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對口支援幫扶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建立完善掛點鄉鎮衛生院工作制度,使受援衛生院逐步改善就醫環境,提升內部管理水平,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得到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使農村百姓在就醫保健過程中獲得更優質的服務。
二、工作方式
1、依據需求,雙方協商。根據受援衛生院的實際需要,注重改善其醫療衛生服務條件和內部管理水平,提高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適宜技術服務能力。本著缺什么、幫扶什么的原則,由支援和受援單位雙方協商項目。
2、幫扶項目,注重實效。要制定資金、人員、設備等對口幫扶計劃,使受援單位的各項工作得到明顯改善與發展。支援單位要有計劃地選派思想作風好、醫術過硬、責任心強的醫療骨干到受援單位,進行掛職鍛練,并把對口幫扶工作作為晉升職稱的考核內容之一。
三、工作任務
1、提供服務:支援單位要派醫務人員定期到受援單位直接向農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可選擇受援地墟日期間組織中高級職稱醫生在衛生院開展專家門診,也可預約到掛點衛生院開展手術指導、專題業務講座、病例討論等服務。醫院、中醫院的人員選派可以千名醫師下基層結合起來統籌安排。
2、業務指導:重點指導受援衛生院開展預防保健、基本醫療、中醫中藥、產科和急救技術服務,加強對常見病、多發病和傳染病等重點疾病的規范防治;幫助專業技術人員提高運用適宜技術的能力;幫助受援單位建設重點科室,開拓新業務。
3、培訓人員:支援單位派出的人員應幫助受援單位制定人才培訓計劃并組織實施,要對該院醫技人員實行技術服務傳、幫、帶;免費接納受援單位醫技人員進修培訓;協助受援單位開展鄉村醫生業務培訓活動。
4、衛生管理:支援單位派出的人員主動幫助受援單位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和業務操作規范管理,加強內部運行機制,提高鄉鎮衛生院的管理水平。
5、經費和設備支持:支援單位根據受援單位的實際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提供相應的經費或適宜的醫療設備,促進受援單位的建設與發展。原則上每個衛生院幫扶經費不低于1萬元。
四、工作要求
1、支援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要加強對“衛生下鄉”工作的領導,遵照市、縣主管局的工作部署,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宣傳貫徹好黨的惠民利民政策,加大醫改政策的宣傳,落實農村防控非典、人禽流感、甲流、艾滋病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的各項措施,要把“衛生下鄉”工作作為惠民利民的一項活動抓好抓實。
健康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重大舉措,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重要實踐,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我院高度重視健康扶貧工作,院領導親自參與幫扶,積極落實相關政策,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我院1-11月,共計對貧困人口住院實施“先診療后結算”及“一站式”結算人次1605人次,完成困難群眾大病專項救治階段性治療的貧困患者人數269人次,累計免收住院押金金額1947萬元。接收困難群眾門診重大疾病357人次,醫療費用579538.87元,墊付政府救助31189.98元。門診慢性疾病253人次,醫療費用122532.37元,墊付政府救助19445.34元。現將其他扶貧工作匯報如下:
一、領導重視,親自帶隊參與幫扶
2018年醫院12位幫扶責任人繼續深入35戶貧困戶家中宣傳扶貧政策,完善扶貧檔卡資料,針對每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制定幫扶計劃,幫助他們落實各項行業政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五月份增派兩名職工作為駐村工作隊隊員,協助駐村第一書記開展駐村幫扶活動。
我院經過多次協調**村完成項目立項的文化廣場已經投入使用;協調爭取到修路項目資金,修建入村道路2.6公里已建成通車;協調解決資金3萬元用于黨群活動中心建設;為大西營村捐書近500冊,捐桌椅柜41套,送食品和日常用品計205件;第一書記資金10萬元用于村內太陽能路燈安裝,共計35盞;為實現村民早日用上自來水,多次與區水利局溝通,現村內自來水改造項目已審批,等待開工建設。六一兒童節期間醫院安排專家,對全村100多名小學生進行健康篩查和體檢。2018年經過村兩委核實全村擬脫貧29戶49人。在幫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榮獲“2017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區直單位”稱號,院領導**同志被評為“2017年度區直單位優秀幫扶責任人”。
二、精準對接,繼續做好對口支援
2018年度,醫務科繼續做好支援**醫院及**醫院的對口支援工作,元月份我院對口支援醫院支援人員進行了輪換,5名醫護人員到**人民醫院、5名醫護人員到**人民醫院。我院支援人員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他(她)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制作多媒體課件,為基層醫護人員舉辦了多場健康教育、醫學專題講座,講解疑難問題,傳授前沿知識。
2018年1-9月份,參與科室門診、病房、會診、手術等臨床工作,幫助受援科室帶教,共參與會診29人次,住院診療162人次,手術11人次,教學示查房52次。不定期開展科室業務培訓,工作期間組織進行了“醫療法律法規”“靜脈血標本采集技術操作”“腰椎穿刺護理規范”等專業講課32次,參加培訓360余人次。2018年5月28日,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帶領科室醫務人員赴淅川縣人民醫院,在專家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活動后,對淅川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進行了《從臨床需求出發 合理選擇胰島素治療方案》的培訓,參加培訓50余人次。2018年5月31日,醫療適宜技術推廣巡講活動”赴**醫院,本次巡講活動包含了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手術演示、專家授課等環節。巡講團專家深入各臨床科室,進行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活動,并為淅川縣近200名醫務人員進行了“缺鐵性貧血的診斷與治療”等多個領域的醫療技術授課,授課活動間隙,還由骨科專業技術骨干**醫師為大家進行了一例骨科手術示教。
三、積極開展義診活動,為百姓帶去健康
醫院經常組織年資高、業務精的專家團隊開展義診,院內義診和院外義診。如為穩步推及精準幫扶“無遺漏”,由醫務科組織,醫保辦主任8帶隊到88鎮開展醫保宣講、扶貧義診活動,邀請**為群眾講解醫保政策和知識。2018年10月17日,全國扶貧日,再次組織醫院專家,到西營村開展義診活動。共發放健康教育資料900余份,免費義診患者300余人次,義診手術2臺,疑難病例會診2人,健康講座2次。
為切實做好雙向轉診工作,醫務科2018年2月9日組織心內四科、神經內三科醫務人員莊鎮衛生院義診;4月23日組織心內二科、內分泌科、呼吸內二科、神經內一科醫務人員赴英莊義診;10月16日,組織內分泌科、心內一科、神經內一科、神經外一科、呼吸一科、骨一科醫務人員赴潦河鎮義診;先后組織心內二科、神經內四科、骨科、中醫科專家分別赴潦河坡、車站街道辦事處、光武社區等鄉鎮及社區進行健康巡講活動,得到廣大人民群眾好評,提升了醫院的社會影響力。這些科室的科主任及骨干醫師到基層衛生單位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手術演示、專家授課等,形成有效的上下聯動,力求實效,促進了雙向轉診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工作目標
通過市直屬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加強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的醫療救治水平,提高我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能力,保障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基本醫療服務。
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市級直屬醫院之間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逐步形成“健康進家庭、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則
(一)以需求導向為原則。針對目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以滿足群眾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需求,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為出發點,開展符合社區需求、多種形式并存的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二)以幫助提高為原則。公立醫院應以幫助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為根本原則,加強人才培養,而不是替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的日常工作。
(三)以注重實效為原則。積極探索適宜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對支援前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六位一體”工作效果和慢性病管理水平的實際績效評價,考核對口支援工作的成效,促進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三、工作任務
(一)市直屬醫院承擔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指導、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任務,派出具有相應工作資歷的有關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和不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出診、會診并進行技術指導;幫助受援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和完善管理規章制度、開展適宜技術、免費培訓和接受衛生技術人員進修等。
(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根據自身需求,提出需要支持的執業科目及協作計劃,有效利用支持資源,提高自身綜合能力;要為公立醫院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的支援活動提供工作條件。
(三)市直屬醫院要與受援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雙向轉診關系,積極探索建立雙向轉診信息溝通渠道,制訂雙向轉診管理辦法。
四、具體要求
(一)確定支援關系。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分別與三家以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支援關系,市婦女兒童醫院、市骨科醫院分別與二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支援關系,市第三人民醫院、市紅十字會醫院分別與一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支援關系,第二人民醫院負責本鎮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具體結對單位名單見附件)。
(二)簽訂支援協議。市直屬醫院應到受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考察和調研,在雙方共同討論協商的基礎上,明確各自職責與義務,提出具體工作任務,簽訂援助協議,建立長期定點協作關系。
(三)派駐醫師。根據受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需要,選派主治醫師以上的臨床技術骨干輪流到社區駐點服務,并與責任醫師建立幫扶指導關系,幫助并參與社區門診、會診、巡回醫療、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社區衛生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管理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愿選派。晉升職稱時,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時間可與支農服務時間合并計算。鼓勵離退休衛技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醫院要保證其原待遇不變。
(四)人員培訓。受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要輪流到支援醫院進修學習。支援醫院每年至少接受2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衛生技術人員到本醫療機構免費進修學習;在舉辦學術講座、交流會、專家講座時應通知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派員參加。
(五)建立雙向轉診關系。明確雙向轉診的病種范圍、適應癥、轉診程序和保障措施。市直屬醫院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來的患者優先提供科室選擇、檢查預約、住院安排等服務,同時將適宜社區診療的患者及其有關病情資料及時轉回社區,減輕病人經濟負擔。
(六)啟動時間。支援醫院、受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在20*年3月中旬之前完成前期準備工作,3月底全面組織實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支援醫院、受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高度重視本項對口支援工作,要建立組織,班子成員牽頭,并確定相應的職能科室負責此項工作,切實負起責任。市直屬醫院和受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建立工作責任制和工作交流制度,制訂中長期目標和年度工作計劃,并在實施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解決存在問題,確保取得成效。
一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明確人才培訓思路和重點。把人才培訓工作納入衛生系統總體布局,做到思想認識上有位子,工作方法上有路子。首先明確了人才工作思路和目標任務,制定并印發了衛生系統黨員教育培訓、干部輪訓、及部門交流培訓、信息宣傳員培訓及各項業務培訓等一系列學習教育培訓計劃,為做好全年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打下基礎。
二是重視理論教育,狠抓業務培訓。年初制定衛生系統黨員干部培訓計劃和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計劃,多種形式加大衛生系統人才的培訓力度。年初制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計劃,多種形式加大業務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今年共舉辦各類業務培訓班21期,培訓2584人次。培訓方式采取集中輔導培訓與實踐帶教培訓相結合。
三是立足崗位實際,大力開展崗位練兵活動。引導和組織廣大黨員、團員、醫務人員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成為崗位能手,在工作內容上實現單一性崗位能手向多樣性崗位能手轉變,提出“一切為了病人,為了一切病人,為了病人一切”的服務理念,舉行了衛生系統醫務人員“三基”大測試、衛生系統護理技能大比武、“甘家湖牧場十大護理能手操作之星”評選等活動。
科學技術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驅動力,在衛生領域,無論是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形式,或是培養先進的技術人才,還是科學的運行機制,在對減少農民因病致貧中起著重要作用。集中高級技術人才和高精尖醫療設備,采取以城市醫療機構技術下鄉、人才下鄉等為主要形式的科技下鄉是新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進一步發展的有效支撐辦法。
1影響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因素
1.1衛生資源總量不足
我國13億人口占全世界總人口的22%,但衛生總費用僅占世界衛生總費用的2%。根據《浙江省衛生現代化綱要(2001-2020年)》,到2010年千人床位數要達到3.80張,千人醫生數達到2.0人。而據2007年統計,作為我國發達地區的溫州市千人床位數僅2.43張,千人醫生數僅1.69人。衛生資源的總量不足是影響我國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缺乏科學的運行機制
長期以來,由于發展觀缺乏統籌性、全面性、科學性和持續性,以致存在著一套輕農村、重城市,擠農村、扶城市的城鄉衛生資源規劃、分配、投入、保障、運行體制機制,只是就城市論城市、就農村論農村,人為地把城鄉衛生事業發展和資源配置分割開來,形成了一個城鄉二元衛生資源配置方式和發展模式[1],農村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工作十分薄弱。
1.3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
長期以來,衛生工作重點、政策制度偏離鄉鎮、農村,導致占全國人口70%的農村只占有不足30%的衛生資源。此外,城鄉衛生技術人員綜合素質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由于全科醫學培訓工作滯后,鄉鎮、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大多是由基層衛生技術人員經過轉型或分流而來,尚未接受系統的全科醫學教育,其學歷仍主要以大專和中專為主,職稱偏低,知識老化、觀念守舊、社區服務技能缺乏。并且醫護配置比低,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據溫州市鹿城區衛生局2006年對轄區內基層衛生院(包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編衛技人員的調查,無專業學歷者占34.4%,中專學歷者占27.3%,大專以上學歷者占38.3%;無專業技術職稱者占37%,初級職稱占57.2%,中級職稱占5.5%,高級職稱占0.3%。衛生技術人員的職稱結構和專業結構的不合理,制約了鄉鎮、農村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和可持續發展。
1.4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優質資源過于集中在城市大醫院,致使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薄弱,高級人才奇缺,醫療服務能力普遍低下,部分地區缺醫少藥,農民因享受不到安全、有效、便捷、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加上對健康的超高需求,不得不花更多的錢跑到城市里尋醫問藥,導致了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1.5城市化進程過快
盡管目前有80%的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城市,但由于城市人口越來越多,農民就醫觀念陳舊,加上“名院效應”和“名醫效應”,以致城市優質衛生資源仍然供不應求。
2科技下鄉支撐新農村醫療衛生發展的路徑
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民因病致貧狀況,是廣大醫務工作者肩負的重要使命。
2.1建立以“雙向轉診”為主要形式的支撐辦法
在農村衛生服務中,不但缺乏高技術、高水平人才,多數醫院還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可能導致病人病情的延誤及就醫的盲目性。因此,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統一領導,按照一級支援一級、優質醫療資源共享的原則,使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沉,讓公立大醫院與鄉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農村衛生院簽訂支援合作協議,明確對口支援的任務、形式、內容,建立長期對口支援關系,除每年定期、定人次向受援單位派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以外,還應根據工作實際定期或不定期派出專家到農村進行工作指導,不斷提高鄉鎮、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服務能力[2],使其能有效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同時,可依據患者自愿和病情需要的原則,在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開設對農村急、難、重、危病人轉診就醫的綠色通道:下級醫療中心不能確診的疑難病例、危重病例、急性傳染性病例等實行向上轉診;病情穩定需康復治療,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病人,以及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病人實行向下轉診。在疾病診治中公立大醫院還要建立普通會診24小時內完成,急會診4小時內完成的制度,確保患者安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與支援醫院聯網,采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管理,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切實方便病員。2007年,在浙江省、溫州市兩級衛生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下,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共派出53人次赴泰順縣開展“城市醫療機構醫生到農村服務”活動、6人次赴洞頭縣開展“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還與瑞安塘下中心衛生院、瑞安汀田鎮衛生院、甌海區麗岙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洞頭縣大門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泰順縣雅陽中心衛生院、泰順縣司前中心衛生院等6個鄉鎮中心衛生院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并為每所衛生院配置一定數量的手機,無償加入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移動虛擬網,以方便及時聯系;支援每所衛生院購置約10萬元的醫療儀器,以改善當地醫療硬件環境;對條件允許的瑞安塘下鎮中心衛生院安裝PACS系統,通過網絡技術實現了院際影像遠程會診工作,這些做法對支撐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2加快對農村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培養的步伐
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內容僅僅是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簡單相加,缺乏具有適宜服務模式的培訓基地和合格的帶教師資,形式多于內容,名不副實是一重要問題。各級政府一方面要強化公立大醫院承擔培養農村衛生專業人才隊伍任務的意識,有計劃地在公立大醫院建設一批能體現全科醫療服務模式的示范性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基地,開展集醫療、康復、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農村衛生崗位培訓工作,并制定相應的培養進修規劃,有計劃地組織現有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到示范性農村和社區衛生人才培養基地培訓,或到大中型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進修學習,確保每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每5年至少有1次進修提高的學習機會。溫州市第二附屬醫院在與瑞安、泰順、甌海、洞頭等6個鄉鎮中心衛生院的結對幫扶中,推出了雙導師制,為當地的人才培養開辟了一條新路。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培養并引導全科醫學、臨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中醫學(全科醫學方向)及護理(社區)等專業畢業生,定向到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就業。高等醫學院校應在招生過程中主動改革,設置相關專業,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主動為社會服務。同時,政府和職能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制定配套的政策,允許農村衛生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提前一定時間報名參加全國衛生專業技術中級資格的考試和申報評審高級專業技術資格,部分內容可以放寬或免試,條件允許的地區要適當提高基層衛技人員的生活待遇,以鼓勵更多的優秀醫務人員在基層工作。#p#分頁標題#e#
2.3強化做好農民健康宣教工作的意識
各級政府衛生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公立大醫院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面向基層,指導農村衛生工作,加強橫向聯合,按照普及性、針對性、科學性、藝術性及趣味性、思想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充分發揮科普知識的支撐作用,加大農村衛生宣教工作力度,不斷提高農村防病治病的水平,使多發病、常見病、慢性病分流在基層解決,使農民少得病、不得病。公立醫院除要幫助農村衛生醫療機構制定明確、內容詳實、操作簡單易行的健康教育計劃,提供開展健康教育所需的教學儀器如電腦、多媒體投影儀、幻燈機等器材以及各種疾病專題的健康教育彩色掛圖、宣傳小手冊、健康教育小處方、多媒體幻燈、錄像光盤等各種視聽教材外,還要積極協助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培訓健康教育骨干,定期、定人次向社區派遣業務素質高、臨床經驗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或離退休老專家,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教育活動,如理論授課、現場觀摩,強化心理、行為、社會醫學知識的教育[3],提高農村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有效傳播健康教育知識。同時,根據農村健康教育計劃,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與特點,舉辦不同專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積極探索適應不同居民需求的健康教育模式,使其常規化、制度化以及組織化,促進農村健康教育全面、可持續發展。
2.4健全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長效機制
要使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的緩解,各地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在國家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宏觀政策指導下,不斷豐富城市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支援農村衛生服務工作的內涵。教育廣大醫務工作者進一步提高對科技支援農村衛生服務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明確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各級政府要按照屬地、就近、自愿的原則,確定支援鄉鎮、農村衛生服務工作的形式、內容等,建立健全支持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的長效機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