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碳排放管理方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碳標簽;碳足跡;低碳經濟
中圖分類號:F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170-02
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全球環境問題,更是涉及到各國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對國際貿易的發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每年會召開氣候變化大會圍繞溫室氣體減排進行談判,并達成相關的氣候協議。為了有效緩解氣候變化,越來越多的貿易政策工具將被采用。國際貿易的規則和協議將因此有所改變。碳標簽作為一種將商品生命周期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標識出來的方法,能直接影響消費者和廠商的消費和生產決策,目前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一、碳標簽的定義
所謂碳標簽(Carbon La-belling)是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GHG)排放,推廣低碳排放技術,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主要是指人類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釋放的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氣體排放總量。這個概念起源于“生態足跡”。它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產品或服務在生產、提供和消耗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總量,又叫做產品碳足跡。二是僅指公司生產過程中導致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又稱為公司碳足跡。
通過對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計算,企業可將其產品的碳足跡以貼上“碳標簽”的方式告知消費者,從而引導消費者的市場購買行為。所以說,碳標簽就是產品碳足跡的量化標注。碳消耗的多,導致氣候暖化的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跡就大,標注在產品上的碳標簽也就越大;反之,碳標簽就越小。
碳標簽只是鼓勵消費者和生產者支持保護環境和氣候的一種方法,更多地取決于消費者和生產者的社會道德和責任感。 碳標簽的實施需要核定生產過程中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會給廠商帶來額外成本,消費者也要因此承擔一部分的加價。
二、各國在碳標簽方面的實踐
目前,很多發達國家都展開了諸多碳標簽的嘗試。在瑞典的超市里,越來越多的食品被貼上碳排放標簽,明示該食品的碳排歷史,此外,瑞典最新的《食品指導方針》還建議,人們減少黃瓜和西紅柿的食用量,因為這兩種食物都要在溫室大棚里培植,生長過程中排放的CO2較多,該方針還建議人們用豆制品來代替生產過程中會排放較多CO2的牛肉等肉類食品。瑞典有關專家稱,如果《方針》中的條例得到嚴格遵守,瑞典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可以減排20%~50%。法國的超市巨頭卡西諾(Casino)也采用了自身的氣候變化標簽體系,用食物里程(Food Miles)的概念來表述 GHG排放的衡量,在自有品牌的商品上同時標注環境友好和CO2排放量兩個商標。Casino 的碳標簽嘗試行為受到了法國環境能源管理局的認可,法國政府呼吁其國內所有零售商采用相似的碳足跡和碳標簽體系。美國的 Timber-land 長期制定了要在所有商品上向消費者提供環境方面的信息的目標,它采用了廠商自己設計的簡化的 LCA 方法,用 0~10 數字范圍的綠色指數來代表商品的環保指數。目前大概有20多家廠商生產的75種商品已經加注了碳標簽。百事 Pepsico 的附屬公司生產的Walkers奶酪洋蔥薯片是最先加注碳標簽的商品。GM、Dell、Home Depot 等都表示要在公司生產的商品上注入環保理念,體現緩解氣候變化的意識,引導消費者在做購買決策時像關注價格和品質一樣關心商品的碳足跡指數,將碳標簽的價值充分凸顯出來。
三、碳標簽 ―― 一種新型的貿易壁壘
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由于對環保意識水平更強,設置了廣泛而嚴格的環保標準和標志要求,碳標簽的使用在推動降低能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確具有較大的潛力,因而發達國家會要求發展中國家在出口商品時加注體現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碳標簽。
而發展中國家一方面由于國內技術水平較低,使用的生產商品的加工與生產方法很有可能會導致更高的溫室氣體排放,對緩解氣候變化不利,往往具有較高的碳足跡,在出口目標市場上不具有競爭優勢,很容易被趕出發達國家的市場。而且環保型的生產方法和技術需要較高的投入,這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氣候友好產品和技術的引進和采用。另外,發展中國家的商品要想獲得碳足跡的認定和碳標簽的加注,需負擔一定的時間成本和不菲的申請價格,這是依靠低廉的勞動力獲得的微薄利潤的發展中國家廠商難以承擔的。
事實上,在國際市場,綠色供應鏈已形成了新的門檻。日前,沃爾瑪已要求 10萬家供應商必須完成碳足跡驗證,貼上不同顏色的碳標簽。大大小小的供應商開始爭先恐后地降低碳排放。以每家沃爾瑪直接供應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廠商計算,影響所及超過500萬家工廠,其中大部分在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大量原材料企業、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必須進行碳足跡驗證,承擔減排責任,否則將拿不到跨國公司的訂單。
四、中國應對碳標簽的策略
2009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成為世界排放大國之一。在未來的三十年,中國將繼續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的不利地位,處于工業化中期加速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時并舉的階段,這個階段也是能源資源快速增長的時期。因此,應對碳標簽壁壘和建立碳標簽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1.鼓勵碳足跡問題的研究,展開碳標簽的試點工作。目前國內關于碳足跡的研究剛處于起步階段。如何研究出合理科學的方法,將產品生命周期中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衡量出來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究和實證分析來檢驗。在此基礎上 將產品的碳足跡標在包裝上,消費者從這些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選擇,才能達到從消費的角度影響生產,從而緩解氣候變化的目的。所以碳標簽工作首要的一步就是要鼓勵碳足跡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合理的碳足跡核算方案,然后就可以開展實際的試點工作,先在部分商品上加注碳標簽,看實行的效果后再進一步實行推廣的策略。
2.完善中國已有的相關法規,規避技術貿易壁壘。碳標簽制度的順利推行需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和給予保證,確定具體的核算法則、實施方案和標準等。對于國外設置的碳標簽方面的技術貿易壁壘,我們也可以用相應的方式進行規避,對出口商品作出嚴格的碳排放量方面的規定,對進口商品也同樣實行一定的標準和認證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貿易摩擦。
3.改進現有的生產工藝,推進環保技術的研發。從企業層面看,目前出口利潤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傳統的數量增長,憑借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優勢,不具有可持續性。必須把競爭優勢轉變到依靠高新技術層次上來。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或者說為了抵御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國政府特別是全球影響力巨大的經濟實體,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下一輪拉動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是綠色能源和技術。所以改進現有的生產工藝,發展環保和氣候友好技術,是順應時代潮流和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4.參與全球碳交易市場,在國家間的博弈中立足。低碳經濟所代表的未來方向,高度集政治、經濟力量于一身的特點,成為國家博弈的焦點之一。而碳標簽作為促進人類社會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工具之一,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國家博弈中的作用也越來越舉足輕重。目前,全球“碳經濟”剛剛開始,中國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對規則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不亞于西方國家。
參考文獻:
[1]Matthews,H.S.,Hendrickson,C.T.,Weber,C.L.The Importance of Carbon Footprint Estimation Boundar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16).
[2]Wangler,Z.L.Sub-Saharan African horticultural exports to the UK and cli-mate change: a literature review.Fresh In-sights No.2,IIED. Funded by the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6.
[3]Brenton P,Edwards-Jones G,Jensen M.F.Carbon Labelling and Low IncomeCountry Exports:An Issues Paper.MPRAPaper,2008.
[4]胡瑩菲,王潤,余運俊.中國建立碳標簽體系的經驗借鑒與展望[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3):17-19.
[5]吳潔,蔣琪.國際貿易中的碳標簽[J].國際經濟合作,2009,(7):82-85.
Carbon La-belling:A New Tren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arriers
XU Wei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College of Foreign Trade,Hangzhou 310015,China)
(1)能源供需矛盾較突出
河北省一次能源資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能源利用開發規模較小,能源供應基本上靠市外輸入。
(2)消費結構不合理
河北省能源消費構成主要由煤炭、電力及石油制品,一次性清潔能源消費比例不高,新能源開發不足。
(3)能源發展缺乏統一管理
一是能源供需統計數據不全,不能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二是新能源的推廣應用、能源利用與節約、能源與環境保護等工作推動不足;三是能源部分品種供應的壟斷,使得相關企業競爭力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北省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倡導低碳生活
培養全民低碳意識。這要求政府通過一系列的媒體,充分運用各類宣傳媒體,宣傳新型的消費模式,引導公眾自覺做到節油、節能、節水等,減少碳排放。倡導生活中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
(2)加大投入,加強低碳技術創新
低碳技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核心。低碳技術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河北省能否順利實現低碳經濟發展。因此,必須加大投入,盡快發展低碳技術。根據河北省能源消費結構,需要研發的低碳技術包括節能和清潔能源、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潔汽車技術、農業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
(3)采取經濟政策手段,促使企業承擔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責任
企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主力軍,推行低碳經濟,要在低碳經濟戰略的導向下,出臺鼓勵企業進行低碳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可運用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貸等措施,來引領企業開發先進的低碳技術,研究和實施低碳生產模式。作為企業,要樹立低碳經濟發展意識,建立起低碳經濟的責任制度,提升企業的形象。
(4)加強區域間合作交流,提升新能源產品的競爭力
河北省應該加強與天津、上海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先進地區的合作,吸收它們新能源產業發展經驗,通過吸收其他區域的經驗和發展模式,河北省要抓住機遇,打造新能源品牌,提升新能源產品的競爭力,從而保證新能源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5)加強國際合作,形成低碳研發技術體系
走低碳發展道路,技術創新是核心。應采取綜合措施,為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創造政策和市場環境。應逐步建立起節能和能效、潔凈煤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匯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為低碳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應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通過與發達國家企業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開展自愿或強制性標桿管理,使河北省的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設備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乃至領先水平。
(6)建立計量體系,啟動碳交易
研究確定全市碳源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建立健全涵蓋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體系,對碳排放進行總量控制和指標分解。開展企業碳計量人才隊伍培訓,推動企業實施產品碳標簽。委托咨詢中介機構進行調查核實,根據統計結果編制溫室氣體調查報告書,建立規范化年度報告制度,為政府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提供高智力支撐。加快對國際碳市場交易制度、定價規律的研究,探索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形成統一的碳交易平臺,提供供求信息和碳交易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推動自愿減排。借鑒世界金融機構的創新經驗,開發與CDM機制相配套的金融產品,加快發展碳金融創新。
(7)改善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
關鍵詞:低碳發展;主體;過程;政策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8-000-01
一、引言
當前,從國際到國內,從學術界到社會公眾,低碳經濟與低碳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盡管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成果還有一些爭議,但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又是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低碳發展是能源安全的要求,是經濟持續增長的要求,也是生態環境穩定的要求。
在發展問題研究中,主體、過程、政策分析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對中國低碳發展策略的主體、過程、政策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清晰我國低碳發展的重點,主體是指低碳發展策略制定、實施等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過程是按照碳生成的過程進行分析,并分析不同的政策策略,這為我國低碳發展策略提供設計視角和依據。
二、中國低碳發展策略的主體分析
中國人口眾多,平均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地區差異很大,尚處于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持續增長,實現低碳發展要求政府、企業以及公眾可以共同為碳減排目標努力。
政府部門是低碳發展策略的主要制定者。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低碳發展,把科學發展觀確定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包容式增長,中國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制定了一系列的節能減排的行業規劃和標準,進一步強化了節能降耗的減量目標。
企業部門是低碳發展策略的主要實施者。在工業部門,鋼鐵、石油開采和加工、化工、建筑材料、煤炭開采及加工等是高能耗的國民經濟支柱行業,需通過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徑實現碳減排。在建筑領域,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為降低建筑的碳排放水平提供了可能。在交通部門,盡管減排技術帶來了效率提升,但總量增加的趨勢卻迅速增長,需以改善交通系統效率、提高交通技術水平和改變消費習慣等方式降低交通部門的碳排放。
社會公眾是低碳發展策略的主要參與者。崇尚綠色生活方式,從身邊的事做起,以綠色的行為自律;選擇綠色消費行為,優先購買對環境友好的綠色產品;關心環境質量,監督環境執法,參與政策制定,抵制破壞環境的行為。
三、中國低碳發展策略的實現過程分析
低碳發展在物質層面主要體現在輸入、使用及輸出的過程中減少碳排放。從溫室氣體生成角度來分析,經濟系統的過程可以視為碳的物質流過程,包括能源的輸入、生產和使用及碳的排放。
能源的輸入端。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用能以煤為主且所占比重超過60%。我國要實現低碳發展必須優化能源結構,加大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
使用及生產過程。要以技術改善、技術創新、功能替代和經濟轉型等途徑來實現高倍數的低碳發展。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推廣公共交通及節能汽車、智能建筑等;在工業化進程中推廣新型隔熱及鍋爐技術、高效電機及電網技術等;在生活方式轉變中鼓勵節約理念,建立服務經濟體系。
碳的輸出端。聚焦于碳集中排放行業的碳捕集和儲存等末端處理吸收技術的推廣,在我國仍以燃煤發電為主的背景下,發電行業是最大的集中碳排放源,碳捕集和儲存是一種主要針對燃煤發電碳排放的解決方案。
四、低碳發展的政策分析
要實現低碳發展,需要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推進碳減排并增加碳吸收。一般說來,以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為目標的政策措施包括管制型政策、市場型政策和參與型政策三類。
管制型政策。政府運用公共權力,通過制定特定的規則對個人和組織的行為進行限制與調控。管制型政策包括指令標準和政府規制等,指令標準是對一些高能耗行業所制定的準入標準、產業能耗限額標準、高能源設備的能耗標準、汽車能耗標準等。
市場型政策。借由市場手段實現碳減排目標的政策,其中配額與交易主要指以直接管制與經濟激勵相結合的市場性減排手段,財政手段主要包括各種與能源環境相關的稅收、補貼和資助等。
參與性政策。在低碳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公眾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隨著社會低碳發展意識的提高,企業和消費者在許多方面已經采取力所能及的自愿行動,率先做出努力,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既不屬于經濟利益驅動的市場型政策,也不是政府強制要求的管制型政策,而是自發的參與型政策。
五、結論
1.針對不同主體在低碳發展策略中的不同作用,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清潔能源、產業調整與升級、減排目標制定等方面的力度,推動行業部門和企業在低碳發展過程中提升產業能級、創新產業流程,并鼓勵更多民眾參與到低碳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和監督中來。
2.針對碳生成過程,在輸入端主要通過政府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加大清潔能源比例,在生產和使用環節強調節能低碳技術的推廣并發揮企業自主參與創新作用,在輸出端,對大型集中排放行業適時推出末端治理技術。
3.針對不同政策在碳排放總量、社會公平、經濟效益方面的比較和分析,配額與交易可以比較好的滿足生態規模和經濟效率要求,碳稅可以基本滿足效率要求,補貼可以滿足社會公平要求。要實現低碳發展目標需要實施組合型的政策策略。
參考文獻:
[1]羅杰·珀曼,著.侯元兆,譯.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2]Herman E. Daly. Ecological 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 Island Press, US, 2004.
[3]劉滿平.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協調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06(02).
[4]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我國低碳城市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成本;火電企業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的大量消耗,我國的環境問題變得日益嚴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質量更加關注,生活也越來越講究“低碳”。以此為契機,發展低碳經濟也成為近年來的熱點問題。2013年,大半個中國大部分時間都籠罩在霧霾之中,PM2.5也頻繁超標,空氣污染嚴重。火電企業作為燃煤大戶被看做是產生這些污染的“罪魁禍首”,業內對它的討伐也不斷升級。國家也出臺了許多的環保政策法規,對火電企業進行約束。2011年9月出臺的《火電廠大氣污染排放標準》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嚴厲火電企業排放標準,隨著這項排放標準的逐步實施,火電企業自身的環保壓力將不斷增加。2013年11月4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10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這10個行業之中就有發電行業。為促進發電企業主動地采取環保措施,國家也對達到了環保標準的發電企業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補償。這使得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得好的發電企業能夠在競爭中立于不敗,而那些達不到環保標準的發電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綜上,可以看出國家今后對環境的保護力度將會更大,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環保政策方針相繼頒布,火電企業將環境成本納入產品成本中進行核算已是勢在必行。
二、低碳經濟對環境成本的影響
(一)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2009年召開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我國政府承諾在2020年前,碳排放將比2005年減少40%~50%;在“十二五”規劃中指出,要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從國家的重大政策方針中,我們可以看出政府在積極地實現減排承諾,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展示了我國言必行,行必果的決心。各國都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開發低碳技術,世界范圍的“低碳”熱,已然使低碳經濟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低碳經濟對環境成本內涵的影響
發展低碳經濟要求企業更多地披露生產經營活動中與環境相關的信息,尤其是企業確認的與環境相關的環境成本信息,為環境成本會計的發展提供實證研究的數據支撐,環境成本會計的發展也能為企業正確核算環境成本提供理論基礎。低碳經濟的發展,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活動,而會計作為反映和控制企業經濟活動的一種管理活動,必須順應經濟的發展并完善其傳統的理論和方法。把企業生產活動所耗費的能源及其引起的環境耗費計入產品成本中,使會計信息能全面、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為企業管理層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目前,我們所討論的環境成本大多是指排污費、綠化費、賠償金和罰款等支出,但在低碳經濟視角下,企業環境成本的內涵將有所擴展。例如,研究低碳經濟必然要計量碳排放成本,而碳排放成本相對于企業來說,是因為企業向環境排放了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了污染,而對此承擔的一種措施成本。我國目前已初步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有利于將碳排放權的交易成本定量地計入企業環境成本。此外,碳排放不僅產生于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以火電企業為例,在原料的采購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也是不可忽視的,比如,采用更少碳排放的火車、輪船運輸來減少汽車比重。
三、火電企業環境成本的辨析
(一)火電企業生產流程
火電企業整個生產由汽水系統、燃燒系統和電氣系統構成,其中每個系統都不同程度地對環境產生了影響。其中燃燒系統對環境的影響最大,它包括煤的燃燒、除塵和煙氣的排放,在煤的燃燒過程中會產生SO2、NOx、CO2、煙塵等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廢氣,還會產生灰渣等固體廢棄物。其具體生產流程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如上圖所示。
(二)火電企業的環境成本辨析
目前,國外對環境成本的研究比較先進,實踐性的研究成果也比較豐碩,而且有的國家已經將環境成本納入到了企業的成本核算體系。近二十年來,國內對環境成本的研究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在借鑒國外先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環境成本會計在企業的實際推行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環境成本的定義方面,多數人采用的是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間專家工作組(ISAR)對環境成本的定義,即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處理企業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發生的支出,以及因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環境成本的研究成果,并結合以上火電企業生產流程的特點,我們可以將環境成本定義為:火電企業結合當前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為了盡可能地降低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而被要求或主動采取措施的成本。根據此定義,可以將火電企業的環境成本分為環境污染預防成本、環境治理成本和環境污染損失成本三大類。環境污染預防成本是指火電企業在正式的生產經營準備階段,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消耗和污染,而主動采取的預防性支出。環境治理成本是指火電企業對已經采取了環境預防措施后,仍然產生的污染進行處理或者再利用而發生的成本。環境污染損失成本是指火電企業因沒有做好環保措施或者已經采取了必要的環保預防和治理措施后仍然不能消除污染物而對環境造成損害的成本。
鑒于火電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出售后立即被消耗掉而不會產生進一步的環境污染,其所造成的環境影響是完全限于生產經營過程中。我們將傳統的火電企業的環境成本分為如下幾類,如表1所示。
基于低碳經濟的影響,火電企業環境成本內涵有所延伸,我們將其增加的環境成本列示如表2所示。
四、結語
對火電企業環境成本進行界定和分類,將為環境成本的核算提供基礎。針對我國目前環境成本會計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為應將環境成本的核算與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相結合。在確認和計量方面,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的確認條件進行確認;環境成本的計量應當將不同的計量方法結合使用。比如,企業購置環保設備和環保型材料等產生的增量成本,應當采用差額法對其進行計量;因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產生的環境成本,應當采用全額法并結合污染當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對其進行計量。在賬戶設置方面,應在現有會計科目的基礎上,增設“環境成本”一級科目,并將同一會計期間發生的環境成本在會計期末結轉入“環境成本”科目。為盡快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將環境成本盡快納入火電企業成本核算體系,并以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為基礎,將環境成本納入其中,是目前情形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李秀蓮,趙麗麗,孫志梅.論低碳經濟與環境會計[J].財會通訊,2011(09).
[2]鞠秋云.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企業環境成本會計核算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3]鞠秋云.低碳經濟助推環境成本會計新發展[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08).
[4]陳毓圭.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第一份國際指南[J].會計研究,1998(05).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控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5-000-01
引言
所謂的低碳經濟指的是通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行指導,透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新能源創新等方式,盡量降低煤炭、石油等具有高碳的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及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發展形勢。發展低碳經濟是為了提升能源效率以及清潔能源構造,主要是能源技術創新以及制度的創新,以減少氣候變化以及加快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一、低碳經濟發展的模式分析
1.源頭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源頭性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在生產過程里選取原材料時,通過低碳化以及無碳化的形式生產產品。詳細來講,這個流程就是低碳化的原材料、生產加工、產品、消費。這樣形式最大特征是,強調了源頭的控制。也可以說,要通過源頭來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質的排放。這樣的形式和循環經濟的思想大致相同,可是依舊具有一定的區別。首先,兩個模式的目的并不相同,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充分利用資源,低碳經濟強調的不只是充分利用資源,還包括強調環境保護,特別是氣候環境。其次源頭控制的重點并不相同,循環經濟采取的源頭控制注重的是資源在當前技術環境里是否可以被完全運用,而低碳經濟不但要考量資源能否被完全利用的問題,還要考量生產資料的選擇性。所以,相對于循環經濟來講,低碳經濟更為嚴格。
2.過程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過程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在進行生產加工的過程里,盡量通過低碳化或者無碳化的形式進行生產活動。詳細來講,指的是原材料、低碳型生產加工、產品、消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最大的優勢就是在生產過程里注重技術的作用,也就是低碳或者無碳化的技術。低碳技術包含了電力、交通、冶金、石化、建筑、化工等關于溫室氣體排放行業的節能以及提升效能的技術,還包含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運用、煤層氣的勘探研發、油氣資源等方面所研發的技術。總之,只要將溫室氣體排放現象進行合理的控制,都屬于低碳技術。而過程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要把各類節能、高效且有利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技術進行合理應用。這對于技術的開發、資金投入等給予了新的要求。
3.產出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強調的是所生產的產品污染要小,對人類以及環境影響不大,對于目標方面應當加以控制和管理。在這個模式中,其流程為原材料、生產加工、低碳型產品、消費。對于產出性模式,產品應當加強簡約化、標準化、友好性以及實用性。
4.消費性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產品在進行消費時,應當采取綠色、環保、低碳的形式,盡量降低污染或者最好無污染。這個模式的流程是原材料、生產加工、產品、低碳式消費。并且,這個模式將綠色環保作為標準,進行各類消費活動。
5.優化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注重的是在原材料的獲取、加工、產品構成和消費的所有環節當中,都要盡可能做到低碳或者無碳。所以,這個模式的流程是低碳化原材料、低碳型的生產加工、低碳型的產品、低碳式的消費。這個模式對于環境是最好的形式。可是,這個模式一定要存在技術、理論、經濟三點才可以推行。
二、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措施
1.節能優先,提升能源運用效率。當前,經濟發展迅速提高,可是卻付出了大量的資源以及使得生態遭受了巨大的破壞。這證明了我國能源利用非常浪費,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通過生態文明的方向來看,積極運用每一度電、每一方天然氣、每一桶石油遠遠比開采更多的煤、天然氣以及石油要有意義和價值。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一定要本著節能優先的戰略方針。不但要將具有高耗的產業及生產工藝進行淘汰,還要對照明設備、家用電器、工業鍋爐以及工業電動機等方面的技術加以改進,提升熱的有效利用以及提升能源轉換效率。只有積極推動節能,才可以通過能源提供安全、環境的保護,并制止溫室氣體排放的多方面目標的體現。
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對于我國化石能源當今這種煤豐富、油貧瘠、氣缺乏的狀況決定了煤炭可以成為能源消費的主體。所以,以煤炭為主要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短期內無法進行改變。這就需要在消費之前對煤炭采取低碳化以及無碳化的處理,降低燃燒過程里碳的排放量。在這個形勢下,加快發展天然氣,適當進行核電、水電、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以及地熱能等一些可再生的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里的比率,會是開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方向。
3.創建碳基金,鼓勵低碳技術的研發。碳基金是通過政府基金以及民間基金兩個形式進行,政府基金是靠政府出錢,民間基金是靠社會捐贈。碳基金的目的在于注重碳匯的加強,關注透過幫助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通過這個過程找到低碳技術的商機,進而有利于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社會。碳基金的資金使用在投資方面通常有以下三個目標:首先,加快地毯技術的研發;其次,促進技術的商業化發展;再次,投資孵化器。我國的碳基金模式應當將政府的投資作為主要方式,再通過不同渠道進行籌資,依照企業的模式運行。碳基金公司透過不同的方式獲得碳技術,估算減排潛力以及技術的成熟程度,激勵技術的創新,不斷創建低碳經濟市場,用來加快長期的減排。
4.建立國家碳交易機制。對于我國不同的功能區域來講,有的區域屬于生態屏障區、有的區域屬于生態受益區、按照國際采用的碳源、碳匯進行規則的平衡,生態受益區在享受生態效益額同時,還要將外部效益多出的合理份額補償于生態保護區。其原則是碳源比碳匯大的地區應當依照國家制定的價格或者雙方協商的價格對碳源小于碳匯的地區進行碳排放額的購買,用來平衡各地區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結束語
低碳經濟的各個模式具備各自的特點。因為各地區的情況有別,使得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具備本質上的區別。在選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時,應當通過實際狀況,對區域經濟進行綜合式考量。
參考文獻:
[1]錢笑盈.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產業結構調整[J].世紀橋,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