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應急疏散原理

應急疏散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應急疏散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應急疏散原理

應急疏散原理范文第1篇

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群眾觀和正確權力觀,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內涵,是加強和改進干部作風的必然選擇。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接觸最多,因此一定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三觀”思想,處理好權為誰所用,情為誰所系,利為誰所謀的核心問題,切實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

一、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既是發展經濟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一個地方的發展思路,影響到本地的發展方向,人民的利益。目前,基層存在的很多矛盾和問題,大多是由發展不夠引起的。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廣大群眾更注重生活的質量,更注重自己的“人生價值”,更看重自己的權力和義務。因此,廣大基層干部要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也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聚精會神抓發展,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第一,要不斷增強發展意識。基層黨員干部在抓發展上,具有自滿、自大思想,把標準定位太低,稍有點成績,則沾沾自喜,以功臣自居,缺乏發展意識,創新意識和干大事的雄心壯志。這些與經濟發展面臨的任務,與群眾的愿望極不適應。因此,基層干部要增強發展意識,競爭意識,帶領群眾調整結構,艱苦創業,勇闖市場,幫助群眾致富快富。第二,要努力創造群眾滿意的政績。政績觀與發展觀緊密相關,因此在抓發展的問題上,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而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謀利益。要將關系到發展、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思路、辦法都建立在充分調查、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實事求是,顧全大局,嚴格按照客觀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多做“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追求實實在在的、人民群眾滿意的發展業績。第三,要聯系自身的實際情況,著力破解發展中的難題。要解決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根本出路就是靠發展,不發展什么都是空的。結合我處地處城郊的實際,歷史遺留問題多,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各種矛盾突出,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在謀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針對影響發展的突出問題,研究出新的工作措施,要在為大多數群眾謀利益的同時,努力化解各種矛盾,力爭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樹立牢固的群眾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加快發展,創造政績,都是為了人民群眾,也要依靠人民群眾。黨員干部如何對待群眾,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黨性問題。因此,作為黨員干部必須增強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切實得到維護。具體來說就是三句話:一是時刻想著群眾;二是一切依靠群眾;三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個對群眾沒有感情的干部,絕對不是一個好干部,也絕不能做好工作。第一,要努力加強自身學習。要不斷加強對理論知識、經濟知識、法律知識、文化知識的學習,努力拓寬知識面,不斷提高領導能力和本領,不斷提高執政水平。要結合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特點和規律,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積極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徑,認真做好群眾工作,維護好群眾利益。第二,要認真傾聽群眾呼聲。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尤其要深入到困難多、群眾意見多、工作推不開的地方,體察民情,傾聽民聲,了解群眾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基層干部每周至少要有兩天時間深入基層,同地方干部一起分析矛盾,解決問題。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一個一個去解決,一件一件去抓落實,千萬不能用簡單甚至粗暴的方式和態度。同時,對損害群眾切身利益的人和事,要抓住不放,一查到底。對群眾提出的合理建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落實。第三,要積極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關鍵在于要對群眾動真感情,真心實意幫群眾排憂解難。要時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積極幫助群眾籌措發展資金,改進農業新品種,提供各類信息和技術服務,以及幫助解決農產品運輸、銷售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幫助群眾致富快富。要從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抓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著力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城鎮困難居民和弱勢群體幫扶問題、農民增收問題等,千方百計安排好群眾的生產生活,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要樹立牢固的群眾觀,最重要的就是解決“權為誰所用”的問題。權力觀的問題,就是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感情問題,每個領導干部手中都掌握著一定的權力,為誰掌權,如何用權,是每個干部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第一,必須強化“自律”意識。自律意識是維護和鞏固正確權力觀的一個重要基石。權力是把雙刃劍,既可為利,也可為害,關鍵在于用權利干什么。要正確對待和使用手中的權利,清醒地認識到手中權力是人民賦予,堅持自重、自警、自省,用人民給予的權力,為民服務,為群眾扎扎實實的謀利益,而決不能用它謀取私利,甚至損害群眾利益。第二,必須強化“責任”意識。有官,有權亦有責,職位高權力大,責任也大。權力就意味著責任,而責任就意味著服務,意味著奉獻。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首要的就是要樹起強烈的責任意識。權力是為群眾服務的工具,責任是為群眾服務的具體目標。基層干部一定要切實做到心系事業,恪盡職守,勤奮努力,扎實工作。要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努力做到為官一任,振興一方事業,造福一方百姓,確保一方平安。第三,必須強化“監督”意識。不受約束和監督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對權力的監督,是基層干部正視自身缺點的一面鏡子,這不僅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基層干部要正確地認識監督,自覺接受來自方方面面的監督,自覺地開展自我監督,主動地營造對權力監督的氛圍。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規范事權、財權、人權,完善政務公開、黨務公開、村(居)務公開、民主決策、民主議事等各項規章制度,切實增強民主管理意識,做到心為民系,責為民盡,利為民謀,績為民創,真正為民用好權,掌好權。

應急疏散原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預應力;桁架;GBF空心模殼;模板支撐

中圖分類號TU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3)100-0178-02

1 工程概況

信陽百花之聲工程4個連廊中部跨度22.5m,寬度21m, 1、2層為2層通高,底部架空高度13m,上部結構采用三層連體的預應力桁架結構,3、4層的層高均為4.8m,其中12.95m層樓蓋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有300mm×1200mm預應力主梁5道,500mm×800mm非預應力次梁3道,預應力主梁和桁架相平行,現澆板厚100mm。17.65m層樓蓋結構為現澆無粘結預應力空心樓板,板厚500,內置390個薄壁空心圓管,每個空心管的長度1m,直徑380mm。22.4m層樓蓋為預應力主次梁結構,有300mm×1000mm預應力主梁4道,300mm×500mm非預應力次梁5道,預應力主梁布置和桁架相垂直,現澆板板厚120mm。

2 工程難點與風險分析

本工程的三層連體后張預應力桁架和三層樓板緊密聯系在一起,只能采取高空原位現澆的施工方法。該類工程尚不多見,可借鑒的施工技術資料也很少,通過分析,其難點和施工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大模板支架的風險:本工程圖紙設計底部架空高度為13m,施工時室外場地原始地面低于設計標高,從施工當時的室外地面計算架空14.2m,屬于高支模工程,最大梁截面300mm×1200mm,施工荷載很大。另外,三層連體的預應力桁架在施工過程中,桁架受力體系尚未形成,底層的高大模板支撐不僅僅要承受本層的混凝土澆筑施工荷載,甚至還要承擔3層和4層的部分施工荷載。底層模板支架需要抵抗多大的垂直荷載才能夠保證安全,必須搞清楚。并且為保證其他施工區域的正常進展,高大模板支撐的底部還需設置人員車輛能夠通行的安全通道;

2)預應力張拉的風險:在桁架下玄、兩根直腹桿上面均設置有預應力鋼絞線,底部預應力鋼筋在上部結構施工加載過程中,必須分步驟進行張拉,起到平衡荷載調節變形的作用,如何分級張拉,如何確定張拉順序,是施工面臨的又一難題,不僅僅計算困難,而且不平衡張拉可能給整個結構帶來不可預想的后果。

3 初步受力分析

施工前根據圖紙設計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PKPM軟件進行力學仿真分析,模擬實際施工現場的各種工況,分別對12.95m層、17.65m層、22.4m層混凝土澆筑時的工況進行初步模擬仿真分析。根據力學仿真分析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1)22.4m層混凝土澆筑時,是結構構件最危險的階段,此時,桁架尚未形成整體,如果底部支撐承載能力不足,中間3#、4#節點易失效而形成幾何可變體系(圖1)。

2)預應力張拉順序不同,產生的結構抗力將有10%左右的差異,而且后期張拉的預應力對前期張拉構件引起新的變形,兩者需達到協調一致,方可共同受力。

4 架空連廊底部高大模板支撐方案設計

依據有限元模型初步分析結果,腳手架底部支撐方案設計步驟如下:

首先按12.95m層桁架混凝土澆筑時的工況進行高大模板支架的設計,通過計算,底部支撐立桿間距900mm×900mm,在300mm×1200mm梁底部增加一排立桿即可滿足要求(其它參數從略),考慮到上部結構施工時,仍有部分荷載傳遞到模板支架上,立桿間距取800mm×800mm。

然后對17.65m層混凝土澆筑時的工況進行驗算,由于此時的受力不容易分析,將底部腳手架的反力折合成20KN/m的向上線荷載,對桁架下玄進行驗算,此時下玄預應力尚未張拉,只考慮非預應力鋼筋受力,通過驗算,桁架下玄可以滿足受力要求。

第3步是對22.4m層混凝土澆筑工況進行驗算,仍將底部腳手架的反力折合成20KN/m的向上線荷載(圖2),驗算結果不能滿足計算要求。因施工期間正值2009年夏天,考慮到22.4m層混凝土澆筑時17.65m層混凝土強度能夠達到設計強度的80%,可以進行預應力空心樓板的張拉,張拉后可先將17.65m層底模拆除,以減輕荷載。去掉17.65m層架體荷載再次驗算,底部桁架仍不能滿足計算要求(圖3)。

如圖4所示,其中上玄受壓2544kN,結構可承受的壓力2881kN,下玄受拉2544kN,桿件中非預應力可承受2001kN,而此時下玄預應力混凝土強度可以達到80%,因此決定在混凝土澆筑前將預應力鋼筋先張拉500kN(占總預應力張拉值的32.4%)。將預應力張拉條件代入計算模型再次驗算,結果通過。

驗算后,再次將此方案設計結果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PKPM軟件進行有限元分析,通過分析,可以滿足計算要求。

5 底部安全通道的設置

為確保施工順利進展,考慮到內部天井需要有車輛和人員出入,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需在底部模板支架內留置安全通道,安全通道處的架體搭設亦經過詳細的荷載計算,并按規范搭設。

東、西連廊需留設5m的安全通道,以便車輛通行,腳手架的搭設采取了下部加壓桿的方法,由于300mm×1200mm的梁荷載較大,采用4根φ114鋼管作為底部支撐,拆除后作為消防管道的水管使用,水平承力結構為一個焊接平行桁架,采用8#槽鋼做為上下玄、φ48鋼管作為直腹桿、φ14鋼筋作為斜腹桿(圖4)。

南北連廊需留設3m的安全通道,主要用于人員通行,采用了上部加拉桿的搭設方式,安全通道兩側的立桿采用了雙立桿。

6鋼筋混凝土結構現澆

桁架豎桿預應力鋼筋長度為10.8m,施工過程中無法豎直固定,采取了分層穿波紋管,在外墻腳手架上面搭放固定的方法(圖5)。

由于施工方案中要求在22.4m層混凝土強度等級達到80%時就要將預應力空心樓板底部的模板支撐拆除進行卸荷,與原設計不符,通過設計單位再次認真核算,此空心樓蓋在達到設計強度的90%時再行拆除方可保證安全。實施過程中,在17.65m層澆筑后的第10天達到了張拉條件,第14天張拉完成后對混凝土強度進行回彈檢測,其強度已達到95%,隨后拆除此結構層的模板。

底層模板支架的拆除需要在三層連體桁架形成受力整體,預應力張拉完成后進行。拆除底層模板時,遵循“從中間向兩邊,依次推進,對稱拆除”的原則,以保證荷載由腳手架向結構本身逐步傳遞,避免荷載不均勻傳遞帶來的負面影響。

7 預應力張拉

在確定桁架底部模板支架方案時,提出22.4m層混凝土澆筑前需將桁架下玄預應力鋼筋先張拉32.4%,隨后我們在預應力鋼筋張拉有限元分析過程中,將這一限定條件加入到分析程序中,分析結果其受力可以達到結構安全性要求,但理論計算變形過大(達到了18mm),隨后進行了方案調整,將桁架下玄首次張拉值提高到50%,最終確定的張拉順序為:

下玄混凝土強度達到80%下玄張拉50%澆筑22.4m層混凝土桁架混凝土強度總體達到80%下玄張拉103%(超張拉3%)2根豎桿張拉。

在與預應力桁架相連的三層樓板內均存在預應力,其中22.4m層預應力梁與桁架相垂直,其張拉在桁架預應力張拉后進行,其余兩層預應力梁或預應力空心樓蓋預應力鋼筋與桁架相平行,可以先于預應力桁架張拉。

為使桁架預應力進一步起到調節結構變形的作用,在施工過程中,對桁架下玄進行了變形觀測(圖6),通過觀測,最大下撓變形量為3mm,沒有出現較大變形,預應力鋼筋張拉按預定方案進行。

8 結論

本工程實踐過程中,通過計算機輔助高大模板支架設計,分工況多次復核驗算,解決了底層模板支架搭設高度高、施工荷載大、多層荷載共同向下傳遞的難題,但采用傳統的鋼管腳手架和傳統木模板的施工方法,費工耗時、周轉材料投入較大,傳統的支模方法急需改進,市場呼喚一種新型模架支撐體系的出現。

本工程通過預應力結構有限元分析、分批次、分級、分階段張拉、變形監控等措施,整個施工過程構件變形受控,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對其他類似工程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

本工程的實踐使三層連體鋼筋混凝土預應力現澆桁架結構成為一種現實,從單層預應力梁到2層連體桁架再到3層連體桁架,以后的發展,可能會出現多層連體的桁架,其跨度可以和鋼結構相比美,能夠把預應力技術的特長發揮到極致,這種結構形式還適合在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中推廣應用。

應急疏散原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智能消防;應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統;集中控制;分散控制

中圖分類號 TM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228-02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國內外對節能環保,建筑智能化及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視程度也隨之提高,本文分析了智能應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統在建筑消防系統中的應用。目前大部分建筑內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與應急照明之間,應急照明配電箱之間都是作為孤立的系統,相互之間有很小的聯動關系。另外,由于人員檢修的不及時,以及單向疏散指示不能根據火災現場情況調整疏散方向等問題導致了火災發生時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而智能疏散系統能夠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解決了傳統消防應急疏散指示系統無集中控制、指示方向固定、疏散線路不能改變、指示效果不理想、安全性能低等問題,本文介紹了智能疏散的基本結構原理,并結合實際工程詮釋了其優越性和可行性。

1智能應急疏散指示系統組成及原理

1.1傳統應急照明系統

在工程設計中,傳統應急照明的配置大部分為在每個防火分區(一個樓層或幾個樓層)設置一臺應急照明配電箱,為對應區域疏散應急標志燈配電,如圖1所示,這種傳統的疏散指示系統,各個區域的應急照明配電箱之間沒有聯動關系,其消防應急燈具負荷只有單一的指示方向,導致火災時只能指向單位的安全出口,不能根據火災現場的特殊情況靈活調整指示方向,從而不能保證疏散人員的人身安全,降低了消防系統的安全性能。特別是在商場超市等人員密集場所,傳統的應急照明系統已經越來越滿足不了智能化高科技時展的需求。

1.2智能消防應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統

該系統由應急照明控制器、應急照明集中電源、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及終端消防應急燈具組成,如圖2所示。

該系統的工作原理如下:

該系統為集中電源集中控制型的消防應急疏散指示系統,在建筑物的消防控制中心設置一臺集中應急照明控制器,將各區域的應急集中電源以總線的方式連接到一起,通過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為各消防應急燈具提供電源,并能通過地址編碼的方式對各應急回路燈具進行編碼,使消防應急燈具的信息準確反饋至集中應急照明控制器,并實時監控各個應急電源的工作狀態。在非火災情形下,消防應急燈具供電回路故障或者燈具本身的故障通過總線反饋至應急照明控制器,控制器發出相應的故障信號,并能準確的鎖定對應地址的故障回路及消防應急燈具,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故障。當建筑內發生火災時,火災自動報警探測裝置的報警信號反饋至消控中心,火災報警主機確認火災后,將火災信息傳輸至集中應急照明控制器,控制器根據火災發生位置等信息,通過邏輯運算得到逃生的最佳線路,并開啟相應區域的疏散指示方向,確保逃生人員最短的時間內到達安全出口,大大的降低了火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及財力損失。

2 工程實例

下面結合實際的工程案例來具體說明智能應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統在某大中型商場超市設計中的應用。

某商場超市位于遼寧沈陽市,建筑層數為三層,總建筑面積約20000,建筑的營業性質為大型倉儲式超市,根據遼寧省建筑消防安全技術規范DB21/T2116-2013第6.9條規定,“每層建筑面積超過5000的地上商場,每層建筑面積超過2000的地下商場應設置集中控制型的疏散指示標志燈”,故每層均設置智能疏散系統,該工程采用HY5000集中電源集中控制型智能疏散系統,該系統功能分為以下幾點:

1)系統可實現對控制器、集中電源、分配電裝置及終端消防應急燈具的狀態監測;

2)發生火災時,根據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反饋的火災信息,通過程序運算,點亮通向安全區域的應急疏散燈,關閉通向危險區域的疏散指示燈具,啟動應急照明燈,為人員疏散提供照明。啟動地標燈(導向地埋燈)指向安全區域的出口,指引逃生人員迅速逃離現場。

智能疏散系統的系統圖如圖3所示,如發生火災逃生時,主機會根據現場探測器反饋回消防控制中心的信號進行處理,并發送信號到各分控主機,達到控制燈具改變逃生指示,從而起到靈活指示逃生道路的作用。

3 結論

本文闡述了智能應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統相對傳統疏散系統在消防逃生方面的突出表現,相信智能疏散系統在具體應用中會不斷地更新完善,適合社會的發展和滿足客戶的需求,憑借強大的技術平臺,實施針對不同工程的個性設計,依據系統自身突出的智能化優勢和不同拓撲的特點,應用于各類建筑樓宇工程中。當然,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建筑要求不斷提高,還需在智能消防應急照明疏散指示逃生系統上做不斷的完善優化,使其在火災時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應急疏散原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 消防應急燈具 應急照明控制器 應急照明配電箱 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

中圖分類號:TU113.6;TU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a)-0151-02

新版國家標準《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GB17945-2010將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劃分了四種系統組成方式,即自帶電源集中控制型系統、自帶電源非集中控制型系統、集中電源集中控制型系統和集中電源非集中控制型系統。在四種系統的組成中分別提到了應急照明配電箱和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這兩種產品在老版標準中都沒有提到過,各消防應急燈具生產廠家以前都沒有生產過,對產品功能及要求都不是很了解。在新版國標實施后,很多企業都還沒有生產出這兩種產品,產品無法通過國標檢驗和3C認證,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和銷售。為了方便各消防應急燈具生產廠家送檢和工程應用,我們根據國標要求分別設計了應急照明配電箱和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為企業送檢和工程應用給出了系統解決方案。

1 新國標對應急照明配電箱和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的要求

1.1 新國標對應急照明配電箱的要求

在國家標準GB17945-2010中,對應急照明配電箱的功能給出了以下要求。

(1)雙路輸入型的應急照明配電箱在正常供電電源發生故障時應能自動投入到備用供電電源,并在正常供電電源恢復后自動恢復到正常供電電源供電;正常供電電源和備用供電電源同時輸出,并應設有手動試驗轉換裝置,手動試驗轉換完畢后應能自動恢復到正常供電電源供電。

(2)應急照明配電箱應能接收應急轉換聯動控制信號,切斷供電電源,使連接的燈具轉入應急狀態,并發出反饋信號。

(3)應急照明配電箱每個輸出配電回路均應設保護電器,并應符合GB50054的有關要求。

(4)應急照明配電箱的每路電源均應設有綠色電源狀態指示燈,指示正常供電電源和備用供電電源的供電狀態。

(5)應急照明配電箱在應急轉換時,應保證燈具在5 s內轉入應急工作狀態,高危險區域的應急轉換時間不大于0.25 s。

1.2 新國標對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的要求

(1)應能完成主電工作狀態到應急工作狀態的轉換。

(2)在應急工作狀態、額定負載條件下,輸出電壓不應低于額定工作電壓的85%。

(3)在應急工作狀態、空載條件下輸出電壓不應高于額定工作電壓的110%。

1.3 新國標對集中控制型系統中的應急照明配電箱和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的附加要求

在國標對系統的定義中,應急照明配電箱是自帶電源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的組成單元,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是集中電源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的組成單元,而自帶電源的系統又分為非集中控制型和集中控制型,集中電源的系統也分為非集中控制型和集中控制型,所以,對于非集中控制型系統,按1.1和1.2的要求設計應急照明配電箱和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沒有問題,但在集中控制系統中,上述要求是不夠的,因為在集中控制型系統中設置的應急照明控制器又對這類系統中的應急照明配電箱和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提出了附加要求。

(1)應急照明控制器控制自帶電源型燈具時,應能顯示應急照明配電箱的工作狀態。

(2)當應急照明控制器控制應急照明集中電源時,應急照明控制器還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顯示每臺應急電源的部位、主電工作狀態、充電狀態、故障狀態、電池電壓、輸出電壓和輸出電流。

②顯示各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的工作狀態。

③控制每臺應急電源轉入應急工作狀態。

④在與每臺應急電源和各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之間連接線開路或短路時,發出故障聲、光信號,指示故障部位。

上述要求雖然是對應急照明控制器的要求,但也間接對應急照明配電箱和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提出了要求,即要求能將自身的工作狀態上傳給應急照明控制器并接受應急照明控制器的應急控制。所以企業在設計應急照明配電箱和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時一定要結合自己系統的分類即屬于四種定義系統中的那類,然后再才能設計出滿足標準要求的產品。

2 應急照明配電箱及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的設計

2.1 非集中控制型系統應急照明配電箱的設計

圖1為應急照明配電箱的電氣原理圖。

該應急照明配電箱采用雙路輸入型方式設計,在正常供電電源發生故障時能自動投入到備用供電電源,并在正常供電電源恢復后自動恢復到正常供電電源供電。按下手動試驗轉換按鈕S1可完成主電源和備用電源手動試驗轉換,轉換結束時自動恢復到正常供電電源供電。DC24V聯動輸入和反饋端子用來能接收應急轉換聯動控制信號,并輸出反饋信號,當配電箱接收到DC24V聯動控制信號時,配電箱將切斷供電電源,使連接的消防應急燈具轉入應急狀態。

輸出配電回路設保護電器,并符合GB50054的有關要求。

該配電箱的核心是我們獨立設計的一個雙電源切換模塊,切換速度快,由常用電源切換到備用電源的時間僅為5~10 ms,對于各類電子類負荷、照明類負荷均不會引起供電中斷,遠遠高于國家標準規定的應急照明配電箱在應急轉換時,應保證燈具在5 s內轉入應急工作狀態,高危險區域的應急轉換時間不大于0.25 s的要求。

2.2 集中控制型系統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的設計

圖2為集中控制型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的電氣原理圖。

該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是按安全電壓型設計,要求集中電源是安全電壓輸出。其核心部分是一塊應急輸出模塊,該模塊通過RS485總線與應急照明控制器連接,檢測各路應急輸出的狀態,當某個應急輸出回路故障時輸出故障音響并置亮故障指示燈,消音按鍵可手動消音,可將分配電裝置的工作狀態上傳至應急照明控制器并接收應急照明控制器發出的控制信號。

3 結語

應急照明配電箱及應急照明分配電裝置是消防應急照明與疏散指示系統必備的組成單元,由于不同系統對其要求不同,設計時一定要結合系統的分類設計才能滿足國家標準的要求。

應急疏散原理范文第5篇

目前全國正處于突發公共事件高發時期,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將面臨突發公共事件所帶來的嚴峻考驗。現有的農村、鄉鎮應急安全指揮手段,還停留在原來的打電話到責任人,再進行廣播或人為動員疏散的比較傳統的水平,反應速度慢、指揮效果弱,遠遠無法滿足應急安全指揮的需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涉及人民大眾生命財產的安全事故,迫切需要建設農村、鄉鎮應急廣播系統,以最快的速度加以人員疏散引導,利用發達的科技手段緊急

指揮安全疏散,把災難給人們生命財產帶來的沖擊降到最小。

根據目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頻發,政令通知傳達不暢通的情況下,建立一套完整的農村、鄉鎮應急廣播系統是完全有必要的。我局根據現有的有線電視網絡情況和鄉鎮廣播器材情況,從實際出發,遵循“先進適用、經濟實用、安全可靠、成熟穩定、功能強大、性價比高”的原則設計。并綜合考慮施工、維護等重要因素,同時也為今后的發展、擴建、改造等留有余地。采用浙江金華靈聲電子有限公司的有線數控尋址播控系統。本系統設計內容是系統的、完整的、全面的,設計方案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

二、系統概述

應急廣播系統以縣為一個系統單元,采用智能化編碼播控技術,以有線共纜傳輸為主、結合無線調頻等各種傳輸手段實現縣、鄉鎮、村二級可控播出,對于有線和無線廣播均不能到達的鎮村,利用電話網進行補充覆蓋。

本方案按照上級系統對下級系統的優先可控進行設計,縣級系統需要時可強行打開鄉、村級系統直接向各接收終端播出,鄉、村在上級系統授權的情況下,可通過話筒在播控主機上輸入本地編碼,實現對本地各組播出終端的即時播出。

整個系統具備很強的抗非法信號攻擊能力,確保系統安全播出。

三、 技術方案

(一)全縣已通有線電視信號且網絡按行政區域構建的---采用全程有線共纜傳輸尋址方案

廣播電視光纖已通達各鄉鎮、村屯,且有線電視網絡結構嚴格按照行政區域構建:縣前端機房光纜直接通達各鄉鎮的分前端機房;可以利用有線電視傳輸網絡(HFC)共纜傳輸的方式,將廣播信號傳到各鄉鎮、村屯。在前端采用電腦播控軟件JFM-6000、尋址數據編碼器RSC-670、遠程播控調制器CFM-681Y輸出FM信號混合進有線電視前端混合器,通過光發機輸出光信號,到達各鄉村終端采用RFM―801KS/F可尋址收控制器輸出廣播信號并控制調頻收擴機帶動高音喇叭,圖1。

1.1 縣廣播工作原理

>縣機房的廣播設備和節目播出由安裝在電腦上的‘尋址播控軟件管理系統JFM-6000根據流程全自動控制;

>通過機房話筒或電話等通訊工具隨時實現應急廣播;

>縣應急廣播具有最高優先級別,鎮村正在進行應急插播時,只要區縣應急信號到達都將強制播出區縣廣播。

1.2 鄉(鎮)、村廣播工作原理

>平時所有的鄉、村廣播接收終端自動接收上級信號,并根據上級信號實現全自動開關機;

>當鄉、(村)干部有緊急事情時,根據上級授權可以通過話筒隨時對本地范圍內的所有廣播進行插播講話,

>2、方案優點

>縣、鎮、村二級聯動播出,上級控制下級,整個系統24小時無人值守,全自動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志市| 邮箱| 巴彦淖尔市| 吴桥县| 松滋市| 安康市| 嫩江县| 鲁山县| 怀远县| 丽水市| 星子县| 乌恰县| 长阳| 山西省| 乌拉特前旗| 舞阳县| 金湖县| 宿迁市| 台东县| 曲麻莱县| 久治县| 通渭县| 绥阳县| 黄冈市| 南康市| 鲜城| 屏东县| 东兰县| 泌阳县| 连城县| 咸阳市| 衡阳县| 黄石市| 沈丘县| 玛多县| 湛江市| 阿坝| 苍溪县| 北宁市| 奎屯市| 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