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實驗教學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向教師提出哪些挑戰的問題研究一、課題提出的現狀和背景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此次課程改革的最大特點是不僅課程體系有了巨大調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變化:即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結構、教學方式以及評價方式對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是一種挑戰。
由于傳統的學習方式不能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不能更好地適應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傳統的教育中只過分強調接受的學習方式,缺乏主動性,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難免培養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生。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表現在諸多方面,但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創新人才的競爭,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陣地,能否培養出創新人才,教師的教育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對此起著很重要的影響。
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直接應用者,是新性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塑造者,是課程實施過程中最直接的參與者。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教師起著關鍵性作用。而目前在實施新課程中存在著注重了課堂活躍忽視了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注重了學生回答問題活躍忽視了學生思維的活躍,注重了教學中的民主忽視了課堂的井然有序……
二、研究的目標
本課題主要是通過研究新課程下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教師如何轉變自身的教育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教師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通過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老師們盡快明確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適應教改需要,走在教改的前列,使教改取得圓滿的成功。
三、研究的內容
首先從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開始。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再把單純的知識傳遞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充當“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而應該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方法以及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擔當起一個“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新課程強調的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如何做好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其次,研究教學習慣的轉變。以往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把學生當作接受教育的被動者,課堂上講什么,怎么講,講得深、廣、多、寡,對學生的要求等等,主動權始終在教師的手里。常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地喪失,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將會泯滅。新課程倡導,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相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正如葉圣陶老先生說的:“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看老師講課?!毙抡n程要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與學的任務,注重教學過程中師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追求知識,學會學習。教師如何很好地起到引導作用?
再次,新課程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人們常說,給學生一地滴水,教師就要準備一桶水。而新課程倡導形式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是一個挑戰。因為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選擇的課題可能不是教師規定的,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可能是教師始料不及的,有些教師一時難以作出解釋。過去教師只需懂一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就能勝任教學工作的狀況,在新課程逐步實施的過程中已顯然不適應了。要求教師必須成為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與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相結合的復合型教師。知識大廈沒有頂梁柱不行,但只有頂梁柱而無周圍墻壁,大廈只能成為高空中的空架子。新課程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條川流不息的小河。為此教師應該怎么辦?
最后,構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相應的教學方式。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且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因此,教師要通過哪些方式來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及其應探索哪些相對應的教學方式也是我們要研究的內容。
四、本課題階段研究目標及預期研究成果
2003年11月~2004年6月;研究目標:教師角色的定位。預期研究成果:改變教學觀念,樹立教學新理念。
2004年9月~2005年6月;研究目標: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預期研究成果:新課程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2005年9月~12月;研究目標: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不斷創新。預期研究成果;總結、交流、體驗。
五、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教學策略 生物不僅是初中實驗教學的重要課程,而且在落實與實踐素質教學方面也起著關鍵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重要陣地,其重點在于結合教材上的知識全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本文就側重于研究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重在改變理念與教學方式,展現生物實驗的神奇與魅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一、現階段初中實驗教學中的典型問題
在現階段的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最嚴重的兩大問題:(1)教師對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再加上我國教育行業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的思想比較陳舊,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對許多知識都簡講,尤其是對一些生物實驗就像講語文課文一樣,以言語帶過,講解的不夠到位;(2)有的教師確實在教學中進行實驗教學,但是都是老師做實驗,學生在一旁觀看,這雖然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不足以讓學生發現實驗中的問題,只有學生親自去做實驗才能更好地把握實驗的重點、知識的重點,才能加深對知識的了解,所以在接下來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首先要解決這兩大問題,才能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質量。
二、教學有效性的方式
1.生物是一門探究性實驗的課程,教師要利用生物實驗的神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做演示實驗,讓學生感受到實驗的神奇與奧妙;其次,再給學生講解實驗步驟,讓學生親自體驗生物實驗的神奇與奧妙,教師在旁邊對學生進行引導,有些學生在實驗失敗后比較喪氣,會放棄做實驗,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克服此問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實驗,這樣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實驗的樂趣,激發了興趣,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去做實驗,這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同時還培養了創新思維。
2.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與實驗方案,增強生物實驗的效果。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優化實驗的內容以及實驗方案為主,在內容的選取上要適合學生做實驗,在實驗的方案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地創新實驗方案,最終做到熟悉實驗,簡化實驗方案,以最簡單的方式來完成實驗,這樣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3.實驗本來就是在探究某個問題,所以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提議,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以及學習的興趣。從當前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來看,教師在實驗教學方式上比較死板,要求學生必須要以自己的實驗步驟為主,而且對學生提議不加采納,忽略學生的發散思維,這就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了學生的發展。所以在以后的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提議,對于好的建議可以積極地采納,尤其是在實驗結束后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地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這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的來說,實驗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此也希望所有的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不斷創新,充分展現生物實驗的魅力,增強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摘 要: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化學教學課程改革的關鍵。在實施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實施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實驗教學,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體驗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實驗教學;化學教學;有效性
實驗教學是化學學科的靈魂,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手段。有效性的實驗教學對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創新精神均能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師如何有效實施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效率,是化學教學非常關鍵的環節。
一、通過實驗魔術激發興趣,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源泉和動力,因此化學教師要善于利用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好化學第一課對初中學生影響尤其深刻。因為初中生往往帶著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邁入化學殿堂,期待早日揭開化學神秘的面紗。進行開學第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打扮成魔術師的模樣與學生見面,在學生驚訝的目光下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天然氣為什么會發生爆炸?煤氣為什么會使人死亡?愚人金是什么物質?“鬼火”是怎么一回事?人體會自燃嗎?舞臺上的“仙境”是如何造就的?在學生面前不斷提出他們暫時還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產生無數的疑問,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求知欲。進而演示幾個實驗魔術,如“清水變牛奶”“魔棒點燈”“大象鼻子”“火山噴發”“手指點火”等。學生急切地問:這是什么現象?為什么會有此神奇的現象?自己能否單獨完成?至此,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正因為有了好奇心才會產生問題,有問題才會產生探究意識。有了探究意識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積極地獲取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二、通過改進實驗,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現行初中化學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有的不易操作,有的實驗現象不明顯,適當改進課本中的部分演示實驗裝置或操作,以增強實驗效果,從而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具體如下:
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質實驗時,幾個實驗可用一個裝置完成:取用一個三向聯通管,在它的上管和下管各放一張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將它與左端的發生裝置相連。通入二氧化碳,不一會兒可觀察到下管的試紙先變紅,上管的試紙無明顯變化,以此得出結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接著把燃燒的木條放在上管口,觀察到火焰無明顯變化,再把燃燒的木條放在下管口,觀察到木條熄滅。由此再次證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并且證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的性質。最好將三向聯通管取下,將試紙變紅的一端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片刻,觀察到試紙由紅色重新變成藍色,說明碳酸不穩定。
又如,在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可用礦泉水瓶代替燒杯,往礦泉水瓶中加入適量碳酸鈉粉末,小試管中加入適量鹽酸,用一細線使試管固定在瓶蓋上不與碳酸鈉粉末接觸,輕捏瓶身擠出少量空氣,將礦泉水瓶蓋緊放在托盤天平上用砝碼平衡,而后將其傾斜,使小試管中的鹽酸與礦泉水瓶中的碳酸鈉粉末反應,一段時間后再把礦泉水瓶放在托盤天平上,觀察天平是否平衡。待反應結束后,取下瓶蓋放在托盤天平上,再次觀察天平是否平衡。
三、創設有效的實驗探究情境,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化學實驗中,屬于探究性的為數不多,如果能在現有的條件下,適時適度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的探究,通過對實驗方案的設計和探究,一方面能從探究過程中透過各種實驗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室溫下的飽和食鹽水中放一個生雞蛋,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況下使雞蛋上浮,你準備采取的具體方法有哪些?學生在學完有關的知識后就會想到雞蛋上浮,與雞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關,而浮力又與溶液的密度有關,學生通過發散性思考,并通過具體實驗驗證,集中得出了以下四種比較可行的方法:
1.加入硝酸鉀等(不反應的其他可溶性)晶體。
2.可加入密度比飽和食鹽水大的其他可與食鹽水混溶的溶液。
3.可加入硝酸銀等(反應后使溶液質量和密度上升)晶體。
4.可在升高溫度后加入氯化鈉晶體,使溶液密度上升。
又如,在習題中遇到“氫氧化鈉與碳酸鈉的鑒別”不能用酚酞,學生老是不理解。老師可讓學生先自行設計方案(包括用酚酞溶液),教師不作評價,而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包括稀硫酸、稀鹽酸、氯化鈣、無色酚酞溶液等試劑)。待其實驗完成后,組織學生闡述各自研究的實驗方案,并由學生對各種方案比較,最后選出最佳方案,舍棄不足方案(無色酚酞溶液),這樣通過實驗,學生對氫氧化鈉與碳酸鈉的鑒別方法就了然于胸。一次次的成功,學生感性認識增強了,也愛上實驗,愛上化學了,學習就更有動力。
實驗教學是由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答案的教學活動形式,它是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為前提,讓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瘜W是實驗科學,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最吸引學生,最讓學生參與的就是實驗,只有不斷地加強實驗教學,做一些學生最希望做的富有創造性、探索性的實驗,才能提高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國強等.實施探究實驗,培養創新思維[J].中學化學,2004(3):5.
2.林玉珍.引導學生做“探究性實驗”的教學嘗試[J].中學化學,2004(7):7.
關鍵詞: 初中化學教學 演示實驗 教學質量
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演示實驗是其中占的分量最大、范圍最廣的一種實驗教學形式。課堂上的演示實驗大多數是由教師操作完成的,偶爾也讓學生參與到演示實驗活動中。通過演示實驗,教師可以從直觀的實驗現象入手分析,讓學生在獲得感性材料的同時,掌握分析這些感性材料的方法,最終得到結論。由此可見,演示實驗是教師開展化學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是化學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組成部分。不僅如此,通過演示實驗,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方式和技能,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這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幫助。為了保證課堂上演示實驗的質量,教師在開展演示實驗教學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做好全面的準備工作
演示實驗教學不同于一般的理論教學,它需要教師當堂進行演示操作,并根據實際的演示效果做適當的講解,可以說,相較于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為了更好地把握實驗教學過程,保證演示實驗效果,控制教學活動的整體節奏,教師在開講前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首先,教師要熟悉演示實驗的原理、內容、基本步驟和產生的實驗現象。一般來說,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在教學參考書中都有演示光碟,教師可以在實驗操作前將演示光碟反復觀看幾遍,達到熟練掌握實驗的目的。其次,上課前,教師要理順自己的思路,包括演示中的一些重點、難點、易錯點,這樣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實驗分析時,才能保證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最后,實驗前先進行預演實驗。在實驗教學之前,教師要預先把實驗演示一遍,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檢查實驗器材和實驗藥品是否合格,二是進一步熟悉實驗操作過程,并提前發現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樣經過一系列充分準備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演示實驗的成功率。
二、鼓勵學生參與實驗演示
雖然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是主要實驗操作者,但并不意味著把學生完全摒棄,在操作較為簡單,并且具備實驗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演示。例如,學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由于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實驗室制取氧氣,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氣體制取方法,因此,在講到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去演示操作,教師只需要在旁邊適當指導就可以。如果遇到一些操作較為復雜的實驗,學生無法獨立完成演示操作,教師可以讓學生輔助完成。例如,講到“溶液”這章內容時,有關概念和計算的實驗,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做,而一些涉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規律總結的實驗則由教師完成。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動手操作機會,還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演示實驗質量。
三、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
實驗教學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演示實驗中,大多數都是知道結果和過程的實驗,這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倘若教師能夠對學生善加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到實驗設計活動中,拋開固有的思維限制,那么在學生創新設計下開展的演示實驗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學習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的實驗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個實驗要用過量的紅磷在密閉的容器中點燃?實驗的原理是什么呢?能否用蠟燭代替紅磷進行實驗?白磷可否代替紅磷呢?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后,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實驗原理重新設計新的實驗方案。很快學生就給出幾套實驗方案,再與學生共同探討論證實驗方案的科學性,然后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論證。這種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做法不僅可以有效改進現有的實驗方案,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一箭雙雕。
四、適當運用多媒體
在化學實驗中,相當部分的化學實驗都具有較強的危險性,這些實驗往往不太適合在課堂環境下進行,教師要么直接跳過這部分實驗,要么用一些簡單的圖片替代實驗,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無法達到真實實驗的效果。那么,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教學工具――多媒體解決這個問題。多媒體是一款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中心,集聲音、圖像、文字、視頻于一體的現代化教學工具。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給學生進行虛擬化的實驗演示操作,這樣,既解決了實驗的安全問題,又讓學生親眼看到了整個化學實驗過程,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另外,這種演示實驗也是一種非常環保的實驗。除了一些不具備實驗條件的實驗可以用多媒體工具輔助完成外,一些效果不顯著的實驗同樣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達到強化實驗效果的作用。當然,多媒體工具在輔助演示實驗教學時只能起到補充作用,教師不能過于依賴多媒體進行虛擬演示實驗,畢竟這種虛擬實驗是無法取代真實實驗效果的。例如,在真實實驗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實驗誤差,這些誤差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資源。教師在演示實驗教學中要學會善用多媒體工具。
演示實驗教學作為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課型,在整個化學教學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初中化學教師一定要認真上好演示實驗課,努力改進演示實驗,用更加高質量、高水平的實驗演示教學促進化學教學活動整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善友.淺談初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J].學園(教育科研),2012(05).
1.教材內容與實驗教學。課程標準公布以后,初中地理課本中增加了演示教學、模擬實驗教學、觀察教學以及野外參考教學的內容,還有很多知識點要求學生以結合圖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還有一部分知識點需要學生能進行實地考察并撰寫調查報告。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實踐;第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第三,培養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新的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是整個地理學習當中最基礎的部分。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內容:地球的形狀與大??;地球的運動;地殼的運動;氣候的形成與分布等。這些現象和規律都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一方面,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理解這些現象的存在和形成,使他們更為深刻地掌握這些基本的知識點,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展了他們的思維。另一方面,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意識。
2.實驗教學的過程。課程標準下的實驗教學一改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自然學科上的審美情趣,有效地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等各方面素質的提高。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式學習、協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結合實驗教學的實際,我們可以將初中地理實驗教學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演示性教學內容,教師通過實驗現象講述地理知識,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可觀可感的實驗現象來充分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愛;第二,實踐實驗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在充分理解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踐實驗;第三,綜合性課外實驗,這部分內容需學生在充分掌握相關知識點的基礎上,在地理教師的帶領下,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
3.實驗教學的設置。課程標準下的實驗教學區別于一般的課堂教學,學生需要進行自主的實驗操作、實驗觀察、數據記錄、數據分析以及實驗結果總結。這對我們教師的課堂設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全面,設置好實驗教學的內容和步驟,保證課堂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充分地引導學生思維,設置問題解決式、探究式、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建立良好的地理學習的思路,進而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二、初中地理實驗教學的原則
1.開放性。實驗教學需要充分開放的環境,能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以地理教材為載體,同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上不要拘泥于教材內容,結合生活,充分挖掘與地理實驗教學相關的教學資源。在傳統實驗課中,一方面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人物,講授課本知識;另一方面,學生作為授課的客體,被動地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也僅僅限于課本知識單方面傳授,只不過是將課本知識用實驗儀器以及實驗方案代替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壓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效率。不利于初中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課程標準下的實驗教學所倡導的開放性,就是要培養學生開放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課堂中,老師充當輔導的角色,引導并輔助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配置實驗過程。相較于傳統實驗課,課程標準下的實驗教學對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培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學性。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充分遵循科學性原則。教師在課程內容的安排,實驗內容的安排上要多思考,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接受能力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實驗方案,實現最優化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下的實驗教學中,教師一方面是課堂教育的組織者、指揮者,更是啟發學生思維方式、帶動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