者的一點真情實感,卻又淺唱低吟著自我的無端憔悴、虛無,靡靡之音充斥其中。或許這些情感的確是作者本身的感覺,然無病式的低吟對于文學毫無深層價值。這種作品當中沒有絲人類共同情感、宇宙精神和生存關照,它把文學最基本的精神底蘊丟失在沒有精神內涵的虛無之詞中,讓人感受的不是震撼和深思,而是愈發虛無的精神流離。一己之思并無不可,但其間必然包含著人類的情感共鳴。《詩經》中,棄婦詩同樣是古人們的一己之思,然而它帶有的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對自身命運的無奈是整體社會中女子普遍命運的完整展示以及一個時代的反思,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這和現代社會那些所謂的“身體寫作”中的自我表現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精神實質。

(三)盲目追逐先鋒的“失風”

后現代語境下的作家們,為了追趕時代和社會的潮流,爭先恐后的搶捧著“先鋒”的概念,紛紛標新立異地創制與他人和歷史不同的“牌子”。沒有明確目標和精神追求的先鋒就這樣漫無邊界的分撒開來,無數的先鋒作品走上精神消費的時刻時,人們卻迷茫了,“先鋒是否就是意味著對傳統的背離?為何先鋒作品讓人找不到主題,生澀的文字、扭曲的語法、脫離常規的結構、叛逆的觀點是不是就意味著先鋒呢”。先鋒之風下帶來的不僅是人文關懷“失風”,直接導致的更是文學的無根和消解,文學是什么在先鋒中變得格外模糊。極少作者在創作時還記得有一個稱作“人文關懷”創作標準,狹隘地在形式和結構中追求新意,文學必然失去其活力長存的條件。

(四)文學創作者的價值缺失

很多學者都說現今是一個沒有大家、沒有權威的文學時代,之所以沒有權威是因為沒有人創作出可以稱為“權威”的作品。作家群體的擴大化,作家身份的模糊化帶來的后果是文學作品的泛濫和質量的不斷下降。究其原因,與作家群體擴大化后作者人文精神缺失脫離不了關系的。

三、人文關懷迷失后的文學困境

人文關懷是文學發展的導向標,現代社會人文迷失之時,文學必然地走入了舉步維艱的困境中。當前的文學面臨著因人文關懷缺失而帶來的三大困境:首先是文學的邊緣化;邊緣化是現代文學中使用頻率頗高的詞。邊緣化本身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說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說被主流所排斥,所不包容的意思。而當前文學的困境之一就是顯現于文本之中,沒有了這種普遍的人類情感,就難以再次引起全人類的共鳴,失去了文學凝聚力,文學必然的開始被邊緣化。其次是文學精神家園迷失后的自身墮落;人文關懷作為文學的基礎價值歸屬,它是文學精神的一個導向,時刻提醒著文學必須關注社會關注人類,關注個體人的情感以及生活世界。當人文關懷迷失之時,文學失去精神家園,精神底蘊被惡俗和利益取代,必然一步步走想自身的墮落,僅僅成為某些人追求名利的手段而已。再次就是文學失去發展的動力和目標;當航行的航線和燈塔消失掉,前進的動力流逝之后,文學發展就只能毫無方向甚至停止不前,在舊的體系中消磨最后走向墳墓。人文關懷這一文學價值歸屬作為文學的動力和目標在現代消逝殆盡,造成的就是文學發展的迷途和停滯。

四、人文關懷的回歸與重建

文學走入“瓶頸”,唯一的解決辦法只能是使這足以決定文學生死存亡的人文關懷回歸重建,拯救文學將其導入正軌。回歸與重建意味著當前的文學工作者們首先必須對現代文學進行反思,查找現代文學走向迷失的關鍵因素,從外因和內全方位多方面的深入討論研究;第二,每一個文學工作者們都應該積極主動的深入了解和體驗整個社會的情感民生,才能讓文學更貼近于滅一個個體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使大眾對文學重拾信心;其三,文學理論工作者們應該完善文學的價值評價體系,用正確的價值體系規范和評判文學創作;其四,文學市場必須完善其管理和監督制度,保證文學的高尚和純凈。相信,當人文關懷復歸于文學之時,一片新的精神天空必將來臨。

參考文獻:

后現代文學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文學,文學本質,多元論

 

近年來,關于文學本質爭論不休,主要持有兩種觀點:本質主義與話語建構,文學的本質到底是本質的還是建構的呢?對這個問題,一些學者對文學本質主義采取一致的批判態度,甚至有些學者直接徹底的反對本質主義。尤其后現代主義的興起,反對文學本質主義的呼聲愈加強烈,這一現象引起我們對文學的本質主義產生反思?文學本質主義在當今文藝學界真的一無是處了?真的要消亡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不得不回到文學本身或現場。

一,文學及文學本質

要揭示文學的本質首先我們得對文學加以界定,對一事物的界定,得抓住事物的內在的本質的特性,居于這點來區別于其他事物,然而對于文學界提出的關于文學概念,我們不能簡單的斷定誰對誰錯,他們站在文學的不同個視角去揭示文學的內在特性或者說是區別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還沒有唯一的標準去評判什么是文學。古代有文學,現代也有文學,我們總不能說古代的文學在現在就不是文學了嗎?但我堅信,我們誰也不會否認《詩經》在今天就不屬于文學了。然而,視現代的作家作品為文學更是毋庸置疑的。究竟什么是文學?

關于什么是文學哲學論文,在文學理論界有不同的提法。在中國,文學最初是泛指一切文章,還有的說,文學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關于文學在韋勒克的《文學理論》中這樣論述:有人說凡是印刷品都是文學,也就是說凡是紙質的材料都屬于文學。還有人說文學就是名著即將文學的定義局限在名著這個范疇之內,且只注重“出色的文字表達形式”不考慮其題材及內容。俄國形式主義提出了“文學性”主張形式第一性而內容第二性,不是內容決定形式而是內容從屬于形式。無論我們如何界定文學,文學并不是無緣無故的產生,它來源于社會生活并為之服務。不同個體所領受到的注定是不同的世界;用尼采的話說,有多少雙眼睛,就有多少種真理,即,真理本身是多元的。既然真理本身具有多元性,那么,我們在追求確定性的過程中也必須施行對話原則。因此,關于什么是文學。同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甚至,我們可以說文學就是書架上放著的文學作品,文學就是《老人與海》。這種回答只是簡單地表述了文學的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或載體[6]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今天,人們說的更多是把文學界定為語言藝術或美的藝術。文學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歷史發展,時代積累的產物。沒有古代文學何來現代文學?界定一事物得抓住其本質特性,文學也不例外,不管文學有多少種定義,但它總是有屬于自己的本質特性。

什么是文學本質?簡單的說,文學本質是文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文學去掉之就不能稱之為文學的特性。這些特性的言說豈不是有了超時代,超文化,超地域的有效性。然而,事實卻并不是這樣,關于文學的本質,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沒有得出一個大家一致認同的說法。文學是模仿,文學是形象思維、是想象的表現,文學是特殊意識形態,文學是有意味的語言符號,文學是精神生產,等等。無論是西方的模仿說,再現說,表現說還是中國古代文論的情志說,意境說,等等。但我們不可否認,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哲學論文,文學正是通過語言這門藝術來表現生活本身那樣豐富多彩,通過形象典型來認識生活,反映生活。文學作品是按照生活本來的那種具體,生動的面貌來反映生活的。文學來源于社會生活,并且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2]。歷史上留下的文學作品反映了不同社會階段的生活,社會生活變化發展,給文學增添了新的內容。可以說文學是一個反映時代的載體。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

文學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直具有與生俱來的政治性, 面對文學從屬于政治,文學為政治服務,面對文學政治工具論,學者們對文學新的文學特質進行了新的反思。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解決時文學區別非文學的關鍵是什么,童慶炳強調文學應反映整個人的,美的,個性化的生活,而“審美”是文學區別于一般意識形態的特征。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領域,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5]。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藝理論把文學看成審美意識形態。無論把文學看成是社會意識形態還是審美意識形態。它與其它次結構的意識形態保持著距離,社會語境的變化會影響到對文學的認識。文學作為一門藝術,文學到底是要為認識生活這個事業服務的,它是時代的生活和情緒的歷史。文學從來不是司湯達或列夫托爾斯泰個人的事業,它永遠是時代,國家,階級的事業[3]。高爾基說:“文學是社會諸階級和集團的意識形態,感情,意見,企圖和希望是其形象化的表現。它是階級關系的最敏感的最忠實的反映”。文學具有階級性和黨性:作家是階級的眼睛,耳朵和聲音。在階級的國家存在的期間,處在一定的環境和時代的作家,不管他愿不愿意,也不管他是有條件地或無條件地,他必定為自己的時代,自己的環境的利益而服務,而且也正在服務著。二,文學本質多元化

西方馬克思關鍵詞語,形式結構的考慮在逐漸凸顯。無論是古代文論,現代文論還是后現代文論,他們都能去闡釋具體的文學作品。文學理論來源于文學現象,每一種文學理論都是對一種文學現象的提煉和抽象概括哲學論文,不同的文學理論有著不同的文學本質觀念。

錢中文指出:“文學,一種復雜的現象,一個復雜的系統,并對它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綜合研究”,這一觀點得到了文藝學界不少學者所接受,錢先生強調,對于文學理論研究來說,事實上很難用一個簡單的定義來說明文學現象,而應當看到文學觀念、文學的本質是一種多層次現象,需要對它們進行多方面的闡述。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觀點和莊子的事物的本質就反應了事物多側面的思想。然而,文學現象來源于社會存在。原理告訴我們: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因此文學的內容和形式都離不開經濟基礎,并受到一定經濟基礎的制約。生產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經濟基礎的變更和發展也必然導致文學地變革和發展,人們生長在什么樣的社會就會有相應的文學與之相應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就不會有階級的文學。但舊經濟基礎的消滅并不意味著。社會意識形態在某種程度上是指通統治階級從政治和社會經濟上控制著整個社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別人,這種思想就是當時社會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2]。經濟政治等不斷的發展完善,社會意識形態能很好的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

因為意識形態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獨立性,所以文學和其它藝術形式一樣,表現出超越時代、超越民族和階級,超文化,超地域的普遍性特征。那些以為這些普遍性特征就是文學本質的批評家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但是意識形態的沿續并不是永恒的,因此文學可以被讀成非文學,正如伊格爾頓所說的那樣,莎士比亞的戲劇也可以讀成隨心所欲涂鴉的形式。這樣一來,文學的本質就成了游離的,會隨著大眾和時代的心理而在一定的范圍內漂移。文學是一種多元決定的“社會意識形式”,它關涉到不同的語言層面、不同的意義單元、不同的社會環境、時代語境以及個人品格、藝術修養甚至潛意識、無意識等諸多因素[7]。文學自身的復雜性源于社會關系與人的思想感情、個人體驗的復雜性,不是單一的“意識形態”就可以完全決定的。正是文學自身的多元性,文學闡釋與接受的復雜性才得以存在。“我們的標準是具有包容性的,是‘想象的綜合’和‘綜合材料的總和與多樣性’。 文學是一種在多維層面上同時展開的復雜的精神現象,行走在現世的現實性與精神的超越性之間,絕不僅僅是作家、作品、世界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它有著更為神奇奧妙的精神架構和現實關懷[8]。文學始終為人們所熟知而又偏偏不可能盡知,這就使得文學成為引領人類意識走向無盡遙遠和崇高的契機,同時,也成為它自身存在的最大理由之一。文學帶給我們的意義,就在于顯現這種有限世界背后的無限性。文學不是對現實世界、現有事物的機械摹寫,也不是對一種純然的意識形態的單調的審美反映,文學本身是一個多元決定的有無限可能的價值存在[11]。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文學的界定,這是一個現代尤其是后現代以來一直有爭議的問題,每個人心中對文學都有自己的理解,不論文學是什么,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文學來源于現實或社會生活,文學不僅來源于社會生活而且反應社會生活,總之,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態,無論視文學為社會意識形態還是審美意識形態,任何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都是由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來決定的,審美意識形態也受到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社會是變化發展的,經濟基礎也在不斷的完善,文學在某種程度上,階級描寫不再是文學的唯一來源,如果可以說現代化的社會,我想我們也不妨可以說文學也有了現代化跡象哲學論文,它可以不再僅僅是為政治,階級服務的,它可以是娛樂性質的,它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我們不應該把文學緊緊的和文學性禁錮在一起。文學本身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它總是和世界,作者,讀者聯系在一起,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多元化,文學作為社會的產物,我們應該回到文學現場,不應該把文學禁錮在某一個時代或地域,這樣以來,文學自身就具有多元的本質。

(徐林麗,女,1986年生,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歐美文學; 蔡俊,男,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陶東風.文學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十四院校《文學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3]高爾基.論文學[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78

[4]胡鵬林.文學現代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6

[5]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利云.文學概論新探[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7

[7]特里·伊格爾頓.文學理論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9

[8]馬大康.面向文學實踐的理論走向[J].文藝爭鳴·理論,2009,(9)

[9]龍揚志.游離的文學本質---伊格爾頓的文學觀[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6,(5)

[10]曹順慶,文彬彬.多元的文學本質[J].文藝爭鳴·理論,2010,(1)

[11]于虹.在事實與價值之間[J].天津社會科學,2006,(5)

[12]雒海寧.試論文學本質的歸納[J].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0,(4)

相關期刊更多

泌尿外科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史前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西安半坡博物館

邊疆考古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溪县| 绥阳县| 台东市| 高陵县| 延庆县| 本溪| 庆元县| 栖霞市| 江津市| 平潭县| 江阴市| 丹棱县| 墨玉县| 崇明县| 黄石市| 尼玛县| 巴彦淖尔市| 福建省| 农安县| 江永县| 西乡县| 陵川县| 临洮县| 崇州市| 瑞安市| 石台县| 牙克石市| 克东县| 黄龙县| 色达县| 响水县| 高平市| 清丰县| 库伦旗| 大兴区| 南京市| 平和县| 五家渠市| 加查县| 河曲县|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