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推廣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條為了規范農業機械質量調查工作,加強農業機械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維護農業機械使用者和生產者、銷售者的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業機械質量調查(以下簡稱質量調查),是指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對在用特定種類農業機械產品的適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務狀況進行調查監督的活動。
第三條農業部主管全國質量調查工作,統一質量調查規范,協調跨省的質量調查,制定并組織實施全國質量調查計劃,公布調查結果。
省級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質量調查工作,制定并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質量調查計劃,公布調查結果。
第四條質量調查的具體工作由省級以上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機構承擔,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安全監理等機構配合。調查涉及地區的農業、農業機械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予以支持協助。
第五條質量調查堅持科學、公正、公開的原則,接受農業機械使用者、生產者、銷售者和社會的監督。
第六條質量調查不向調查涉及的單位和個人收取任何費用。
第二章質量調查的確定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明確農機質量投訴機構,負責受理投訴,統計、分析、報送投訴信息,為制定質量調查計劃提供依據。
農機質量投訴機構的地址和聯系電話應當向社會公布。
第八條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機構應當加強質量信息收集和調查研究工作,并提出質量調查建議。
第九條質量調查計劃應當根據農業機械使用者的投訴情況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制定,并及時公布。
省級質量調查計劃在公布前應當報農業部備案。
第十條質量調查計劃應當明確質量調查的名稱、目的、內容、范圍、對象、時間、方法、實施單位等事項。
第十一條列入質量調查計劃的農業機械產品,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屬于國家財政補貼、優惠信貸、政府采購等政策支持范圍的;
(二)對人體健康、人身和財產安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有重大影響的;
(三)出現集中質量投訴或者重大質量事故的。
第十二條質量調查內容包括:
(一)安全性調查:對農業機械影響人體健康、人身和財產安全、環境保護的程度進行調查;
(二)可靠性調查:對農業機械故障情況進行調查;
(三)適用性調查:對農業機械在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及品種或者不同耕作制度的作業效果進行調查;
(四)售后服務狀況調查:對企業質量承諾和售后服務承諾兌現情況進行調查。
第十三條承擔質量調查任務的省級以上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機構(以下稱調查承擔單位)接受任務后,應當制定實施方案,報下達任務的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機械化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稱任務下達部門)批準。
實施方案應當包括質量調查的具體內容、程序、樣本數量和分布、技術路線、調查方法和依據標準、調查表格和填寫說明、數據統計處理方法、工作分工、參加人員等。
第十四條任務下達部門批準實施方案后,應當向調查承擔單位下達質量調查任務書。
第三章質量調查的實施
第十五條調查承擔單位應當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發放當次質量調查證件。
第十六條進行質量調查時,調查人員應當向被調查方出示質量調查任務書和質量調查證件。
質量調查采取問詢查證、發放問卷、現場跟蹤、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進行。必要時依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或者企業質量承諾進行試驗檢測。
第十七條被調查方應當配合質量調查工作,按照調查要求及時提供有關資料和信息,并對其真實性負責。
第十八條質量調查結束后,調查承擔單位應當按照實施方案要求匯總、處理和分析調查信息,形成調查報告,報送任務下達部門。
第十九條調查承擔單位和調查人員對調查結果負責,對調查中涉及的商業秘密應當依法保密,不得利用質量調查進行有償活動。
第四章調查結果的公布
第二十條任務下達部門收到調查報告后,應當對調查內容、程序、方法是否符合實施方案的規定進行審查。
審查工作應當在收到調查報告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通過的,任務下達部門應當及時公布質量調查結果。
省級質量調查結果應當在公布前報農業部備案。
第二十一條調查承擔單位應當在質量調查結果公布后20個工作日內組織召開質量分析會,向有關企業通報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
對質量調查中發現的產品質量或售后服務問題嚴重的生產或者銷售企業,由任務下達部門責令整改。
第二十二條企業對整改通知有異議的,應當在收到通知后15個工作日內書面提出;逾期未提出的,視為無異議。
整改通知下達部門應當在收到企業書面異議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
第二十三條企業對整改通知無異議的,或者有異議而未被采納的,應當按照通知要求報告整改情況,由整改通知下達部門組織確認。
第五章罰則
第二十四條調查承擔單位和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責令改正,對單位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情節嚴重的,取消調查承擔單位或者個人的質量調查資格:
(一)不按規定進行調查、偽造調查結果、瞞報或者出具虛假證明的;
(二)利用質量調查從事有償活動的;
(三)擅自透露質量調查相關信息造成不良后果的;
(四)有其他、、行為的。
調查承擔單位和個人利用質量調查獲取違法所得的,予以追繳。
(一)農村教育投資對城鎮化的作用
人們教育水平越高,就越容易掌握各種工作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最終獲得更高的薪資。
(二)農村職業培訓投資對城鎮化的作用
對農村轉移勞動力進行職業教育不僅能使其獲得更高的工資收入與更好的就業前景,同時還能滿足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長的用工需求。
(三)農村遷移投資對城鎮化的作用
圖1、表1,正是通過這種遷移投資,農民才得以進城務工,增加收入;更有甚者,通過進城務工,使農民視野不斷開拓,汲取了更多的成功經驗,為城鎮化的推進提供智力支持。
圖1 2008―2012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年度統計公告
表1 農民工數量 (萬人)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農民工總量 22547 22980 24227 25283 26265
外出農民工 14045 14536 15337 15865 16339
(1)住戶中外出農民工 11180 11568 12265 12587 12963
(2)舉家外出農民工 2865 2968 3072 3278 3376
本地農民工 8502 8444 8890 9418 9926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二、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教育投資存在的問題
農村教育體系不健全,教育體制改革滯后。如表2,由表中可以看出,教育部門和集體辦的學校數量最多,而社會和民辦學校卻寥寥無幾。
表2 2011年職業技術培訓機構基本情況
項目 學校數
(所) 注冊
學生
數(人) 結業
學生
數(人) 教職
工數
(人) 專任
教師
數(人)
總計 129530 50211202 51465876 521758 298332
職工技術培訓學校 3049 3365040 3302902 67470 47898
教育部門和集體辦 1392 1811091 1803700 45820 33833
其他部門辦 919 1193335 1140310 12473 8002
民辦 738 360614 358892 9177 6063
成人技術培訓學校 103420 34969530 37946868 188523 94474
教育部門和集體辦 100206 34024779 36791291 180779 89546
鄉辦 16419 16749524 18432746 67599 37844
村辦 81384 14477588 15355601 95303 40421
其他部門辦 2434 759777 974045 3432 1882
民辦 780 184974 181532 4312 3046
其他培訓機構 23061 18876632 10216106 265765 155960
教育部門和集體辦 922 1037320 991477 10872 7965
其他部門辦 2254 1830340 1795570 17557 9579
民辦 19885 9008972 7429059 237336 138416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年鑒
表3 2012年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構成(%)
非農
民工 全部
農民工 本地
農民工 外出
農民工 >30歲
農民工
文盲 8.2 1.3 2 1 0.3
小學 33.7 14.2 18.1 10.2 5.4
初中 45 60.3 58.7 60 57.6
高中 7 13.0 13.5 12.4 14.5
中專 1.8 4.4 3.1 5.7 9.0
大專 1.5 5.3 3.4 7.6 12.4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二)農村職業培訓投資存在的問題
農村勞動力缺乏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術培訓。如表4,通過分析表中數據可知,年齡層次越低,接受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也越低,但接受非農職業技術培訓的比例較高。
表4 2012年不同年齡組農民工參加培訓情況(%)
歲數 有過農業技術培訓 參加過非農
職業技能培訓 都沒有參加過
16-20歲 4 22.0 74
21-30歲 6.0 31.4 62
31-40歲 10 26.5 63
41-50歲 14.7 22.8 69.2
50歲 14.3 16.7 74.2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三)農村健康投資存在的問題
飲食、健康的醫療保健水平低下。如圖2所示,農民收入低,極少部分花在醫療方面,導致衛生機構收入得不到保障,而國家對衛生事業的財政支持很少,進一步使得醫療保健水平低下。
圖2 2008-2012衛生技術人員人數
資料來源: 2012年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表5 監測地區5歲以下兒童和孕產婦死亡率
年份 新生兒死亡率(‰) 嬰兒死亡率(‰)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孕產婦死亡率(1/10萬)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2009 4.5 10.8 6.2 17.0 7.6 21.1 26.6 34.0
2010 4.1 10.0 5.8 16.1 7.3 20.1 29.7 30.1
2011 4.0 9.4 5.8 14.7 7.1 19.1 25.2 26.5
數據來源: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
三、改善我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建議
(一)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落實好以下方面:①改革教育經費保障制度,對經費的使用進行逐筆登記,登記明細賬,并對其執行過程進行有效監督;②加強農村師資隊伍的建設,改善農村教師的教學條件;③加大政策扶持,對貧困學子減免學雜費,提供生活補貼。
(二)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加強農技培訓和科技推廣
一方面,政府應該邀請具有某方面農業知識及技能的專家,對農民進行針對化的農機培訓。另一方面,政府還應該定期組織成員下鄉宣傳農技培訓的重要性與可行性,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各種農業技能培訓,使這種培訓在鄉村能夠得到更好地推廣。
(三)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加強勞動力轉移的監管
改革戶籍制度,構建人力資本開發體系,為人力資本回流提供激勵機制。加強人力資本回流機制的建設,采取多樣化的激勵措施,吸引更多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員返鄉參與農村建設。
2005年以來,農業股在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立足本職,勇于創新,扎實工作,與各兄弟股室團結協作,較好地完成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積極服務辣椒生產
一是宣傳發動,營造氛圍。為保證“益都紅”辣椒推廣種植工作全面順利開展,配合縣政府先后組織召開了六次“益都紅”辣椒種植動員會、加油會,分解了“益都紅”辣椒種植目標,制定了辣椒目標責任書,對11個重點鄉(鎮)推廣種植“益都紅”辣椒進行了全面督導落實,對其交付的種子定金額,落實種植面積,簽訂合同份數進行了動態統計。二是開展技術培訓,提供技術保障。①制定培訓計劃。根據辣椒生產各個時期的不同生長特點,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整個培訓計劃從育苗、苗床管理、移栽、苗期管理、田間管理、辣椒采收到后期管理7個階段都作了周密部署。②篩選技術員和示范戶。按照縣領導的要求,從11個鄉(鎮)篩選了工作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鄉級技術員、種植技術高的村級技術員和能夠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的種植示范戶。③開展技術培訓。為使“益都紅”辣椒種植技術真正落實到田間地塊,組織蔬菜中心和先鋒公司技術專家巡回10余個鄉(鎮)舉辦辣椒育苗、苗床管理、田間定植技術培訓班30期,召開技術觀摩會12次,聘請山東農業研究所張炎光教授召開千人參加的大型辣椒種植培訓會一次,散發技術資料3萬余份,舉辦電視講座15期,培訓鄉、村技術及種植示范戶1萬余人次。三是加強工作督導,推動辣椒種植。為保證推廣種植“益都紅”辣椒工作真正落實到位,配合縣政府辦公室組成聯合督導組對辣椒種植面積的落實、合同的簽訂、種子預交款的落實,育苗情況及移栽進度進行全程督導檢查,每周將督導情況向領導匯報一次,關鍵時期采用日報表的方式,每天向領導匯報情況,有力推動了“益都紅”辣椒種植工作的開展。
二、積極服務農業面上工作
特別是“三夏”、“三秋”季節,對麥收及收秋種麥進度進行動態統計,每天都加班加點及時上報給縣領導。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今年七月下旬,我縣普降大到暴雨,全縣農作物大面積受災。為搞好災情統計,做到了24小時值班,每天認真統計匯總18個鄉鎮的災情,并及時上報縣領導,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三、積極服務了四次農業專題會,一次全市農業產業化工作會。
一是服務了8月25號召開的****小麥良種推廣補貼動員大會。分別以政府文件和農業局文件制定下發了小麥良種補貼領導小組名單及技術專家組名單。二是服務“三夏”生產會議,并對“三夏”生產進行動態統計,每天及時準確地把當天麥收進度匯總成表格上報給縣領導和局領導。三是服務****農業工作會。撰寫了梁紅副縣長在全縣農業工作會上的講話。四是服務9月底召開的“益都紅”辣椒座談會,制定了益都紅辣椒實施方案,分解了責任目標,動員會后對全縣益都紅辣椒種植落實情況進行摸底統計。五是服務市農業產業化現場會。為迎接11月29日的全市農業產業化現場會的,積極主動搞好了一系列服務,包括宣傳版面制作、會場布置等。
三、積極申報農業項目
結合本地資源優勢,按照上級安排,2005年以來篩選上報的項目共有10個: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網建設;二是****萬棚無公害白靈菇生產基地項目;三是****5萬畝無公害“益都紅”辣椒生產基地項目;四是****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五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建設項目;六是****優質玉米保優節本標準化生產研究與示范項目;七是****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項目。八是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九是****食用菌龍頭企業建設項目。十是****六塔鄉大蒜種植項目。
四、組織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
2005年我縣承擔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任務900人,引導性培訓任務1800人。一年來,通過建立領導組織,制定實施方案,認定培訓基地,健全規章制度,加強監督指導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動了整個項目工作扎實有序開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實際完成示范性培訓1129人,引導性培訓2000人,分別占目標任務的125%、111%。其中示范性培訓轉移結業率達100%,主要工種有電子666人,電焊185人,電腦192人,縫紉70人,車工16人。主要就業于廈門TDK電子公司(電子436人),廈門多威電子公司(電子202人),廣東步步高集團、深圳富士康等(計算機155人),濮陽保成帆布廠(縫紉70人),上海港口機械廠、寧波造船廠、南京金陵造船廠、南京儀征造船廠、上海閩南造船廠等(電焊185人),江蘇建湖縣海盛機械廠(車工16人)等單位。經過培訓的農民深受用工單位歡迎,月均工資在500—1000元之間,電子專業一般在800元以上,較未經培訓的農民工不但降低了勞動強度,而且月均增資200—300元。經縣陽光工程辦公室調查回訪,通過陽光工程項目轉移的農民工工資都能按時發放,生活條件、工資、待遇都比較好,農民工本人及其家屬對此非常滿意。
五、加大督導檢查力度,推動農業重點工作全面展開
一是對辣椒移栽情況督查。5月初,對全縣的辣椒移栽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對辣椒移栽進度進行動態統計,撰寫了調查報告上報縣領導。據調查統計今年辣椒種植面積達30萬畝,瓜椒間作、林椒間作、麥椒間作等模式大面積推廣。
二是配合縣委、縣政府督查室對全縣農業重點工作進行了三次督查,對每次考核結果都做出了客觀分析,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宣傳推廣先進典型,鞭策后進,形成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報告3篇,為領導指導各鄉鎮工作科學依據。
六、集中全面進行了兩次農業工作調查
一是農業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情況調查。4月中旬,對全縣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客觀分析,并科學制定了“十一五”人才戰略規劃,提出了我縣農業和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對策。
二是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調查。4月底,對我縣的特色農產品(辣椒)區域布局種植現狀,銷售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對辣椒產業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進行了客觀分析,制定了“十一五”發展規劃,并選擇仙莊鄉作為我縣“十一五”期間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區。
七、注重農情信息的挖掘、上報工作
為讓領導能夠及時協調工作,指導農業生產有準確依據。我們加強與各鄉(鎮)及涉農部門的聯系,及時掌握全縣農業工作動態和農情信息情況,并形成有條理的文字材料上報縣兩辦信息科。一年來,共上報信息17條,其中被采用8條。按時整理上報縣政府辦第一季度、4、5、6、9、10、11月份及半年、年底農業工作總結。
做到了按時上報農情信息。一年來,累計向市局上報農情信息110余條,組織上報小麥分析、秋作物種植結構分析,夏種、秋管等技術文稿20余篇,特別在“三夏”、“三秋”大忙季節嚴格按照市局要求,保證每天9點之前按時上報農情進度,即使節假日、星期天也從未間斷過。
八、高標準、嚴要求完成各種文字材料
關鍵詞 農村土地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措施;成效;對策;河南沈丘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2-0333-02
近年來,沈丘縣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為根本目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斷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和有效運行機制,推動了全縣土地流轉工作扎實健康開展[1]。
1 沈丘縣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為了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維護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沈丘縣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方式。目前,沈丘縣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土地面積達1.73萬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3%,涉及農戶6.5萬戶。通過基層申報、縣鄉2級服務中心檢查驗收,流轉登記備案,全縣6.67 hm2以上規模流轉土地面積4 006.67 hm2,涉及農業企業、工、商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人員種糧大戶等278宗,土地流轉價格為每年4 500~18 000元/hm2,有效地促進了沈丘縣的農業經濟發展。
2 沈丘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采取的措施
2.1 完善土地流轉推進機制
2009年4月,沈丘縣人民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流轉原則。結合沈丘縣的實際情況,縣農業局制定了《沈丘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實施辦法》,為加強全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管理、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做出了嚴格規定。縣委、縣政府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指導全縣的農村土地流轉工作。
2.2 堅持農村土地流轉原則
一是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原則;二是堅持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三是堅持不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原則;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原則[2]。
2.3 完善土地流轉服務機制
一是以縣農業局為依托,建立了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抽調了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工作負責任的工作人員,專職負責土地流轉服務工作;二是各鄉鎮辦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全縣22個鄉鎮辦已建立了制度完善、設施齊全、人員精干、服務一流的土地流轉服務大廳,每個行政村建立了村級服務站,并配備了村級聯絡員。目前,全縣已形成了縣、鄉、村3級土地流轉服務網絡。
2.4 拓展土地流轉渠道
一是采取政策扶持、協調融資、技術服務等積極措施,大力扶持培育種養大戶,帶動規模、高效種養業發展,促進土地規?;洜I。二是加強對外推介招商,積極引進客商到沈丘縣發展規模種養業,推動土地流轉。三是創新經營模式,主要有企業租賃模式、產業帶動模式和合作社聯動模式[3]。
3 沈丘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取得的成效
一是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推廣使用了多種農業機具、優良品種和先進農業適用技術,有效地促進了農業規?;?、機械化、產業化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要素的重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配置[4]。沈丘縣裕祥槐山藥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800余戶,流轉砂質土地1 000 hm2,專業發展槐山藥種植,取得了良好效益。二是在保證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既將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效益更高的工作,又維護了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同時減少了土地撂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5]。三是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可以獲得相對較高和比較穩定的有償轉讓收入。從調查情況看,農民通過流轉土地,一般每年可以得到4 500~18 000元/hm2的租金收入。此外,土地流轉還促進了農村社會分工,更新了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四是推動了農村的經濟組織的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加快了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發展。五是促進了耕地保護。通過土地流轉,既可以開發田埂地溝等,有效增加土地利用面積,也有效杜絕了農戶在耕地上隨意建房占用耕地的情況。
4 建議
4.1 促進“三個結合”,提高土地流轉效益
針對不同區域資源和產業優勢,因地制宜推進耕地、林地、荒地和水面等流轉。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連片開發流轉土地,引導工商資本投向農業產業化建設,建立高標準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鼓勵流轉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發展規模經營,在政策上給予重點支持;把土地流轉與農民轉移就業結合起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6]。加快產業集聚區和第三產業發展,為土地轉出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提供更多的崗位,使其向城鎮居民轉變。
4.2 實行“四個傾斜”,加大對種糧大戶的扶持力度
加快土地向種糧大戶、種糧能手的集中,是目前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最有效、最實際的辦法,也是土地流轉的帶有方向性、引領性的關鍵舉措,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要在政策扶持、信貸傾斜、風險補償和科技服務等方面實現傾斜政策,扶持種糧大戶和種糧能手,讓他們流轉土地種糧有錢賺、無風險。對達到一定種植規模的種植大戶,政府應當給予產業政策扶持,比如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直接種糧補貼;對涉農項目集中打捆,向種糧大戶傾斜,扶持他們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等;金融部門應給予融資支持,允許其承租地視同物權進行抵押貸款,解決大戶產業發展中的資金投入這一瓶頸問題;建立農業產業風險補償機制,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適度提高保費補貼,提高種糧大戶參保積極性,增強規模經營抗風險的能力[7];強化科技服務,結合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和推廣服務,對規模較大和有發展潛力的種糧大戶、種田能手,進行科技人員與大戶結對幫扶,進一步提高其經營水平和科技水平。
5 參考文獻
[1] 王音,陳軍勇.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16):4115-4118.
[2] 張銀剛.關于彭陽縣古城鎮農村土地流轉的調查報告[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2):128-129.
[3] 倪廣清,何文華,茅慶華,等.轉出一片艷陽天――射陽縣農村土地流轉的調查[J].江蘇農村經濟,2008(9):50-51.
[4] 武國定.關于駐馬店市土地流轉的調查與思考[J].決策探索,2009(1):37-38,87.
[5] 付勁松.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積極發展現代農業[J].改革與開放,2009(2):18-20.
**年以來,全縣各有關單位按照富組發(2005)17號《關于在全縣知識分子中開展“為富平發展獻計出力”活動意見》的要求,深入開展了“獻計出力”活動,廣大知識分子積極響應縣委號召,立足自身特長,通過搞調研、送技術、促科研等多種形式,努力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獻計出力”,使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就第三年度活動安排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人才強縣”戰略,組織引導全縣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通過開展科研攻關,調查研究,送科技下鄉等活動,進一步樹立廣大知識分子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奉獻意識,促使全縣知識分子都能投身經濟發展主戰場,形成“人人主動參與、個個積極奉獻”的良好態勢,促進科研與經濟相結合,為全縣“三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階段安排
第三年度活動從**年3月開始,至**年12月止,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制定方案,安排動員階段(3月4日--3月31日)。各主管單位在認真總結去年活動開展情況的基礎上,結合春訓工作,召開拔尖人才和知識分子座談會,溝通情況,總結經驗,找出差距和不足,討論修訂第三年度“獻計出力”活動工作方案,并在本系統召開一次“獻計出力”活動動員大會,做好再動員工作。各單位**年活動方案務必于3月31日前報縣委人才辦。
第二階段:活動開展階段(4月1日--11月30日)。各主管單位和拔尖人才按照修訂后的實施方案,積極開展活動。各主管單位要為活動的開展給予充分的支持和及時的指導,根據本單位知識分子的現狀,分類排隊,綜合分析,制定并實施知識分子崗位職責和“獻計出力”責任目標。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注意督促檢查,總結經驗,宣傳推廣。對于活動中涌現出的知識分子先進典型、撰寫的優秀調查報告或提出的合理化建議要及時上報,縣委人才辦將在縣電視臺和富平黨建網開辟專欄,對活動中涌現出的典型經驗、個人的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報道。
第三階段:總結檢查階段(**年12月)。各主管單位和拔尖人才對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自查總結,上報縣委人才辦??h委人才辦對全縣“獻計出力”活動進行檢查、總結評比。對在生產、科研、教學等工作中成績顯著,表現突出,或為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被采納并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單位和知識分子進行表彰獎勵。
三、目標措施
1、開展調研實踐。各有關單位根據本系統業務重點、縣上中心工作和重點工程,確定調研課題,組織本單位知識分子和專業技術人員定期深入生產一線,開展調查研究,撰寫調查報告。4月份,在系統內組織開展一次“我為富平發展獻一策”活動,鼓勵各類人才為富平發展獻言獻策,并及時將有價值的調查報告和合理化建議上報縣委人才辦,縣委人才辦將以《“獻計出力”活動專家建議》的形式提供給有關部門用以指導工作或呈送縣級領導作為參考依據。各有關單位每兩月至少向縣委人才辦上報調研報告1份,合理化建議4條。
2、開展科研攻關。各有關部門單位和知識分子典型示范單位根據自身的科研方向,選擇確定1-2個科研重點,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結成科研攻關小組,大力開展創造發明、科技攻關、技術改造、技術比武、難題會診等活動,推進行業科技創新。力爭到年底每個系統都能推出一項獲得市級以上認定的科研成果。
3、開展科技興農服務。農業、果業、林業等涉農部門要進一步整合本單位的技術力量,開通科技咨詢熱線電話,分行業組建智囊團和農業科技服務隊,定期深入鄉村一線,通過科普大集、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現場操作指導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送科技下鄉服務,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各單位每季度開展送科技下鄉服務不少于3次。
4、大力培養專業技術后備人才。各有關單位和知識分子典型示范單位對本單位的專業技術隊伍現狀進行調查摸底,分類排隊,對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技術人才,實行“一幫一、名師帶徒、定向培養”等,進行業務技能的指導傳授,幫助其盡快成長。各拔尖人才也要通過壓擔子、定目標、共同開展調研等辦法,促進中青年技術人才脫穎而出,為縣域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優秀技術人才。
四、幾點要求
1、提高認識,注重實效。各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進一步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活動方案和責任目標,力求通過活動,激勵廣大知識分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