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經濟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經濟;社會;發展;云南;少數民族;社區;直苴村
中圖分類號: F127.8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9.017
Situation and Cause of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Communiti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Yunnan Province
LI Tian-xi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communiti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was the forefro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region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Situation and cause of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cology,ethnology with reference to Zhiju villag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communiti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munity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t on the base of large cos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ecology was unsustainable, 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and basic data for the building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community,and explored the related theory giving service to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perfect harmony.
Key words: economy; society; development; Yunnan provinc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ommunity; Zhiju village
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中心內容 [1-5]。沒有經濟發展就沒有可持續發展,把發展放在首位,通過發展達成可持續性,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最重要的[6]。云南山區少數民族社區可持續發展,是云南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云南區域性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的前沿性課題。本研究為云南山區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區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數據,同時進行相關的理論探索,為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1 研究區域概況
研究區為楚雄州永仁縣中和鄉的直苴村。永仁縣地處滇中北部(101°14′~101°49′E、25°51′~26°30′N),總面積2 189 km2,其中山區占97%,東南距省城昆明262 km,南距州府鹿城鎮208 km [7]。2001年末,全縣總人口10.2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55.64%,永仁縣是楚雄州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山區小縣[8]。
直苴村位于永仁縣城西南部,距縣城75 km,距鄉政府所在地17 km,全村轄國土面積88.84 km2,海拔1 800 ~2 861 m,坡度25°以上的部分占區域總面積的65.81%。區域內≥10 ℃的年積溫僅為2 859.7 ℃,年平均溫度12.4 ℃,屬溫涼性氣候類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直苴村通過一條鄉村公路和外界相通,但雨季不能保證道路暢通。該村是以彝族聚居的高寒特困山區村,分23個社(村民小組),彝族占總人口的97%。2001年全村人口2 825人,約3/4的人沒接受過學校教育。2001年人均占有糧食210 kg,人均所得438元。
2 研究方法
采用生態學和民族學等多學科研究的方法,以人類生態學研究為主要手段。為盡可能避開其他因素的干擾,考慮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刀耕火種農業的逐漸消失以及2002年該村開始了生態移民等,人口規模和人均資源等變化較大,所以選取1991年到2001年這個時段進行研究。
3 結果與分析
3.1 人 口
3.1.1 人口數量 1991—2001年,區域人口從2 848人減少到2 825人,主要是實行計劃生育的結果。人們的健康狀況良好,人均預期壽命達65.81歲。
3.1.2 勞動力資源 在云南山區少數民族社區,由于山高坡陡,勞動力成為影響社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區1991年不足勞動年齡參加勞動的人數和超過勞動年齡參加勞動的人數分別為59人和109人,扣除勞動年齡內上學的學生70人和勞動年齡內喪失勞動能力的57人后,實有勞動力人數比勞動年齡內人數多出41人(表1),占總人口數量的1.44%,保證了社區充足的勞動力資源。調查表明,從事農林牧業的1 709人中1 200人從事農業,508人從事牧業,1人從事林業,13人從事零售及餐飲業,26人從事其他行業。這說明社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非常低,大部分勞動力集中在第一產業,還需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調查發現,全村23個社沒有出現因為勞動力不足而影響生產的現象[9]。社區勞動力的性別構成合理,全村男、女勞動力數量之比為1.04∶1。各社勞動力的性別構成基本相似,都處于健康的狀態,對社區生產和生活的健康發展非常有利。
2001年和1991年相比,全村無論是實有勞動力還是勞動年齡內人數都在增加。參加勞動的非勞動年齡內人數增加到了299人,占總人口數量的10.58%。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比例從1991年的97.77%下降到了92.79%。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和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的比例從1991年的0.023上升到了0.078,正朝著有利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發展。勞動力產業分布格局的變化是區域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調查發現[9],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全村23個社都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只是程度不同。但23個社的勞動力性別構成都處于比較差的狀態,全村男、女勞動力數量之比達1.92∶1,這對于社區生產和生活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這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和末期才逐漸形成的,有其深層次的社會經濟根源,是城市與山區農村社區之間社會發展的巨大勢差所導致的。勞動力的性別構成維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對于社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2 生產條件
1991年直苴村人均耕地面積0.071 hm2,其中水田0.023 hm2,旱地0.048 hm2(表2)。全村137.53 hm2旱地中,水澆地17.67 hm2,輪歇地52.8 hm2。調查表明,人均水田、水澆地和輪歇地以及人均旱地面積在各社間的分布都不均衡,這是直苴村23個社發展現狀出現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9]。2001年和1991年相比,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到0.069 hm2,其中水田0.024 hm2,旱地0.045 hm2,離直苴村委會較遠的4個社依然沒有水田。十年來,直苴村還沒有水庫,水田中沒有雷響田和輪歇地,人均水澆地面積增加到0.015 hm2,這說明社區的生產條件在不斷改善。但十年來,全村耕地總面積在減少,各社間人均耕地面積仍然不均衡,糧食生產要實現長期的穩定發展還很困難。
3.3 生產狀況
3.3.1 種植業生產狀況 如表3所示,研究區1991年夏收糧食以小麥和雜糧為主,平均單產產量分別為3.33,4 kg·hm-2。秋收糧食以水稻、玉米和馬鈴薯為主,平均單產產量分別為18.93,6.36,
4 kg·hm-2。經濟作物套種了向日葵,還有0.87 hm-2土煙,土煙總產量850 kg。其他農作物就只有一點蔬菜。可見,農作物的種類主要集中在糧食作物上,經濟作物幾乎沒有,而主要糧食作物的單產產量非常低。這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社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困難重重。
2001年,夏收糧食以大麥和蠶豆為主,平均單產產量分別為4.87,4.75 kg·hm-2。秋收糧食仍以水稻、玉米和馬鈴薯為主,平均單產產量分別為21.89,15.56,10.14 kg·hm-2。沒有種植經濟作物,農作物品種單一的格局十年來并未改變。但由于作物品種的改變和生產技術的改進,農作物的單產產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區域內的糧食生產出現了持續發展的態勢。但23個社之間差異的格局并未改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依然存在。
3.3.2 畜牧業生產狀況 直苴村1991年畜牧業以飼養黑山羊、黃牛和生豬為主(表4)。黑山羊和生豬是人們肉食的主要來源;牛作為耕牛,是農家肥的來源之一;騾和驢是運輸工具,用來馱運燒柴、肥料和木料等。調查表明,出欄的家畜,447頭生豬中426頭是自己食用,其余出售;10頭牛中5頭是自己食用,其余出售;251頭羊全部是自己食用。存欄的豬、牛、羊、騾、驢的比例為3.78∶3.52∶18.23∶1.00∶1.28,人均占有生豬、牛、羊、騾、驢等分別為0.29,0.27,1.4,0.077,0.098頭。人均年出欄生豬、牛、羊等分別為0.157,0.004,0.088頭。1991年全村出售和自食用的家禽579只,人均0.2只。人們的肉食供應量并不充足。考慮到社區人均耕地面積少,而買騾(當時的價格:一頭騾子一般要1 500~3 000元)和養騾的成本都比較大(一頭成年騾子一年幾乎要消耗一個成年人一年的口糧),增加了種植業的負擔,糧食在人畜之間進行再次分配后,人均占有糧食更少了。如果把糧食投入到豬和羊的養殖中,或飼養家禽,更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研究表明,23個社之間的差異在畜牧業生產上依然存在。由于社區畜牧業生產水平非常低,結構不合理,大大增加了畜牧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畜牧業生產的效益,不利于社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2001年和1991年相比,畜牧業品種構成及其功能沒有改變。除了驢之外,生豬、牛、羊和騾的存、出欄數都比1991年劇增,增幅最大的是騾,存欄數增加到663頭,是1991年的3.03倍,而驢的存欄數從1991年的280頭減少到115頭。家禽的數量也在劇增,出欄數達到5 397只,人均1.91只;存欄數達到了7 580只,人均2.68只。這說明十年來全村畜牧業生產有了快速的發展,但十年來,23個社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發展以及畜牧業內部各組分之間的發展依然不協調。驢的數量減少了,但騾的數量還在劇增,調查發現,人們花費很多錢買騾的原因主要是用騾馱運木料到山外去賣,相信騾吃掉的口糧騾能掙回來,村子里的騾多了,山上的云南松少了。人們還在以巨大的社會成本、經濟成本和生態成本為代價來換取目前經濟的快速發展,忽略了對自身的管理和約束,無暇顧及自然和社會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9]。
3.4 收入狀況
全村1991年經濟總收入中(表5),種植業收入占47.15%;林業收入占6.73%;燒柴收入占林業收入的42.01%。可見,賣燒柴是當時人們很普遍的一種增加收入的方式。畜牧業收入占26.83%;其他收入占19.29%。經濟純收入為總收入的71.12%,全村人均純收入129元;農民所得總額為總收入的65.31%,全村人均所得119元。糧食分配總量622 457 kg,其中,當年生產糧食539 940 kg,占糧食分配總量的86.74%,人均189 kg;農民所得糧食433 223 kg,全村人均占有糧食151 kg。人們的收入水平非常低,無法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因此全村人吃國家返銷糧達81 815 kg,人均28.73 kg。
2001年,在全村經濟總收入中,種植業收入占42.62%;林業收入占11.00%;畜牧業收入占40.32%;其他收入占6.06%。與1991年相比,林業收入和畜牧業收入的比例在不斷增加。經濟純收入為總收入的63.84%,全村人均純收入460.55元;農民所得總額為總收入的60.79%,全村人均所得438元。糧食分配總量836 300 kg,全為當年生產的糧食,人均296 kg;農民所得糧食593 779 kg,全村人均占有糧食210 kg。人們的收入水平比1991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溫飽問題還未從根本上解決,各個社之間收入上的差異還依然存在。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直苴村及各社十年來生產狀況的研究,發現社區生產方式仍然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傳統的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農作物品種和家畜品種構成單一,缺乏高產優質品種。調查發現,雖然通過薄膜育秧、地膜包谷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和引種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等新品種,使糧食單產產量大幅度提高[9]。但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和長期刀耕火種農業生產方式下養成的粗放地經營和管理農業生產的習慣,使人們忽略了種植業和畜牧業內部結構的科學性、協調性以及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協調性問題,導致了區域內勞動力資源在行業間的分布格局不合理、區域內產業分布格局不科學、區域內生產成本巨大、人們的收入水平極低,導致了該村各社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異,最終導致了區域的不可持續發展[9-10]。總之,社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在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經濟成本和生態成本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不可持續的。
調查發現,研究區是眾多云南山地民族社區的代表,對研究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及其成因的分析具有普遍意義,研究為云南山區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區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數據,為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致謝:感謝楚雄州永仁縣縣委、政府、中和鄉鄉黨委、政府、直苴村委會對整個調研工作的支持及提供有關的資料和數據。對云南大學葉輝教授、楊樹華教授給予的指導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李欣廣.可持續區域經濟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2] 林卿,高繼紅,于琳,等.可持續農業經濟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3] (日)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 洪銀興.可持續發展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 楊文進. 經濟可持續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6] 李金華.中國可持續發展核算體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7] 云南省永仁縣志編纂委員會. 永仁縣志[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38-39.
[8] 永仁縣地方志辦公室. 永仁年鑒[M]. 楚雄: 楚雄日報社, 2002:47.
一、網絡環境下會計主體假設研究現狀與評價
互聯網的運用使得電子商務和網絡公司十分普及。網絡公司是一個虛擬公司。它沒有固定的形態,也沒有確定的空間范圍,只是一種臨時結盟體。它可以由整合、重組各獨立公司中密切聯系的業務而形成,也可以根據市場變化或業務發展不斷調整結盟體的成員公司,甚至經常解散或重新構建。網絡經濟的出現動搖了會計假設的合理性,據此有的學者提出用多重權益主體理論重新界定會計主體,認為會計主體是多重的權益主體,包括:債權人權益(銀行、商品及勞務供應商)、職工權益、政府權益、投資人權益;對會計假設進行創新,用“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取代現有的會計主體;用相對會計主體假設代替傳統會計實體假設等。
用“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取代現有的會計主體,但“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難以涵蓋非贏利組織會計主體;“用相對會計主體假設代替傳統會計實體假設”,這樣的會計主體概念并未突破傳統會計主體假設的內含;用多重權益主體理論重新界定會計主體,同樣也未突破傳統會計主體假設的內涵。
多會計主體問題并不是在IT環境下才產生的,也不是IT環境下獨有的會計問題。在IT時代尚未到來之前;多會計主體問題就已經存在了。會計主體的含義決定了會計主體在空間上的極度伸縮性,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個法人實體,也可以是若干個或很多個法人實體。實際上,多個會計主體的集合仍是一個擴大了的會計主體。在IT環境下,雖有多會計主體的運用,但多會計主體實質上是眾多會計子主體的集合,仍可以視為一個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單位。會計主體假設是指會計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個特定企業的經營活動,而不包括企業的投資人或企業其他的經營活動。會計主體假設的重要意義在于界定了權益的范圍,規定了會計核算的空間。雖然網絡公司是虛擬公司,但嚴格來說,會計主體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會計個體。會計主體應具備兩個特性:有自己的經營目標和自主支配的經濟資源,并能獨立做出決策;對自己所控制的經濟資源及其經濟行為承擔責任。虛擬公司圍繞著自己的經營目標,對各個組成方進行統籌規劃、任務分配和資源配置,并在期末進行收益分配和責任分擔。它是一個整體,對外需對其行為承擔責任,對內需進行經營規劃。虛擬公司有自己的經營目標和獨立支配的經濟資源,需對其控制的經濟資源和經濟行為承擔責任。因此,它完全具備會計主體的兩個特征,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會計主體。
由此可見,會計主體的內涵并未因虛擬企業的出現而改變,改變的只是會計主體的形式而已。不能因為會計主體的形成和消失方式發生改變而取消現行的會計主體假設。在網絡時代,會計核算的對象仍將是一個特定的主體,會計信息依然要以這一特定主體客觀發生的經濟活動為惟一依據。
二、網絡環境下持續經營假設研究現狀與評價
在IT環境下,網絡公司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打破聯合公司間的時間間隔,屬于臨時性結盟且分合迅速,其目的是為了利用變化多端的種種市場機會。網絡公司的組合可以是雙方,也可以是多方;各個獨立企業可以在網絡公司開展業務前組合,也可以在開展業務過程中根據需要進行組合;可以在完成一項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視情況繼續維持這種組合關系。企業合并、重組、破產、解散的情況屢見不鮮,持續經營假設有時就不再適用。據此,一些學者提出用“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從開始組建到實現其經營目標為止為其存續期間”概念來替代現有的持續經營假設,或變持續經營假設為破產清算假設。這些觀點就有探討的必要。因為,持續經營假設設定會計主體是一個“健康肌體”,會計核算就要以企業持續的正常的經營活動為前提,這樣,企業才能夠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現有的資產,按過去和現實承諾的條件去清償各種債務。從表面上看,持續經營是要解決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有多長的問題,實際上它主要是要解決資本性支出的攤銷期限有多長的問題,從而相應解決會計期間的損益確認問題。這實質上是一個企業經濟利益在相關時期如何在各社會經濟利益集團之間分配的問題。這里既涉及投資人的利益,又涉及國家的稅收問題,網上公司也好,虛擬企業也好,都要同其他企業一樣受到國家相關法律的規范。用“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從開始組建到實現其經營目標為止為其存續期間”概念來替代現有的持續經營假設,將破壞不同經濟利益體的相互制衡的均勢,是不能為不同的經濟利益體所共同接受的。
此外,持續經營是對企業經營過程的描述,是一個無限的時間段概念,而破產清算是對某一時刻企業經營狀況的描述,意味著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終止。虛擬企業雖然也要在企業契約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設立的目的是為了生存和發展,并不是為了破產,破產清算只是例外情況。更何況虛擬企業也是為了實現一定目的而聯合組成的,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虛擬企業與實體企業本質上并無多大區別,虛擬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遵循持續經營假設,這有利于實施自身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因此在IT環境下持續經營假設是必須遵循的。
三、網絡環境下會計分期假設研究現狀評價
在網絡時代,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以及網絡迅速的傳輸功能,克服了會計數據搜集和處理的障礙,以往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做出來的報表在瞬間即可形成,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線查閱財務會計信息,會計分期已失去意義。此外,虛擬企業經營活動的短暫性,使公歷年度的會計分期不再適合,需以交易或假設取而代之。據此有的學者提出用“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從開始組建到實現其經營目標為止為其存續期間”概念來替代現有的持續經營假設;也有的學者認為,在IT環境下,傳統的會計理論體系將受到強烈的沖擊,會計假設可延伸到多個主體,不等距會計期間。
對此,應該知道會計分期假設的意義,一是及時提供會計信息,二是保證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從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角度而言,會計信息的質量比會計信息的時效性更有意義。計算機和網絡的出現,為加快會計信息的加工和傳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學手段,但這種手段的使用應首先受制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需求。會計分期假設為會計信息的可比和可用提供了保證。隨著會計信息加工速度的加快和加工成本的降低,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及時性需求,有可能縮短現有的會計分期,加大一定時期(如一年)的會計分期數量,但縮短現有的會計分期并不等于取消會計分期假設,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是任何會計環境不能回避的。因此,即使在IT環境下,會計分期假設也是不會動搖的。
在IT環境下,也不能用不等距會計期間來替代現有的會計分期假設,現代會計分期假設仍是IT環境下不能違反的會計假設之一。這是因為,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永恒特征之一,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是保證會計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之一。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既包括信息內容和信息處理方式的可比性,又包括信息所對應時期長短的可比性,這二者若缺少任何一面,會計信息都將失去可比性,從而失去有用性。如用不等距會計期間取代現行會計分期假設,將使持續經營條件下的會計信息失去信息所對應時期長短的可比性,從而產生嚴重的后果。另外,在IT環境下,國家機器的有效運轉照樣有賴于財政稅收的穩定,而財政稅收穩定的前提之一是均衡地獲取財政稅收,這就要求均衡地計量企業的應稅收益,要求企業在均衡的時期里提供會計信息。從國家權力和法律層面上講,在IT環境下也不允許不遵守現行會計分期假設。
四、網絡環境下貨幣計量假設研究現狀與評價
在網絡經濟時代,國際互聯網的發展,使資金在企業、銀行、國家間高速運轉,資本市場交易活躍,這加劇了貨幣需求的不穩定性,沖擊了幣值穩定假設。IT環境下,由于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同貨幣之間的交易尤其是通過互聯網進行跨國交易也變得非常容易,既可以用多種貨幣計量,也可以用統一的電子貨幣作為會計計量尺度。
對幣值穩定的挑戰并不是對貨幣計量的否定。貨幣計量是會計計量在不同計量方式中所作的歷史選擇,是最合適的計量方式。對幣值穩定的挑戰,是要改變貨幣計量的屬性,這同改變貨幣計量尺度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是對貨幣計量假設的否定。在通貨膨脹條件下,人們用一般物價水準或現行成本這兩個計量屬性中的一個來替代歷史成本這個計量屬性,但并沒有改變貨幣計量尺度,也即沒有改變貨幣計量假設。因為一般物價水準或現行成本,都是貨幣計量范疇的內容。
【關鍵詞】社會保險 經辦服務體系 現狀 問題 改革策略
一、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現狀概述
社會保險服務體系作為保障民生的推動器,在我國的起步較晚,雖經我國政府和國內學者的多方面推動,已經逐步進入正軌,但是與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險體系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我國社會現象服務體系實際提供服務時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人民對于社會保險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在此環境中我們不能僅注重社會保險制度體系的建立健全,而忽視了對社會保險服務體系的建設,因為社會保險服務體系是社會保險的經辦主體,其體系建設關乎社會保險的服務質量與效率。
二、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1.人均服務工作負荷較大,服務環境復雜
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所以相比較而言,我國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的工作量較大,人均服務負荷較高。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人口基數大造成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的復雜性提升,對服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要求隨之提升,而目前我國對于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的人員編制考核還不慎完善,導致經辦服務人員組成駁雜不一,在復雜的工作環境和高負荷的工作壓力之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質量難以保障,會影響到我國社會保險的設置初衷的實現,不利于穩定民生。
2.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機構設置不合理
我國社會保險的經辦服務體系建設在整體上來看服務能力可以達到預期要求,但是實際卻不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對地區經辦服務群體的需求考慮不科學,導致部分地區服務人員配置較少,但是工作負荷較高,嚴重影響到社會保險的服務質量,而部分地區的服務人員配置較多,但是工作量卻沒有達到預期,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另一個原因是我國社會服務機構設置不合理,地區的服務機構的精細化設置應以地區經濟發展、受服務人口密集度和文化發展水平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但是實際工作中經辦服務機構的設置卻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和科學配置,對于精細化服務網點的科學設置更是少之又少。
3.信息化建設不足
對于社會保險的信息化溝通已經成為我國相關崗位管理人員的老生常談,各個險種之間的數據交流較為困難,導致相關從業人員為獲取其他險種信息需要通過人力查詢和電話確認等方式進行核實,增加經辦服務的工作量,這種社會保險經辦模式在我國大多地區都實際存在,必須得到重視,并進行有效整合。另外前文提及,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從業人員的服務負荷較高,在計算機環境下,我們有條件利用我國普及的計算機技術,開辟網絡社會保險經辦服務,但是實際工作卻較難實施,一方面是社會保險相關數據安全性難以保障;另一方面我國在社會保險網上經辦服務的財政投入較低。
4.經辦服務人員編制問題
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人員編制存在嚴重的超編現象,其中包含公務員崗位、事業編制和社會公益崗位等等,但是實際服務質量和效率卻達不到預期效果。其中一方面原因是人員編制集中在管理層,基層崗位經辦人員較少,伴隨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進行,基層業務量加大,導致基層服務人員負荷加重,在人員編制不足的情況下聘用合同制和臨時服務人員進行服務,服務質量難以保障;另一方面,據調查在2012年我國經辦服務編制中,只有3%的服務人員擁有高級職稱,50%以上的人員不具備本科學歷,雖然在近幾年通過各種事業編制和公務員編制的報考學歷限制得到有效緩解,但是經辦人員的資質較低的問題還是實際存在的,不僅影響到社會保險服務的質量,甚至會拉低我國受服務群體對我國政府工作的社會評價。
三、完善我國經辦服務體系的策略
1.明確經辦機構職能
社會保險的經辦服務機構是提供社會保險服務的主體,也是我國構建服務型政府的有力表現形式,對于經辦機構的行政權力與服務義務應制度化確認,并對相關職能進行精細化管理。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僅要貫徹國家政策、管理社會保險基金,還要在向社會提供保險服務的角度增強投入,明確各崗位職責,落實崗位責任制度,通過明確責任的形式強化社會保險服務能力,提升我國政府服務質量,增強我國人民幸福度。
2.梳理經辦服務體系
完善我國社會保險的經辦服務體系要梳理好相關服務機構各級權限,明確各機構的服務范圍,落實垂直管理和集中管理。首先,要將社會保險服務體系深入到街道和鄉鎮,嚴肅級別分工,采用逐級負責制直接管理,保障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可以被廣大人民群眾所享受。其次是整合險種服務程序,最大化利用服務資源,對相同險種的服務程序進行簡化,將同一險種的申報、繳費等服務進行崗位集中,簡化服務流程。對不同群體的相同險種進行有機整合,特別是對城鎮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等養老保險的整合應努力推進,整合到同一機構進行管理不僅做到保險服務集中化,還可以有效節約社會保險人力資源。第三是嚴肅垂直管理,在當前環境下,部分省市難以達到垂直管理的客觀條件要求,但是必須著手進行調整,特別是對于基金管理等業務的垂直管理,權限要收到省級,通過省級垂直分配調度,保障社會保險資源的有效利用。
3.改革經辦服務模式
個人認為我國現在的計算機水平普及較為完善,在國家社會保險領域應更充分的予以利用,積極開發社會保險服務領域相關信息化管理服務體系,在社會保險服務的網點和機構設置相互鏈接的保險信息系統,以信息化保障社會經辦服務的效率,設置社會保險經辦服務信息化管理的部門權限和崗位責任,保障保險信息真實性和有效性,提升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的質量。其次是選擇性利用網絡環境,將部分可以依靠網絡進行的社會保險服務開發網上辦事系統,減少網點和機構中相關服務柜臺數量,開辟網絡社會保險的新體系。高度利用信息化不僅可以通過簡化辦事流程,提升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的效率、質量,還可以方便我國人民群眾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的監督,提升社會保險在公眾心中的認可程度。
4.強化基礎設施保障
社會保險的經辦服務除了專業化的推進,還要向全面化和基礎化進行推進,我國社會保險在近十余年中較為關注的上層設施的建設,對于資金的管控與分配掌握較完善,但是基層建設卻不慎合理,部分社會保險的受益群體享受社會保險服務較為困難,信息不流暢和審批過于復雜造成社會保險服務質量在部分地區較低。個人認為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的優化還要在基層建設中加大資本投入,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經濟發展狀態,綜合考慮服務群體數量和城鄉居民人數等多方面因素,精細化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網點的設置,區分服務對象的文化水平層次分布情況,適當調整網絡與柜臺服務的資本投入平衡,做到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的深入化。另外,對于基層經辦服務體系的經費問題要予以重視,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發展狀態,建立基層經辦管理服務體系的經費管理機制,合理分配經辦服務經費,保障基層服務的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王玉軍.信息化條件下社會保障經辦管理服務問題探究[C].2016第二屆今日財富論壇論文集,2016.
[2]鄭秉文.中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的現狀、問題及改革思路[J].中國人口科學,2013,(06).
太平洋島國主要位于南太平洋地區,分布于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之上,陸地總面積 55 萬平方公里,總人口 750 多萬,地處亞太的樞紐地帶,同時扼守著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戰略通道,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其在近代以來一直是世界大國爭霸海洋的重要場所之一。
二、太平洋島國的歷史發展狀況
1 殖民統治前的歷史
南太平洋島嶼上的人類活動歷史悠久,但在殖民入侵前,基本保持著原始的社會形態。發展程度落后,未形成農耕時代的文化、宗教和政治。
早在公元前 8000 年以前,新幾內亞高地就已經有人類居住。三、四千年前,薩摩亞、湯加、所羅門群島、基里巴斯等地居民發展到較高的社會水平,島上居民大部分為波利尼西亞人、美拉尼西亞人和巴布亞人等人種。在大約 3500 年前,一批來自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移民進入南太平洋群島,在隨后的五百年中,拉皮塔人散布于南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大約 3000 年前,美拉尼西亞人來到斐濟。在這一時期,湯加、薩摩亞、斐濟等地,有著大體相似的文化,因為他們來源于相同的祖先——波利尼西亞人。此后,湯加人和摩薩摩亞人孤立地朝前發展著;而斐濟則不同,各地移民相繼涌入,形成了今天斐濟人種多樣化的形態。人們進入南太平洋群島后,最初在一些島嶼的沿海以及近海島嶼定居下來,并從事一些貿易及采掘沿海資源的活動,如在海邊捕魚等。
隨著人口的增加,定居點沿海岸線擴散,并向內地擴展。于是農業開始在內地發展起來,并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并產生了沿海與內地之間的區別。在一些較大的島嶼上,如斐濟、薩摩亞等地,也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產生了原始的氏族,在同一祖先之下,分解擴大為若干個不同的部落,具有同一祖先的部落從血源上來說屬于同一譜系。在南太平洋島嶼上,有著許多分屬不同譜系的部落。島嶼部落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等級結構,但僅限于男性,分為從農奴到高級酋長六個等級。由于戰爭、內部分裂、移民及人口增減等原因,部落和氏族的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
到殖民入侵之前,南太平洋各島嶼形成了較為相似的村社結構。絕大多數人口分布于若干村落群當中,一個村落群有幾百人。村社經濟以初級的自給農業為主,村莊是經濟生活的自給自足的細胞,松散但級別不斷升高的政治聯合把這些細胞結合起來。村莊本身有時包括幾個分開的聚落單位,但他們仍保持著堅強的政治團結,村莊的生活格調受首領支配,組織嚴密而穩定。在村莊內,親屬關系是社會組織、居住關系和聚落形態的最重要依據。氏族是社會結構的支點,氏族土地是農業活動中的基本地域單位。不同的氏族和村莊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但從總的來說,是新石器時期的文化。該地區作為整體卻呈現不穩定狀態,主要表現在部落間經久不息的敵對和殘殺上。在歐洲人最初登上南太平洋島嶼時,他們看到島上各部落之間爭戰不斷,仇殺不斷,當地土著人在他們眼中是兇殘野蠻的“食人族”。早期的傳教士詹姆斯卡爾弗特(James Calvert)是這樣描述他們所見到的社會的:在這塊與世隔絕的海岸上,邪惡無節制地發展,帶來聞所未聞的騷動……,物質與精神的力量也只是為了培育各種罪惡,直到它侵蝕了每個人的靈魂,玷污每一個家庭,占據社會與政治體制的各個角落,就連宗教崇拜也成了極度恐怖的狂歡。許多美拉尼西亞血統的村莊奉行平等主義,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許多地方,土著人中至今仍存在強烈平等主義思想(至少在男性中是如此)。在這種社會中,社會成員較平等,酋長的權力也是有條件的,受到一定制約。
殖民前,各個島嶼孤立存在,人們受限于地勢阻隔、語言不通、部落仇恨,以及傳統的宗教信仰等,各自束縛在村莊或部落內,只有斐濟、湯加、所羅門群島等個別島嶼之間存在偶爾的交往。例如考古證明,斐濟與鄰近的波利尼西亞島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尤其是與湯加,在湯加與斐濟之間定期有小股移民往返;在1000 年前,湯加曾對斐濟進行過大規模的入侵,并對斐濟群島的東部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爭戰與仇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部落間的交往,但這種聯系是偶然的,稀少的。后來在這些島嶼上也出現了部落聯盟,但即使最大的部落聯盟也只占領了沿海的小塊土地和鄰近的幾個小島,而且這種聯盟十分不牢固。在南太平洋地區,也存在酋長部落,但很少有較統一的政治實體,邦國、王國等都沒有在此形成。
2 殖民統治的歷史
1521 年 3 月 6 日,西班牙航海家麥哲倫登上關島,太平洋島嶼的歷史從此進入了急劇變化的新時代。在 16 世紀剩余的時間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險家是在這一地區進行探險活動的主角,他們先后發現了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馬奎薩斯群島等,并據為己有。在 17 世紀初,荷蘭航海家經過幾次探險活動,發現了澳大利亞、新西蘭、湯加和斐濟的部分地區、復活島、薩摩亞等。隨后英、法、德的探險家紛至沓來,從 1788 年開始,英國殖民者大量涌入大洋洲,南太平洋島嶼漸漸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19 世紀下半葉,德、英、法等國瓜分了南太平洋群島,開始了對南太平洋島國長達兩個世紀的殖民統治。
馬克思曾經指出:“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他們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制度。”西方列強對南太平洋群島進行殖民統治的歷史,正是如此。他們在通過武力征服瘋狂屠殺當地土著人,掠奪資源、販賣奴隸的同時,利用傳教士傳播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價值觀念,摧毀當地土著人原有的宗教信仰,以鞏固其殖民統治的成果。西方列強對南太平洋地區的殖民統治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向本國領地派遣官員進行直接統治;另一種是間接統治,即通過當地的土著勢力來實施對殖民地的統治,其最大特點就是利用當地酋長來達到殖民統治的目的。不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是為了強行把自己的制度和文化移植于南太地區,從而將其納入西方的現代化進程。西方對南太島國地區的殖民統治,不僅將資本主義經濟的要素強行注入當地經濟社會,同時也給南太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打上了“西方文明”的政治烙印,這些殖民統治的遺產,在南太島國取得獨立后,仍然發揮了重要影響。
3 島國獨立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大洋洲人民中間引起了新的政治覺醒,促進了爭取自治和獨立的運動。二戰后,聯合國的催促加快了地區自治或獨立的步伐。這一趨勢在該地區的反映是不平衡的。1962 年 1 月 1 日,西薩摩亞取得獨立,成為第一個獲得獨立的太平洋島國。西薩摩亞的獨立對這一地區的非殖民化進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庫克群島 1965 年建立了完全的內部自治政府,與新西蘭政府保持自由的松散聯系。在瑙魯,盡管有英國的不情愿撤出和澳大利亞的反對,但是在其內部強大的民族主義以及國際社會的壓力下,這個太平洋最小的島國于 1968 年建立了獨立的共和國。70 年代是太平洋地區大規模的非殖民化時代。斐濟和湯加均于 1970 年割斷了與英帝國的聯系,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國家。1974 年,紐埃獲得了自治,并同新西蘭保持自由聯系。1975 年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1978 年,所羅門群島獨立。在非殖民化進程中,自身族群矛盾較多的吉爾伯特和艾利斯群島干脆一分為二,前者于 1979 年獨立,取名基里巴斯,后者于 1978 年獨立,命名為圖瓦盧。1980 年,英國在太平洋地區最后一塊殖民地——新赫布里底實現了非殖民化,改名為瓦努阿圖。至此,南太平洋地區的政治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但是,由于南太平洋地區的非殖民化運動起步較晚,且都是通過和平的手段實現的,所以,獲得自治的島嶼基本上都與原宗主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其依附的本質一如既往。從這個意義上看,太平洋島國并沒有實質性地登上國際舞臺,其處在國際政治舞臺邊緣地位的處境并沒有因為獨立而發生根本的改觀。
三、太平洋島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1 產業結構落后
太平洋島國大多屬于傳統的農業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大部分居民屬于農民,其中巴布亞新幾內亞農業人口占 83%,斐濟和西薩摩亞占 60%,瓦努阿圖占 80%,國民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的發展,農產品出口在外貿中占極其重要的位置。由于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經濟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單一,仍有許多島國至今依然實行自然經濟,處于欠發達狀態。島國取得獨立后開始大力發展經濟,并為此做出了多方努力,包括出臺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拓寬經濟發展渠道、尋求經濟多元化和發展多樣化等,這些舉措對于促進島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經濟發展的基礎的差異以及殖民統治時期融入資本主義體系經濟要素的程度不同,導致了島國之間發展的不平衡。
2 現代化進程仍處于開啟階段
20 世紀中后葉,各島國在取得獨立之后,開始了建立現代化的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的艱難探索。
在政治現代化方面。各島國現代政治構建的基礎,是西方殖民統治時由宗主國移植的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體制,這種移植使各島國跨越了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由尚處于原始落后的社會形態,直接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這對于各個島國來說無疑是歷史性的飛躍,但是這種移植來的政治制度,缺乏當地使其生根成長的根基和土壤,如何使其盡快本土化,減少殖民統治殘余的影響,是各島國獨立后推進政治現代化所遇到的首要問題。此外,影響南太島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還有:聯合國對島國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島國當地地緣政治和歷史傳統勢力的影響。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各島國間出現政治發展的多樣性,導致其缺乏一個統一的政治權威中心,是嚴重阻礙政治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原因。
經濟現代化方面。南太島國進行經濟建設、推進經濟現代化的進程,與推進政治現代化相比更加艱難。首先,它們面對的是殖民統治留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島國目前存在傳統經濟和現代經濟二元經濟形態)、經濟結構畸形(依賴單一產品或初級產品)的基礎;其次是科技落后、環境和人口問題;再次是影響其生存發展的氣象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羈絆,使其經濟現代化進程緩慢。 雖然各島國取得政治獨立后,走上了較獨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逐步擺脫了殖民統治的影響,建立了與其地區特色相適應的政治、經濟體制,推動政治民主和經濟現代化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整體而言,太平洋島國仍屬世界欠發達地區,其現代化程度仍處于艱難的起步階段。
3 太平洋島國發展的困境
太平洋島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鍵詞:中職教育;《經濟政治與社會》;德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029-01
中職院校《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是該院校的必修課程之一,也是該院校的核心課程之一,《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對中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的引導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對中職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的意義。這門課程是對哲學基本觀點的傳授,也包括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經濟與政治、文化建設的有關知識,它可以提高中職學生的政治素養、堅定中職學生的政治立場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的信念,提高中職學生辨析社會現象、主動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該課程雖然是作為德育的核心課程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實際教學中出現了與其核心地位不符的狀況,影響著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現狀
1、中職院校《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所承擔的德育滲透教育有限
(1)《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主要包含了三個部分的內容:經濟、政治、社會,其中經濟內容占據了整個教學任務的六個課時,政治內容占了五個課時,而社會內容僅僅有三個課時,因此,從這三部分內容的課時比例分配上來看,經濟內容占據了較大的比重,是該課程的重要講授內容,因此,它所花的課時、精力以及教師的投入都要相對其他兩部分內容多,同時,學生的學習重點和關注度都應該重點投放在經濟內容部分。但是根據實際教學顯示,在進行經濟內容授課的過程中,無論是課程的內容還是教師的傳授方式,對學生的德育滲透都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在教學中學生對某些經濟專有名詞的理解、對經濟現象的理解和分析、對經濟規律的認識成為了課堂主要的教學目標,雖然三維教學目標提出了明確的教學要求,但是該課程要通過經濟內容的講授來滲透德育目標往往被當成課堂的細枝末節來忽略了,造成了該課程德育滲透非常的有限。
(2)傳統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得教師的教學效果很難體現。即便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但是考慮到課時有限等條件限制,往往都無疾而終,最終以照本宣科了事。德育的教育不是幾節課就可以實現的,它是一個漫長的培育過程,雖然德育的教材已經改革了三年,但是德育的教學模式仍然無法得到創新和推廣,這也是德育滲透有限的重要原因。
2、《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發揮
該課程是中職院校較為核心的德育課程,在教材的編寫上提出了要貼近學生、職業以及社會的原則,這個原則在教學中也可以運用。由于該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沒能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了打擊,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而教師面對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講究采用傳統講授法。
3、《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涵蓋的內容教廣泛,但是教師對內容的取舍比較隨意
一方面廣泛的教學內容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有些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取舍會違背教學目標與教材要求,舍棄掉一些重要的知識點。當然,大多數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刪減是合理的,但是也有少部分教師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的刪減。
二、提高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效果的對策
1、教師應該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師需要根據該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設計出每一節課的德育目標,并且將這些目標細化
比如,在講授商品交換與消費課時,根據教學大綱的德育要求是要形成商品作為生產者生產物美價廉商品的正確的金錢觀。這種表述是正確的,但是學生不能夠透徹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細化為:金錢的本質和作用、中職學生使用金錢要發揮金錢的有效作用來保障自身的發展、金錢的來源要合法等。這種細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通俗地理解教學內容,實現德育的滲透。
2、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職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就業實踐是密切相關的,應該充分體現實踐性與實用性的特點。《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功能也應該進行轉變,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向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一,這就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并重視學生,該課程可以通過設計與經濟、政治有關的社會活動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已達到德育目標。
3、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取舍要得當,教學目標要明確
對教材中豐富內容的安排,教師應該在堅持教學大綱要求的原則下,靈活地處理和控制。尊重教材是第一位的,是教學的基礎。教材是廣大學生和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是專家經過精心的研究和篩選出來的具有珍貴價值的資料,如果教師憑借自身的喜好對教材做任意的刪減和取舍,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學校的教學要求以及教材的要求等條件,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取舍,使得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既能夠滿足學生實際發展的需要,也可以貼近實際生活、服務于社會發展的需要。
4、教師的教學觀念應該不斷更新
對于中職院校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而言,他們的教學觀念首先得益于培訓,其次是實踐。很多中職教師的德育課堂還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即使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和小組教學等形式,但都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并沒有觸及改革的核心。因此,中職教師需要從觀念上轉變《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文春云.反思中職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論》讀后感[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