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從這些冰冷的數據可以看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自殺問題的嚴重性,導致這些問題的發生,固然有教育體制、學業壓力等許多客觀方面的原因,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孩子在中小學這段時間心理成長非常關鍵,在大環境無法從根本改變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做好家長和老師的工作,從培養孩子陽光的心理著手,增強孩子心理韌性,減少悲劇的發生。
針對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結合實際,對下步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推動形成服務體系。黨委政府應明確重青工作的主體牽頭單位,將預青考核繼續納入平安建設考核體系,明確各具體群體的工作兜底部門,督促各級各部門按照有關要求切實做好重點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疏導和干預,并在人員和經費支持上相應予以傾斜,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平臺建設、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專業培訓、宣傳推廣、項目服務等方面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其次,要將心理服務體系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建立常態預防、重點篩查、心理輔導、觀察回訪的閉環工作格局,確保在校學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識的科普宣傳,讓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在校青少年的心中,讓有困惑的青少年能夠主動找心理老師進行心理咨詢、答疑釋惑和健康教育等服務。
二是不斷強化隊伍建設。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各級各類學校對于專職心理老師的配備,設計科學合理的專職心理老師考評辦法,以專職心理老師為主體,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室的作用,寓教于樂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確保專職心理老師招得來、用得好、留得住;加強對其他學科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及時調整、干預教師的心理狀態,確保教師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讓其他學科教師學習掌握基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知識和方法,不在日常教學中無意識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加強社會觀護工作隊伍社會化、專業化、規范化建設,一方面廣泛招募具有專業背景的社會觀護工作志愿者,另一方面加強各類專業培訓和交流,細化工作規范,逐步滿足工作需求。未來探索向職業化道路邁進,爭取發展形成團干部+職業觀護員+專兼職青少年社工+社會觀護志愿者的工作格局,推動涉案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社會支持體系建設。
關鍵詞 鄉村醫生 預防醫學 模塊化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14-0009-04
Research of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of preventive medicine for rural doctors
JI Ying, ZHOU Zhiyuan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 rural doctors, it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improve the actual work abilit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t primary-level in the new period. The modular training syste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s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for rural doctors. Through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by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students, the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method showed the more advantage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rural doctor; preventive medicine;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針對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和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現實需要,現代醫學正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1],傳統的預防醫學實踐課程教學模式顯然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一轉變要求[2]。社區預防醫學人員不僅要掌握全面的醫學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具有組織協調能力、宣傳溝通交流能力、自我學習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3]。因此,對醫學高職鄉村醫生專業的預防醫學實踐課程進行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
模塊化教學是課程改革的新理念[4]。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與嘉定區政府合作建設的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基地,對鄉村醫生專業醫學生的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模式作了改革和實踐,以期為探索與新醫改相適應的、滿足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需要的模塊化預防醫學實踐課程教學體系提供借鑒。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研究對象:為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鄉村醫生專業G10級學生71人和G11級學生80人,該兩個年級的學生均完成了醫學基礎課程與相關臨床課程,已具備預防醫學實踐的理論知識。
1.2 方法
研究方法:設計社區預防醫學實踐訓練模塊體系,經過社區現場實踐訓練后,采用學生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問卷的內容涉及學生對模塊化實踐教學模式與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的總體滿意度比較、教師和教學內容對教學影響、實踐教學管理效果以及對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能力、學習方法改進和知識技能擴展等方面。
1.2.1 模塊系統設計
本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模塊體系設計的目標是讓鄉村醫生定向培養的醫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社區基層預防醫學工作,具有經過系統預防醫學理論教學背景的醫學生用本系列模塊進行實訓,可以很好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教學效果,體現高職醫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信心的優勢[5]。
從基于社區預防醫學事件處置的實際工作來看,所有的模塊實際上可以認為是預防醫學在社區基層實際工作開展的適宜技術集。因此,為了解決“綜合性”與“專門化”之間的矛盾,采用了富有彈性的模塊化內容結構,對知識與能力進行有目的的綜合。每個模塊既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效組成部分,又是相對完整獨立的實踐訓練單元,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部分訓練內容依照上海市地方的業務規范編寫,綜合考慮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社區實際工作的需求和模塊化教學的要求,整個體系包含70個模塊[6]。
1.2.2 單個模塊結構設計
模塊設計以素質為核心、以解決社區預防醫學事件的能力為目標,設計層次清晰,語言簡明,不出現大段的理論闡述,將知識點進行細分、歸納、精練,最終落實到實際工作的應用現實層面。
模塊的結構包含:①預備知識提示;②知識要點;③教學資源準備;④教學流程;⑤建議討論要點;⑥思考與練習;⑦知識與技能擴展。模塊前部的預備知識用于提示學生在模塊的實踐學習之前需要的背景知識,并提供知識溯源;知識要點含有知識、技能和心理3個層次,使學生清楚關鍵學習點,這些要點最終落實到社區具體的預防醫學事件;教學資源準備闡明了模塊教學執行中所需要的社會資源、設備資源等;教學流程是按照實際社區開展預防醫學工作的規范和工作流程,提供了教學方法的建議,為教師編寫個性化教案和組織教學擴展思路,并附有實際工作的表單和文件。考慮到各地業務流程的特點和側重,教材中盡量按照國家規范指定的要求,其余則大多采用上海市相關規范文件規定的表單和信息管理工具界面,供教師和學生參考;建議討論要點與思考練習根據教學要求,對該模塊的知識要點進行應用層面的復習;設計教學器材準備、社區公共關系處理等環節,為教師組織教學資源提供方便;模塊的后部提出知識與技能拓展的建議,并提供相應的知識溯源,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提高知識與技能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今后的教育和持續學習創造接口和條件。
1.2.3 實踐教學中的模塊選擇
在進行實踐教學訓練時,根據本地公共衛生服務的特點和社區實際工作情況來選取模塊,在社區現場的不同時空里可以相對自由地進行實踐訓練。同時,模塊體系中有些是基本技能模塊,有些是綜合提高模塊,這樣可以滿足大類專業對理論、技能和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基本素質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在本體系的模塊群中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模塊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進行模塊調用,完成教案的設計。
本研究中的教學對象是醫學高職鄉村醫生專業的醫學生,針對地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特點,選用的模塊是:①醫務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由性病教研室實施;②預防接種實施,由免疫規劃教研室實施;③居民健康素養監測現場準備和數據整理分析,由學校衛生教研室實施;④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由防疫消毒教研室實施;⑤社區高血壓患者的分組管理,由慢病教研室實施;⑥飲用水衛生建檔,由職業環境衛生教研室實施;⑦蚊媒傳播病傳播媒介應急處置,由病媒生物教研室實施。
1.2.4 問卷設計
學生調查問卷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預防醫學課程的喜好興趣和重視程度以及預防醫學的社區實踐對學生的吸引力,含4個子項;第二部分是關于學生對教師、教學內容、現場教學管理的滿意度,含29個子項;第三部分是關于學生經過社區實踐訓練后對自己的基本素質提高的評價,含18個子項;第四部分是主觀描述,對實踐訓練的教學質量提出建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評價內容與其它學科實踐教學進行類比,評價采用5分等級描述,1為非常不重要或非常不滿意;2為不重要或不滿意;3為一般;4為重要或滿意;5為非常重要或非常滿意。
2 結果
本次問卷調查參加的學生共151人,發出問卷151份,回收151份。對各部分的子項分值進行累加后得出均值,然后作出模塊化實踐教學與傳統實踐教學的差值。
第一部分的選項中,91%的學生選擇繼續參加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模塊化實踐訓練,而選擇二級醫院臨床僅占9%;畢業后就業意向選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學生為86%,而其他醫療單位僅14%。
第二部分的選項中,模塊化實踐教學模式總體滿意度分值為703.00,傳統醫院臨床實踐教學模式為541.00分,差值為162.00;對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管理的滿意度的差值分別為87.60、79.50和73.92(表1),顯示模塊化實踐教學和傳統實踐訓練的明顯不同。
第三部分選項中,學生的知識技能擴展、學習方法改進、社會心理適應能力提高方面,差值分別為83.33、75.12和163.84(表2),顯示模塊化實踐訓練在學生的基本素質提高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社區心理適應能力提高的分值差達到163.84,說明模塊化實踐訓練體系中的社會心理適應能力的訓練設計具有明顯效果。
第四部分的學生對模塊化實踐教學的看法與建議中,大多數學生對模塊化實踐教學的新穎性表示感興趣。喜歡用學過的預防醫學理論知識來進行指導公共衛生實踐,尤其在基層公共衛生的實際工作場所,具備真正現場時空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實踐教學場景,具備動態的社會環境和與之適應的心理素質的鍛煉,是在課堂上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與技能,真正擴展了學生的思路和實際工作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學生也提出了改進建議,建議集中在預防醫學的實踐能力訓練過程中如何提高社會心理適應能力。
3 討論
通過本次模塊化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的設計、教學實踐和問卷調查,對預防醫學的實踐教學模塊體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為進一步研究能夠勝任基層社區預防醫學工作崗位為教學目標的醫學高職鄉村醫生專業的適宜教學模式設計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就模塊化實踐教學的優勢而言,教師能夠根據教學對象和實踐所在地的公共衛生資源和時空條件選擇模塊,進行靈活的教案設計,同時也是注重體現提高學生社會心理適應能力的最佳教學路徑與方法。
模塊化教學要求訓練對象需要有前期的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和預防醫學基礎知識,同時具備實踐教學所需的初步社會心理適應能力和公共關系處理能力,另外,需要帶教老師具備比較豐富的公共衛生社會資源來完成基于社區現場的預防醫學實踐教學,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孫維權, 王月云, 熊光練, 等. 新時期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初探[J]. 西北醫學教育, 2007, 15(2): 278-280.
[2] 朱肖菊, 朱朝輝, 王曉杰. 衛生事業管理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改革中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 5(5): 220.
[3] 井明霞, 唐景霞, 毛璐, 等. 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衛生事業管理課程應用Seminar教學法的探索[J]. 農墾醫學, 2011, 33(1): 89-90.
[4] 周新源. 現代職教課程觀與模塊化教學[J]. 職教通訊, 2007(6): 37-38.
[5] 張青碧, 甘仲霖, 李祥, 等. 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習預防醫學的心理需求調查[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8, 22(4): 46-52.
關鍵詞:中原服飾文化;文化傳播;眼動實驗;社會服務
中原地區乃國之中、城之源。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積淀了厚重物質和精神的文化。長期以來便利的交通和大量的人口流動孕育出融合的多元服飾文化。在當今,伴隨城鎮化進程,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文化的創意驅動。隨著河南人文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原服飾文化有必要在廣度和深度上積極地與科學技術相融合,尋求更多的延展可能,更好地進行社會服務。
1 眼動實驗的原理與過程
眼動實驗也被稱作眼動測試,主要是依托視線追蹤技術,針對受測試者注視特定目標時的眼睛運動與注視方向進行監測和分析。眼動技術以非接觸、非侵入的方式了解內心世界主要用來了解真實的認知與感受習慣。進行眼動實驗的主要設備是眼動儀。它能夠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下記錄人們眼動軌跡。在運用眼動儀進行實驗的過程中主要針對以下幾個點進行觀測和數據分析。主要是注視點的數目、注視時間和關注次數,關注點越多表明關注內容越豐富,目標提取就越困難。首次關注時間越短說明關注內容越引人注目或是關注內容淺顯易懂。關注次數越多關注內容越吸引人。當然在多次數關注的情況下,總的關注時間越長說明關注目標越吸引人或是關注內容越難以理解。這些數據與定向訪談結果進行組合,得出的研究結果極具說服力。在這三個主要觀測點之下,還存在一些小的觀測內容,比如,掃視距離、回視率及回視路徑時間。這些信息可以更加準確的分析受測者接受信息的數量和效果。將眼動實驗引入到中原服飾文化傳播的研究中有助于分析社會人群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對中原服飾文化的社會服務模式進行以人為本的創新性研究。
2 中原服飾文化傳播的眼動實驗規劃
文化的傳播是指多年形成的一種習俗習慣從一個區域傳到另一個區域,從一群體到另一群體的互動現象。文化傳播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即接觸與顯現、分析與選擇、采納與融合。在這三個階段中由于每個環節都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因此,文化的傳播也分為直接的采借和間接傳播。由分析和選擇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的形式叫“刺激性傳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提提倡的創新性傳播。文化傳播主要是通過人遷移和流動產生的,所以也有縱向傳播和橫向傳播之分。中原服飾文化很難界定是物質性還是非物質性,因此中原服飾文化的傳播必定是一種集多種形態的傳播方式。隨著傳播媒介的不斷發展,中原服飾文化需要不斷引進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手段,促使其更好地為現代社會需求服務。
2.1 中原服飾文化的接觸性認知
在上述文化傳播過程理論中,我們提到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第一個環節就是接觸與顯現。這也是對信息進行認知的過程。認知觀點主張將注意力集中在外觀直覺上。在這個過程中進行眼動實驗需要關注的是對中原服飾文化的關注點數量和關注時間。
對中原服飾文化的接觸性認知的一致性與創新性。中原服飾文化更多的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它的顯現是符合歷史中的某個時代特征。而在現代文明的時代中,這種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必定會出現與社會情境的沖突。那么問題就出現了,這會使承載這種文化的社會及人大傷腦筋,從而失去原本的精神與品質。同時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會漸漸地退出歷史的舞臺。在試驗中出現的次數和時間總和必定會顯示出不協調性。但是在有些情況下,這種沖突與矛盾的不協調性反而對接觸性認知是一種刺激。一旦刺激產生就會根據現實環境中的審美與需求形成改良或摒棄。通過眼動實驗數據和一定范圍內的訪談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必定會尋找出達到認知一致和平衡的途徑,此外也會產生出刺激性的創意認知,為中原服飾文化的社會服務創新提供研究基礎。
2.2 中原服飾文化的符號化互動
中原服飾文化傳播過程中在認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傳播媒介會形成一些符號化的元素。中原服飾文化符號有語言和非語言兩種,語言符號包括口頭表達和文字,非語言符號包括聲音、圖像。這些元素通過特定的形式進行編碼為受眾傳遞信息。從一般意義上而言,服飾符號屬于非語言符號。這種符號的外在表征非常豐富。包括傳播情境中除言語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境所產生的刺激,這些刺激對于信息發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潛在的價值。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講,不同人群價值觀是不同的,同一人群不同環境下價值觀也是不同的。這種情況下,同樣需要借助眼動實驗,為中原服飾文化和社會服務之間的充分有效溝通提供幫助,不斷鞏固社會對中原服飾文化價值的認知和維持。只有這樣,中原服飾文化才可以為人文城市的建設添磚加瓦。
3 眼動實驗對中原服飾文化社會服務的影響
3.1 提高中原服飾文化教育服務的效果
教育服務不等同于一般的產業服務,不能使用經濟效益和市場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我們今天所指的教育服務完全是為了滿足學習者的心理需求而實施的一系列行為過程,同時也是為學習者扭轉錯誤心理需求和認知的過程。長期以來進行教育的人和場域都缺乏服務的意識,單單只作為傳播媒介出現,例如,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做到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以人為本的展開有層次有步驟的引導和傳授,無法幫助有需求的學習者解決問題。在缺乏服務意識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無法被了解,那么學習的過程將會漫無目的,長此以來教育的針對性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面對這樣的現狀,在中原服飾文化進行教育服務的過程中引入眼動實驗,準確觀測學習者的興趣方向及渴望的需求,在知識傳授者與接受者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有益于教育服務意識的提高和教育服務效果的提升。可將學校的中原服飾文化研究平臺、公共文化場域與相關產業,積極開多方合作,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形成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教育服務模式,吸納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開發,有效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綜合型人才。同時,根據眼動實驗結果分析也可以針對不同學習人群進行多樣化的教育服務形式創新,實現全民教育服務和終身教育服務。
3.2 提升中原服飾文化創作服務的價值
進入21世紀,創意經濟逐漸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趨勢,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是一個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中原服飾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它需要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世代相傳。隨著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物質精神文化的不斷改變,中原服飾文化面臨著現代化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異常深刻的革命。近年來,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尤其是河南省提出“建設中原經濟區”宏偉目標以后,文化產業的地位在河南全(下轉第頁)(上接第頁)面發展中得到進一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迎來大發展。在中原服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當“材美、器麗、工巧”的“天工開物”,全部變成了規模化的工業大生產時,我們應該審慎思考,在高速發展中,是否在一些做法上,有違了我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初衷。中原服飾文化的創作就是運用這些文化元素產生新事物。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創作激發的“差異”和“個性”根據消費者和市場需求而產生的,也是文化創作產業的核心之道。基于眼動實驗的中原服飾文化創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引導消費者對文化創作作品產生認知,繼而形成對產品的追求和維護,贏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同形成堅固的市場價值。實施眼動實驗可以在感情層面上了解消費者的訴求,有助于促進相關自主創新創意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有利于加快中原文化創作服務產業額,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進一步鞏固河南的文化強省地位。我們做中原服飾文化產品一定要做出特色,做出自己的東西,并結合市場實際需求進行開發設計,接受市場的檢驗,既有極大的文化價值,又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3.3 優化中原服飾文化傳承服務的模式
從文化的層面來說,中原服飾文化影響了人們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審美追求、存在范式。中原服飾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傳統的文化傳承機制之所以能有效運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它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世代相傳的。隨著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物質精神文化的不斷改變,新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必然會使現代文化元素與中原民俗文化元素發生碰撞和相互交融。面對現狀我們應采取相應措施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在市場經濟和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不加以控制和改進中原服飾文化的傳承必定會影響和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眼動實驗的實施可以幫助相關科研機構、學術單位組織人員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大規模服飾文化的調查,收集記錄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挖掘的方向與目標。通過了解不同人群的喜好以及所能接受的程度進行引導和宣傳。有效地將沉寂的中原服飾文化和困苦的民間藝人與社會需求相融合,通過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文化旅游窗口展示和文化城市建設的介質,打造多渠道的傳承模式。
4 結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突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代性、創新性和開放性要求。通過引入眼動實驗幫助中原服飾文化在現代人文城市建設的今天,進一步認清楚社會發展對文化的需求和大眾對文化的認同。進行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大力拓展中原服飾文化社會服務的影響范圍與創新模式。通過先進新穎的傳播形式和服務模式把控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播主動權、主導權和衍生力。幫助大眾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提升中原服飾文化影響力,加快推進我省的人文城市建設。
參考文獻:
[1] 邵丹,朱莉思.基于眼動實驗的服裝品牌風格意象認知探析――E品牌上裝風格案例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23-25.
[2] Susan B.Kaiser .社會心理學[M].李宏偉,譯.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心理應激;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2-0073-02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災難性事件的突發性、震撼性,可引起明顯的心理痛苦,無論是心理索質多么好的人,都會悲痛、恐懼和絕望。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里氏8.0級的強烈地震災害,并波及我國的甘肅、重慶、云南等多個省市。這次重大的突發公共事件,不但使災區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使受波及省市的人們陷入焦慮恐慌的巨大心理壓力之中(北川宣傳部副部長馮翔之死引人深思)。如果能及時對整個受災群體和高危人群進行心理社會干預。就能減輕災后的不良心理應激反應,避免心理痛苦的長期性和復雜性,促進災害事件后的適應和心理康復。因此,探討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以逐步建立起像物質救災那樣完備、有效的心理救災對策和措施,以勝任重大突發事件的心理救助,顯得十分緊迫和必要。面對這些,中國心理學會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積極參與災區人員的心理危機援助工作,并號召全國心理學工作者、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人員做出忠于職業的承諾。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也印發了《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來指導我們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
1 對突發災害事件與危機的反應表現
水災、地震、空難、疾病爆發等突如其來的災難事件發生時,個體所處的緊急狀態會表現出情緒、認知、行為活動等一系列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出現各種輕重不一的軀體癥狀,也可加重或誘發原有疾病,嚴重時產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亂等心理危機。危機反應主要表現在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現為腸胃不適、腹瀉、食欲下降、頭痛、疲乏、失眠、做惡夢、容易驚嚇、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梗死感、肌肉緊張等。在情緒方面表現常出現害怕、焦慮、恐懼、懷疑、不信任、沮喪、憂郁、悲傷、易怒、絕望、無助、麻木、否認、孤獨、緊張、不安、憤怒、煩躁、自責、過分敏感或警覺、無法放松、持續擔憂、擔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在認知方面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無法做決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從危機事件上轉移等。在行為方面表現為呈現反復洗手、反復消毒、社交退縮、逃避與疏離、不敢出門、害怕見人、暴飲暴食、容易自責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持續而強烈的危機反應,會同時對公眾的軀體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近年來,突發性公共事件頻繁出現和心理危機干預活動的出現,昭示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構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危機干預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危機干預是指對處在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人采取明確有效措施,使之最終戰勝危機,重新適應生活。很多研究和實例證明,在發生災難性突發事件時,心理干預可起到緩解痛苦、調節情緒、塑造社會認知、調整社會關系、整合人際系統、鼓舞士氣、引導正確態度、矯正社會行為等作用。有效的危機干預就是幫助人們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乃至穩定由危機引發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的情緒,恢復心理的平衡狀態,對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調整,并學習到應對危機有效的策略與健康的行為。增進心理健康。現代意義的心理干預,主要體現在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結合。就是要以人為本,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關心、尊重。
2 突發公共事件需要心理危機干預服務
突發公共事件下的心理健康服務,危機干預是非常必要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危機干預是一種通過調動處于危機之中的個體自身潛能來重新建立或恢復危機爆發前的心理平衡狀態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技術。心理危機干預是針對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行的緊急處理,避免事態的惡性發展,幫助有嚴重心理問題的人恢復心理健康。進行及時有效干預,可以避免自殺、自傷結果發生,保障個人生命安全,提高健康水平;同時可減少一些社會矛盾帶來的心理障礙,避免矛盾激化,降低對他人的傷害及對社會的破壞,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減少事故、災害的后遺效應。目前危機干預已經日益成為臨床心理服務的一個重要分支。危機心理干預在國外已有很大發展,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在危機心理干預方面有比較豐富的經驗,也有完善的系統。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對突發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尚未建立起來,目前大多干預措施及對策還處于研究和探討階段。
3 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對策
3.1 建立危機干預系統。積極開展心理援助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嘗試。近年來,在一些心理學和公共管理專業人士的呼吁下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一些區市開展了這方面的嘗試,2002年制定的《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中已經把受災人群列為重點人群,提出“加快制定《災后精神衛生救援預案》,從人員、組織和措施上提供保證,降低災后精神疾病發生率”。針對我國心理危機干預存在的問題,我認為解決措施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隨著醫學模式的變化,我們進入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現代醫學模式。因此,面對突發事件,在指導思想上,我們要擺脫僅僅靠物質救援的單一思想。要體現出提供物質和精神救援與心理干預相結臺的這種綜合思路和意向。
(2)在法律上,要制定精神衛生方而的法律。把心理危機干預納入到應急預案體系中。提升心理危機在應急管理體系中的地位,心理危機干預一定要在專業限定的范圍之內進行,違反專業心理干預無異于二次創傷。
(3)在實踐中,要開展相應的應急培訓,特別是要加大對醫務人員的在突發公共事件中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的培訓。除了相應的醫學技術水平,還要讓醫生了解一些簡單的心理知識,使危機干預活動通過醫務人員第一時間傳遞給受影響的人群做到及時和有效。
(4)在經費上,加大對突發公共事件危機干預的經費投入。迅速組建包括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儲備庫、心理危機干預機動隊和志愿者名冊等組織,促進社會支持系統共同參與救助。
3.2 構建社會支持系統。建立危機干預的專業機構
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分為客觀社會支持和主觀社會支持兩個因素。前者主要指,在實際工作生
活中是否有人或組織以某種途徑提供支持;后者主要指,醫護人員本人主觀感受到支持,一旦有應激事件發生,我們也要充分運用社區資源或組織有關心理學專家,建立心理咨詢室,開展有針對性的談心活動和心理咨詢。學校、醫院、流動人口居住區等人口稠密的地方,要進行定期心理知識講座。還可利用社會力量,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加強社會心理溝通。為此,專業組織和研究機構應該制定一套服務質量標準,形成專業認證準入制度。還要進行監督以評估其服務質量,以及持續的質量改善、系統的服務改革及對質量機制的審核。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的法律建設。據報道昆明市己成立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主要職責是提供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的社會服務,開展心理危機監測和研究;承擔社會宣傳,臨床服務和專業人員的培訓;提供院外心理衛生急救服務,社區居民心理健康促進服務;開展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機應急處置等。
3.3 造就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公眾的心理承受能力
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對抗心理危機的有效武器。另外,要樹立現代意識,培養公眾的心理承受力。(1)我們在平時應有風險意識,增強知識和手段的儲備。當遇到危機時,則應該注意保持健康的心態,客觀、理性和積極地應對我們所面臨的困境。(2)學習相關信息的基本辨析能力與相應的專業知識,在一個越來越復雜的社會中,國民只具有常識不行,專業知識又不可能完全具備,公眾就需要有超越于常識的一些準專業知識。(3)穩定的心理素質方面,突發事件最能反映國民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培養積極的心理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正確有效應對方式,以解決重大應激條件下引發的各種心理行為問題,這有助于提高社會公眾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功能的復蘇,具有重要的意義。
3.4 心理教助和干預必須在法律法規的范圍之內進行
中圖分類號:R395.6、R1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3-0220-04
1 簡史
美國最早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是由于發現需要對未成年犯罪者進行心理上的引導[1]。19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部門發現拘留青少年犯罪人員有必要與成年人分開,并建立一個適合青少年的法庭系統(未成年人法庭),提供使他們重新回歸社會的服務。1900年,美國開始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統來區別對待未成年人,并在芝加哥和波士頓的未成年人法庭系統中首先建立心理健康服務診所。20世紀20年代[1],美國公共基金會開始研究這些未成年人法庭系統中心理健康服務診所的巨大作用,并向全美國推廣這種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引導診所。隨著這些診所的不斷發展完善,這種服務模式成為了美國第一個兒童精神病治療項目的基礎,隨即這些診所的定位不再只是處于三級甲等醫院為中心的醫療體系中,而是開辦了更多的獨立的診所或心理健康中心。這使更多的有心理疾病的兒童青少年能夠得到治療。
這一時期,另一個為兒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務的重要機構是學校。但這時提供的服務不是關于心理健康的,而是關于學生就業指導方面的,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到20世紀60年代,行為、認知、人本等心理咨詢理論大量涌現,為現代心理咨詢奠定了基礎,學校也開始開展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務,同時也為其他服務機構提供了更多的服務手段。
到20世紀80年代,雖然美國在福利、學校、醫院、司法等機構都為兒童青少年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務,但是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美國對于當時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據調查,當時有三分之二的兒童青少年未能得到所需的服務[2]。另外還有資金投入、對待兒童青少年的方式、住院綜合征、服務中斷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暴露及當時美國進行社區心理健康運動的大環境,使得Knitzer[1]在1982年她的《Unclaimed Children》一書中提出建立現代意義上的兒童及青少年社區服務體系。在Knitzer及其支持者的推動下,美國心理健康研究所在1984年建立了美國兒童及青少年服務體系項目(Child and Adolescent Service System Program,CASSP)。90年代早期,Robert Woods Johnson基金會在美國8個不同的地區進行了CASSP服務模式的實驗,取得了好的效果。1994年,美國物資濫用及心理健康服務部(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or,SAMHSA)和健康服務部(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確立了對兒童及其家庭進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綜合項目[1]。至此,現代意義上的以社區為基礎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在美國開始確立起來。現在直接由聯邦基金資助的這種服務中心已經建立了126個[2] ,為78000名兒童和他們的家庭提供服務。而由州政府、縣政府和其他一些基金建立的這種服務中心就更多,僅在紐約,每年就能為100000名兒童青少年提供服務。
2基本理念
CASSP想解決的兩個大的問題是:如何才能讓所有兒童青少年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服務;如何才能更加低耗費、高效地解決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美國在學校、福利、醫療、司法等部門都為兒童青少年提供相應的服務,但由于投入不足、服務費用高,且這些服務機構之間沒有很好的合作,沒能優化資源,服務人員和設施的重復設置,使得兒童青少年接受服務的機會大大降低。CASSP倡導的就是要將所有這些為兒童青少年提供服務的機構有效地整合起來,發揮各部門各自獨特的優勢,最大化地優化資源,讓所有的兒童青少年都有機會獲得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
在傳統的服務模式下,治療者等著兒童青少年到門診求診,然后治療者為他們做評估,提供治療方案。在這種服務模式下,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種被動的關系。治療者很多情況下只是針對患者某一具體的問題進行解決。同時,治療者與患者家庭之間沒有建立起一種互動的合作關系,患者家庭也很少向治療者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很多情況下服務沒有完成就被中斷。這種模式在我們現在來看是存在問題的,它忽視了生活環境對心理的巨大作用。在上世紀60年代[3],美國精神病院興起出院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讓病人回歸社區,在各種環境刺激下重新建立回歸社會的能力。社區心理學[4]認為心理問題的產生是由個體、社會和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心理問題的分析要重點放在組織和社區或鄰里關系上。而1964年卡普蘭[3]的《預防精神病原理》的出版標志著預防開始成為心理健康工作的另一重點。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他們的心理功能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社區環境對他們心理的發展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社區進行服務更能顯出既能預防,又能有效治療的優勢。
在CASSP所倡導的社區服務模式下進行服務時[1],好的服務效果的取得不只包括服務者所提供的高水平的評定和處理服務,而且還應包括家庭在服務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和其他的社會文化因素。Stroul 和Friedman[5]闡述了他們關于社區服務體系的一些原則,其中兩個核心的原則是:體系提供的服務必須適應患者和他們家庭的需要;體系的服務必須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家庭作為整個服務過程的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必須完全參與到評定和服務計劃當中,作為一個評估者,確保所有服務都是協調的、適合于他們需要的;家庭還要作為一個實施者,具體執行一些計劃,并動員親戚、朋友、鄰居等社會成員加入到整個服務計劃中。同時,整個家庭也要接受專業人員提供的心理服務,以利于更好地解決問題。體系必須以社區為基礎進行服務。兒童青少年在學校發生的問題可能需要到福利或司法等其他機構接受服務,所以在這個社區內的學校、診所、福利、司法等所有為兒童青少年提供服務的部門都要有效地聯合起來,提供一個在各個時間和地點都能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服務的計劃,并保證整個服務不會被中斷。能將這兩個核心原則結合起來的是現在普遍采用的環繞服務(Wraparound process)[6]模式。這種服務模式將社區內多種服務機構聯合起來與家庭共同合作進行服務,建立以兒童-家庭團隊(Child and Family Team,CFT)為中心的服務團隊。環繞服務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7]。另外,美國是一個多移民的國家,在服務別強調文化差異問題。
在社區進行服務,兒童青少年回歸社區,家庭成為了提供具體服務的主力軍,這就減少了住院和其他一些高昂的花費,降低了服務費用;而且只有家庭最了解他們的子女,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能提供更有效的服務手段。社區服務能讓兒童青少年建立更多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增加心理發展的保護性因素。并且他們能得到所需各個部門的連續的服務,直至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3 體系的構成
3.1 服務機構
總體上來說,CASSP是由HHS和SAMHSA進行主導實施的,他們為體系提供主要的方針政策及資金。但對于資金的管理主要是行為健康管理部門(Managed Behavioral Health Care,MBHC)[8]。對于每個兒童青少年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設立,CASSP的關注點不是重建大量的服務中心,而是要將現有的服務機構聯合起來,充分利用已有的服務人員和設施。現在主要聯合的一些服務機構包括兒童福利局,與酒精項目,學校,心理健康與精神發育遲滯項目,訓練與技術支持中心,司法系統。這些機構派出代表與家庭組成一個團隊,合作為兒童青少年提供一個適合于患者及其家庭需要的計劃,并同時負責聯系各自的部門。除了組織這樣一個服務團隊,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還要每月定期會晤,組成有關政策方面的委員會,討論并制定相關的政策。同時,治療團隊又要與政策委員會聯合成立每年召開六次的咨詢委員會。在會上,治療團隊要向政策委員會提出建議,同時討論預算和服務制度等問題。服務中心還需要尋找技術上的支持,需要與大學的研究機構建立聯系。大學可以培訓合格的服務者,也可以研究更加有效的服務方法,還可以對服務的理論等方面進行研究。在具體服務團隊中,除了專業人員,還需要護士和社會工作者,同時還要邀請所需的具有特殊專業背景的社區人士加入其中。
3.2服務對象
Stroul 和Friedman[9]首先對CASSP的服務對象進行了探討,他們在1986年提出了“對嚴重情緒障礙(Serious Emotional Disorder ,SED)兒童以社區為基礎進行服務的體系”這一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很多心理學家想用一個名詞來概括兒童的這些認知、行為、情緒上的問題[9],如兒童青少年的多重困難、兒童青少年行為障礙、兒童青少年焦慮/情感障礙、兒童青少年功能障礙危機。但這些詞都不能很好地概括問題。而SED這一詞得到了廣泛認可。因為SED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會伴隨一些其他的認知或行為上的問題,并能有效地與其他問題聯系起來,綜合起來考慮,而且也更接近于心理問題的層面。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協會為SED制定了最基本的標準,而各個州和社區服務部門可根據需要制定更具體的標準。
4 干預手段
4.1 預防干預
在美國,對于心理健康的干預首先強調積極的預防。CASSP也強調要積極預防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這種干預由服務中心人員利用自身優勢,在各個領域努力為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直接提供技能、可利用資源和相關知識,以便處理即將到來的應激、壓力和可能引發問題的人際關系。例如為條件不好的社區中的孩子開展業余活動,針對體弱和早產的嬰兒的服務,為孕婦提供的服務,通過教父母養育技巧來協助整個家庭成長,教孩子應對壓力的技巧,還可以建立各個家庭之間的互動,交流各自問題。另外,預防不需要將個體篩選出來,這樣也就使個體不易被人歧視或譴責。
4.2治療干預
在進行治療服務時,服務人員采用了很多社區性質的服務模式[1],比如看護治療服務(Therapeutic Foster Care,將有需要的兒童青少年交付受過專業訓練的“父母”培養)、適當地住院、環繞服務、在學校的服務、多重治療體系等等。其中環繞服務是最基本的一種服務模式。這些形態的服務要好于傳統的服務,主要表現在減少了患者心理和行為上的癥狀,提升了家庭的功能,減少了對服務利用的限制,提高了服務效果和服務費用的性價比。服務還應用社會心理方面的干預,主要包括認知-行為治療、父母操縱訓練、家庭治療和抑郁青少年的人際關系治療,同時還進行藥物治療干預。這些方法在治療沮喪、強迫妄想癥、精神創傷、行為錯亂、進食障礙、藥物濫用、焦慮抑郁癥、社會焦慮、ADHD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5對體系的評價
5.1體系的利用
CASSP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讓所有的兒童青少年得到他們所需的服務。在這方面CASSP要遠好于原先的服務機構。雖然沒有關于全美國的數據來證明,但上面談到紐約每年能為100000兒童青少年提供服務,說明這種服務模式的巨大作用。很多因素影響著服務的利用率。概括起來有社會政策和個人及其家庭兩大方面。社會政策方面,主要是經費的不足和一些限制性的規定。社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些因素,因為社區服務能夠降低服務費用,而且服務所受限制也更少。Connecticut[10]的公共醫療補助項目報告,兒童的家庭在兒童是否能接受服務的決策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Thomas [11]則提出了家庭尋求這種服務的尋求幫助(Helpseeking)模型。社區服務也有益于幫助家庭尋找幫助。在社區中,家庭成員能更有效地接收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以及如何有效地尋找到服務部門,同時家庭也更愿意在社區進行服務。
5.2服務的效果
對體系評價的另一焦點是服務的效果。Durlak[12]等人通過元分析認為預防干預是有效的。預防能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機會,能降低服務費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13],比如公眾對精神病一詞的反感,公眾對干預的相信程度等。對整個體系的治療效果的研究也持積極態度[14]。運用以社區為基礎的干預、社會心理干預和藥物干預都取得了好的效果。但Michael[15]等人在總結并研究服務的效果后,認為服務手段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Abram[16]則關注如何對效果進行更好的評價等。
5.3 管理
研究者[17,18]對體系的管理進行了研究,管理的積極方面是能提供有效的、低消費的服務,能整合各個服務部門,增強責任感,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消極方面是服務者花費更多的精力來考慮管理規定,而降低了服務質量。Leonard[19]等人指出,在體系的改革過程中,很多改革都是沒有實證支持的,對改革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
作為一個體系,對服務的研究評價不止是心理服務的利用率、有效性和管理,也包括其他很多方面。有研究者關注服務的滿意度[20],服務的數量-效果模式[21] ,服務的時間-效果等[22]。
6 網絡在服務中的應用
網絡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交流方式,具有很多優點[23]:網絡在服務中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只需要較少的職員和管理的費用,能為偏遠地區的患者提供服務,可以提供非傳統的服務,更適合于想要保密的患者。現代社會中,青少年喜歡在網上搜尋信息,而且對于患有抑郁癥的患者更是一種好的服務方式[24]。網絡服務的方式更全面,也更靈活,且網絡的穩定性使得患者在服務期間能穩定地得到服務。利用網絡來進行預防干預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當然,通過網絡進行服務的技術還不成熟,包括[23]服務的指導方針、服務人員 、服務方法等問題,也包括青少年網絡搜尋信息的能力問題[25],需要進一步研究。
7 存在的問題
除了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問題外,體系還存在其他的一些問題。資金投入始終是體系要面臨的問題。雖然美國對體系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始終滿足不了需要。雖然美國在很多部門都向兒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務,但是只有在司法和福利兩個部門成立了專門的項目來進行服務,所以如何整合各個部門之間的服務資源將是要繼續解決的問題。Leyla[26]等認為還需要研究更多新的服務手段來適應新的情況。Abram[16]認為對效果進行評價的測量工具在測量時結果存在差異,需要研究新的測評工具。其他還包括服務人員缺乏,保險基金的覆蓋范圍,提供服務的能力等問題[27] 。針對這些問題,很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Anne[28]等人認為應該將心理健康服務與物質濫用服務整合起來,Tony[29]認為要在成人與兒童的服務間建立更多的聯系,這樣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而更多的人是認為要高度重視預防的作用。他們認為[4]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核心功能是預防,預防比問題出現后再實施個體化治療更加有效。Leonard[19]等人還指出,對服務的研究還要更多地應用于實際服務中。
上面這些問題在我國的兒童青少年心理服務中也是存在的,而且問題還要多。國內研究者在社區心理服務方面也進行了探討[30-32],主要是關于政策、服務人員和促進服務的一些建議。但還沒有對兒童青少年進行專項的研究。美國的兒童青少年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對于我國建立自己的兒童青少年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來說是有一定借鑒意義的。但我國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美國在教育、社區和福利等機構有較成形的關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模式,而我國沒有。要建立這個體系,要從基本做起。現階段很多社區衛生服務還不是很正式,沒能起到它應有的效果。且考慮到兒童青少年這一特殊群體,應該以學校為單位建立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這個服務中心應是獨立于學校之外的,并聘請專業的服務人員。學校和居民社區的人員及其他服務機構要協助中心人員完成服務工作。全國的各個服務中心應該是聯網的,要相互交流信息。另外,還必須考慮不在學校的需要服務的對象。要利用簡便、快捷的通信方式將這些人與服務中心聯系起來,如手機通信、廣播電視、網絡等。而對于特殊群體,如福利院和少管所的兒童青少年,由于他們更有可能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所以要組織高水平的服務人員進行服務。另外還要積極地開展預防活動,傳播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等工作。
上面主要為如何能讓兒童青少年有最大的機會得到心理健康服務提供了一些建議,還存在很多其他問題。服務中測評所需的工具,服務中采取的治療方法,很多都是照搬其他國家的,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的實際情況。這需要研究者研究適合我國的測評工具和治療方法。服務人員的服務水平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要掌握必須的知識。另外要加大本科教育工作,培養一批能勝任這方面工作的專業隊伍。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服務方面的專業隊伍對于我國來說尤為重要。其他還包括服務培訓、管理監督、資格認證、保險制度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我們積極地解決。
我國正處于社會文化高速發展的階段,而且我國兒童青少年的數量巨大,對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建立適合于我國實際情況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對我國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致謝:在此感謝導師黃希庭教授的悉心指導!
參考文獻
1 Pumariega AJ,Winters NC,Huffine C.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Forty years of community child and adolescent mun Mental Health J,2003,39(5):399-425.
2 Evans ME.Integrating Nursing Care into Systems of Care for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Nurs,2006,19(2):62-68.
3 Friedman HS.主編.李維,張詩忠,編譯.心理健康百科全書•社會問題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41-345.
4 Trull TJ, Jerry Phares E.著.叢中,張伯全,主譯.臨床心理學-概念、方法和職業.第6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372-390.
5 Stroul BA,Friedman RM.Caring for S 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 and Youth: Principles for A system of care.Children Today,1988,17(4):11-15.
6 Epstein MH,Nordness PD, Kutash K,et al. Assessing the wraparound process during family planning meetings.J Behav Health Serv Res,2003,30(3):352-362.
7 Myaard MJ,Crawford C,Jackson M,et al.Applying behavior analysis within the wraparound process: A multiple baseline research.J Emot Behav Disord,2000,8(4):216-229.
8 Alloy LB, Riskind JH, Manos MJ,著.湯震宇,邱鶴飛,楊茜譯.變態心理學.第9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15-28.
9 Stroul BA, Friedman RM.A System of care for Severely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Youth.CASSP Tech. Assistance Center, Washington, DC ,1986.
10 Horwitz S,Hoagwood K.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ent Health Serv Res,2002,4(4):239-243.
11 Themas JP,Ricardo BE,Angee TC,et al. Iprov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School Psychol Q,2005,20(2):187-205.
12 Durlak JA,Well AM.Primary prevention mental health programs for children and asolesc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Am J Comm Psychol,1997,25:115-152.
13 Friedman HS.主編.李維,張詩忠,編譯.心理健康百科全書•健康理念卷.中文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1-277.
14 Hutchinson AB,Michael Foster E.TheEffect of Medicaid Managed Care on Mental Health Care for Childr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3,5(1):39-54.
15 Michael FE,Stephens R,Krivelyova A,et al .Can system integration improve mental health outcom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Children Youth Serv Rev, 2007,29:1301-1319.
16 Rosenblatt A,Rosenblatt JA.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 for youth with severe emotional disturbance:is there agreement between popular outcome measures? J Behavl Health Serv Res, 2002,29(3):259-273.
17 Yanos PT,Garcia CI,Hansell S,et al.Managed Care and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al health:providerperceptions.Administr Policy Mental Health,2003,30(4):307-321.
18 Scheid TL.Managed care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Health Soc Behav,2003,44(2):142-161.
19 Bickman L,Noser K,Summerfelt WT.Longterm effects of a system of care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Behav Health Serv Res,1999,26(2):185-202.
20 Heflinger CA,Simpkins CG,Scholle SH,et al.Parent/Caregiver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Child's Medicaid Plan and Behavioral Health provider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4,6(1):23-32.
21 Bickman L,Andrade AR,Warren La mbert E.Dose Respons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Mental Health Serv Res, 2002,4(2):57-70.
22 Michael Foster E, JohnsonShelton D, Taylor TK.Am J Commun Psychol,2007,40(1-2):64-81.
23 Ybarra1 ML,Eaton WW.InternetBase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Mental Health Serv Res,2005,7(2):75-88.
24 Gould MS,Munfakh JL,Lubell K,et al.Seeking help from the internet during adolescence.J Am Acad ChildAdolesc Psychiatry,2002 ,41(10):1182-1189.
25 Ivanitskaya L,O'Boyle I.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ompetencies of Information Age Students: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ve Online Research Readiness SelfAssessment (RRSA).J Med Intern Res, 2006,8(2):2.
26 Stambaugh LF,Mustillo SA,Burns BJ,et al.Outcomes From Wraparound and Multisystemic Therapy in a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ystemofcare Demonstration Site.J Emot Behav Disord,2007,15(3):143-155.
27 Braithwaite K.Mending Our Broken Mental Health Systems.Am J Public Health,2006,96(10):1724.
28 Libby AM,Riggs PD.Integrated Substance Use an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s: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and Financial Incentives.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2005,15(5):826-834.
29 Gillam T.Creating Links Between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Adults and those for Children adolescents.Mental Health Rev,2004, 9(2):20-23.
30 趙靜波,季建林.美國心理治療和咨詢的倫理學規范及其管理.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4):236-238.
31 楊鳳池.關于社區心理衛生服務模式的探索.中國全科醫學,2002,5(11):84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