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微觀經濟主體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分工理論;農村微觀經濟組織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2)49-0104-02
1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成因
1.1惠農政策,實而不惠
惠農政策的初衷是補貼農業的生產領域,加大農業生產領域的基礎設施、生產作業條件的改善。“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從3397億元增加到8183億元,“三農”支出占財政的比例由14.5%提高到17.5%,僅2010年,惠農補貼中央財政已經超過一萬億元,但最后落實到新農村建設領域的所剩無幾。以“糧食直補”為例,政策規定補償對象是農地所有者或者土地承包者,由于農地流轉多是在農戶間的非正式流轉,并沒有承包協議,因此,該部分資金只能補貼給原來的承包農戶,而這部分人已經脫離農業,導致補貼錯位。同時由于補貼方式和渠道不暢,資金被重重盤剝。
1.2強調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忽略農村主體間內部利益均衡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這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在產業發展上,政府推出的“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工程確實改善了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帶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成長;在土地流轉上,積極創新流轉模式,對于土地生產效率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考察農村內部,群體間的貧富差距更大了。如農業合作社存在的“大戶吃小戶”、土地出租中農民只能享受土地流轉前的農業地租,而無權分享土地集約、規劃化帶來的地租增量,土地轉出者和轉入者的福利水平雖然是一個帕累托改進,但是轉入者的福利水平改善幅度遠高于土地轉出者。新一輪的農村資源開發帶來了農村內部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劇。
1.3“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路徑,進一步吞噬農村資源
為了實現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村繁榮穩定的目標,提出的“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改革思路確實對農業的發展和城鄉統籌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考察工農業領域的屬性特征差異,農業進程的自然性決定了不能有效承接工業領域的技術優勢、規模優勢。以城帶鄉固然是改善城鄉二元對峙的有效途徑,而近年來城市資本大量的涌入農村、農業領域。資本追求利潤的屬性必然導致投資者對農業資源的過度利用,農業生態脆弱,造成了“農業產量在農村、農業利潤在城市”的局面,城市資本進一步吞噬農村資源。
1.4農民主體性作用發揮不夠,政府主導過多
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應該是主體,政府是主導。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村層組織的長官意識嚴重,村干部對基層事務大包大攬,不尊重農民的意愿,新農村建設更多是依靠政府“推動型”建設。據陳文勝(2010)的調查:村民自治的愿望為例,農民參政議政的愿望強烈,但缺乏正確的引導渠道和參與機制。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的農民,反倒成了袖手旁觀者(張曉山,2007)。政府的主導性過多,除了抑制了農民主動性以外,也制約了市場資源和社會力量的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內生機制難以有效形成。
2基于分工理論的微觀主體體系構建及約束機制
2.1基于分工理論的農業產業體系形成機理
早在1776年,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富論》中第一次提出了勞動分工的觀點,其基本邏輯是勞動分工帶來的專業化導致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導致報酬遞增,但分工水平受到市場的制約。農民是農村經濟體系的最小單位,由農民構成的農戶是農村經營的核心主體,也是農村組織體系的最小單位。由于技術的應用和經營模式的創新必然導致一部分人主動退出傳統農業的生產領域,再加上政府的有序引導(如民工培訓、遷居并村),多數人會轉向非農領域或者兼業狀態。農業組織和非農業組織在勞動的分工下產生了。
阿林·楊格(Allyn Young)(1928)動態的發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論,他指出:市場規模和勞動分工是相互促進的。分工后形成的農業組織和非農業組織各自產業內部資源產權的相對完整性(如農地承包經營權永久不變),促使農業領域內進行大量的專用性生產資源的投入,在不斷的競爭中,這部分農戶必然獲得最終的競爭優勢。由于產業的屬性不同,農業內又產生的“種糧大戶”、“葡萄園主”、“養殖大王”,以及與農業服務體系相關的“農資供銷企業”、“農產品超市”等進一步的分工又擴了農業的市場邊界。農業分工和市場范圍相互促進。再加上市場經濟的改革,農業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和農村繁榮。
2.2分工最佳水平下的農村微觀組織均衡機制
分工和專業化是新興古典經濟學對經濟增長的闡釋,也是目前主流經濟學界的基本觀點。本來分工深化和市場擴大的經濟循環累積上升過程是理想的經濟增長模式,但由于交易費用的存在,分工深化過程中帶來專業化的好處將被增加的交易費用抵消。此時,人民會選擇分工。楊小凱證明了當分工的邊際效益等于邊際交易費用時,分工水平達到了最優。此時,考察參與分工的微觀主體,分工中的邊際收益即為分工為其帶來的邊際效益,分工產生的交易成本,也是生產過程中的邊際成本。當產業分工的邊際效益等于邊際成本時,微觀經濟主體也對應著邊際效益等于邊際成本,此時生產利潤達到最大化。由此可見,在產業分工達到最優水平時,微觀經濟主體也同時達到均衡,且是利潤最大化。以上表述見下圖。
為了促進改革的效率和保證農村的穩定性,必然要通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費用的途徑保證分工后農業領域的高效率。影響交易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制度是最主要的因素,諾斯認為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適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刺激將個人的努力獲得的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新農村建設中,良好的制度安排是農村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
3加強農村微觀經濟主體地位的構想
3.1嚴格農戶、非農戶的身份,嚴格城、鄉界限,保障農村領域投資的效率若要保證農村領域投資落實在農村,必須嚴格城與鄉的界限,嚴格農戶和非農戶的界限。城與鄉的界限一般可以地理區域為界,較易劃定。而對于農戶與非農戶的劃分,目前學術界、法律界尚未嚴格界定。2002年《農村土地承包法》確立農戶為家庭承包經營合同之唯一當事人,但未對“農戶”定義;2007年《物權法》中提到“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但對其概念也避而不談。界定農戶的目的是保證農業的發展。本文暫且將其理論探討擱置,為研究需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界定專業農戶。專業農戶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①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農業;②農戶的農業經營達到一定規模,家庭主要勞動力中必須有一個常年務農;③擁有農村戶籍,且常年在農村居住;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依靠農村資源(如土地、勞動力等)進行公司化經營管理“農場”不能認可為“專業農戶”。
3.2積極推進社會保障的配套改革,凸顯農村微觀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自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以來,農戶的市場意識極大的增強,但其市場主體地位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尤其是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農戶游走在城市與鄉村的邊緣,既沒有享受到城市分工帶來的利益,也未能全身心投入到農業領域的分工。究其原因,城鄉一體的養老、醫療改革尚未完善,農地尚在發揮著社會保障的功能,農戶只能選擇這種“候鳥”式的遷徙。農民變市民不僅僅是稱謂的改變,更重要的農民或農戶具備像企業一樣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和擁有資產的完整產權,具備和企業平等交易的主體地位。
3.3基本的農戶家庭經營農業的方式不能輕易改變
誠然,土地的規模化經營的理論基礎是規模效益的存在,但規模報酬理論存在遞增、不變、遞減三個階段,目前戶均農地量少的現狀確實不利于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和農業效率的提高,但是對于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不能盲目。土地規模化經營后,必然要引入資本這一基本生產要素的投入,根據其來源不同大致將其分為惠農的財政資金和民間資本,財政資金投入的目標是確保農業的高效發展,而對于民間資本,作為一個基本的生產要素,必然追求最優的資本回報率,這將會導致非農主體對農村資源的掠奪和農民利益的侵犯。目前,各種形式的“公司+農戶+基地”、“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引進和實施過程中有必要成立國家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嚴格監督其經營過程,確保農民的利益和農業的發展不受侵害。
參考文獻:
[1]黨國英.“十二五”規劃時期農村改革的基本任務[J].中國農村經濟,2010(8):14-23.
境外媒體緣何高度關注央視招標
主持人:郭主任,今年您接受了多家境外媒體的專訪,與境外媒體有最直接的接觸,能否請您先向我們介紹一下境外媒體報道央視招標的整體情況?
郭振璽:《華爾街日報》等境外媒體記者早在招標之前就駐扎到了北京梅地亞中心,并參加了11月17號中央電視臺召開的客戶答謝晚會,他們都非常興奮地看到很多國內外知名企業高層的領導出席晚會。在晚會開始前,他們充分利用每一個機會夾了解中國的普通觀眾和企業高層對中央電視臺以及中央臺招標的認識。他們非常吃驚地發現,即使是參加演出的普通演員都對中央臺的價值高度認可,對中央臺的招標都有很深刻的認知。
11月18號一早,《華爾街日報》等境外記者來到新聞中心觀看招標,并不停地詢問有關招標的技術問題。在統一油成功地取得了“鉆石第一標后”,他們都對此企業表示出極大興趣,并對統一的總經理李嘉進行了專訪,他們采訪的中心主要集中在企業對央視招標的看法、企業的投標策略、企業在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的投放情況,企業近幾年的廣告預算情況以及如何看待招標價格的上漲等。隨后的其他中標企業的新聞會,他們也都表現出很大興趣,并提出了很多問題。在進入招標現場后,他們都對招標的專業化程度、現場的熱烈程度以及企業競爭的激烈程度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在11月19號的新聞會之后,《華爾街日報》等境外媒體記者又對我本人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專訪。
境外記者們表示,吸引他們關注招標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是吸引他們來報道此事的最主要原因。《華爾街日報》記者Geoffrey. Fowler說,一個國家的廣告發展情況是和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連的,他的很多同事都希望他來參加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招標,以便能對中國中國經濟、媒體和廣告業有更多、更好地了解。第二,中央電視臺廣告招標總額的不斷增長,說明中央電視臺對那些渴望與消費者溝通的企業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央電視臺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電視臺,它的廣告招標為境外媒體的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企業運行狀況的途徑;第三,隨著中國媒體領域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國際傳媒集團將目光投向中國,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開發這個潛力無窮的市場,任何一個想更深層次地融入中國經濟的國際傳媒企業,都不能忽視中央電視臺這樣一個中國的媒體巨無霸。這也是境外媒體借助央視招標來了解中央電視臺的另一重要原因。
主持人:從您的介紹中,我們發現進行報道的都是財經類的知名媒體,關注的重點主要是招標與中國企業、中國經濟的聯系,能否請您為網友們詳細解析一下境外媒體關注招標的主要原因?
郭振璽:他們關注招標,首先是因為他們關注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就從和客戶直接接觸的感受采談談體會。
首先,2004年是我與國際客戶接觸最多的一年。一方面數量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接觸的層次越來越高。很多國際客戶跟我們講,他們要把總部從新加坡、香港移到大陸來,移到上海或北京。這樣的接觸給我強烈的震撼。他們對中國市場的關注,過去沒有這么強烈,層次沒有這么高。以我的實際感受來說,他們確實關心中國的市場。
第二,國際客戶越來越看到中國市場不同于國外的特點,有幾點造成了他們對中國市場更深的了解:一是本土企業的成功和快速發展,對他們造成了最大的刺激;二是中國市場的迅速擴大,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三是很多國際客戶發展不快,吃虧了。這三點原因決定了他們越來越關注中國市場的獨特特點。
第三,他們為什么這么關注中央電視臺的招標和中國市場?是因為很多外資企業要用好中國人世各種保護措施到期的機會,在中國市場采取大動作。 2005年對國際客戶來講,是一個轉折點,這也是他們關注中央電視臺招標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這是中央電視臺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結果。過去油高端的品牌都是國外的,BP、美孚等等。現在統一的品牌認知是第一位的了,發展確實非常快。
第五,在具體的廣告經營方面,我們也越來越重視利用中央電視臺品牌的影響力,來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傳播效果。國際客戶通過媒介策略的變化、通過中央電視臺的招標取得了成功,也是引起國際傳媒對中央電視臺招標關注的原因。
總而言之,我認為2005年、2006年將是國際客戶、國際傳媒、國際社會對中國市場更加關注、更加關心的一年,也是對中央電視臺招標時段更加關注的一年。
主持人: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了境外媒體的代表――“國際文傳電訊社”駐京辦事處的代表鄭學東先生。我們請鄭先生為我們現身說法,國際文傳電訊社為何會如此關注央視招標?
鄭學東:國際文傳為何選擇報道央視招標,除了我們關注中國的宏觀經濟市場以外,還特別關注幾個行業,其中一個就是媒體。我們對媒體行業本身就非常關注,我們認為媒體是在中國有成長性的一個行業,而且在未來可能是開放的。
主持人: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央視招標是中國經濟的風向標”。今年多家境外媒體比如國際文傳電訊社、亞太廣播聯合會等等等,在對央視招標的報道中都援引了這個觀點。劇教授,您對中國經濟有很深的研究,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的?
劇錦文:姚景源先生這句話確實是一句名言,高度概括了央視招標對中國經濟的作用。國外媒體《華爾街日報》、《法蘭克福報》都引用了這句話。
首先說明,國外媒體認可了這句話。從央視招標可以看到中國企業的經濟實力。每年招標有許多大企業在央視投入巨資,反應了中國企業實力在不斷增強。
其次,我相信國外的觀察家、企業家及國外消費者,通過關注招標看到了這樣的信息:中國的產品和技術質量不斷提高,中國企業在不斷成長。
第三個方面,我想國外媒體關注央視招標,可能更多的考慮是要通過招標看到中國市場的整合情況。央視招標對產品的市場份額的整合方面,確實產生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別像酒、化妝品、石油等行業。國外也需要了解中國市場結構的變化。
主持人: 《華爾街日報》在頭版報道央視招標,其中專訪了統一油的李嘉總經理,并且專門為李總畫了一幅漫畫肖像。其他幾家境外媒體也對奪得“第一標”的統一的媒介傳播策略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報道。這在“統一”的品牌傳播歷程中可以說是非常精彩的一筆。那么,姚總,您如何看待今年境外媒體對“統一”的高度關注呢?
姚旗;強勢國際媒體在關注央視招標,我覺得這是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特別是明年中國進一步放開零售市場的大背景下的必然結果。
從企業角度講,中國式的營銷已經受到了來自全球品牌的重視,而央視媒體是中國品牌一個非常重要的營銷平臺。國外媒體關注中國企業的發展,就必須關注中央電視臺,關注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招標。《華爾街日報》拿出版畫把我們幾年來通過央視平臺產生的變化推向全世界,我想它也是在向全世界所有的讀者介紹中國式營銷。
與中國經濟共成長,央視招標的品牌傳播價值分析
主持人:從剛才各位嘉賓的討忙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觀點,央視招標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廣告活動,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一個獨特的經濟串件和經濟現象。因此她吸引了境外媒體的關注。今年砷招標總額突破了50億元,達到了52.48億元的歷史新高。能夠創造出如此之高的成績,與招標所帶來的巨大的品牌傳播價值是密不可分的。關于這一點,境外媒體都認為,央視招標給中標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單一的廣告傳播價值,而是一種綜合的品牌傳播價值。接下來,我們請各位嘉賓奉深入分析一下央視招標的品牌傳播價值。張翔教授,您認為媒體的傳播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您如何看待央視招標的傳播力?
張翔:不同的媒體在社會上產生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作為國家電視臺,央視在整個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都是無與倫比的。
從宏觀角度來說,在現有中國特定市場經濟條件下,央視傳播力在中國市場上是最大的。這也是央視11年招標能持續保持超強號召力的原因。從微觀角度來說,我們驚奇地發現,在央視投放的廣告相當比重是企業形象廣告,這是因為央視居于領導者的位置,對于企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企業的形象是靠媒介力量來推動的。央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媒介品牌,企業進行宣傳時,也希望通過央視的品牌來影響自身的品牌。
主持人:陳天成先生,您對企業的廣告媒介投放和品牌傳播策略非常有研究,選擇央視招標段進行傳播對于一個品牌而言具有哪些傳播價值?
陳天成:我們可以先從量化指標上分析。首先,中央電視臺因其覆蓋面廣、收視率高,干人成本最低,最低的干人成本僅僅一元左右,這樣的性價比在電視媒體中是絕無僅有的,對于廣告主意味著中央電視臺的投資回報率也就最高;其次,中央電視臺的收視率一直非常穩定,穩定的收視率對于廣告主來說,意味著投資回報會更有把握。因此一個企業要打造品牌,只在地方媒體長期投放廣告會有一定的危機,中央電視臺打造品牌的能力更強;再次,中央電視臺的覆蓋面在不斷增長。例如過去中央臺五套覆蓋率為58%,去年已經達到 65%,現在可能更高。從覆蓋面可以看到,中央臺滲透觀眾的情況越來越好。包括星傳媒體在內,現在許多國際公司都建立了自己非常實用的媒體排期優化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無論是中央電視臺還是地方臺,誰的效果好就投誰,在這種優化排期中央視因為它的良好節目資源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除了這些量化的因素以外,中央電視臺還有更多的優勢被國際企業所發現和看重,此外我們還看到中央電視臺的服務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細化了。在日益專業化和人性化的同時,中央電視臺還具備了營銷人應有的風范,保持了可溝通、可商討、可變通并鼓勵創新的高姿態。在與廣告主、廣告公司的溝通過程中更多地是期望獲得同贏的局面,在合作中也確實保證了媒體、廣告主、廣告公司三方同贏的實現。中央電視臺還具有行業領導者的風范,在電視媒體出現廣告收入普遍下滑時,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挺身而出,加強交流與互動,組織地區推廣活動,組織行業推廣活動,現在很多媒體都開始套用“央視模式”來推廣自己的資源。在泛濫電視媒體的價格戰中,央視執行嚴格的廣告制,價格公開透明,堅守穩定的價格體系,為電視媒體行業的健康經營樹立了標桿形象。
主持人:在《華爾街日報》對統一的采訪中,李嘉總經理曾經提到,統一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好時段,不僅有它的商業價值,還有新聞價值,會影響到每個人。請姚總談談參加招標給統一帶來了哪些方面的價值?
姚旗:對手企業來說,央視廣告解決的是定位的問題。央視對企業的定位能力,在中國只此一家,別無他店,在全世界也是如此。在國外沒有哪個電視臺具有對于一個國家數億消費者產生這種定位心理暗示的能力。
在央視投放廣告的企業,會讓消費者覺得很強勢、有實力,如果持續在央視投放廣告,就會讓消費者覺得這個企業的成長力非常強,也甚至會影響到各級銷售渠道,建立起整個渠道的信心,中國市場目前還是渠道決定終端的市場。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能理解中國式營銷的特征,就能夠理解境外媒體關注央視招標的本質。
主持人:“央視廣告招標”已經是第十一屆了,十一年來,央視招標見證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歷程,同時央視招標自身也經歷了一個發展成熟的過程。接下來請在座的嘉賓從各自的角度來為我們分析一下央視招標十一年來與中國企業、中國經濟共成長的歷程。劇教授,您曾經提出,央視招標的發展標志著消費結構、企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理性化。那么伴隨著央視招標的發展,中國企業、中國市場的成長過程經歷了哪些變化?
劇錦文:第一個變化,企業從以前只注重生產,到現在開始向注重經營轉變;第二個變化,從只重視單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向重視企業產品市場份額轉變;第三個變化,從只注重產品質量到注重品牌轉變;第四個變化,從只注重利用企業的內部資源向充分利用外部資源轉化;第五個變化,在企業文化方面也有變化,以前企業不愿意張顯,比較封閉。現在通過廣告尤其是央視招標段廣告的促進,企業文化正在發生悄悄的變化,更多的企業變得更加開放與積極,敢于彰顯自身的優勢;第六個方面,央視招標對企業的戰略方面也產生了影響。以前企業更多注重經營策略方面,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考慮的可能不是特別多,央視招標使得企業開始更多考慮戰略層面的問題。
如何看待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和央視廣告未來的發展
主持人:多家境外媒體在對央視招標的報道中都提列中國廣告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華爾街日報》提出,廣告圈內的很多人士預言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廣告市場。國際文傳電訊社等其他境外媒體也對中國廣告市場以及整個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十分關注。2005年的新年馬上就要到了,讓我們一起來展望一下未來。請在座的各位嘉賓從各自的角度談談對中國企業、中國經濟和央視廣告未來發展的看法。
郭振璽:關于明年以及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個人預計,由于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一個快速持續發展的勢頭,再加上北京奧運的來臨,中國的廣告業將會按照每年20%左右的增長來發展。其中2007年將會比2006年增長30%左右,2008年將會比2007年增長50%。剛才主持人說,中國將會成為全球廣告業的第二大市場,我覺得這正好與中國經濟發展相匹配。我對這點充滿信心,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我要借這個機會祝愿所有的網友還有中央電視臺所有的合作伙伴,在2005年以及未來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有非常好的收獲!
劇錦文:2005年以及后續的中長期,中國經濟保持8%、9%的增長速度是毫無疑問的。現在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長信心特別足,再加上民營經濟的崛起,中國經濟的增長態勢會越來越好。我相信民營企業會成為參加央視招標的主要組成部分。
【摘要】 目的: 通過對小兒胸腔鏡心臟手術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進行改良設計及體外測試,評價其流體力學性能及在臨床上應用的可行性. 方法:通過建立體外測試臺,對改良設計的管道進行體外流體學和氣囊內壓力測試. 結果: 改良小兒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流量最大可達到6 L/min,兩端壓力差低于220 mmHg;氣囊內與血管腔壓力比可達3~4∶1. 結論: 改良小兒胸腔鏡心臟手術微創多功能動脈插管具有良好的流體力學性能,能夠充分滿足臨床需要,產品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 插管/方法;主動脈;體外實驗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rocyst pressure of modified designed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in thoracoscopeassisted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METHODS: The evaluation included modified design,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rocyst pressure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on the in vitro experiment table. RESULTS: The hydrodynamic experiments showed goo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Maximal flow rate was 6 L/min, and pressure gradient was much lower than 220 mmHg. The ratio of aerocyst pressure to endovascular pressure was 3-4∶1. CONCLUSI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has good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rocyst pressure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thoracoscopeassisted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The modified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can be further applied clinically and has a bright future.
【Keywords】 intubation/MT; aorta; in vitro
0引言
隨著微創觀念不斷深化和微創技術在心臟外科的推廣,電視胸腔鏡輔助(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心臟外科手術已發展形成一個新領域,是微創心臟外科的重要內容. 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及疤痕小、術后美觀等優點,成為微創治療心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國內外胸腔鏡心臟外科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小兒的生理解剖特點,所應用的動脈插管等器械也多為常規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器械,缺乏針對性的器械及相關設備的研發. 以往,胸腔鏡心臟手術主動脈插管只是實現單一的供血功能,冷灌液的輸入和阻閉主動脈血流也需要分步驟完成. 針對現狀,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我們與廣東東莞科威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合作,以PVC樹脂為主,加以特殊的輔助合成材料,自行改良設計研發了集主動脈供血、冷灌液輸入和阻閉主動脈血流為一體的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 本實驗對小兒胸腔鏡心臟手術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進行了改良設計及體外流體力學和氣囊內壓力測試,評價其流體力學性能及在臨床上應用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主要是小兒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的改良設計. 針對胸腔鏡心臟手術,我們對臨床所用的主動脈插管進行了改良設計. 集主動脈供血、輸入冷灌液和阻閉主動脈血流為一體的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包括帶有內腔的管身及可配置于管身內腔的管芯兩部分. 管身的前端配置一氣囊,氣囊通過管身側壁上的輸氣道與充氣管相連通,氣囊充滿氣體直徑與插管直徑之比為3∶1(圖1~3). 管身的前端還開設有冷灌液出口,冷灌液出口通過管身側壁上的輸液道與冷灌管相連通. 氣囊的后側管身側壁上設有與內腔相通的側孔,充氣管的另一端與充氣指示囊相通,充氣指示囊的另一端配置一單向閥. 冷灌管的另一端也配置冷灌指示囊和單向閥. 管身內壁嵌有不銹鋼彈簧圈,增加了插管的柔韌性和抗折強度. 每根插管都配置相應的管芯,便于插入到合適的部位.
手術時由股動脈切口插入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通過冷灌管輸入冷灌液,冷灌液沿著管身側壁上的輸液道和冷灌液出口導入冠狀動脈,使心臟停跳;氣體通過充氣指示囊、單向閥、充氣管,沿著管身側壁上的輸氣道導入到氣囊,以充滿氣囊用來阻止血液回流;血液通過插管管身的內腔輸入,通過前端所設置的多個微孔把血液導入主動脈,為全身供血,從而建立體外循環.
制作材料為自行研制的醫用聚氯乙烯,具體組成配方包括:PVC樹脂、Kxt, ESBO, CaST, 液體鈣鋅、亞磷酸脂、細SiO2等. 臨床應用的型號有:18Fr(直徑6 mm), 20Fr(直徑6.7 mm), 22Fr(直徑7.3 mm). 以上改良設計已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為:微創多動能主動脈插管200620135951.0.
1.2方法
1.2.1分組實驗1, 2, 3組采用改良的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型號分別為18Fr, 20Fr, 22Fr,每組各10根.
1.2.2流體力學測試將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接口端經管道(直徑10 mm)和泵管連接體外循環機(型號: StockertⅢ),通過體外循環機的滾壓泵連續灌注,測試介質為水,溫度為20℃,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進口端接有壓力傳感器,進口端和出口端都處于同一水平面下(圖4),對流量表進行校正,壓力表調零. 開始轉機,流量取1.0, 2.0, 3.0, 4.0, 5.0和6.0 L/min記錄不同流量插管進口端的壓力變化,反復測量3次.
1.2.3氣囊內壓力測試氣囊內部安裝壓力傳感器,用5 mL醫用注射器通過充氣指示囊和充氣管向氣囊內注氣,注氣量取1.0, 2.0, 3.0, 4.0和5.0 mL時記錄氣囊內壓力變化.
統計學處理:全部測量數據均屬于計量資料,以標準差表示離散度. 測試數據全部經由SPSS11.0統計軟件處理. 統計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及SNKq檢驗,P
2結果
2.1壓力差變化18, 20及22Fr型號改良小兒胸腔鏡心臟手術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體外流體力學測試其壓力差有變化(表1).表1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不同流量的壓力差(略)
2.2氣囊內壓力18, 20及22Fr型號改良小兒胸腔鏡心臟手術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氣囊內壓力測試各組間有差異(表2).表2氣囊內壓力(略)
轉貼于
3討論
近年來,微創技術在心臟外科得到了迅速發展,胸腔鏡心臟手術作為一種微創的手術方式[1],已經越來越被廣大醫務人員和患者所接受. 目前國內全胸腔鏡下心臟手術的開展處于蓬勃發展期,國內多家中心都開展了這項技術,手術種類也包括了動脈導管結扎術、房間隔缺損修補術、室間隔缺損缺修補術、Ebsteins畸形矯治術、二尖瓣置換術[2]、雙瓣膜置換術[3]、三尖瓣成形術、冠狀動脈架橋術等. 由于胸腔鏡心臟手術體外循環動脈插管型號的限制及小兒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并發癥較高,胸腔鏡心臟手術的開展一般以成人患者較多. 所應用的動脈插管等器械也多為常規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器械,沒有針對性的器械及相關設備的研發. 國外在嬰幼兒心臟手術中應用胸腔鏡也以心外非體外循環下的操作居多,一般胸腔鏡體外循環轉流時間比常規體外循環心內直視術下轉流時間長25%,如此諸多因素影響著小兒特別是嬰幼兒胸腔鏡心臟手術的廣泛開展[4-6]. 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與廣東東莞科威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合作,自行改良設計研發了適合于小兒胸腔鏡心臟手術應用的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為開展各種全胸腔鏡下心臟手術提供有利的產品支持.
以往胸腔鏡心臟手術建立循環時,主動脈供血、冷灌和阻閉主動脈需要分步驟進行,而且手術操作難度大,影響手術操作視野. 改良小兒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從股動脈切口一次導入,不需要進行胸骨縱劈開,建立微創體外循環. 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及疤痕小、符合美容要求等優點. 且改良小兒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具備主動脈供血、冷灌液輸入和阻斷主動脈血流等功能于一體,操作簡單,可以縮短手術時間,不占用胸腔內操作空間.
一種優良的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必須具有良好的流體力學特征[7]. 目前臨床前期對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流體力學性能的評價主要是流量和壓力差. 體外試驗轉流過程中引流輸出管道兩端的壓力差是驅動液體流動的直接動力. 管道兩端壓力差大,流量也大;反之,對同一管道而言,增加流量,壓力差也增大. 出口端壓力示為零,壓力表的變化即為管道兩端壓力差. 體外測試結果顯示,改良小兒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的壓力差隨著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流量最大可以達到6 L/min,管道兩端壓力差均低于220 mmHg,能夠滿足臨床需要. 氣囊內壓力與注氣量成正比,隨注氣量增加而增加,最大注氣量為5 mL,最大壓力可達620 mmHg左右,氣囊內壓力與血管內壓力比約3~4∶1,能夠阻斷主動脈血流. 術中應不斷連續監測氣囊內壓力,防止壓力過低阻斷不完全,或壓力過高導致主動脈內膜撕裂,形成急性夾層動脈瘤[7-8]. 綜上所述,改良設計的各種型號微創多功能主動脈插管流體力學性能優良,又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 改良設計是可行的,能夠充分滿足臨床應用的需要,產品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基金項目:“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課題(2004BA720A12)
參考文獻
[1]肖明第. 電視胸腔鏡心臟外科發展現狀 [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04(5): 356-357.
[2]陳海生,肖明第,程云閣,等. 胸腔鏡輔助微創二尖瓣置換術 [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05, (2): 72-74.
[3]王強,肖明第,袁忠祥,等. 胸腔鏡主動脈瓣和二尖瓣雙瓣膜置換術的動物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 [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06, (11): 845-846.
[4]段大為, 王曉武. 胸腔鏡心臟手術體外循環的建立及心肌保護方法 [J]. 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 2003, (2): 128-129.
[5]段大為,劉維新,朱海龍,等. 電視胸腔鏡在小兒心臟手術中的應用 [J]. 中國內鏡雜志, 2003, (8): 7-8,11.
[6]Vanamo K, Berg E, Kokki H, et al.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versus open surgery for persistent ductus arteriosus [J]. Pediatr Surg, 2006, 41(7): 1226-1229.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府規制;改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追求制度正義為價值理念,以公正、有序、安全和穩定為外在形態,以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和公眾參與為載體,是公民權利得到尊重,體現以人為本的“良法善治”的法治社會;是國家與社會、政府與人民、權力與權利、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良性互動,達到社會整體結構和各層次的穩定與平衡的市民社會;是普遍利益、特殊利益與個別利益有機均衡協調互贏,公平與效率都得到體現的誠信富裕杜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價值取向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社會福利最大化,這正是政府規制追求的目標。但是,縱觀我國現在的政府規制,盡管它已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其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已向著法治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新的方向發展,但它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要求,仍有改革之必要。
一、對政府規制的詮釋
(一)政府規制的涵義
規制是由英文Regulation一詞翻譯而來,意思是政府運用法律、規章、制度等手段對經濟和社會加以控制和限制。它要求政府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以行政手段為輔,并通過法律和規制來約束和規范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它是與市場相對應的政府用來調整、激勵微觀經濟主體的規制系統。
國內外學者已從不同的角度對規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從經濟學、法學和政治學等角度對規制這一概念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但目前對政府規制尚無統一的認識,對政府規制的定義也有著各種各樣的表達。其認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制是政府矯正市場失靈的努力和對公共利益的追求。規制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卡恩認為:規制是“對該種產業的結構及其經濟績效的主要方面的直接的政府規定……如進入控制、價格決定、服務條件及質量的規定以及在合理條件下服務所有客戶時應盡義務的規定……”[1]。密特尼克認為:規制是“針對私人行為的公共行政政策,它是從公共利益出發而制定的規則”[2]。斯蒂芬則認為:規制是指“政府為控制企業的價格、銷售和生產決策而采取的各種行動,政府公開宣布這些行動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視‘社會利益’的私人決策”[3]。金澤良雄認為:政府規制是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體制下,以矯正、改善市場機制內在的問題(廣義的失靈)為目的。
2.規制是政府的一種控制行為。梅爾認為:規制是“政府控制市民、公司或準政府組織行為的任何企圖”,并認為“是政治家尋求政治目的有關的政治過程”。[4]植草益認為:“政府規制是政府機構依照一定的規則對企業的活動進行限制的行為。” [5]中國學者張建偉博士認為:規制是指政府依據一定的政策、法律和規章對市場經濟主體的活動進行限制、制約或激勵的行為。[6]張帆則認為:“政府規制是指政府利用法規對市場進行的制約。”[7]樊綱認為:政府規制“特指的是政府對私人經濟部門進行的某種限制或規定,如價格限制、數量限制或經營許可,等等”[8]。
3.規制是規制對象利用政府權力謀取自身利益的一種努力。規制理論的泰斗斯蒂格勒認為:規制是“作為一種規則,規制通常是產業自己爭取來的,規制的設計和實施主要是為規制產業自己服務的”[9]。這種理解也被稱為“俘獲”理論,即規制主要不是政府對公共利益的追求,而是行業中的某些規制對象通過采取各種手段利用國家強制權力滿足自己利益和需要的一種努力,其最終目的就是增加自己的獲利能力。
總結國內外學術界對政府規制的理解,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得出政府規制的一些基本特征:(1)政府規制的主體是政府行政機構;(2)政府規制的對象是微觀經濟主體;(3)政府規制的手段是國家法律和法規;(4)政府規制的目標是直接控制各類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動;(5)政府規制是規制者和規制對象的一種互動活動。[10]因此,本文認為政府規制是指政府依據一定的政策、法律和規章對直接市場微觀經濟主體及其活動進行限制、制約、規范和激勵的行為。其目的是為了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社會福利最大化。
(二)確立政府規制和放松政府規制的理論
自然壟斷理論。對自然壟斷的研究,學者們最初是從規模經濟性入手,在對自然壟斷產業分析過程中發現社會經濟中存在著自然壟斷。傳統的觀點認為,所謂自然壟斷產業是指由于產業存在顯著的規模經濟性,產品平均費用曲線隨產品市場容量的擴大而向下遞減,以致單個企業獨占市場將比多家企業分享市場而能夠取得更低平均成本,從而使得社會總成本最小的產業。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新的觀點認為,自然壟斷產業未必只能建立在規模經濟性的基礎之上,只要存在著所謂的成本的劣加性或范圍經濟性,該產業就是自然壟斷產業。對自然壟斷產業進行規制的根本目的,是因為在這類產業中實行獨家企業壟斷或少數幾家企業寡頭壟斷在資源配置上可達到更高效率。因此,很多國家的政府都賦予特定的企業壟斷供給權,并通過限制其他企業進入(即所謂進入規制)來維持壟斷性結構,以免整個產業由于進入過度而使供給能力大量過剩,使得社會稀缺資源發生不必要的損失。另一方面,由于壟斷企業的生存因政府的進入規制而獲得了合法保護,它們就很容易憑其壟斷地位制定壟斷價格,謀取壟斷利益,以致不可避免地對消費者和社會福利造成一系列的損害。為避免這些損害,政府很有必要在對自然壟斷產業施以進入規制的同時,對那些影響經濟發展的自然壟斷產業進行直接規制。
一、會計目標的主體型
會計目標是會計主體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環境中,對會計實踐活動所追求或希望達到的預期境地或標準。現行的會計目標是投資主導型,即會計的目標主要是服務于投資者及債權人的利益。這一特征與實物經濟形態中的企業組織形式緊密相關。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后,由于物質資產的作用減弱而知識資產的作用增強,對企業資產增值和財富增加產生主要作用的將不是物質資產,而是知識資產,因此物質資本所有者的股東將退出在企業的統治地位,而知識資產作為企業財富增加的主要直接力量。由于知識資本和其所有者屬于同一主體,不僅將在企業中占有主導地位,而且也將是企業剩余資產的主要擁有者。這一資產要素所有者地位的變遷,必然要求會計的目標進行變革,會計的目標將由過去的向股東、債權人提供信息為主、轉為以計量企業主體資源、權益的變動情況、收益的形成過程和有效控制企業組織內部的人力資源為主的企業主體性會計目標模式。
二、會計人員的高技能型
會計是應用性科學,因此更注重會計人員的技能。首先是獲取知識的學習技能。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知識老化周期變短,知識更新換代加速。只有勤于學習和善于學習,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識,適應時展的需要。從某種程度上說知識經濟是在學習型經濟,而且是終身的學習;其次,是轉化知識的創新技能。早在本世紀初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esephScunmpeter)就創立了創新學說,指出經濟由于創新而得以發展。縱觀世界社會經濟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發現創新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會計發展史本身也是一部創新史。從十五世紀中葉盧卡.帕喬利(LucaPacioli)創立復式簿記開始,會計結束了長達幾千年的單式序時記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又誕生了以適應工業革命的成本會計和滿足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等完整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隨著知識經濟的出現,會計面臨著人力資源會計的構建、信息知識等無形資產的計價、金融衍生工具的計量等問題,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有廣泛的知識,還必須具有創新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