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精神科醫師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是提高護理質量,確保安全醫療的根本保證。
1、護理部重申了各級護理人員職責,明確了各類崗位責任制和護理工作制度,如責任護士、巡回護士各盡其職,杜絕了病人自換吊瓶,自拔針的不良現象。
2、堅持了查對制度:
(1)要求醫囑班班查對,每周護士長參加總核對1—2次,并有記錄;
(2)護理操作時要求三查七對;
(3)堅持填寫輸液卡,一年來未發生大的護理差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09
氯丙嗪的問世開創了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的新紀元。隨著醫藥科學的發展,精神科臨床用藥種類也越來越多,給精神科臨床醫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現將我院近2年來出院的52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選擇用藥的情況進行分析。
臨床資料
2006年8月~2008年9月收治精神分裂癥患者520例,年齡14~18歲,平均32.92歲。男234例,女286例,男:女為1:2。住院天數3~427天,平均為40.45天。
結 果
臨床痊愈出院215例(41.34%),好轉301例(57.88%),未愈4例(0.77%)。520例患者中,住院選擇用藥及出院情況,結果見表1。
討 論
自發現氯丙嗪有抗精神病[1]的作用后,人們試圖根據氯丙嗪的藥理作用尋找發明更好的抗精神病藥,但迄今為止,盡管抗精神病藥物品種在不斷增加,其治療精神病的效果都未能超過氯丙嗪。其中的奎硫平可能與例數偏少或因屬于新藥初應用于臨床、其治療經驗有待總結外,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痊愈率無顯著差別。
氯氮平被認為是一種治療精神分裂癥公認的療效較好的藥物,尤其是在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的效果優于其他抗精神病藥物。雖然有較為復雜的不良反應,但在臨床監測下使用,相對安全可靠。由于其療效肯定,對多次復發的或其他抗精神病藥療效不穩定的精神分裂癥,選擇該藥的頻率增多,從而增加了氯氮平在臨床上的使用率,似乎取代了使用率原來一直排首位的氯丙嗪。
一些不良反應較大的傳統抗精神病藥的應用呈下降趨勢,將有可能被淘汰。但奮乃靜因不良反應較少,療效穩定,而在精神科臨床選擇用藥仍有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徹底控制患者精神癥狀的有效劑量一定要達到[2],同時這個有效劑量應適當維持一段時期,這在提高臨床治愈率和防止疾病復發有著積極意義,這一點應引起臨床精神科醫師的高度重視。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已迅速在精神科臨床推廣應用。隨著時代和科技水平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逐步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治療效果更好、不良反應更低的新型抗精神病藥可能會完全取代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神經衰弱; 中西醫結合療法
[中圖分類號] R749.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3-037-01
神經衰弱(neurosthenia)是由于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和精神壓力之下,導致大腦精神活動能力的減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容易興奮、腦力容易疲勞和軀體功能衰弱。常有煩惱、緊張、易激惹等情感癥狀以及肌肉緊張性疼痛和睡眠障礙等生理功能紊亂癥狀。2008年1月~2010年12月,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神經衰弱患者60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齡18~45歲,平均28歲;病程6個月~3.5年,平均1.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與分類》(CCMD-3)中有關神經衰弱的診斷標準[1],無嚴重心臟、肝、腎病史、排除腦部器質性疾病。臨床表現:頭痛105例、頭昏111例、失眠114例、多夢66例、易驚69例、胸悶42例、心悸36例、乏力63例、消瘦33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和臨床表現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舒樂安定2mg,每3次,失眠重者夜間加至4~6mg;各維素20mg,每日3次;腦復康0.8g,每曰3次;普通胰島素4~20U,空腹時皮下注射,以出現低血糖反應為度,觀察維持4小時,每天1次;抑郁者加多慮平25mg,每日3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中藥益腦膠囊(福州閩海制藥廠生產)每次3粒,每曰3次口服,同時進行電針治療,選穴心俞、脾俞、腎俞、神門、內關、三陰交、足三里,以上諸穴交替選用,隨證加減。加用G6805-2電脈沖多功能治療儀(上海醫用電子廠生產),中或弱刺激.每天1次。兩組均為30天1療程。同時由心理醫師反復向病人講解神經衰弱的病因、性質及預后,通過治愈病例的現身說法使病人解除顧慮,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教會病人做漸進性放松訓練,每天做1~2次。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采用神經癥篩選表評分值作為療效觀察指標[2]。由2名工作5年以上的精神科醫師評定,分別在治療前和療程結束時各測評1次,求出各次得分總平均值。癥狀全部消失為痊愈;癥狀大部分緩解為顯效;癥狀部分減輕為有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使用SPSS12.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治愈42例(70%),顯效10例(16.7%),有效5例(8.3%),無效3例(5%),總有效率95%;對照組治愈5例(8.3%),顯效10例(16.7%),有效28例(46.7%),無效17例(28.3%),總有效率71.7%,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表1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癥篩選表評分結果比較(x±s)
注: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神經衰弱最早由美國精神科醫生Beard于1869年首先提出。其病因大多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臨床上可表現為多種多樣的癥狀,其中最突出的癥狀是頭痛、頭脹、頭昏、頭暈等頭部癥狀和失眠、多夢、易驚醒等睡眠障礙癥狀。傳統的西醫治療主要以鎮靜、催眠為主。由于治標不治本,往往使病情反復或遷延不愈。本研究中,在以往一般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了胰島素,通過適當地降低血糖后,可使大腦皮質出現保護性抑制,這種保護性抑制具有保護神經細胞免于進一步遭受損害的作用,從而減輕大腦皮層的過度緊張,逐漸恢復大腦皮層的功能。此外,采用結合心理治療可以解除各種緊張因素對病人的影響,促進患者的認識轉變,幫助患者調整對生活的期望,提高患者心身適應能力,減輕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壓力[3],也是綜合治療的重要一環。
神經衰弱屬中醫虛勞、不寐、頭痛、健忘等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該病的病機為情志所傷、勞逸過度、五志過極,導致氣血耗損、陰陽失調,使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紊亂。治宜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益腦膠囊由人參、靈芝、獲苓、龜板膠、石菖蒲、麥冬、龍骨、遠志、五味子等組成。其中人參、靈芝、黨參補中益氣,滋陰生津,健脾益肺;石菖蒲、遠志、麥冬、龜板腔、五味子等補腎寧心.安神益智;茯苓、龍骨利水健脾,鎮靜固澀。諸藥合用,共奏補氣養陰、滋腎健脾、寧心安神益智之功效。結合針刺心俞、神門、內關以瀉心火,養心血,安心神;腎俞、三陰交滋腎水,上下交通則神安;脾俞、足三里能健胃助脾升陽。針藥并施以達調整陰陽平衡,恢復臟腑功能之效。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衰弱的效果優于單純西醫效果,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與分類,第3版(CCMD-3)[S].山東.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113.
[2] 沈漁郭,陶國泰,李從培,等.精神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46-247.
――吉恩(美國男性健康聯合機構委員會專家)
生活中,上了點年紀的男人,其身體就像一臺運轉已久的機器,需要一次大修。日前,臺灣《康健》雜志總結出男人身邊“埋伏”的7大“敵人”,并提醒大家,如果不盡早主動出擊,等你上了歲數,這些毛病可能讓你吃盡苦頭――即使你身體硬朗,平時很少感冒;即使你思維敏捷,記起電話號碼來一點也不含糊;即使你精力充沛,伴著香煙、濃茶就能熬上半宿……就算你把自己想象成山一樣的漢子,你也可能成為體檢中的“問題人物”。
那么,危境中的男性應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呢?專家建議有以下7招――
1.攔截心血管疾病:20歲就該關心自己的膽固醇。
據統計,由于女性擁有雌激素的保護,男性心血管疾病發病時間約比女性早10年,他們患冠心病的幾率是女人的3倍之多。
在臨床上,65歲以下的冠心病患者以男性居多,如果治療不及時,極易發生心梗,導致猝死。因此男人應努力降低自己的心血管病風險,如:20歲以后開始關心自己的膽固醇,如果正常,每5年追蹤1次;如果異常,先從戒煙做起,然后每天增加至少30分鐘的活動量,并多吃杏仁、菠菜、海帶等食物。
2.照顧肝臟:少喝酒,多吃十字花科食物。
肝臟就像一個“化工廠”,它有一根重要的血管通往腸道,將腸道中不易吸收的代謝物質帶回“解毒”。如果飲食過于油膩,時間久了,會導致過多脂肪沉積在上面。所以,一定要小心肝臟“超重”。要知道,當脂肪堆積超過肝臟重量的5%,就意味著你已經患上脂肪肝了。
首先一定要把握喝酒的量,酒精傷肝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另外,多吃十字花科食物,如高麗菜、綠花椰菜、小白菜等,里面的硫化物具有解毒功能,可以保護肝臟;每天運動10分鐘(編者注:還是以半小時為佳),讓肝臟做做減肥操,能讓輕度的脂肪肝自愈。
3.繞開肺癌:戒煙將危險降低90%。
由于吸煙和空氣污染,目前,肺癌已成為中國男性癌癥的第一死因。
要想遠離肺癌,首先要戒煙。戒煙前3天多喝酸性果汁,兩餐之間喝6~8杯水,吃B族維生素,都有助于清除體內尼古丁;少吃油炸食物;感覺煙癮難忍時,每天洗2~3次熱水浴,每次15~20分鐘,可徹底放松身心。此外,要多吃蘋果。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表明,經常吃蘋果的人咳嗽、生痰的幾率比不經常吃的人低33%,這是因為蘋果皮中的果膠和抗氧化物能減輕肺部的炎癥反應。
4.拒絕痛風:避免暴飲暴食,控制尿酸。
痛風其實是吃出來的病。如果高尿酸沒有控制好,5年后就有可能痛風發作,一輩子與關節疼痛為伍。所以,應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海鮮、動物肝臟等;多喝白開水,每天最少要喝2000毫升,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避免過度肥胖;少喝酒,尤其是啤酒,咖啡及茶也應適量;更要避免暴飲暴食,尿酸值忽高忽低,會加速尿酸鈉鹽的沉積,使痛風發作。
5.保衛前列腺:多吃紅色蔬果。
前列腺是男人的“多事之地”,但人們顯然對它知之甚少。英國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只有1/3的英國男性了解前列腺的功能,而且他們也都不知該如何預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尤其是前列腺癌,一半以上的病人發現時已是晚期。
國內外研究建議,不妨多吃紅色蔬菜以及蔥屬蔬菜,它們對男性好處多多,甚至稱得上是“男人菜”。尤其是紅色蔬果,如西紅柿、葡萄柚等,含有豐富的番茄紅素,可降低前列腺癌風險。大蔥防止前列腺癌的效果也很突出。男性每周至少應吃3瓣大蒜或吃3次洋蔥、大蔥、韭菜,得前列腺癌的危險能低一半。
6.擺脫糖尿病:腰臀比是第一警訊。
超負荷的工作使得現代的男人慢慢變懶,不愿“動彈”:能坐車就不走路,有電梯就不爬樓,能躺著就不坐著,能在外邊吃就不自己做,身體活動逐漸減少。可你有沒有想到,在“偷閑”的同時,你的健康也被悄悄偷走了。
如果不提高警覺,血糖過高會以蠶食方式傷害心臟、眼睛、神經和腎臟,從而拖垮男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楊金奎教授表示,對中國人來說,“腰臀比”是第一大警訊,其次是腰圍及高血壓病程,也就是說,腹型肥胖的人最容易得糖尿病。準備好一把皮尺、一個體重秤,就能判斷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
7.回避焦慮:七成男人是“隱藏性抑郁癥”。
研究發現,女性雖然常企圖自殺,但男性通常下定決心完成它,男性自殺死亡率是女性的2.2倍。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約有七成男人患“隱藏性抑郁癥”,未被診斷出來。
【關鍵詞】 老年期躁狂癥;臨床特征; 社會心理因素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manic phase
ZHANG Huai-li.The 3r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yang,Jiangsu Province 224300,China
【Abstract】 Retrospective analyse and conclude instances of 29 leading cases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manic phas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occasions of the incidence of senile mania,clinical symptoms, prognosis of disease and treatment are all different from common mania,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carries weight on the occuring , developing and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Elderlymania;Clinical features;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老年期情感障礙有其自身的臨床特點,其中以老年期抑郁癥為多見[1],而老年期躁狂癥在臨床上較其他精神疾病少見,占老年期精神病的5%~10%。本文通過總結分析29例老年期躁狂癥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情況,探討其臨床特征。
1 資料與方法
通過對1996-2006年住院治療的≥60歲首次發病的躁狂癥,按照CCMD-Ⅲ[2]診斷標準重新核查,對其中符合躁狂癥診斷標準的29例患者結合門診和電話回訪。其中男24例,女5例;男∶女=4.8∶1;年齡60~78歲,平均(64.1±4.9)歲;已婚25例,未婚4例;急性發病20例,亞急性發病6例, 慢性起病3例;病程12 d~6.5個月,平均(48±54)d。發病季節:春季8例,夏季10例,秋季8例,冬季10例。4例入院首診為精神分裂癥或分裂樣精神病,后修正為躁狂癥。住院次數:21例患者是首次住院,5例患者住院2次,3例患者住院3次。平均住院(68.1±47.6) d。
2 結果
2.1 病前性格 外向12例( 41.3%),內向8例(27.5 %),無記載4例(13.4%)。
2.2 家族史 5例報告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其中能確定為情感障礙的有3倒。
2.3 合并癥 29例中合并軀體性疾病的有17例(58.6 %)。其中合并腦血栓、腦動脈硬化3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高血壓、動脈硬化2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4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壓2例。
2.4 發病誘因 發病前有明顯的精神因素者24例(82.7%),均為負性生活事件。其中人際關系緊張7例,親友去世5例,退休做生意被騙和虧損3例,患軀體疾病4例,親人受傷害2例,提前退出領導職位1例。
2.5 主要臨床癥狀出現頻率見表1。由下表可發現躁狂癥典型的“三高”癥狀(情緒高漲、言語動作增多和思維奔逸相協調的精神運動性興奮),在老年性躁狂癥患者中并不多見,僅占12例(41.3%)。而以類似癔癥發作或不協調性的精神運動性興奮發作17例(58.6%)。
2.6 治療及預后 29例患者分別采用中、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和情感穩定劑治療,其中氟哌啶醇6例次(20.6%),利培酮5例次(17.2%),氯丙嗪8例次(27.5%),阿普唑侖15例次(51.7%),丙戊酸鈉12例次(41.3%),碳酸鋰10例次(34.4%),氯氮平各2例次(6.8%)。治療過程中出現心電圖明改變19例(65.5%)。
臨床治愈18例(62.0%),好轉8例(27.5 %),自動出院2例(6.8%)。出院后一直保持正常19例(65.5%),復發住院7例(24.1%),復發前5例再次遭負性生活事件的刺激。2例出院后因病死亡,2例聯系不上。
3 討論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到來,老年期精神障礙越來越為精神科醫師所關注。老年性情感障礙以老年性抑郁癥較為多見,而老年期躁狂癥相對較少[3]。國外報道老年期躁狂癥僅占老年期情感性精神障礙的0.60% [4],國內于欣報道老年期躁狂癥占老年性情感性精神障礙的11.1%[1],本組29例占住院的老年性情感性精神障礙的4.98%,與國內、外報道均有較大出入,可能系由于收集的病例較少或是將分裂樣癥狀的躁狂癥誤診為精神分裂癥,而減少了情感性精神障礙的診斷率。
躁狂抑郁癥首發年齡、臨床表現和疾病轉歸均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5]。雖然老年期躁狂癥以情緒高漲、活動增多、言語增多等癥狀出現的頻率較高,與一般躁狂癥相似。但是從癥狀組合來看,以情感高漲、言語動作增多和思維奔逸相協調的精神運動性興奮典型躁狂癥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41.3%,而以嚴重程度不一的言語行為紊亂與心境或環境不相協調癥狀占了較大比重,高達58.2%,且因癥狀缺乏相對的穩定性,加之具有易激惹、態度傲慢、行為紊亂、興奮躁動等不典型表現,而易被臨床醫生忽視。本組4例在入院時因癥狀不典型而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癥或分裂樣精神病,提示在診治老年期精神障礙時應注意避免精神分裂癥診斷擴大化的傾向,需要對癥狀進行動態觀察,減少誤診誤治的發生。
本組病例在發病前有明顯的精神誘發因素者達24例(82.7%),與國內報道心理社會及軀體因素與老年期情感障礙的發病有密切關系相符[1],表明心理社會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中起重要作用。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面臨著退休、喪偶、獨居、患病、生活方式的轉變等負性生活事件的機會遠較中青年人為多,且應對生活事件的能力明顯下降,因此發生情感性精神疾病的機會成上升趨勢。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
29例患者的發病季節無明顯差異。病前性格外向者12例(41.3%)。內向12例(27.5%),與國外報道躁郁癥病前個性多外向相符。老年躁狂癥患者多合并重要的軀體性疾病(本組達58.6%),如腦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肺氣腫等,一方面提示軀體疾病對抑郁的發作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警示老年期躁狂癥的治療與一般躁狂癥不同,老年人體質較差,器官功能減通,多合并其他軀體疾病,因此在選取治療藥物種類和使用劑量上應持謹慎態度,宜首選低毒、安全、易排泄的藥物,并注意控制藥物的劑量。在治療中應關注軀體疾病的變化及心電圖的異常改變。
本病雖然可復發但預后良好。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期躁狂治療見效較快,多數患者在2周內臨床癥狀即消失,近期療效和遠期預后均良好。雖有部分患者出院后病情有波動或復發,但多因再次蒙受精神打擊而起,且疾病發作間歇期正常,并沒有出現智能或人格的退化,與一般躁狂癥相似,所不同的是呈現雙相發作者較少。
綜上分析,老年期躁狂癥的起病形式、單項癥狀出現頻率以及病程、預后與一般躁狂癥相關并無較大區別。所不同的是老年期躁狂癥患者病前精神心理誘發因素明顯,非典型癥狀組合較為多見,而精神心理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臨床癥狀的內容以及穩定性,因而使臨床癥狀復雜化。在實際工作中對老年性精神障礙患者應動態觀察癥狀的演進和發展,避免單以某一“分裂樣”癥狀而給出“精神分裂癥”的結論,在治療過程中應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治療與護理方案。鑒于老年情感障礙的特點,也是為了便于老年精神病學家能更清晰更深入地研究老年情感障礙,方便文獻檢索和教學研究,促進診療和研究工作的規范和統一,盼望從年齡劃分、診斷標準等方面,制訂統一的或相對獨立的老年性情感障礙診斷分類。
參考文獻
[1] 于欣,許濱,田運華,等.老年期情感障礙的臨床特點及隨訪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276.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3-85.
[3] RC Young,GL Klerman,李秋香.老年期躁狂.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3, 2(20):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