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實踐基本情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將勞動部勞部發〔1995〕155號《關于加強采石場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工作的通知》和勞動部勞礦局字〔1995〕1號《關于開展采石場基本情況調查工作的通知》轉發給你們,請按要求認真落實有關工作,切實加強轄區采石場的安全管理和監察工作,防止采石場重大事故發生。同時,請認真做好采石場的調查工作,于6月30日前填寫好《采石場基本情況調查表》,并報我局職安處。
附件: 1、勞部發〔1995〕155號《關于加強采石場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工作的通知》
2、勞礦局字〔1995〕1號《關于開展采石場基本情況調查工作的通知(略)。
附件: 勞動部關于加強采石場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工作的通知(1995年4月3日 勞部發〔1995〕15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勞動(勞動人事)廳(局):
近期以來,采石場重大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形勢嚴峻。1995年1、2月份采石場重大事故死亡人數比1994年同期上升高達20%。事故頻繁發生,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很大損失,同時,暴露出一些礦山企業和有關部門在安全生產工作上存在的問題。如有些采石場違反采礦科學規律和國家規定,采用“一面墻”或者掏采的方式進行開采,導致了多起坍塌事故甚至山體垮落的發生;有的主管部門和礦山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生產安全,對采石場存在的事故隱患熟視無睹,使事故隱患長期得不到糾正等。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到采石場的健康發展。目前,正值采石高峰期和事故多發期,為了扼制重大事故的發生,進一步加強采石場的安全生產管理和監督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繼續深入學習、宣傳和貫徹《礦山安全法》,落實《礦山安全法》中規定的各項職責,盡快建立和健全各級領導安全生產責任制,特別是企業自我約束機制,提高全體職工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真正做到依法辦礦、依法管礦和依法采礦。
二、各地區要按照《關于開展采石場基本情況調查工作的通知》(勞礦局字〔1995〕1號)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認真做好采石場安全生產狀況調查工作。在弄清采石場安全生產狀況的基礎上,針對薄弱環節,有目的、有重點地加強安全監督和管理工作。
三、礦山企業必須嚴格按照《露天礦場安全生產規定》和《建材礦山安全規程》的要求布置開采順序和工藝,積極改造“一面墻”的落后開采方式,堅持禁止“掏采”。
四、積極推廣先進技術,引導采石場走規范化發展道路。廣東、浙江、湖北、安徽和大連等省、市勞動部門堅持監督與服務相結合的原則,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適用于不同情況的采石場安全開采模式和管理經驗,各地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組織企業認真學習和借鑒。
五、各級勞動部門和企業主管部門要注意研究采石場事故發生規律,在開春、農忙過后和年底開展季節性安全大檢查,對存在重大事故隱患的采石場,要嚴格執法,責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要依法進行處罰。
六、事故多發地區的部門要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大對采石場的執法力度,與有關部門共同研究采石場綜合治理的配套措施,盡快扭轉本地區采石場事故多發的被動局面。
一、組織實施基本情況
擬定《××縣交通局干部走訪國有企業改制下崗失業人員活動實施方案》,成立由巖迭書記任組長的走訪小組,配合州交通局走訪組,并抽調××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公安局、林業局、民政局、檔案局,素質好、責任強的領導干部共10人,經局黨總支動員和培訓后,于5月9日至13日分為2個小組赴××縣開展走訪活動。小組人員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深入下崗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家庭,聽取意見、填寫調查表、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了解掌握他們所思、所想、所訴和所求,為下一步的工作和決策提供詳實的依據。
二、**年至20**年國有企業改制時基本情況
(一)昆曼運輸公司××分公司:原企業名稱西雙版納交通運輸集團公司××分公司,現企業名稱為西雙版納昆曼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分公司,于2004年10月進行改制。改制時共有242名職工,其中留用63人,下崗失業89人,退休90人。
(二)××交通工程公司:原企業名稱××交通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現公司已注銷,原公司于20**年4月進行改制。改制時共有32名職工,其中下崗失業26人,退休4人,調離2人。
三、走訪調查基本情況
此次走訪活動計劃走訪調查人數88人,實際調查走訪114人,因聯系不上或其他特殊原因未調查12人;已調查走訪人員中:辦理養老保險101人,辦理失業保險69人,辦理醫療保險76人,福利住房64人,經濟適用住房2人。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存在問題:
(一)退休人員住房擁擠,子女無穩定的工作,基本上都與父母同住,希望解決住房和子女就業問題。
(二)退休人員雖然都參加了醫保,但收入較低,就醫時,個人支付部份較困難。
(三)下崗失業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再就業較困難,靠打工或靈活就業,收入較低,不穩定,只能維持基本生活,繳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太困難。
(四)下崗失業后,無單位依托和無人管理,文化又低,相關的一些惠民政策無從知曉,信息閉塞,事情難辦。
(五)改制時政府相關文件中說明退休員工改制時一次性剝離給當地社區管理,但目前仍然沒有得到落實。
建議意見:
(一)希望政府加強居委會建設,規范管理,提高人員素質和辦事能力。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無歸屬感的問題。
【關 鍵 詞】高校貧困學生 現狀 資助工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廣泛需求與高等教育市場化之間的矛盾很大程度體現在對高昂教育費用的承受能力上。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保障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大學學業,關乎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關乎社會穩定的大局,是體現社會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市屬高校在讀貧困生的基本情況、心理狀態、現有資助措施及其實際效果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了解、分析,并結合我們現有資助工作的開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希望在全面了解市屬高校大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改進對貧困生的資助工作,更好地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一、貧困生現狀分析
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對包括江漢大學、武漢商業服務學院、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等三所地方高校的在讀貧困生進行了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256份。通過這些問卷,我們可以對貧困生的總體分布、家庭基本情況、在讀期間的生活開支情況、接受各種資助的情況以及心理狀況有一個比較真實準確的掌握。
1.貧困生的生源分布狀況及家庭基本情況
首先,從生源分布情況看,貧困生群體的主體是農村學生。貧困生中屬農村生源的占83%,來自城市的占17%,故而我們的貧困生資助和幫扶工作也應該對來自農村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具有更多的針對性。
其次,從家庭基本情況看,呈現出家庭收入低、撫養人口多、家庭負擔重三個明顯特點。貧困生家庭經濟收入大多以務農或打工為主,收入有限,加之家庭人口多,獨生子女家庭少,很多家庭有因病、因殘而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員,加之要承擔子女甚至多名子女同時接受高等教育的費用,家庭經濟負擔非常沉重。[1]
家庭收入低是經濟困難的最直接原因。在家庭經濟來源的多項選擇中,選擇務農的有65.1%,選擇打工的有46.2%,選擇在職工資的有11.6%。家庭年總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占67%,約8.9%的家庭沒有穩定經濟來源。
撫養人口多,來自多子女家庭的貧困生占有相當高的比例,而且在農村生源的經濟困難家庭之中,這一問題更加突出。同時供養多名子女讀書,極大地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從對全部有效問卷的統計來看,僅有不到22.3%的貧困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農村生源的貧困生中獨生子女家庭約為16%,即84%以上的農村生源貧困生家庭有2個及以上的子女;城市生源的貧困生中獨生子女家庭約為53%。34%的家庭有子女正在讀高中,19.2%的家庭同時供養2名及2名以上的子女上大學。
家庭負擔重,因病因殘至貧的家庭占有相當的比例。在所調查的貧困生中,有46%的家庭中存在因殘疾或疾病影響勞動能力的勞動人口,22.8%的家庭中有失去勞動能力的勞動人口。有58.7%的家庭需要贍養1~2位老人,7.5%是單親家庭。
2.貧困生的經濟狀況及現有受助情況
貧困生為了維系學業,確實承受了比較大的經濟壓力。本次調查統計了貧困生在校就讀期間每月基本生活、通訊、交往等所需費用的情況。他們每月必須的飲食、日用品、交通等的實際生活費用在400元以下的約占86%;每月的通訊、交往等其它費用在50元以下的約占61%。約有54%的貧困生通過向親友借款獲得一定的學習、生活費用。
貧困生獲得資助最主要的三種途徑分別是勤工助學、獎學金以及助學貸款,分別占到約38%、21%以及24%。值得說明的是,這也是貧困生自身最認可的三種獲得資助的方式。在關于“資助的最好方式”的多項選擇中,選擇“勤工助學”的最多,有80%,選擇“獎學金”的有68%,選擇“助學貸款”的有64%。這個現象為我們制定資助政策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3.貧困生的心理狀況
通過調查,我們認為,目前貧困生的心理狀況從總體統計上來看,是健康積極的。但不容忽視的是,從個體上看,他們一方面有著積極向上的心態,但偶爾也會出現自卑的心理;他們一方面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但也會因為對未來競爭的壓力而擔憂徘徊;他們一方面希望與所有同學一樣積極溶入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但又不時表現出一定程度敏感脆弱的心理特點:
一方面,約94%的貧困生成績在班內屬于中等及以上;80%的貧困生感覺家庭貧困對自己完成學業“影響一般”或者“沒有影響”;71%的貧困生認為不會“因為家庭貧困而覺得丟人或者抱怨”;約82%的貧困生對目前的大學學習生活現狀感覺“一般”或者“滿意”,但也有17%的貧困生感覺“比較差”或者“很差”,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貧困生認為上大學后遭受的最大挫折前三位依次為:就業競爭太激烈、經濟困難、不適應人際關系,分別占到37%、29.7%、21%;有21.7%的學生面對經濟條件寬裕的同學“偶爾會感到自卑”,31%的同學認為家庭貧困有時對自信心會有影響。這些情況,對于有針對性地做好貧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幫扶資助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二、創新機制,著力落實資助工作,做到三個“結合”
做好學生資助工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服務學生、育人為本的理念,通過“三個結合”,著重加強貧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勵貧困生自強不息,立志成才。
一是要做到幫扶資助與勵志成才相結合。
向學生及家長廣泛宣傳介紹政府、學校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表彰、資助政策,爭取學生家長對教育工作的支持配合;做好各級各類獎學金、助學金的評選,嚴格按照評選的政策要求,用最快的速度把黨和國家的溫暖送到貧困學子的心中;通過樹立和表彰一批品學兼優、自強不息的學生榜樣,感召廣大學子,促進學風建設,引導貧困生克服“囊中羞澀”帶來的心理負擔,勇于戰勝眼前的困難,幫助貧困生認識到不僅要在學習文化知識上成才,同時更要成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創新的有用之才,堅定理想信念并為之艱苦奮斗。
二是要做到物質支持與心理幫扶相結合。
貧困生的總體心理狀況是好的,但他們當中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心理問題,如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不愿或不善與別人交流、孤僻等問題。多數貧困生來自農村,家庭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例如很多來自農村的學生進入大學才第一次接觸到計算機,素質教育的不足影響了這些學生綜合素質、個性心理的充分發展,離開農村來到大學后才意識到自身的差距,由此也帶來了很多貧困生的“心理貧困”[2]。我們應該在做好“物質扶貧”的同時做好“精神扶貧”工作,既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困難,又教育引導他們自強不息、樂觀自信,及時關注貧困生的經濟、學習、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活指導、學習輔導、和心理疏導。
第三是要做到傾心關愛與感恩教育相結合。
幫助貧困生正確面對和化解由于未來面臨的激烈就業競爭、眼前的經濟困難、不適應人際關系等方面因素帶來的心理焦慮,通過細致入微的學生工作,為貧困生提供最大的幫助。引導貧困生能夠胸懷感恩之心,感謝父母、感謝學校、感謝社會,把榮譽作為更加發奮圖強的動力,立志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棟梁之才,開展好誠信教育,加強與貧困生家長的溝通,共同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努力。
三、更新理念,探索更加科學的資助體系
1.推動全員實踐助學
從前述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勤工助學是廣大貧困生最樂于接受的資助方式。勤工助學既幫助貧困生解決了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困難,同時給他們提供了寶貴的鍛煉機會,特別是與他們所學習專業相關的勤工助學崗位,為他們積累工作經驗,拓展專業知識,增強動手實踐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本來就應該是高校開展全面素質教育的題中之意。另外,通過自身勞動獲得報酬,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貧困生的自信心,培養了他們自立自強的意識,磨練了他們戰勝困難的意志。因此,我們應該鼓勵、教育學生不把經濟收入作為勤工助學的唯一目的,而是通過參與勤工助學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推進“全員實踐助學”活動[3]。
2.擴大獎學金在資助額度中的比重
在現有資助體系中,助學金占據了相當的比重,特別是進年來,國家助學金、省政府助學金等,對資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發現,純粹助學金容易讓學生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助學金的評選在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體現在貧困生的資格認定和困難程度的評價上。為了保證公正,我們要求貧困生在班級范圍介紹自身家庭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隱私和自尊,民主評議也難免會帶有學生個人的感彩,同時,家庭經濟困難的證明也不完全規范,隨意性較大,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國家資助資金的使用效率[4]。因此,我們不妨盡可能減少純粹助學金的比重,將資助資金用于擴大獎學金的比例和額度,讓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和優異的成績來獲得國家和社會的資助。
3.完善助學貸款工作
完善助學貸款工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貸款的申請、審批、發放工作上,可以研究更加簡化的工作流程,進一步提高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放款效率,為貧困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另外一個方面,是通過不同的渠道和形式,加大對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宣傳力度,明確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明確教育投資的觀念,提高貸款上學的意識。
參考文獻:
[1]武玉紅.貧困大學生的成因與對策思考[J].高教研究,2006(2):16
[2]李貴成.高校弱勢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探究[J].中州學刊,2006(2):106
關鍵詞:彝漢雜居區 彝族 漢族 農村居民 生存質量 差異
中圖分類號:F823.8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7-196-02
彝族人口居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第六位,{1}提高彝族生存質量是我國促進少數民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是四川省小涼山地區彝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該地區彝漢雜居,其生存質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2}本調查組深入到戶,逐個調查該地區彝漢農村居民生存質量現狀,并對比分析兩族農村居民生存質量,旨在為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改善其落后思想觀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施因地制宜,促進地區經濟收入,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再建設等提供參考和依據。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選擇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進行調查。選取3鎮(大堡鎮、新林鎮、黑竹溝鎮)4鄉(金巖鄉、哈曲鄉、楊村鄉、萬平鄉)的24個村,對其中的452戶家庭共2120人進行調查。
2.調查方法及內容:調查由川北醫學院社會實踐調查小組(共計23人)于2009年7月10日至2009年7月16日進行。調查人員在調查前對問卷內容和調查技巧進行了統一培訓后,以2~3人為一組,深入到戶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和個人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包括房屋結構、衛生結構、炊事能源、取水方式、保險、家電、交通工具及通訊。其中炊事能源包括電、煤、柴及氣(液化石油氣和沼氣)。家電包括黑色家電(彩色電視、黑白電視、電腦、收音機、收錄機、DVD/VCD和音響)和白色家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扇、電飯煲、電炒鍋)。交通工具包括機動類(轎車、貨車、面包車、農用車、三輪摩托車和兩輪摩托)和非機動類(自行車和馬)。個人情況包括民族、性別、年齡、工作及居住方式。調查以訪談形式進行。調查后即時核查調查表,立即補充和更正信息,確保信息準確性。
3.統計分析:將數據錄入Excel,運用SPSS17.0軟件完成統計分析。統計方法:x2檢驗、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以及秩和檢驗。兩組計量資料(如不同民族)間比較,對兩樣本進行正態性檢驗后,成正態分布或近似正態分布(如交通工具)采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成偏態分布(如家電)采用秩和檢驗。率間比采用x2檢驗。P
二、調查結果
1.基本情況:本次共調查24個村,452戶家庭(漢族174戶,彝族278戶),共2120人(漢族778人,彝族1342人)的生存狀況信息。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4.50,其中漢族為101.21,彝族為106.61。彝/漢族人口結構、勞動力分布,見表1。
2.家庭基本生活環境現狀:兩族在房屋結構方面具有顯著差異(P
3.交通、電器及通訊現狀:彝、漢兩族農村居民戶均占有交通工具和家電,其中漢族占有率都較彝族高。在交通工具中兩族總的戶均占有(輛)機動類、非機動類分別為0.17±0.435(中位數為0)、0.12±0.402(中位數為0)。在家電中兩族總的戶均占有(臺)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分別為1.88±1.371(中位數為2),1.13±0.628(中位數為1)。其中電視普及率為89.6%(彝族為84.5%,漢族為97.7%)。兩族在交通工具和家電戶均有具有顯著差異,P
三、討論
本文調查顯示,當地農村彝族和漢族的性別比無顯著差異,但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平均水平(性別比106.74)比較分別降低0.13和5.53。由此可見,與當地大力倡導男女平等以及落實國家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相關,在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口結構中漢族老齡化程度顯著高于彝族(P
本文調查顯示,當地農村居民房屋結構中漢族以樓層(占54.6%)為主,彝族以磚瓦房(占78.4%)為主,漢族在房屋結構顯著好于彝族(P
本文調查顯示,當地農村彝、漢兩族居民戶均占有交通工具和家電,漢族均顯著高于彝族(P
綜上所述,小涼山地區彝族與漢族農村居民生存質量現狀對比分析,漢族在房屋結構、衛生設施、通訊、交通工具、家電以及炊事能源均顯著高于彝族(P
本調查研究的范圍僅限于小涼山地區彝、漢族農村居民客觀物質體現的生存狀況的對比,其結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續的研究中可擴大研究范圍,并從更多方面去研究彝漢雜居區農村居民的生存狀況。
(致謝:峨邊縣醫院和縣衛生局以及各鄉鎮衛生院的工作人員為本次社會實踐調查提供了很大幫助,同時本次社會實踐的隊友陳喜慧,王茜,周波,張錦榮,夏娟娟,王蓓,劉月皎,王天工,梁芯瑜,龍義添,穆蘭,石濤,楊艷,明,黃玉霞,何長久,李崇,周文秀為本文原始數據的獲得提供了幫助,謹此一并致謝!)
注釋:
{1}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Z].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2}趙江,萬崇華,許傳志.傣族和哈尼族居民生存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3):272-273
{3}彭雪芳.對彝族教育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27(4):15-19
{4}張成云,蔡梅,劉影等.四川省農村改廁現狀和面臨的主要問題[J].現代預防醫學,2005,32(2):153-154
{5}文華成,楊新元.當前農村沼氣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生態經濟,2006(11):70-73
{6}胡雪萍.提高農民收入的一種有效途徑:外出務工[J].農業經濟問題,2004(8):63-66
{7}林鴻,郭海強,譚靜,等.人口素質與農民收入的相關性分析[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7,25(2):150-153
{8}黃玉紅.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力外出困境及就地轉移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0):8833-8835
一、 返鄉女農民工就業創業現狀:
(一)、返鄉農民的基本情況:
截至XX年3月底,**縣累計返鄉農民工8.9萬人(其中女性占40%),占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總數(19.8萬人)的44.9%,其中,其中珠三角地區就返鄉6.6萬人,長三角返鄉0.8萬人,其他地區返鄉1.5萬人。從地域分布來看,返鄉農民工以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為主,達7.4萬人,占返鄉總數的83%;從年齡結構來看,16—30歲以下民工返鄉5.86萬人,占總數的65.8%,30一50歲以上民工返鄉3.04萬人占34.2%,產業熟練工人、企業老員工返鄉比例比較低。
(二)、女農民工返鄉的主要原因:
在我們調查的返鄉女性反映的情況來看,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金融危機的影響。沿海企業受到嚴重沖擊,有的企業甚至倒閉。有的農民工無法找到工作,有的農民工工資普遍降低,勉強能夠維持個人生活,不如回家發展產業計劃。二是解決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問題。以前夫妻雙方在外務工,把年幼的孩子交給年邁的老人照看,造成了這些留守孩子心理上的陰影、人格上的不健全和學習上的欠缺,在社會、家庭和子女的強烈要求之下,很多返鄉的女性留了下來照顧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三)、返鄉后的就業情況:
我縣各級各單位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返鄉人員再就業,通過加強信息服務“找崗”、加強區域合作“保崗”、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崗”等形式不斷強化職業培訓、鼓勵返鄉創業,解決了大部分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我縣將多家教育培訓機構進行整合,構建了一個中心(縣就業培訓中心)、一所職校(縣職業中專)、一支團隊(全縣7家定點社會培訓學校)的“1+1+1”縣級職業培訓網絡,形成了集電腦操作、基礎英語、車鉗電焊、電子應用、駕駛汽修等多項職業技能于一體的就業培訓體系。今年來,通過職業培訓網絡,已累計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513人,開展陽光工程培訓400多人,較大地提高了部分返鄉農民工的就業能力。截至XX年4月底,全縣返鄉的8.9萬農民工中,已有7.4萬人再次外出務工(其中實現省外務工5.1萬人,省內務工2.3萬人),部分留鄉創業、和就地4轉移就業,部分仍在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