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垃圾回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建筑垃圾特征
(1)時間性。任何建筑物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垃圾處理所有建筑物最終都會變成建筑垃圾。另一方面,所謂“垃圾”僅僅相對于當時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條件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除少量有毒有害成分外,所有的建筑垃圾都可能轉化為有用資源。
(2)空間性。從空間角度看,某一種建筑垃圾不能作為建筑材料直接利用,但可以作為生產其他建筑材料的原料而被利用。
(3)持久危害性。建筑垃圾主要為渣土、碎石塊、廢砂漿、磚瓦碎塊、混凝土塊、瀝青塊、廢塑料、廢金屬料、廢竹木等的混合物,如不做任何處理直接運往建筑垃圾堆場堆放,堆放場的建筑垃圾一般需要經過數十年才可趨于穩定。在此期間,建筑垃圾粉碎機廢砂漿和混凝土塊中含有的大量水合硅酸鈣和氫氧化鈣使滲濾水呈強堿性,廢石膏中含有的大量硫酸根離子在厭氧條件下會轉化為硫化氫,廢紙板和廢木材在厭氧條件下可溶出木質素和單寧酸并分解生成揮發性有機酸,廢金屬料可使滲濾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離子,從而污染周邊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空氣,受污染的地域還可擴大至存放地之外的其他地方。
2建筑垃圾的危害
2.1建筑垃圾隨意堆放易產生安全隱患
大多數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選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隨意性,留下了不少安全隱患。施工場地附近多成為建筑垃圾的臨時堆放場所,由于只圖施工方便和缺乏應有的防護措施,
2.2建筑垃圾影響空氣質量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大量的建筑垃圾隨意堆放,不僅占用土地,而且污染環境,并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空氣質量。
2.3建筑垃圾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質量
隨著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點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場的面積也在逐漸擴大。垃圾與人爭地的現象已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
3中國建筑垃圾的排放與利用情況
(1)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以500-600噸/萬平方米的標準推算,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新產生的建筑垃圾將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數字。然而,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或鄉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費、垃圾清運費等建設經費,同時,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砂飛揚等問題又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2)我國從2003年7月1日起已在170多個城市全面禁止生產實心粘土磚,作為建筑垃圾主要存放場所的磚塊銳減。另一方面,大量有再生價值的材料也因填埋而浪費,如北京在重建西直門立交橋和大北窯立交橋時,拆除的數千優質混凝土沒有作再生處理,直接買地填埋。核心問題是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在我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往往將它歸于只能用于路基的低檔材料,沒有充分合理的利用,也沒有將建筑垃圾循環再生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盡管如此,近年來我國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和裝備的研究工作已經逐漸展開,并取得進展。
(3)國外建筑垃圾的利用情況,發達國家已經正在積極探索將垃圾變為一種新資源,一直發展成一個新興產業。
4建筑垃圾的處理對策
(1)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筑垃圾的處理和回收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該如何處理就需要有組織進行協調解決,各建筑施工有關單位要站在講政治、講大局、講穩定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分工明確,齊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設置與管理專項方案。
(2)政府要為建筑垃圾處理提供資金保障。建筑垃圾廢料不是商品,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經過加工處理再利用后才會產生新的價值。在建筑垃圾的回收處理利用過程中,常常使處理單位無利潤可圖,缺少了積極性,直接影響利用工作的進行,因此必須由政府通過某種渠道在利用過程中給予經濟補助,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3)降低建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我國建筑垃圾處理技術及回收利用率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運往垃圾填埋場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寶貴的耕地,而且對土壤、水源、植被等自然環境造成了相當大的危害。同時,在運輸過程中給城市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嚴重影響了城市環境和城市形象。
(4)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法規。近些年來,我國對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雖已有清醒認識,但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家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對違反規定的處罰條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及規定建筑垃圾必須進行分類收集和存放的條款還不完善。所以,應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實行有效地獎懲制度。
5結語
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推進、協調發展,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牽涉到社會、經濟、環境等多項問題,是個系統工程。因此,需要全社會的快速、廣泛的積極地參與進來。共同促進可持續發展,創建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 楊明生.多管齊下 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J].建筑,2016(16).
關鍵詞:垃圾廢料;建筑材料;回收利用
引言
垃圾廢料一直是社會的頑疾,尤其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于垃圾問題的忽視使得垃圾的總量以及其對社會的危害越來越大。現在對于垃圾的處理方式仍是堆放、掩埋或焚燒等,這些方式既污染環境與水質又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還有可能發生甲烷爆炸,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據垃圾專家調查,在垃圾成分中,金屬、塑料、玻璃等一些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資源,占垃圾總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應不低于33%。
城市建O的大規模進行消耗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這需要耗費大量資源也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如果能將這些垃圾回收利用,不僅可以減少垃圾的產生還可以減少資源的消耗,還可以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垃圾廢料作為建筑材料的綜合回收利用的價值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中國有著豐富的垃圾資源,正確的利用它們會產生巨大的效益。
1.1 發揮垃圾材料的最大價值
以建筑垃圾為例,建筑垃圾是指在工程中由于人為或者自然等原因產生的建筑廢料,包括廢舊混凝土、廢舊磚瓦塊、廢砂漿、瀝青塊、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等。其中金屬、塑料較易回收利用,對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集中在對廢舊混凝土和廢舊磚瓦的利用上,這部分含量占建筑垃圾總量的80%以上。中國建筑垃圾的數量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總量約為15.5億噸~24億噸之間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如果只是將這些垃圾堆放在空地上,其結果只可能是污染土地、污染水質、污染空氣。但如果將它們資源化就可以發揮垃圾材料的最大價值。例如,廢舊混凝土和廢舊磚石可破碎生產粗細骨料,用于生產相應強度等級的混凝土、等建材制品。粗細骨料添加固化類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層;廢棄路面瀝青混合料可按適當比例直接用于再生瀝青混凝土。粗略估算,到2020年我國至少有50%的建筑垃圾可轉化為生態建筑材料再利用。
1.2 減少建筑材料巨大成本
隨著資源的日漸匱乏,使得生產建筑材料的原材料的成本不斷提高。如果能將廢棄的建筑材料重新回收利用于新建筑材料的生產必然會減少建筑材料的成本,同時還可以緩解資源的緊張并且降低碳排放量,一舉兩得。
對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可以節省大量的垃圾處理費用。同時如果對垃圾廢料就地處理利用還可以減少運輸費用。
2 垃圾廢料作為建筑材料的綜合回收利用途徑
建筑垃圾經過分解、剔除和破碎后便可重新用于建筑材料的生產。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如德國、美國等已經對垃圾廢料回收利用于建筑材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應用,我國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基礎,無論是實驗室的研究還是市場應用都有了一定成果。
2.1 廢混凝土
建筑垃圾中的廢混凝土可以直接應用于道路或地坪的墊層鋪設,也能通過破碎成為粗細骨料,稱為再生骨料,可以用來代替砂石配制混凝土或砂漿。
由于再生骨料是由廢舊混凝土破碎得到所以其基本性能和天然骨料有所差異,再生骨料與天然骨料相比強度低、吸水率大、表面粗糙率大。所以由再生骨料配制的混凝土與天然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在性能上也有差異。
(1)抗壓強度
實驗表明,在相同水灰比條件下,再生骨料混凝土的28d抗壓強度相比于天然骨料混凝土會降低15%,但相差幅度會隨著齡期的增長而縮小,并且混凝土抗壓強度會隨著再生骨料強度的提高而提高。
(2)工作性
再生骨料比天然骨料吸水率大、空隙多、表面粗糙度高、用漿量多。研究表明,在相同水灰比條件下,混凝土中再生骨料所取代的比例越高其坍落度就越小。
(3)干縮性
由于再生骨料吸水率大、空隙率高,因此它的干縮性比天然骨料混凝土要大,且其干縮的程度和干縮持續時間隨著再生骨料取代比例的增大而增大。
(4)用水量
由于再生骨料內部缺陷多、吸水率大、表面較粗糙,因此配合比中的砂率一般較高且隨著再生骨料所取代比例的提高而增長。由于砂率較高,因此達到相同坍落度時比天然骨料混凝土用水要多,難以達到坍落性能良好。
目前,破碎廢舊混凝土作為骨料其應用還不是很廣泛而且缺乏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若加強對這一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必然會收獲很大的效益。
2.2 廢瀝青混凝土
瀝青混凝土是很常見的道路用混凝土,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和自然因素的原因瀝青混凝土會出現老化的現象。因此重新鋪設道路時會產生大量的廢舊瀝青混凝土。
廢舊瀝青混凝土可以再生利用重新用于鋪設道路,利用就瀝青混凝土選用適當的配比再摻以適當比例的新料便可以得到質量很好的再生混合料。目前瀝青路面再生主要分熱施工法和冷施工法。熱施工按施工工藝又可分為現場熱再生和廠拌熱再生法。
數據顯示今后每年產生的廢瀝青量將達每年220萬噸之多,若將這些廢料回收利用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3 散落的砂漿和混凝土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散落的砂漿和混凝土,這會產生大量的廢料。一方面我們可以嚴格地控制砂漿和混凝土的散落量,另一方面可以對其回收重新破碎成骨料加以利用。
2.4 碎磚塊
過燒磚、壞磚和建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碎磚也是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對它們的回收利用主要是通過機器將磚塊破碎用作骨料配制混凝土也可以用于墊層的鋪設。
3 結束語
垃圾廢料也是一種資源,在資源日益匱乏的環境下,對垃圾廢料的回收利用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其對社會帶來的好處將是巨大的。但我國目前對于垃圾廢料作為建筑材料的研究體系還不是很完善。但這一定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吳賢國,李惠強,郭勁松.垃圾廢料作為建筑材料的綜合回收利用途徑[J].建筑技術,2000.
[2]夏煒,盧余權,賈琳.瀝青路面再生技術概述[J].
然而,目前這些建筑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是暫存堆放和填埋處置。通常建筑垃圾填埋8米后會再加埋兩米土層,但土層之上基本難以重長植被。而填埋區域的地表則會產生沉降和下陷,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達到穩定狀態。據粗略統計,我國每年因建筑垃圾破壞掉的良田有0.7萬公頃。這不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還會對河流、淺層地表土和地下水資源產生嚴重的污染。而且建筑垃圾在堆放過程中,一些有機物會發生分解,產生有害氣體,少量可燃物在焚燒中會產生有毒氣體,這些氣體包裹著細菌、粉塵隨風飄散,造成對大氣的污染。
事實上,建筑垃圾就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如果能夠將它充分回收利用,將產生點石成金的效果。美國建筑垃圾的回收率達到75%,歐洲的建筑垃圾回收率均達80%,在英國、丹麥等國家,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可以達到90%。建筑垃圾資源化在國外已相當成熟了。
所謂“建筑垃圾資源化”就是將建筑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處理后進行重新利用。通過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清潔閉環流動的結構模式,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靈巧產品的生態設計和生態消費等融為一體。值得欣慰的是,我國一些城市已經開始試點建筑垃圾資源化,并著力破解資源化過程中的種種難題。
北京首先從立法層面著手。2012年3月1日實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加入了建筑垃圾處置的條款,并且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明確了第一責任人。同時,出臺了全國首個《固定式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建設導則》,對處置企業建設標準作出明確規定。目前,北京已經建起了一條年處理建筑垃圾能力為100萬噸的生產線,北京建筑工程學院還用建筑垃圾的粗細骨料建成了一棟1200平方米的再生混凝土結構實驗樓。
上海、青島、河北、哈爾濱等省市的建筑垃圾綜合處置項目,也都在順利開展,創造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典范,為其他城市的建筑垃圾處置提供了有益的嘗試和經驗。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環境與能源學院副教授李穎說,目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在技術研究方面已不存在太大障礙,最大的問題在于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并未到位,需盡快推進。
首先,在建筑垃圾產生源頭方面,引導施工單位做好建筑垃圾的前期垃圾分類至關重要,長期以來許多城市的建筑垃圾多是直接填埋或露天堆放,導致建筑垃圾并未進行分類,都是混合收集運輸;其次,在建筑垃圾運輸方面,很多城市都出現這樣的尷尬: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回收垃圾量不夠,以及建筑垃圾偷運亂卸現象非常嚴重;再次,在再生建材市場培育方面,對于用建筑垃圾制成的建筑材料,很多房地產企業在選擇時仍存疑慮,擔心消費者在選擇樓盤時有所顧慮,影響銷售。
[關鍵詞]綠色施工、環境保護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nalysis of the control point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il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 was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Key words] gree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7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商業、辦公樓1幢B2-10地塊(財富中心)項目位于珠江新城CBD中軸線上。本項目為辦公建筑,總用地面積約10836m2,總建筑面積210477m2,地下4層及地上68層,建筑高度309.4m。地上結構為加強層框架核心筒+巨型斜撐框架結構體系;建筑兩側做巨型鋼管混凝土柱支撐。
二、環境保護
1、土方開挖及回填工程防塵措施
(1)土方開挖施工要求挖掘機司機裝車時土方不得超過車斗兩側的擋板,指派專人將運土車大箱上兩側土方拍實,并用帆布蓋好,避免途中遺灑和運輸過程中造成揚塵。
(2)在基坑坡道上鋪滿200mm后的粉煤灰塊、石子以及細沙,出土車輛經過坡道,能夠有效的掃清輪胎上外帶土塊。
(3)每天收車后,派專人清掃馬路,并適量撒水壓塵,達到環衛要求。
(4)地下室回填土所采用的土方進入施工現場后,必須采用塑料布進行覆蓋,嚴禁隨意拋灑引起揚塵。
2、施工現場
(1)為降低施工現場揚塵發生,施工現場道路,采用采用C15砼鋪墊150mm厚混凝土路面,將施工現場的地面進行封閉,以降低施工現場揚塵。
(2)鋼筋加工棚、木工棚、露天倉庫或封閉倉庫地面均采用混凝土,并做到每天清掃,經常撒水降塵。
(3)施工現場主要施工道路每天設專人用撒水車隨時進行撒水壓塵。
(4)施工現場建筑垃圾設專門的垃圾堆放區,并將垃圾堆放區設置在避風出,以免產生揚塵,同時根據垃圾數量隨時清運出施工現場,運垃圾的專用車每次裝完后,用帆布蓋好,避免途中遺灑和運輸過程中造成揚塵。
3、模板工程
(1)施工時每次模板拆模后設專人及時對清理模板上的混凝土和灰土,模板清理的過程中和模板吊裝后,其場地及時清理,將易產生揚塵的垃圾及時清運到施工現場指定垃圾存放地點,保證模板堆放區的清潔。
(2)施工現場所使用的木模通過電鋸加工后的木屑、鋸末必須在當天進行清理,當木屑、鋸末的產生量較大時應當隨時進行清理,以免將鋸末刮入空氣中,并要求木工棚保持清潔。
(3)機電安裝在結構施工中嚴禁采用鋸末填充線盒。
三、土壤保護
1、保護地表環境,防止土壤侵蝕、流失。
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不發生堵塞、滲漏、溢出等現象。及時清掏各類池內沉淀物。該項目隔油池天天清理,排水溝和沉淀池每月清理兩次。
2、有毒有害物質回收
對于有毒有害廢棄物如電池、墨盒、油漆、涂料等項目部統一回收后交有資質的單位處理,不能作為建筑垃圾外運;廢舊電池要回收,在領取新電池時交回舊電池,最后由項目部統一移交公司處理,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3、施工后植被的恢復
施工后應恢復施工活動破壞的植被。與當地園林、環保部門或當地植物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在先前開發地區種植當地或其他合適的植物,以恢復剩余空地地貌或科學綠化,補救施工活動中人為破壞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蝕。
四、建筑垃圾控制
1、建筑垃圾回收利用
加強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爭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達到30%,建筑物拆除產生的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對于碎石類、土石方類建筑垃圾,采用地基填埋、鋪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爭再利用率大于50%。
2、生活區垃圾垃圾處理
施工現場生活區設置封閉式垃圾容器,施工場地生活垃圾實行袋裝化,及時清運。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并收集到現場封閉式垃圾站,集中運出。
3、在該工程中我們要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原則采取措施
3.1一是固體廢棄物減量化。①通過合理下料技術措施,準確下料,盡量減少建筑垃圾。實行“工完場清”等管理措施,每個工作在結束該段施工工序時,在遞交工序交接單前,負責把自己工序的垃圾清掃干凈。充分利用以建筑垃圾廢棄物的落地砂漿、混凝土等材料。②提高施工質量標準,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如提高墻、地面的施工平整度,一次性達到找平層的要求,提高模板拼縫的質量,避免或減少漏漿。③鋼筋采用由鋼筋配送中心直接配送,減少現場切割。
3.2固體廢棄物資源化。①廢舊材料的再利用:利用廢棄模板來釘做一些維護結構,如遮光棚,隔音板等;利用廢棄的鋼筋頭制作樓板馬凳,地錨拉環等。②利用木方、木膠合板來搭設道路邊的防護板和后澆帶的防護板。③非存檔文件紙張采用雙面打印或復印,廢棄紙張最終與其他紙制品一同回收再利用。④廢舊不可利用鋼鐵的回收:施工中收集的廢鋼材,由項目部統一回收再利用。
總結:施工在建筑各階段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而且, 一個建筑的生命周期相對是漫長的,在其間的科技水平發展日新月異, 隨著國家戰略政策和技術水平的發展, 各種新技術、新工藝不斷被挖掘、應用, 綠色建筑的定義也會被不斷更新和深化, 而相對建筑來說, 施工周期是短暫的, 大力推廣綠色施工的意義更顯突出。
參考文獻:
這些建筑垃圾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或鄉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而堆放和填埋則需占用大量耕地及耗用清運費用,同時,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沙飛揚等問題又加重了環境污染,給城市的環境治理造成了不堪重負的壓力。另一方面,大量新建的建筑物又急需大量的砂、石材料,這些砂、石料的產量正在逐年減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能將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磚瓦等,經破碎、篩分、除雜、清洗等工序,加工成一定顆粒大小的粗細骨料或細分摻合料,用來部分取代或全部取代砂、石骨料,制成再生骨料混凝土,實現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砂石資源,也避免了環境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
建筑垃圾的組成
建筑垃圾的來源包括以下6個部分:
建筑物拆除下來的磚、混凝土、木材等;
舊建筑拆除后不能再使用的廢棄部分;
建筑物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如未用完的材料、落地砂漿、混凝土、有色金屬制品、鋼筋頭、塑料、五金等;
建筑物施工中,開挖基礎的基坑土、邊坡土和碎石等;
家庭裝修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料:
道路翻修產生的廢料。
建筑垃圾的回收與再生
建筑垃圾的回收與再生技術包括三部分,即建筑物的拆除、回收和加工。常用的拆除方法有整體爆破、無聲破碎、局部爆破和機械拆除等,要根據拆除現場對環境的要求,建筑物的類型以及拆除的需求等制定具體方案。
為提高建筑垃圾的再生率和再生產品質量,可通過以下幾種措施控制回收建筑垃圾的質量:選擇性拆除、選擇性回收、分類回收,并建立拆除建筑垃圾檔案。
在再生建筑垃圾的裝備方面,工業發達國家均有成套設備,這些裝備可進行建筑垃圾的破碎、篩分和鋼筋分離,然后按組分及粒度進行分類使用。例如,美國建筑營造商協會正在推廣一種“資源保護屋”,其墻壁是用再生的輪胎和鋁合金廢料建成的,屋架所用的鋼料是從建筑工地回收來的,所用的板材是鋸木和碎木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的。這種住宅不僅利用了廢棄的金屬、木料、塑料,而且較好解決了住房緊張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建筑垃圾的利用途徑
建筑垃圾是一種多組分混和物,其中以廢混凝土、廢磚瓦為主,它們具有一定強度、硬度及耐久性,加工后可作為道路路基或再生混凝土骨料。其他垃圾廢料如木材、瀝青、廢金屬、廢橡膠、廢塑料等,分離加工后都可作為相應的工業原料。當然,最后還會剩余一定的雜質無法利用,甚至是有毒或有污染的成分,這需要進行特別處理。
建筑垃圾具體利用途徑如下:
磚、瓦經清理可重復使用。
廢磚、瓦、混凝土經破碎、篩分、分級、清洗后作為再生骨料配制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墊層、室內地坪及地坪墊層和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塊、混凝土空心隔墻板、粉煤灰磚等產品。
廢鋼筋、鋼門窗、鑄鐵管、鐵釘、鐵皮等經分揀后送鋼鐵廠或有色金屬冶煉廠回煉。 廢陶瓷潔具、瓷磚經破碎篩分、配料壓制成形,生產燒結地磚或透水地磚。
廢玻璃分揀后送玻璃廠做生產原料。
木門窗、木屋架可重復利用或經加工再利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纖維板。
廢油氈填埋處理。
基坑土及邊坡土送燒結磚廠生產燒結磚,碎石經破碎、篩分、清洗后作混凝土骨料。處理建筑垃圾新思路
對于建筑垃圾的管理、處理而言,發達國家實行的是“建筑垃圾源頭消減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將其減量化,使之具有再生資源的功能。經預處理不能用的建筑垃圾,則運往“再資源化處理中心”,采用焚燒法進行集中的處理。
建筑污泥的再利用及高質量混凝土骨料的開發,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外已展開大量實踐,例如,將建設污泥作為混凝土骨料和農業培土:混凝土作為填筑材料、路基材料、混凝土骨料等。而對于廢舊的瀝青,由于技術進步,大部分已可以作為瀝青鋪設材料被廣泛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