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流域治理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河流治理 規劃設計 基本思路
近年來,國家和社會意識到了河流治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對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高度的重視起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中小河流的治理步伐。我們國家的河流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國家之一,統計顯示,我國有5萬條以上流域面積大于100km2的河流,將近9000條肩負防洪任務、流域面積200到3000km2之間的中小河流。最重要的是在這些中小河流的兩岸,由于具備相對優越的水土資源條件,所以人口也相對集中一些。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當前信江的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重點在綠色信江的規劃建設上,所以河流的保護與治理不但要從其功能性出發,還要考慮生態的因素,要把人類的活動對河流的生態影響納入治理的范圍。
1.當前中小河流的治理所面臨的問題
(1)系統的治理體系匱乏,洪澇的災害發生的頻率較高。中小河流的治理的建設面較廣而且量較大。在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很多的中小河流并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全面的治理。而且在已經建有的防洪工程中還存在著治理的標準偏低、年久失修的問題,所以這些中小河流的防洪問題較突出,目前我國大概有2/3的河流沒有達到規定的防洪標準,另外還有很多河流是自然不設防的狀態,基本沒有抵御洪水的能力。兩岸的群眾和財產面臨著一定的威脅,在某種程度上必然會制約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的發展。
(2)薄弱的水利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河道的功能。中小河流的管理力量薄弱是普遍現象,多數地方缺少管理河道的專門機構,設有機構的也多數存在著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經費方面缺乏的現象。堤防基本上是多年失修,建筑物老化損毀,河道嚴重淤積現象也頻見,逐年降低的防洪能力是其最好的說明。除此之外,違章的阻水建筑的設置、建筑侵占河道、向河道內傾倒垃圾等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與日漸增。這樣就導致河道的過水斷面進一步萎縮,行洪和排澇的功能就大大被削弱了。結果就是在洪水到來的時候,河道的治理及淹沒損失的控制越來越難以把握。
(3)中小河流的基礎資料較為缺乏,前期的準備工作薄弱。中小河流與主要支流和大江大河相比較而言,其基礎資料十分匱乏,如氣象水文、地質地形等,這樣就給規劃設計帶來很大的不便。另外經費投入有限,中小河流的治理缺乏有效的投資機制,并且渠道很窄,治理資金不足問題較為嚴峻,所以一些中小河流的治理規劃的前期工作很薄弱,基本上停留在空白的狀態。一些開展過前期工作的工程由于各種原因也沒有辦法滿足現在的建設需要。
(4)防洪堤線建筑時占用河道。河道的行洪是需要一定的斷面的,洪水襲來時也需要場所來蓄洪,這兩點是防洪建筑在設計之初就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然而目前的河流治理中,往往會出現占用河道的現象,導致堤岸線過寬,反而阻塞了河道,帶來洪水隱患。我們在進行堤岸線的建設時,首先要將堤距控制在最小,避開洪水近岸的一些河灘,這些河灘被洪水淹沒的比較深,也要避開低洼地段,這些地段是最容易出現河沙淤塞的。然后需要綜合考慮,將防洪堤線建設得盡可能順直、平順,越是這樣越能減少分洪壓力,能夠將上下游結合起來。需要提到的是,防洪堤線建筑并不是越新越好的,需要在科學考量的基礎上,對那些符合堤距的防洪建筑保持不變。若是在建設過程中,發現局部堤壩建筑是不適應實際防洪需要的,堤距狹窄容易造成河流淤塞的,可以在保證整體建筑工程標準的基礎上退建。
加強中小河流的治理,防洪減災、合理開發利用水利資源成為國家公共服務的重點工程。滿足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效地對中小河流進行治理,合理規劃設計思路有其緊迫性和必然性。
2.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的設計基本思路
(1)掌握河道的基本現狀和治理情況。首先,按照河流治理規劃設計的要求,整理收集河流的相關資料,需要對河流流域的自然環境概況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形成深入并且全面的了解,比如生態情況、水文氣象條件、地質地形、洪澇災害的歷史以及社會經濟等資料。其次,要收集整理河道的治理規劃的歷史記錄以及實施的情況,尤其是最近幾年來防洪建設工程的情況。明確相應建設標準和任務,清楚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工程的投資。另外,還要收集整理分析河道的現狀,說明已有的防洪體系和布局。正如有的防洪方案需要整治河道同堤防工程兩相結合的方式來完成;也有需要利用上游的一些防洪水庫去分擔下游的防洪重任;還有一些河道的防洪需要采取綜合的防洪體系,利用上游的水庫、中下游的蓄滯洪區及河道整治和堤防防洪等合力的作用來實現治理的目的。
(2)分析防洪面臨的形勢和生態現存的主要問題。需要治理規劃者分析區域的經濟社會和生產力對河道治理的需求,明確河道在除澇以及防洪方面面臨的形勢。以防洪工程的建設和河道的治理現狀為依據,分河段的復核河道現有的排澇以及防洪能力,分析其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洪能力不足的,就需要提高其治理標準,若是河道被沖刷嚴重導致岸坡坍塌的,就要采取護砌措施等。生態環境方面,以信江為例,信江地處江西省的東北部,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工業社會和城市化的不斷開展,用水量不斷加大,工業廢水的排放,致使其水污染的問題日益嚴重,信江的治理需要以污染減排為主線,急需河涌截污、清淤補水、完善管網和污水處理等。
(3)明確治理的任務和標準。首先,要以當前中小河流的河道所面臨的治理的實際形勢和所存在的問題為依據,明確當前河道治理的任務,在明確任務的過程中要分區域有重點的進行規劃。其次,分析探究防洪保護的對象以及范圍,諸如沿岸的農村人口、耕地、城鎮和工礦單位,以及沿岸重要的基礎設施等。在規劃設計的時候如果是采取分區域防護的措施時,需要根據分區域保護的實際范圍,分別進行統計相關的指標,而對于某些地形的變化較大山丘地區,需要將洪水有可能淹沒的估計范圍統計在防護區的范圍內。最后,要遵從局部服從整體、區域服從流域原則,恰當的處理中小河流同大河大江的干支流、河道的上游下游、河流左右兩岸的關系。依據防洪保護區的實際情況以及中小河流的生態狀況、污染情況,科學地明確防洪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標準。
3.河流治理規劃設計需要注意的要點
規劃設計洪水的成果檢查。治理工程設計的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設計洪水成果,如果設計的偏小,就會造成工程的失事,大了就會造成經濟損失。在中小河流治理的過程中無法回避的是與大河大流比起來,流量的觀測資料要相對少太多。所以通常的辦法就是設計暴雨的間接來推算設計洪水的,但是這個辦法的中間環節比較多,在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經過慎重的檢查和分析。設計洪水成果的合理性檢查包括參數、計算方法和采用成果等方面。
在防洪標準的確定方面,中小河流的洪水是大河大江及其分支洪水的來源,中小河流的治理規劃設計防洪標準時不但要考慮自身洪水和災害的相應特點,還要注意到同大江大河防洪標準的協調性。
4.結束語
中小河流的防洪問題和生態問題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所以針對當前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的問題,確定科學有效的治理規劃是勢在必行之舉,保護信江水運沿岸的基礎設施和城鎮,堅持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河道管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問題,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既要做好防洪工作也要做好泄洪的安排工作。把處理好河流的治理,促進城鎮的發展,保護河流的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等作為治理中小河流治理規劃設計的出發點。因地制宜,有主有次的治理好中小河流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周健.中小河流治理規劃設計基本思路與要點[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2(5).6~7.
1.學科建設水平全面提升
學校按照“鞏固文理,完善管理,發展工學,拓展醫農”的學科建設思路,不斷完善學科建設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實施高水平學科建設計劃,全力實施學科建設“三五工程”,即打造五大學科高地,建成五大學科集群,培育五大學科新優勢,致力于建設一批高水平學科。通過建設,實現微生物學、化學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民族學、政治學、生態學、微生物學4個學科進入國家學科評估排名前10。
繼續實施基礎學科振興計劃,加大基礎學科建設投入,引進和培養了一批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團隊,產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實現了在基礎學科領域內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的全覆蓋。繼續推進學科區域建設,形成了“生物學—特色資源利用化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醫學—農學”“民族學—社會學—民族文化產業管理學”和“中國史—國際關系—中國邊疆學”三大學科區域的建設新格局;啟動了國際關系大學科群建設,整合校內現有學科資源,文理并進,構建全國體量最大的國際關系學科體系。
2.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學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創新教學機制,穩步提高了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是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形成了涵蓋11大學科門類、89個本科專業,新增3個小語種專業,形成“校—省—國家”三級試點專業綜合改革體系。二是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彈性學制。三是深化通識教育改革,嚴控教學質量,引進優質教學資源,保持開課數量穩中有升。四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成立了“云南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五是探索拔尖學生培養模式,加大了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創新實驗區的建設與改革力度。六是推進了聯合培養、協同育人,同國內外高校開展聯合培養、協同育人。七是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斷擴大自主招生規模。2012年,學校被教育部列入內地63所對港免試招生普通高等學校之一。
全面實施“質量工程”。一是加強專業建設,依托現有的國家級特色專業和省級特色專業,著力打造具有學校特色、體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特色學科專業群。二是加強課程建設,通過1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33門省級精品課程的示范作用帶動課程建設的全面發展,建設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平臺。三是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依托4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和11個省級教學團隊,開展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四是加強實驗實習基地建設,現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0個、國家級野外綜合實習基地1個、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269個,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近100項。
3.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長足發展
學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取得長足發展,學位授權體系不斷優化,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學位授權體系日益優化。與2010年相比,新增10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36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1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4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和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10個一級省級立項建設學位授權學科,實現了基礎學科領域內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全覆蓋、學術型學位與專業學位全面發展。
研究生培養規模穩步擴大。學校現有博士研究生934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7 103人、在職碩士研究生6 777人、外國留學生160人,博士生、碩士生的比例趨于0.1∶1,研究生與本科生比例趨于1∶1。
“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深入推進。民族學、人類學“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連續4年入選教育部“全國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項目,法律碩士、MBA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圓滿完成。立項建設14部研究生優秀教材、15門研究生精品課程,遴選9名博士生進行優秀博士論文培育。
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一是修訂了研究生培養方案,以學科發展需要和研究生能力提升要求設置專業課程。二是完善了研究生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出臺研究生國際交流與合作管理規定,利用區位優勢,與紅河學院等合作招收留學生。三是制(修)訂了一系列研究生獎助學金制度,嚴把獎助學金評審公示關。四是健全了研究生質量保障體系,嚴把學位授予關。五是完善了導師管理制度,嚴格導師遴選與招生。
4.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十二五”期間,學校圍繞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建設需求,依托重大項目研究,加大了技術創新力度,學校科技創新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參與國家科技創新。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研究領域,學校承擔了國家“973”、國家基金重大計劃及重點科技項目近10項,資助經費1.4億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74項,資助經費2億元;獲省部級科技獎25項,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獲各級各類項目865項,立項總經費0.62億元,其中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8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48項;獲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4項,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9項;獲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54項。
[關鍵詞]綜合治理規劃; 山區小流域; 小流域綜合治理; 控制水土流失; 規劃原則; 小流域規劃; 水土保持工作; 工程措施; 退耕還林; 全面規劃;
中圖分類號:S1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2-0136-01
【文內圖片】
我國山區、丘陵區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 /3,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加之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我國水土流失分布范圍逐步擴大、面積不斷增大,危害十分嚴重。而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我國在長期水土保持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條寶貴經驗,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基礎和核心。目前山區小流域治理與經濟開發、資源保護相結合的戰略思想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小流域治理活動的準則。
一、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原則
1、堅持以林為主,多種經營,全面發展
編制小流域規劃總的指導思想是控制水土流失,使山區盡快地變富,發揮山區優勢,為“四化”多做貢獻。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的關鍵是大力發展林業。在荒山禿嶺營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在宜林區擴大用材林和經濟林的比例,發展針闊棍交林,改變林相和林業結構, 為多種經營擴大財源創造門路。在建設林亞基地的`同時,還要把糧食生產抓好,解決群眾吃飯問題。退耕還林以后,要改廣種薄收為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建設高標準的基本農田,把退耕土地的產量奪回來,并不斷提高口糧標準,促進林業基地的建設。
2、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相結合
小流域治理有生物措施、水保工程、綜合管理為主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并形成了綠化坡面、控制溝道、開發平地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具體措施有坡地退耕還林、坡耕地改造、低產田改造、發展林果業、建設生態防護林、封禁治理、修建蓄水池等等。
3、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對于不同生態類型的治理開展,應根據其地貌類型、生物氣候特征、經濟社會狀況等條件,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如金源、甸沙等鄉鎮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較為嚴重,應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與工程措施相結合,而對于水土流失相對較輕的高原溝壑區和其它地區,通過建設基本農田,在保障糧食自給或自給自余的基礎上,進一步嗇林草覆被。同時因地制宜發揮資源、經濟、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區域比較優勢,發展本地優勢農產品,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二、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
1、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的內容
綜合規劃是指以小流域土地資源為重點的再生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規劃。規劃是小流域治理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宏觀上,它使農、林、牧各業生產用地比例和產業結構有一個科學而合理的優化方案,使小流域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在微觀上,具體安排各種治理措施于適宜的地方,制定詳細的治理實施計劃,指導小流域的治理與開發。
2、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的方法
(1)經驗規劃方法
經驗規劃方法是指傳統的、以定性規劃為主的規劃方法。這種規劃主要是根據規劃者的實踐經驗來確定各種土地類型的利甩方向, 它沒有一定的數學描述,也沒有特定的衡量規劃方案好壞的定量指標,但由于方法簡單, 目前在我國的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中, 仍然廣泛地應用著。
(2)線性規劃方法
線性規劃是目前數學規劃中理論體系最成熟的一種,也是實際工作中用的最多的一種規劃方法。在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中,一般是以經濟收益作為目標函數,而將各種資源作為約束條件。同時根據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需要確定其它約束條件夕如土壤流失量,各業用地比例,農林牧果各業發展的目標等。實際上,在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中,除了經濟收益可作為目標函數外,投資、土壤流失量都可作為目標函數,而以土壤流失量作為目標函數為最適合。但是,由于土壤流失量的定量表達往往難以確定。所以,一般不以土壤流失量作目標函數。
(3)多目標規劃方法
線性規劃解決的是一個目標的優化問題,目的規劃解決的是多個日標,但每個目標事先有期望值的問題。而實際問題中,往往出現的是另一種情況,要求多個目標優化,但事先無法確定各個目標的期望值。或者要求目標值盡可能大或盡可能小。這就是多目標規劃解決的問題。這一方法已在我國的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中得到應用。與目前所用的其它規劃方法比較,多目標規劃是一種比較優越的規劃方法,它克服了線性規劃目標單一的缺點,也克服了目的規劃方法要求每個目標函數都有期望值的局限性,從數學的角度上解決了同時滿足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中多個目標的要求。
3、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的步驟
(1)流域綜合調查
流域綜合調查的內容:自然條件,包括地質、地貌、幾何特征、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現狀等;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景觀(旅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調查;社會經濟,包括人口和勞力的數量及質量、生產結構、各業生產的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群眾的收入和消費水平等。
(2)流域系統的診斷與評價
環境診斷,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市場和科技文化環境的分析;水土流失分析與評價,包括對流域水土流失環境和動力因素的分析、弄清水土流失產生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強度的劃分和判別以及水土保持的經驗和教訓等;自然資源的分析和評價,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旅游資源的評價;社會經濟的分析與評價,包括對人口的結構,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結構,農、林、牧、副、漁等各業和生產經營管理技術水平,群眾的收入和消費水平等的分析和評價。
(3)流域治理與開發規劃決策
包括水土資源利用規模決策、產業結構制訂、治理與開發措施布局、人口與勞動力規劃等。規劃決策以環境科學、系統工程、生態經濟學等為指導,優化流域的整體結構,取得流域總體上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4)制訂規劃
在大流域規劃、縣級水土保持規劃和當地的土地利用和農業發展規劃等基礎上,制訂小流域規劃。主要內容為制訂土地利用調整規劃和綜合治理措施規劃。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的適宜性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一般是根據當地人口和社會經濟情況,先確定所需要的基本農田的數量;其次是確定經濟作物的數量;第三是依據立地條件確定喬木林數量;第四是灌林和草地數量。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用途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在宜農的坡耕地上配置梯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陡坡耕地和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和封育措施;根據需要與梯田相結合,在坡面配置集雨節水灌溉和坡面水系工程等小型蓄排工程;在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所有規劃措施都落實到地塊,并依據勞動力和投資情況確定實施進度安排。根據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對較復雜的工程進行單項設計,一般工程則進行典型設計。
(5)依靠群眾組織實施
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靠廣大農民群眾來實施,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的工程以組建專業隊的形式實施,大型工程則采用招投標的形式實施。施工要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溝壑治理、小型蓄排引水工程、風沙治理和崩崗治理等各項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都要符合相應的技術標準和施工要求。實施的順序為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溝道,先小型、后大型。
參考文獻
[1] 楊慧忠.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思路及模式[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5(1):31-32.
摘要: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為代價的。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郊區和鄉村粗放型經濟的影響,這就給鄉村水土保持,環境防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鄉村林業治理作為一種生態治理的手段,其通過將小流域的生態效應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方式來治理小流域,這是可以在各個小流域治理中進行普遍推行的一種治理模式。
關鍵詞:鄉村;林業;小流域;治理;路徑
進入21世紀,我國社會經濟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大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獨樹一幟,這對于我國的國家地位與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看到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卻不得不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這就是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以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為代價的。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郊區和鄉村粗放型經濟的影響,這就給鄉村水土保持,環境防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一、鄉村林業治理小流域的功能與目的
鄉村是我國社會的一種重要表現形態。在城鄉二元結構下,鄉村與城市成為一個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有機整體。在城市中主要進行著工商業基本活動,而鄉村則是以農林畜牧為主要活動,隨著城市土地資源的緊張以及城市環境衛生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廠礦企業逐漸搬離了城市,來到鄉村選址落戶,這極易打破鄉村脆弱的生態平衡。加之,鄉村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重一時的經濟效益,忽略鄉村生態的保持,這使得鄉村的生態環境一方面受到脆弱的生態平衡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受到經濟發展的壓力。因此探索鄉村環境治理的特殊模式和路徑,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具有積極意義。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指,“為了充分發揮水土等自然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小流域為單元。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農、林、牧等各業用地,固地制宜地布設綜合治理措施,治理與開發相結臺。對流域水土等自然資源進行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1】鄉村林業治理就是這樣一種特殊路徑。林業治理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首先,林業治理促進鄉村生態治理。林業資源是生態資源的一部分,林業資源本身就能夠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通過綠化環境,保持水土來減少水土流失。其次,林業治理促進鄉村社會發展。林業治理是鄉村小流域治理的組成部分,林業治理一方面能夠有效的實現小流域治理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能給鄉村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即通過林業治理實現生態效果與經濟效果的共同發展。因此,從以上功能出發,鄉村林業治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鄉村小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并且促進鄉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鄉村林業治理小流域的基本路徑
(一)統籌規劃鄉村林業,促進小流域治理
鄉村小流域治理時一個系統工程,即是指通過對小流域單元內的生態環境進行全面考察的基礎之上,合理規劃,科學治理,運用生態的,工程技術的以及其他各種方式對其進行綜合的治理。林業治理是鄉村小流域治理中生態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林業治理也需要針對小流域單元內的農林畜牧業以及河流,土地資源綜合考慮基礎之上進行統籌規劃。統籌規劃林業治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讓林業規劃服務于綜合治理的全局目標,盡最大可能的利用林業治理的效能以及給鄉村小流域單元內的農副業生產帶來積極的效果。具體見下圖:
(二)加強鄉村林業治理的補助力度
鄉村林業治理小流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單單依靠小流域范圍內的政府投入和群眾投入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通過比較全國各地在小流域治理方面的投入來看,吉林省僅2011年,全市投入治理資金1288萬元,對22條小流域進行治理,完成治理面積10.1萬畝。而山東省莒縣借助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植樹造林等項目進行水土流失治理。4年來,累計投資達6761萬元,通過對蘆家河、大山、萬子山等3條重點流域進行了清潔生態型集中連片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8.62平方公里,先后治理小流域38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86平方公里。小流域單元不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其生態,水土環境直接影響到周邊地區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小流域區域的群眾參與治理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是薄弱的,因此必須加強鄉村林業治理的政府財產補助力度。因為小流域治理不僅對現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更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項目。
(三)提升鄉村林業發展加工水平
小流域治理是對已經造成的生態破壞,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性,補救性質的治理。其直接的目的是為了恢復鄉村地區水資源,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減少不必要的環境成本。與此同時,鄉村社會經濟需要不斷的發展,這就需要在對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的基礎之上,探索一條促進鄉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而又不影響鄉村小流域生態環境的道路。通過林業治理鄉村小流域作為一條重要路徑,那么則可以通過提升鄉村林業加工發展水平,摒棄粗放式的林業加工模式,增加鄉村林業加工發展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將鄉村小流域的林業治理與鄉村林業發展相結合。讓林業資源一方面為小流域的生態環境服務,另一方面也為鄉村的經濟效益服務。
三、結語
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鄉村經濟普遍落后。加之我國小流域數量眾多,并且較為分散,這給我國小流域治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全國各地的小流域各有特色,并且小流域附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同,這就決定了鄉村小流域治理并沒有一個通行的路徑。但是鄉村林業治理作為一種生態治理的手段,其通過將小流域的生態效應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方式來治理小流域,這是可以在各個小流域治理中進行普遍推行的一種治理模式。
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34次會議審議了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靜代表市政府所做的《關于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進展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2008年開始,市人大始終將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作為體現水務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點工作連年進行指導督辦。幾年來,市人大常委會采取組織人大代表實地調研檢查等方式,有效促進了流域水系治理工作的開展。
市委、市政府將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作為北京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制定流域水系綜合治理規劃,建立部門聯動推進機制,緊緊圍繞“水資源保護、水資源配置和防洪減災”三個體系建設,積極探索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構建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務精細化管理,確保全流域的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和防汛安全,不斷改善河流水質,提升了全流域水環境。
綜合治理成效顯著
北運河流域作為本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流域,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口持續增加。實施流域水系治理的五年來,以有限的水資源量支撐了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每年年初,圍繞實施《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規劃》,市發改、財政、國土、規劃、環保、市政市容、園林綠化、農業、水務等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及早謀劃,制定詳細的年度實施方案,確保規劃內確定的項目開工一批、建成一批、準備一批。
截至目前,落實規劃項目32項,市、區兩級投資138億元,其中已建成并發揮效益的23項投資54億元,在建的5項33億元,完成立項審批的4項51億元。此外,還實施了濱河森林公園、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一批項目共47項,落實規劃外投資88億元。
在用水總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用水結構不斷優化,流域內再生水替代清水使用量由2008年的3.5億方提高到2011年的5億方。用水效率顯著提高,萬元GDP水耗由2008年的23.7方下降到2011年的14.8方。流域水環境、河道水質逐年好轉,北運河榆林莊閘國家出境水質考核斷面化學需氧量(COD)平均值從2008年的52.2毫克/升下降到2011年的36毫克/升。北運河干流河道水清岸綠, 沿河濱水公園游人如織,綜合治理成果惠及千家萬戶,支撐了流域內海淀北區、未來科技城、麗澤金融商務區等重點區域的快速發展。
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的成效主要包括:
一是水資源保護體系建設。針對生活污染源,加快再生水廠建設,提高出水水質標準。全面提速中心城區再生水廠建設。加大區縣再生水廠建設力度。加快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施策,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養殖業污染治理。按照五環內禁養、六環內限養、水源保護搬遷和關停等原則,從源頭上控制養殖糞污對流域水系的影響,有效地減少了養殖污水。實施化肥用量控制工程。在北運河干線沿線兩側一公里范圍內的333公頃設施菜田,年減少化肥量30%,有效保護了流域生態環境。開展農藥用量減施工作。實施田園清潔工程;針對工業污染源,強化監管與嚴格達標排放。環保部門嚴把項目環評審批關,嚴格環保準入制度。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產業。淘汰重金屬排放企業,確保環境安全。針對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污染源,加大資源循環利用力度,減少水體污染源。
二是水資源配置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北運河流域水資源,推進跨流域調水,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跨流域向潮白河調水。跨流域為永定河調水。加大再生水使用力度。農業方面,建成3.87公頃再生水農田,年利用再生水3億方,建成東南郊水網工程。工業方面,城區9座熱電廠已全部使用再生水,年利用再生水量1.4億方。市政雜用方面,中心城區建成再生水管線35公里,完成300萬平方米園林綠地再生水替代工程。建成北小河公園、朝陽土城、海淀區八家等3處清水零消耗公園。實現“清水零消耗”的目標。再生水的應用替代了部分新水,初步做到了優水優用,分質供水,再生水已成為北運河流域的“第二水源”。加大雨水利用力度。流域內已建成235處雨洪利用工程,新增蓄水能力1393萬方,累計蓄滯雨洪水2000萬方。
三是防洪減災體系建設。以安全防汛、生態治河為重點,實施了骨干建筑物改造、中小河道治理、濱河森林公園等重點項目,提高了河流的堤防安全,改善了兩岸的生態環境,使河道基本滿足了防洪、排水和生態建設的需要。改造骨干建筑物,加強水資源調度。加緊中小河道生態治理,營造沿河優美水景觀。建設濱河森林公園,實現水綠相融、人水和諧的自然景觀。按照“以水為魂,以林為體,林水相依”的理念,建設大興、通州、昌平等3處新城濱河森林公園總面積2000公頃。通州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占地面積713公頃,為通州新城增加了500余萬平方米的天然氧吧。大興新城濱河森林公園總面積538公頃,其中水面面積57公頃,用水全部為再生水。昌平新城濱河森林公園總面積776公頃,公園45%以上的面積為水域景觀,達333公頃左右,水面最寬處超過1000米,提高了新城品質。
綜合治理的突出特點
2008年,人大代表強烈要求以全流域實現“有水、干凈、安全”為目標,深入分析導致問題的根子在岸上的原因。市區兩級人大、政府部門積極聯動,深入調研分析、制定規劃,確定推進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力推動全流域水系綜合治理。具有三個突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