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由于清河流域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畜禽糞便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近年來規模化養殖戶逐漸發展,但排污設備昂貴,大部分只設計簡單的排污設施。而散養殖戶產生的尿和糞便幾乎是直排入河,糞尿作為農肥的使用率還比較低,隨著養殖業的快速興起,禽畜糞便污染情況將有加重的趨勢,亟需采取相關措施加以引導和控制。
2清河流域畜禽養殖污染負荷分析
2.1畜禽糞尿等污染物排放系數
畜禽糞尿排放系數:牛糞產生量20.0公斤/天,7300.0公斤/年,豬糞產生量2.0公斤/天,300.0公斤/年,雞糞產生量0.1公斤/天,6公斤/年?牛尿產生量10.0公斤/天,3650.0公斤/年,豬尿產生量3.3公斤/天,495.0公斤/年?飼養周期牛365天,豬150天,雞60天。年污染物排放量(噸/年)=個體日產糞量(公斤/天?頭)×飼養期(天)×飼養數(頭、只)×畜禽糞中污染物平均含量(公斤/噸)×10+個體日產尿量(公斤/天?頭)×飼養期(天)×飼養數(頭、只)×畜禽尿中污染物平均含量(公斤/噸)×10,畜禽糞便中污染物平均含量見表1。
2.2畜禽糞便污染物產生量及流失量計算
對畜禽廢渣以回收等方式進行處理的污染源,按產生量的12%計算污染物流失量。根據以上污染物排放公式,計算得出畜禽糞尿產生量見表2,畜禽糞便中污染物產生量見表3,污染物流失量表4。
>> 我國畜禽養殖污染現狀分析及污染防治法律問題研究 我國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對策 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中政府環境責任分析 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現狀及對策 我國農村畜禽養殖現狀分析及對策 我國畜禽養殖業的環境問題與防治對策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的完善 我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 淺論防治我國農村水污染的對策 小議畜禽養殖污染的幾點防治措施 論我國農村生豬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及突破 關于農村畜禽養殖污染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我國農村養殖污水污染存在的問題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技術 論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完善 論我國環境污染防治法的完善 我國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的法律對策 關于我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議 農村畜禽養殖環境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探究 淺談農村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及防治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6]佚名.畜禽污染環境 一豬場負責人被行拘并處罰34952元[N/OL].央廣網,2015-12-07[2015-12-18]http://.cn/live/2015-12/07/content_34777484.htm.
[7]佚名.畜禽養殖污染整治不給力 環保部約談資陽市長[N/OL].華西都市報,2015-06-05[2015-12-18].http://.cn/o/2015-06-05/062031915856.shtml.
[8]劉燕,劉珊.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中政府責任分析[J].時代金融,2013,(02) : 146-147.
[9]劉燕.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知網碩士論文,2015-12-17.
(一)畜禽養殖布局目的和意義
縣畜禽養殖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畜禽養殖業已成為縣農業生產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縣畜禽養殖業正向著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方向迅速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在提供農副食品的同時,由于環保治理設施未健全,也產生大量的畜禽糞便和有機污染。畜禽養殖產生水體、空氣污染,傳播病菌,引起地區間的污染糾紛,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畜禽養殖污染已成為流域、區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為了遏制畜禽養殖業污染不斷加重的趨勢,促進縣畜禽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應切實加強畜禽養殖業的污染防治工作,特別是從畜禽養殖的布局上體現“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從源頭上控制畜禽養殖的污染。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發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以及《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和《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有關規定,以及《市畜禽養殖禁養區、禁建區劃定方案》,結合縣的實際情況,制定縣畜禽養殖禁養區、禁建區和可養區的布局規劃。
(二)畜禽養殖布局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
《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
《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
《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
《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省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省人民政府《關于市區生活飲用水源地表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的批復》
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意見》
省人民政府《關于等縣(區)生活飲用水源地表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的批復》
市人民政府《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的通告》
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業局等部門關于畜禽養殖禁養區、禁建區劃定方案的通知
(三)布局原則
1.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
2.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統一的原則
3.生態環境、經濟現狀與發展規劃相結合的原則
4.流域、區域綜合考慮,總體協調的原則
(四)畜禽養殖區類型
縣畜禽養殖區域劃分為禁養區、禁建區和可養區。
1.畜禽養殖禁養區
畜禽養殖禁養區是指按照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等規定,在指定范圍內禁止任何畜禽養殖;禁養區范圍內的已建成的畜禽養殖,由所在地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負責責令限期搬遷、關閉或取締。
2.畜禽養殖禁建區
畜禽養殖禁建區是指按照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等規定,在一定區域內限定畜禽養殖數量,禁止新建畜禽養殖場;禁建區內現有的畜禽養殖場由所在地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責令限期治理,并達到排放總量控制的要求;無法完成限期治理的,應搬遷或關閉。
3.畜禽養殖可養區
畜禽養殖可養區是指除禁養區、禁建區以外區域,原則上作為畜禽養殖可養區。在畜禽養殖可養區內從事畜禽養殖的,應當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其污染防治措施及畜禽排泄物綜合利用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要求。
二、畜禽養殖“三區”布局界限
(一)畜禽養殖禁養區
1.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畜禽養殖禁養區
(1)縣縣城規劃區:西至青岐、東至光明村、南至、北至鐵路線城市規劃區用地及外延1000米范圍內。
(2)上街大學城規劃用地范圍及周邊1000米范圍內。
(3)國賓館用地范圍周邊1000米范圍內。
2.城鎮規劃區范圍內畜禽養殖禁養區
城鎮規劃用地外延500米范圍,包括政府所在地鎮區。
3.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畜禽養殖禁養區
(1)市西區、北區水廠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保護區:鎮永豐村橋頭浦里排澇站至舊洪山橋水域以及北岸外延至甘洪路以東1000米,右岸淮安至下店路以西1000米陸域。
(2)城門水廠、調水工程地表水源地保護區:包括城門水廠取水口上游2000米至高速公路特大橋北側外延1000米陸域;大橋至高速公路特大橋南側外延至100米等高線以內的陸域。
(3)水源地:塘坂水庫壩址以上流域匯水區。
(4)縣城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保護區:縣自來水廠化龍泵站取水口上游3000米至下游200米水域及其兩岸外延1000米陸域。
(5)官水源保護區:上街鎮青源水廠官取水口上游2000米至下游300米水域及外延至防洪堤一側的陸域。
(6)溪源宮水源保護區:溪源宮取水口攔水壩以上流域匯水區。
(7)三溪口水庫水源保護區:含水庫的整個匯水流域。
(8)水庫水源保護區:含水庫的整個匯水流域。
(9)方山水庫水源保護區:含水庫的整個匯水流域。
(10)溪坪水庫水源保護區:含水庫的整個匯水流域。
(11)溪兜水庫匯水區:含水庫的整個匯水流域。
(12)水源地()水源保護區:虎溪攔水壩以上流域匯水區(含縣境內區域)。
(13)縣境內各鄉鎮、村莊生活飲用水源匯水區內區域。
4.重要地表水體功能區范圍內畜禽養殖禁養區
(1)干流兩側外延1000米范圍內區域,支流兩側外延500米范圍內區域。
(2)干流兩側外延1000米范圍內區域,支流兩側外延500米范圍區域。
(3)干流兩側外延1000米范圍內區域,支流兩側外延500米范圍內區域。
5.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畜禽養殖禁養區
包括:十八重溪自然保護區、煙垅蟒蛇自然保護區、廷坪枳殼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小區的用地范圍及周邊500米區域為畜禽養殖禁養區。
6.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畜禽養殖禁養區
7.文物保護單位畜禽養殖禁養區
8.工業區(開發區)范圍內畜禽養殖禁養區
縣行政區域內經批準成立的縣(區)級以上工業區規劃用地范圍及外延500米范圍劃定為畜禽養殖禁養區。包括:投資區、上街投資區、軟件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園、經濟技術開發區(原鐵嶺工業區)、南山洋工業集中區、旗山工業集中區等。
9.主要交通干線兩側范圍內畜禽養殖禁養區
主要交通主干道兩側500米范圍內區域劃定為畜禽養殖禁養區。
10.其它法律、法規、行政規章規定禁止畜禽養殖的區域
(1)縣境內其它各地表水體兩側外延30米范圍內區域。
(2)企事業單位、居民點等建筑物周圍外延500米范圍內區域。
(3)縣境內道路兩側外延30米范圍內區域(主要交通干線除外)。
(二)畜禽養殖禁建區
1.城市規劃區畜禽養殖禁建區
(1)縣縣城規劃區用地范圍外延1000—2000米的范圍區域。
(2)大學城規劃用地范圍外延1000—2000米的范圍區域。
(3)國賓館用地范圍周邊外延1000—2000米的范圍區域。
(4)中心城市規劃區禁建區范圍。
2.城鎮建成區范圍內畜禽養殖禁建區
所有鄉鎮的城鎮規劃用地范圍外延500—2000米的區域。
3.主要水源涵養區畜禽養殖禁建區
(1)干流兩側外延1000—2000米范圍內區域,主要支流兩側外延500—2000米范圍內的區域。
(2)大樟溪干流兩側外延1000—2000米范圍內區域,支流兩側外延500—2000米范圍內區域。
(3)干流兩側外延1000—2000米范圍內區域,支流兩側外延500—2000米范圍內區域。
(4)桐口橋以上流域匯水區。
4.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文物保護單位畜禽養殖禁建區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用地范圍及外延500—1000米范圍內區域;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外延200—500米范圍內區域;重要旅游景區(點)范圍外延500—1000米范圍內區域劃定為畜禽養殖禁建區。
5.工業區(開發區)外圈畜禽養殖禁建區
縣行政區域內經批準成立的縣級以上工業區(開發區)及鄉鎮工業集中區規劃用地范圍及外延500—1000米范圍劃定為畜禽養殖禁建區。
6.主要交通干線兩側范圍內畜禽養殖禁建區
縣主要交通主干道兩側500—1000米范圍內區域劃定為畜禽養殖禁建區。
7.其它法律、法規、行政規章規定禁止新建畜禽養殖場的區域
(1)縣境內各地表水體兩側外延30—100米范圍內區域。
(2)企事業單位、居民點等建筑物周圍外延500—1000米范圍內區域。
(三)畜禽養殖可養區
除禁養區、禁建區以外的區域原則上作為畜禽養殖可養區。當地政府并依法對可養區內畜禽養殖實施嚴格控制養殖規模。新建、改建和擴建各類畜禽養殖場,必須按有關規定要求,符合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不得影響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
三、實施畜禽養殖布局規劃措施
1.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任務重的系統工程。各鄉鎮、街道,以及畜牧、規劃、國土、環保、林業、旅游、交通、水利、建設、財政等有關部門,按各自職責分工,齊抓共管,抓好落實。
2.畜禽養殖業污染整治以各鄉鎮、街道為整治工作責任單位,規劃、國土、畜牧、環保、林業、旅游、交通、水利、建設、財政等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對位于禁養區已建畜禽養殖場應予以全部搬遷;對位于禁建區、可養區內已建畜禽養殖場限期整改,采取雨污分流、固液分離、污水和廢渣無害化處理等污染防治措施,達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綜合利用的要求,做到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逾期未整改的由縣政府責令限期搬遷或關閉。農業、畜牧部門積極在可養區范圍內推廣農村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高效生態立體模式,牽頭組織開展生態養殖試點工作。縣政府出臺相應優惠政策鼓勵畜禽養殖方式由粗放型向生態型轉變。
3.畜禽養殖場的搬遷補貼標準按照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縣征地地面物(農、林、畜牧、漁業及墳墓搬遷)補償指導意見》(政辦〔〕81號)執行,畜禽養殖舍的補償標準由縣建設局按有關規定執行。
4.縣畜禽養殖布局規劃方案經縣政府審批通過后,由各鄉鎮、街道負責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按規劃布局新的畜禽養殖場。
(1)畜禽養殖禁養區的要求
l禁養區內嚴禁新建、改建、擴建各類畜禽養殖場;
l禁養區內現有規模化養殖場兩年內逐步實現關停或搬遷。其中500頭規模以上的養豬場、1.5萬羽規模以上的蛋雞(鴨、鵝)養殖場、3萬羽規模以上的肉雞(鴨、鵝)養殖場在年6月底前要落實關停、搬遷計劃,年底前實現關停或搬遷;其它規模的養殖場在年底前要落實關停、搬遷計劃,到年底實現全面禁養目標;
l各類畜禽養殖場在實施關停或搬遷前不得擴大飼養規模,并應進一步加大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力度,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污染物排放必須符合《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
(2)畜禽養殖禁建區的要求
l禁建區內逐步控制和削減畜禽飼養總量,特別是不得新建、擴建各類畜禽養殖場。
l禁建區內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應采取排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措施,有效削減排污總量,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其中500頭規模以上的養豬場、100頭規模以上的養牛場、1.5萬羽規模以上的蛋雞(鴨、鵝)養殖場、3萬羽規模以上的肉雞(鴨、鵝)養殖場在年底前排放的污染物必須符合《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并符合總量控制要求;其它規模的養殖場達標排放期限不得遲于年底,排放標準參照《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執行。要按照“規模養殖、綜合治理”要求,逐步縮小散養比例,同時應加大畜禽糞尿綜合利用程度,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l對達不到要求的畜禽養殖場,要依照管理權限,落實限期治理計劃,對治理無望的畜禽養殖場,要實現關停或搬遷。
(3)畜禽可養區的要求
l調整畜禽養殖業結構,并優先發展生態型和資源綜合利用型的畜禽養殖場,實現清潔生產,生態,立體養殖,種養結合,逐步形成“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新格局,使農業廢棄物得到資源化利用,達到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尿綜合利用率90%以上。
l可養區畜禽養殖場必須符合城鎮總體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環境總量控制的要求,合理布局,不得在城鎮上風向2公里范圍內新建、擴建畜禽養殖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場界周圍的衛生防護距離應控制在2公里以上。
l可養區內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要落實污染防治措施,其中500頭規模以上的養豬場、100頭規模以上的養牛場、1.5萬羽規模以上的蛋雞(鴨、鵝)養殖場、3萬羽規模以上的肉雞(鴨、鵝)養殖場在年底前排放的污染物必須符合《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并符合總量控制要求;其它規模的養殖場達標排放期限不得遲于年底,排放標準參照《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執行。要按照“規模養殖、綜合治理”要求,逐步縮小散養比例,同時應加大畜禽糞尿綜合利用程度,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l對達不到要求的畜禽養殖場,要依照管理權限,落實限期治理計劃,對治理無望的畜禽養殖場,要實現關停或搬遷。
l新建、改建和擴建各類畜禽養殖場,必須按有關規定要求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
【關鍵詞】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TE99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1)06-0001-01
土壤污染屬環境污染的范疇。環境污染指的是人類活動所引起的環境質量下降而有害于人類或生物正常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環境污染的產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當某種能造成污染的物質的濃度或總量超過環境自凈能力,便可能產生危害。環境污染根據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人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種有害物質含量過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損害,理化性質改變,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受到破壞,肥力下降,導致農作物生長發育不良,造成減產;對生物、水體、空氣或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現象。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工業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工業點源污染物主要有廢水、廢氣、廢渣、粉塵、噪音等。
(一)推行清潔生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嚴格執行國家工業三廢排放標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技術進步,加強監督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排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過去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生產過程轉變為“資源――產品――再資源”的生產過程。包括征收污染稅和排污費等懲罰性政策,以及政府對環保型產業的財政補貼和信貸支持等鼓勵性政策。最后從側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轉變為工業生產全過程控制;由重濃度控制轉變為濃度與總量控制相結合;由重分散的點源治理轉變為集中控制與分散治理相結合。
(二)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推進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在化工、冶金、輕工、機械、電力、建材等行業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加速技術改造,加快生產設施和工藝流程的更新及改造,減少和控制“三廢”的排放量,強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設備和產品。
(三)編制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把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環境保護內容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按照城市功能分區,調整工業布局,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改變工廠和居民混雜狀況,從生產和生活兩個方面控制城市環境污染。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強工業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水平。
(五)構建森林過濾器作用帶和森林緩沖帶。在工業污染集中的區域,通過構建森林過濾器作用帶減緩污染物進入土壤的速度,營建森林緩沖帶減小污染物在風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對其他地區的影響。具體地:
1.在粉塵沉降嚴重的地段,種植闊葉的泡桐、女貞、夾竹桃、毛白楊、大葉楊等滯塵樹種。
2.在工礦企業周圍選擇種植抗二氧化硫的樹種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樹、側柏、杜英、夾竹桃、法國冬青; 抗氯、氯化氫的樹種合歡、榆樹、木槿、構樹、紫荊、槐樹、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樹種廣玉蘭、法國冬青、女貞、木荷、油茶、白櫟。
3.在鉛汞污染地區栽植有吸鉛塵本領的青楊、桑樹;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櫚、臘梅。
二、土壤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畜禽廢棄物的隨意排放,廢棄的農用地膜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區,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標準化施用化肥、無公害農藥,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從源頭上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強對農藥、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施用有關規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機肥施用量。
(二)對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藥施用次數和施用量,同時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
(三)選擇種植抗性較強的品種,如種植轉基因水稻可以減少農藥的用量。
(四)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大力推廣生態養殖。在畜禽養殖區用畜禽廢棄物充當沼氣底料生產清潔能源,發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機肥料,既解決了畜禽廢棄物的污染難題,還可以減少化學肥料的施用,大力開展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不斷提高畜禽糞便的綜合利用率。
(五)對于已經污染的地區,通過增施有機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劑、調控土壤pH和Eh等生態、生物修復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從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區構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進入水體,進而遷移到其他地區造成危害。
三、工農業復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農業復合污染區,要采取分類治理的措施,對于已經污染嚴重的地區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采用農業生態修復措施,因地制宜地改變一些耕作管理制度來減輕危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 改變耕作制度,選種抗污染作物品種,或篩選出在食用部位累積污染物少的品種;種植不進入食物鏈的植物,如種植樹木、花草等觀賞或經濟作物;
(二) 采用農藝修復措施。通過增施有機肥或深耕土地等手段調節諸如土壤水分、土壤養分、土壤pH值和土壤氧化還原狀況等土壤理化性質,實現對污染物所處環境介質的調控。
關鍵詞:農業 面源污染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8-01-01
農業面源污染正在成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是確立和認真落實中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現”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種植業中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引起了農業土壤、水體(河流、湖泊、海灣)和大氣的環境質量衰退。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低;養殖業有機廢棄物的處理率低;缺乏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和公眾環境意識。農業面源污染還引起經濟方面的損失,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降低了農民的純收入,二是湖泊富營養化和酸雨導致了經濟損失。由于農業面源污染的區域差異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建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對策面臨很大的挑戰,恰當的控制政策需要考慮到不同的農業氣候、耕作制度和農民收入水平,不同省區需要制定和執行不同的控制措施。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積物、農藥、廢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濱岸、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時空范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大,成分、過程更復雜,更難以控制。當前,在我國農業活動中,非科學的經管理念和落后的生產方式是造成農業環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如劇毒農藥的使用、過量化肥的施撒、不可降解農膜年年棄于田間、露天焚燒秸稈、大型養殖場禽畜糞便不做無害化處理而隨意堆放等。這些污染源對環境的污染,尤其對水環境的污染影響最大,據統計,農業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營養問題的60%~80%。
1、農業面源污染及對環境的影響
1.1化肥對農業環境的影響
化肥對農業的貢獻是眾所周知的,現代化農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使用化肥。據國外測算,現代化農業產量至少有1/4是靠化肥獲取的。正是由于化肥在作物增產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化肥的生產和使用有驚人的增長。以我國來說,1999年使用化肥4.124萬噸(折純),比 1978年增長362.3%。按當年農作物插種面積計算,耕地的平均化肥用量為262.4kg/m2,是世界化肥平均用量的2.5倍。淮河流域平均用量415kg/km2,太湖流域為600kg/km2。但實際上,化肥的利用率并不高。綜合各地實驗結果,我國每年農田養分被植物利用的部分很少,氮肥的利用率僅為30~35%,磷肥為10~20%,鉀肥為35~50%。剩余的養分通過各種途徑,如徑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蝕等進入環境。另外,化肥中過量的重金屬成分積存在環境中,若被農作物吸收,會損害人體健康。
1.2農藥對農業環境的影響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化學農藥的產量已超過200萬噸,品種達 1000種以上。我國農藥的產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1997年農藥總嚴重為66.6萬噸,使用量131.2萬噸,平均用量為14kg/km2,比發達國家高出l倍,但利用率不足30%。特別是近10年來,棉鈴蟲、蚜蟲、小菜蛾等多發性害蟲對菊酯類、有機磷種類化學農藥的抗藥性增加了幾百乃至數千倍;化學農藥還大量地殺傷天敵生物,敗壞農田生態平衡。由于農藥沒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大部分被浪費,這部分農藥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水體,致使水體各種污染物質含量超標,水質惡化。
1.3大型畜禽場對農業環境的影響
我國的的畜禽養殖業在近20年來發展迅速,到1999年牛、豬、羊的存欄數己分別達到12.698萬頭、43,020萬頭和27,929萬頭。畜禽養殖業由農民個體家庭飼養逐步走向集約化、工廠化養殖,而且越來越集中在城市周圍。由于畜禽養殖的飼養方式、養殖規模和分布區域發生了巨大變化,畜禽養殖業的環境污染總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區域也隨之變化。從養殖場產生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和氮、磷等,隨每天沖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水體污染、河水變臭,魚類大量死亡,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1.4農膜對農業環境的影響
目前普遍使用的農膜不易分解,留在土壤中100年也不會爛掉。因此,農膜殘片積留在農田中對環境造成了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影響農田機械耕作;影響農作物根系的伸展,容易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減產;影響土壤結構;影響正常灌溉;農膜殘片容易隨作物秸稈進入飼料,造成農畜誤食農膜殘片而死亡。
1.5秸稈對農業環境的影響
農村地區每年夏秋兩季雙搶時節,大量的秸稈堆放在田間地頭、路邊樹旁,得不到及時妥善處理。據統計,石家莊地區每年生產的玉米秸稈有4,700多萬噸,一部分作飼料或燃料運回家。其余大部分秸稈采用就地集中焚燒的辦法解決。秸稈燃燒產生濃煙,污染大氣環境,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濃煙也會影響農田附近的機場、公路、鐵路的正常交通運輸,同時也是產生火災的隱患。
2、防治措施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農業生產中的能量和物質流動實現良性循環,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農業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化處理,可以使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小,具體措施:
2.1推廣科學施肥
施用化肥并非施得愈多愈好,農田投入養分過大,盈余部分井未起作用,而最終是進入土壤和水環境,造成土壤和水環境的污染。據有關調查研究,一般當農田氮素平衡盈余超過 20%、鉀素超過50%即會分別引起對環境的潛在威脅,因而防治重點應在化肥的減量提效上。另外把農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農作物產量,同時又能改良土壤。
2.2在農業病蟲害防治方面,提倡綜合防治
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種等農事措施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防治農業有害生物;應用光、電、微波、超聲波、輻射等物理措施來控制病蟲害。
2.3實現有機肥資源化、減量化處置
最大限度地將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料用于農業生產,并實現以沼氣為紐帶的畜禽糞便的多樣化綜合利用。在糞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采取各種措施,削減污染物的排放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