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神經病學癥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阿爾茨海默病 血管性癡呆 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
中圖分類號:R74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05-0032-03
癡呆是一種以智力、人格和行為功能不斷惡化且不可逆轉的疾病,在患者的病程中幾乎都表現出行為和精神癥狀。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不但造成患者的痛苦和功能喪失,也加重了照料者的負擔。長期以來,人們關注的通常是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而精神癥狀常被忽略,有關癡呆精神障礙的研究較少。1995年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IPA)將癡呆的精神癥狀統一定義為“癡呆的行為和精神癥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1],并專題討論癡呆精神障礙的病因、分類命名標準和臨床癥狀等問題。由此,BPSD引起了各國學者的關注。本研究對阿爾茨海默病(Alzher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的BPSD特點進行研究,以了解不同類型癡呆BPSD的差異及其相關因素。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間我院門診及住院的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患者各41例進行調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修訂版(DSM-IV)AD 或 VD診斷標準[2]。
1.2 調查表
對所有入組者,工作人員根據家屬的反映,填寫自制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職業、居住情況、癡呆診斷分型、簡明智力檢查量表(MMSE)評定、總體衰退量表(GDS)評定,AD病理行為評分表(BEHAVE-AD)評定。BEHAVE-AD用于評定癡呆患者的BPSD,共25項條目,分 7 個分量(偏執和妄想、幻覺、行為紊亂、攻擊行為、日夜節律紊亂、情感障礙、焦慮和恐懼),根據照料者提供患者近 1月的BPSD情況進行評定。MMSE 評定總體認知功能。GDS判定癡呆的嚴重程度,GDS 3級為輕度癡呆,GDS 4~5級為中度癡呆,GDS 6~7級為重度癡呆。
1.3 統計分析
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采用x2檢驗、獨立t檢驗、Mann-Whitney U檢驗和多元線性回歸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VD與AD患者一般情況的比較
共入組82例癡呆患者,VD與AD患者各4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見表1。兩組比較,除了AD組婚姻狀況較差外,其他變量無顯著差異,具可比性。
2.2 癡呆病人BPSD的發生情況
VD與AD患者的BPSD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所有癡呆患者均存在BPSD,發生率為100%。將BEHAVE-AD量表7個分量表作為7個癥狀群,其中較常見的癥狀群是日夜節律紊亂79.3%(65/82)、偏執和妄想43.9%(36/82)、行為紊亂42.7%(35/82)。攻擊行為AD組發生率高。
由于輕度癡呆患者較少,故將輕中度患者合并。輕中度VD和輕中度AD患者BPSD各癥狀群的發生率與嚴重程度(根據量表評分)相比較未見顯著差異。重度VD和重度AD患者BPSD各癥狀群的發生率與嚴重程度相比較,重度VD組的情感障礙的發生率高〔VD組46.9%(15/32),AD組16%(4/25),經卡方檢驗,x2=6.021,P=0.014〕、程度重[VD組評分(0.97±1.20),AD組(0.28±0.68),經t檢驗,t=2.728,P=0.009],其他癥狀群無顯著差異。輕中度癡呆的焦慮和恐懼癥狀群發生率較重度癡呆患者高〔輕中度癡呆組44%(11/25),重度癡呆組21.1%(12/57),經卡方檢驗, x2=4.534,P=0.033〕,其他癥狀群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2.3 癡呆患者BPSD影響因素的多元分析結果
以BEHAVE-AD量表總評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性格、婚姻、文化程度、職業、居住情況、MMSE評分、癡呆診斷分型、癡呆的嚴重度為自變量,對所有患者做逐步線性回歸分析;以BEHAVE-AD量表總評分為因變量,上述所有自變量除外癡呆診斷分型,對VD、AD患者分別做逐步線性回歸分析。結果:①對于所有癡呆病人,BEHAVE-AD量表總評分=(2.852+3.915),除居住情況,其他變量均未進入方程;方程檢驗,F=5.883,P=0.018,方程成立。②對于VD病人,BEHAVE-AD量表總評分=(0.226+5.378),除居住情況,其他變量均未進入方程;方程檢驗,F=5.888,P=0.020,方程成立。③對于AD病人,所有變量均未進入方程。說明對于癡呆患者、VD患者,居住情況影響BPSD,居家的門診患者BPSD嚴重。
3 討論
本研究所有癡呆患者均存在BPSD,BPSD發生率100%,高于有關文獻資料,可能與本次研究收集的對象有關。在本次研究中,入選者為癡呆門診或在三級醫院就診明確為老年期癡呆的患者,由于伴隨BPSD,家屬照料困難長期在我院門診配藥;而住院病人也多伴BPSD,BPSD是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
將BEHAVE-AD量表7個分量表作為7個癥狀群,最多見的癥狀群是日夜節律紊亂79.3%(65/82)、偏執和妄想43.9%(36/82)、行為紊亂42.7%(35/82)。攻擊行為在AD組發生率高,與文獻報道相近,其發病機制可能與AD患者存在較為明顯的額-枕葉萎縮有關。
本研究中重度VD患者情感障礙的發生率高,程度重,高于重度AD患者,與文獻報道一致。VD患者的情感障礙更常見且嚴重,可能的原因為:①腦部病灶破壞了去甲腎上腺素(NE)能神經元和5-羥色胺(5-HT)能神經元及其通路,而NE和5-HT與情緒有關;②腦血管性疾病對腦部有直接損害,加快了情緒障礙的發生或使嚴重程度加重;③VD患者軀體功能的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社會家庭地位的改變、自尊心的喪失等引起了情緒癥狀。
輕中度癡呆患者的焦慮和恐懼癥狀發生率較重度患者高,提示對輕中度癡呆患者早期進行心理干預有重要意義。
對于癡呆患者、VD患者,居住情況影響BPSD,居家的門診患者較住院患者BPSD嚴重。可能與門診患者與家屬在日常生活護理中接觸密切,收集資料比較詳細,而住院病人多由護工護理,家屬陪護時間短對癥狀了解不全面有關。
綜上所述,癡呆患者BPSD發生率高,AD 與 VD 患者、不同嚴重度癡呆患者的BDSP呈現不同的特點,應予以關注。本研究樣本量偏小,都是門診或住院的患者,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需擴大樣本量,調查對象應包括那些居家且不經常到醫院就診的癡呆病人,以獲得更為全面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issue in evaluating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dementia[J]. Int Psychogeriatr, 1996, 8(Suppl 3):215-218.
【關鍵詞】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 神經病學實習教學 應用效果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239-01
通常情況下來說,人體的神經系統比較復雜,實習生在學習神經病學的實際過程中面臨著記憶的壓力,相關的神經病學知識也比較難以理解,因此神經病學的教學和學習非常重要,同時難度也比較大。相關的醫學研究指出,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在神經病學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發揮著十分獨到的作用,通過其應用可以提高學習效果。為了進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討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在神經病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醫學專業的90名實習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進行傳統的常規神經病學教學和采用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進行神經病學教學,然后對比兩組實習生在理論成績、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個方面的得分情況,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全科醫學專業的90名實習生,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實習生45名,男性21名,女性24名,年齡在22歲至2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4.48±2.08)歲,該組實習生全部為本科學歷。觀察組實習生45名,男性20名,女性25名,年齡在21歲至2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21±2.19)歲,該組實習生全部為本科學歷。兩組患者之間的年齡和性別以及學歷等資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對照組的實習生進行傳統的常規神經病學教學,具體的操作按照醫院制定的神經病學教學規范嚴格進行,在此不作贅述。對觀察組的實習生采用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進行神經病學教學,具體來講,首先要讓實習生對人體神經系統的運動、意識和語言以及感覺等解剖生理功能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實習生進一步明確定位診斷的真正價值,同時幫助實習生建立一種逆向的思維。其次,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借助于PPT準備好充足的教學資料,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的臨床病例,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了解和掌握局部病灶的相關體征和癥狀,同時進行病灶實際位置的推算,從而對相關的疾病進行科學的診斷。
1.3 評價指標 在兩組實習生的學期結束以后對其進行理論成績、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等三個方面的考試,然后對比兩組實習生在這三個方面的得分。滿分為100分。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T對相關的技術資料進行檢驗,同時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的數據進行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觀察組實習生在理論成績、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個方面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通常情況下來說,臨床醫學的教學注重的是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在日后的臨床醫學實踐活動中游刃有余,能夠靈活應對各種各樣的病癥,維護患者的健康,造福廣大患者[1]。對于神經病學實習教學來說,傳統的照本宣科既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對學生的分析能力進行逐層巡邏,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該教學思路強調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神經病學的臨床病例分析深入結合起來,這對于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優化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幫助[3]。通過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的應用,能夠使得學生對神經病學的各種癥狀和體征的了解更加深入,學生對于神經病學科的理論知識的掌握也更加扎實。通過本次的研究可以發現,應用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進行神經病學教學的最終效果明顯優于應用傳統教學理念的一組,這證明和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的應用價值,同時和相關參考文獻的研究結論也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討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在神經病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醫學專業的90名實習生,然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進行傳統的常規神經病學教學和采用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進行神經病學教學,然后對比兩組實習生在理論成績、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個方面的得分情況。最終的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生在理論成績、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個方面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神經科定位診斷思路在神經病學實習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實習生的理論水平和基本技能,優化實習生病例分析和解決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因此可以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巍,李柱一,苗建亭,林宏,宿長軍. 淺談臨床實習中醫學生神經病學臨床思維的培養和體會[J]. 西北醫學教育,2010,04:837-839.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優點不足解決方法
神經病學是與神經解剖學、病理學等學科緊密相聯的學科,理論與實踐之間具有高度的聯系。由于神經病學教學內容多,專業性強,涉及癥狀體征較復雜,在既往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感受到在有限的理論教學時限中充分掌握神經病學知識存在一定的難度。近年來我們在重視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將多媒體教學技術應用于神經病學教學中,取得了一些經驗,同時也發現了部分不足。
1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優點
1.1多媒體教學能夠將靜態和動態相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化生動化
神經病學知識內容涉及到許多的神經解剖等方面的知識,而對于學生在學習神經病學課程時以往的解剖學知識遺忘較多,所以單純講解神經病學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和接收。這就需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將解剖基礎知識回顧,為神經病學的理解打下基礎。既往的教學模式是用掛圖、畫圖等形式講解,比較單調,不易被學生理解和消化。而多媒體教學能夠將豐富的圖像和動態的畫面結合起來,更容易清晰地向學生展示。例如:神經系統定位診斷中運動、感覺系統的定位講解,單純地理論講解運動或感覺傳導通路解剖知識,學生可能是課堂上理解,課后就遺忘,但應用了多媒體教學后,我們將運動和感覺傳導通路制作成動畫,將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將三級傳導通路逐一顯示,再加之講解,對于淺、深感覺的通路,以不同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可以使學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二者的共同與不同傳導之處,從而在損傷不同的傳導部位會產生相應的癥狀與體征,為神經病學的定位診斷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學生們反映即使課后有遺忘,但當回憶到動態的圖解就能自己逐步推理出每一步的定位診斷,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多媒體教學能夠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多媒體教學能夠將豐富的臨床資料信息載入教學之中,擴大了教學內容,并且將生動形象的臨床病例帶入課堂。使神經病學知識內容生動、形象化,更大的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在通過單純文字的表達的基礎上同時更多的應用了聲音、動畫、圖像等形式,把抽象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化的展現,它能夠分解知識信息的復雜性,使要說明的問題一目了然,使學生容易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特發性面神經講解中,我們使用了自制拍攝的視頻動畫,將典型的面癱患者口角歪斜、閉目不能、額紋消失等體征,在課堂中真實地展示給學生。能夠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的掌握,通過課后的問卷調查與反饋,多媒體教學在神經病學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的優勢,利于學生的記憶與理解,教師向學生傳達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
1.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在臨床見習教學中的作用,對臨床技能的培養起著一定的強化作用
《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施和病人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志愿作為教學資源的患者越來越少,這給臨床見習教學帶來很多困難…。臨床教學醫院帶教義務與患者享有自之間存在一定矛盾性,在這種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多媒體教學在臨床見習過程中有著一定的幫助作用。我們的做法是將典型的病例體征自制拍攝視頻,在見習過程中,結合理論知識的復習,先應用多媒體向同學們演示,如若有典型病例或患者配合的情況下,指引學生操作,加強實踐性。例如:神經系統查體,讓學生反復觀看標準的多媒體視頻片,然后相互之間實踐操作,最后對有陽性體征的病人進行查體。這樣避免了冒然對病人查體,學生不知所措,患者也對學生表現不滿意繼而不配合的現象發生。另外在學生見習階段,有些同步的見習內容病區不一定有相應的典型病例,這時也可以采用多媒體視頻演示向學生展示典型病例,繼而填補了學生見習過程中的不足。
2多媒體教學方法存在的不足之處
2.1多媒體課件準備不足
有些教師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由于對于多媒體的理解把握不足或是過份依賴多媒體課件,只是將教科書內容過多的文字形式制作在課件上,文字滿篇,與傳統的板書無明顯差異,造成枯燥無味,不能體現重點與難點。而另外一種極端是過度使用多媒體技術,將課件制作很色彩斑斕,無關的畫面、動畫都大量使用,造成喧賓奪主,課堂學生注意力分散,結果適得共反。
2.2教師對于多媒體教學理解不夠
多媒體課件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是讓教師能夠更好地講授知識,學生更好地接收信息。所以教師的講解才是最重要的。過份依賴多媒體,避免照本宣科尤其是青年教師很容易忽視的問題。部分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不能夠與學生互動交流,忽略了學生的感受,造成了教師在一味的念,而學生在一味的看,而沒有達到實際真正吸納、消化知識的目的。
3解決方法
(1)多媒體教學是銜接理論與臨床實踐的強有力的手段,所以我們在應用它的過程中應該揚長避短,將現代與傳統的方式相結合,相輔相成。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應用它的優勢將神經病學的難點重點以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將典型的病例以視頻形式向學生演示,這樣彌補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帶來的神經病學教學資料不足現象。同時應該對于多媒體課件嚴格把關,做到有重點,有特色,避免片面追求畫面的漂亮和動畫效果,分散學生注意力。
作者簡介:孟萍(1985-),女,漢族,河北人,現就讀于貴陽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主要研究方向:雷公藤多疳治療難治性Graves病的臨床研究。孔德明,主任醫師,現就職于貴陽中醫學院一附院內分泌科。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熏洗對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機理。方法:通過對90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用中藥熏洗病變局部;對照組口服甲鈷胺片,1個月后對兩組病例臨床療效進行統計學對比分析。結果:兩組在治療后較治療前癥狀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中藥熏洗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藥熏洗;療效觀察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常累及單側或雙側肢體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尤以遠端對稱性多神經病變最為常見。其發病率與病程有關,有近60~90%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其中30~40%的病人無癥狀。其中累及感覺神經最為常見。主要表現為麻木、疼痛、甚至運動障礙,嚴重者可導致潰瘍、壞死等情況發生,常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對其治療,尚有一定難度。我科在治療上采取中藥熏洗方法治療該病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對象及資料
我科自2007-2009年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確定的糖尿病診斷及分型標準,并伴有四肢周圍神經病變。DNP的診斷標準[3]:① 癥狀:肢體末梢感覺異常或障礙,如麻木,疼痛,發涼,蟲爬蟻行感。②淺感覺,震動覺及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③ 肌電圖檢查: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減慢。④ 除外其他神經病變。9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45~75歲,平均56.8±3.5歲;病程1~12年,平均4.3±3.2年。對照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46~73歲,平均55.9±3.6歲;病程1~14年,平均4.6±2.8年。兩組病例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顯著意義。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合理控制飲食,均用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使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 自覺癥狀消失,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肌電圖、神經電圖(NCV)增加>5m/s或恢復正常:有效: 自覺癥狀明顯減輕,腱反射未恢復正常,肌電圖、NCV 較前增加
3 結果
對90例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結果(見表1),經X2檢驗,兩組間療效差異有顯著意義(P
4 討論
我們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藥熏洗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較好。李青,吳泉等用自擬中藥薰洗處方(中藥足浴1號)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50例,結果:總有效率為88.00%,遠高于對照組。白穎[7]用活血化瘀類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52例,總有效率達923%,療效滿意。筆者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藥熏洗法,療效滿意。其中藥熏洗方來自本院內分泌科協定處方,方中當歸補血活血為君;桃仁、紅花、雞血藤有活血通絡,祛瘀止痛為臣;佐以川芎、乳香、沒藥消腫生肌,行氣活血止痛;羌活、獨活、石菖蒲祛風除濕;伸筋草、透骨草舒筋活絡;白芷散寒止痛;細辛、艾葉溫通經脈。諸藥合用,使其達到補血活血、溫陽除濕、通絡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類中藥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液纖維蛋白溶酶的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微血栓形成并對已形成的微血栓有溶解作用,并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痙攣,增加微循環的血流量,從而改善受損神經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狀況,促進受損神經的恢復和神經傳導功能的改善。血小板的凝聚和血栓的形成,可降低醛糖還原酶的活性和組織中的山梨醇含量,加速神經傳導速度,阻滯神經細胞鈣內流,對神經細胞起直接保護作用。中藥熏洗療法是中醫傳統治療方法之一,通過藥液對病變部位直接熏洗浸泡,刺激血管神經,促進局部血液淋巴循環,加快病損部位的修復,從而有效改善癥狀,控制病情發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此方法經濟、簡單,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試行本)[S].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52
[2] 朱禧星.現代糖尿病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333-341
[3] 張春梅.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7年:1062-1063
[4] 李青,吳泉等.中藥薰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50例臨床觀察,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9年第30卷第12期:26-27
神經病學留學生教學模式自2009年起,我院首次承擔了天津醫科大學留學生的本科教育實習工作,神經病學作為一門臨床課程,是每名留學生必修的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對留學生的神經病學的臨床實習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從漢語教學到全英文帶教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為我們改革留學生實踐教學帶來一些思考。
一、醫學留學生神經內科臨床實習所面臨的問題
留學生有一些不同于本國學生的特點:(1)文化背景:我校招收的醫學留學生主要來自印度,他們普遍使用的印式英語有其自身的構音和表達特點,與國人從小就接觸到的美式或英式英語的發音存在較大差異。而絕大部分學生完全不懂漢語,這導致了師生之間語言交流障礙。(2)學習能力方面:留學生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也存在極大差異,知識結構參差不齊。(3)臨床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留學生的課間見習、實習等都要在醫院醫療環境中進行,學生交流的對象是病人,這對于那些不具備漢語條件留學生來說,僅從帶教老師那里獲得信息,很難完成學習任務。
目前,我院神經病學教研室教師梯隊的學歷層次較高,均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具備一定的專業英語帶教條件。作為醫學專業教師,當務之急是建立留學生神經病學臨床實踐質量標準,更好地指導臨床教學實習。
二、解決醫學留學生的神經內科臨床實習問題的對策
為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國內外學者提出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為此,我們探索了幾種可行的解決方法:
1.教師培訓經常化。留學生教育,教師是關鍵。為此,我們盡可能加強教師隊伍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的訓練。具體措施有:(1)創造留學生教育氛圍。堅持每周在科里開展教師英語讀書活動及組織青年教師、研究生進行晨讀,強化教師口語的訓練,在授課中應盡可能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匯和句型。(2)堅持分層帶教。為了讓教師樹立信心,科主任和高級職稱教師定期進行英語教學查房;青年教師床旁帶教、組織留學生病例討論、英語小講課和參加醫院統一組織的留學生專題講座活動,教學相長,不斷提高英語教學能力。(3)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科主任曾由天津醫大選派赴英國鄧迪大學研修,系統學習世界高水平醫學院的教學理念、方法,提高留學生和醫學生的授課質量并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在神經科病房和卒中單元參觀學習,通過學習對英國的醫學教育體系、醫療體系和神經科的工作有了深入、系統的了解。通過以上努力,目前已逐步在教研室培養出了一支專業素質高、外語教學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2.教學內容現代化。全程英語教學模式決定了英文教材的選用。目前國內沒有適合的英文版神經病學實習教材,所以,在教學的同時,結合國內臨床醫學教學內容及我們在多年臨床工作中積累的案例,教研室組織編寫了內容豐富、知識前沿的神經病學留學生英文教學提綱和實習講義。
3.帶教方法多樣化。在診療過程中會涉及許多很難理解的神經解剖學基礎知識,這也給臨床神經病學的實習帶來了困難。為此,我們采取了很多方法:(1)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它是以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神經解剖學知識、神經系統查體、腰椎穿刺等神經科基本操作、神經疾病的常見臨床癥狀體征等直觀地進行動態演示,進行模擬教學訓練,使他們能盡快地了解和掌握疾病及神經病學臨床技能。(2)對留學生實習教學的難點——神經系統查體,通過電子模擬人在神經系統查體中的運用,幫助學生學習神經系統查體等基本技能。(3)編寫了適合留學生書寫的神經科英文專科病例,通過病例書寫,強化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史、癥狀體征的學習。在學生問診過程中,組織英語口語較好的中國醫學生參與到留學生教學中,采用“一對一”幫扶模式,中國醫學生作為患者與留學生之間的“橋梁”。此方式不僅能進一步加強留學生與患者的溝通,同時還能提高中國醫學生的專業英語素養及交流能力。(4)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式,即互動式教學模式。實習中以鍛煉學生臨床思維為主,穿插典型的病例分析,以個體病案來揭示普遍規律,并適當地介紹新進展,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思考,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4.完善留學生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建立適合留學生技能培訓量化標準及臨床實習質量考核標準
(1)技能培訓量化標準。在留學生教學過程中,完善留學生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內容包括病歷書寫、專業基本技能、病案分析、人文能力(漢語能力、與病人交流能力、實習紀律等)。(2)實習質量考核標準: 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急救處理;在技能訓練方面,掌握神經科病例的書寫,神經系統檢查和定位、定性診斷原則,神經內科常見病的概況,CT和MRI閱讀;示教腰椎穿刺步驟,理解腰椎穿刺基本過程;能對病史、檢查結果、病情變化和診療經過做出簡明扼要的綜述病歷整理;另外,對留學生的漢語能力、與病人交流能力、實習紀律等做出評價。
目前留學生醫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是醫學院校的責任,也是中外醫學院校極為重視的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身作則,親身示范如何與患者更好地溝通,尊重患者的隱私,邀請經驗豐富的老醫生給留學生做講座,介紹他們從醫以來的心得和體會,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醫德。
我們在帶教過程中,應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能時刻跟隨醫學發展的步伐,做到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為以后的從醫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Khoo EM.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primary care. Malaysian Family Physician.2008,3(1):42-44
[2]裘曉華.《診斷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6(2):86-87
[3]Belland B,French B,Ertmer PA.Validity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research: A review of the instrumentsused to assess intended learningoutcomes [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9,3(1): 5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