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課堂;語文實踐;傳統文化;人文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創造和演變中積淀下來的燦爛文化,它所蘊含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等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民族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文化直接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與自我認同,因而,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背景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的歷史,構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但在中國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型的進程中,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于外來文化,他們迷戀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喜歡看日本動畫片或韓國偶像劇。他們知道許多外國的節日諸如情人節、圣誕節等,了解許多外國的流行元素,唯獨對中國那些經典的、民族的、傳統的東西,知之甚少。在對學生進行節日調查時,很多學生不知道春節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節日,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過元宵節;盡管大部分學生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卻難以把這段歷史完整地復述下來。學生們正在接受一種被稱之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對這種現象,我們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讓民族傳統文化在青少年這一代得到有效地傳承與發展?筆者認為,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靈魂,對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孩子們的健全人格尤為重要。
二、小學語文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語文課堂是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主陣地。抓住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在傳授學生知識、方法、技能的同時,盡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學作品的“思想美”、“內容美”、“人格美”和“風格美”,以塑造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閱讀教學,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教材選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納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從各個側面引導與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增強與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當我們走近語文,捧起一部部經典著作時,也就走進了中國文化。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的品味,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熾熱的愛國情懷。
2.古詩學習,加強傳統文化的熏陶。
古詩,是中國文壇上的一朵奇葩,是燦爛文化夜空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教材選編了適合各個年齡階段學習的一些優秀古詩,如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離離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憫農》、《登鸛雀樓》和《梅花》等。這些優秀的古詩語言凝練、意境優美、音韻和諧、節奏鮮明。學習古代詩歌對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豐富的人文底蘊,提高學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有著重要作用。教學時,教師要詳細介紹詩人寫詩的時代背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學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寫作背景,又怎能深刻體會“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間。”的豪氣與悲壯呢?其次,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吟誦,通過吟誦來體會詩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古詩講究押韻和節奏,富于節奏美和韻律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以讀促學,讀中悟情,是古詩教學的重要舉措。范讀,帶讀,配樂讀,閉上眼睛想象朗讀等方法都可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詩中意境,體會詩人感情,從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語文實踐活動,積極開展民族傳統文化宣傳。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層次,積極開展系列語文實踐活動,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來開展民族文化宣傳活動。
1.課前5分鐘民族文化演講,每月評選出“知識小博士”。
教師可根據本班實際情況,規定每天(或一周2-3天)實行課前5分鐘演講,內容是民族傳統文化,可以是各地區的民俗習慣,也可以是名人故事,亦或是山川、建筑、詩詞歌賦、對聯燈謎等的介紹。我們可以把這些內容分類進行,一段時間內介紹一種,從易到難梯度進行。此類活動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主動收集、整理資料,既了解了民族傳統文化,又提高了學生的演講能力。
2.舉辦“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等國學經典對仗工整,讀起來瑯瑯上口,易學易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豐富知識,增長智慧,豐盈精神內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這些經典的語錄應該讓學生常記常新,伴隨終身。開展經典誦讀,讓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洗禮。于晨讀,于課前,我們都可以舉行“每日經典誦讀”活動。
3.開展“尋訪家鄉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
傳統文化不是某個地方的專屬,要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就在自己身邊。開展“尋訪家鄉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從家鄉的名人故事,勵志名言,詩詞;到各種文化專題,象酒文化,蓮文化,飲食文化;以及家鄉的風俗習慣、節日習俗,家鄉的方言,家鄉的特產,家鄉的名勝古跡等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順利開展此項活動,包括活動準備,活動過程以及活動后調查報告的填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調查,努力弘揚本土文化。活動結束后,開展一系列以“我愛我的家鄉”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演講宣傳,圖片展覽,手抄報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了解本土文化,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懷。
4. 舉辦語文學習沙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個字為基本內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卻是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適應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要求和目標,有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當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下,積極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探析
1、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淵源
(1)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富強,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和興旺發達。中國傳統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動表達了國家富強,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繁榮的幸福場面。 “民為重,君為輕”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民主內涵則是當今民主建設的重要文化來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終要求就是要建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同社會,早在中國傳統文化《禮記》中就有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諧大同社會是當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源泉。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實現人人平等的社會;公正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 “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平處于公,公出于道”、“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則蘊含著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內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愛國,就是熱愛祖國,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當今愛國精神的文化基礎。誠信,在中國傳統化中歷來受到世人的青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中蘊含著誠信精神是營造良好誠信風尚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的同時,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改革和發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凝聚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是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基礎。具體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憂國”等孕育著深刻的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思想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蘊含著不屈不撓的改革發展精神, “因材施教”、“審時度勢”、“與日俱新”則包含著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這些深刻的優良傳統文化構成了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的思想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的思想基礎,同時,也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在新時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相輔相成,緊密聯系。不僅與中華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中國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協調。為人民群眾進行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判斷行為得失,規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中自強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內涵。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的繼承和發揚。同時,個人價值準則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愛的內容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愛祖國、守誠信、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礎。拋棄傳統,丟棄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脈。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中國文化是我國當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涵,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繼承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創新發展,發展具有時代鮮明特色的文化價值理念。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時,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從中汲取其豐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繼承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時俱進,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意義
1、對于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
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源遠流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對于繼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內容極為豐富。熱愛祖國,矢志不渝;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維護統一,反對分裂;同仇敵愾,抗御外侮都是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千百年來,融入民族意識中的愛國主義傳統成為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是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始終凝聚著中華各族兒女的共同心愿,引領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在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時,愛國主義也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力量源泉,愛國主義精神為個人實現人生價值提發展舞臺和指明方向。
2、對于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關鍵字:少數民族地區;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1 課程資源的開發背景
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之所以沒有規定具體教學內容,而是以課程目標統領內容,一方面是因為全國各地差異很大,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千差萬別,不可能統一要求;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可以為體育教師建立一個發展、創新和展示的舞臺。強調“目標統領內容”,意思是只要達到課程所要求的標準,我們可以根據各地各校的實際資源情況來選擇內容。白族打跳是在云南省大理州白族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健身舞,是白族同胞在婚慶和休閑時間進行健身和娛樂最受歡迎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是最有白族特色和白族風情的白族傳統體育,屬于白族歷史寶庫中的精神文明財富。
2 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
廣泛開展白族打跳活動,是白族群眾強身健體和弘揚白族優秀文化的一項特殊需要,是在體育教學工作中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實際舉措,對白族和白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直接影響,對西部大開發和白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如何拯救和弘揚這項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呢?把白族打跳作為一種新的課程資源引入學校體育教學,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既繼承和發揚白族民族傳統文化,又能保護白族民間傳統體育的發展。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理州是目前我國白族最大的體育運動的重要群體。白族打跳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獨具大理地方特色。它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在大理州廣袤的大地上,由白族人民在不斷與大自然抗爭和勞動生產過程中發展演化而來,它承載了白族人民厚重的民族傳統文化,是白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的方式,但是在當前競技體育全球化大潮的沖擊下,很多類似白族打跳這樣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舉步維艱,很多像白族打跳這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瀕臨失傳,近幾年,有很多專家學者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峻性,提出要加強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3 白族民間打跳特點分析
白族打跳動作數量很多,筆者目前收集整理的已有40多個動作,這就為目前的全民大眾健身和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了很多豐富的素材。目前白族打跳在云龍縣部分中小學相繼推廣,在實踐操作上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的規律可循,可是卻沒有比較好的理論依據來支撐它,尤其教師在實踐層次上的指導力度不夠,怎樣才讓有效教學的理念實踐化和本土化,如何將教師教學行為合理分解,并進一步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去,在微觀層面做持久性、群體性研究,提高了教師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讓學生受益。
3.1白族打跳離不開白族傳統文化這個母體,由于受到地域環境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白族人們所形成的固定的生產方式世代相傳,表現出明顯的傳統性。
3.2 白族打跳受到白族人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有它特殊的地域性,是極其適應云南地域特性的。云南的地域廣闊少數民族眾多,受各種地域環境的影響而形成了像白族打跳這樣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些在云南大地上土生土長的體育活動,已經根據云南的各種特殊地理環境而變遷,比其它的一些體育項目更具有優勢,也能很容易進入云南省的學校體育教學中來。
4 民間打跳在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4.1 白族打跳的另一個特點是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甚至不需要器材,規則簡單易行,沒有特殊的場地與器材的要求,也容易改編成教材。白族打跳不像其他民族的打跳,它是沒有音樂伴奏,參與者常是圍繞篝火踏足起舞,只是用呼號聲來協調舞步。所有這些特點正好符合云南山區經濟整體不發達,山多地廣投入的體育教育經費有限,有很多山區中小學嚴重缺乏現代體育設施和器材,白族打跳可以因其自身的特點,在云南山區學校蓬勃發展。
4.2 白族打跳有很強的觀賞性,白族打跳活動的產生都與白族人民的宗教文化和風俗習慣是息息相關的,不論是從體育的思想內涵或者是表現形式上白族打跳都給我們呈現了顯著的民族風格。白族打跳的動作,更多來源于生產生活、娛樂和禮教活動之中,并長時間流傳于民間具有獨特的鍛煉價值和教育作用,在節慶日或者是廣場健身中隨處可見,群眾參與面廣。白族打跳群眾基礎深厚,適宜各年齡階段的人群,從小孩子到老年人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參與到白族打跳中來,像這樣的健身項目,很容易引入到學校體育教學之中。
4.3白族打跳也具有現代競技體育活動的特點,例如打跳動作“老鷹展翅”要求舞者前進兩步后急轉掄臂接著又轉身繼續前進,要求動作幅度要大,動作節奏快,參與者在愉悅身心同時還要承受一定的運動強度,同時還能促進人體體能、提高人體體質,就說明白族打跳具有健身性。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群眾性和傳統性等特點,只是白族打跳特點的一些側面,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從這些側面看出白族打跳進入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順勢加強引導,盡快將白族打跳引入中小學學校體育教學中來。
總之,通過教學實驗驗證白族打跳受學生喜愛,白族打跳具備推廣的條件和價值,白族打跳能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起到鍛煉效果,尤其是對白族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起到很好地作用。并通過這次的教學實驗為在其他地區甚至是全省其他民族傳統體育如何進入學校體育教學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因素,得出白族打跳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適合在中學學校體育中開展,應大力推廣。
黃建芬 (1981--),女,云南麗江人,碩士研究生,體育教育專業,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參考文獻:
[1]中華舞蹈志?云南卷[ Z]. 上海: 學林出版社, 2007
[2]喻良琪. 論白族舞蹈[M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而全球化浪潮也使得占主導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將他們的價值觀、意識形態以及生活方式等大量地傳輸到世界各地,進而對各民族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強烈沖擊。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其自身建設,使之適應全球化時代要求,更好的促M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優良。而傳統文化對于凝聚和團結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為基本出發點。以其他文化作為補充的多元文化結構,也是古往今來中國大地上,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相對于現代而言的一切文化成果,而繼承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對于構建中華民族的現代精神又具有重要意義。
指出,優秀的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以及道德理念等。既可以啟迪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也可以啟示治國理政。加強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更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對策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的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甚至使其面臨嚴峻挑戰。不僅如此。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疏忽了精神領域的完善,使得傳統文化失去了它在社會中的巨大整合功能。與現代生活之間產生了分離,使原來的倫理價值以及規范體系與現代社會生活顯示出越來越多的不適應,造成當今社會不少人價值觀的偏離以及道德的缺失:多少人還記得“舍我其誰”的歷史使命感?多少人還記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執著精神?多少人記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節儉精神?多少人還記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真心真情?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將祖國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基礎性資源,構建中華民族的現代精神。
優秀傳統文化有其固有的獨特性。既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主體性、延續至今的連續性、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以及與時俱進的時代性。這就要求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揚棄地繼承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既要汲取其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內涵,又要認真分析、綜合思量,將其創造性地轉化和發展。
首先,要充分重視對廣大青少年以及高校學生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當下,很多年輕人信仰迷茫、道德缺失、價值觀扭曲、誠信意識淡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差、道德精神默然,這就需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優秀歷史和思想文化精髓。將其融入到時代價值中,堅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有能力抵御多元文化中不良成分的沖擊。要以青年人的“中國夢”為紐帶。加強優秀傳統文化與院校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進一步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青年人的道德修養;加強例如圖書館、校史館、檔案館等教育平臺的建設工作,發揮好其文化育人的功能;還可以以名人講堂、講座、演講等各種形式,邀請文化名家進入校園,進入課堂,更好的宣傳傳統文化,培養青年人的民族憂患意識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其次,就是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創新轉化發展。既要保留其合理內核。又要借鑒和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使傳統文化更好地與多元文化相融合。保持強大的活力,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當下倡導的時代精神,為我國當前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利用好歷史名人故居、博物館及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名勝古跡等一切社會文化資源,作為古今中外文化傳
承發展的教育紐帶,做到古今結合。相得益彰。
關鍵詞:傳統武術養生 養生文化 民族傳統體育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5(c)-0206-02
高等學校是傳承文化的陣地,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受到了必要的重視而進入了高校體育課堂,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引入武術教學,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在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當前我國高校武術養生課卻沒能在高等學府中大放異彩,曾一度受寵的國粹受到了冷落,而舶來的跆拳道、空手道卻成為大學生追逐的一種時尚。武術養生課擁有者自身固有的優勢,高等學校開設武術養生課勢在必行[1]。體育健身正逐漸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的方式,也是當代大學生追求的時尚。根據國家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指出的“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強身健體活動,重視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積極開展體育科學研究工作”的精神,讓學生學習掌握中華民族傳統的健身、養生手段,提高自我的保健意識,了解養生機理。因此,在高等學校開武術養生課,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 在高等學校開設武術養生課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傳統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審美觀、心理模式、人生觀、宇宙觀等,在傳統養生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國傳統養生體育的思想理論和健身養生實踐被一代代地流傳下來,特有的東方文化已經日益被世界各國人民所認識和喜愛,作為高等學校學生,更應該繼承和弘揚傳統養生中的精神,為振興中華,為健康和延年益壽服務。
1.2 內外兼修,和諧統一的民族風格及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養生既究形體規范,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大特色。武術養生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相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地、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練拳、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選擇合適的項目來進行鍛煉,這都十分有利于傳統養生的普及和開展。人們通過鍛煉,可以提高防病能力,增強體質,增進健康。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具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養生中的“動以養生”、“靜能抑躁”、“心要常凝”、“形要小勞”等保健養生觀點,體現了動靜結合、練養相兼等全面養生的思想。傳統的保健養生理論、思想、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強身健體,具有增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1.3 培養優良品德,構建和諧校園
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把“涵養道德”作為參加傳統養生鍛煉成敗的關鍵。“練武先習德”、“未曾習武先習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傳統文化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教武的先決條件。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應有的道德品質,強調習武要“仁愛”、“守禮”、“信義”、“謙讓”,講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寬厚、包容,以求人際和諧。而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的武術養生,一向重禮儀,講道德,尚武崇德,強調練武與修身的統一,使尚武崇德相輔相成。“尚武”能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崇德”能培養厚德載物的氣度。因此,作為培養高等人才的高等學校,傳統武術可以大大豐富德育教育的內容,使得廣泛的大學生在參與武術養生課中得到教育,逐步形成科學文明的學習生活方式,增強體質,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為構建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特殊貢獻。體現了武術養生對自身品德的培養和鍛煉,有利于育人育德。
1.4 有利于自我鍛煉,培養熱愛養生,堅持養生保健的健康觀念
在傳統武術養生課程中,其動作包含著屈伸、回環、平衡、跳躍、翻騰、跌撲等,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系統地進行傳統武術訓練,對人體速度、力量、靈巧,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人體各部位“一動無有不動”,幾乎都參加運動,使人體身心都得到全面鍛煉。實踐證明,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精神.傳統武術養生講究調息行氣和意念活動,對調節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健體強身十分有益。參加傳統武術養生是靠自己親身去實踐去體驗和體會,悟其內在的意蘊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在不知不覺中,探索武術養生帶給我們的精神愉悅和身心鍛煉,充分將“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貫徹到我們的生活中。
1.5 拓寬高等學校體育發展領域,推動傳統文化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世代相傳,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武術養生在高校體育中的發展能夠有效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同時,以地域性為特征的武術養生健身活動會逐漸成為推進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傳統武術養生之所以與高校體育教學相結合,其目的就在于使學生強身健體的同時,繁榮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高校武術養生活動面向的是以后走向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大學生,把傳統武術養生思想溶于學生日常的體育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到其精華,就會為傳統武術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領域。因此,不斷開辟高校武術養生活動的發展領域,對傳統武術養生進行創新,是傳統武術養生不斷發展和繁榮的重要途徑。
2 結語
綜上所述,五千年華夏文明所培育起來的傳統武術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瑰寶。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深厚的哲學健康理念。以及全身心健身及育人功能是其它體育項目所無法比擬的。高校是培養高等人才的搖籃,也是優秀文化的傳承基地,理應有武術養生課的一席之地。武術養生課程在高校中發展,不僅可以豐富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之內容,有效激活高校體育健康教學,而且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保證傳統養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溫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2] 邱丕相.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學校出版社,2008.
[3] 李旺華.武術與養生[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4] 李文勇,馬愛民.中華養生文化與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科學化[J].搏擊·武術科學,2007.
[5] 常繼齋,張云龍.民間傳統武術在普通高校推廣的可行性研究[J].運動,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