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生活垃圾的來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國內外農村生活污染統計進展
近年來,農村環境統計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普遍將農村環境統計(特別是污染物排放統計)作為環境統計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調查方法基本上采用抽樣調查與估算相結合的辦法,并建立嚴格的數據質量審核與管理制度[4]。從20世紀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就已經開展了環境的統計工作。由于發達國家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程度高,城鄉差別小,因此對于農村生活污染,通常的做法是在人口多的村鎮修建統一的排水管道及污水處理設施處理人糞尿及生活污水。在人口較少的地方則要求每戶修建必要的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則大都有專人收集后歸市鎮統一處理[5]。因而總的說來,國外對農村生活污染產生特征研究較少,主要是收集方法及處理工藝的研究[6],相應的統計方法也較簡單。由于中國農村的特殊性,直到2007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時才選取了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4個典型流域開展了農村生活污染調查(以下簡稱典型調查)工作,目的是為今后開展農村生活源的全面普查積累經驗。典型調查主要針對農村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物的產生、處理、利用、排放情況開展調查。采用產排污系數法測算重點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產生、排放量,其技術路線:采用產排污系數法測算重點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產生、排放量;以流域為單元,分類抽樣監測和測算農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產生、排放數量,獲得各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產、排污系數;在此基礎上,以流域各行政村農戶為調查對象,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相結合并利用產、排污系數核算農村生活源污染物產生、排放量[7]。由于農業和農村污染涉及面廣,隨意性強,監管難度大,2007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僅對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等4個典型流域的農村生活污染進行調查,其他農村生活污染均未納入調查范圍。農業和農村環境統計工作體系尚未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調查技術方法、人才隊伍、軟硬件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4]。
農村生活污染的特點
污染防治重點不同從污染負荷來源比重、治理難易程度、居民關注程度等來區分污染防治重點,城鎮生活污染防治的重點是城鎮生活污水,其次是城鎮生活垃圾,再次是城鎮生活廢氣;農村生活污染防治的重點則應是農村生活垃圾,其次是農村生活污水,再次是農村生活廢氣。原因為城鎮生活垃圾是集中收集、清運、處置,而農村生活垃圾則是隨地胡亂丟棄。早些年,農村生活垃圾基本上是廚余垃圾,與人畜糞便暫時堆存,自然發酵后返田,或將廚余垃圾喂給散養的畜禽。隨著與城鎮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接近,農村生活垃圾也采取塑料袋(多數為非降解)收集,但無法像城鎮一樣,有專門的容器收集、清運,即在房前屋后、路旁、水塘旁邊甚至水塘里傾倒丟棄,呈“遍地開白花”式。再加上與日俱增的建筑垃圾,大量的垃圾不分類,不處理,垃圾“圍城”的現象演變為垃圾“圍村”。農村生活垃圾的隨意丟棄,不但嚴重破壞了農村自然的田園風光,使得農村環境更加臟亂差,更為嚴重的是,水塘旁和水塘里的生活垃圾逐漸破壞了水塘水體水質。在農村自來水不是很普及或自來水供水時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農民取用淺層自備水井的水,自備水井往往距被污染的水塘非常近,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飲用水水質得不到保障。污染處理、排放方式不同城鎮生活污水通過下水道外排或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后外排、回用,城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清運、處置。與城鎮生活污染相比,農村生活污染排放特點為“面源污染、無組織排放”,如農村生活垃圾的“遍地開白花”;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農村生活污水無法收集,大多數農村居民習慣于生活污水隨意傾倒,通過地滲、蒸發等直接外排。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日化產品的使用,農村生活污水水質與以往也大不相同,特別是在南方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極易污染地下水。污染來源不同農村生活廢氣來源不同于城鎮生活廢氣。城鎮生活廢氣主要來源于煤炭、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煤氣等能源的消耗。農村生活廢氣則主要來源于煤炭、液化石油氣、秸稈、畜禽糞便燃燒等。污染邊界劃分不同城鎮居民生活污染源邊界清晰。“城鎮”包括城區和鎮區: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和其他區域;鎮區是指在城區以外的縣人民政府駐地和其他鎮,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和其他區域。與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不連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獨立的工礦區、開發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特殊區域及農場、林場的場部駐地視為鎮區。農村生活污染邊界不易劃清。我國是農業大國,廣大農村居民散居在農業用地周圍,農民或在家中飼養畜禽,豬、牛、雞等畜禽在許多村莊還沒有實現圈養,大街小巷到處可見動物的糞便;或在村前屋后挖塘養魚,水產養殖嚴重污染了村里的自然水體。農村生活污染與農業源中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面源污染連成一片,不易將農村生活污染與農業面源污染截然分開。居民環保意識不同城鎮居民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雖然還未完全實現垃圾分類收集,但基本能做到垃圾不隨意傾倒丟棄。農村居民環保意識正處于起步階段,對其所處環境質量的要求尚未凸顯,這也使得農村生活污染監管與防治難度更大。
目前,我們可以實在感受到的危害主要包括:
(一) 污染土壤和水體。農村生活垃圾在地表上隨意堆放,時間一長會損害被覆蓋的植被,尤其塑料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慢慢埋入地下后需要至少兩百年才能腐爛,對土壤危害相當嚴重,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在土壤中聚集,造成土壤自身凈化能力下降,影響深遠。
(二) 污染空氣。各種生活垃圾大量堆放,塑料膜、紙屑和粉塵則隨風飛揚變成白色污染,有機物分解產生惡臭,并向大氣中產出大量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機揮發氣體一百多種,這種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致畸物,隨意對垃圾進行簡單的焚燒處理更是直接加劇空氣質量的惡化。
(三) 危害人體健康。這包括垃圾產生的微生物對人體的直接損害;垃圾長時間對方變成滋生蚊蠅蟲蟻的溫床,這些生物會導致疾病的傳播,間接損害人體健康;另外由于對土壤、水體污染,在這樣的土壤和水源生長出來的農作物也會帶有一定的危害性。
二、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產生原因
(一)農村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在道路旁、河道中、耕地里,目之所及都可以發現各種生活垃圾,根據中國環境網的調查,農民人均日生活性垃圾量為0.86公斤,其中隨意堆放占36.7%,收集堆放占63.3%。按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6.74億農民計算,生活垃圾年產生量接近5.8億噸,其中約2.1億噸垃圾屬于隨意堆放。
(二)政府財政支持不夠。城鄉分治戰略使城市和農村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現象。具體到環保領域,主要指城鄉地區在獲取資源、利益與承擔環保責任上嚴重不協調。長期以來,中國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擴散,而農村從財政渠道卻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用于專項治理的排污費。
(三)關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法規較少。《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在第四十九條規定,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防治的具體辦法,由地方性法規規定。但是各地真正貫徹落實制定法規的很少。
三、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對策
(一)明確政府責任,強化政府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中的指導作用。筆者認為,一項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公益事業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扶持和指導。由于不用付出代價,生活中人們對于公共資源的使用往往是過度的。在應對環境問題上,絕大多數每個個體人不會自己理智地意識到保護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意識到的個人和組織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現狀,政府必須責無旁貸的擔當起領導者、組織者和實踐者的角色,具體措施包括:
第一、政府應加強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資金支持,并保證專項資金真正落在實處。由于農村環境危機具有滯后性, 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領導干部沒有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仍以政績突出為辦事準則, 把原本屬于農村垃圾處理等環境保護的財政支出挪到能立竿見影的項目, 甚至挪用于行政管理費用,使農村環境問題得不到明顯好轉, 垃圾處理等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缺乏有效的監督。
第二、政府應積極引入新技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困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目前,填埋和焚燒是我國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大約有90%以上垃圾都采用填埋處理方式。這種填埋只是簡單的垃圾轉移,所有的垃圾未分類通通埋入地下,一來最終造成無地可埋,二來有毒有害物體殘留地下進一步造成環境污染。焚燒也存在成本大,或者條件簡陋達不到無害化焚燒的要求,最終造成二次污染。
第三、政府應積極宣傳農村環境保護,增強農民積極合理地處理生活垃圾的意識。農村消費者在日常消費過程中,應倡導綠色消費觀念,在消費時不僅要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綠色產品,同時在消費過程中應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節約能源與資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二)充分發揮村民的自治作用,因地制宜管理各個村的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有了政府的支持首先有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中國農村分布分散,情況復雜,各村村民應根據不同情況制定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
第一、除了政府撥款應對大的環境污染方面的事務外,各戶應繳納部分資金來彌補財政資金不到位之處,畢竟環境保護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這部分資金可以用來聘用專門的垃圾回收員,補貼垃圾運輸費用等,對于積極響應政策,參與環境保護的村民還可以從中劃出部分資金用于獎勵。
第二、因地制宜,管理各地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在富裕的沿海人口密集地區,將農村的垃圾處理納入城市垃圾處理范圍。將農村垃圾處理納入城市,不僅可以擴大原來城市垃圾處理規模,爭取更多的財政撥款,而且可以導入市場機制,資金來源多樣化。有了更大的規模和更多的資金,我們就可以尋求更好、更有效垃圾處理方式。在人口比較稀少地區或牧區,建議建立沼氣池。
第三、積極的環保意識應該從每戶村民開始建立。政府宣傳環保理念同時每戶村民應該從自身接受這種理念,主動學習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活垃圾處理的知識,這不僅僅關系到我們這代人農村生活環境質量,更關系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不能為一時私利而毀長遠利益。只有村民從內心愿意接受這種理念,才可能在生活中積極采取措施盡量防止生活垃圾污染。
(三)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政府和村鎮的政策是我們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第一步,同時我們要制定相應法律法規來保障政策實施。這主要表現在地方性法規方面,法律只能給出大的原則,各地應因地制宜頒布法規,如生活垃圾收費的法規、嚴重污染的責任制度等等,如西安市未央區《關于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管理的實施意見》制定收費辦法。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制定首先保證各項活動有法可依,村鎮行政機構執法也有法可依,其次制裁違法的人時也有法可依,否則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違法沒有違法成本,最終導致政策流于形式。
四、 結語
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不僅僅關系到中國廣大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更關系到未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進程。我們應該積極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有效模式,集中各方力量,最終一定會解決好這個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農村環境一定會得到良好改善。
參考文獻:
[1]宋秀杰等.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環境保護[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4月版
[2]張梓太主編年.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生活垃圾;垃圾處理問題;治理對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are also unceasingly thoroughly. On the rur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but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living garbage problem is facing the biggest challenge. For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you must first find out the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argeted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mote the rural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level of ascension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iving garbage; garbage disposal problem; the governance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R124.3 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1-0020-02
前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的畜牧業、養殖業以及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這樣就導致了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的發展背道而馳,其主要表現為生活廢物增多,如廚余、果菜屑、磚瓦、陶瓷、、塑料、種養廢棄物、砂石、破布、廢玻璃、清掃物、廢橡膠以及樹枝等,將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無害物和有害物、可分解和不可分解的、有機物和無機物混雜在一起。再加上農村沒有垃圾回收站,這樣就造成了垃圾不能集中處理,使生活垃圾成了影響農村精神文明風貌的罪魁禍首。因此,解決這一問題迫在眉睫。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所面臨的困境
1.1.廣大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薄弱目前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農村居民在素質上雖然有所提升,但是由于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政府對農村環保教育宣傳不到位以及環保意識的薄弱,再加上以利益至上為價值理念的偏差,使得農村的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成了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并且農民沒有意識到自身就是環境保護中的一份子,而是以一個觀望者的角色不斷地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做出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事,如亂扔廢舊電池、塑料袋、燈管等。
1.2.缺乏運轉資金政府部門長期以來沒有對農村垃圾的處理予以重視,這樣就造成了在處理設施的建設上資金嚴重缺乏,但是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離不開公共資金的投入,主要將其運用于生活垃圾處理路徑的建設,再加上農村住戶的的分散性以及農民自身經濟來源的受限,這樣就使得在生活垃圾處理的相關設施的建設上存在嚴重的不足。在請清潔工方面,只能是針對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村鎮,較為落后的也就只能將生活垃圾投放在房前屋后,進而導致生活垃圾的量逐漸呈上升的趨勢。
1.3.循環利用垃圾的理念缺乏在農村垃圾中,有很多可以變廢為寶,使之被二次利用,如廚余垃圾為有機物可以用來滋養土地、改良土壤或是經發酵制肥;廢舊塑料可以被回收制作成工業塑料塊等;建筑垃圾可再次回收制作建材;紙屑等可燃物可以用來供熱;但是在農村,很多人只注重于對金屬、飲料瓶等的回收,而對其它的生活垃圾缺少再利用的認知,這樣就使得農村塑料袋等垃圾污染嚴重,進而造成農村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1.4.缺乏相關的法規規定目前我國對生活垃圾的處理重點放在了城市,對農村的關注較少,因此,與農村生活垃圾相關的法規規定較為缺乏。沒有建立回收、運輸和處理的處理鏈,并且對已經出臺的一些相關政策的落實也不到位,甚至在村村結合以及鄉鎮結合地帶容易出現一些“三不管”的垃圾死角,導致生活垃圾很難得到真正的處理。
對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對策
2.1.加強環保的宣傳,提升農民的環保意識提升農民的環保意識,是處理和管理農村生活垃圾的基礎,只有讓每個人都自主的保護環境并相互監督,這樣才能為我們營造一個文明、衛生的農村生活環境。可以通過農村廣播、地方電臺、懸掛環保宣傳標語來宣傳,或是組織學生、群眾和干部機體加入生活垃圾的處理中,進而達到提升全民環保意識的目的。
2.2.加強環保資金的投入這樣就能逐漸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如垃圾收集、運輸系統、垃圾中轉設施以及垃圾處理設施。最終達到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量減化以及無害化,使農村垃圾處理形成城鎮一體化。并將垃圾的處理資金歸入財政收入,使農村生活垃圾產業化發展。
2.3.循環利用生活垃圾將生活中可利用垃圾盡可能的再利用,減少資源的消耗,同時也有效的保護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如在畜牧養殖區域利用動物糞便發展沼氣池;。這樣既保護了環境,同時也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時帶來了經濟價值,一舉多得。并使農村走向科學化的發展道路。
2.4.建立完善的法規為了使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長久的保持下去,離不開相關法規的支持,以法規來推進政府部門的治理工作,明確垃圾由產生到處理整個過程中每個群體的責任,并簽訂責任書,并將其貫徹落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并且在年終進行考核,評選優秀的村鎮和保潔員等。引起人們對環保的重視和積極的參與。
結語: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生活的保障,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構建和諧社會與生態文明社會是我們的首要目標。解決農村生活垃圾,促進農村的經濟、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需要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從自身做起,爭當環保居民,推進農村綠色消費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凱,王奎良,曲日濤.煙臺低碳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 1) : 135 -138.
農村是農民生產生活的基本場所,是農民實現生產和再生產的主要基地,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穩定器和蓄水池。然而,伴隨著經濟迅猛增長和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隨之而來的生活垃圾污染開始侵蝕農村,農村生態環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這一威脅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中國經濟幾十年來的迅猛增長已經對中國的城市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國的鄉村環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壞,那么若干年后,也許我們賴以生存和繁衍中華大地,可能真的會沒有一片凈土。因此,發掘農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探討相應的治理對策,將有助于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村容整潔”目標的順利達成與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甚至為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預留了極大的空間。
一、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現狀
1、一個典型個案——某鄉鎮的生活垃圾處理
筆者在湘南某鎮工作時,鎮政府所在地叫龜石渡,處于湖南境內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龜石渡工商業盡管不是很繁榮,但仍然是5萬多人口的政治、經濟中心,聚集著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來的生活垃圾處理,成為了鎮政府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生活垃圾的處理就是拋入蒸水河中。后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垃圾相應增多,在鎮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個集中場地;然后由鎮政府承包給一個有手扶拖拉機的農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運到離龜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鎮政府欠下數百萬元債務,財政收不抵支,曾經采取過在工商戶和設立在這里各行政事業單位中攤派垃圾運費的辦法來支付垃圾的運費,但由于沒有法律和政策資源作為保障,攤派的辦法難以進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沒有轉運。由于該鎮處于交通要道,堆積如山的垃圾發出難聞的臭味,不僅引來了漫天飛舞的蒼蠅,而且引起了居民對鎮政府的不滿和上級領導的注意。鎮政府在無奈之下,只得承擔拖垃圾運費的支付責任。
從以上可以看出,龜石渡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就是垃圾轉移,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從有人居住的地方轉移到無人居住的地方。如果運輸距離太長,不僅容易使沿途產生污染,而且會增加運輸成本。問題在于,這個無人居住的地方距離龜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離有人居住的一個農戶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說,垃圾的最終集中地,仍然與當地居民相鄰,盡管垃圾轉移了,但只能掩耳盜鈴地改變垃圾對當地人居環境的視覺上污染,卻沒有在根本上解決生活垃圾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垃圾的最終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側旁,一下雨就會使垃圾污染過的雨水進入蒸水河,特別是一旦山洪暴發,就會使垃圾直接進入蒸水河;這將直接影響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兩岸城市居民的飲用水源安全,對河流的水生物和兩岸的生態環境也構成了較大的威脅。問題更在于,該鎮還有3個小集市和20多個集中居住的中心村,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著,在村口、田頭、河邊、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隨處可見,連轉移也沒有進行。
2、從城市到鄉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整體情況
筆者工作過的湘南某鎮所在的縣,不僅所有鄉鎮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處理是采取轉移的處理措施,而且縣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樣是轉移到與縣城相鄰的城郊小山溝里進行堆放,并再也沒有采取任何處理措施。根據筆者調查了解到,不僅該縣如此,而且整個湖南省、甚至全國農村地區也大多如此。這種處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擴大,因為一到暴雨期,這些污染物又勢必會影響到周邊地區的環境問題。有媒體報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陽區黃集鎮的生活垃圾就被轉移到該鎮的胡崗村,堆放的垃圾已經堆成了兩座體量不小的“山”,方圓數百米遠,就能聞到腐臭味,還成了蚊蠅的樂園。離垃圾場只有100多米距離的胡崗村村民一組居住著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橫流,飲水井里壓出來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農村生活垃圾普遍處理方式就是這樣的不加處理的簡單轉移。
農村成為了城市轉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帶來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長,由于城市現有垃圾處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開始“上山下鄉”,呈向郊區和農村轉移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5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5576.8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51.7%。[2]大量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生活垃圾轉移到了農村!一些郊區和農村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毀損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氣和水源,成為農村環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原因
1、上級財政無投入而鄉村財政無能力
目前,農村環保投入嚴重滯后。在一些硬件設施的建設上面,基層政府提供環保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的能力薄弱,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于空白狀態。幾乎沒有鄉鎮配備專門的環保機構和隊伍,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工作尚未覆蓋廣大農村地區。環境保護機構的缺乏使得農村環境出現無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環保的部門亦因為經費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對環境污染持觀望態度,只能“愛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統,單憑鄉鎮自己的力量,靠哪個村或者哪個鎮來做顯然不太現實。鄉鎮自身不具備垃圾的處理能力,只有進行簡單的轉移處理,甚至掩埋都沒有進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無奈之下基層往往會“下有對策”。
2、農村生活垃圾與現代化市場消費如影隨形
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農村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本不存在著農村之外的生活消費品垃圾的進入。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市場主導著農村生產、生活消費的各個方面。消費品主要是工業產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裝商品均是廉價物品,作為貧困群體最多的農村,消費群體最廣,因而,現代化的市場消費給農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
3、農村環保治理責任缺失
新農村建設,對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十分重視,但對農民健康的保護,以及農村環境衛生的改善等,似乎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環境衛生了,身體就會更健康;身體健康了,就可以少花醫藥費。農村環境保護意識不足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環境保護能力的欠缺,而這種欠缺又會加重農民保護意識的缺乏,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互動效應。農民對所生活地方的環境保護漠然處之,“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卻把垃圾倒在家門之外就不再進行相關處理,弄得到處都是臭氣沖天,不堪入目。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加快農村的發展。但是,“人”是發展的最終目的,人的衛生健康等都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發展就失去了意義,新農村建設也就失去了方向。
4、農村環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點常常在城市,農村是環境保護的真空地帶,環境管理體系和管理措施嚴重缺乏,這是當前農村環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曾指出:“中國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而我國農村還有3億多人喝不上干凈的水,1.5億畝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農村環保設施幾乎為零。[3]顯然,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的關鍵是環境治理措施的滯后:由于農村環保是環保工作的盲區,不僅表現在農村環保投入不足,基礎建設缺乏,也使得相應的治理措施滯后,不能從根本上化解環境污染的根源問題。
三、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危害
農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問題,不僅影響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而且嚴重威脅城鄉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資源的嚴重破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我國人口總量的增加,加上農村分散居住的特點,使得農村的生活垃圾成為環境的重要污染源。農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賴性高,這些日常用品產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處理和排放,加之農村對廢棄物的回收率極低,殘留地膜和塑料廢棄物因其自然條件下降解時間長,對環境產生長久影響。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沒辦法得到根除,處理不及時或不當,成為嚴重的生活廢水。生活廢水污染占農村環境污染比重達1/3,這些廢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資源嚴重破壞。根據有關資料,農村387.9萬人口中飲水不安全的達80.3萬,占總數量的20.7%。[4]
2、存在傳播疾病的危險隱患
農村生活垃圾,使井水變綠,使河水變臭,使近年來農村患病人數猛增。要么是突發心臟病,要么是突發腦溢血,還經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轉移到垃圾場地,由于現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當復雜,既沒有分類,也沒有任何處理,甚至沒有掩埋,所散發的廢氣和造成的污染,無論給運輸沿線的農民,還是給垃圾場地附近的農民的生命健康帶來了不容低估的威脅。
3、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
過去在農村集鎮生活的居民,可以經常到河溝里洗澡、摸魚,河里的水清澈見底;現在的河溝里雖然有水,但漂滿了各種生活垃圾、玻璃瓶、動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陰天,散發著刺鼻的惡臭。過去在農村到處都是鳥語花香,農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養禽畜也方便;現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農民只得看緊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卻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養禽畜變成了圈養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場吃了受污染的食物發病甚至死亡。同時,由于臭水溝、露天垃圾場增多的原因,近幾年來,農村的蒼蠅、蚊子等害蟲也越來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經成了蚊子的天下,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4、轉移的處理方式使政府遭遇法律困境
隨著《物權法》的出臺,目前各地鄉鎮和縣城這種生活垃圾的處理辦法遭遇了法律困境。《物權法》第7章第90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噪聲、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采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85條也規定,“造成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應當排除危害,依法賠償損失,并采取措施恢復環境原狀。”根據這些規定,相鄰一方在修建垃圾填埋場、廁所、糞池、污水池或堆放腐朽物、有毒物、危險廢物、惡臭物、垃圾等的時候,應當與鄰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生活居住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離,或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防止空氣等污染。如果未與相鄰的不動產保持一定的距離,或其污染行為已損害鄰人的,應及時處理,消除損害,排除妨礙,并應按環境保護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采取措施加以治理。顯然,目前各地鄉鎮和縣城這種連填埋也沒有進行的生活垃圾處理辦法未能達到上述要求,侵害了垃圾場附近農民的相鄰權。據媒體報道,常州市武進區漕橋鎮滸莊村農民董國良,由于住所和田地處于垃圾場附近,10年來天天聞垃圾場的惡臭,自家的田地也被污染,收成不好;因此以相鄰損害為由將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場告上法庭。[5]環境相鄰權是基于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的加劇和人們追求高層次的生活需求的現實需要而提出的法律概念,無疑對我們政府執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對策
1、政府部門的強力監管
農村環保工作起步晚、基礎弱,針對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相關立法尚處于空白,現行法律中的一些相關規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給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要嚴格立法,建立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減少或禁止一次性使用商品的流通,在監管和懲罰力度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措施,避免出現監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現有監管體系下,相關部門要加強協調和配合,切實負起責任,提高監管水平,對不按要求故意傾倒垃圾污染農村環境的行為以及違法使一次性使用商品流通的行為進行嚴懲,使違法收益小于違法成本,促進人們行為自覺。同時,針對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作為公共品的屬性這一特點,需要從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建立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系統,加快各級環保機構的設置,增強環境檢測站的監控能力。要探索相應的機制來確保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順利進行,努力克服環境保護中可能出現的“搭便車”行為和可能出現的相關困境。
2、縣市指導、鄉鎮負責、村級執行——規劃協調生活垃圾的處理
應該肯定,目前各地鄉鎮和縣城這種生活垃圾的處理辦法,還是實事的,問題在于,農村的垃圾到底應該放在哪里?目前,國家和地方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因此,農村垃圾的一般收集處理的程序,垃圾堆放點確定的原則,方圓多大的村,人口多少的地方,該有幾個多大的垃圾堆放點,責任人是誰,垃圾處理的資金來源,等等,對這樣一些問題,都應該有個基本的規范和要求,需要加以科學規劃。這么大的一個國家,9億農民,這么多的農村生活垃圾,這不是一件小事情!有了科學規劃,就有了行動的指南;有了“指南”,有覺悟、有條件的地方就可以按照規劃先做起來;沒有條件的,也可以逐步創造條件做起來。同時,科學規范生活垃圾的處理,最大限度保護農村生態,不僅關系到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安全問題,“一旦發展到人們日常的飲用水都難以保證的境況,其現實是十分可怕的”。政府要利用經濟手段和相關政策引導企業和群眾參與垃圾資源回收利用,扶植或幫助建設廢品回收處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綜合利用率,促進垃圾資源化。、
3、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環境保護的基本設施
農村環境既要從思想上重視,更重要的是行動上要落實,而落實的首要問題和根本問題是環保資金投入和環境設施建設。就資金投入而言,因為絕大多數鄉鎮的財政債務很重,在“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中,上級政府無疑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特別是環保設施建設的問題,要加快建設垃圾場運轉和處理的相關設施,盡量就地解決,不使污染源擴大,更重要的是從根源上根治,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否則貽害無窮。
4、通過制度和教育培養干部和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由于各級領導重視不夠、合力不足,環保宣傳教育還沒有真正深入到農村,一些干部、群眾的環境意識不高,環境法制觀念和依法維權意識不強,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環境危害認識不足,日常生產、生活行為缺乏必要的環境知識作指導,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因此,既要提高領導干部的素質,又要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素質。改變傳統的政績觀念,就要樹立經濟發展是政績,環境保護同樣是政績的理念,將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列入干部考核體系之中,放在同樣的地位加以重視。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可以采取“一票制否決”原則,使領導干部真正從思想和行動上重視起來。同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環保工作宣傳力度和強度,動員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地參與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引導農民群眾關注、理解與支持環保工作,提升農村整體環境質量。
引注:
[1]話說新農村:農村的垃圾應該放到哪兒?顧兆農,人民日報,2007-04-29第09版。
[2]別讓城市垃圾污染農村環境,人民日報,2007-02-09第16版。
[3]環保要講社會公平(專家解讀),市場報,2004年10月29日第4版。
2、規范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要求市級以上環境衛生主管部門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目錄。
3、加強垃圾處置企業管理,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安裝使用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污染物排放情況,將污染排放數據實時公開。
4、建立餐廚垃圾管理制度,要求產生、收集單位將餐廚垃圾交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利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餐廚垃圾飼喂畜禽。
5、規定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實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政府要結合生活垃圾分類情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差別化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并在充分征求公眾意見后公布。