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噪聲監測方案

噪聲監測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噪聲監測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噪聲監測方案

噪聲監測方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建設期間;環境監測;方案;核電站

1 概述

依據《核電站基本建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第十條:在核電站的建設過程中應防止對環境造成不應有的污染和破壞,防止和減輕粉塵、噪聲、振動等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電廠施工會引起揚塵、噪聲和振動,且會產生一定的生活廢水和施工廢水,可能會影響廠址附近局部大氣和水環境。一般來說,施工期間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降低或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如減少揚塵和尾氣的釋放,及時清掃道路,道路經常灑水;使用低噪聲設備,合理安排施工進度,減少噪聲對敏感點的影響等。

為了解施工對廠址周圍大氣環境、聲環境和水環境造成的影響,驗證施工期所采取的大氣污染、噪聲以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應開展核電站建設期間環境監測工作。以下對監測方案的制定進行介紹。

2 建設期間環境監測方案的制定

2.1 大氣環境

2.1.1 污染分析

土石方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爆破、開挖、填充、道路的修建、渣土的堆放以及車輛運輸會造成施工區域塵土飛揚,大氣中粉塵含量增高,造成大氣環境質量暫時性的局部惡化。

2.1.2 監測范圍和內容

監測內容分為廠界環境空氣監測和環境空氣敏感點監測,監測頻率為1次/半年。廠界環境空氣監測點位應覆蓋電廠廠界、電廠施工作業區邊界、砂石料加工區邊界等主導風向上風向及下風向范圍進行布點。環境空氣敏感點應選擇電廠周邊的居民區。電廠施工作業區、砂石料加工區的主要污染物為顆粒物(TSP)。

2.1.3 監測方案(如表1)

2.2 水環境

2.2.1 污染分析

建設期間對水環境(地表水和海水)的污染主要來自于施工期間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排放。施工期間的生產廢水來自場地沖洗水、混凝土攪拌水、設備洗滌水。這部分施工生產廢水量不大,但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如果進入附近海域環境將會造成廠址周圍水環境的污染。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含有一定量的有機物和細菌,處理不善也會造成周圍水環境的二次污染。

2.2.2 監測范圍和內容

施工期間生產廢水組合要為砂石料沖洗廢水和混凝土攪拌廢水,一般該兩項廢水考慮回用處理,故在其回用口取樣,監測項目主要為SS、廢水流量。

電廠現有及規劃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進水口和排水口均設置監測點,各監測點的項目一致。生活污水的監測項目主要為pH、SS、石油類、CODCr、BOD5、TP、TN、NH3-N、廢水流量。

監測頻率為1次/季。

2.2.3 監測方案(如表2)

2.3 噪聲影響

2.3.1 污染分析

土石方工程施工期間,開挖爆破以及各類施工和運輸機具所產生的噪聲對廠址周圍的聲學環境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但由于爆破施工是階段性的,集中在施工初期,其影響時間短,范圍有限。若施工地點距離居民點較近,須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擾民現象。

2.3.2 監測范圍和內容

監測內容分為廠界噪聲監測和環境噪聲監測。

廠界噪聲監測點位應覆蓋電廠廠界、電廠施工作業區邊界、砂石料加工區邊界等。監測項目主要為等效連續聲壓級Leq。

環境噪聲監測點位應包括電廠周邊的居民區、電廠現場生活辦公區。監測項目主要為等效連續聲壓級Leq。

2.3.3監測方案(如表3)

3 質量保證措施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施工期環境監測的質保工作:(1)合理

布設監測點位,保證各監測點布設的科學性和可比性;(2)監測分析方法采用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標準(或推薦)分析方法,監測人員經過考核并持有合格證;(3)現場采樣和測試前,采樣儀器使用標準流量計進行校準,并按國家環保總局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環境空氣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的要求進行全過程質量控制;(4)保證監測分析結果的準確可靠性,在監測期間,樣品采集、運輸、保存參照國家標準和《環境水質監測質量保證手冊》的技術要求進行,每批樣品在分析的同時做質控樣品和平行雙樣等;(5)監測數據欄

實行三級審核制度,經過校對、校核、最后由技術總負責人審定。

4 結束語

本文從水、氣、噪聲三個方面介紹了核電站建設期間環境監測方案的制定,基本能夠滿足環境影響評價的要求。在核電站建設期間,可參考文章制定建設期間的環境監測方案,并定期開展相關工作,以評價電站建設期間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評價該項目建設期間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噪聲是否達到國家相關排放標準,驗證防護措施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核電站基本建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S].(1984年9月5日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頒發)

[2]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

[3]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S].

噪聲監測方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核電廠大氣環境環境噪聲電磁輻射 現狀調查

The Program of Non-Radioactiv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Quality Survey Around Nuclear Power Plants

Lin XiaofengZhan ShiquanChen LianjieGao Dongsong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Led.Beijing, 100840)

Abstract:The environment quality actuality survey around the site of Nuclear Power Plants(NPPs) is a very important task. And this task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joint during the whole EIA progress of NPPs.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ve laws and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rvey projects of non-radioactive factors, such a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etc. In father, this paper sums up the problems which occurred in the actual survey works.

Key Words:Nuclear power pla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nois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ackground Survey

核電廠廠址周圍環境質量現狀調查是核電廠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核電廠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環節,不僅反映核電廠廠址區域環境現狀水平,也為核電廠選址提供環境保護的參考數據,同時還為評價核電廠施工建設和運行期間的環境影響提供對比數據。

核電廠廠址周圍非放環境質量現狀調查一般采取已有監測資料收集和現場調查的方式,本文主要介紹核電廠廠址周圍大氣環境、環境噪聲和電磁輻射等現場調查方案,包括獲取相關資料、設置監測點、選擇監測因子、確定監測方法、制定監測制度和環境質量現狀進行分析等,并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1 所需資料

核電廠廠址周圍大氣環境、環境噪聲和電磁輻射現狀調查一般為以核島為中心,半徑5km范圍,需要的資料如下:

(1)核電廠簡介,包括核電廠的地理位置、規模、廠址周圍地形地貌等資料;

(2)長期氣象條件;

(3)環境敏感目標,包括敏感目標的數量、規模、分布等情況,以及與核電廠的距離、方位等;

(4)污染源的位置、數量、類型、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等。

(5) 環境功能區劃分,確定調查范圍內功能區類別,以選擇相應的評價標準。

上述所需資料可通過現有資料收集和現場踏勘獲取。

2 核電廠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方案

2.1監測點設置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08)[1],核電廠大氣環境現狀調查等級一般為三級,環境空氣質量現狀監測點數量為2~4個。

根據監測期所處季節的主導風向設置監測點位,至少在廠址主導風向上、下風向各設1個監測點位,主導風下風向加密布點。也可根據局地地形條件、風頻分布特征以及環境功能區、環境空氣保護目標所在方位做適當調整。

各監測點具有代表性,環境監測值能反映各環境空氣敏感區、各環境功能區的環境質量,以及預計受項目影響的高濃度區的環境質量。需要對監測點情況進行說明,并附監測點位置示意圖。

2.2 監測因子

核電廠施工過程及運行期間不排放特征污染物,因此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監測因子一般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等六項常規污染物。

2.3 監測方法

大氣環境質量的監測一般在監測點位用采樣裝置采集一定時段的環境空氣樣品,將采集的樣品在實驗室進行分析處理,也稱為手工監測。

2.3.1 采樣方法

采樣環境、高度、流量等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T 194-2005)[2]等規范文件的要求執行。

采樣頻率和時段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3]的要求,TSP、PM10、SO2、NO2、CO、PM2.5日均值每天采樣1次,每次連續采樣20h;SO2、NO2、CO小時均值每天采樣4次(02:00時、08:00時、14:00時、20:00時),每次連續采樣1h。

2.3.2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可參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或者根據廠址區域大氣環境特征和對分析方法靈敏度的要求進行選擇。

2.4 監測制度

核電廠大氣環境現狀調查按照三級要求進行,作一期監測,至少應取得有季節代表性的連續7天有效數據。監測期間同步收集廠址附近有代表性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

2.5 大氣環境質量現狀分析

根據監測數據,統計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不同取值時間的濃度變化范圍、最大濃度值。根據廠址區域環境空氣功能區類別確定相應的評價標準,計算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不同取值時間的最大濃度值占相應標準濃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標率,評價達標情況。

分析大氣污染物濃度的日變化規律,以及大氣污染物濃度與地面風向、風速等氣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關系。

分析重污染時段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

3 核電廠環境噪聲現狀調查方案

3.1 監測點設置

根據廠址周圍人口分布、地形特征,并結合噪聲污染源的位置,按照網格和聲環境功能區設置監測點,布點應覆蓋整個調查范圍。

3.1.1 核電廠廠區監測點

對于新建廠址的聲環境現狀調查,廠區內共設5個監測點,分別為廠址中心位置和廠界東、廠界南、廠界西和廠界北外1m處。

對于擴建廠址,存在正在運行的機組,進行聲環境現狀調查還需要考慮現有核電機組及配套設施產生的噪聲對環境噪聲現狀的貢獻,同時要考慮與已建機組本底數據的對比。因此,廠區內的監測點設置要考慮廠界、現有噪聲源、與已建機組本底監測點對比等情況。

3.1.2 環境敏感目標監測點

環境敏感目標監測點一般按1×1km網格布設,監測點設在網格中心。對于部分網格點,由于交通不便等無法進行監測的可無需布點。根據調查范圍內環境敏感目標數量,一般須包括評價區域內的住宅、學校、醫院、集市等聲敏感區域。對于廠界附近、較大的集中居民點和固定噪聲源處等位置考慮加密布設監測點,對于敏感目標較少的地區可適當減少監測點數量。

3.1.3 噪聲源監測點

對于調查范圍內的明顯噪聲源應設置監測點,密集噪聲源處加密布設監測點。對于交通干線,聲環境監測點位數量應多于5個,重點布設在人口密集或距離廠址較近的道路的路口及兩側20m處。

3.1.4 水域監測點

核電廠一般靠近海(河),水域監測點原則上須按照網格進行布設,由于水域監測難度相對較大,因此一般以海(河)岸為起點設置監測射線,在監測射線上根據實地情況、面積并結合其水運狀況選擇3~5個監測點進行監測。

3.1.5 定點監測點

設置定點監測點是為了反映不同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的聲環境質量,了解不同聲環境功能區環境噪聲時空分布特征。一般選取廠界內、人口相對密集的敏感區、交通干線、工業集中區等作為定點監測點。

3.2 監測因子

所有監測點都監測等效聲級,包括Leq、Ld、Ln和Lmax,對于交通干線監測點還需要統計L90、L50和L10。

3.3 監測方法

廠界噪聲監測點按照《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4]的要求進行監測,其他環境噪聲監測點按照《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5]的要求監測。

現場監測過程中,記錄當時的天氣情況(晴、雨、雪等)、環境溫度、相對濕度、測量時間、風向、風速和大氣壓。每個測點均拍攝照片,用于反映各測點的原貌,同時用GPS進行衛星定位以確定其準確位置。

3.4 監測制度

一般監測點的環境噪聲連續監測兩天,每天晝間、夜間各監測一次。每個監測點每次連續監測10min。交通噪聲測點連續監測30min,晝間、夜間各監測一次,同時記錄道路上每小時過往機動車流量。定點噪聲監測點,每次至少進行24h連續監測,監測一次,由儀器記錄每小時的噪聲監測結果。一般地區,晝間監測時段為6:00~22:00,夜間監測時段22:00~次日6:00,也可以根據當地政府對晝間、夜間的劃分規定執行。

3.5環境噪聲質量現狀分析

分析調查范圍內現有主要噪聲源種類、數量及相應的噪聲級等,明確主要噪聲源分布。

分析不同聲環境功能區內各敏感目標的超、達標情況,說明其受到現有主要噪聲源的影響狀況。

根據監測數據繪制調查范圍的污染分布圖。

4核電廠電磁輻射現狀調查方案

4.1監測點設置

4.1.1 核電廠廠區監測點

對于新建廠址的電磁輻射現狀調查,廠區內共設5個監測點,分別為開關站站址和廠界東、廠界南、廠界西、廠界北等。

對于擴建廠址,存在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進行電磁輻射現狀調查還需要考慮現有核電機組及配套設施產生的電磁輻射影響,同時要考慮與已建機組本底數據的對比。因此,廠區內的監測點設置要考慮廠界、現有電磁輻射源、與已建機組本底監測點對比等情況。

4.1.2 環境敏感目標監測點

一般按1km×1km網格布設,監測點設在網格敏感目標處。對于部分網格點,由于交通不便等無法進行監測的可無需布點。根據調查范圍內環境敏感目標數量,一般須包括評價區域內的住宅、學校、醫院、集市等環境敏感區域。如果敏感目標較少,可適當減少監測點數量。

4.1.3 典型輻射體監測點

對典型輻射體,如電視發射塔等,則以輻射體為中心,按間隔45°的八個方位為測量線,每條測量線上選取距場源分別30、50、100m等不同距離設監測點[6]。

4.1.4 高壓送電線路監測點

對于核電廠擬建和調查范圍內現有的送電線路都要進行監測。在與送電線路垂直方向,以邊相地面投影點為起點,向兩側延伸設置監測點。

按5m間距,在0~50m范圍設點,兩側各設11個工頻電場強度與工頻磁場強度監測點。按2nm間距,在0~2km范圍設點,并在邊相地面投影點20m處加設一個監測點,作為無線電干擾場強超達標的評價點位,兩側各設14個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點。

4.2 監測因子

電磁輻射監測因子為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場強度、無線電干擾場強和射頻綜合場強等四項。

4.3 監測方法

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強度依據《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DL/T988-2005)[7],每個測點分別測量離地1.5m處的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場強度。無線電干擾場強依據《高壓架空送電線、變電站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GB/T7349-2002)[8]進行,每個測點位置上分別測量離地不超過2m的無線電干擾場強。射頻綜合場強根據《輻射環境保護管理導則 電磁輻射監測儀器和方法》(HJ/T10.2-1996)[9],每個測點使用非選頻式輻射測量儀,分別測量離地1.7m~2m的射頻綜合場強。

現場測量過程中,記錄當時的天氣情況(晴、雨、雪等)、環境溫度、相對濕度、測量時間、風向、風速和大氣壓。每個測點均拍攝照片,用于反映各測點的原貌,同時用GPS進行衛星定位以確定其準確位置。

4.4 電磁輻射現狀分析

分析調查范圍內現有主要電磁輻射源種類、數量等,明確主要電磁輻射源分布。

根據監測數據,統計各監測點電磁輻射監測值變化范圍、最大監測值。根據相應的評價標準,計算各監測點超達標情況。

根據射頻綜合場強監測數據對居民區進行環境輻射電平標注。

5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天氣狀況、監測時機的選擇、監測儀器擾民、儀器電源的保障、人員操作過程、大氣樣品的保存和運輸等。

6 結論

本文依據相關標準和規范,并結合工作實際,對核電廠大氣環境、環境噪聲和電磁輻射現狀調查方案進行介紹,并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對以后的相關專題調查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7 參考文獻

[1] HJ2.2-2008.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大氣環境[S].

[2] HJ/T 194-2005. 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S].

[3] GB3095-2012.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S].

[4] GB12348-2008. 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S].

[5] GB3096-2008. 聲環境質量標準[S].

[6] HJ2.4-2009.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聲環境[S].

[7] DL/T 988-2005. 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S].

[8] GB/T7349-2002. 高壓架空送電線、變電站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S].

噪聲監測方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環境監測;基本原則;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環境管理從未端治理轉變為預防為主的重要工作。當代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對環境監測與評價提出了新要求。而構成環境保護工作的三大部分環境監測、環境答理、環境監察又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行政主答部門的專業技術工作部門,負責為環境答理和環境監察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環境答理和環境監察工作又必須依靠環境監測,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正確處理好環境監測、環境答理和環境監察的關系,對推動環境保護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學化、法制化邁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監測,主要是從保護環境出發,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以及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實施環境監測計劃,以監控環境污染、防止環境質量下降、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環境監測的基本內容和原則

根據工作階段,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的基本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

1.1 調查階段所進行的環境監測

該階段的監測主要是根據項目的評價等級、經濟條件以及對環境產生的主要影響,選擇適合的監測對象和環境因子,確定適合的監測范圍,選擇正確的檢測方法,并制定一個較優的監測方案。在制定監測方案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①經濟、實用的原則。在制定監測方案、設計技術路線、配置技術裝備時,應做費用效益分析,盡量做到既符合實際要求,又節約費用。②優先污染物優先監測的原則。優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嚴重、影響廣的污染物;污染呈明顯增加趨勢,對環境具有危險的污染物;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質等。③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要求在制定監測方案時全面規劃、合理布局,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監測技術路線進行監測,以獲得最多的環境信息。同時,監測單位應嚴格按照環境評價單位提供的監測方案進行監測,在監測過程中最好有環境評價單位參與該項目監測方案制定的人員進行協助監測。當監測方案執行有困難時,應及時與環境評價單位進行聯系。監測采樣時應注重對外界環境的觀測,嚴禁在監測采樣技術導則所禁止的條件下進行工作;采樣中遇到異常情況,應在監測報告中予以說明。環境監測的全過程應嚴格遵循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原則,以正確反映環境質量及其時空變化。

1.2 竣工驗收過程中的監測與調查

該階段監測與調查的主要內容有:環境保護管理檢查、環境保護設備運行效果測試、污染物達標排放監測、環境保護敏感點環境質量的監測以及生態調查。監測過程中應注意:監測一般應在工況穩定、生產負荷達到設計生產能力75%以上的情況下進行,監測污染因子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初步設計環境保護篇中確定的污染因子,監測過程中嚴格遵循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原則。

2. 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

2.1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環節,貫穿環境影響評價的整個過程。環境評價單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首先必須委托監測部門對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本底監測,在環境本底值未超標的情況下再對具體項目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并制定監測計劃;項目建成后并試運行3個月后,必須對項目進行驗收監測,以確保環境影響評價中規定的環境保護設施落實到位;在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后,進行回顧性評價。總之,在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初期、建設期、運行期及后評價期都需要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持。

2.2環境監測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只有通過對建設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現狀調查,開展環境監測,才能得到真實的環境現狀數據,進行正確的環境質量現狀評價。②通過追蹤分析已有污染的特點、分布情況和環境條件,尋找污染源,預測污染變化趨勢,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依據。根據監測數據,結合同步觀測的氣象、水文等資料和污染源料,驗證或調試評價預測模型,為擬建項目地區常規監測點的優化布局和項目環境監測計劃的制定提供依據。③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的建設項目環境監測計劃是項目環境保護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管理部門執法的依據之一。環境監測計劃的執行能預防和及時發現企業引發的環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時發現環境保護措施的不足,是確保區域環境質量的有效措施。④通過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可驗證建設項目周邊地區環境質量是否滿足環境管理的目標要求,同時對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進行檢驗,這也是對環境評價單位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質量進行定量考核、監督與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類別的已建建設項目環境監測資料為擬建建設項目提供類比調查的依據。

3、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體系中的影響與分析

環境監測與環境評價都是中國環境保護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均為實現環境保護目的而設立的兩項目制度,二者關系如下:

3.1 環境監測是環境評價的基礎 環境評價是以環境監測為基礎,當每一個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首先要對該項目建設地環境要素分析,項目擬建地是否具有環境容量主要指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環境以及生態等要素的環境容量);當項目建設后是否帶來新的環境影響和變化;項目擬建設地是否具有環境可載力。為了說明這一系列問題必須有環境現狀監測數據來表明,該地域的環境質量具有可行性,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濃度小于區域質量標準,水環境質量滿足功能區要求,噪聲現狀達到功能區要求。只有具有準確的環境監測基礎數據,才能表明該地域具有環境容量,方可建設。

3.2 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中的監督功能 對環境評價體系有多種方法對環境評價進行監督,但環境監測是一種最基本的監督方法之一。項目建設后,對環境的影響結果是否具有環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滿足區域環境區劃要求,就必須有科學的數據來證明,可靠的科學數據來源于環境監測數據,項目建成后大氣環境是改善還是惡化、水環境是好轉還是逆轉、噪聲環境是否改變區域環境、生態環境是否產生時問和空間變更,這都要由環境監測數據來表達、證明。

3.3 環境監測貫穿于整個環境評價體系中 項目方委托環境評價后,評價單位必須先委托對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本底監測,對本底監測數據評價,在環境本底可行的情況下進行項目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同時疊加環境本底后具有環境可行性。在項目建成后并試運行3個月后對項目進行驗收,也是對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最主要的環境要素預測評價和監督,建成后對環境影響是否超越了預測結果,必須進行環境監測。通過對廢氣污染源達標排放、廠區下風向污染物監測、環境大氣敏感區監測,說明大氣環境未改變環境現狀;產生的廢水達標排放,不改變原有水環境功能;噪聲環境達標等由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持。在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后,進行回顧性評價時還需要監測數據來說明建設項目建成后未改變環境現狀,具有環境可行性。環境影響評價中的評價初期、建設期、運行期及后評價期,均由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撐結果,因此,環境監測貫穿于整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之中。

噪聲監測方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 驗收監測

2000年以來,按照國務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建設項目須經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后方能投入使用,其中大部分的建設項目須經過驗收監測。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驗收監測過程中,建設項目的生產工況核查、驗收監測因子的確定、監測頻次的確定以及如何確定監測方法都成了我們驗收監測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

1.驗收監測現場勘查及方案、報告編制過程中常見問題

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竣工驗收監測方案的編制過程中,經常遇到以下問題:①建設項目的生產工況難以準確核準;②企業環境影響評價中涉及的污染因子較多,不方便精確的確定;③針對廢水、廢氣、噪聲、固廢等不同種類的污染,監測頻次不好確定;④驗收監測中采用何種監測標準、監測方法較難確定。

2.驗收監測中的工況核準

2.1目前國家保護部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技術要求:

2.1.1工業生產型建設項目,驗收監測應在工況穩定、生產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負荷達 75%以上(國家、地方排放標準對生產負荷另有規定的按標準規定執行)的情況下進行。

2.1.2 對無法短期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以上負荷的建設項目中,可以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以上負荷的部分,驗收監測應在滿足75%或75%以上負荷或國家及地方標準中所要求的生產負荷的條件下進行。

2.1.3對無法短期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或75%以上負荷的建設項目中,投入運行后確實無法短期調整工況滿足設計生產能力的75%或75%以上的部分,驗收監測應在主體工程運行穩定、應運行的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正常的條件下進行,對運行的環境保護設施和尚無污染負荷部分的環保設施,驗收監測采取注明實際監測工況與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2.2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對工況的核準一般在兩個階段:

2.2.1現場勘查階段:首先考核企業的設計生產能力是否達到環評及環評批復的要求(≥75%),這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驗收監測工作能否繼續向下進行。這一階段,部分企業常虛報生產能力,多報或者少報。對此,我們要做到:①、現場勘查,要在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②、盡量查看原始生產記錄,根據投料、出料量核算;③、根據反應釜體積、數量及生產周期進行核算。

2.2.2現場監測階段

本階段主要考核的企業是否按照要求的工況生產,從而考核污染物是否能長期穩定達標排放。此時,部分企業會采用:①減少投料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②部分生產設備空轉;③不計成本,加大藥劑用量;④延長停留時間。

2.2.3 如何核準工況

(1)查看生產記錄,根據投料、出料量核算。

(2)盡量詳細記錄藥劑使用量及更換頻率。

(3)在制定監測方案時須充分考慮停留時間,不能簡單地進、出水同時取樣。

3.驗收監測污染因子的確定

(1)“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建設項目《初步設計》(環保篇)中確定的需要測定的污染物;

(2)項目投產后,生產中使用的原輔材料、燃料,產生的產品、中間產物、廢物(料),以及其他涉及的特征污染物和一般性污染物;

(3)現行國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有關污染物;

(4)國家規定總量控制的污染物指標;

(5)生活廢水中的污染物及生活用鍋爐(包括茶爐)廢氣中的污染物;

(6)影響環境質量的污染物,包括:環評及其批復中有明確規定或要求考慮的影響環境保護敏感目標環境質量的污染物;試生產中已造成環境污染的污染物;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的,對當地環境質量已產生影響的污染物;負責驗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當前環境保護管理的要求和規定而確定的對環境質量有影響的污染物;

(7)環評中涉及有電磁輻射和振動內容的,應將電磁輻射和振動列入應監測的污染因子;

(8)廢水、廢氣和工業固(液)體廢物排放總量。

另外,對涉及以下領域的環境保護設施或設備均應進行運行效率監測:

①各種廢氣、廢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

② 工業固(液)體廢物處理設備的處理效率等;

③ 用于處理其他污染物的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

4.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頻次確定原則:

(1)對有明顯生產周期、污染物排放穩定的建設項目,對污染物的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為2~3個周期,每個周期3~5次;

(2)對無明顯生產周期、穩定、連續生產的建設項目,廢氣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不少于2天、每天采3個平行樣,廢水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不少于2天,每天4次,廠界噪聲測試一般不少于連續2晝夜(無連續監測條件的,需2天,晝夜各2次),固體廢物(液)采樣和測試一般不少于6次(堆場采樣和分析樣品數都不應少于6個);

(3)對污染物確實穩定排放的建設項目,廢水和廢氣的監測頻次可適當減少,廢氣采樣和測試頻次不得少于3個平行樣,廢水采樣和測試頻次不少于2天,每天3次;

(4)對污染物排放不穩定的建設項目,必須適當增加的采樣頻次,以便能夠反映污染物排放的實際情況;

(5)對型號、功能相同的多個小型環境保護設施效率測試和達標排放檢測,可采用隨機抽測方法進行。抽測的原則為:隨機抽測設施數量比例應不小于同樣設施總數量的50%;

(6) 若需進行環境質量監測時,水環境質量測試一般為1-3天、每天1-2次;空氣質量測試一般不少于3天、采樣時間按GB3095-1996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執行;環境噪聲測試一般不少于2天,測試頻次按相關標準執行;

(7)對考核處理效率的測試,可選擇主要因子并適當減少監測頻次;

(8)若需進行環境生態狀況調查,工作內容、采樣和測試頻次按負責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

5.驗收監測采用標準

(1)驗收監測執行標準的確定應考慮以下因素:

① 在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行文確認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

②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國家或地方執行的各類污染物排放標準及環境質量標準;

③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批復時,要求執行的各項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環境保護需要所規定的特殊標準限值;

④根據國家和地方對環境保護的新要求,經負責驗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可采用驗收監測時現行的國家或地方標準;

⑤ 國家和地方對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中的總量控制要求;

⑥ 對國家和地方標準中尚無規定的污染因子,應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和工程《初步設計》(環境保護篇)等的要求或設計指標為依據來進行評價。

(2)驗收監測測試方法按以下次序選擇:

① 國家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

② 行業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

噪聲監測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驗收監測;項目負責人;職責

0 前言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是指在建設項目竣工試生產期間,對建設項目執行國家有關部門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章制度;環評中要求的各項環保設施的實際建設、管理、運行狀況及各項環保治理措施的落實;對周圍生態影響的全面調查,以及對建設項目廢水、廢氣、噪聲、固體廢物的驗收監測。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是環保竣工驗收的前期工作和基礎,是檢驗建設單位執行“三同時”制度的重要手段。多年來環保驗收監測工作為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提供了技術支持,為防止建設項目產生新的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做出了貢獻。作為總體負責驗收監測工作的項目負責人,不僅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而且還要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能熟練掌握國家的法律法規、環境標準以及采樣、分析、質控和報告編寫技術,從而才能圓滿的完成驗收監測工作。

1 收集資料

項目負責人接受驗收項目后應充分了解項目所處行業的特點,著手收集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委托處理廢水、固體(液體)廢物的相關文件、合同以及設計和施工中的變更情況及其相應的報批手續和批文等資料。項目負責人對所收集的資料要進行認真研究,充分了解項目的工程概況、主要工藝過程、產排污狀況及環保設施狀況,同時還應掌握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復中對項目建設提出的各種意見和要求,從而確定現場勘查的范圍、順序、路線、重點調查的項目、環境質量的監測內容和環境管理檢查的項目等,為進行現場踏勘做好充分的準備。

2 現場勘查

現場踏勘是驗收監測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主要踏勘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建設項目概況

了解建設項目的建設內容、規模、生產工藝、主要原輔材料、產品、地理位置、周邊環境情況、廠區周邊居民分布及敏感點情況等。

2.2 主要污染源

按照建設項目的工藝流程逐項勘查主要污染源,內容包括:廢氣、廢水、噪聲、固體廢物、電磁輻射等污染源的產生情況、主要污染因子、排放量、處理情況、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口的規范化和相應指標、污染源在廠區平面布設中的具置及與相應敏感點的方位和距離等。

2.3 環保設施

對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的現場勘查主要是對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提出的要求和行業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關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批復意見,逐一檢查建設項目環保設施和措施的建設和落實情況。

2.4 環保管理檢查

環境保護檢查主要是對建設項目在立項、環評、設計、建設、施工和投入試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執行國家環境保護“三同時”各項規章制度及有關管理辦法、管理程序的非測試性工作的考核。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項目建設前期、建設期間和試生產階段執行有關環保制度和規定的情況;

(2)環保設施的建設、竣工及運行情況;

(3)潛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情況;

(4)工業固(液)體廢棄物處置和回收利用;

(5)生態恢復、綠化建設及植被保護情況;

(6)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保護辦法或處理辦法的落實情況;

(7)公眾輿論調查;

(8)有關環境保護檔案的檢查;

(9)環保組織機構及規章管理制度的檢查;

(10)清潔生產水平及管理水平等其他情況的檢查;

(11)環評批復的執行情況。

2.5 勘查意見

現場踏勘要認真仔細,對現場勘查中發現的在項目選址、生產品種、生產工藝、生產規模等方面發生重大改變或未按環評批復意見履行各項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設項目,項目負責人應將勘查中發現的問題形成書面勘查意見報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審查。

3 驗收監測方案的編寫及審定

項目負責人根據收集的資料和現場踏勘的情況編寫驗收監測方案,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驗收監測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總論、建設項目概況、驗收監測內容等。

3.1 總論

總論中主要簡述建設項目的概況和驗收監測任務的由來,對于分階段驗收的項目,對項目的總體情況和已經進行過的驗收內容作簡要敘述,同時,對驗收監測的目的、驗收監測依據以及驗收監測工作技術程序等內容進行簡要概述。

3.2 建設項目概況

建設項目概況中主要包括建設項目的工程概況、生產工藝流程、產生的主要污染物和環保設施、“三同時”落實情況、環境保護敏感區分析、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結論、建議及相關批復的意見、評價標準與考核指標、監測期間對建設項目單位的要求等內容。

3.3 驗收監測內容

驗收監測內容主要包括廢氣、廢水、噪聲、工業固(液)體廢物的排放源和無組織排放、電磁輻射和振動等監測內容,廠區附近環境質量的監測內容,環境生態狀況調查與分析的內容,國家規定的總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情況的調查與監測內容,企業環保管理檢查的內容,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的內容等。

4 組織現場調查與監測

項目負責人依據驗收監測方案,即可組織進行現場調查和監測。

在進行現場監測前,項目負責人首先要與建設單位聯系,根據企業生產狀況確定具體監測時間,同時要求建設單位確保生產負荷達到驗收監測要求,并根據驗收方案提供包括開孔、供電、搭建監測平臺等監測條件。

在進行現場監測期間,項目負責人首先應組織監測人員按照驗收監測方案的要求布設點位,進行現場監測。其次,項目負責人應根據驗收方案中制定的環境管理檢查的內容,逐項進行核實、確認。另外,還應對現場監測期間的企業生產狀況、環保設施的運行情況等進行現場調查和巡視,對現場監測過程中出現的突發和異常狀況進行妥善處理,并做好現場記錄和拍照。

5 驗收報告的編寫及審核

驗收監測報告在驗收監測方案的基礎上,增加了對現場工況、環保設施等現場調查的內容,對污染物排放濃度及排放總量、環保設施的處理效率、環境管理意見的落實情況等做出評價,同時給出該建設項目驗收監測的結論,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6 資料存檔

驗收監測報告審核合格后,項目負責人需將所有現場監測和樣品分析的原始記錄、監測結果報告單、驗收監測方案及報告等資料存檔保存。

7 結語

驗收監測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監測機構體現技術監督和技術執法的重要一環。隨著各項減排措施的落實,對驗收監測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未來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監測還會進一步擴展,在為環境保護提供有效技術支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決定驗收監測質量的關鍵因素,項目負責人必須不斷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同時還要在驗收監測過程中切實負起責任,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從而高效、有序、保質保量的完成驗收監測工作,為環境管理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魏山峰.關于驗收監測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環境監測,2005,

[2]劉方,敬紅,滕恩江,唐亞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中的環保檢查[J].中國環境監測,1995,

[3]趙文平.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時的環境管理檢查[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4(4):

[4]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Z].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南充市| 华阴市| 荔浦县| 全椒县| 达孜县| 乌拉特前旗| 田阳县| 波密县| 外汇| 全椒县| 攀枝花市| 石景山区| 盱眙县| 容城县| 竹山县| 岳西县| 罗定市| 甘肃省| 竹北市| 门源| 鄯善县| 梁平县| 大丰市| 雷山县| 五河县| 八宿县| 仁寿县| 犍为县| 炎陵县| 栖霞市| 龙海市| 岫岩| 琼结县| 咸宁市| 建宁县| 兰溪市| 牙克石市| 太湖县| 马关县|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