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園美術教育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興趣能導致意專心誠,進而對感興趣之事表現得分外熱衷。人們常把志和趣連結在一起,稱為志趣,志者志向,趣為志之源,人的志向、目標在興趣的沃野上才會開出芬芳的花朵,任何能力的發展也應是以激發興趣為前提的。幼兒時期,對于事物的認知易受興趣的驅使,興趣是促進幼兒產生學習動機和創造欲望的主要因素。幼兒學習創造的主動性就是因興趣而產生的,因而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詩畫教學是在“詩畫”活動中,孩子們手口一致,邊誦邊畫,邊說邊做,隨著詩歌情節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形象,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畫面。根據不同內容的教育目標,形成各種趣味詩畫游戲,使其視之有物、聞之有聲,既能讓幼兒感興趣,又能綜合貫穿五大領域認知內容,寓教于樂,愉快教學,在詩情畫意之中,育情感、增智能、練思維、學本領,達到“手口腦并用、教學玩合一”的教育佳境。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創設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學習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興趣。
1.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孩子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運用詩畫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手口腦并用、教學玩合一,使他們思維積極,想象豐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培養他們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他們整體素質的提高。
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教師出示范例-講解范例-幼兒模仿-教師講評,對幼兒來說,枯燥的形式缺少審美的感知,很難激發幼兒的興趣,而詩畫教學是結合教育教學的認知內容,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的內容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與生活、游戲之中。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使傳統教學中無法或難以表達的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幼兒的面前,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興趣。
2.詩畫教學能促進擴散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幼兒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創造力。
當今的社會日新月異,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會模仿,不懂創新的人要被淘汰,詩畫教學在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幼兒可根據圖畫創編繪畫詩歌,邊說邊畫,詩歌和線條相結合生成一幅幅畫面 ,使幼兒思路開闊,想象豐富了,培養了幼兒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二、詩畫教學在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具體運用:
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運用詩畫教學,對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美的能力,激發幼兒對美術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
1.詩歌和線條相結合,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和愿望,培養創造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小班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穩定,易受情感支配,很容易分散。小班的孩子剛進入幼兒園,什么都是以激發興趣為主,教他們畫畫,就要讓他們感受畫畫的樂趣,喜歡畫畫,愿意畫畫。兒歌即兒童歌謠,富有童真童趣,形象生動,易教易懂易記,最貼近嬰幼兒現實生活。兒歌的語言優美、逼真、形象,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把兒歌和畫畫相結合,幼兒很感興趣,進一步提高了繪畫教學的效果,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我基本都采用詩畫教學的方法指導孩子畫畫。
例如:在教小班孩子如何畫線團時,我用詩畫教學法,先教幼兒學習兒歌《線團》:繞呀繞,轉呀轉。我為媽媽繞線團,織件毛衣真好看。幼兒對兒歌很感興趣,很快就學會了,這首兒歌講述了線團的畫法,我和幼兒一起邊念兒歌邊畫線,把兒歌和線條相配合,大大激發了孩子畫畫的興趣,調動了孩子的主動性。又如:我用詩畫教學法教小班孩子畫小鴨時,先教幼兒學習兒歌《小鴨》:腦袋圓圓,身體像船。眼睛大大,嘴巴扁扁。嘎嘎嘎嘎,水中游玩。這首兒歌形象的描述了小鴨的形象及畫法,我和幼兒一起邊念兒歌邊畫線,把兒歌和線條相配合,邊說邊做,很快就畫出了小鴨的形象,一副形象的畫面展現在幼兒的面前,這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幼兒很快學會了畫小鴨。
2.多維配圖,整合各個領域的教育教學
孩子喜歡的美術教育活動,不僅僅是教會孩子一些技能,更多的是知識的豐富和積累。新課改的理念體現了各學科的整合,老師可以通過詩畫教學達到這一目的。做到知識的整合,各學科領域間的整合。
如小班上冊詩畫學完后,為了整合更多的知識,我便引導幼兒邊畫邊串講,講述要語句通順,有故事情節。首先,出示圖片:小雞、小兔、線團、太陽。教師引導幼兒畫一副情景畫,把小雞、小兔、線團、太陽畫在里面,并創編一個簡單的小故事,邊說邊畫。在教師的引導下,編出了故事:有一天早晨,太陽出來了,小雞去找朋友玩,它來到小兔家,看到小兔正在繞線團,小雞說:小兔,我來幫你繞線團吧!小兔說:謝謝小雞!這個活動的目標是通過引導幼兒邊畫邊串講,訓練幼兒的擴散思維和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同時,培養幼兒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從中體驗幫助別人的樂趣。可見,這個活動不僅僅是讓孩子會畫畫,更多的是整合了多方面內容。
3.把美術教育活動延伸為幼兒喜歡的游戲。
教師要把美術活動和游戲結合起來,不能把美術活動局限為畫畫,貼畫等形式。孩子把美術活動看成是游戲,那么我們就應當像游戲那樣去教學,教他們觀察,啟發他們想象,鼓勵他們勇敢地畫出所看、所想、所愛。
關鍵詞: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有效教學
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激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和創造美。美術區域活動作為藝術領域中美術教學的延伸、補充活動,在以幼兒自由探索、自由創造的基礎上,也要適時地將這兩個目標滲透到美術區域活動中。
一、美術區角規則的制訂
區角規則是保證區域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任何一個區角都有相應的規則,美術區域活動也不例外。美術區角規則包括安全規則、進區活動的規則和取放、使用美術材料的規則三個方面。
1.安全規則是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首先要遵守的常規規則,美術區域更是如此。由于美術區角的材料中有很多較危險的物品,例如,針、剪刀等,這些工具的使用不當很可能造成安全問題的發生,因此,教師要將安全規則放在首位。
2.在美術區角空間和材料有限性的前提下,為了保證美術區角活動的高效率,進區規則的制訂不容忽視,而這個規則的制訂權可交給幼兒,教師可引導幼兒根據空間的大小和材料的數量確定合適的進區人數,并鼓勵幼兒與教師一起制作進區卡片。
3.美術材料的取放和使用規則是美術區角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幼兒學會分享、學會有取有放、學會合理使用美術材料等這些規則,美術區域活動才會做到“材料人人有,材料持續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美術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總之,美術區角規則的制訂與遵守是進行區域活動的第一步,教師要格外注重這一環節。
二、開始階段――激發幼兒對美術區域活動的興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這句話不僅除了強調學生已有經驗對課堂學習的作用,還包括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是有計劃的、有目的的,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同樣遵循這一理論。因此,在美術區域活動的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幫助幼兒制訂計劃,即引導幼兒說出“今天我要用哪些美術材料?”“今天我要制作一個怎樣的美術作品”?“今天我想和哪個小朋友一起合作?”等類似的問題,這既有助于幼兒行動目的性和計劃性的培養,又有利于幼兒語言、想象和思維的發展。
計劃的制訂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幼兒對美術區域活動的興趣,這是由于人都有一種將腦中所想事物變成現實的急迫感,這種急迫感將促使幼兒更加熱情地參與到美術區域活動中。
三、進行階段――觀察、指導并評價幼兒的美術活動
美術區域活動的主體雖然是幼兒,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將無所事事,反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責任更加重大。一方面,教師要密切觀察每位幼兒的區域活動情況,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標”,并做好區域活動的觀察與記錄。另一方面,教師要針對每個幼兒的活動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評價。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指導時,除了經常使用的言語指導外,還可以采取肢體語言、平行游戲等方式對幼兒進行指導。例如,幼兒在紙上畫了很多線條和圈圈,但沒有明顯的形狀,這時教師可以跟幼兒這樣交流:“我看到你畫了很多東西,我看見好多線條和顏色,有紅色,還有綠色和黃色,這個好像是太陽。”或者教師可以在紙上畫一些簡單的線條,讓幼兒猜一猜畫面上有什么,這不僅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幼兒的自信心。
四、結束階段――分享交流美術作品,收拾整理材料
結束環節是一個完整的區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環節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仍然不容忽視。
1.半個小時的美術活動后,有的幼兒已經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美術作品,有的幼兒還沒有完成,有的幼兒甚至還沒有開始做,針對這種結果不一的情況,教師的總結評價和部分幼兒的分享交流顯得非常重要,這不僅能滿足完成作品幼兒的成就感,而且也能鼓勵沒有完成作品的幼兒下一次繼續努力。
2.最后的收拾整理工作不僅能夠培養幼兒有序收放和整潔有序的習慣,還能培養幼兒的分類歸類能力,教師要注意讓幼兒有所準備地收拾材料,否則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強制幼兒結束活動會導致幼兒產生抵觸的情緒。
總之,美術區域活動雖然是一個相對自由的戶內游戲活動,但是也具有一些活動規則和教學策略,教師要正確地認識這個美術區域活動中蘊含的教育價值,不可一味地任由幼兒自由摸索,而是要在適當的時候以合適的方式對幼兒的活動進行指導,這樣,幼兒才會在這個區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綱要》的理論知識是我們平時教育活動目標制定,內容選擇的支撐點,也為我們的工作指引了方向。因此如何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實施美術教學活動是我們幼兒園教師必須遵循的教學原則,也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我就這個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一、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感受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周圍的色彩、對環境的美有最初的體驗。
農村與城市有著不同的景致,樓房的建筑風格,街道的走向都不相同,農村沒有城市那些高樓大廈,也沒有立交橋,但農村氣候宜人,自然風光秀麗,如果我們老師善于挖掘、利用我們農村大自然做教學素材,那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活教材。我們要時刻把握這個得天獨厚的好教材。如: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帶小朋友熟悉周圍的環境,同時,對小朋友日常接觸到的事物有意識的啟發,如藍藍的天、綠綠的草地、吐芽的枝條、美麗的花朵、可愛的小蝌蚪、胖胖的蠶寶寶、唧唧喳喳的鳥鳴聲、背著書包歡快上學的哥哥姐姐。要求小朋友對所看到的事物進行最直接最簡單的描摹,有很多小朋友會相互議論著“白云很美。”“云姐姐,你別走,我要和你拍照。”“小鳥唱歌很好聽,我要和你做好朋友。”“我家有蠶寶寶,很可愛。”我們要因勢利導:“這么好的景色我們為什么不把它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呢?”星期天讓爸爸、媽媽帶你們去海邊玩,海邊的景色更美,看誰撿到最多的貝殼和認識最多的魚,回來告訴老師。星期天,孩子大部分都去了海邊,回來還帶好看的貝殼送給我。這樣,真的讓幼兒充分體驗到大自然的美和樂趣,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更好的激起創作的熱情。在課堂上作起畫來得心應手,內容非常豐富:鳥兒在樹上唱歌;海鷗在湛藍的海面上飛翔;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爸爸和媽媽拉著她的手一起觀賞美麗的花朵等等。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也感受到周圍環境、生活的美。
這樣借助自然環境的美術教學,不僅讓幼兒感受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周圍環境、生活的美,還讓幼兒的視覺、聽覺、知覺碰撞在一起,全方位的激發幼兒的藝術細胞、充分調動幼兒的創作激情。例如: 漳浦二幼陳文宛老師到我園送教下鄉,上了一節油墨畫《春天-桃花》。桃花是我們當地很容易就可以觀賞到的植物,她結合季節性和地方性,把中班領域藝術活動《春天-迎春花》生成《春天-桃花》,活動內容取材于幼兒周圍的生活環境,通過獨特的畫種-油墨畫,讓幼兒在藝術活動中感受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受周圍環境、生活的美。事先創設了可以讓幼兒參觀的桃花展(幾副栩栩如生的圖片)讓幼兒感受春天桃花盛開的意境美,幼兒看到栩栩如生的“桃花”。在繪畫結束時,師生一起隨音樂《春野》舞蹈,再次讓幼兒陶醉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意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環境的美、生活的美。這節課陳老師很成功地讓幼兒的視覺、聽覺、知覺碰撞在一起,全方位的激發幼兒的藝術細胞,充分調動幼兒的創作激情并充分的讓幼兒體驗到生活的美、藝術的美。
二、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
美的創作來自對美的體驗,而美的體驗來源于豐富的生活內容,我們應當創造多種條件,提供多種感人至深的生活信息,創造美的圖畫,如:大班主題畫:《我的媽媽》《三八節》《快樂的新年》《元宵節》《端午節》等,都是孩子生活中最熟悉也是最有感情的,孩子在描繪這些內容時總是充滿真摯而親切的情感。所以,大班主題畫,我都是選擇孩子熟悉的物體,畫他生活中最有感受的事物,如《我的媽媽》《我的朋友》《我的老師》等。三八節,我讓幼兒畫主題畫《我的媽媽》,我讓小朋友描述媽媽長得什么樣子時,他們都說“我的媽媽很漂亮,我要把媽媽畫得漂亮些。”我趁機滲透愛的教育,我說“媽媽每天為你們做哪些事情?你們愛媽媽嗎?”媽媽每天很親苦,你們要聽媽媽的話,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這些美術活動,讓幼兒體驗到媽媽的愛,能從小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朋友間要互相團結友愛。把美術與生活緊密的結合,更好的豐富幼兒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
三、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作的快樂,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利用多種手段鼓勵幼兒大膽創新,作品富有個性。
首先,在美術活動指導中,我們教師不能用領導者的身份凌駕與幼兒之上,而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做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活動中不斷的給幼兒提供嘗試創作的條件,引導幼兒的思維經歷單向、多向、正向、逆向、側向等過程,使作品呈現豐富多彩。使他們的畫更趨多元化、豐富化。如:在引導幼兒繪畫《月亮姐姐》時,我給幼兒觀看關于一些太空的動畫片后。組織幼兒討論到太空后你會看到什么?孩子們發揮了無窮的想象,有的說:“我看到月亮姐姐在梳頭,很漂亮”有的說:“我看到月亮姐姐在數星星。”有的說:“我看到月亮躲在樹后面,跟我們捉迷藏。”等等。在充分討論后讓孩子把他們說的畫下來,畫完后把自己的作品編成故事并講給小朋友聽,他們講的津津有味,小朋友也聽得入迷,豐富的想象力超乎我的意料,可以達到幼兒和我們老師互動的效果。
其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在一次美術活動《美麗的花園》中,我示范講解好以后,幼兒開始操作了,看著有些孩子的作品總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我就忍不住拿過畫筆,邊說邊畫:“太陽要畫圓,才好看!花瓣要靠在一起。”
正當我為自己改過的作品而自豪時,一個怯怯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老師,別幫我,我能行!”我有點臉紅了,原來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想法,也許他們并不需要老師過分的幫助。我常認為孩子會喜歡老師的指導,并且已經在我的指導中明白了,領悟了。可細細想來,他們的話又提醒了我,這是我的作品,這是我的想法,你為什么要破壞我的作品呢?當我為孩子的作品添上那自認為精彩的一筆時,孩子就覺得,那已經不是他獨立完成的作品,不完全屬于他了,他也希望自己有自己獨立完成的作品。
關鍵詞:幼兒園;語言教學;多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144-01
1.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1.1 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輕松的語言環境。要想讓幼兒W好語言,首先就要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幼兒園孩子的平均年齡在六歲以下,這一時期他們多愛玩,對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興趣。但是,也有一部分幼兒不愿意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所以,教師要要學會分析幼兒的心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幼兒營造輕松的語言環境,讓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語言學習中。比如,在學習端午節由來時,教師可以給幼兒播放一段有關端午節的視頻,里面有包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等畫面。由于視頻中有圖片、聲音,很容易讓幼兒進入視頻觀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表達自己觀看視頻后的感想,或者讓幼兒說說自己家是怎么過端午節的。這些都是幼兒經歷過的,在輕松的語音環境下,能夠讓他們暢所欲言。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1.2 在渲染氛圍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中,幼師在教幼兒學習詩歌時,可以培養幼兒語言的感知能力。由于幼兒年紀比較小,不能夠準確理解詩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幼兒創造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環境,把幼兒帶入到詩歌情境中,培養幼兒形成語言感知能力。比 如,學習"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雖然語言簡單,但是幼兒的理解能力較弱,教師單純講解幼兒也很難理解詩歌的意境。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詩歌的內容轉化為PPT的形式,讓幼兒能夠直觀地看到詩歌表達的內容,感知詩歌。渲染氛圍能夠提高幼兒的參與性,調動幼兒的想象力。
1.3 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運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集圖文并茂為一體,教師可以給幼兒創造真實的語音環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幫助幼兒積累聽說讀寫的能力,加深幼兒對語言的認識,提高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
1.4 在語言教學游戲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幼兒處于對新奇事物探索的階段,要想讓他們真正理解語言,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游戲中幫助幼兒轉化語言。比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幼兒創造一個河水的畫面,讓幼兒進入情境中,"呀,小蝌蚪找不到媽媽了,它一定很傷心!"幼兒的語言很容易影響身邊的幼兒,其他幼兒就會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怎樣才能夠幫助小蝌蚪找媽媽,在這一活動中,可以增強幼兒之間的交流,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應注意的問題
2.1 注意多媒體教學方式同傳統方式相結合。在對幼兒進行語言教學時,要正確認識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的不同,不要一味的認為傳統教學已不符合時代的需求。教師要學會認識傳統教學方式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作用,同時也要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具有的獨特優勢。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把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促進幼兒園語言教學的發展。
2.2 注重幼兒主體地位。在幼兒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是教學的支持者,幼兒則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時,教師要明確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所以,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時,要注意把教與學相結合。教師要學會多鼓勵幼兒參與到學習中,把多媒體技術與教學策略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
3.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意義
3.1 利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園的孩子一般都在六歲以下,這一階段的孩子比較貪玩,對于一些有趣和新奇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但是,也有一部分幼兒不愛與他人交流,對教師在語言教學中產生障礙。所以,就需要教師要學會了解幼兒的心理,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引導幼兒參與到語言學習中。比如,在學習古詩《詠鵝》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好PPT,播放出有關鵝的圖片,告訴幼兒鵝生活在哪里,鵝都有哪些特點,帶來幼兒認讀詠鵝中的字。這樣能夠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結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給幼兒園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豐富語言教學活動的形式,提高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的質量。所以,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參考文獻:
陶行知先生說過:“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教育要面向現實生活,才能顯示成效。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的目的是讓幼兒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認識、情感和體驗,發展自身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美術鑒賞力。以下是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如何運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開展美術教學活動。
一、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注重內容的生活化
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為中心”也就是說要以兒童的生活開展兒童教育。《幼兒園教育綱要》也充分強調了注重生活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強調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強調各領域的教育與幼兒生活的聯系;強調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教育內容;強調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因此,美術教學活動與幼兒生活體驗和生活實踐相互整合能突出孩子們在美術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有效地促進孩子們各方面的發展,是當代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向。
因此幼兒園的美術教育應該以幼兒幼兒園的美術教育內容生活化應是把幼兒美術的教育目標立足于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背景,讓幼兒在生活中不斷拓展繪畫經驗,習得必要的美術技能,形成積極的審美情趣。
“雨傘”是幼兒在生活中能夠經常見到的,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雨傘傘面上的美麗的圖案讓下雨天、大晴天的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麗的色彩給。這是一個很好的活動素材,因此我設計了小班美術活動《小花傘》讓孩子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實踐經驗來裝飾“傘面”。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致都很高漲,都愿意加入到美術活動中,活動的效果也很好。我先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傘的顏色、花紋等等,=也體現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接著我向幼兒出示課件,讓他們觀察了不同小花傘面上的美麗圖案,說一說有什么樣的花紋,危險面的活動打下基礎。活動中,幼兒都能夠積極地與同伴說一說自己在平時看到的小花傘樣子,整個活動氛圍十分融洽,通過活動激發我們班上孩子們對這次美術活動的興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孩子們創造表現能力初步實現教學目標。
二、幼兒園的美術教育要注重家園合作整合多方資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借鑒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生活教育理論觀點,家園合作多方資源能把生動而豐富的社會環境作為實施幼兒美術教育的場所,帶幼兒到廣闊的社會和大自然中去加深體驗、拓展相關經驗。讓生活化美術教育活動更生活化、直接化、靈活化、個性化,為開展家園合作教育搭建了一個生動的平臺。整合利用社區、家長這兩塊主要資源來實施美術教育,以達到讓幼兒富有個性地表現生活為目的。
在一次“交通工具”為主題的活動中,我請家長一起參與進來幫助幼兒收集主題有關的圖片、書籍等資料,還建議請家長帶幼兒到馬路邊上一起來認識汽車。這些教育措施使幼兒能夠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主題的內容,豐富已有的生活經驗。幼兒通過對汽車的觀察和親身體驗,在作畫和手工制作《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過程中,孩子們也是非常樂于表現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馬路上一些路標的含義、一些汽車的名稱與特殊用途、司機和行人該怎樣遵守交通規則、闖紅燈所造成的危害、乘車安全的小常識……種種的生活體驗與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家園合作整合多方資源,把美術教育外延到社會這個大課堂里,拓寬幼兒的空間、時間、開發他們的大腦、手、口使幼兒更加積極地更富有個性地表現生活。
我們也非常注重鼓勵家長在家庭中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美術創作環境,讓家長、參與到美術活動中,為開展家園合作教育搭建了一個生動的平臺,真正讓幼兒的審美情趣培養回歸幼兒生活。
三、幼兒園的美術教育要注重“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認為教與學都是為了生活實踐的需要,教與學都必須以“做”為中心,“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教”。在幼兒美術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教學做合一”就要以“做”為中心,不能只是教師在講解,孩子在看,材料及其匱乏,這樣不能滿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學做合一這一教育理論的。在實踐中我采用組織以做為中心的美術集體教學活動和區角活動的方式來實現“教學做”合一。
材料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們學習、創造的中介與橋梁,而運用特殊的材料會使幼兒產生更濃烈的創作興趣。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它為幼兒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殼,蛋殼,樹葉,種子,石塊,蟹殼等等,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們既熟悉又新奇,它們貼近幼兒的生活,易于喚起幼兒的創作熱情與創作欲望。比如,在幼兒的美術區域活動中,我們提供的瓜果蔬菜印章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歡迎,激發了他們多種的自主創作:運用蘿卜、土豆、黃瓜等刻成的蔬菜印章制作了一張張美麗的桌布,既有趣,又可以布置活動室;還運用用
了各種種子進行拼貼畫;秋天的時候還讓幼兒收集葉子,與家長完成了一幅幅美麗的樹葉拼貼畫。班里我們開設“繪畫角” 、“展示區”、“美工創意區”等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各個空間進行自由地擺弄、創作與交流。這些美工區角的創設可以結合主題適當增減。如:在“春天真美麗”的主題背景下,我們創設了“小花園”的美工區角。讓幼兒用皺紋紙搓柳條,撕貼柳葉。用紙工表現春天盛開的小花,用泥工表現在花園草地上活動的小動物。幼兒可以做完后可以直接將作品貼在墻上,布置主題墻。過六一兒童節的時候,我請幼兒用彩紙做成了彩旗鏈來裝飾我們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