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教育教學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5-0252-01
教學方法是指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方式、辦法、門路等等,它雖然屬于教學手段范疇,但是對于實現教學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哲學的兩大支柱就是認識論與方法論,認識論是關于人類認識的來源、發展過程,以及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的學說;方法論則是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學說。教學方法是方法論在教學實踐的具體運用。教學方法作為中俄學前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各自的教學目的,具有不可小視的作用。而對于中俄學前音樂教學教學方法的比較研究,不僅是中俄學前音樂教育比較研究中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可以為中俄學前音樂教育,提供理性思辨與教學實踐的雙重參照系。具體而言,中俄學前音樂教育教學方法的比較研究,可以分解為以下兩個理論層面。
一、兩國教學方法的相同點
在學前音樂教育中,中俄兩國在教學方法上有許多相同點,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親情關愛法。在人性化的21世紀,“以人為本”成為各國家、各領域的一個大主題。而在學前音樂教育中,特別需要人性關懷。因此,中俄兩國的學前音樂教育中,都共同采用了親情關愛法。教師把學前兒童當作自己的兒女或兄弟姐妹,與學生心貼心、手牽手,在親情中進行教學,把音樂教學作為師生情感溝通、心靈共振的過程。
(二)游戲娛樂法。音樂教育必須“寓教于樂”,即通過娛樂實現教學目的。尤其是學前兒童,更以游戲娛樂為天性。中俄學前音樂教育中,兩國都共同采用了游戲娛樂法。例如在鋼琴教學中,把“擊鼓傳花”的游戲改為“彈琴傳花”:讓一個孩子蒙上雙眼彈琴,其他孩子圍坐一圈傳花,鼓停花止,持花者算是勝利者,由他去彈琴,再繼續傳花,直到游戲終止。這樣就在游戲中完成了鋼琴教學任務,許多琴童就可能在快樂中成長起來。
(三)形象比喻法。學前音樂教學是一種素質教育,以兒童音樂能力的養成為核心。所以中俄兩國都共同采用形象比喻的教學方法,便于孩子們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更便于孩子們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例如可以把音樂旋律比喻成一群小姑娘圍成一個圓圈跳皮筋,把聲帶比喻成“簧片”,把人體共鳴腔體比喻成“音箱”,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四)示范教學法。示范是做出某種可供大家學習的榜樣,在學前音樂教育中,中俄兩國都共同采用示范教學法。其一是音樂資料示范,包括錄音、錄像資料,光盤、磁盤、電視、網絡等多媒體音樂資料,讓孩子們得到具象化的音樂形象;其二是教師示范,即由教師示范演唱或演奏,使孩子們可以仿效;其三是學生示范,即由孩子們互相示范,可以使他們感到親切,充分發揮孩子們學習音樂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兒童的積極性、能動性、自覺性、創造性。
二、兩國教學方法的不同點
在學前音樂教學中,中俄兩國在教學方法上也有許多不同點,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啟發誘導法上的差距。對于啟發誘導法的采用,我國的學前音樂教育比俄國的學前音樂教育有一定的差距。本來,啟發誘導法發源于中國古代的教育,最先由先秦時期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首創并采用。《論語·述而》說:“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宋代教育家朱熹注說:“啟,謂開其意;發,為達其辭。”《論語·子罕》又說:“夫子循循善誘人。”“善誘”即誘導,合在一起,便成為“啟發誘導法”。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素質教育中,均采用這種啟發誘導法,俄羅斯學前音樂教育中同樣如此。而我國的學前音樂教育,由于受到過去應試教育的影響,至今仍有“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影子。
(二)模擬教學法上的差距。模擬教學法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在俄羅斯學前音樂教育中已經廣泛應用,而在我國的學前音樂教育中,則尚屬于新生事物。
(三)實踐教學法上的差距。俄國的學前音樂教育,實踐教學法已普遍采用。而在我國,也屬于“肓區”。
一、當前初中音樂教學的問題
很多音樂教師不能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不能采取正確的方法認真對待。在這個基礎上,教學結構和目標也就無從談起,也不利于?W生素質的提高,對未來個人的發展也是一個阻礙。由于音樂課屬于副課,并且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以升學率作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一項長期任務,短期內難以完成,于是就忽視了音樂課程的重要性,要么課時安排少,要么干脆不開,使得音樂課形同虛設。如很多學校雖然有開設音樂課程,但經常被其他科目的教師以多種理由霸占,有的學校甚至直接取消這門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的講授,疏忽了學生的主體性,只是局限于教師傳統的“自導自演”方法,拘泥于提問、回答的方式,這種方式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缺少積極性,也使得音樂教師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另外,由于課程不受重視和課時較少,要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進行創新,僅憑教育者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做到的。與此同時,音樂無用論等思想又誤導了學生,導致其輕視音樂課程,對教師的教學熱情產生反作用。綜合以上因素,初中音樂教師更加拘泥于課本知識的單純講授,于是導致學生的音樂視野狹窄,知識面單薄。音樂課程的資源消耗較大,應該具有語音室等先進的設備,但多數學校因資金不足或者不予重視等原因難以配置,即使擁有配套的基礎設施,也處于長期鎖閉的狀態,于是導致音樂教學與當代社會的信息化科技化的發展脫節。
二、提高初中音樂教學的策略
在現當代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形勢下,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要善于更新教學觀念,以推動初中音樂教學的全面發展。尤其是教師要認清當今的音樂教育環境和教育模式。從中,只要我們教師認真冷靜思考就不難發現現行音樂教學中已出現了很多不能完全適應時展的問題:如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缺乏綜合性和選擇性;內容的繁多與書本知識的過于偏重,使教學脫離了生活及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學生的音樂學習呈現出兩種背離的現象,一種是學生只會唱而不太了解音樂的常識,因為這種學生擁有良好的唱的天賦;而另一種則是只了解常識而不會實踐。因此,教師在音樂的教學中要善于根據時代的要求培養全面了解音樂的學生,要更新教育觀念,不要向以前那樣認為只要教會學唱歌就完成了音樂教學任務,要加強音樂教育教學的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學生美育的全面發展。更新教學觀念,在時代經濟的指引下提高我們初中音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思路;方法
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鑒賞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以其獨特的學科特點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已引起充分重視。有效的音樂鑒賞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實現素質全面發展。音樂鑒賞教學應突破傳統的高中音樂教學模式,不再局限于“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環境中,而是以音樂為載體,圍繞高中學生的發展需求,遵循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原則,加快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改革。本文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驗,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創新思路與方法提出幾點建議。
一、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
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音樂鑒賞教學也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各有不同,在音樂鑒賞方面的優勢與不足也各有差異,因此教師教學不能一概而論,要劃分層次。例如,一些高中生的個性開朗且要強,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那么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勵性語言,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再如,一些學生喜歡流行歌曲,一些學生喜歡搖滾音樂,在符合基本教學原則的前提下,教師應盡量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變換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學習過程;通過音樂鑒賞學習,激發了學生的開拓性思維,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再加上教師的積極鼓勵與評價,為學生創造了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教學效果良好。
二、運用對比鑒賞的教學方法
對比鑒賞是音樂鑒賞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高中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音樂作品讓學生聆聽與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感知音樂、體會音樂,分析和比較音樂中的各個元素,提升思考能力與鑒別能力。通過運用對比鑒賞教學方法,還能培養高中學生對音樂的靈敏度,掌握音樂的規律,達到鑒賞教學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課堂中選擇我國著名的民族樂器合奏作品《喜洋洋》作為鑒賞案例,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這一音樂作品,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作品表達了哪些主題。經過鑒賞可知,《喜洋洋》的音樂旋律既有歡快活潑的章節,也有舒緩悠揚的章節,學生通過聆聽發現兩個主題的變化與銜接,經過鮮明的對比,總結主題分別對應的場景。這樣,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音樂鑒賞的思考與討論中,學生展開了豐富的聯想,而教師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間,學生能夠從更深層次了解音樂作品。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音樂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設置專門的音樂鑒賞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能力,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聆聽音樂作品,感悟音樂的情感,體會音樂的韻律美。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引導學生獨立性地思考與分析,通過交流、討論、辯論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鑒賞的感悟,從自身獨特的觀點領會音樂豐富的內涵,這樣才能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鑒賞音樂作品。對于教師來說,開展實踐性活動,必須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學習、主動學習,以達到實踐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四、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開展富有個性化的教學活動,是新課改提出的全新教學模式。通過個性化教學,可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以七年級湘教版音樂教材為例,在學習《歡樂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將其分為幾個小組,如演奏組,負責彈奏鋼琴或者拉小提琴;配唱組,負責跟著音樂一起唱歌;舞蹈組,負責為音樂伴舞。這樣,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被分到不同的小組,或深情演繹,或翩翩起舞,每個學生都融入音樂環境中,在表演的過程中領悟《歡樂頌》中氣勢磅礴的感情,體會深邃的音樂意境。表演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表演的過程進行評價,學生可以通過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的方法共同交流,發現自身在音樂鑒賞方面的優勢與不足,作為今后改進的方向。同時,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參與到演奏、唱歌和跳舞過程中,增加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發揮了各自的特長,培養了音樂鑒賞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培養高中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成長大有益處。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重視音樂鑒賞教學活動,創新教學思路,選擇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落實音樂鑒賞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音樂教育;鋼琴教學;彈奏技能;綜合能力
隨著我國業余鋼琴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少青少年學生在鋼琴彈奏技巧方面已經表現出較高水平,然而,對于業余鋼琴教育最重要的成果接受者——大學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學生而言,受以考試、考級或比賽等為目標的應試教育傾向影響,雖然絕大部分學生進校時的鋼琴彈奏技巧已達相當程度,但由于過去的某種“功利性”目的始然,其在基本彈奏技術方面仍然還有許多需要梳理或改進之處。如何在教學中根據其特點選擇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益,讓學生在已有技術程度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鋼琴彈奏水平,是值得業界認真研討的問題。
一、因勢利導
從心理學的角度思維,人從小到大的知識水平提高和能力發展的過程,必然受到“學習遠期效應規律”影響。
對于業余鋼琴教育而言,這個規律表明:處于幼年、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學生,一方面思維反應靈敏但思想單純、情感單一,在學習過程中傾向于嚴格按要求專注于純技術方面,同時,由于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的青少年不僅身體機能活躍,記憶力較強,而且與鋼琴彈奏相關的身體機能如手指、骨骼等的發育也正處于活躍期,因此,更容易使鋼琴基本的彈奏方法及相關的身體機能等,通過他們的練習過程實現定型、提高與穩定發展。所以,盡管處于業余教育中的青少年學生理解力較弱導致其在音樂情感及內涵等綜合素質方面表現不足,但僅憑借年齡上的優勢也仍然容易從彈奏的熟練程度方面得到人們的贊許。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彈奏技術的進步速度在進入大學后會明顯有所減緩,但在青少年時期(或在業余學習期間)所建立的鋼琴彈奏技巧上的“童子功”優勢,不僅仍然能夠繼續得以發揮,甚至音樂的情感與內涵等也可以被充分地表達出來。這種提高和能力發展正是“學習遠期效應規律”。
《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鋼琴教學大綱》中明確:“鋼琴基礎課是音樂教育專業的基礎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聽覺、識譜、節奏感、音樂感和對作品的理解及表現力;豐富音樂知識,增強音樂修養,能彈奏各個風格的音樂作品,能適應今后的教學工作。”這個大綱不僅對學生已有基本鋼琴彈奏技術水平程度的認可,也不單純地強調其鋼琴彈奏技術在大學教育中拔高等具體問題;不僅有對學生自身已有鋼琴彈奏能力和水平的尊重,也沒有超越音樂教育發展對未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程度的預期。也就是說,在學生進校時的基本鋼琴彈奏水平與能力已定的前提下,我國許多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鋼琴教學大綱中對“全面培養”的教育目標的強調,明顯受到了這個“學習遠期效應規律”的影響。
遺憾的是,現實中個別教師在鋼琴教學已將這個可供參考的“學習遠期效應規律”拋棄了——在個別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不論學生已有彈奏方法及技術水平程度高低或謬誤與否,一概強調鋼琴彈奏技術技巧方法的改進與提高——單純關注基本鋼琴彈奏技術的訓練,著重關注彈奏方法的所謂科學化、規范化,為了達此目的甚至不惜一味加難作品程度。此類無視學生實際能力且頗具“功利性”的做法,使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鋼琴教學,無形中成為了業余鋼琴教育或“應試教育”模式的演變與繼續。
現在大凡能進音樂教育專業學習的學生,估且不論其鋼琴彈奏方法或技術科學、正確與否,一般都已經歷了備考期鋼琴“應試教育”的突擊過程,即已經具備有一定程度的鋼琴彈奏技術能力和水平。僅鑒于此,符合“學習遠期效應規律”的“因勢利導”的教學方法,應該是獲取最佳教學效益的有利選擇。
一、創新教育剖析
創新教育的進行圍繞三個方面: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下面逐一剖析:
(一)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在創新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有強烈的創新意向,對創新有積極的態度,并且能夠自身調整,以穩定的狀態長期投入到創新中。創新的意向從何而來?可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即想要創新與不得不創新。想要創新的學生能從創新中得到利益:精神滿足和物質滿足。物質方面較為清晰,可以明確知道如何讓學生得到滿足,較易實現。在創造過程中涉及的精神活動有,對現狀的不滿、對某一事物的喜愛、解決困難的喜悅、創造美好事物的成就感、被其他人認同的喜悅、面臨挫折的沮喪、被阻撓后的憤怒或沮喪等。在這些精神活動的綜合影響下,有人能夠獲得滿足,愿意主動創新。
被動創新是指在人處在不利環境的影響下,不得不創新,以改變不利的情況。比如一道數學題,有多種解法,老師限制使用最常見的解法,學生不得不考慮使用新的方法。創新意識是一種穩定的精神狀態,如果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創新的狀態下,這種創新意識是不會長期穩定的,因為使學生被動創新的環境不可能一直穩定存在。在創新中獲得滿足后,從被動創新發展為主動創新,這是教育的目的。
(二)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
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分別為在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具備的思維能力與精神力量,用于克服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困難包括:自身遇到思維方面的困難,外界力量干預、阻撓。
首先對思維方面的困難進行分析。創新是用已有的知識創造未知的事物。這個過程可以借用化學知識來說明:有機物有成千上萬種,而它們的產生只需要碳、氫、氧三種本質的元素按照規則組合。創新首先需要把事物的本質抽離出來,然后找到本質元素之間的聯系,發現制約它們行為的規則;用這種規則把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意愿組合;解決組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完善發現的理論規則,再次嘗試組合。完成這些需要穿透事物本質的理解力、敏銳的洞察力、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并通過不斷訓練來獲得。
一個新事物的產生會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同樣會受到一部分人的排斥。作為新事物的創造者,想要把這件事物分享給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快樂,獲得認同或借此實現某一目的。但是分享是有風險的,需要預測分析風險,宣傳新事物的優點,獲得社會強勢力量的支持,避免因此遭受打擊,這是為人處事的智慧。
二、音樂教學方法的選擇
根據中小學的課業情況及學生能力特點選擇以下教學方法:小學階段學生沒有音樂知識、鑒賞能力低可采用綜合性表演教學法、識譜教學法、器樂教學法、視唱教學法,讓小學生學習基本的樂理、樂器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在較高年級視譜唱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初中階段,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這一時期可加強樂理知識的難度,采用視譜唱歌教學法、創作教學法、器樂教學法,讓學生唱出自己曲風,編出自己的歌曲,用樂器演奏自己編寫的曲子。由于學生的鑒賞能力不完全,音樂質量不高,以鼓勵創作為主,反對同學間的惡意嘲諷,讓學生自由發揮創造力。高中階段,學生開始趨于理性,并具有較高的鑒賞能力,同時課業任務加重。以鑒賞和較高水平的創作為主,減少創作頻次。采用欣賞教學法、音樂相關學科教學法、器樂教學法和創作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科關聯獲取靈感,創作出曲子,鑒賞改進,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曲子的創作即是創新能力的體現,通過曲子創作獲得打破傳統的勇氣,創造新事物的快樂,強化創新精神。這種創新不同于初中時的敢于創新,它是理性的升華,通過創新培養出學生對自己想法的肯定與自信,在創新的過程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