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廢物回收利用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To promote textiles waste recycling and re-use in China, the article analysed the relevant domestic laws and policies in detail.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ls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establishment of textiles waste recycling policy.
本文依據我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委出臺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和《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指南》行業標準,以及北京、廣州和杭州等城市關于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地方標準,結合我國《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國務院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 — 2015年)》,以及《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和《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文件,對我國關于廢舊紡織品回收及再利用的相關政策及措施進行了梳理,以便行業及相關企業和社會團體進行了解和掌握。
一、我國與廢舊紡織品回收及再利用相關的政策與措施
我國自2009年實施《循環經濟促進法》以來,從國家層面和行業層面將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再生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列入“十二五”規劃中。
從國家層面來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被寫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并提出要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黨的十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從紡織行業層面來看,我國《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支持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2015年初步建立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達到800萬t左右的發展目標。加強資源再生循環及利用的重點任務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環體系,制定相關的法規和標準,設立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監控體系等。
我國現行的與廢物分類、回收及再利用有關的政策及措施,主要包括相關的法律、管理條例及“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相關內容(圖 1),但缺乏針對與廢舊紡織品回收及再利用相關的政策制度,無法滿足廢舊紡織品回收及再利用的需要。
1. 立法層面
法律法規是保證廢物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強有力手段。我國頒布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循環經濟促進法》中提出“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簡稱“三化”),為垃圾治理工作的基本原則。但廢舊紡織品回收及再利用在我國尚未進入立法層面。
(1)《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為原則
在我國2005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實行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的原則,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八十八條明確指出: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2)《循環經濟促進法》以廢物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
在我國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中,所稱的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其中,所稱的減量化,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再利用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制造后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者將廢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資源化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
僅就廢舊紡織品回收及再利用制度建設而言,我國尚未在法律層面進行立法。例如,《循環經濟促進法》中規定了建立健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對廢電器電子產品進行回收利用、報廢機動車船的回收拆解、機電產品的再制造,以及生活垃圾、污泥的資源化等進行了具體規定。但未將廢物或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等內容納入法律法規,且缺少實施細則。因此,上述法律在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中只起到原則性作用。
2. 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層面
垃圾分類的目的是回收和再利用。垃圾分類是指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屬性、利用價值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并根據不同處置方式的要求,將垃圾區分成不同的種類。
目前,我國涉及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主要為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圖 1),在上述各種生活垃圾的分類管理標準中,對廢舊紡織品的歸類存在一定的差異。
(1)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行業標準已將織物垃圾歸為可回收物
根據2004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由國家建設部頒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的規定,城市生活垃圾可分為六大類: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是指適宜回收循環使用和資源利用的廢物。主要包括紙類、塑料、金屬、玻璃、織物等五大類。其中,織物是指舊的紡織衣物和紡織制品,主要包括廢棄衣服、毛巾、床上用品、桌布、書包、鞋等。
為了規范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標志,2003年建設部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志》,涵蓋了14個垃圾類別標志,標志應按規定的名稱、圖形符號和顏色使用,以適用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工作,同時也適用于有關產品的外包裝。
2009年建設部頒布的《生活垃圾采用和物理分析方法》(CJ/T313 — 2009)將我國生活垃圾按物理組成分類為廚余類、紙類、橡塑類、紡織類、木竹類、灰土類、磚瓦陶瓷類、玻璃類、金屬類、其他及混合類共11類。
上述 3 個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行業標準的特點主要包括:一是將廢舊紡織品的名稱統一為“織物”或“紡織類”,即英文為“Textiles”;二是將廢舊織物作為生活垃圾的一種,并視為可回收垃圾。
(2)我國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指南未將廢舊紡織品納入分類收集范疇
為提高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能力和水平,指導各地選擇適宜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路線,2010年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聯合出臺了《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指南》,并將廢紙、廢金屬、廢玻璃、廢塑料的回收利用納入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范疇,但未將廢舊織物納入其中。
(3)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標準有差異
如表 1 所示,北京、廣州和杭州等 3 個城市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對織物垃圾的歸類、名稱使用、回收箱的設置均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 3 個方面。
①地方標準對織物垃圾歸類存在差異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將織物歸為可回收物類,這與建設部頒布的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國家標準相一致。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的可回收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但已失去原有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價值,回收后經過再加工可以成為生產原料或者經過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廢紙類、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電子廢棄物類、織物類等。
而廣州和杭州將織物垃圾歸在其他垃圾類中。其中《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中的其他垃圾包括大件垃圾以及其他混雜、污染、難分類的塑料類、玻璃類、紙類、布類、木類、金屬類、渣土類等生活垃圾。而《杭州市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工作實施方案》中的其他垃圾主要包括:受污染與無法再生的紙張,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與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廢舊衣物與其他紡織品,破舊陶瓷品,婦女衛生用品,一次性餐具,貝殼,煙頭,灰土等。
②地方標準對織物垃圾名稱使用的不統一
各個地方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對織物垃圾的名稱使用并不統一。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使用“織物類”,與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國家標準中的名稱相一致;《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中使用“布類”,而《杭州市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工作實施方案》則使用“廢舊衣物與其他紡織品”。
③城市社區回收箱設置不便于織物垃圾的回收
北京市按照“大類粗分”的原則,一般將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廚余垃圾/餐廚垃圾、其它垃圾”等 3 類設置回收箱;廣州生活垃圾回收箱則分為 4 種:有害垃圾箱、其他垃圾箱、可回收垃圾箱和廚余垃圾箱。杭州生活垃圾回收箱也分為 4 種,包括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雖然如此,但均存在一個問題:3 個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箱難以讓居民辨識,廢舊紡織品究竟應投放在可回收類垃圾箱還是其他類垃圾箱,難以界定。
3. “十二五”規劃層面
國家層面和行業層面的“十二五”規劃均十分重視再生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從制度建設層面、技術層面和再生纖維利用等方面均提出了具體的目標。
(1)從國家層面提出再生資源和生活垃圾回收體系和分類制度建設(表 2)
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另外,我國《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80%,健全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制度。
再生資源和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需要制度保障,“十二五”規劃充分體現了政府在制度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2)從產業層面提出廢舊纖維回收和再利用體系的建設和標準制定(表 3)
在國務院出臺的我國《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 —2015年)》中,針對廢舊纖維制品的循環利用提出,到2015年我國再生纖維利用占纖維加工總量比重要提高到15%。
我國《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2015年初步建立紡織纖維循環再利用體系。建立健全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環體系,制定相關的法規和標準,設立紡織制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監控體系等。同時還提出,2015年我國再利用紡織纖維總量要達到800萬t的發展目標。該規劃從產業層面明確了“十二五”時期,我國廢舊纖維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建設和制度建設的目標,提出了再生纖維的利用水平。
(3)從技術層面提出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的技術主攻方向(表 4)
在我國《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和科技部等部委出臺的《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從技術層面解讀了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
《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提出,“十二五”期間要重點完成50項節能環保關鍵技術攻關,其中包括 2項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技術,即純化纖廢舊紡織品的再利用技術研究以及天然纖維和混紡廢舊紡織品的再利用技術。前者主要包括研究合成纖維材料的生物改性及生物降解、纖維廢舊料的回收利用、開發紡織廢料回收及再利用成套裝置及技術;后者主要指開展廢舊紡織品回收、清洗、分類分揀、再利用關鍵技術及相關設備的研究,以解決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技術問題。
科技部等部委出臺的《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2015年我國廢舊高分子材料產生量要超過4 000萬t,同時提出了 8 項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的開發。
二、發達國家廢舊紡織品回收及再利用的相關政策與措施
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早就開始了對廢舊織物的回收及再利用研究。在歐盟眾多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中均涉及了紡織品回收和再利用條款。例如:歐盟環境保護法(1990)第 2 部分,將廢舊紡織品視為“可控制的垃圾”,列為回收、處理、可回收處理類的垃圾;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在2008年歐盟廢棄物指令第二次修正案中,提出了紡織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議案,規定歐盟各國在2015年年底前必須構建紡織廢棄物的回收體系。
英國政府倡導全體民眾將廢舊織物視為可回收、可再利用資源,并提出“零廢棄經濟(zero waste economy)”的社會發展目標,2008年英國織物再利用總量達2.7萬t。
據調查,每年每個美國居民大約丟棄70磅重的舊織物,其織物垃圾總量約占城市固體垃圾總量的5.2%,其中只有15%的織物垃圾會被再利用,其余85%則被填埋處理。2011年底,美國紡織品回收協會(The Council for Textile Recycling)提出到2037年實現織物垃圾“零填埋(Zero by 2037)”的目標。
三、結論
1清潔生產石油天然氣
1.1在石油天然氣開采時要注意不得違背國際公約的條例,禁止用含有化學物質的油氣田化學劑,逐漸剔除油氣田中具有微毒的化學劑,使用無毒的化學劑進行石油天然氣開采。
1.2石油天然氣在開發的時候要集中規劃,結合各方面影響和被影響因素進行合理布局,進而降低石油天然氣在開采中的損失,以及縮小占地面積,合理集中排放廢物和實現油氣的集中處理。
1.3在石油天然氣的勘察開采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產生落地原油現象。在井下作業時要配備相應的刮油器、泄油器等設備。對落地的原油要及時采取回收措施,以保護不可再生資源的妥善利用。
1.4燃料泄漏造成污染我們熟知的問題,在石油天然氣勘察開采中,要使用可控震源和環保型炸藥,并采取全面的防滲措施,以防燃料的泄露現象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壞生態平衡。
1.5鉆井時,要制定環保型鉆井體系,配備完善的設施,硬件設備,專業的作業人員,以保證鉆井液的循環使用率達到95%以上,并且在鉆井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應合理回收利用。
1.6井下作業過程中,對壓裂液和酸化液要集中配置,并將壓裂殘液和酸化殘液進行無害處理或者回收利用,操作過程中都要做好防漏、防溢、防刺等相關措施。
2石油天然氣清潔開采是生態保護
2.1在油氣田建設時,要以減少占地面積和廢物的產生做基礎,建設叢式井組,采用空氣鉆井、多分支井、小孔鉆井、水平井等鉆井的技術。
2.2勘測過程中,要采用核磁共振的技術,減少對生態平衡的破壞,進行科學環保測井;測井放射源的運輸車輛也要安裝定位系統,以做安全保障。
2.3在對油氣田的勘察時,需要對爆炸點和行車路線進行合理的規劃,避免讓環境受到破壞,對爆炸點要及時采取恢復措施。
2.4石油天然氣開采的過程中,要將不可回收的物質,進行充分燃燒,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達到80%的可回收率。
2.5石油天然氣開采過程中,對附近植被的影響也是層出不窮的現象。在開采前,要注意做好防護措施,及時對被破壞的植被進行恢復。加強對地下水質的監控,防止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2.6在油氣田被建設在鳥類必要的活動范圍,及自然保護區時,其附近的油井、油田,會對其生態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要將采油管線及電線都埋置在地下,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3石油天然氣開采中的清潔污染防治
3.1石油天然氣開采中會產生許多固體廢物,因此,對固體廢物的存放、收集、處理都需要按照相應的規范采取合理的防滲措施,及時封閉試油的廢棄貯池。
3.2在開采時,造成的污染,無論是土壤,還是植被,都要采取相應的方式進行恢復。
3.3注意各開采企業盡量采用SO2的尾氣處理方式,對天然氣進行凈化處理。
3.4對石油天然氣開采中出現的落地原油現象,應及時采取回收措施,在原油及廢水的處理中,產生的油泥等,含有油類物質,對其利用率要達到90%以上,按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以及危險物品的鑒別,對殘余的固體廢物,要依據相關條例進行識別,并采取無害處理或資源利用。
3.5在鉆井與井下作業的過程中,其產生的污水和污油要作為資源在生產流程中進行循環利用,沒有進入生產流程的污水、污油要根據情況采取廢水處理、固液分離等處理方式,直至處理達標后向外排出。
4污染防治新技術的研發污染防治
作為石油天然氣開采中的重點問題,其技術的研發鼓勵以下幾點:
4.1二氧化碳的驅采油技術,是低滲透地層中,注水的處理技術。
4.2采用壓裂、酸化技術,將鉆井產生的廢物,所鉆井直接處理,提高天然氣的凈化回收率,采用環境友好的壓裂液、酸化液、鉆井液、油田化學劑等。
4.3對井下作業的廢液、油污泥、廢棄鉆井液等進行無害處理或資源利用,石油污染物的降解技術,受污染地下水、土壤的修復技術。
5結語
【關鍵詞】PVC;生產;節能減排;意義;措施
一、引言
節約資源是我國各個企業都要嚴格執行的國策,節約資源有助于企業提高自身軟實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從而提高各個企業的地位。經過近些年地研究,很多企業都研究出了可靠的PVC節能減排措施,并應用于實際生產中,最終企業獲得了良好的效益。
二、PVC生產過程中節能減排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能耗大國,但是我國的資源卻很匱乏,為了能讓國家更好、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實施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勢在必行。就目前的情況而言,PVC生產企業仍是三高行業,這并不符合我國今后發展的基本國策。因此,創建節能型企業、降低PVC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PVC企業發展。PVC企業實施節能減排計劃,有利于企業今后地發展,不僅能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還能夠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
三、PVC生產過程中節能減排方法與措施
1.節能
就生產過程而言,PVC的生產過程是一個放熱過程,生產PVC時會產生巨大的熱量。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我們不難發現在生產PVC時會產生大約65000kj/h的能量,但是由于生產技術、操作流程、器械設備等原因,生產PVC時產生的大部分熱量都不能被完全回收利用。為了節約能源、降低能耗,大部分企業的做法是將HCl合成過程中產生的熱量用于冬季采暖,而利用VCM合成產生的熱量用于VCM精餾過程,以此節能。
那么如何利用HCl的熱量呢?現階段主要有兩個方案:一是可直接用于空氣加熱器實現節能過程;二是用于libr蒸汽制冷機組生產冷量,以此達到節能地目的。對于使用旋風除塵器干燥技術的企業來說,鑒于干燥除塵器的特點-壓力低,無法完成加熱空氣的任務。因此,可將空氣加熱器分為兩個部分,即低溫部分和高溫部分。將余熱引入兩個不同的溫度空氣加熱部分,就可以滿足基本生產要求。而第二個節能方案,即是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熱進行制冷。就libr制冷機組來說,該機組本身并不節能。將廢熱引入制冷機組中,就可以輕松實現節能目標,例如:若生產HCl過程中放出的熱量為18500kw,將這些熱量用于制冷機組中,就可以得到大約13000kw左右的冷量。使用該種方案不僅可以達到制冷的目的,還可以幫助企業創造新效益,達到節約能源的作用。
2.降耗
電石法生產PVC過程中,容易產生乙炔氣以及氯乙烯回收率低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個企業。雖然很多企業經過不懈探索研制出了很多回收方法,例如:活性炭吸附法、碳纖維吸附法、膜吸附法、溶劑吸附法等等。這些方法雖然能夠回收大量的乙炔氣,但是對氯乙烯的回收情況并不樂觀。根據實際生產工藝以及氣體的特性,筆者探究了相關降耗方法。
生產PVC過程中產生的精餾尾氣主要可以分為一期尾氣、二期尾氣。二期尾氣是通過低沸塔分理出來的含乙炔的氯乙烯氣體,二期尾氣的溫度為20度,壓力為0.5兆帕左右,根據氣體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內的處理方法,筆者總結了三種尾氣處理方法。一是將二期尾氣和一期尾氣混合之后,放入冷凝器中,經過尾氣吸附裝置將氣體轉化;二是將二期尾氣送入預冷器,之后再送入壓縮系統進行壓縮,壓縮之后的氣體經過冷凝器再排出;三是將二期尾氣先進行冷卻,并促使VCM流回到低沸塔,剩余尾氣經過混合預熱器進入轉化系統。經過筆者研究對比發現,第三種方案可以完成尾氣吸收過程,同時還可以降低生產能耗。
3.綜合利用
為進一步降低PVC生產過程能耗,降低生產廢物排放。還需要對PVC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氣、廢物、廢水進行綜合利用。上文曾介紹了廢氣地回收利用,本段主要介紹廢水地綜合利用例如:PVC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稱為母液水,該種廢水水量大,但水質較為穩定、水溫高、內含大量有機物。經過筆者調查研究,利用預過濾、超過濾、反滲透技術回收廢水,并結合相關工藝參數,能夠基本滿足國家制定的節能減排標準。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生物膜反應技術過濾廢水,該種技術可以有效過濾PVC產出的母液水。經筆者研究發現,使用膜分離技術和生物膜反應過濾技術,可以提高廢水的水質,遠遠超出國家雜用水標準。
對于電石渣產生的廢水-清液,可利用閉式循環系統回收清液,從而降低乙炔的排放量、提高清液的回收量。經過該系統處理之后,該水源可以用于灌溉和綠化作用,這不僅能夠創造新效益,還可以降低廢水排放量。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PVC生產過程中引入節能減排措施,有助于企業提高經濟效益,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但是在各個企業實施節能減排措施時,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節能方法,避免盲目引用節能方法造成企業“水土不服”的現象。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循環經濟;循環工業園;DSD雙元回收系統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首腦大會之后,發展循環經濟便被各個國家認為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最重要、最現實的選擇。以德國、日本、美國等為首的發達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循環經濟的政策,并推出了一些成功的實踐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我國目前也面臨著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嚴峻、資源相對匱乏的矛盾,發展循環經濟是必然選擇。因此,深入分析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和實踐經驗,為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法》將循環經濟定義為“在生產、流動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循環經濟能夠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循環經濟能夠以最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小的污染物排放。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實現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和全過程的控制轉變。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二、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
發達國家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摸索形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四種基本模式,使循環經濟在社會、區域和企業幾個層面扎實有效地展開。
1.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模式
丹麥是循環經濟的先行者,丹麥卡倫堡循環經濟工業園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國際上運行最為成功的生態工業園,作為一種生產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形成良性循環的工業園區建設模式,它形成了一個能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高效、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企業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業通過彼此利用“廢物”而獲益。其中五個主要參與企業為:阿斯內斯火力發電廠(丹麥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廠);斯塔托伊爾煉油廠;濟普洛克石膏墻板廠;諾沃諾迪斯克制藥公司(生產醫藥和工業用酶,是丹麥最大的制藥公司);一個土壤修復公司。該園區以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四個廠為核心,通過貿易的方式把其它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本企業的生產原料,建立工業橫生和代謝生態鏈關系,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卡倫堡工業園區通過以上循環經濟的實踐,使得工業污染降低了,水污染減少了,資源浪費減少了,但利潤卻得到了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卡倫堡工業園的發展經驗表明,循環經濟工業園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工業園是在具體制度安排下,在卡倫堡地區特定的資源背景下,在特定的企業技術經濟關系下形成的以閉環物質流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范式,
2.德國的社會層面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模式
德國是世界上發展循環經濟最早、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環保運動中,從廢棄物的治理過程中探索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的。當時,德、美等國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工業裝備和精密化程度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其循環經濟的發展自覺不自覺地都以回收利用廢棄資源和發展可再生資源為重點。德國循環經濟起源于垃圾處理,然后逐漸向生產和消費領域擴展與轉移,因此又被稱為“垃圾經濟”。 德國的廢棄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其典型代表,即包裝廢棄物收集和處理的“雙元回收系統模式”。1990年9月,德國95家生產廠家、包裝物生產廠家、商業企業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建立了雙元回收系統,它接受企業的委托,組織回收者對廢棄物進行分類,然后分送到相應的資源再利用廠家進行循環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則送返制造商,已1.6萬家企業加入了DSD系統。政府只規定回收利用的任務指標,其他一切均按市場機制運行。該系統的建立大大促進了德國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不僅帶來了資源的高效利用,產生了積極的生態效應,且為社會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
3.美國的循環消費模式
美國發展循環經濟較早,國民的環保意識和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觀念較強。
早在1976年,美國聯邦政府就制定了專門的《固定垃圾處理方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應的法規和計劃,加強對廢舊物質的回收利用。目前,有近50%的州對固定廢棄物的循環處理率超過了30%。各州還成立了再生物質利用協會和非政府組織,開設網站相關信息,鼓勵人們購買使用再生物質產品。美國的舊貨交易模式在循環消費方面更具有典型性,其主要形式有庭院甩賣、舊貨市場、商業網站或政府支持的網站進行的舊貨買賣,成為西方社會很典型的循環消費模式,對許多國家發展循環消費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循環消費和閉路多環生產是相得益彰的,閉路多環生產過程是盡量減少生產有害廢棄物的排放,在產品設計時,就考慮到消費之后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然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產品, 還必須通過消費者的自覺行動來實現, 消費者在排放廢棄物時就應考慮到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條件,比如將可回收的廢棄物賣給廢品收購站,或者對垃圾進行分類堆放, 便于再生資源部門分別處理和再利用。
4.日本的立法推進模式
日本根據本國國情選擇了建立循環型社會的全面發展目標,原因是二戰后日本實行“追趕型”和“趕超型”經濟,但高增長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同時日本作為島國,資源匱乏。為了謀求環境和資源問題的有效解決,日本政府認為,應該拋棄傳統的經濟運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廢物產生、廢物處理與資源再利用一體化的物質循環鏈條,并構筑起減少自然資源消耗、減輕環境負荷的循環型社會。日本在21世紀初提出了“環境立國”戰略,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經濟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環經濟法制最為完善的國家之一,循環經濟法律體系可分成三個層面:基礎層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進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第二層面是綜合性的兩部法律:《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層面是根據各種產品的性質制定的專項法:《促進容器與包裝分類回收法》《家用電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等。在法律體系的推動下,日本致力于建立循環型社會,形成三大資源再生系統子系統,即廢物回收系統、廢物拆解、利用系統和無害化處理系統,通過這三大子系統實現了循環經濟的“3R”原則。
三、國外循環經濟模式的啟示
1.結合國情,選擇適合我國的循環經濟切入點
發達國家多從本國的具體國情出發選擇發展循環經濟的切人點和發展目標,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優勢產業。總體來說,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 的發展道路,德國、美國等都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環保運動中,從廢棄物的治理過程中探索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的,其循環經濟的發展都以回收利用廢棄資源和發展可再生資源為重點。日本則根據本國國情選擇了建立循環型社會的全面發展目標,日本政府認為,應該拋棄傳統的經濟運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廢物產生、廢物處理與資源再利用一體化的物質循環鏈條,并構筑起減少自然資源消耗、減輕環境負荷的循環型社會。
我國專家一致認為中國發展循環經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做法,必須認清當前自己的國情和經濟現狀,正確理解中央對循環經濟的功能定位,選擇適合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副研究員石磊認為,基本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國際環境不同,這都要求我國循環經濟的推進與建設不能僅僅局限于加強廢物的循環,更要注重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和技術進步等前端因素。
2.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涉及企業的外部性和社會公平,因此,需要將強制的外部約束力和內在利益的驅動結合起來,因而,通過立法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成為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德國采取先在個別領域逐步建立一些相關法規,隨后才出臺整體性循環經濟法律的立法步驟,經過實踐,不斷進行修訂完善,形成了合理的法律體系。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辦法,三個層面的法律法規集中體現了“三個要素和一個目標”,即減少廢棄物、舊物品再利用、資源再利用以及最終實現建立循環型社會的目標。
3.構建激勵機制,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企業是經濟的細胞,也是污染的主要源頭,循環經濟應從企業抓起。從本質上說,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與企業的效益原則是一致的,尤其是減量化原則,要求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的或消費目的,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顯然與企業的經營目標是統一的,企業是有動力開發新技術發展循環經濟的。可以借鑒丹麥的工業園區模式,構建經濟循環體,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贏。
4.倡導綠色消費,轉變消費者意識
綠色消費實質上是指以可持續的、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式進行消費。綠色消費在滿足人們基本需求、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使自然資源的消耗最少,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使消費的結果不致危及人類后代的需求。該制度鼓勵適度消費,不鋪張浪費,以減少生活廢棄物的產生;使用包裝簡單、可重復使用的耐用產品,或以再生資源為原料的產品;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消費產品。通過綠色消費教育,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綠色消費運動,使循環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石法;聚氯乙烯;清潔生產;減污增效
中圖分類號:X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8009202
1引言
目前在我國氯堿行業使用廣泛的是“乙烯法”和“電石法”兩種工藝,但由于我國是一個油氣資源不足,而石灰石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因此電石法PVC在我國PVC生產能力中所占的比例持續升高。眾所周知,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是“三廢”排放大戶[2],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加工深度的增加,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在環境保護中所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水、廢氣及固體廢物,將對人體健康及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企業如何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治理,對現有技術和設備進行優化改造,強化廢棄物循環利用,有效降低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和排放,減少重金屬汞對環境的污染,提高原輔材料利用率,降低產品單耗,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成為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3]。而清潔生產審核正是通過應用先進環保減排技術和加強內部管理來提高現有企業資源、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從源頭上降低污染,減輕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對人類健康及環境所造成的危害,最終實現最小的環境污染,最小的資源能源消耗,最佳的管理模式以及最優化的經濟增長水平[4],從而壯大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生命力。本文結合某化工公司實例,對電石法聚氯乙烯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提供探討和研究。
2企業管理概況
該化工公司10萬t聚氯乙烯項目注冊成立于2009年,2005年4月產出第一批聚氯乙烯樹脂,標志著該公司實現了全線開車。該公司生產品種分為有機和無機兩大類,主要產品包括聚氯乙烯、燒堿、鹽酸和液氯等。公司可年產10萬t聚氯乙烯、9萬t燒堿、2萬t液氯。年消化電石15萬t,工業原鹽16萬t,用電約3億kW?h。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并有部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2009年工業總產值3.7億元。
公司下設“六科三分廠”,分別為綜合管理科、物資管理科、財務管理科、質量管理科、安全環保科、生產技術科,氯堿分廠、聚氯乙烯分廠、動力檢修分廠。公司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員工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在多年發展中,公司一直重視環保工作,專門配備了環保管理部門和專職環保干事,嚴格遵守“環境影響評價法”、“三同時”環保制度,并通過提高員工意識、加強管理等措施使污染物排放逐漸減少,改善環境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3實例應用分析
3.1主要生產工藝流程簡述
該公司的生產工藝為電石乙炔懸浮法,工藝流程簡介如下。 鹽水:將工業原鹽在加熱條件下進行溶解制成鹽水,再進行除雜精制等一系列處理后,制得精制的一次鹽水飽和溶液。屬間歇加工。 電解:將一次鹽水在預熱的條件下進行電解制成氯氣、氫氣、淡堿。屬連續加工。 氯氫處理:將濕熱的氯氣、氫氣進行一系列處理后,制得精制的氯氣、氫氣。屬連續加工。 蒸發:將淡堿加熱濃縮制成合格的濃堿產品。屬間歇加工。 液氯鹽酸:將一部分氯氣(另一部分氯氣液化制成液氯產品)與氫氣點燃合成氯化氫,一部分氯化氫(另一部分氯化氫用于合成氯乙烯單體)用水吸收制成鹽酸產品。屬連續加工。 合成:將氯化氫與乙炔氣體混合脫水后合成氯乙烯單體并進行精制加工。屬連續加工。 乙炔:將電石水解制得乙炔氣體。屬連續加工。 聚合:將氯乙烯單體聚合干燥制出成品聚氯乙烯。屬批量生產。 公用:為生產提供合格的冷凍鹽水、無離子水、壓縮空氣和氮氣以及循環水。
3.2主要污染源
該企業主要污染物有廢水、廢氣和廢渣。廢水主要包括以聚氯乙烯分廠乙炔組的電石泥壓濾水為主還含有少量的聚合母液水,蒸發冷凝水,次氯酸鈉廢水,合成酸堿廢水,電機冷卻水,氯水以及沖洗排水。廠區工業廢水處理裝置于2008年初建成,設計處理能力為100 t/h。經處理后的廢水達到國家和地方排放標準后排入某污水處理廠。廢氣方面只是在生產不正常的情況下放空產生一小部分,正常情況下產生廢氣可忽略不計。放空廢氣主要是通過一座30 m高的四管組合式排空管道高空稀釋排放。尾氣及粉塵通過除塵效率高達98.3%的除塵吸收吸附器后排放濃度在0.2%以下。公司固廢主要為電石泥、鹽泥、廢觸媒。其中電石泥、鹽泥全部送往某水泥廠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料循環利用,廢觸媒經公司收集后統一由生產廠家回收利用。主要環保設施及運行情況見表1。
3.5審核重點確定
清潔生產審核小組和有關專家,根據收集的信息,結合有關環保要求及企業發展規劃,對每個被選重點,采用列表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
3.4清潔生產方案的產生和篩選
公司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小組在清潔生產審核專家的指導下,對與清潔生產審核重點有關的單位員工進行了專題培訓,并根據物料平衡和廢棄物產生原因分析,從原輔材料和能源替代、技術工藝、設備維護和更新、廢物回收利用和循環使用四個方面提出了清潔生產方案39項。依據公司實際情況,確定投資60萬元以下的項目為無/低費方案,投資60~160萬元的項目為中費方案,投資160萬元以上的項目為高費方案。本輪審核共產生39項清潔生產方案,其中無/低費方案35項,中高費方案4項。
3.5清潔生產方案實施評價
通過實施全部清潔生產方案,每年可節約新鮮水用量61.89萬t,節約用電58.67萬kW?h,回收利用各類廢氣排放300.5 m3 ,減排煙塵286 t,減少固體廢物503.6 t,節約酸45 t,節約碳酸鈉30 t。總計年獲經濟效益可達402.6萬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均比較顯著,起到了“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
4結論
通過本輪清潔生產審核使公司全體干職工充分意識到清潔生產審核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是企業體現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價值的一項實實在在的行動。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提高了公司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保護和改善了環境,保障了人身健康,提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使企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戎蘭獅. 中國電石行業現狀及電石法聚氯乙烯發展前景分析[J].中國氯堿,2011(12):30~33.
[2]王志恒.電石法聚氯乙烯清潔生產中汞污染的防治[J].科技風,2012(1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