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山西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意境構思立意構圖選材繪畫語言
一、意境的內涵
“意境”是我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構成藝術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亦是山水畫品格高低的重要評價標準。山水畫作為一種獨立的中國畫科,與人物、花鳥相比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其中對意境的營造是山水畫創作的最高美學追求。
歷代文人、畫家從不同角度、立場、美學觀念對“意境”一詞的含義作了很多較為精辟的論述,典型的論述有:古代有后人評價唐代王維的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以“可游”“可居”為最高境界;清代笪重光的“實景”“真景”“神景”意境論等。
近現代藝術家們對“意境”的理解,同樣是說法不一。李可染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劉正強認為:“意境乃是作者通過情趣的自然景象,把自己的抒情、想象和欣賞者的聯想共鳴,互相溝通,從而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感染力”,“意境的特殊性在于它通過客觀景物的描繪顯示出一個寓意深刻而耐人尋味、富于魅力的藝術境界,即令是不便直接表現出來,也能引起人的聯想”。從以上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實質就是一幅山水畫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勝、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二、意境的營造
要創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勝、意境深遠的山水畫作品,首先是要正確處理好“景”“情”“意”三者之間的關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藝術表現手段和形式才能實現。“景”“情”“意”三者之間是一個遞進的關系,由景生情、由情表意,由此進入妙境,這是畫家的作畫最高境界。宇宙之間,情景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既沒有固定不變的形象,也不允許畫家按固定的模式去生搬硬套。只有畫家多游歷名川大山、博覽群書,開拓眼界,陶冶情操,加之勤思苦練才能達到有情景、有意境。具體到一幅山水畫意境的營造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構思與立意
一幅山水畫意境的如何,格調的高低與否跟作者本人的繪畫觀念、學識水平、生活閱歷、審美修養、人格品行、繪畫技巧等因素密切相關。在山水畫的具體創作時,要營造什么樣的意境,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要精心地構思、立意,做到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
構思是指作者孕育作品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它是決定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步,其主要任務是將生活素材在頭腦里加工成全新的完整的藝術形象,它包括立意、選材、確定表現形式等,其核心內容是立意為象,既確定作品表現的主題,而主題內容各式各樣,有的簡古,有的奇幻,有的秀美,有的蒼老,有的淋漓,有的雄厚,有的情逸,有的余味……不論何種意境的營造需經歷一個以情觀景、觸景生情、寄情于景,最后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奇妙境界的過程。當然要想達到最高境界,除了作者必須具備的繪畫技巧外,還要有一定的先天稟賦和“功夫在詩外”的修煉和積累。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提高構思、立意能力的根本途徑。
2.選材與構圖
選材的恰當與否,構圖如何直接影響到意境的表現。山水畫的題材主要是以描繪自然景象為主,輔以點綴車馬、房舍、舟橋、人物等,同時因地域環境、四季、氣候的不同,自然景象變得千姿百態,絢麗多彩,加之通過山水畫特有的構圖形式進行表現作者的意圖。而具體到一幅山水畫中所能描繪的對象總是有限的,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精選物象(題材)巧妙經營位置(構圖),以實求虛,以有求無,以真求神,把無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營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藝術作品。
山水畫的構圖有其特殊的規律和法則。如主次、均衡與呼應、開與合、空白、虛實、明暗、藏與露等。題材選定以后,需經過概括、取舍、夸張等藝術加工手法,采用相應的構圖方式,把物象巧妙地安排在畫面中。題材與構圖方式的不同能營造出情境各異的意境。馬遠、夏圭的“金角銀邊”善于利用“邊角”剪裁精巧,開創空靈化格局,形成“清曠空靈、精巧怡奇”的意境美感。同為北方山水畫派的李成、范寬因其選材與構圖形式的不同,加上筆墨技法的差異形成一“文”一“武”的風格表現不同的意境:李成常畫北方一帶的雪景寒林,多為平遠構圖法,給人以氣象蕭疏、煙林清曠之感;范寬則皆寫秦嶺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營造出“峰巒渾厚、勢狀雄強”的意境。
3.繪畫語言的確定
繪畫作品的內容最終要通過一定的繪畫語言,才能表現成為可視的感性形象,也是營造意境的具體藝術形象。山水畫的繪畫語言也是運用點、線、面、色等視覺造型語言。其中點、線、面等造型語言主要通過中國畫特殊的工具(毛筆)和材料(墨、紙)及表現技法產生的。
筆墨技法在山水畫的意境營造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畫中的山石樹木點景均有一套完善的程式,如畫山石有披麻皴、斧劈皴等多種皴法;畫樹有“仰為鹿角、俯為蟹爪”等造型方法。用筆非常講究,要求用筆有起伏,起伏又有折、疊、頓、挫、婉轉之勢,即用筆要“活”,“活”才有“生氣”。而用墨則要注意畫面的層次,不能墨色不清,墨色要濃淡相宜,或以濃破淡,或以淡破濃,渾然天成,如畫家要想畫出蒼茫的山氣和渾厚的山體,就要通過墨的氣骨來表現。色彩也是影響意境營造較為活躍的因素。“隨類賦彩”是山水畫設色的基本準則,山水畫著色方法多樣,用色應隨機應變,才能畫得有生氣,有利于意境的營造。
在山水畫的創作中,繪畫語言的選擇和運用應該把握的幾個原則:一是應統一于總體意境的氛圍內,并與其他營造意境的因素和諧統一;二是應準確鮮明生動,豐富多彩;三是要精煉含蓄,耐人尋味;四是要民族化、個性化;五是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三、結束語
意境營造是作者進行山水創作的要解決的重要的課題,也是最高追求,它包含了作者的“情”和“意”,其情主要是源于作者登山臨水時的“觸景生情”或寫胸中之逸氣時的激情,而“意”則是“遷想妙得”之審美修養的積淀、精神境界、人生感悟。欲表現內心情感需經過冥思苦想、苦心經營,并借助特定的藝術表現手段與形式才能達到目的。只有作者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所描繪的對象之中,成為一種客觀物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才能創造出寫山則情滿于山,畫水則意溢于水的“意與境合,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
參考文獻:
[1]《中國繪畫概論》黃菊生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2]《中國古典畫論選譯》許祖良洪橋編譯遼寧美術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1)護理工作站設置。護理工作站與醫院數據庫系統連接,實現患者信息同步更新,由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護士完成初步的營養篩查,營養科與醫護人員緊密聯系,負責營養醫囑,便于及時掌握患者資料及發現臨床問題。
(2)營養工作站設置。營養工作站包括營養評估、營養診療、營養病歷、干預措施制定幾個模塊。通過該設置使營養科真正走進臨床,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支持,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工作模式,全面實現臨床營養數字化、規范化管理。
(3)點餐工作站設置。系統中點餐工作站包括基礎信息模塊、配餐模塊、點餐模塊、收費模塊、管理模塊。基礎信息模塊包括患者基礎信息錄入,可實現單個及多個患者、病區同時錄入功能;配餐模塊可根據飲食醫囑,實現群體配餐與個性配餐相結合,經典食譜與定制食譜相結合的功能;點餐模塊具有實時菜單、價格及主要營養成分分析,患者可通過移動PDA或觸摸屏一體機點餐;收費模塊關聯醫院HIS系統自動扣費;管理模塊具有自動匯總的報表統計、點餐采購、滿意度調查等的成本收益等功能。
(4)管理工作站。可以實現對營養工作各個環節的質量監控,并具有維護數據庫、保存歷史記錄、信息檢索及系統設置等功能。
2營養膳食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應用效果
營養膳食信息化管理系統在實際應用中為醫院營養膳食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五大優勢:
(1)高度集成化:與傳統工作方式相比,營養信息化管理系統具有診療、服務、報告等信息可同步集成、共享,同時所有的過程信息都可被記錄、保存、對比和研究。
(2)優質服務化:主動服務與指令服務結合,改善營養服務質量。
(3)高效便捷化:無紙化、數字化營養信息管理,能夠為病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
(4)模塊化設計:可自主選擇系統功能模塊,同時與醫院信息系統(HIS)保持了很好的兼容接口。
(5)質量安全保障:營養管理系統的使用,在加強營養工作環節質量控制、保證營養工作體系的連續性、提高營養工作的安全型和有效性、提高醫院的現代化醫療質量和管理水平上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3總結
雖然現階段大多數的黃金礦山企業已經認識到了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采取了多項措施建設信息化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但由于信息化基礎薄弱,因此,在固定資產的信息化管理上存在著較多的制約問題。
1.1固定資產管理系統的信息化水平較低
由于黃金礦山企業內部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的起步相對較晚,因此,信息化的水平還較低,信息化的軟硬件設施建設水平不高,固定資產的驗收、入庫、出庫等手續審批以及做賬入賬還未能完全通過信息化的管理系統進行業務處理。在固定資產的一些關鍵管理環節仍停留在手工登記的管理階段,固定資產的管理信息系統更新也不及時,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黃金礦山企業的資產變動情況。
1.2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系統與財務管理信息化的結合水平不高
黃金礦山企業內部絕大多數已經實現了財務管理的信息化,以便于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實現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的高效準確也必須將固定資產管理系統與財務管理系統相結合,但是這正是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所欠缺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與財務預算編制系統、決算系統以及財務核算系統的銜接不完善,導致固定資產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
1.3缺乏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
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員除了必須了解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方面的業務之外,還必須熟悉了解計信息系統的操作使用。但是由于部分黃金礦山企業對于工作人員缺乏信息化的技能培訓,因此,造成了能夠適應信息化管理的復合型技能人才缺乏,不利于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開展實施。
2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體系優化措施
2.1按照固定資產管理功能需求完善其信息化系統的設計
對于系統的設計,應該分別在基礎數據模塊、日常管理模塊、盤點功能模塊以及報表管理模塊進行整體設計,進而系統的實施對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的管理。在基礎數據功能模塊重點應該涵蓋使用部門管理、部門資料、責任人員管理、職責管理、資產分類管理以及供應商資料等幾部分內容。在日產管理功能模塊則需要設計固定資產入庫、領用、調撥、借用、返還、維修、清理以及報廢處置等功能模塊。在盤點功能模塊,則重點應該制定盤點任務以及盤點報表管理兩項內容。報表中心管理則主要是通過報表的形成,整理匯集固定資產的具體情況,以便于管理部門進行決策管理。
2.2將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與企業的財務管理信息化有機結合
在黃金礦山企業的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上,應該注重與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協同建設,實現黃金礦山企業內部信息的全面高效利用。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尤其是應該著重與預算編制、決算系統以及財務核算系統的有效結合。通過與這些財務管理子系統的銜接,完成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的申報審批、資產情況分析、資產收益分析、資產數據統計以及資產賬目核查等工作,確保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管理能夠同財務管理工作一樣,得到及時、動態的分析、掌握與調整,確保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的安全可靠。
2.3強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人員的管理
為了確保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信息化的順利實施,應該采取培訓教育等措施,強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尤其是針對固定資產的條碼信息化管理、重點資產卡片信息管理等幾方面,加大這些信息化管理手段的教育培訓力度,提高工作人員對于信息系統的理解掌握能力。讓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數據庫,準確的獲取、分析固定資產管理運營的相關信息,并強化對于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結構、效用分析的準確度,依靠高素質的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人員實現黃金礦山企業固定資產管理的精細化。
3結語
三、監獄警察“監獄化”成因分析
就像教師、醫生、公務員這些職業一樣,任何職業都有它的特殊性,每個不同的職業也會潛移默化地給從業者打上不可磨滅的職業烙印。但相對而言,監獄警察這個職業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對象和承受的工作壓力,是其他職業無法比擬的。監獄警察“監獄化”現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監獄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從工作環境來說,多數監獄警察遠離繁華都市,長年累月工作在相對偏僻的高墻電網內,有的還需要定期進入監管一線。工作環境的相對封閉,接受外界事物相對滯后,繁重的工作壓力得不到釋放,這些都是監獄警察“監獄化”的不可避免的客觀成因。
其次,與其他職業最大的一個區別,監獄警察的工作對象是那些曾經犯罪的人,例如盜竊、販毒、殺人、搶劫、等犯罪,有的甚至是再犯罪者。監獄警察必須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專業技能對這些人進行監管改造、集體教育、個別教育和必要的心理疏導。長期反復接受負面的、消極的因子,很容易使監獄警察自身產生心理問題,身心疲憊。
第三,監獄工作的自身要求,監獄警察必須高度密切防范獄內犯罪、罪犯脫逃、自殺、安全生產等惡性事件的發生,這些使監獄警察承受著太高的工作壓力,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
(二)監獄警察自身素養
論文摘要:沁水城東節日飲食語匯中蘊涵著富有地域特色的飲食文化信息,具體反映在米食品、玉米食品、面食品和節日蔬菜等四個方面。
沁水縣位于山西東南部,縣境四周環山,構成了與鄰縣的天然分界。東鄰高平、晉城,西接翼城,南鄰陽城,北接長子、安澤、浮山等縣。沁水方言內部較為復雜,其中城關以東屬晉語上黨片,城關及城關以西屬中原官話汾河片。由于城東與城西歷史上分屬兩個縣區,因此它們的飲食尤其是節日飲食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在各自的方言語匯中也能夠反映出來。本文僅討論城東節日飲食的語匯文化信息。文中加下劃線的字為同音字。
沁水是典型的山區縣,當地主產谷物雜糧,但生存在此地的民眾,世代相承,制作了豐富的地方特色食品。節日飲食尤為精致和講究。
一、米食品
沁水常吃的米有三種。第一種是谷米,也就是小米,當地稱為米。這種米的產量大,是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糧食。第二種是軟米,極富戮性。第三種是黍米,米質發甜,用于替代白面來蒸摸摸。后兩種米產量都比較小,一般在特殊的節日才能食用。下面我們根據這三種米在節日中的運用來進行分析。
1.小米是沁水縣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品之一,為此用小米制成的食品品種非常豐富,但在節日中食用的卻很少。因為節日飲食一般不同于日常飲食,在節日里,總要吃一些稀罕的食物。
正月十六吃“炒米羹”,炒米羹是把小米炒成半熟,再放人雜面(豆面、玉米面兩樣和起來的面)做成的面條,當地稱為“棋”,熬制而成。據當地人講,這一天做出來的“炒米羹”是一年中最香的。從當地的熟語“老婆怕炒吃,漢們男對白買吃”中可見,“炒米羹”是一種奢侈品。
小米的另一種吃法是將小米磨成米面,發酵后在特制崖子上攤成米面煎餅,這種“煎餅”的造形特別,形圓、邊厚、肚鼓,在三月三“蠶姑姑節”食用,因為煎餅采用的是發面,所以吃煎餅蘊含著“希望蠶姑姑蠶發的又肥又大”的美好寓意。在糧食豐收后的九月初九,人們也吃煎餅,同樣取其“發面”之意。“九月九,家家有”表明了家家此時都有充足的糧食。把小米磨成米面的吃法是比較浪費糧食的,所以當地有句熟語“家有千萬,小米不敢搗爛”。
2.軟米在當地產量小,并且口味比小米好,因此日常生活中難得吃上軟米飯,只有在節日里才能吃到。軟米做成的食品也是豐富多樣的。
“稀粥”是當地人的一種日常飲食,它比一般的稀飯要稠很多,可以用平面鐵鏟盛起來。但是平時用小米熬制而成的稱為“稀粥”,在臘八節才用軟米熬制,稱為“軟米飯”。在熬制軟米飯時往往放入花生、南瓜、各種豆子等作為輔料,這種“軟米飯”味道香甜可口,至今仍是當地人喜愛吃的一種食物。春節早晨也吃“軟米飯”,但它在除夕午夜就開始熬制,直到凌晨五點左右,熬制的時間相當長,這樣做成的“軟米飯”勃性大,口感好,寓意著全家成員之間甜美、融合。
軟米浸泡后包成的粽子,稱為“粽”。沁水產柿子,所以在粽子中通常要加人柿子曬干后稱為“柿屹攣”的作為輔料,有的加人蔓氰這是元宵節和端午節的一種食品。在近20年里出現了用江米包的粽子,才有了“軟米粽”和“江米粽”的區別。據老輩人講,在元宵節食用“粽”,是為了替代元宵,同時在正月十六為剛出嫁的姑娘“送十六”也要有“粽”,象征著姑娘在婆婆家的生活和睦美滿。
軟米還可以磨成軟米面,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的祭灶日,民間有句俗話“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來”,這說的是灶王爺在一年中離家上天和各路神仙聚會的時間。當地人用軟米面在鷹上烙一個餅,稱為“爐廖”,作為灶王爺上天的干糧,正月初一灶王爺回來后,全家人每人吃一塊“爐鷹”,預示著團圓、吉利,所以“爐廈”又稱為“全家餅。
臘月二十三,當地人還要用軟米面做一種叫“軟陀”的食物,先把軟米面蒸熟,然后中間包上豆餡,在崖上焙成金黃色。“軟花”用于灶王爺上天前在家里的供品,人們希望用軟米花粘住灶王爺的嘴,在上天開會時不要把家里不愉快的事情張揚出去。顯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但其中也表達出人們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夠一切平安的美好愿望。
3.黍米是一種口感發甜的米。由于黍在當地的產量很小,種植黍主要是用黍桿來做答帚。黍米只能磨成米面食用。由于當地的土地多為旱地,小麥產量很少,所以春節期間,通常用黍米面替代白面蒸摸摸,稱為“黍米面摸摸”,作為走親訪友的禮品。在清明節也把“黍米面摸摸”作為上墳祭祖的供品。
二、玉米食品
玉米也稱為“玉菱”,是沁水縣的主要農作物之一。當地人可以用玉米做出多種美味食品。
1.“懶懶”和炒玉米。二月二是中國傳統的“龍抬頭’舊。這一天,當地人習慣吃“五豆”,這里的“五”表示數量多。前一天,把玉米、可豆、小豆、蔓豆、花生等放人鍋內長時間熬制成糊狀,稱為“懶懶”。當天用“逾懶”去祭祀山神,同時將“懶地”掛在山神廟和路旁的屹針上,讓過往的麻雀、老鼠食用。這個活動有兩重寓意在其中:一是“送懶”,表示春耕即將開始,希望把冬天里的墉懶送走,開始新一年的勞作。二是“送食物”,希望山神保佑今年風調雨順,也希望麻雀、老鼠能夠飽餐,在春種后不要禍害地里的種子。當地兒歌“二月二,拍瓦喳,老鼠出來沒爪爪,雀兒出來沒尾巴”也可以作為佐證。
農歷十一月最后一天是當地人慶祝豐收的日子。這天下午,當地人要“吃炒”,即炒玉米、炒花生、炒豆子等,以炒玉米為主。玉米在炒制過程中會開花,這象征著今年的生活富足,每個人都能喜笑顏開。同時當地人認為小孩子在這天“吃炒”可以長得很高,這里寄寓著對孩子茁壯成長的希望。
2.倉疙瘩、倉窩窩和窩窩。當地玉米的主要食用方法是將玉米磨成玉米面,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節日里,用玉米面做出的食品較平時要精致。
當地的正月十九是“小添倉”、正月二十五是“老添倉”,這兩個節日表示春種開始了,希望這一年里有好的年景,能夠把糧倉添滿。這兩個節日里都要吃玉米面做成的食物。“小添倉”吃玉米面做成的疙瘩,稱為“倉疙瘩”,在玉米面里加人煮熟的南瓜和豆子,團成橢圓形,然后蒸熟。“老添倉”吃玉米面做成的窩窩,稱為“倉窩窩”,原料與“倉疙瘩”相同,但形狀不同,“倉窩窩”的形狀類似錐形。制作時,在一個大窩窩上扎十二個坑,一個坑代表一年中的一個月。蒸熟后看哪個坑里有水,表示今年哪個月即將有雨。很顯然這具有占卜色彩。因為當地的土地多為旱地,靠天吃飯,所以當地人希望通過這種形式來預測一年里是否能夠風調雨順。 二月二也要用玉米面蒸窩窩頭,稱為“窩窩”,這里的“窩窩”是單純用玉米面做的。家中有男孩子的,要蒸一個硯臺形狀的面食,上面放有筆墨,希望男孩子能在學習上取得優異成績。家中有女孩子的,要蒸一個針線籃形狀的面食,里面還放有線蛋兒、剪刀等物品,希望女孩子在針線活上能心靈手巧。從這里可以看出當地人對男孩女孩寄予的不同的希望。
玉米面發酵后,做成餅形,放在廖上烤成金黃,稱為“花”,是清明節上墳祭祖的供品。
三、白面食品
沁水縣屬于山區,氣候不易于種植小麥。小麥的種植集中在能夠灌溉的地區,同時產量也較少,因此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見到白面食品的。當然,近些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小麥的種植面積擴大,產量提高,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已經以白面食品為主,但是一些節日的飲食習慣仍然傳承下來。
1.白面蒸食。當地的白面蒸食非常豐富,大多帶有面塑性質,并且多用于節日的供品。在臘月里,要蒸許多面塑食品,用于春節的供品。這些食品放置的位置很有講究。“雞”放在窗臺上,取雞叫人起床中的“起”之意,希望家人早早發家致富;“魚”放在水缸旁邊和床上,表示年年有余;“狗”和“兔”要放在門上,諺語“狗攆兔,必定富”就表達了希望家庭富裕的美好愿望。“豬”和“羊”分別放置在庭院的東面和西面,預示全家人一年平平安安。“高”這與人們普遍認為的“糕”不同,是由兩個摸摸疊加起來,上面加一個稱為“石榴”的面食,作為灶王爺的供品,象征日子過得節節高。養蠶人家還要蒸“貓”,希望“蠶姑姑蠶”不被老鼠禍害。
春節里,家家要蒸“人口摸”“人口兔”,數量要比家庭實際人口多一個,象征著家庭人丁興旺,并且要求每人必須吃掉屬于自己的一個。在“人口摸”中還要加入一枚錢,誰吃到這枚錢就預示著誰在這一年有好的運氣。“人口兔”一般在大年初一早上的明火里燒烤后才吃,表示消除一年里的災難。同時,晚輩要給長輩蒸有棗裝飾的摸摸,稱為“大棗花”,一個一般重達一市斤。表達對長輩的祝福,希望長輩能夠健康長壽。
六月六晚輩要給長輩“望夏”,蒸一種叫“福屹轉”的食品,就是用一斤面做成長條形,然后在頂部扭一下。希望長輩能夠身體健康,平安度過夏天。
七月十五蒸裝飾有麥穗、谷穗形狀的面食,有的還放幾顆黃豆,稱為“豆積亞、麥積積”。蒸人形面食,稱為“打雀娃娃”。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將這些面食放置在莊稼地和菜地里,作為供品,表達了當地人守護即將成熟的莊稼和盼望豐收的愿望。
2.白面烤食。當地人認為六月二十四是河神爺展腰的日子,也就是要進人雨季了,人們擔心雨水沖刷走山上的農作物,因此就烙“鍋盔”來供奉河神爺,希望河神漲河時不要淹沒莊稼。“鍋盔”是用雞蛋和面和起來,撰成餅形,放入鍋內(鍋里預先準備好大小均勻的石頭,面放在鍋內的石頭上)進行烘烤而成。
3,白面煮食。除夕,當地人吃“扯面”,寓意著全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特別之處是:吃“扯面”時要將做好的面條剩下一些,即使是吃完了,也要重新做一點,放到大年初一早晨吃湯面,象征年年有余。
“扁食餃子”是中國北方過春節傳統的食物,當地除了春節吃餃子,在八月十五、十月初十都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在當地不僅有團圓之意,還象征著錢財。當地人認為“扁食”形似元寶,吃“扁食”就是掙元寶。十月初十還要做“實心扁食”,就是不包餡的餃子,用于供品。表達出人們祈求人無災難、天無災情的愿望。
四、節日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