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被遺忘的傳統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來自社會的影響
長久以來,社會價值觀在悄然地發生變化,人們為了生計,為了金錢,越來越忽視傳統文化,因為這些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傳統節日并沒有被納入法定節假日,只是近幾年才有所改善,同時,很多傳統文化都在逐漸消退。除傳統節日外,還有各地的一些風俗、民俗,如婚喪嫁娶等等,背后的文化底蘊或傳奇故事更是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以金錢為衡量標準的極端價值觀也使人們越來越疏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家庭教育對于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70后和80后這一輩人成長的環境基本上是中國改革開放,一切向“金錢”看的時期,他們中的一些人沒有受到過好的教育,也沒有機會來接受父輩們口口相傳的文化傳承,因此如今作為父母的他們也很少能讓孩子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缺失就不可避免了。
三、學校教育教學的現實狀況造成的
當今的學校教育,分數成了評價一個學生是否是好學生的唯一標準。而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一個有出息的人首先應是品德高尚的人,然后才是學識淵博的人,中國古代稱這樣的人為賢士或士。但是由于當今的升學考試并不帶有“品德”這一項的評價,因此,學校教育更多的是傾向于分數的教育,而把更為重要的“德”育給忽視了,而“德”育中很多方面包含著傳統文化,如古人講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孝敬父母、尊師重教等等。但在分數的誘惑和壓力下,學校教育不得不向分數傾斜,因而就出現了分數高但其價值觀、人生觀甚至道德觀有所偏向的情況。
針對以上問題,本人認為作為中學語文的教學,除卻語言文字的教授之外,還應該在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授與傳承。
中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時,應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在現代中學所開設的科目都應是為了塑造有智慧的人為目的的。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每個學科都有責任關注他們的情感價值觀。語文教學也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滲透不同方面的文化知識,如在教學《藤野先生》時,在看電影細節中就可以加強對自己國家歷史的了解,激發他們的愛國情。除卻對愛國思想的根植,同時也應在語文教學中重視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教學中可借助作者簡介來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由朱自清的骨氣,聯系到不受嗟來之食的那些古賢人,以他們的品德來感染現代中學生,給他們樹立榜樣的力量。再如,《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涉及中國古代的禮儀問題,學生通過學習,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就更深了。
在傳統文化中,戲曲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八年級人教版教科書中就有一個單元是關于戲曲的內容的。教學過程中若能將中國各地戲曲片段放給學生聽,讓學生自己聽聽、學學,自己動嘴唱唱,我想這樣他們對戲曲的印象就不僅僅是停留在一個概念上,而是有了深刻印象。
關鍵詞: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機制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是緊密相連的,正因為如此,目前我國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的地方,多為農村或是偏遠地區,體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不斷創作、積累與延伸發展,是人類社會極為珍貴的資產1。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形態。它以傳承人為核心和載體,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與時俱進的傳承變異,實現延續民族文化基因,豐富民族文化內容的功能。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民進城務工引發的人口大流動、公共文化服務的缺失、承載著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字和掌握民間藝術技藝的藝人日益減少乃至死亡,使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少,使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面積地面臨著被遺忘、遭損壞以及消失的嚴重威脅,特別是千百年來流傳在民間的口頭傳說故事、典故等,如果不加一挖掘保護,將會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消失。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策
(一)提高村民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雖然農村是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源和來源地,可我國在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宣傳力度不夠大,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不高。當地村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相當薄弱,很多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傳統的手工藝技能正逐漸被遺忘。因此,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讓廣大民眾和村民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將民眾與當地文化緊密聯系起來。因為廣大農民是農村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者。新農村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大的和最終的力量來自廣大的農民,只有動員廣大農民積極參與,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只有農民的覺醒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最有力保障。因此,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既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明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職責,更要提高村民保護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村民真正成為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力量。在政府方面,要明確地方各部門和人員的責任,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并進行相應的績效考核。
(二)加大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力度,營造保護氛圍
當前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讓廣大民眾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民眾與當地文化緊密聯系起來。政府要明確地方各部門和人員的責任,并進行相應的績效考核。各級政府可以利用舉辦各類民俗、民族節日慶典及民間藝術表演團體活動帶動宣傳。依托節日活動,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廣泛性的開展活動,來繼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進行舞龍舞獅比賽、元宵節會展、書法比賽、歌唱比賽、民間舞蹈比賽等;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化研討會、推廣會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展示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展演活動,弘揚優秀的民間藝術,鼓勵民間藝術家的創作熱情。此外,為了普及民間藝術,我們可以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平臺傳播多彩的民族文化。以發掘、收集、整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推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專題節目、音像資料帶、音樂、廣播戲、電視文藝晚會以及電影故事片、傳說故事匯編書籍、音像文藝帶等。做到關注大文化熱點的同時,兼顧社會大事,把傳統文化不斷地弘揚。
(三)加強機制建設,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建立前,要首先建立經費管理機制及相關的激勵機制。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經費有限,應根據歷史、文化價值,認定其中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或瀕臨消亡的“非遺”作為重點傳承對象,根據具體開發項目進行投資。通過財政撥款、海外華僑及個人多方籌款、鼓勵社會捐贈等形式,扶持以“非遺”為創作對象的藝術團體,鼓勵它們進行以本地區民俗特色、地方歷史故事等為內容的創作、演出;給予民間藝人以適當的資助,鼓勵其帶徒弟傳承技藝;鼓勵民間藝術愛好者們成立自己的協會、研究機構、網絡等;鼓勵對“非遺”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對于國家認為需要保密的民間絕技的傳承方式、范圍均予以限制。
在保護工作中,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生態保護較完整的區域,除有計劃地進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外,對確屬瀕危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生態區,應盡快建立保護名錄,出臺保護政策,落實保護措施,抓緊進行搶救。要進一步完善名錄體系評審標準,嚴格評審工作,逐步建立各級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在制定科學保護計劃的同時,要明確有關保護的責任主體;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人,要有計劃地提供資助,鼓勵支持其開展傳習活動,確保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
在認真摸清家底和分類制定保護規劃的基礎上,不斷健全保護管理制度。凡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設項目,在項目建設前報文化行政部門審批,依法保護后再行實施。在保護工作中,切實做好調查研究,改進完善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要大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努力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同時,新農村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不斷開拓新的思路與方法,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象進行深入研究,提煉其精華,傳承其有價值的文化因子,使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開拓市場,將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以加快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活的資源,我們應充分地繼承和發展并加以有效利用。為使文化與經濟能相互帶動發展,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組織民俗及民間藝術表演隊到國內外演出及大型民間工藝及民俗展覽;制作出版民俗光碟片在海內外發行;建立各種層次的民俗博物館和以村寨為單位的民俗及民間工藝傳習點;出版推出有關“非遺”保護和利用等叢書,作為“非遺”研究的成果積累。在與經濟的共同發展中,要注意以追求精神文化的內涵為主,讓民俗專家參與策劃指導,提高文化品位,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三、結語
在農村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活動,提高農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喚醒農民的文化自覺和自豪感;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新農村文化建設,通過新農村文化建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和發展;加強經費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不斷健全保護管理制度。開拓市場,將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以加快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月餅越來越甜,越來越貴,越來越好看;而月亮卻顯得越來越朦朧了,所謂“皓月當空”似乎也成了奢侈的記憶。即使月明星稀,不是也還會有人指著空中的月兒講嫦娥、桂樹和吳剛的故事嗎?
在商業浪潮的沖擊下,中秋這一傳統節日也充溢著商業氣息,帶上了功利色彩,而其本身的歷史文化底蘊卻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所忽略、淡忘。
月餅,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自古以來一直在中秋佳節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經濟一年年地發展,月餅的“風采”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她們一個個身著盛裝,光彩照人,像是要去參加舞會的小姐們。普通的月餅經過精美豪華的包裝,立即身價倍增。
盛裝的小姐去的是豪華的場所,同樣,精美的月餅自然也進了老板、領導們的“黃金屋”。曾經象征團圓的月餅,此時已成為了下級向上攀爬的敲門磚,成為了小人為非作歹的通行證。傳統的中秋佳節,如今在功利的誘惑下,已成為時下最流行送禮的節日。
蘇軾說過:“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泵褡骞澣帐蔷S護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一個很好的契機,像中秋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本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大好機會,如今卻讓“禮品”占了上風。
傳統節日之所以流傳至今,就是因為每個節日的背后都有很深的文化淵源。節日的風俗應是一個民族的盛典,而不是簡單的吃喝穿戴。
時代變了,生活變了,或許節日也應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那傳統的民族風俗是不應該被遺忘的。這種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流傳下來的風俗,怎么能如此輕而易舉地被時代拋棄呢?
的確,國家應該進步,但傳統的節日卻應返璞歸真,變得更質樸、更純粹、更簡單而自然。
但愿明年的中秋,我們能真正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傳統氣息;當我們抬起頭時,我們能看到浩瀚的天幕中,一輪明月正當空。
【作者系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第二中學高三(2)班學生】
點評
月亮不“圓”,月餅變味。中秋佳節中的月餅“與時俱進”,失去了月餅的本真,渴望一種純真感情的回歸,是作者寫作此文的出發點。
作者簡介:朱尉,男,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聞業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楊珂馨,女,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主要從事廣播與主持藝術研究。
摘 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無數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精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反映中國悠久歷史、優秀文化的活化石。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新文化掀起了新一輪的文化思潮,越來越多的優秀傳統文化被拋棄被遺忘,經典的傳統文化與新思潮產生了強烈沖擊,文化遺產的保護迫在眉睫。本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橫渠書院為例,探索在當代文化思潮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現狀,保護措施以及傳承方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橫渠書院;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0-0169-02
在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新文化新思想的沖擊使人們淡忘了文化之本,許多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極其模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的存在于人們的生活當中。思想、信仰、習俗、技藝、精神,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之中。在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橫渠書院作為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兩年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得以發展。以橫渠書院為代表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恢復原貌展現在后人面前。然而,傳統文化并不是當今社會的文化主流,當今社會泛娛樂化、外來文化撐起了文化產業的一片天,例如:嘻哈文化、無厘頭文化、“韓流”文化、惡搞文化以及手機所催生的拇指文化等等。此類文化的出現,極大地威脅了傳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為了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長久的保存和發展,研究文化遺產現狀以及尋找和嘗試新的解決方案是當下最為緊要的事。
一、以“橫渠書院”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晚,經過了這幾年的不斷努力,搶救和保護了大批極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橫渠書院經過近幾年政府的投資與建設完成了書院的修葺,使得大量的國學經典文化得以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感悟關學之道。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周國平先生曾經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是我們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生命基因,是當前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文化基礎,對于延續和傳承中華文脈,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增強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意義。
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近年來,中國大力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物質上提供了大量的幫助。然而,僅僅靠物質的支撐是不夠的,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瀕臨滅絕的危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每個人的關注。以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遇見的三個困境:
其一,廣大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不積極。普通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較低。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一種無形中存在的寶貴財富,例如:技藝、思想、品質、習俗等等。很多傳統的民間技藝因為不符合現代生產勞動的需要而無人繼承,還有一些傳統的習俗與文化因為日趨繁榮的旅游業而變得商業化從而失去了本質。
其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不完善。建立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文化遺產保護不可缺少的。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載體來支撐,幫助傳統文化的傳承。例如:非物質文化博物館的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理論研究以及教育宣傳等等,都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其三,魚目混雜,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淹沒。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文化的繁多冗雜充斥著當今的社會。新的文化不一定就是好的文化。雖然互聯網絡,新媒體的發展給人們帶來更加廣闊的視野,但是大量的弊端信息,消極思想通過發達的媒體與網絡注入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新鮮刺激的現代文化使人們忘記了先人提出的太和之道,于是便出現了越來越多令人發指的事情:老人摔倒不敢扶;無良食品作坊;不擇手段的搶劫盜竊……這些與傳統文化思想中“真善美”背道而行的現實行為時刻在提醒著人們保護傳統文化,勿忘傳統,勿忘做人之本,建設和諧社會。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策略分析
1.文化遺產保護的反思。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加速,隨著全球溝通與交流越來越發達文化趨于標準化,有不計其數的文化遺產處于瀕危狀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橫渠書院的保存相對完整,除了經歷過歷史上的幾次大的變革,橫渠書院內的文化精髓經過人們的精心呵護保存的相對完整。橫渠書院的建設并不一帆風順,因為早些年間不受政府重視,院落破敗不堪。2006年當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開始重視橫渠書院的保護與完善,為書院建設碑林,修葺房屋等等,積極配合書院的建設,最終完成了書院的再建。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初期,依靠政府的資金進行修復,是遺產保護的最好方法,但卻不是長遠之計。快節奏的今天,文化遺產保護已不是完整的保存和停留在原地便足夠的,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遺忘才是真正的保護。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從古至今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更加簡單明了的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我國古代精神文明的“根”。一個沒有“根”的國家,就如同大海上漂泊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有被淹沒覆滅的危險。如果把從古至今的中華文化比喻成一棵參天大樹,那么新文化代表著樹冠,而滿載精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好比深埋于泥土的樹根。時間越久,埋的越深,就越容易被淡忘,但只有樹根不斷地生長,汲取水源補充營養,受到保護,那么這棵參天大樹才能夠枝繁葉茂,蓬勃生長。其實,保護文化之根與傳承精華之葉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保護即為了傳承,傳承即為了保護。
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之道。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文化的傳播從未停歇。古時為了傳道授業,學者們不惜跋山涉水,傳播文化思想。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傳播文化的方式,大大不同了。古代往往口耳相傳,立字成書成為文化傳播的主流。然而,在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承之道值得思考:一方面,用新傳典。用新傳典即運用新的表現形式和方法傳播經典的傳統文化。 其中分為兩點:(1)新網絡、新媒體的現代化社會,雖然新文化帶給人們的沖擊遠遠大于傳統文化,但廣泛的傳播途徑和平臺是能夠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所利用的。(2)傳統文化之所以不如新文化收到人們的重視還有一定原因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不為現代人所能接受,用新傳典,就是運用現代的表現形式將古典精華嵌入其中進行傳教,形成寓教于樂。一棵生長千年的參天古樹,它的根、莖、葉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的。根為古,葉為新。讓古與新碰撞沖擊,并且從中尋找更有價值的東西,便是傳承的意義所在。另一方面,以眾之力,傳承經典。周和平先生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廣大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傳承者和享用者。形成民眾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是做好保護工作根本性的基礎?!彼^傳承,正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在當代文化思潮沖擊下的“橫渠書院”象征著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曾經被冷落,被埋沒,甚至在新的文化洪流中無立足之地。但是只要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將它們重視起來加以傳承,那么我國的綜合國力的提升,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國夢的實現,將會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周和平.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N].中國文化報,2012-06-22.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課文課本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它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印記著中華民族的鮮明性格,印記著中華民族的品質和精神,也體現出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事實上,傳統文化已經注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它是一種文化基因,它滲透在人們的意識、語言、行動中,存在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人們的思想與行為都被傳統文化中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所引導和制約。
1 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融愈來愈深入,在各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個性開始模糊不清,許多寶貴的東西被遺忘。當科學技術成為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動力,實用主義的觀念越發膨脹,人們更是非?,F實地看中科學而輕視人文,看中技術而輕視精神,于是,不知不覺中人們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蕪了精神家園。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泵褡逦幕膫鞒?、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線教師。要在語文課上使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并內化成學生的一種素質修養,從而促進學生的各項素質得到發展,讓他們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社會得以進步。
2 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
傳統文化即民族文化,是指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優秀文化。本人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可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面: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小學生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用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感染學生,既包括中華民族在古代形成的傳統精神和中華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又包括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感受。
3 傳統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
5~13歲,是一個人一生中記憶的黃金時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種子,就會開什么花。而傳統文化的種子,只有在小學階段種下,才能及時發芽、根系發達,日后才能開花結果。如果錯過了季節,即使發了芽,也只能長成一片荒草。因此,在小學加大傳統文化課程比重,應成為一種國家課程行為方有力度,方見實效。
4 小學階段學習傳統文化的目標
小學階段,學習傳統文化重在興趣與積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文固有的音樂性與韻律美特別適合學生反復吟誦。學古文開始可以不求甚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當學生流利地背誦出許多經典文章之后,就會產生一種成就感。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則可以說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才在于勤奮,知識在于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才能薄發”、“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文以載道”。白話文的經典美文也很多,也要積累。讓瑯瑯的讀書聲響徹校園,讓傳統文化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的主角。
5 把“語文課堂”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5.1 語文課本是滲透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編的都是一些文辭兼美的文章,品讀它們是一種享受。有的給人以啟迪、有的讓人明白一個道理、有的抒發了濃濃的情感……課本中不僅積淀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也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在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認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
5.2 古詩,不可忽略的財富。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導入中運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詩詞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用,還可以在課堂小結或總結時引用。當然,大量地引用古詩詞,主要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5.2.1 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陸游的《示兒》等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5.2.2 熱愛家鄉的教育。如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弊掷镄虚g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5.2.3 親情教育。如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重視親情。
5.2.4 友情教育。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情。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詩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5.3 經典誦讀,文化積淀的階梯?!皞鹘y誦讀”旨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讓學生了解、吸收中華優秀文化,促進語文素養發展,教師不應忽略。
我校有專門的《國學》課本,《三字經》、《弟子規》等著作的開設對小學教育的影響很大。如學完《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老師簡單地解釋幾句后,明白了其中的含義。有的學生晚上回家,媽媽叫他,會很快來到媽媽面前,不再懶得回應,甚至在“母親節”那天還給媽媽端上了一盆洗腳水,媽媽們高興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